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市政府网站!
索引号 | 1041621347/tyj/2023-0000082 | 发布机构 | 临沂市体育局 |
公开目录 | 部门计划总结 | 发布日期 | 2023/11/29 |
文号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标题 | 临沂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
|
“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体育总局和省体育局的关心指导下,临沂市体育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办“人民满意体育”为宗旨,以提升群众文体满意度为目标,以体育大市建设和筹办第二十六届省运会为牵引,推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等全面提升,为临沂市实现“走在前、进位次、提水平”贡献了体育力量。 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山东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市规划纲要》),《〈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举措分工方案》《贯彻落实〈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重点事项分工方案》要求,我市按照自评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综合评估和专题评估相结合、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过程评估和效果评估相结合、客观评价和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方法,对《市规划纲要》和《临沂市“十四五”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计划》)的目标任务等落实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价,从全民健身设施服务体系、全民健身运动组织开展、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提升、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形成“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一、规划实施总体进展情况 (一)全民健身设施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1.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十四五”期间,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优化提升临沂市县乡公共体育设施的意见》(临政办字〔2021〕65号)、《临沂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沂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台账的通知》(临政办函〔2018〕525号)、《临沂市基层体育总会三年提升行动计划(2019-2021年)实施方案》的通知(临体〔2019〕13号 )、《临沂市农村健身工程三年提升计划(2021-2023年)》(临体〔2021〕10号)、《临沂市全民健身设施管理维护办法(试行)》(临体〔2022〕45号)、《临沂市体育局关于建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包县区责任制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和通知,不断健全完善工作保障机制。全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体系从“十三五”时期的“有没有”向“十四五”时期“好不好”转化,截至2022年底,临沂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加到2.88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以上,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量0.66块,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0人,市县乡三级公共体育设施体系进一步健全,行政村健身器材实现全覆盖,各项指标符合发展预期,群众体育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2.重点工程扎实推进。研究出台了《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临沂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临政字〔2021〕120号)、《临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优化提升临沂市县乡公共体育设施的意见》(临政办字〔2021〕65号)、《临沂市“十四五”体育公园建设方案》(临发改社会〔2022〕87号)、《临沂市农村健身工程三年提升计划 (2021-2023年)》(临体〔2021〕10号)等政策文件。按照《实施计划》,加快推进市奥体公园建设,截至2023年6月下旬,体育馆及游泳跳水馆金属屋面工程已经完成施工,场馆成为完全封闭状态,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全面进入室内精装与体育工艺施工阶段。在中心城区梳理确定了4个地块规划建设全民健身设施,积极招引社会投资方参与项目投资建设,基本明确了地块规划设计方案和投资估算,落实了土地成本资金来源。以优化提升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为目标和抓手,组织实施了县乡公共体育设施提升、农村健身工程三年提升行动,新增县区级体育公园3处、建成乡镇社会足球场62处、乡镇全民健身中心21处。加快农村健身设施更新新建,截至2022年底,已经完成1177处行政村器材更新和1854处300人以上自然村器材新建。新建居住区配套体育设施建设“临沂模式”在全国推广,老旧小区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全市各类体育场地达到24994个,场地面积3712.19万平方米,全市行政村健身器材覆盖率100%,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88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40万以上,占全市总人口比例40%,初步形成布局合理、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网络化群众体育健身格局。 3.场馆场地设施管理机制不断健全。落实《公共体育场馆基本公共服务规范》,引导指导县区申报中央、省级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向社会开放补助资金578万元,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对外免费开放;对接教育等部门,在做好疫情防控、学校安全管理和物理隔离的前提下,推进各县区学校体育场地免费向社会开放。截至目前,已推动全市403所中小学校场地对外免费开放;积极推进智慧化建设,加快市智慧体育平台的设计开发,协调汇总完成全市体育场地、体育组织、体育产业企业、体彩站点等数据资源,已完成项目立项审批并确定了设计开发单位;修订完善《临沂市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设施管理维护办法》,监督指导各县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生产厂家落实各自职责,对全市6916个社区、居民小区、行政村(含自然村)65442件健身器材进行了摸底,建立了台账,完成5000余件破损器材维修维护,制作并安装管理员职责告示牌5000余块,进一步强化健身器材维护管理。 (二)全民健身运动水平不断提高 1.群众体育赛事更加丰富。围绕构建高低搭配、遍布城乡的全民健身赛事体系,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带动群众身边体育活动的开展。连续举办了全民健身运动会,涵盖太极拳、羽毛球、乒乓球、健步行、广场舞、水上皮划艇、水上摩托艇等开展范围广、群众基础好的健身项目。“十四五”以来,累计举办国家级、省级以上赛事10余项次、市县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3000多项次,参与群众超过百万人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市体育局连续获得山东省全民健身运动会优秀组织奖。打造了“舞动沂蒙”万人广场舞大赛、“魅力沂蒙 美丽乡村”迷你马拉松赛、“红色之旅 沂蒙骑行”自行车分站赛、“走遍蒙山沂水”万人登山节、“跑遍沂蒙”系列赛、“划遍沂蒙”皮划艇联赛、千村万人拔河大赛等沂蒙红色品牌赛事。持续举办万人健步行、中国沂河体育节,全力做好临沂马拉松赛筹备工城市形象和影响力持续提升。结合乡村振兴、“第一书记”等工作,坚持重心下移,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地就近”的原则,策划推出了临沂市社区运动会,2021年以来,累计举办了2000多场次,得到社区(行政村)居(村)民热情欢迎和踊跃参加,进一步提升了基层群众体育获得感。积极鼓励县区和体育协会通过多渠道承办国家级和省级比赛,加快“一县区一品牌”、“一协会一品牌”建设,“锦绣兰山”龙舟邀请赛、蒙阴环云蒙湖自行车赛、临沭龙舟争霸赛、庆华健身“情系沂蒙”健美健身大奖赛等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提升。 2.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更加有力。不断完善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市县乡村四级体育总会建设网络更加健全,每年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2000多项次,承接了全国革命老区羽毛球邀请赛、山东省健身操舞比赛、横渡沂河大奖赛等一批规模大、有影响力品牌赛事,社会力量举办全民健身活动比例超过75%、参加省运会项目占到50%以上,成为全市群众体育、竞技体育跨越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同时加强对体育协会俱乐部的监管、指导与服务,指导成立市牌类协会,指导市排球协会筹备成立工作,指导市定向运动协会、长跑运动协会成功换届,指导市足球协会进行届中调整,指导市电子竞技运动协会办理注销。目前,市级体育社会组织总量达到109家,其中协会47家(其中包含老年人体育协会,且射箭协会正在等待处理),俱乐部62家(其中有3家正在走注销程序)。起草了《临沂市市级体育社会组织赛事活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完善奖励机制。 3.特定人群健身服务更加完善。加强社会体育组织对青少年及老年人群的健身服务能力,指导市老年体育协会、门球协会、航模协会等协会及沂南县积极向上争取,2021年以来,承办了全国老年人门球科学健身指导活动(山东临沂站)、2023年全国老年人太极拳健身大联动(临沂分会场)、第七届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山东省赛(临沂赛区)、首届“跃马山东”马术邀请赛等10余项省级以上赛事。指导市篮球运动协会承办“2023中国小篮球系列活动•山东省小篮球联赛临沂市决赛”,指导市马术运动协会承办“2023中国马术三项赛青少年冠军杯赛(临沂站)”,助力构建青训梯队。 4.体育健身指导更加全面。建立了市、县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系,以社区、企业、乡镇、农村体育健身骨干队伍为重点,每年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000人次以上,分布在各个健身活动站点,临沂市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3.0人,有效带动了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发挥市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和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作用,每年组织市级健身技能指导、科学健身知识宣传、体质监测等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50余项次,自2021年来,国民体质监测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等“五进”志愿服务活动累计监测人数达到近15000人,服务能力和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为推动科学健身、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5.全民健身宣传引导更加有效。坚持宣传先行,与临沂日报、临沂市广播电视台、大众网等新闻媒体合作,及时宣传推广体育赛事、体育活动、体育设施建设、体育文化发展等体育事业改革发展成果、成效。开通“临沂体育”视频号、抖音号,以短、小、快的形式编发体育赛事信息。启动了临沂市首届“体育达人”评选活动,30名体育爱好者、参与者上榜。结合疫情防控实际,制作推出了《“体”健心安 全民参“育”——二十四节气运动养身系列节目》,在每个节气前通过山东电视体育频道、齐鲁网、学习强国平台、临沂体育微信公众号、在临沂客户端等媒体、平台播出,在引导群众科学健身、普及运动健身知识方面发挥了良好宣传引导作用。 (三)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1.圆满完成省运会参赛任务。2022年参加第25届省运会创历届最好成绩,选派1215人次参加了23个大项及3个表演项目比赛,获得金牌42枚、银牌31枚、铜牌57枚,位列金牌榜第9位、奖牌榜第8位、总分榜第8位。其中,金、银、铜牌数分别是上届的2倍、5倍、4倍,金牌数、奖牌数、总分排名分别比上届前移1个、6个、5个位次。并于同年成功获得第二十六届省运会的承办权,体育大市建设稳步推进。 2.第二十六届省运会筹备工作稳定推进。2026年第二十六届省运会临沂市筹委会第一批6个部室入驻河东东城金谷集中办公,进入实体化运行阶段。省运会场馆建设加快推进,结合第26届省运会项目需求,制定了市级、县区和学校共36处体育场馆新建、改扩建计划。目前,沂南县马术场地已建成并达到比赛要求;市奥体公园、临沂科技职业学院体育馆、郯城县体育馆、沂南县体育馆等7处在建场馆计划于2024年上半年竣工;费县文体中心、临沭体育馆等6处场馆已制定改造提升计划;已规划尚未建设的22处场馆中,临沂职业学院体育馆、临沂技师学院体育馆、平邑自行车场地等14处已明确建设计划,市体校片区、临沂一中南校区体育馆等8处场馆正在协调解决土地、投资金额、投资主体等制约问题。 3.参赛备战能力持续提升。加强选材组队,成立了选材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服务团队,共组建项目队伍45个,其中市体校组建24个、学校组建6个、社会力量组建8个、内引外联组建7个,在训运动员1860余人,训练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完成第26届、27届省运会梯次组队工作。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市体校引进了一批高水平教练员,近期新招聘15人,教练员达到65人。县区体校教练员达到46人,体育俱乐部教练员达到24人,有输送成绩的中小学体育教师40余人,教练员选用更加科学、高效。强化以赛代练,组织参加了省手球、射击、小轮车、山地自行车、排球、举重、跆拳道、柔道、散打等项目锦标赛,在市体校开展自行车等项目选材测试,竞技水平显著提升。加强政策争取力度,起草了《关于加强优秀后备人才选拔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并与市体校、各县区和教练员签订了夺金目标责任书。积极到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沟通对接,进一步强化东道主夺金争分的政策优势和人才支持。 (四)体育产业活力持续迸发 1.山东体博会品牌持续擦亮。“十四五”以来连续举办了第二、第三、第四届山东体育用品体博会,2021年展会现场及意向订单4亿元,外汇投资3000万美元;2022年现场及意向成交额3.28亿元,外贸交易2600万美元;2023年现场及意向成交额5.27亿元,外贸交易额1700万美元。2022年成功获得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资格认证,在2022年山东省党政机关举办的展会排名中位列第4名。 2.项目争创成效显著。兰山区成功创建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省、市级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分别达到15个、31个;临沂市雪山彩虹谷景区成功创建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和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争创山东省体育服务综合体1个,国家级、省级体育旅游精品线路、项目分别达到4个、4个;兰山区省级体育消费试点区成功获批,争取试点培育资金20万元;连胜文化博物馆获山东省首批体育类博物馆命名,加入全省体育类博物馆联盟,不断扶持体育企业探索体育+文化融合发展新路径、新模式;争取引进了国家网球(北方)训练中心项目,签约落地了山东省体育彩票区域兑奖中心(临沂),每年可实现纳税2000多万元。儒辰集团冠名签约山东男排。 3.持续塑造“体育+”赛事品牌。将赛事活动与景区旅游相结合,“魅力沂蒙·美丽乡村”迷你马拉松赛在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沂水雪山彩虹谷、莒南茶溪川滑雪公园、临沭蛟龙航空小镇等景区举办;按照市委市政府“激活蒙山”的部署要求,2023年临沂市“走遍蒙山沂水”天蒙山万人踏青登山活动在费县天蒙山景区拉开帷幕,临沂市及周边地市的10000余名登山爱好者参加了活动,增加了景区人气,激发了体育旅游新活力;2023年第十二届中国沂河体育节暨首届沂河嘉年华在沂河新区东夷文化广场开幕。联合文旅、广电等部门策划举办了文旅惠民消费季、临沂广电啤酒音乐节等活动,拉动了城市消费,助力了经济发展。 二、面临主要问题 (一)体育健身场地工程土地指标受限制。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尤其是基层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由于没有相应的土地规划,项目建设推进缓慢,与当前群众对球类广场等各类健身场地需求相比,缺口大。 (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市级全民健身活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健身组织队伍建设、志愿服务、国民体质监测、全民健身宣传等经费仅有1500万元,多年来在全省16市中人均体育经费投入一直倒数前三,与我市经济、人口规模不匹配。各县区全民健身经费投入更低,投入不足制约了赛事活动举办、体育设施建设等健身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 (三)工作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第二十六届省运会场馆建设项目、中心城区小地块全民健身。但实际过程中,全民健身工作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相关部门职能落实不深入,主动参与全民健身工作力度不大。 四是基层体育工作力量薄弱。各县区机构改革后,原有体育部门改革为体育发展服务中心,为县(区)教育和体育局二级事单位,人员力量配备、工作推进力度影响明显。 三、进一步推进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 (一)建议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调整市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工作规则,完善全民健身工作协调、调度、督导机制;充实基层体育工作力量,确保基层体育“有人干事、事能干成”,进一步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全民健身工作格局。 (二)建议加大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保障力度。进一步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等政策,增加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经费,推动全民健身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通过盘活城市空闲土地,用好公益性建设用地,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持续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着力增加全民健身设施有效供给,补齐群众身边健身设施短板。 |
【关闭窗口】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本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