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新旧动能转换 >> 先进经验做法 >> 正文
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济宁路径”

今年初,国务院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济宁作为传统工业城市,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既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方式,更是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和重大挑战。

为此,济宁市委、市政府全力以赴抓好顶层设计、创新驱动、园区建设、产业培育、对外开放、项目推进等重点工作,既注重“量”的增长,更追求“质”的提升,以“四新”促“四化”,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现全面起势。前三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15.9亿元、增长5.3%,其中税收收入227.9亿元、增长13.3%、增幅创6年来新高;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2%,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体现新动能的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分别达到55.2%、10.9%。

产业转型

打造新旧动能转换新引擎

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核心是产业,关键在项目。济宁从全局高度统筹规划,坚持因地制宜,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破”与“立”上做文章,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新动能,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发展的“5+5”产业,济宁成立由市领导牵头、有关市直部门组成的十大产业推进专班,各专班分别制订了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重点任务,出台专班推进实施意见,成立产业专家智库,编制十大产业专项规划,建立“三库一名录”(产业技改项目库、产业链招商项目库、年度重点项目库和重点突破的龙头企业名录),对示范项目建立包保联系制度。

济宁聚焦增量崛起,聚焦“四新”经济发展,注重关键技术突破、龙头企业培育,大力推进信息产业“6501”培育工程,启动“企业上云”行动,完成华为大数据中心建设,启动中兴智慧城市产业园二期工程,荣获省智慧节能示范市。一批重点项目快速建成投产,晶导微全国首创GPP芯片、玉樵夫世界首创热熔彩色打印机等试生产,泰山玻纤5万吨电子级无碱玻璃纤维池密拉丝生产线实现了“单体产能最大、品种最齐全、技术装备最先进、综合运行成本最低、产品品质最优”五个世界之最。今年前8个月,全市高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1.6%,代表先进、高端制造发展水平的装备工业增加值增长8.7%,对全市规模工业贡献率达41%。

与此同时,济宁聚焦存量变革,加快产业升级、技术改造,让传统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实现凤凰涅槃。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济宁行动计划,全力推进“千亿技改工程”,对传统产业逐行业逐企业制订精细化、智能化改造方案,建设智能车间和智能化工厂,开展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科技换芯、电商换市“四换”工程。今年,济宁新增6个省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居全省首位。如意集团通过实施覆盖整个生产流程的互联管理系统,实现全产业链智能制造;水泊焊割自主研发自卸车厢板智能焊接机器人,制定平板自动对接焊割机行业标准,均实现“零增地”技改。济宁市政府还与山能集团、兖矿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设兖矿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山能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在做精煤炭主业、做强非煤产业上率先突破。今年前8个月,全市煤炭企业非煤收入1430亿元、同比增长12.5%,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71%,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成绩亮眼。

为夯实新旧动能转换基础,济宁狠抓项目建设,从今年开始连续4年开展“项目落实年”活动,对重大项目实施挂图作战。在市、县两级建立指挥部体制,市里成立挂图作战总指挥部,下设保障办公室、推进办公室和15个作战指挥部,分别组建专班集中攻坚,全体人员脱产办公、单独考核,对重点项目挂图上墙,按图研究、按图指挥、按图推进、按图督战、按图问责。建立“红黄蓝”牌督查奖惩机制,强化“一线工作法”,赴县市区、专班现场督导项目推进情况,对在建项目实行销号式推进,竣工投产一个、销号一个,完成一期、销号一期。“说了算,定了干,按期完”,干部担当作为、雷厉风行、尽职尽责蔚然成风。

济宁还建立了以“十大产业”以及重大基础设施为重点的“10+1”重大项目库,市级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入库项目384个,57个项目纳入省级项目库。在全省率先建立新旧动能转换可视化督导服务平台,实现对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以及市直部门、县市区、园区承担考核指标进行督导调度,对企业反映问题及时解决,发挥了很好的指挥、调度功能。

抓住机遇

开启共赢新时代

对外开放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深化改革的催化剂。济宁市委、市政府将开放作为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层次和范围。

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济宁市成立了投资促进委员会,将市招商局更名为市投资促进局,组建信息技术、文化旅游、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化工、食品加工及现代农业、重卡汽车及轨道交通、专用汽车项目及汽车零部件、跨国公司投资项目及电商物流、科研院所及研发中心、科研及教育等十大产业招商办公室,分领域开展专业化招商,并相继出台营造更优营商环境25条意见、优化营商环境“十条禁令”。在北京举办2018年济宁市投资合作对接会,与知名央企集中签约项目30个、总投资505亿元,基金3个、规模180亿元。举办儒商大会2018嘉宾东方圣城行活动,总投资444.2亿元的26个项目集中签约。

如今,华为大数据、凯赛生物、尼山圣境旅游综合开发等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结构优、经济带动作用明显的项目落地建设,产生良好效益。引进的上海旗升电气与位于济宁的山东山防防爆电机有限公司资产重组,数字化防爆电机及新能源防爆车项目成功落地,“僵尸”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盘活了旧动能。

为提升利用外资质量,济宁举办了世界500强跨国公司高管“东方圣城行”、对台经贸合作对接会等重大经贸促进活动,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率团参加“香港山东周”“美国周”“德国周”“日本周”等系列活动。去年与法国威立雅、道达尔、印度博拉、芬兰凯米拉、香港恒基、中建国际等6家世界500强达成合作项目7个、总投资额15亿元。今年以来,香港华润和光大国际2家世界500强在济宁设立新项目或增资,合同外资额3.4亿元。截至目前,共有52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济宁落户,设立投资项目94个,累计投资总额99.5亿美元。

与此同时,济宁市积极推动优势企业“走出去”,到要素优势明显的国家和地区并购优质资产、设立研发机构、建立生产基地,提升国际竞争能力。2017年全市新批境外投资企业13家,完成境外投资80.6亿元、居全省首位,占全省比重21.3%。今年先后推动如意集团、菱花集团、海富电子等10余家企业开展了系列境外投资合作对接洽谈活动,如意集团投资169亿元并购Arteva(阿尔蒂瓦)全球控股公司项目完成报批;投资60亿元在埃及建设如意泰达现代化纺织工业区项目完成签约,近期将开工建设。太阳纸业投资43.7亿元在老挝建设120万吨纸板项目已开工建设。全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际投资17.36亿元、增长103.2%,占全市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达87.7%。

强化服务

为新旧动能转换保驾护航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发挥好政府推动作用,首先要在鼓励创新上下功夫。近年来,济宁强化创新驱动,激发新旧动能转换动力。

济宁积极培育创新企业,今年启动实施“510”企业培育工程,从工业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煤炭企业、上市后备企业、现代服务业企业中分别选择10家有潜力的企业,实行一对一、保姆式重点扶持。全市共有5家企业入选全国“瞪羚”企业、9家入选全省“瞪羚”企业。如意科技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企业,霞光集团获批省新旧动能转换行业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试点。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市政府与山东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共建山东大学济宁产业研究院、新药创新研究院、微生物技术研究院、大数据人才培养基地。加快推进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省院士工作站新增备案9家,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技术中心19个、国家备案众创空间1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6家。

园区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先行区、主战场、主阵地。济宁坚定不移把发展园区作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举措,加大园区改革创新力度,引导各类资源、政策、要素向园区集聚,推进各开发区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竞相发展。去年,市里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经济开发区改革创新开放发展的意见》,每年列支2亿元支持园区发展。

各园区内改革管理体制,推行区辖镇模式,改进机构管理方式,实行“扁平化”管理,提升办事效率,优化运行机制,改革用人薪酬机制,建立绩效考核薪酬奖励机制;深入推进“放管服”,通过创新一站式服务、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等举措,不断提升开发区发展环境。目前,全市开发区产业定位逐步明晰,落地项目质量明显提升,运行质量稳中求进,起势上扬。今年1—9月,全市开发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764.2亿元、增长9.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5.2亿元、增长8.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1.1亿元、增长8.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9.7亿元、增长10.2%;实际利用外资19亿元、增长12%。

攻坚克难

生态明显改善助力高质量发展

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近年来,济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及山东省委、省政府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系列决策部署,空气环境质量持续大幅改善。去年,PM2.5浓度和改善幅度均居“2+26”通道城市第1位,PM2.5、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幅度居全省第1位。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成果巩固提升,2016年,济宁市代表山东省接受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获省政府通报表扬。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今年,济宁又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取得这样的成绩,源于济宁市以“五个坚持”为引领,构建了“五大体系”。

坚持党政同责,构建责任分明、齐抓共管组织体系。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生态济宁建设领导小组,以指挥部作战模式,划分了由市级领导担纲主抓的24条工作线。在全省率先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业务主管部门靠在一线、具体推进,将治污任务和责任分解落实到镇街、村居、企业,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部门齐抓共管、市县乡村上下联动的环保大格局。

坚持精准施策,构建专家把脉、导则引领治理体系。制定了21项大气、水污染防治技术导则,配套出台了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并根据国家和省新标准、新要求进行修订和完善,探索出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严织密治理体系、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等新的治理模式。

坚持科学监管,构建数据支撑、网格管控联动体系。建设济宁智慧环保监管平台,形成“线上千里眼监控、线下网格员联动”监管模式。在线上,建设空气自动监测站156个、自动监测微站175个、PM10监测点位998个,车船GPS点位信息4204个,对全市1万多个监督监测点位、3.8万家污染源进行全天候在线监控。在线下,设立县级环境监管网格14个、乡镇网格162个,招聘专职网格员918名,建立24小时值班值守、线上线下联勤联动、现场包保巡查、问题清单通报等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