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公开 >> 正文
索引号 1438304390/xxhwyh/2021-0000036 发布机构 临沂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公开目录 部门计划总结 发布日期 2018/12/31
文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标题 临沂市工业和信息化局2019年工作要点
临沂市工业和信息化局2019年工作要点

为了谋划好明年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下半年以来,市经信委先后赴江、浙、黔及省内10多个市考察,同时学习借鉴其他省市的做法,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关于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初稿,对工业和信息化的优势产业逐个起草了提升壮大三年行动计划,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进一步树立抓实体强工业的鲜明导向。工业是立市之基、强市之本,也是科技创新、动能转换的主战场,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积累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我市工业又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结构不优、产业不强、层次不高、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占比重等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再加上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工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爬坡过坎、提升壮大的关口。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纷纷提出了制造业回归、再工业化战略,国内有关省市突出工业制造业主体地位,围绕高质量发展,加大谋划政策支持和考核督查力度,明确路径,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稳增长首先是稳工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列入2019年七项工作第一位,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也摆到重要位置。抓工业是慢功、潜绩,必须在全市各级叫响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口号,让实体工业回归主体地位,在路径上与温州、绍兴等市对表,在政策推进上与发达市对标,集中智慧和力量,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进全市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首位产业,理清高质量目标方向和路径。拟聘请高层次专家、举办产业发展论坛等,对工业和信息化的优势产业提升壮大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提升,精准定位细分领域,深入研判政策走向、技术方向、市场空间、竞争格局,明确产品定位及目标、技术研发方向、重点建设项目、重点企业培育、招商引资目标企业、专业化园区建设和未来发展空间布局,细化年度任务,并适时对计划实施评估、调整完善。进一步修改完善《关于推进工业和信息化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争取尽快出台。每个县区确定3-5个特色产业精准推进,对照省10强产业工作模式,加大考核督导推进力度,在全市加快培育形成一批产业规模较大、创新能力较强、市场占有率较大、品牌影响力较强、龙头企业引领发展、骨干企业竞相发展、产业链配套集群化发展的首位产业。

一是突出工业项目第一抓手。紧扣首位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新动能培育,积极谋划、储备和推进一批调结构、补短板、增动能的重大项目。把技术改造牢牢抓在手上,实施“百企千亿”工程,进一步督促县区(开发区)筛选提报一批技改大、高、好项目,(已汇总投资在1亿元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5000万元以上、年度完成投资80%以上的项目142个),列出100个市级重点项目,并积极推荐争取有更多项目列入国家、省计划盘子。通过月调度、季通报、半年总结推进抓落地,重点推进绿爱控股共享工厂、罗欣药业若尧特医、临工机械智能制造等项目建设,完成技改投入1000亿元以上,全市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强化“双招双引”第一手段,坚持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专业招商,以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企业为重点,包装策划项目、建立招商项目库,对看准的大项目、好项目,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登门招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资金、技术、人才优势,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企500强,主动出击,千方百计建立联系渠道,定点招商、精准招商,特别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新材料、高端化工等科技密集型、重资产型的产业,着力引进首创型、龙头型、基地型、集群型大项目。强化项目落地服务,实施全程跟踪管理,从项目签约到开工、土地供应,到水电配套、招工等全过程调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打通项目建设“最后一公里”。

二是以改革为动力培育壮大企业。1、实施凤凰、雏鹰培强育新行动。建立龙头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库,拟认定20家龙头企业,帮助制定战略规划,支持其兼并重组、品牌及创新资源整合、创新生产研发和服务生态模式、组建产业联盟、重大项目建设及内拓外延做大做强,鼓励持续加大本市采购、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带动一批配套、协作中小企业发展,发挥行业引领作用;选择30家左右成长性强的企业,深耕细分市场,打造一批专注细分市场、技术或服务出色、市场占有率高的“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单打冠军。推进“个转企、小升规”,有效培育主体。2、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引导推动国有及民营企业以明晰产权为重点进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境内外上市和股权交易中心上市。3、建立用地企业亩产效益评价机制。建立分区域、分行业、分企业的数据,分类制定落实支持约束政策,以亩均论英雄,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4、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用综合标准依法淘汰落后产能,严防新增低端低效产能,持续高压打击“地条钢”。

三是着力提升产业园区能级。1、高起点规划。发挥工程机械省级支柱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作用,高水平规划建设临港不锈钢、特钢产业园;按照特色化、差异化要求改造升级化工园区和专业化工园区,在全市形成“5+2+N”(即5家园区+2家专业园区+N家园区外重点监控企业)的产业发展格局;科学规划建设若干木业产业园区,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食品、制药产业园区提升。结合城乡规划建设,突出区域产业特色,通过就地改造、规划新建、搬迁提升等途径,规范提升五金、制鞋、劳保产品、食品加工、铸造等产业园区。规划建设软磁材料、精装、智慧等特色小镇。2、高标准建设和改造提升。坚持多主体参与建改园区,鼓励引进有实力、有项目资源、有成功案例的产业地产商参与园区和“园中园”建设及招商,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水路管网、供热燃气和污水处理、安全消防、生活服务等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多层高标准厂房,提高承接力和土地集约利用率。3、高水平管理。以市场化方式提高项目的准入门槛,借鉴推动化工企业入园的经验模式,推进“退城入园”、集聚入园,淘汰小、散、乱,实现产业集中、集聚发展。立足园区与企业实际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园区公共平台建设,以咨询、金融、法律、评估等企业专项配套服务为主体,引进发展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整合各类中介服务资源,为企业提供多方面服务。强化企业化运作,组建市政物业管理服务公司,对园区市政、环卫进行统一管理,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4、推进“标准地”出让。探索推动“标准地+承诺制”改革,打破传统土地资源要素配置中的体制性障碍,带着建设规划、能耗、环境、投资强度、亩产税收等一系列标准出让建设用地,企业拿地后通过“一窗受理”即可开工,建成投产后按照法定条件和既定标准进行验收。

四是推进创新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企业科技创新,持续开展以难题攻关和人才引进为主要内容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实时梳理掌握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和人才需求,跟进搜集高校最新科研成果,针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技术瓶颈,进行专题对接。健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深入挖掘一批在传统产业领域有重大技术突破的项目和人才、创新团队,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真正实现引进专家、建起团队、带活企业的效果,起到引进一个、发展一线、带动一片的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围绕产业发展的基础瓶颈实施重点攻关,突破一批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夯实产业技术基础。实施标杆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支持标杆企业建设提升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聚焦新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产业,以大数据和互联网为支撑,在关键领域和环节开展“机器换人”;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试点示范,普及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大力开展两化融合试点,分领域、分行业打造一批两化融合标杆,以临工机械等企业为示范,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示范,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推进中瑞电子元器件行业互联网发展。用足用好市级每年1000万元的扶持资金,扎实推进“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依托我市商贸物流优势,推动物流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建立供应链战略联盟关系,完善供应链、集成产业链,培育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备较强区域竞争力的地产品加工企业;以中欧班列为输出纽带,全力打造国际商城与特色地产品相互支撑的商品出口基地。围绕发展总集成总承包、个性化定制、在线支持与诊断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主辅分离等,着力塑造制造业价值链,引导利润中心向“微笑曲线”前后两端延伸。加快军民融合发展。发挥我市民营经济优势,以“军转民”“民参军”为突破口,鼓励企业参与央企、军工集团并购重组,打造军民融合产业平台,加强与央企、军工集团交流合作,强化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引进,加快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协同创新和军民融合产业集聚提升。

五是抓好企业品牌培育。开展质量品牌培育试点示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提升临沂智造品牌形象。实施质量振兴战略,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为抓手,培育国家、省质量标杆企业,着力提高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引导支持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转化运用和保护,帮助企业规避知识产权侵权风险和经营风险。建立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围绕推进工业设计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组织开展市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设立工业设计“市长杯”,创建国家级工业设计示范基地,支持企业争创国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促进成果转化。强化企业标准化引领,引导企业和有关组织积极主导和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修订,争取承担专业标准化技术机构和负责标准化试点示范。加强与行业内权威标准化技术机构和有影响力团体沟通联系,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团体标准。

六是着力强化以企业家为重点的智力支撑。1、象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借鉴外地做法设立民营企业家节,建立功勋企业家表彰的体制机制;建立企业“容错”机制,宽容失败,对非主观故意、没有造成实际危害或危害较小的轻微违法行为,通过行政指导加责令改正的方式督促其修正错误,一般不予行政处罚。2、开展企业家培训活动,通过组织沂蒙企业大讲堂、高校总裁研修班、走进标杆企业观摩学习等活动,重点面向传统产业举办企业管理、风险防范、行业对标等培训;面向新兴产业举办发展方向、政策解读等培训;与“双招双引”相结合,开展小型化产业链上企业培训,确保培训企业精英 2000 人次以上。3、组织实施民营企业接班人培训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市属企业完善经理层契约化管理和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柔性人才引进机制,采取竞争上岗、公开招聘、委托或推荐等方式选聘职业经理人。4、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开展员工通识教育,加强校企培训对接,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冠名式培训,使装备制造企业工人从单一技能型向智能复合型转变,培养一大批现代制造业的软件“蓝领”、数控和程控设备操作工、精密仪器操作工、设备模具维修工等高级技术人才。

三、制定新一轮导向政策。1、整合各类支持工业发展资金,设立工业转型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安排市、县两级工业经济发展调度资金,适当建立两级过桥资金池。2、落实好对企业技改贴息、先进设备补贴、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两化融合、电力直接交易和优惠、智能制造新模式、绿色节能补贴支持等系列政策。3、降低企业成本。全面落实各级降低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新增留抵税额退税、降低印花税税率、减少城市设施配套费、工会费先缴后返、车船税减半及降低融资、用地、运输、用电、用气、用工成本等降费减税优惠政策,降低企业政策性成本;进一步规范中介服务,完善市县中介实体市场和网上中介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中介服务时限、收费“双下降”;建立完善减轻企业负担工作机制,实施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取缔各种不合理收费和摊派,降低企业的制度交易成本;组织开展清理偿还政府欠款专项行动,进一步解决经济运行中资金拖欠问题,加快建立防范拖欠企业资金的长效机制,有效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增强企业获得感。4、加大土地、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供给力度,制定实施积极的产融政策,发挥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和市级产业基金作用,利用财政资金奖补龙头企业、产业集群、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上市挂牌、两化融合、企业家培训等。5、切实保障工业用地供给,确保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60%以上用于制造业项目;大力引进各层次、各方面紧缺人才,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要素难题。

四、优化提升涉企服务。1、全面落实“放管服”改革各项政策,务求行政权力事项“一次办好”。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消除民间资本依法进入相关战略重点领域的各种隐性壁垒。2、建立长效服务机制,推进企业服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切实提高企业获得感、满意度,着力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实施好市级领导帮扶企业和送政策进企业、精准对接以及星期六企业联系日活动,建立经信部门服务市级领导帮扶重点企业工作机制,建强专班,畅通县区联系渠道,加快出台工作方案和考核办法,把市级工作机制复制到县区,形成上下协调、左右联动工作格局,精准提报问题、解决问题。3、建立民营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制度,常态化“理旧账”,依法依规及时解决民营企业各类历史遗留问题;建立信用受损企业、入黑名单企业和破产重整企业信用修复、污点销号机制,让企业“重整旗鼓”。4、发挥好政企互通服务信息化系统作用,通过企业、县区、市直部门端口,建立闭环式工作机制,实现企业困难问题提报、分发、处理、督办、考核评价等线上办理,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困难问题,发扬“店小二”精神,提供“保姆式”服务,使服务企业更加精确、务实、高效、便捷。

 
【关闭窗口】 【字体: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