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环境保护 >> 工作动态 >> 正文
大众日报:兰陵探索农机作业新模式 秸秆成了“香饽饽”

本报通讯员 李桂东

“这一片秸秆还有2000吨吧,都是今年麦收期间收储来的,今年总共收了1万多吨。”近日,兰陵县新兴镇秸秆收储中心经理李金朋一边整理秸秆一边告诉记者,秸秆能发电,能造纸,烧了太可惜,还污染环境,还是收储起来重新利用好。“今年资金、设备还是跟不上,否则至少还能多收几千吨。”

在收储中心,记者看到,打成一个个小捆的秸秆包整齐码放成五六米高,等待放到大型打捆机上重新打捆压缩,之后将被陆续运往附近的琦泉生物质发电厂或高唐等地的造纸厂。

这普普通通的秸秆效益到底多大?李金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算上运输、油耗、人工、机械等费用,秸秆收储回来的成本在每吨150元左右,按照每吨240元的价格卖给发电厂,每吨毛利润大约90元;如果卖给造纸厂,价格还会更高。

“我看还是还田好,既省力,也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你们上我地里看看,土质松、软,长出来的苗子粗、黑、壮!”就在李金朋分享他的“收储经”的时候,旁边一位种田大户苗云怀“不乐意”了,讲起了秸秆还田的好处。

苗云怀是老国营兰陵农场的退休职工,在新兴镇流转600亩土地搞起了家庭农场,今年他种了400亩小麦(收割后种玉米),200亩大豆。已经尝到秸秆还田甜头的苗云怀,今年收获的400亩小麦秸秆照例全部粉碎还田。

昔日无大用处、弃之无处安放、烧了又污染环境的秸秆,如今竟成了“李收储”与“苗还田”两方争抢的“香饽饽”。

我国每年要产生7亿多吨秸秆,在特定时段,大规模集中焚烧秸秆是生成雾霾的重要因素。“烟雾弥漫,就好像被火团包围一样,缺氧、难闻,喘不开气。”42岁的李金朋是地地道道农民出身,谈起几年前焚烧秸秆后的空气状况,他深有体会。

近年来,“禁烧令”的执行与督查越发严格,农民私烧秸秆会被罚款甚至拘留。收获时节,基层干部们在田埂上安营扎寨,昼夜严防死守。然而,“堵”只能治标而不治本,兰陵不断探索行政力量与市场化相结合的治理办法,在秸秆综合利用上发力,推动秸秆资源化,为秸秆另觅出路。2016年,山东承担了国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在7个县(市、区)开展试点,兰陵就是其中之一。

去年以来,兰陵探索实施“1+1+1”农机作业新模式,即1台小麦收割机+1台秸秆捡拾打捆机或1台秸秆切碎还田器+1台灭茬机具,并实现全县65万亩小麦全覆盖,成为一揽子解决秸秆焚烧的方案。

采用这一办法,宜收储则收储,宜还田则还田。针对小麦集中、地势较广的区域,采取收储的方式,设立收储点,重新利用;针对小麦较分散的区域,采取还田的方式,收割完即粉碎,严禁不带粉碎设备的收割机田间作业,收割完即用翻耕机灭茬,让粉碎的秸秆重回地里做肥料。两个办法都实现了秸秆由烧到用。如今,这个模式已被临沂市作为典型,在全市推广。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这是环保的好事,国家还有政策支持,农民也欢迎,咱要干就得干好。”李金朋今年麦收前新上了5台打捆机,3台抓车,1台粉碎机,结果还是不够用。

听完李金朋描绘的“秸秆梦”,苗云怀迫不及待地拉记者来到他位于镇南糖稀湖的家庭农场。清风拂过,玉米和大豆正茁壮成长。“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微量元素,一亩小麦秸秆还田,至少可以省20块钱的化肥,增产效果明显。”

一个主张秸秆收储,一个看好秸秆还田,哪种方式更好?“不论何种方式,都是秸秆综合利用的正确方向,具体用哪种方式,还是因地制宜最好。”新兴镇副镇长王艳国一句话结束了“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