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新型城镇化 >> 工作动态 >> 正文
沂水县:建设品质城镇 创造品位生活

 

一、坚持走以建设品质城市为目标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理念,以建设品质城市为目标,大力提升城市品质和内涵。一是在规划设计中不断注入新理念。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做法,先后组织开展了城市建设寻路之行、寻美之行、寻梦之行。去年12月份,国家发改委牵头十几个国家部委到我县调研新型城镇化工作,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增强了我们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按照“城市北上、工业南下、跨河发展、两翼生态”的城市布局,以杭州为标杆,以桐庐为赶超对象,按照“建设品质城市、创造品位生活”的发展目标,着力培育仁厚、豪放、友善、谦逊的城市性格。聘请浙江大学规划设计院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新一轮修编,高标准完成了城市新总规、全县新型城镇化规划、龙湾新区控制性详规,努力把沂水建设成为“沂蒙北部中心城市”。二是在功能配套中积极融入新思维。以遵循生态优先为原则,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共实施城区路网工程20余项,修建城市道路100余公里,新建跨沂河大桥4座,“五纵九横”城区道路框架和“五湖九园”生态格局基本形成;顺利实施新汽车站、第二污水处理厂等27项城市公共事业建设项目,完成雨污、燃气、供热等管网铺设总长度650公里,日供水能力达12万吨,污水集中处理率97%,集中供气率96%,城市集中供暖面积达到460万平方米。截至目前,我县城区共铺设排水管道429公里(污水分流管道148公里,污水合流管道71公里,雨水管道210公里)。配套了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和体育馆等设施,建设开放式运动场地30处、三星级公共卫生间60处。三是在建设领域中广泛应用新工艺、新技术。以“全国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县”为契机,大力推行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累计实施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和地源、水源热泵示范项目40余个,形成了以沂河湿地公园周边中心医院综合病房楼、锦程花园、天使花苑、御龙湾、金龙湾等小区为重点的40余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应用集中示范区。四是在改造开发中不断打造新亮点。围绕城市的山水、路网体系,累计投资152.9多亿元,实施重点项目334个,先后开发建设了长安国际、御龙湾、河东岸等40多个居民小区,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刘南宅、中和花都、大名城88街区等省级旅游休闲购物和牛岭埠餐饮一条街,以及龙冈、瑞海等精品旅游酒店,建设了河东岸旧城改造开发示范区、环新汽车站商贸物流圈、沿沂河高层带等城市“新视角”“新亮点”,形成了“一河、双心、六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目前,县城年成交商品房70余万平方米,农民成为购房主力军,占比达75%以上。同时,按照“跨河发展、两翼生态”的城市布局,启动了月澜湾、龙湾新区两个城市核心区的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由“东皋时代”迈向“龙湾时代”,带动整个城市未来发展。

二、坚持走以旅游引领为动力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牢固树立“建设全景沂水、发展全域旅游”理念,以争创5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以旅游为引领建设城市、布局乡村、发展产业、训练思维、创造文化、展现未来,按照全景沂水、全域旅游、全要素保障、全民化参与“四全要求”,因地制宜发展旅游,全力助推新型城镇化。一是全域旅游提升城市美感度。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把县城和小城镇作为景点来建设,把全县的干部当做旅游从业人员来训练,对全县各个旅游景区及旅游环线,从软硬件方面进行脱胎换骨的提升改造,彻底改变以景区为主的单一旅游模式、旅游产品类型的单薄性和旅游企业的粗放式管理等发展现状,全力推动旅游产业从“景点旅游时代”向“全域旅游时代”转变。目前,全县建成开放景区25处,其中4A级6处,居全省县级首位,全年接待游客800多万人次。共发展旅游强乡镇7个,院东头镇被评为全国旅游景观名镇,并与泉庄镇获评“中国美丽乡村”,马站镇关顶村被住建部评为全国第三批传统村落,院东头镇西墙峪村等6个村庄被评为省级传统村落。共培育了龙冈旅游、亲情沂蒙、山水沂蒙三大旅游集团。其中,龙冈旅游集团于2010年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成为全省第一家借助境外上市旅游企业,目前集团下属17家经营实体,拥有员工1800名。目前,企业正计划在香港主板上市,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做大做强企业规模。二是绿化彩化提升城市清洁度。牢固树立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以建设“光影沂水、多彩沂水、梦幻沂水、立体沂水”为目标,推动城乡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相继建成了以大、小沂河沿岸为代表的“十大公园广场”,累计完成城市绿化投资2.6亿元,新增绿地195万平方米;积极开展“绿化阳台、美化家园”“绿墙竹墙工程”,栽植绿竹200余万株,全力打造“无院墙城市”。重点实施了跋山湖及沂河沿岸绿化彩化工程,栽植水杉、中山杉、银杏等5万株,形成了万亩“沂水拖蓝”生态湿地,打造了一处新的城市“绿肺”。目前,我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6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87平方米。三是亮化工程提升城市梦幻度。本着“丰富色彩、增加动感、提升品位、美化环境”的原则,做精做细城市亮化文章,累计实施亮化精品工程30余处,亮化桥梁14座,安装各类灯带9400米、彩化灯具4500只,形成了环沂河“灯光八景”、沿莲旺街中心商业圈“不夜城”和环东皋公园“城市客厅”等亮点区域,华灯齐放、流光溢彩的沂城夜景,已成为沂水旅游的一大特色和“耀眼名片”。四是标准化建设提升城镇美誉度。高标准建设了沂水旅游集散中心、沂蒙风情旅游景区游客中心;安装城市普通行车指示牌103块,旅游景区行车指示牌94块,全国首创LED夜间旅游行人导向系统60套。目前,全县共有星级饭店8家,星级餐馆4家,住宿床位达1.3万张。2015年,新上公共自行车1100辆,今年正在洽谈公共租赁电动车,进一步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和档次。

三、坚持走以城乡统筹为主攻方向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牢固树立城乡“一盘棋”、“一条心”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坚定走依靠城镇带动农村、依托农村拓展城镇的“城乡统筹、和谐发展”之路。一是突出小城镇驻地改造建设。按照 “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种风格、四大片区”工作思路,注重形态提升、功能完善、风貌协调,对18个乡镇(街道)驻地建筑,按照欧陆风格、汉唐风韵、乡村风情三种格调进行分类设计,全面“换妆改貌”,累计完成驻地建筑改造35万平方米,总投资3亿元。去年,启动实施了三年集中建设改造提升计划,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达到全国城镇建设的一流水平,形成“南有桐庐、北有沂水”的格局。四十里堡镇抢抓高速公路和火车站建设的机遇,依托便捷的交通和区位优势,积极破解融资难题,大力发展小城镇,带动了商贸、物流等服务业的繁荣和发展,通过近2年的集中打造,全镇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小城镇成为经济科学跨越发展的主引擎、就地就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重要载体平台。二是突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供水、污水、燃气管网向村镇延伸,健全城乡环卫保洁一体化工作机制,完善学校、医院、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建设,切实增强小城镇吸纳人口、增加就业和集聚产业的功能。新建、改建村级公路594.8公里,建设乡镇污水处理站15座、农村社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36座、垃圾中转站19处,铺设污水管网120公里。以高桥镇小瓮山社区为试点,正在农村社区和中小学校积极推广使用碳晶取暖新技术,小瓮山社区280户居民已全部安装完成,目前全县农村社区供暖面积110万平方米。同时,18个乡镇(街道)全部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实现了“镇镇通”天然气,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升。三是突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将全县1040个行政村规划合并为359个社区,并按新建型、改造型、保留型三种类型进行建设。近年来累计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58个,社区“五项工程”配套率达61%,所有建成入住社区均实现了水治污、饮水达标、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管理。坚持非农产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大力推行“两区同建”,搞好经济园区与农村社区的统一规划、同步建设,依托县城周边的工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区,引导农民群众进入园区就业,目前全县已建和在建 “两区同建”社区11处。大力发展社区经济,充分利用村镇闲置场所,大力招引无污染、见效快的小微项目,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就地市民化”,累计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1.2万人次。

四、坚持走以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围绕“产城一体”,将产业培植于乡镇,将产业种子播种到乡村,鼓励集中资源、集中服务,各打各的优势仗,各念各的产业经,进行差异化发展。一是产业园区主导型。产业集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近年来,我县以“全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试点县”为契机,围绕能源化工、机械电子、矿产加工、高端食品“四大版块”,加快园区开发建设,形成了以经济开发区为中心,以庐山、滨河、龙泉、城北4大园区和青岛保税港区等4个中小企业创业园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并全部实现了“七通一平”,提高了发展承载力和产业集聚度。近年来,先后引进了玻纤复合材料、永丰轮胎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形成了人才、资金、技术和市场的高度集聚。产业园区既成为支撑全县财税倍增的强力支撑点,繁荣了一方经济,又为城镇化增强了造血功能,带动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回流。目前,全县每年劳务输出由20万人下降到10万人左右,其中仅庐山园区累计就地就近转型农村劳动力上万人。二是综合强镇驱动型。充分发挥沂城街道和龙家圈镇两个城区乡镇的交通、区位优势,主动接收中心城区辐射,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园区,高标准建设“两区同建”项目,吸引了一大批骨干龙头企业入驻园区,年可吸纳1.2万人进城就业。三是优先发展示范型。把许家湖镇和马站镇2个省级示范镇建设当做“小城市” 来培育,在资金、土地、行政审批上给予倾斜,切实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和体制机制束缚。2015年,许家湖镇综合实力进入全省20强。示范镇的快速建设,促进了当地小城镇、公共设施配套、社区建设的蓬勃发展,累计就地就近转移农业转移人口1.2万人。四是旅游小镇带动型。把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作为就地就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先后建设完成了雪山风情小镇、沂蒙风情小镇、泉乡小镇、樱桃小镇等旅游小镇建设集群,形成了“一镇一特”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沂蒙风情旅游小镇—院东头镇凭借境内拥有3处4A级景区、2处3A级景区和3处2A级景区的优势,依托旅游产业带来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引领群众大力发展农家乐、农副产品深加工和旅游商品营销,先后培育了蒙山龙雾、沂蒙农庄、蓝天生态家园等市级龙头企业,打造了沂蒙山里人家“农家乐”旅游品牌,每年吸引十几万游客进农家门、吃农家饭、享农家乐,直接带动从业人员2000余人。带动农副土特产品深加工从业人员8000人,年销售额达3亿元。仅蒙山龙雾带动茶农633户,户均收入2.2万元。2015年,院东头镇共接待游客480万人次,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040万元。泉庄镇依托 “天上王城”景区,带动全镇20多个村庄间接或直接从事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葡萄、苹果、黄金桃、大寿桃等现代农业采摘园6万多亩,带动农民实现就地转产15000余人,户均增收10000余元。目前,全镇形成了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休闲的旅游发展格局,打响了 “天上王城 天下泉庄”的知名品牌。五是“飞地经济”拓展型。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引资方、落地方利益分成机制,按7:3比例分享。把经济开发区和项目集中区作为“飞入地”,把有项目但无落地条件的乡镇作为“飞出地”,新上项目全部向“飞入地”靠拢,既实现了企业的高度集中,提升了用地空间,又解决了乡镇无地落项目、经济上不去的问题。通过发展“飞地经济”,实现了“户口飞城镇、项目飞园区”的目标。目前,全县各乡镇在开发区均有落地项目。2015年18个乡镇地方财政收入全部过3500万元,其中过5000万元10个、过亿元5个。六是农业园区承载型。把新型城镇化与农村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推动农村生产经营规模化,加快了农业产业的现代化。以A级景区标准建高现代农业园区,吸引了一大批农业技术人员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聚集,全县累计建成县级现代农业园区55处,累计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劳动力8500人。我县被评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五、坚持走以机制创新为保障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坚持改革创新引领,持续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着力增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深化土地综合改革。大力推行“节地发展20模式”,全力实施土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和低丘缓坡利用,为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用地保障。近几年每年供地量都在4000亩以上,供地率达到了100%。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和增减挂钩平台,对重点镇列入土地增减挂钩或腾退项目的村,自愿放弃农村宅基地到镇驻地购买住房的,一次性给予2—3万元的补助。其他一般村,一次性给予1—2万元的补助。以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规范、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为目标,全力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目前,全县共发放确权证书29.5万个,发证率达到93.34%。二是创新金融体制改革。以全省金融创新发展试点县建设为引领,全力打造全省县域金融创新发展示范区、金融生态安全区和区域金融强县,目前全县共发展临商银行、威海银行、民生银行、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57家,其中上市企业4家、挂牌企业3家,是全市金融机构最多、业态最丰富的县。近年来,全县新增存贷比一直保持在100%以上。建立了城市国有资产运营有限公司融资平台,实施了龙湾新区PPP投融资模式,形成了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实现了经营城市的良性循环。三是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出台了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就学工作的意见,享受与城区生源同等待遇,实现了进城务工子女入学无障碍。投资10亿元,完成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2015年全县一本进线928人,二本进线2763人,进线率为45.7%,位居全市第一。四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以“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为基本条件的户口迁移政策,消除户口迁移障碍,方便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近年来,全县农村迁移城镇户口总量呈逐年增长态势。五是完善农村社区物业化管理。出台了《沂水县物业管理暂行办法》,各乡镇均成立了物业办,实现属地管理。积极推行社区支部、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四位一体”管理模式,提升了社区物业管理服务水平。目前,全县物业管理企业达到30家,其中,国家二级资质1家,三级资质29家;引进二级物业服务企业1家,三级物业服务企业2家,物业从业人员1500余人。六是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围绕土地规模化经营,全县累计流转土地面积41.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2.1%。其中,今年新增流转面积4.5万亩。七是创新城市管理机制。投资近1000万元,完成了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平台建设,实现了天网工程、交警视频、工地视频等700多路视频摄像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形成了对城市管理的全方位监督和指挥。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健全了全日制保洁、机械化清扫制度,逐年提高环卫工人待遇,使我县环卫工人的工资提到了全市最高。把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内核,加强市民文明引导,“城始终在心中、管永远路上”“文明是律动的音符、城市是和谐的篇章”等城市文明理念深入群众心灵,成为行动自觉。八是创新激励引导机制。设立了2000万元的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1000万元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的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的现代园区农业建设资金,对优先发展重点镇进行重点倾斜,对其他小城镇实行以奖代补。仅在乡镇驻地建筑改貌方面,通过县、镇财政8500万元的引子,就吸引了社会1.6亿余元资金的参与,实现了小城镇面貌的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