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县在加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进程中,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大力实施补链、建链、强链工程,着力推动绿色、循环、融合发展,新业态培育发展新动能,县域特色日益彰显,呈现质效同增、稳中向好态势。
绿色:永远是“调旧培新”底色
“失去绿水青山,难保金山银山。”蒙阴作为临沂之肺和水源地,自信自觉当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者,争做全省全国“县域范本”。牢牢守住生态红线,近3年来累计取缔“三小企业”140多家,拒批项目200多个,为此每年减少税收4亿多元。今年,对全县178条河流全面推行河长制,推动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新常态。坚持“山水林田路村”一体规划、系统治理,投资20亿元启动云蒙湖综合治理工程,建成环湖隔离堤坝150公里,实施国家良好湖泊试点、省级雨洪资源利用、青山埠拦河闸、城区尾水导流等重点项目,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17年保持100%。过去5年,整治河道47.3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0.7平方公里,新增造林1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8%,晋升“全国绿化模范县”和“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探索走好生态路径。目前,全县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总量达339万吨,启动碳汇科研基地、碳汇和谐小镇等项目,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新优势、新动能。
循环:优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新旧动能转换不是“另起炉灶”,而是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蒙阴的比较优势在于果和兔。现有果园面积100多万亩,其中蜜桃65万亩,是“中国桃乡”;长毛兔、肉食兔存栏量近700万只,是“中国长毛兔之乡”。近几年,通过构建循环产业链条,实现了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片果园一座房,一圈兔舍做围墙”。八达峪村“兔—沼—果”循环模式已成为蒙阴传统产业换发新生机的典型代表,带动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发展,全县建成优质农产品基地335个62.8万亩,认证“三品一标”176个。“果—菌—肥”循环链条利用全县每年产生的12万吨果树枝,粉碎后发展香菇产业,一亩大棚年纯收入达4万元,目前全县已建成标准化养菇大棚220亩。废弃菌棒还田为肥,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最优化。
目前,全县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达到35家,果品深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兔毛深加工企业12家,年加工兔毛4000吨。在“农—工—贸”循环链上,仅果、兔两项,农民人均年增收1万多元。
融合:“混合动力”后劲充足
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要用系统思维、融合理念、对接办法,实现“存量变革”与“增量崛起”并举,形成动能转换“加速度”。
近年来,依托山水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蒙阴以“崮秀天下、世外桃源”品牌为引领,加快推进建设“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农耕变体验、空气变人气”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新业态,以旅游理念提升农业,以全域视角发展旅游,以文化元素厚植底蕴,以现代商贸活跃全局,实现了互促互融,全域旅游格局初现成效,构筑了后劲充足的“混合动力”。全县已建成A级景区12家、省级旅游特色村和农业旅游示范点25个、市级旅游特色镇3个、特色村12个,发展省市级农家乐329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