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环境保护 >> 工作动态 >> 正文
绿色发展 释放生态红利——我市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乡发展每一步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并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部署。现如今,全面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抓好绿色发展工程、生态保护治理工程、生态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工程,已被浓墨重彩地书写在“大美新”临沂建设的征程中。在推动绿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临沂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文明理念如今更是已深深烙印在我市发展的每一步,一幅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画卷正铺展开来……


    保护环境深耕绿色发展理念


    生态环境是最好的发展环境,山清水秀是临沂最宝贵的财富。作为革命老区,我市近年来始终紧跟中央、省委步伐,牢抓历史机遇,在2009年获批山东省唯一“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城市基础上,2014年成功申报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深入推进示范区建设,市委、市政府以绿色发展、生态城市建设为指引,着力践行“两山理论”,先后编制了《临沂市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临沂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等,配套了16个专项规划,出台了150多个政策文件,并积极推进实施。
    从“三引一促”增强绿色产业发展动力,到运用环境保护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从秸秆禁烧、雨洪资源利用、煤改气、企业入园等重点项目推进,到综合整治优化生态环境,一系列“生态大动作”相继登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全面渗透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而我市近年来已经全面开始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抓好绿色发展工程、生态保护治理工程、生态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工程,积极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近年来,我市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原则,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建立低碳循环绿色发展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机制,形成了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必须严肃追责。”全市各级各部门在狠抓生态领域改革、重大生态工程和环境整治的同时,积极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坚持多还旧账、不欠新账,严格环境监管执法,提升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促进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保持对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对破坏环境行为“零容忍”,凸显着“临沂态度”。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我市还不断加快推进新市镇发展,引导县区建成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业创新互动、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融合的“特色小镇”。与此同时,发挥水脉、文脉、绿脉等优势,加强特色村落保护与挖掘,抓好“美丽乡村”标准化、城乡环卫一体化、铁路沿线环境整治等工作,培育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美丽乡村”。文明创建、双拥共建、道德模范评选、乡村移风易俗、优良家风弘扬等活动,在沂蒙大地上不断凝聚起正能量,引导树立起新的社会风尚。


    铁腕治污市委市政府护航绿水青山


    兰山区半程镇柳青河小郝埠村桥附近的河道内水流潺潺,清澈见底,偶尔还有几只水鸟飞过……说起村旁流淌的柳青河近年改变,小郝埠村74岁老人石运来十分激动:“这河臭了十几年了,没想到竟然能盼来河水清澈的一天,鱼也重新回来了。大伙儿别提多高兴了。”
    择水而居,因水而灵。境内有大小河流1211多条的临沂,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六分之一,而上述柳青河的遭遇也只是临沂水体污染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临沂水质改善提升工作,“不折不扣地完成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任务”也被写入2017年临沂市政府工作报告。同时,还从严审批高耗水、高污染排放、产生有毒有害污染物建设项目,对造纸、焦化、氮肥、有色金属、印染、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加工、制革、农药、电镀等十大重点行业,实行新(改、扩)建项目主要污染物减量或等量置换。
    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期间,我市还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工作方针,投资130多亿元,实施了水系连通等10大类119项工程项目,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水安全保障、水节约推进和水文化提升六大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做出了有益探索。
由于历史原因,临沂市产业中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经济总量占比较高,各类小型加工企业面广量大,给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带来很大压力。为切实实现生态发展,我市出台史上最严的主城区高能耗高污染企业“退城入园”方案,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共有2646家“散乱污”企业被“两断三清”,对产业发展前景好污染物排放低的产业,通过搬迁实现转型升级,实施动能转换。
    地处临沂市罗庄区的山东盛阳集团,早年因为企业炼焦用的是湿焦法,不仅浪费水资源,每湿一吨焦碳就消耗 500千克水,而且湿法熄焦产生的蒸汽中夹带着大量的焦尘及酚、氨、硫化物等有害物质,影响生态环境,并因此受到环保关停处理。痛定思痛后企业积极进行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先后关停60万吨焦炉两座、450#高炉一座。同时利用自产焦炭的优势,投资16亿元新上高附加值的不锈钢项目,年产优质不锈钢260万吨,年可实现产值300亿元。投资1.2亿元新上的干熄焦项目,还可用于发电,并网后可净节能4.4万吨标煤,节水5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等排放物1130吨,收焦粉30000吨,年产蒸汽25600吨,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每年还可为企业增效达4710多万元。
    近3年来,临沂市委、市政府按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实施铁腕治污,实施最严格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掀起一场大气治理的“环保风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已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七,改善幅度居全省首位,环境质量大幅改善,“临沂样本”也得到广泛认可,如今绿色发展也已经成为临沂城乡发展的共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一个更有魅力,更加和谐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正在临沂建立,从城市到乡村,临沂换了“新活法”。

    亮点频现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
   

    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和人一样,离不开洁净的空气、水和土壤。党的十八大以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美丽中国”成为人们追求的新目标。对此,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经过五年气势磅礴的伟大实践之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理论思考和实践举措上均有了重大创新。砥砺奋进的5年,我市在坚定不移的向着天蓝、地绿、水净目标奋进的同时也交出了一份成绩显著的答卷。
    绿色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在今年一季度,全市实现物流总额6102.7亿元,居全省第三位,同比增长6%。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快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大力推进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物流业及相关行业发展较快,物流产业贡献率正逐步提高。除此之外,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一区三园四平台建设,着力培育新动能、发展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挖掘新潜力、拓宽新渠道,大力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品牌化营销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实践效果,农业农村经济已经开始形成发展新优势。
    今年以来,亮点频现的临沂城区规划与建设让临沂市民无不为之雀跃,相继实施了完善“三环十五射”城市骨干路网,南京路沂河桥、西安路祊河桥、北京东路改造、沂蒙路BRT等重点项目建成使用,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和黑臭水体整治,城市生态明显改善,其中北城新区一期二期、火车站片区、涑河片区、西部新城、镇山风景区、汤泉旅游区、东城新区、临空经济区、高铁片区等重点片区建设,进一步拉开了城市发展框架。除中心城区亮点频现之外,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也稳步推进,加快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截止5月底,完成2016年度农村危房改造任务8434户,继续实施农村改厕和村内道路硬化工程,截止5月底,完成改厕203942户。
今年,我市还着力坚持“聚焦大气”,实行“治减结合”,大范围划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核心控制区、重点控制区和一般控制区,全力推进“压煤、抑尘、控车、除味、增绿”五项任务,着重治理主城区及西南部重点区域,重点削减钢铁、焦化、建陶等污染行业负荷,探索建立了沂沭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污染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环保治理攻坚卓有成效。与此同时,通过媒介刊发、报道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动态、典型和亮点,介绍外地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做法,全民生态理念和意识更加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氛围浓厚。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在感受临沂风景如画和人民幸福感提升的同时,一个宜游、宜居、宜商的大美新临沂正展现在人们面前。如今,重视生态环境带来的红利正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尝到甜头,越来越多的市民践行起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责任,推动我市在绿色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生态立市数字说话


    201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共研究环境保护工作33次,印发107个环保相关文件。全市156个乡镇全部成立环保办公室,3990个村居配备环保主任,实现了市县乡村环保责任“全覆盖”。
    严格落实“气十条”,“铁腕治气”。我市实施2015——— 2017三年攻坚行动计划,科学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大气污染物排放重点控制区和一般控制区,对工业污染、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秸秆焚烧、餐饮油烟等8类重点问题实施综合整治。2017年1-9月份,气质综合指数居全省第9位,改善幅度居第10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56天。
    全面实行“河长制”,综合治水。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1211条河流已纳入河长制管理,设立各级河长9446名。  
    严格落实“土十条”,重拳治土。制定实施《临沂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3年以来实施规模化养殖场提升改造项目322个,推广生物环保养殖垫料面积477.6万平方米。
    建好生态屏障。我市划定省级生态红线3810.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2.2%。设立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市级自然保护区、10个县级自然保护区。拟定了《临沂市蒙山保护条例(草案)》,该条例也是我市要制定的一部地方性法规,依法保护我市自然资源。
    2015年以来,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3885起,处罚金额1.82亿元;公安、环保联合查处环境犯罪、治安案件379起,刑事拘留、行政拘留474人。
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累计淘汰钢铁产能170万吨、焦化产能220万吨、煤炭产能86万吨,改造提升建陶生产线101条。积极推进煤改气、煤改电,新增燃煤指标一律实行“等量替代”“倍量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