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沭县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实施城乡规划全域化、基础设施功能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产城融合互动化等“四化”同步建设,探索了一条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截至目前,全县常驻城镇人口34万人,城镇化率达54%。
一是城乡规划全域化,优化城镇空间布局。该县以规划为引领,秉承“全域临沭、组团发展”的理念,推动县、镇、村在空间布局上无缝衔接。先后制定出台了《临沭县建设工程规划批后管理实施细则》等9项制度,编制了《临沭县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和旧村改造、“两区同建”等21项专项规划,完成修编7个镇和17个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中心城区控规覆盖率达到100%,真正做到城镇建设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
二是注重基础设施功能化,提升综合承载能力。该县在城镇化建设中,突出县城区建设改造、小城镇提质扩容、农村社区增量提速三个重点。在城区,坚持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并举,先后建设改造城区16条主次道路,形成了“三环九纵十二横”的城市路网格局;投资3.16亿元完成城区供暖扩容和燃气管线铺设工程,供暖入网面积达528万平方米,发展燃气居民2.6万户;在全市率先建成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综合体,并第一个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和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建设;投资2.8亿元改建了面积1700多亩的红石湖公园、苍源河湿地公园,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4.7%;先后改造16个城中村、32个单位棚户区,建设安置楼160万平方米,开发商住小区500多万平方米,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8923套。镇街,县财政每年拿出不少于2000万元的专项资金,以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支持打造“新市镇”,全县小城镇建设平均每年基础设施投资15亿元以上,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全县9个镇街全部通天然气,建设了标准化示范一条街、休闲健身广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中转站,城镇垃圾处理率达到100%,2个镇街被评为“全国重点镇”。在农村,深入推进以“两区同建”为主要内容的“美丽镇村、幸福家园”建设,探索中心村聚集型、联村迁建型、小城镇吸纳型、村企联建型、城郊村改造型等5种成熟模式,累计投入10.5亿元,启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17处,搬迁村居66个,安置居民1.3万户。
三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资源均衡配置。该县主动整合均衡资源,全力推动教育、医疗、交通、供水、环卫以及便民服务等公共服务向镇村辐射延伸。提升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创建成果,投资4亿元实施了136个校舍标准化和“全面改薄”项目;全面启动建设投资5亿元的县人民医院新院、第三人民医院以及5个镇街卫生院公共卫生楼建设项目,为农村48.2万居民提供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抢抓被列入全省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全省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示范县的契机,在全市率先开通城际公交,道路通达率、公交化运营率均达100%,客车通村率达90%;城乡集中供水覆盖率达87%,30万农村居民实现与城区用水“同源、同网、同质、优价”,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市场化运作,年均投入3200万元,对全县236个行政村居实施环保保洁一体化管理,2015年在全省率先成功创建“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县”;以县政务服务中心为龙头、镇街便民服务中心为支撑、村居(社区)便民服务代办点为基础的“便民服务体系”初步建成,为群众带来了贯通城乡、设施一流、便捷高效的政务事务服务的“获得感”。
四是实施产城融合互动化,打造宜居宜业新城镇。为使城镇更宜居,该县依托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型肥料、生物医药、电子照明、休闲旅游等主导产业,促使人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向城区汇聚,推动各产业区和主城区协调发展,辐射带动镇街产业园区优化升级。规划建设了50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41平方公里的苍马山风景旅游区、22.8平方公里的滨海高新区、12平方公里的北城新区;扎实推进“创业临沭”工程,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9亿元,建立创业就业基地57处,成为全市唯一的“山东省创业先进城市”;借助“两区同建”流转土地2.14万亩,建设农村产业园区20处,其中投资5800万元的史丹利荷兰现代农业示范园、投资3680万元的龙潭万亩渔业园、投资1300万元的朱村现代农业生态园相继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带动周边农户3.5万人就业,户均增收1.2万元。(临沭县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