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以来,莒南县就积极探索建设新农村的具体实现方法与路径,在三义口村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打造了“大村庄制”模式的新型农村社区——三义社区,成为全国各地媒体争相报道的典型,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多年来,为满足农民变市民的需求,莒南县在扎实搞好调查摸底、试点启动的基础上,把农村新型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切入点来抓,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自愿参与、服务村民的原则,全力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着力改善农村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走出了一条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就地市民化之路。
一是因地制宜,尊重民愿,推进农民居住社区化。把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作为推进人的城镇化的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来抓,按照服务半径2公里的标准和 “改造城郊村、建设中心村、撤并弱小村、发展重点村、培植特色村”的原则,在编制完善全县农村新型社区布局规划,合理确定社区数量、布局和建设用地规模的基础上,科学确定了集中打造区域聚合型、强村带动型、整村搬迁型、城镇带动型等四种模式的农村新型社区。在推进社区建设中,统筹考虑各镇、村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类推进、先易后难,确保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启动一个成功一个。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搞强迫命令,以农民不失去土地为基本出发点,通过政策法规等形式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不受侵害。同时,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让群众积极参与社区规划建设,征求住户的意见,专门设计粮食储藏室、农机器具放置点、家禽家畜集中养殖点等符合农民传统习惯的设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确保让他们住得舒心、住得安心、住得下去。几年来,莒南县先后建设了53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住宅楼581座,涉及122个行政村,建筑面积达到209.6万平方米,可安置7万多人居住。目前,已有2.3万农村居民搬迁入住,集中享受到了城镇化的生活环境。
二是完善设施,提升服务,推进农民生活城镇化。按照基础设施先行的要求,统筹谋划城乡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推进重点基础设施项目与农村新型社区的有效对接和共享。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中,统筹安排农村新型社区住宅与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整合政府资源予以重点支持、捆绑使用、集中投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功能和层次,做到一次投入永续使用,促进产业、人口、要素向农村新型社区聚集。近年来,莒南县率先提出了实施农村社区气上楼、暖入户、水治污、饮水达标、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和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电子监控网络化的“五项、六化”工程,加快推进广电网、通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和天然气“社区通”步伐,先后建成了38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1.9万多户通上了管道天然气,18个社区实现了集中供暖,40多个社区达到了“六化”标准,大店镇清华苑社区、花园社区被评为“全省农村新型示范社区”。同时,不断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核心,强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计生、保险等基本公共服务,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为社区居民生产、生活提供 “一站式”全方位服务,真正让社区居民集中享受城镇化带来的普惠成果。几年来,莒南县在社区内及周边先后配套建设了16处社区服务中心、12处幼儿园以及20多处卫生室、超市等服务设施,规模较大的社区全部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切实增强了群众入住社区的积极性,强化了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
三是两区同建,产业支撑,推进农民就业本地化。在推进农民就地市民化的工作中,莒南县注重农民“安居”的同时,更加注重“乐业”,把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实施农村新型社区和产业园区“两区同建”,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突出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就地就近发展集约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展农业的就业空间;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产业园区,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优势产业,方便社区居民就业创业,逐步实现居住在社区、就业在园区和就地就近城镇化。同时,积极开展相关培训,提高农民创业、就业的技能和水平。对有创业意向又缺乏资金的农民,积极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为农民创业融资提供指导和疏通渠道。几年来,围绕农村新型社区,莒南县先后建设了安心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渊子崖现代农业示范园等20多个产业园区,有2万多社区居民实现本地就业,过上了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的城镇居民生活。以板泉庞疃社区为例,近年来,该社区以发展民营企业为主导,桑蚕生产、大棚养殖为辅助,多业并举发展社区经济,着力打造“工业主导型”新农村。目前,整个社区民营企业发展到50 多家,从业人员达到1600多人,打造了造纸、纸箱、制铝、胶木粉、塑钢等多个产业,形成了“家家有项目、人人有活干、天天有收入”的新气象,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就地市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