当前位置是: 首页 >> 互动 >> 政务访谈 >> 正文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曹首娟访谈:弘扬沂蒙精神 促进文化繁荣 全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曹首娟访谈:

弘扬沂蒙精神 促进文化繁荣
    全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2014-02-25


市政府网站:曹局长您好,2013年全市文广新工作可谓浓墨重彩,请您介绍一下2013年全市文广新工作情况。

曹首娟:2013年是全面落实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市文广新局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强化措施,把握重点,全力推进,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市群众艺术馆为国家一级馆,市图书馆,郯城、沂水、临沭三个县级图书馆均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市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馆。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中,开创了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的新模式。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举办了第13届广场文化艺术节、第13届民间秧歌会、“沂河之魂”系列文化活动等,参与举办了第11届书圣文化节。春节期间“十大文化惠民活动”、《蒙山沂水》驻场演出、“1元钱看大片”文化惠民活动、庆六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儿童艺术”创意体验展、“浓情端午节”柳琴戏优秀剧目展演周等节庆活动举办的很成功,群众参与度高。基层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抓住社区建设机遇,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提升农村文化大院722处,农家书屋516个。创新性开展“种文化下乡”活动,启动了乡村大舞台试点,建设乡村大舞台42处;实施在社区、农村建设基层文化培训基地的试点,把工作重点由建设转移到提升。

二是圆满完成十艺节承办和参赛任务。成功承办了十艺节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这是我市承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级舞蹈赛事。临沂市政府获组织工作奖,市文广新局被评为“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筹办组织工作先进集体”。三部参赛作品均获奖,开创了文艺精品创作的历史。大型现代柳琴戏《沂蒙情》获戏剧类政府最高奖“文华奖优秀剧目奖”,主演刘莉莉获文华奖表演大奖,主演吕素芳获第十届艺术节表演奖;三人舞《风雨担架》获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组委会特别奖;群舞《拉大耙》获群星奖优秀演出奖。组织开展了十艺节美术创作促进月活动,举办了“情系沂蒙”、“沂蒙画风”、“万紫千红颂沂蒙”等美术大展,召开了美术创作研讨会,促进和繁荣了我市美术创作的健康发展。

三是逐步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根据市政府推进“10+6”产业计划工作部署,我局制定下发了《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实施方案》。坚持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推进全市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利用书圣故里的文化资源优势,由厦门九朝汇宝集团与临沂兰华集团联合投资的山东九朝汇宝项目落地临沂。依托兵学圣地的优势,利用临沂军星集团的基础,打造中国(沂蒙)兵器城项目。以鸿儒集团文化创意产业园二期项目为载体,推进全国版权示范基地建设,创建全国版权交易示范区。举办了以“文化临沂、创意沂蒙”为主题的临沂首届文化创意创业大赛,共收到平面类、空间类、新媒体类、创意产品类等作品1576件,进一步催生了新兴文化业态,增强了文化创新活力,搭建了文化与市场沟通对接的桥梁,逐步实现以文化创意促文化产业,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是文物工作取得新突破。完善体制机制,成立了临沂市文物局、临沂市文物保护委员会。在全省率先出台《临沂市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确定了“一红一片一环两带七区”的规划。以项目促发展,获国家文物专项经费扶持项目7个,省级文物专项经费扶持项目7个,项目已到位资金1473万元,比去年增加1237万元。新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个。依托“兵学圣地”文物资源,成立了孙子兵法研究会,举办了首届银雀山兵学论坛。

五是广播电视均等化成效显著。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规划中20户以下自然村的“村村通”覆盖任务。全市广播综合覆盖率96.8%,电视综合覆盖率96.5%,有线电视用户161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达到118万户、高清数字电视用户突破34万户。协调落实资金2676万元,用于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建设和4个县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发射台站的改造建设。统筹有线、无线、直播卫星多种方式推进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实现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全覆盖和均等化。副省长季缃绮在视察我市“村村通”工作中给予高度肯定,要求进一步完善提升,搞好服务,继续走在全省前列,为全省打造一块“样板”。

六是创新基层文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321”人才培养计划,争取市委组织部等部门支持,联合下发了《选拔培养全市乡土艺术人才的实施意见》,强化对乡土艺术人才管理,定期对责任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协调指导入选乡土艺术人才享受相应扶持政策。与市农委联合组织开展新型农村文化创业人才示范培训班,加大基层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成立全市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定期召开座谈会、讨论会,广泛开展各类活动,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完善基层民间文化人才档案,将其专业特长等情况记录在档,特别是对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加大关心支持的力度,扶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成长。采取政策资助的办法,扶持成立基层业余文艺团队,建立健全市、县(区)、镇(街道、乡)、村(社区)四级文化工作者队伍网络。

七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在全省17地市中率先与省文化厅签订了《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向临沂倾斜。与韩国仁川国际亲善文化交流协会签订《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框架协议》,增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加强与高校科研力量的交流,与山东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建立文化产业、文博事业等项目合作关系。

市政府网站: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作为文化主管部门,在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曹首娟:张少军书记在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体会议上就大力弘扬沂蒙精神进行了部署和要求。2014年,市文广新局将深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及临沂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积极落实《关于大力弘扬沂蒙精神,进一步凝聚形成推动老区发展强大力量的决定》,充分认识沂蒙精神对党的建设的重要启示作用,发挥宣传文化系统舆论引导和氛围营造的优势,组织多种形式的“说沂蒙、唱沂蒙、写沂蒙、画沂蒙”的文化活动,大力开展沂蒙精神宣传教育系列文化活动。我局研究制定了《开展弘扬沂蒙精神系列文化活动的实施方案》,在不同的时间节点,精心策划了十大文化活动。做好沂蒙红色文化研究,申请《沂蒙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课题立项;筹建沂蒙红色文化展馆;出版《沂蒙红色文化研究与发展》丛书。组织举办弘扬沂蒙精神文艺创作研讨、“红色沂蒙、美丽家园”美术作品创作展、“百场柳琴唱沂蒙”活动、“唱响沂蒙精神”民歌大赛、“沂蒙人民颂沂蒙”群众文艺作品展演、“弘扬沂蒙精神•放飞中国梦想”主题演讲比赛、“传承沂蒙精神•开展红色教育”群众实践观主题教育、“沂蒙电影人人看•沂蒙精神代代传”红色电影放映等系列活动。

市政府网站:请您说说2014年全市文广新工作的打算。

曹首娟:2014年全市文广新工作的主要思路是:围绕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这一中心;突出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展两个重点;强化沂蒙精神宣传弘扬、可移动文物普查、全国版权示范市创建三项任务;推进内部管理、队伍建设、项目资金、12345热线办理四个创新;实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文艺精品创作、文化产业体系建设、新闻出版广电事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五大突破。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以全面落实省市责任书要求为目标,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认真落实省、市签订的《山东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责任书》,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施“文化设施提升、文化服务牵手、文化活动乐民、文化人才春雨”四大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设施提升工程:按照文化部关于首批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标准,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与服务,2014年底全部乡镇综合文化站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全部行政村和新建农村社区建有综合性文化中心(文化大院),60%建有乡村文化小广场。实施社区文化设施“五个一”建设,推广乡村大舞台、综合性文化中心建设。

文化服务“牵手工程”:完善图书馆、博物馆、群众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保障机制,完成市、县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建立理事会制度的调研工作。完善临沂文化网络超市,依托各级文化共享工程、公共阅览室和数字图书馆,完成当地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和评价平台建设,推进服务方式的现代化。

文化活动“乐民工程”:创作适合群众学唱宣传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沂蒙精神演唱材料,指导群众开展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丰富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以广场舞大赛、街舞大赛、民歌赛、十佳文化广场评选、十佳社区文化活动评选等形式,引导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协助做好书圣文化节、沂河国际运动娱乐节等节会的文化配套活动。

文化人才“春雨工程”:充实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力量,确保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至少有1-3名工作人员,每个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有1名专职人员。加大培训力度,全市培训不少于1000名乡村文艺骨干,提高基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深入开展“种文化下乡”活动,通过在镇村、社区开设群众文化辅导培训基地、支持建立业余特色文艺演出团队等形式,带动镇村文化活动广泛开展。

以产业招商为支撑,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按照市政府“10+6”产业计划工作部署,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提质增效为核心,明确上靠、下联、外盯、内扩的工作思路,实行“五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实施规划先行,抓好“双十双百”工程,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品牌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壮大特色优势文化产业集群,实现我市文化产业科学跨越发展。

坚持规划先行。研究出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具体工作方案,明确方向,合理布局,凸显规划引领导向作用,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强我市文化主导产业与部、省文化政策性支持的项目对接,创新思路,明确重点,了解信息,加大政策资金争取力度。

突出项目带动。实施双十工程,重点抓好10大文化企业、10大文化产业基地,加强宣传推介、政策扶持和项目服务。抓好各类示范文化企业(园区、基地、项目)载体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荐申报更多的规模企业入围省级、国家级示范(重点)园区、基地、企业。

全力招商引资。按照市政府“10+6”产业计划,积极“走出去、请进来”,依托我市独特文化资源,瞄准招大引强,打好文化产业招商引资“百日攻坚”大会战,全力推进、全面落实市政府文化产业招商引资目标任务。

以弘扬沂蒙精神为主线,繁荣文艺精品创作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及临沂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积极落实市委《关于大力弘扬沂蒙精神,进一步凝聚形成推动老区发展强大力量的决定》,发挥职能优势,组织开展“说沂蒙、唱沂蒙、写沂蒙、画沂蒙”系列文化活动,实施“三三三”文艺精品创作、展演工程。

沂蒙红色文化研究“三个一”:申请一个《沂蒙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课题立项;筹建一处沂蒙红色文化展馆;出版一部《沂蒙红色文化研究与发展》书籍。

文艺精品创作“三个一”:创作一批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反映临沂新形象的舞台艺术精品;提升一批现有文艺精品,做好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第六演季工作,以冲击泰山文艺奖为目标,修改提升大型现代柳琴戏《又是一年桃花开》;健全一系列文艺精品创作激励机制,成立文艺创作人才库,研究出台《临沂市文艺创作实施方案》,扶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

展演活动“三个一”: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观活动,组织《沂蒙情》、《又是一年桃花开》等文艺精品“百场柳琴唱沂蒙”基层巡演活动;结合筹建全省画家沂蒙写生基地,组织省内画家“百名画家画沂蒙”美术创作、展览活动;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组织《沂蒙六姐妹》等“千场红色电影放映”活动。

以创建国家版权示范市为抓手,提升新闻出版广电管理服务水平

积极申报、全面启动国家版权示范市创建工作,实施“行业管理规范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专业培训常规化”工程,全面提升我市新闻出版广电事业管理和服务水平。

行业管理规范化。做好农家书屋管理使用长效机制探索、党政机关软件正版化、健全版权保护机制、版权登记等工作。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做好“三电设施”保护工作,建设广播电视监测平台,加强对广播电视、电影放映的管理。

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升级,提高传输信号覆盖率,启动地面无线数字电视覆盖网建设,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0万户,在广播电视“村村通”基础上推动“户户通”工作,做好无线发射台站的整改提升工程,鼓励各级广播电视台和影视制作机构创作纪录片,增加少儿节目播出比列。

专业培训常规化。定期组织广播电视行业、安全播出和新闻采编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新闻从业人员和行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新闻出版广电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为契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按照市政府与省政府签订的《山东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政府责任书》要求,积极做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建立普查档案和国有可移动文物名录,全面掌握我市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情况,并以此为契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

保护基础建设:落实“四有”保护措施,提高文物保护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推进民办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建设,完善具有临沂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实施“乡村记忆工程”。

重点项目推进:认真落实《临沂市文物保护利用发展规划》,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大遗址和重点文物保护三大工程为突破,重点策划论证一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项目。

合理开发利用:大力实施商文旅引领战略,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发挥优秀非遗文化项目的优势,延长文化产业链,增强文化旅游业发展活力。

以深化改革为导向,增强文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倡导“求真求实、创意创新、诚信协作、高效廉洁”的工作理念,在全系统营造积极向上、干事创业、风清气正、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

完善内部管理:创新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机制,继续深化公益性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推行绩效考核、竞争上岗等有效措施,进一步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事业发展活力。

加强队伍建设:以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积极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廉洁型机关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等政策,认真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廉洁勤政和案例警示教育,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自觉性和纪律性。

强化人才培养:健全评选激励机制,建立全市文化工作专家委员会,完善基层民间文化人才档案,做好全市全市乡土艺术人才者选拔培养工作,特别是加大对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力度。继续推进“321”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批能策划、会管理、懂专业的领军型文化人才和专业文化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