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互动 >> 政务访谈 >> 正文
市林业局局长赵森访谈:振奋精神 乘势而上 建设生态宜居大美临沂
市林业局局长赵森访谈:

振奋精神 乘势而上
 
建设生态宜居大美临沂
  
2014-04-24

市政府网站:赵局长,您好!去年9月24日,在江苏省南京市举办的2013中国城市森林建设座谈会上,临沂市荣膺“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请您谈谈我市创建工作取得哪些成果?

赵森:2013年9月24日,2013中国城市森林建设座谈会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组织评定的“国家森林城市”在这次座谈会上揭晓,我市与其他16个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再添一张国家级名片。这是我省继威海市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城市,截至目前,全国已有58个城市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先运出席座谈会并代表我市领奖。市委常委、副市长尹长友在会议上作了题为《生态发展,绿色增长》主题演讲。

大家知道,“国家森林城市”是反映城市生态整体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最高荣誉。在全社会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的形势下,2010年,临沂市委、市政府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作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生态宜居临沂”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创建过程中,全市始终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加快科学发展的大事、造福于民的好事和提升综合实力的要事,努力推动城市与绿色森林相依相伴、人与碧水蓝天相亲相融,走出了一条革命老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如今,八百里沂蒙山区层林尽染、果林缠腰,平原岸固滩绿、碧水长流,广大市民切身感受到森林城市创建带来的变化,尽享绿色生态成果。

——城市与森林同步生长。坚持绿色生态建设与城市特色塑造并举,做到“城市框架拉开到哪里、绿化就延伸到哪里、森林就扎根到哪里”。目前,全市城区人口和建成区面积分别达到185万人、186平方公里,区域性中心城市初具规模;有林地面积730万亩,森林覆盖率33.8%,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17平方米。一幅碧水绕城、林茂花艳、建筑精巧、环境秀美的生态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坚持推动经济发展与自觉保护环境并重,始终把绿色增长作为主基调,创造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新型模式。已形成210万亩杨树丰产林、100万亩金银花中药材等七大特色基地,认证蒙阴蜜桃、沂州海棠等6个中国地理标志商标。2013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200亿元,吸纳180余万人就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超过10%。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坚持提升城市环境与保障改善民生并行,把森林城市建设列入“二十件民生实事”之一,不断完善城市绿地系统,集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努力让市民开门就能见绿。拥有森林公园18处、湿地公园16处,步行500米有公园绿地。“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旁”的梦想走进百姓生活,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满意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9%以上。

市政府网站: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实质是还大地以绿水青山、还天空以清新蔚蓝、还百姓以绿色家园,在创建过程中,我市采取了哪些创新举措?

赵森: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正是实现这一要求的最好实践。“山水沂蒙”是临沂的宝贵优势,全市以“人在绿中、城在林中,人水亲和、城水相依”为目标,从“露水、绿城、惠民”三个方面入手,通盘考虑规划、高端布局产业、创新造林机制、打造生态文化,实施了高水平、全方位、立体式的创建,沂蒙大地尽显 “青山绿水好风光,风吹草低见牛羊”生态美景。

(一)林水相亲,提升城市灵气。临沂水资源丰富,总量占山东省的1/6,境内大小河流1800余条,创建过程中,突出以沂河、沭河等10公里以上300余条河流和大中小型水库为重点,对沿河绿化带增加乔木数量、纵横拓展绿带,组团式构建沿河森林景观点,建成特色鲜明的水系生态景观绿化带和林业生态经济功能区,打造了“一河清水、两岸秀色、三季花香、四季常青”的优美景观长廊。在“八河穿过、六河贯通”的中心城区,围绕57平方公里水面,突出“林茂”和“水秀”两大主题,实施休闲公园建设、河道沟渠治理、休闲街打造、生态片林和经济林营造“五个一”工程,彰显了“水绕城、林环水、水养林、林润水”的独特景观。沂河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沂河湿地成为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

(二)林城相融,塑造生态格局。森林是永增值、不折旧、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全市按照绿化结构向多元化、层次向森林化、效果向艺术化、模式向社会化转变的要求,坚持把城区、山区、水系、村镇、干线作为主战场,绿化建设实现质效双赢。一是突出科学规划的引领作用。全市牢固树立“规划建绿”的观念,编制了《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着力打造中心城区生态景观核和西北沂蒙山地水源涵养、东南近海丘陵海域防护林生态屏障,以及水系、道路、农田林网,沂河、沭河、祊河、汶河生态廊道,完善北部沂蒙低山水源涵养林区、中东部丘陵特色经济林优先发展区、南部沂沭河平原水网防护林区的功能布局,为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遵循。二是突出绿量增加的支撑作用。坚持城市组团发展、生态相连的原则,实施环城绿化工程,建成50万亩环城森林,形成“森林围城、进城、绿城”的城乡综合绿化格局;大力开展市直部门包荒山造林植树绿化活动,推进重点区域生态造林和有计划退耕还林,局部区域生态脆弱状况得以改善;同时,按照高速公路沿线每侧绿化宽度100米以上,国道、省道每侧绿化宽度50米以上标准,将景点、荒山和村镇绿化、经济林开发融为一体,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通道景观初步形成,道路林木绿化率达到90%以上。三是突出品质塑造的核心作用。在搞好大面积绿化的同时,坚持抓大不放小,因地制宜地开展建成区绿化,走平面绿化、小区绿化、屋顶绿化相结合的“立体绿化”路子。在主要道路、林网和森林生态廊道以栽植乡土树种为主,提高郊区森林自然度;街头公共绿地做到一点一品、一路一景,小街小巷、居住小区和单位庭院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形成以高大乔木为主体,乔、灌、花、草、藤复层结构为补充,空间多变、层次丰富的绿化系统。

(三)林居相依,共享幸福家园。生态建设是最长远的民生战略,也是最平均的大众福利。我市依托林业产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主动做好创建工作与民生改善结合文章。一是做到产业兴林富民。着力推进林业产业基地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经营,重点打造板材、家具产业集群,形成了10平方公里木业家具产业集聚区,年加工成品板材5400万立方米,产量占全国的25%,中国北方木业家具产业加速隆起。二是做到生态旅游乐民。依托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整合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打造沂沭河湿地休闲观光带、蒙山绿色养生休闲带、沂蒙红色传奇体验带。2012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359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1.9%。三是做到生态文化惠民。大力组织开展植树节、爱鸟周、森林日、森林文化节等活动,大力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建有特色生态文化场所17处、科普教育基地26处。通过个性化、差异化的和谐搭配,打造了体现森林生态文化内涵的特色景观和特色品牌。四是做到改革创新利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面积429万亩,惠及136万农户、455万人。开展全国首批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全市29处国有林场、827名职工全部纳入地方全额财政预算;搞好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国家林业局在我市召开会议,推广了临沂经验。积极推行国家级森林认证试点,2.4万亩杨树人工林顺利通过国际FSC森林认证,被评为2012年度中国林业产业十大新闻,开创了小农户联合认证的“临沂模式”。

通过三年创建实践,我们得出四点体会:一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对发展理念的升华。森林城市创建既是林业工作领域的一大理论创新,也是林业产业发展的重大实践创新,实现了林业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有机结合、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高度融合,是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打造美丽城市的重大战略举措。二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对干部队伍的锤炼。创建工作“一盘棋”,必须依靠坚强的组织领导、完善的运行体系、灵活的创建机制和有力的工作措施。各级各层面明确责任、强化落实,说了干、定了办,在创建中锻炼了干部队伍,激发了内生动力。三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对民心民力的凝聚。优良的绿化传统、强大的舆论宣传、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创建氛围,让植绿、爱绿、护绿、兴绿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聚合了巨大的智慧和力量。四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对发展脉络的传承。创建工作非一日之功,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必须有历史的基业、文化的积淀和持之以恒的建设。今天我们享受着前人留下的资源,我们更有责任为后人留下更多的财富。

市政府网站:伴随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完美收官,我们如何站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林业工作的新跨越、大发展?

赵森: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是一个保护生态、增加绿量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的过程,也是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生态工程、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创建工作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今年3月27日,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结表彰暨三年造林绿化推进会议召开。省林业厅厅长燕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少军,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先运,市委常委、副市长尹长友,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李沂明出席会议。会议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行了总结表彰,对全市三年造林绿化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下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以森林城市建设为载体和平台,坚持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理念,全面实施《临沂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大力开展三年大造林活动,突出荒山、水系、干线公路、城镇绿化、退耕还林等重点,努力在更高层次上健全长效机制,在更广领域内延伸创建成果,在更高水平上提升城市形象,把临沂建设成为森林环抱、产业发达、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森林城市,形成全民共建共享森林城市的生动局面,让广大市民享受更多的“生态红利”。

市政府网站:今明两年是三年造林绿化的关键时期,请您介绍一下三年造林绿化工程的主要内容。

赵森:按照《临沂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确定的森林建设达标期和完善期的生态建设任务,从去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了三年造林绿化工程,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新造林78万亩,其中,荒山造林30万亩,水系造林43万亩,干线公路造林5万亩,到2015年,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77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一是荒山绿化。以高速公路、国省道、重点旅游线路沿线可视范围内荒山为重点,采用工程造林的方法,成方连片综合治理,159个市直部门单位深入推进荒山绿化示范点造林工作,三年完成荒山造林30万亩,基本消灭宜林荒山。通过实施荒山绿化,提升西北沂蒙山地和东南近海丘陵地区的森林总量,形成以平邑、费县、蒙阴、沂水、沂南、兰陵、蒙山旅游区等山区县为主的西北沂蒙山地水源涵养生态屏障,以莒南、临沭、临港经济开发区等县区为主的东南近海丘陵海域防护林生态屏障,在全市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二是水系绿化。沿沂河、沭河等骨干河流流经区域,加大现有林带断档补植完善力度;环岸堤、跋山等大中型水库周边,大力开展退耕还林,三年完成水系造林43万亩。通过水系造林,沿沂河、沭河、祊河、汶河、蒙河等骨干河流流经的沂水、沂南、蒙阴、临沭、莒南、平邑、费县、郯城等县区,加大断档补植完善力度,形成10处3万亩以上的杨树丰产林区;岸堤、跋山、许家崖等大中型水库周边的蒙阴、沂水、费县等县,通过退耕还林等措施,形成6处5万亩以上的经济林区。同时,加快9处国家级湿地公园和2处省级湿地公园的建设提升。三是干线公路绿化。加大对铁路和干线公路绿化质量提升和断档补植力度,利用3年时间绿化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县乡道及重点旅游线路1704公里,完成造林5万亩;市区重点搞好外环路绿化,实施外环路700米宽的生态防护林带建设工程,串联沿途10处林业生态景观园区。通过实施干线公路绿化,搞好新建道路绿色通道建设,加大已建道路绿化提升力度,使全市道路林木绿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形成道路与周边自然、人文景观协调搭配,防护功能完备的道路绿化体系。四是城镇绿化。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按照平原、丘陵、山区的乡镇森林覆盖率分别不低于35%、40%、45%的要求,以及村庄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25%、35%、50%以上的标准,大力实施村镇绿化工程,每年建成绿化模范乡镇10个、绿化模范村100个,形成生态良好、环境优美、镇容村貌整洁、人居和谐的村镇绿化建设格局。五是退耕还林。对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的耕地,按照“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草则草”的原则,恢复森林植被,确保生态效益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对各类经济园区和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农田,逐步依法流转过来,集中进行绿化,改善园区环境,真正打造成为生态建设的示范区。

市政府网站:木业作为“10+6”产业中的一项传统优势产业,下步,将从哪些方面进行突破?

赵森:木业产业是临沂标志性传统支柱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市木业拥有了以胶合板、贴面板和建筑模板为主导,兼有木门、地板、家具等比较齐全的产品系列,初步形成了以原材料、旋皮、板材、家具、制胶、设备制造等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成为全国最大的板材生产、交易和出口基地。2011年被中国林产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板材之都”称号。全市木材加工企业发展到2.1万余家,其中规模以上木业企业达到533家。2013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6亿元,完成产值857亿元,增幅23.8%;实现利税76.9亿元,增幅26.4%;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376家。全年生产成品板材3335万立方米,锯材178万立方米,木片木粒加工1034万立方米,木门窗楼梯117万件,地板200万平方米,木竹藤家具276万件。全市木制品出口额达到19.26亿美元(其中,木材类14.72亿美元、竹藤柳草类3.52亿美元、家具类1.02亿美元),增长10.7%。木业对全市GDP贡献、财政收入、社会就业、林农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临沂经济发展的重要主导产业之一。

当前,我市木业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转型升级、产业聚集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将按照全市“10+6”现代产业推进计划,充分发挥“中国板材之都”品牌效应,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极化特色优势,推进木业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确保今年木业产业完成投资140亿元,产值突破1000亿元。

(一)推进园区建设。按照“产城一体、两化互动”理念,在兰山区义堂镇和费县探沂镇,建设占地10平方公里的“国家林产工业科技示范园区”,构筑“中国北方家居产业隆起带”,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和竞争优势的木业产业集聚区。一是科学制定规划。聘请国内顶尖专业团队,高起点制定示范园区整体规划、分区规划和建设规划,着力构建集生产制造、企业总部、科技研发、展览展示、贸易流通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聚集区,力争一年起好步、三年见成效。二是明确运营模式。按照“政府主导、政企合作”的运作方式,依托市城投集团、新港企业集团等有实力的企业组建联合投资公司,采取统一规划、建设、投资、开发、招商、管理的“六统一”模式,开发建设示范园区。三是强化政策支持。在西部新城开发建设框架内,统筹示范园区项目实施,加大土地、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园区建设标准,合理设立入园企业门槛,研究制定入园企业的具体扶持政策,增强对产业要素吸引力。

(二)完善产业链条。突出抓好“链上提升”,大力实施“补链、建链、强链”工程,瞄准广东、四川、浙江等国内知名企业以及香港、意大利、美国等国际知名企业,加大承接产业转移与招商引资力度,针对性引进前景好、品牌优、装备强、附加值高的木业企业,并积极引进与木业配套的环保胶、装备制造、高档油漆涂料、高档五金装件等生产企业,快速弥补木业产业链缺失和薄弱环节。同时,逐步建立起从上游研发设计,到中游生产加工,再到下游营销展示的木业产品链,构建立体化的产业配套体系,不断完善木业产业链条,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档家具制造基地和最大的高端品牌板材生产基地。

(三)培育优势企业。制定“一企一策”,加大对新港、立晨、临湘、安信等木业骨干企业扶持,鼓励龙头企业大力开展并购重组,培植优势企业,使企业在生产规模、工艺装备、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档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优势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不断整合资源和资本,逐步形成专业化、品牌化、协同化发展的产业格局,促进中小生产与配套企业协调发展,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木业产业集群。

(四)优化产品结构。巩固提高现有建筑模板、胶合板、木工板、密度板等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着力发展以绿色环保、综合利用、复合材料为特点的单板层积材、定向结构板、木塑复合板等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大的产品,使人造板材产品向功能化、环保化、节能化方向发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我市板材产业优势,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重点发展高档板式家具、办公家具、实木家具、仿古家具和复合地板、强化地板、实木地板、高档木门以及家装一体化项目,不断增加家具家装类产品的比重。

(五)加强技术创新。加强木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引导具有规模优势、技术优势的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步伐,淘汰技术落后产能,形成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产业集群。依托优势企业,组建木业企业产业联盟,积极推广应用环保胶黏剂、标准化生产及先进技术设备等,研发生产绿色环保板材家具产品,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设立木业技术研发和质量检测机构,积极为企业提供服务管理、技术推广、产品检测、营销信息等全方位服务。

(六)打造区域品牌。把“中国板材之都”的区域品牌优势、产业规模优势和商贸物流优势相结合,加强木业产业的整体宣传力度,扩大临沂木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实施品牌带动工程,扶持现有品牌企业,引导更多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培育一批新的品牌企业,争创名优产品,形成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相互协调的发展格局。积极组织品牌企业参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端展会或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在掌握产业动态、获取市场信息的同时,宣传企业品牌和产品,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提升产业形象。鼓励企业在国内外设立经销或服务机构,大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