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公开 >> 正文
索引号 1585729837/zfb/2024-0000098 发布机构 临沂市政府办公室
公开目录 新闻发布会 发布日期 2024/10/17
文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标题 临沂市召开《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相关情况介绍新闻发布会
临沂市召开《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相关情况介绍新闻发布会

2024年10月17日,临沂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段 洪 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副院长、三级调研员

岳 伟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党总支书记

王卫东 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四级调研员

段洪(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副院长、三级调研员):

临沂是文化大市,历史悠久而积淀深厚,这一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体现尤为明显。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和巨大作用,立足临沂非遗资源丰富的实际,我们组织编纂了《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编纂这部志书的主要目的,在于系统、全面梳理临沂各级各类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保护、宣传、研究等状况,追溯历史渊源,总结发展经验,从而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延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非遗力量。

《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的编纂工作,始于2022年5月。在对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后,市委党史研究院、市文旅局联合下发《关于印发〈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组稿方案的通知》,明确了志书编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编纂体例、编写内容、编写方法、时间安排、保障措施等。按照《通知》要求,各县区文旅局安排专人负责撰稿,县区党史研究中心负责业务指导。市委党史研究院组成编纂班子,具体负责志书的编纂业务,志书编纂工作正式启动。

编纂期间,我们多次到县区实地走访调研,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座谈交流,了解情况,及时解决了组稿工作中的一些技术性问题。至2022年底,资料收集工作基本完成,共收集相关资料300余万字、图片1500余幅。经过近10个月的紧张编辑,2023年10月,志书初稿基本完成。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于11月形成了100余万字的评审稿。12月12日—13日,《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志》志稿评审会召开,省委党史研究院领导及评审专家对志稿进行了评议,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志稿评审后,我们对意见和建议进行梳理、归纳、吸收,不断对志稿进行修改、补充、完善。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数易其稿,形成了志书定稿。2024年9月,《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由方志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志书为精装16开本,共83万字,收录图片500余幅,下限至2021年底。采用章节与条目结合体,全书前设综述、大事记,中间主干部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六章,后置人物、附录、编后记。志书系统记述了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历史与现状,收录临沂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5项、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787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67人。志书对国家级、省级、市级项目分别进行详细介绍,对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列表记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学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性生产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述。

答记者问

1大众日报记者提问:请简要介绍一下临沂市非遗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

岳伟(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党总支书记):

首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项,省级65项,市级501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45人,市级267人;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4个,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基地1个,省级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6个。建设非遗工坊265处,打造手造特色乡村33个。郯城县成功创建郯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费县手绣工坊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琅琊剪纸等4个工坊入选省级非遗工坊;《郯城县“非遗+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获第六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沂水县龙家圈街道等6个乡镇(街道)入选山东省“非遗助力脱贫 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临沭县青云镇华山村、沂水县杨庄镇吴家楼子村入选山东省文化生态名村;沂州里特色商业街、琅琊古城、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全市打造非遗特色旅游线路8条、非遗研学旅游基地26处;费县手绣传承实训基地被评为山东省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兰山区“游书圣故里 品琅琊古韵”非遗特色旅游线路获评省级非遗旅游特色线路。费县手绣传承人卞成飞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劳动模范;高榆木梳传承人丁明文等5人被评为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彩印花布张明建等5人被评为省非遗保护模范传承人。

接下来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开展情况。近年来,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认真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中央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创新思路、强化措施,非遗保护传承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传承保护效果进一步凸显。名录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全市摸底排查非遗线索1万余条,将谱系清晰、特色鲜明、有发掘价值的1700余项纳入项目库管理。开展抢救性保护记录,对传承人年龄较大、传承困难的项目,通过运用录音、录像方式进行记录。选送300余名非遗传承人到山艺、山工艺等高校学习,使非遗传承人群和从业者增长了学识、拓宽了眼界、提高了技艺。

二是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进一步提质增效。拓展非遗保护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传承融入生活,通过探索建立产品研发、技术培训、营销宣传等有效渠道,推动部分非遗项目释放时代新光彩。启动非遗购物节,开展非遗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活动,引导具备条件的非遗企业积极加入抖音、淘宝、京东等平台,通过网络平台推广销售优质非遗产品,助力非遗企业打开销路。目前,我市涌现出一大批依托剪纸、中国结、二胡、柳编、草编等非遗项目开展产品开发的企业,解决就业岗位30万个,建成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4个,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贡献积极力量。2024年上半年,全市非遗类产品销售额36.5亿。

三是非遗与旅游进一步融合。不断提升和深入挖掘非遗的旅游体验和价值功能,进一步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先后在临沂大剧院、河东龙园、琅琊古城、沂南竹泉村、蒙山等景区开展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帮助繁荣发展旅游经济。通过柳琴戏、弦子戏、渔鼓等精彩的展演活动,剪纸、手绣、草编、面塑等现场体验活动,为游客们提供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的同时,让游客感受到沂蒙特色文化。

四是非遗宣传推介进一步加强。利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日及重要活动日,开展非遗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等千余场次线上线下非遗宣传展览展演活动。相继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主题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举办两届“匠心筑梦 多彩沂蒙”非遗春节晚会、十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宣传二十大·匠心颂中华”非遗作品展、“千秋伟业 百年风华”暨庆祝建党100周年红色非遗作品展、鲁南地区红色非遗展。组织优秀非遗项目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大运河非遗美食展、黄河流域非遗发展论坛、河和之契非遗展示周等省内外活动,推动我市非遗项目走出去,扩大影响力。

2临沂日报记者提问:请谈一谈编纂《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的意义以及下一步如何利用好《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志》?

王卫东(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四级调研员):

关于编纂《非遗志》的意义,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非遗志》第一次系统总结、全面记述了我市非遗事业的历史与现状。它系统收录了我市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787项,各级非遗传承人267人,详细记述了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传承脉络、保护状况、宣传和研究情况等,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这种文献扎实、规模宏大的系统性总结,在临沂的非遗工作领域尚属首次,可以说是吹响了临沂非遗项目的“集结号”。

二是《非遗志》是专门性地方志编纂领域的一个新突破。非遗作为文化事业中地域性、专业性、综合性比较突出的一个门类,在以往综合志书记述中,往往过于简单,呈现的是碎片化的东西,专门记述非遗的志书很少,目前已经问世的《非遗志》屈指可数,多是省级地方志机构编纂的省志分志。临沂市《非遗志》的编纂开创了国内地级市地方志机构编纂非遗志的先河,填补了我省非遗志出版领域的空白,是专门志编纂的一次成功探索。

三是《非遗志》及时抢救、保存了大量非遗项目及相关文献资料。非遗传承方式大多比较传统,一旦消亡很难恢复。我市非遗资源虽然丰富,但也很脆弱。一些依靠口传心授传承的非遗项目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非遗领域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时有发生。《非遗志》的编纂,通过将口述资料以文字形式固定下来,将零散资料系统化、非专业资料学术化的方式,将大量文献、资料和信息汇聚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这种趋势。

四是《非遗志》的编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生动实践。《非遗志》通过对临沂市非遗资源的系统梳理和翔实记述,全面展示了临沂市非遗保护工作成果,系统提炼与总结临沂市非遗工作相关经验,有力助推了我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研究临沂地域文化的工作,对于临沂人民增进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获得感,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下一步,我们还要做好志书发行及开发利用工作,发挥好志书“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一是借助志书当中丰富的文献和详实的数据,为领导决策、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和文旅融合提供智力支持。二是紧密结合党史史志“六进”工作,把志书送到学校、企业、社区、农村等基层单位,不断扩大沂蒙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共同建设美好精神家园。

 
【关闭窗口】 【字体: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