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全省第7位,改善幅度居第6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52天
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防治大气污染的主攻方向,实施“退城进园”,调整能源结构,强化刚性约束,着力提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水平
全力构建起一张全覆盖、精准化、常态化的“监管网”,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414起,刑事、行政拘留98人
市民王金铭有个习惯,每天早上以书圣阁等五个地点作为背景拍摄天气,发到QQ和微信朋友圈记录下来。他说:“这两年政府对大气治理很重视,常态化的‘沂蒙蓝’让人印象深刻。”
来自市环保部门的数据,可以印证王金铭的直观感受:2016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全省第7位,改善幅度居第6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52天,“气质”改善情况继续稳定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
2015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为了沂蒙的蓝天和人民的健康,向大气污染宣战”的庄严承诺,掀起环保风暴,全市空气优良天数同比增加53天,重塑了“沂蒙蓝”。
回眸2016,全市大气污染防治的脚步从未停止,一场场环保攻坚战的启帷,一项项治理举措的实施,成功捍卫了“沂蒙蓝”。“蓝天白云”成为我市良好生态环境最直观的表现。
过去的一年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将其摆上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先后12次专题研究,市政府主要领导10次召开调度会分析解决重大问题,市人大、市政协分别组织专项视察调研。各级各部门步调一致、协同配合,凝聚了集中攻坚的强大合力。
具体工作中,继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全力推进“压煤、抑尘、控车、除味、增绿”五项治理任务,重点削减钢铁、焦化等污染行业负荷,形成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高压态势。
分析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全市28个空气自动监测站,综合排名靠后的主要在西南部和南部,集中了全市76%的钢铁、焦化等重污染企业和74%的火电行业机组。我市吹响了集中力量“突破西南”的冲锋号,各相关县区全力突破大气污染的“西南瓶颈”。
2016年9月,市委、市政府召开高规格的环保突出问题治理攻坚动员大会,安排部署475个重点问题和59项重点任务,打响环保突出问题治理攻坚战,努力实现临沂“大地常绿、空气常新、碧水常流、土壤常净”。
一次次铁腕行动,治出了成效,彰显了全市上下对大气污染零容忍、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的决心和魄力。
沂蒙蓝下,思路转换;凤凰涅槃,经济新生。
2016年,我市着眼空气质量的持续好转,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防治大气污染的主攻方向,实施“退城进园”,调整能源结构,强化刚性约束,着力提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水平。
“第一批板刚下线就被订走了!”综源装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章丽站在车间门口,安排工人拆掉用了多年的锅炉房来扩建厂房。她说,集中供热后,企业又干净又安全,产品质量提高了,算下来有挣头。
作为全国最大的板材生产、交易和出口基地,我市木业年产值占全国的12.5%,多年来都是支柱产业,但同时木业企业普遍使用的小锅炉也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为了蓝天白云,必须关停“小锅炉”。我市有序推动中心城区西部板材企业向园区集中,实行统一集中供热。
2016年,我市坚持“聚焦大气”,制定实施年度攻坚行动计划,对394家企业实施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对78台燃煤发电机组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对56家企业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对367家加油站完成三次油气回收治理,取缔改造10吨/小时以下工业燃煤锅炉2133台,大气污染源得到进一步控制。
环保治理绝非朝夕可就,必须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山东凯米特铝业有限公司通过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大气污染物,责令该公司立即改正违法行为,处以罚款,同时移交公安机关……”市环保局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16年12月份全市环境违法案件查处情况,并首次通过微博、微信对外直播。这样指名道姓的新闻发布会,每个月都要召开一次。
为确保污染治理取得实效,我市一方面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另一方面,在监管手段上全力构建起一张全覆盖、精准化、常态化的“监管网”:
——在行政措施上,市政府出台《关于大气污染防治督查奖惩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部署、检查、督导、通报、约谈、问责”闭环式督查工作制度。
——在经济措施上,实行生态补偿机制,推行“数字环保”,建设市、县联网的智慧环保平台,实行“双罚”制度,市级环保部门处罚违法企业时,等额扣缴当地县区财政资金。
——在法律措施上,坚持刚性执法,严格实行“三个一律”,对违法性质恶劣的企业,一律停产治理、一律媒体曝光、一律追责。
——在监督措施上,加强宣传报道,在临沂日报等主要新闻媒体开辟“向大气污染宣战”专栏;实行企业环保“红黑榜”制度,每月召开发新闻发布会,公开曝光违法企业,并通报发改、银监、金融等17个部门、单位,实行立项、信贷等约束。
2016年,全市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414起,刑事、行政拘留98人,对4名违法排污责任人提起环保公益诉讼,让违法企业感受到切肤之痛。
重塑“沂蒙蓝”,留住“沂蒙蓝”,是新时期沂蒙人民的心愿,更是一份党委、政府的为民担当。我市将持续努力,拿出科学的治污方法和壮士断腕的勇气,促进“气质”早日质变,让千万老区人民长久享有“沂蒙蓝”。(临沂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