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公开 >> 正文
索引号 1585729837/dzj/2020-0000010 发布机构 临沂市地震台
公开目录 部门计划总结 发布日期 2020/12/18
文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标题 临沂市地震台防震减灾“十三五”完成情况及“十四五”重点工作安排
临沂市地震台防震减灾“十三五”完成情况及“十四五”重点工作安排


“十三五”期间,我台努力夯实全市防震减灾工作基础,推动地震监测、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全面发展,提升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全市防震减灾工作继续保持全省、全国先进水平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一)地震监测和预报预警能力有效提升

一是地震台站台网布局进一步优化。测震和强震动观测密度达到一县(市)一个站点,地球物理场观测手段实现了辖区内陆域全覆盖,立体化观测体系基本形成。全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0市域内地震2分钟自动速报,10分钟正式速报

二是完成“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任务完成了所有168处预警站点的现场勘选、数据测试及信息整理工作1个基准站和9个基本站土建任务,11个改造基本站的电力、避雷和网络等项目的改造任务,以及10所预警示范学校的终端安装工作。

三是加强地震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申请国家地震局、省地震局的合同制项目25项,发表各级各类论文15篇。

(二)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新建建设工程按照不低于地震烈度7度进行抗震设防加强对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监管,明确各县区区域统一评估工作的责任主体,临沭县化工产业园区等区域性地震安评项目成果得到应用。

二是加强抗震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兰山、河东、罗庄、临沭等县区在学校、医院广泛应用减隔震技术,提高建筑工程抗震性能。我市采用减隔震技术的建设工程面积达到487万平方米。

三是加强抗震设防能力提升培训。针对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设计企业、监理企业、图审企业等不同对象,在四川北川县开展了多期抗震设防能力提升培训班。

强化科技战略合作。建立了与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防灾科技学院等高等院校的战略合作。引入减隔震技术生产和检测企业引入全省首家30000KN的减隔震检测基地,提升了我及周边地区的检测实力和水平。

强化农村民居安全示范工程建设。对全市农村建筑工匠开展培训,积极推广农建筑抗震技术。开展农村民居安全工程示范点建设。创建了6个省级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22个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其中有7个社区被授予“国家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

持续推动临沂国际生态城活断层探测项目。实施方案已通过中国地震局论证,并完成了实地踏勘和资料收集等工作,共收集地震安评、小区划成果报告30余项,地质资料图件12余幅,编制了项目实施方案初稿。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全部工作并将成果应用于城市总体规划、国土利用以及重大工程建设。

(三)地震应急救援响应能力全面提升

一是建成了应急物资储备库,在全市设立了86处应急避难场所,占地面积300万平方米,震时可安置50万人,疏散200万人

二是完善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完善“分级负责、相互协同”的抗震救灾新机制,加强各级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建设。在全市168个乡镇、办事处设置了5818名灾情速报员,提高地震灾情的快速获取、研判和处理能力。已经完成沂水、莒南、临沭、平邑、郯城、蒙阴、沂南共7处县级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提高了全市协同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三是强化地震应急救援准备。完成了《临沂市政府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健全地震应急救援队伍体系,依托市公安消防支队成立了应急救援支队和15个县区应急救援大队,现有队员1067人。组建专业救援队伍15支、1.7万余人。招募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3万多名,莒南县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被省授予“全省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行动先进集体”。我台每年组织2次地震应急演练,在2017年4月成功举办山东省暨临沂市地震应急救援演练。

(四)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体系

利用《防震减灾法》颁布施行日、“5.12”防灾减灾日等时间节点,集中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强化示范引导全市开展了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建设工作。全市现有62所级科普示范学校,12所市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86所县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防震减灾融媒体科普宣传大发展,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知晓率进一步提升。

(五)响应号召,全力开展疫情防控

坚持常态化防控,最大限度保障复工复产安全推进,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领导干部靠前带头,党组书记带领台领导班子赴蒙阴县开展疫情防控督导。扎实开展“四进攻坚”,深入平邑郑城镇,指导乡镇做好复工复产。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配合北关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并捐赠防疫物资。组织开展捐款活动,累计募捐3万余元。保持宣传工作常态化,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进一步巩固疫情防控成果。

二、荣获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市地震台在2015年、2016年荣获全省市县防震减灾考核优秀单位。

2017年至2020年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全国市县防震减灾年度考核先进单位。

2016年度山东省地震局异常核实评比第二名;2017年度山东省地震局异常核实评比第一名;2018年度山东省地震局异常核实评比第一名。

2017年度山东省地震局趋势会商报告评比第三名;2018年度山东省地震局趋势会商报告评比第三名;2019年度山东省地震局趋势会商报告评比第二名;2020年度山东省地震局趋势会商报告评比第二名。

《山东地震电磁学科技术管理》项目获得2017年度山东省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三等奖;短水准异常核实报告年荣获2020山东省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

2017年、2018年相公庄台站定点水准连续两年获全国地震监测预报资料评比三等奖。

马陵山地震台荣获2019年山东省地震局科级地震台系列第三名;2019年度省属地震台综合考核先进单位;多项观测项目资料评比连续五年位列全省前两名,其中2016年地电场观测获得全国观测资料评比第三名;2019年垂直摆倾斜仪获全国观测资料评比第三名。

三、薄弱环节

(一)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严重滞后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服务产品欠缺,服务模式落后,服务标准匮乏,服务能力较低,服务体系尚未健全,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信息化水平不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地震安全服务需求。

(二)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程度不高

我市城乡仍存在大量基本不设防或设防能力严重不足的老旧民居,地震灾害风险依然严峻。地震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水平不高防震减灾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不够,社会资源和力量参与防震减灾不够,防震减灾战略谋划不够系统深入,地震科技成果转化有待加强。

(三)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业务体系不健全

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业务单一化、碎片化、同质化严重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调查、评估、治理、服务等四大业务的内涵定位、业务流程、标准规范尚未完整构建。抗震设防标准与人民群众对地震安全要求还存在差距。

四、“十四五”和2021年重点工作安排

抢抓我市新时代现代化强建设机遇,聚焦发展防震减灾主责主业,打造我市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品牌和拳头产品,提升地震灾害防治能力水平,在我市建成比较完善的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

(一)建设风险调查、评估、治理和服务一体化的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现代化体系

一是开展地震活动断层精细探察为国土空间规划和重点工程规划选址提供科学依据。二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抗震设防。严格落实全城乡新建建设工程不低于七度设防鼓励研发减隔震新材料、新装置继续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三是群策群力推动防震减灾科普部门协同配合、资源共享,共同推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四是强化防震减灾科普阵地建设。持续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工程建设。持续推进“互联网+防震减灾科普”,加快建设防震减灾现代化融媒体平台。

(二)发展地震监测预测预警基本业务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集约高效的地震监测业务体系。二是形成地震预警信息服务能力,提高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实效。三是推进专用台网与地震监测台网的有效融合,做好煤矿和非煤矿山采空区普查,提高非天然地震活动性监测水平和定位精度。四是推进重大工程地震动监测设施建设。对全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重大工程,进行普查,对应建未建的要求督促整改。五是提高震情跟踪研判智能化水平,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震情会商中的应用。

(三)健全地震应急准备和快速响应现代化体系

一是地震应急预案实现全覆盖并定期修订。二是建设标准规范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三是提升地震应急队伍专业化水平。

(四)建成开放合作、充满活力的地震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加强地震、应急、气象、自然资源、大数据等部门在数据共享、灾害处置、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信息化建设、大数据应用、地震工程、结构抗震、地球物理等方面的合作。二是推进标准化建设。加强地震监测预警、地震科普场馆建设、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标准等地方性标准制定,构建有机统一、相互衔接的地震标准体系,推进地震业务科技成果向标准转化。




 
【关闭窗口】 【字体: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