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表,更是保障其他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有着工业“脊梁”之称的高端装备产业,一直以来是大国博弈的核心。从微创手术辅助机器人到CR400AF中国标准动车组,再到全球首款突破50%热效率的商业化柴油机……“山东制造”的大国重器正越来越频繁地“刷屏”朋友圈。
这是山东装备制造业在由大到强的征程上奋力前行的成果。2017年,高端装备在全省装备制造业占比仅27%,2020年这个比例已超过50%。今年1-6月,装备制造业继续跑出“加速度”,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增幅均接近30%,装备制造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占全省工业的四分之一。
“通过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高端装备产业呈现出一系列趋势性、关键性变化。”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蔡惟慈看来,如今的山东高端装备产业“有骨骼又有肌肉”,在“量”与“质”的辩证统一上进行了很好的实践,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装备制造跑赢工业平均增速——规划引领,产业发展脚印深、步子稳
海南陵水海域,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发现的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超深水气田“深海一号”日前投产。开发使用的核心装备——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产自近3000公里外的山东青岛。这项装备,汇集3项世界首创技术及13项国内首创技术,实现10余种水下关键装备自主制造,是中国海洋工程装备领域集大成之作。
海工装备,是近年来山东高端装备产业涌现出的新增长点。上半年,山东工业经济增速创近年同期新高,多项指标优于全国,为筑稳经济向好态势提供重要支撑。其中,装备制造业的表现尤为亮眼:增加值同比增长23.9%,大幅高于工业平均增速。
这一数据的意义是多重的。“制造稳,工业基本盘能更稳;而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就集中在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这个产业的良好表现,也说明了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在不断增强。”省工业经济联合会秘书长张祥认为。2017年,多数企业对智能化生产、网络化运营、信息化管理等现代技术应用不足,产业布局分散,通过持续推动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全省高端装备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不仅海工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医疗设备等一系列新兴装备都在蓬勃生长。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条长,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振兴体系。”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指出。从2018年起,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山东由1名省级领导负责、省工信厅牵头建立山东省高端装备产业专班,以“6+1”协调推进体系强化部门协调和上下联动,统筹解决产业及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5名院士在内的32位专家纳入省政府高端装备智库,近200家企业加入高端装备产业协会,5只高端装备产业基金对130多个项目进行投资。今年1-7月,高端装备产业又有120个省重点项目开工,累计完成年度投资172.41亿元。
科学规划是最大的效益,立足全产业链竞争新阶段,山东以层次分明、衔接有序的顶层设计高点定位、超前布局。“《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和《山东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接连出台,为地方和产学研各界‘有的放矢’提供‘作战图’,确保产业发展步步深入、有条不紊。”省工信厅装备产业处处长赵明说。
“目前,山东装备制造业不仅规模居全国前列,产品结构也更均衡,既有重型装备类产品,又有消费装备类产品,为遭遇风险挑战时夯实盈利稳定性提供了基础。”蔡惟慈评价。
在9月7日闭幕的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橙色云CDS云协同系统等“黑科技”悉数亮相。这是山东一家从高端油气装备制造企业内部“长”出来的企业,现在则作为智能制造服务商,以大数据、AI算法等助力更多领域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打开新局面。
决定制造质量的是工艺,在以资源全球化和制造协同化为主要特征的全新制造模式下,提升装备制造整体竞争力,智能化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基本功。为此,山东开展智能制造带动提升行动,每年培育10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通过对标辅导,复制推广其智能制造模式,带动行业相关企业加快实施智能化改造。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认定31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辅导带动96家企业实施了智能化升级,高端装备产业制造“筋骨”进一步建强。
精准施策让企业敢啃“硬骨头”——破解堵点痛点,做创新者的坚强后盾
“火箭”“青铜剑”“飞龙”“骏马”等各具特色的车头作为高铁的“脸面”,不仅颜值高,更包含核心关键技术。山东中硕机械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掌握着这样一个“神器”——一台名为复杂曲面三维数控弯板机的装备,破解了多年来国内外一直用人工操作来对金属板件进行加工,精度低、效率低、易报废的痛点,实现重大工艺变革。数据显示,满负荷生产情况下,这样一项技术每天可取代54名工人,生产效率较传统方式提高10倍以上。
“我们联合武汉理工大学十年磨一剑,形成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中硕董事长焦涛告诉记者,现在这种技术在高铁、船舶、航空航天、核电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市场反响良好。目前,企业已开始瞄准蒙皮拉伸工艺等重要领域发力。
过去我国发展装备制造,不少关键部件、系统软件是国外生产,许多关键制造技术也被国外垄断——产业发展从量变到质变,创新是必须要打赢的硬仗。对此,山东在装备制造业持续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实施省重大短板装备创新突破项目,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越来越多装备制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收获主动、挺直腰杆。
“我们的城轨CBTC系统,刚入围2021年度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企业及产品名单。”青岛海信微联信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乐跟记者分享了这个好消息。CBTC有城轨交通运营“神经系统”之称,研发难度大、资金投入大,多数企业不敢碰。历经三年技术攻坚,海信终于啃下这块“硬骨头”。但因涉及行车安全,加上订单金额高昂,地铁公司对新系统往往积极性不高,提供过往业绩证明是个“硬杠杠”。
“入选名单后我们就不受这条限制了。”李乐表示,这样能缩短产品投入市场的时间,加速企业首个订单的落地,目前海信微联已在和青岛地铁展开洽谈。有订单,技术才有迭代升级的可能。像海信微联CBTC系统这样创新度高且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的重大关键核心装备,山东以“首台(套)”政策为企业创新吃下“定心丸”,近年来已累计培育认定1443个,今年新培育的就有264个,较上年增长71%,有力促进了重大技术装备研发推广应用。
在此基础上,山东充分发挥首台(套)保险补偿机制,2015年至2020年积极推荐重大技术装备入选国家保险补偿名单,投保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价值273.1亿元;累计为162个产品进行了省级财政保费补贴,补贴金额超过1亿元。
高端装备产业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国有企业集中创新资源的能力强,要发挥好带头作用。围绕强化国企创新能力,近年来山东以研发支出全额视同利润,重大科技攻关团队工资总额、分红激励等不受当年工资总额限制等政策逐一化解企业后顾之忧。目前,不仅中集来福士有了更多“拳头产品”,省属企业山东海洋集团牵头研发建造的海洋设施一体化建设、安装和拆解装备“蓝鲲号”也将驶向“深蓝”。
在紧密联结的创新纽带中,企业能更好释放自主创新的动力活力。山东加快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来自省科技厅的数据显示,现有30家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中,高端装备领域就有省激光装备创新创业共同体、微纳传感技术与智能应用创新创业共同体等6家。到去年底,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年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0多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50多家、省级重点实验室近30家,分别占全省工业总数的34.1%、36.6%和41.5%,成为全省工业创新的重要支撑,“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态势正逐步形成。
“参天大树”与“灌木丛”共生——沿链发力,聚焦优势领域精耕细作
日前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2021年度全国43个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名单中,莱芜高新区智能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该集群的核心载体为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以百万辆整车整机为龙头引领,整个产业城面向全球聚集高端配套企业构建“汽车零部件+整车+物流”全产业链条。目前,中国重汽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项目一期已建成投产,二期正在建设;德国凯傲高端叉车项目同步重卡二期项目开工,厂房主体已完工,今年10月具备投产条件;高端配套产业园项目也已有16家企业签约投资。
中国重汽集团在济南的配套产品供应商就有340家以上,中车四方高铁产业链上也有约600家企业……产业链“结实”,产业竞争力才能上得去。山东把提升高端装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摆在突出位置,围绕汽车、工程机械、农机装备、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海工装备、氢燃料电池等重点产业链实行“链长制”工作机制,加速培育对产业链有较强集成能力和带动作用的“链主型”企业,同时明确“1个产业链图谱”和“N张产业细化清单”,为优化提升产业链提供具体抓手。
在此过程中,各地崛起一批层次高、体量大、有特色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济南形成数控机床、电力设备、新能源汽车等多个产业集群,青岛拥有轨道交通、机器人与增材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装备等多个产业基地,烟台形成海工装备、核电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再加上潍坊的动力装备、东营的石油装备、济宁的工程机械装备、泰安的电力装备、临沂的工程机械装备、枣庄的中小机床、威海的打印设备等特色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正带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区域竞争力呈现新优势。
这一沿着产业链发力、拉紧供需纽带的思路,也在有效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能力。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天润工业近年来崛起的第二主业空气悬架系统,去年用7个月就实现了6000多万元的营收。
“这个系统是多种零部件的总成件,因此不仅我们自身实现动能转换,也辐射带动着周边气囊、电机等至少20家新型配套企业发展壮大。”天润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文化宣传经理吕超介绍,一些原本在内燃机领域做配套、生存状况堪忧的企业,现在实现技术升级,进入新的市场领域。
山东高端装备产业正逐步形成“参天大树”与“灌木丛”共生的产业生态,而这又会进一步推动产业链整体提能级、增活力、强后劲。
按照《山东省高端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突破行动计划(2021-2022)》,到2022年,山东要在高端装备产业打造7个重点产业链,培育10家以上高端装备“雁阵形”特色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和省内供应能力。
“能看到,通过高端引领、协同发展,有山有峰、协作融合的高端装备产业链和产业群正在山东逐步形成。”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万熠表示,接下来,山东需要进一步强化领航企业在研发、品牌、供应链等领域的核心引领作用,加快纵向延伸、横向联合,构建“领航+核心”协作融合的供应链联盟,加快形成一批分工合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特色产业集群。
信息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