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政务公开看临沂 >> 亮点工作 >> 正文
资源化利用--我市全力推广秸秆切碎还田技术

当前正值三夏农忙时节,为进一步加强秸秆禁烧工作,临沂市农业机械局持续大力推广秸秆切碎还田技术,努力发展保护性耕作,防止火灾事故发生和秸秆焚烧污染,确保小麦丰产丰收。据悉秸秆切碎还田能够培肥地力、蓄水保墒、防治病虫害,是大气污染防治的有力保障,也是当前各级农机部门大力推广的一项新技术。而使用秸秆还田技术收获的麦田,秸秆均匀抛撒在田间,既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又能有效避免秸秆焚烧现象的发生,保障空气环境质量。

秸秆还田是保护性耕作的重要环节

采访时记者了解到,秸秆切碎还田是当今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种耕地质量提升和保护的重要手段,是保护性耕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当前秸秆综合利用最直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具有很高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秸秆切碎还田主要是指把秸秆(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等,切碎直接归还土壤的一种方法。

目前,我市大面积推广的秸秆切碎还田指的是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在作业时,直接通过收获机自身携带的秸秆切碎还田装置,将小麦、玉米秸秆就地机械化粉碎,直接抛洒在地面或者通过灭茬机覆盖于土层之下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近年来,为提高秸秆切碎还田技术的适应性,提高下茬作物播种质量,我市重点推广的“1+X”的农机作业模式(即1台小麦收割机+1台秸秆捡拾打捆机或切碎还田装置+1台灭茬机具+机械播种等),便是一种将秸秆覆盖于土层之下秸秆切碎还田技术。主要是指在秸秆切碎后,利用秸秆反转灭茬机或旋耕机,直接翻压于土壤之下,使之腐烂分解。反转灭茬实现了秸秆充分覆盖,土块按上粗下细的顺序依次覆盖在留茬上,分层显著,透气性较好,并且不扰土层,充分满足了农机农艺的要求。

秸秆可实现节水、节本、增产、增效

秸秆还田在杜绝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的同时,还有培肥增产作用,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孔隙度,减轻容量,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同时,还可实现节水、节本、增产、增效,在环保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被日益重视。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等研究机构在山西10余年的系统试验和我市多年来实施秸秆还田的经验,通过实施秸秆切碎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翻耕相比有以下三方面效益:社会效益,减少径流(水分流失)60%、水蚀(土壤流失)80%左右;减少风蚀(农田扬沙)60%,抑制沙尘暴;不烧秸秆、减少大气污染。生态效益,休闲期土壤贮水量增加14%~1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19%;提高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年提高 0.03~0.05%,速效氮提高,速效钾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小麦、玉米产量13%~17%;减少作业工序,降低作业成本10~20%;增加农民收入20~30%。

“1+X”的农机作业模式目前在我市推广非常成功,大大提高了秸秆切碎还田技术的适应性,该模式能够有效提高秸秆切碎还田技术适应性,降低作物收割留茬较高、秸秆切碎过长、抛撒不均、下茬直播秸秆量较大以及常规旋耕机械灭茬还田效果不够理想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为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做出了应有贡献。

今年我市计划秸秆还田600万亩

今年,市政府安排财政资金900万元,按照市级每亩奖补15元,县级配套10元的标准,在全市实施小麦秸秆切碎还田项目40万亩,玉米秸秆切碎还田项目20万亩。通过项目的带动,力争实现全市全年实施小麦、玉米秸秆切碎还田600万亩的目标任务。

我市秸秆切碎还田的作业重点是搞好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按照政策支持、示范引导、农用为主、产业发展、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思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三夏”和“三秋”期间小麦、玉米、水稻秸秆的有效利用和清理、储藏、运输几个重点环节,充分调动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努力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开发的产业化格局。

对夏季小麦秸秆,我市农机部门还将积极组织机手加装秸秆切碎还田装置,重点抓好机械切碎直接还田,打捆收储,作为食用菌基料、果园覆盖和生物质发电、造纸原料等。对秋季玉米秸秆,除扩大机械切碎还田外,重点扶持大型养殖企业、养殖大户建设青贮池,引导养殖企业、养殖大户与农户签订秸秆利用合同,组织好秸秆青贮饲料化利用;对水稻秸秆,继续组织、引导农民发展传统的打苫子、织草绳产业。加快推进秸秆清洁能源化利用工程,进一步搞好秸秆沼气化、秸秆固化、秸秆热解气化等技术应用。对小麦、玉米秸秆切碎还田、秸秆青贮池建设及秸秆气化、秸秆压块、秸秆有机肥生产等综合利用项目予以扶持补贴。

今年,我市也将继续严格按照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和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要求进行作业,进行秸秆切碎还田作业时,要求秸秆切碎长度不大于10厘米,切碎长度合格率不小于85%,留茬高度不大于8厘米,田间秸秆、根茬粉碎后抛洒均匀,无堆积和条状堆积。全面实施秸秆切碎还田项目作业信息化监测,2018年秸秆切碎还田项目全面纳入信息化在线管理,所有实施项目的合作社统一必须安装监测仪器,并纳入农机部门信息化监测系统平台进行监控。三夏期间,由县区安排专人加强对作业机具的位置信息、作业动态、作业过程、作业面积的全程监测,有效保障了项目的实施效果和质量。

解读:秸秆切碎还田技术

一、秸秆切碎还田技术简介

秸秆切碎还田是当今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种耕地质量提升和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保护性耕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当前秸秆综合利用最直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具有很高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秸秆切碎还田主要是指把秸秆(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等)切碎直接归还土壤的一种方法。

目前,我市大面积推广的秸秆切碎还田指的是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在作业时,直接通过收获机自身携带的秸秆切碎还田装置,将小麦、玉米秸秆就地机械化粉碎,直接抛洒在地面或者通过灭茬机覆盖于土层之下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近年来,为提高秸秆切碎还田技术的适应性,提高下茬作物播种质量,我市重点推广的“1+X”的农机作业模式(即1台小麦收割机+1台秸秆捡拾打捆机或切碎还田装置+1台灭茬机具+机械播种等),便是一种将秸秆覆盖于土层之下秸秆切碎还田技术。主要是指在秸秆切碎后,利用秸秆反转灭茬机或旋耕机,直接翻压于土壤之下,使之腐烂分解。反转灭茬实现了秸秆充分覆盖,土块按上粗下细的顺序依次覆盖在留茬上,分层显著,透气性较好,并且不扰土层,充分满足了农机农艺的要求。

二、秸秆切碎还田的好处

秸秆还田在杜绝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的同时,还有培肥增产作用,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孔隙度,减轻容量,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同时,还可实现节水、节本、增产、增效,在环保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被日益重视。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等研究机构在山西10余年的系统试验和我市多年来实施秸秆还田的经验,通过实施秸秆切碎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翻耕相比有以下三方面效益:

1、社会效益

减少径流(水分流失)60%、水蚀(土壤流失)80%左右;减少风蚀(农田扬沙)60%, 抑制沙尘暴;不烧秸秆、减少大气污染。

2、生态效益

休闲期土壤贮水量增加14%~1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19%;提高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年提高0.03~0.05%,速效氮提高,速效钾提高。

3、经济效益

提高小麦、玉米产量13%~17%;减少作业工序,降低作业成本10~20%;增加农民收入20~30%。

三、今年我市秸秆切碎还田技术推广情况

实施目标

今年,市政府安排财政资金900万元,按照市级每亩奖补15元,县级配套10元的标准,在全市实施小麦秸秆切碎还田项目40万亩,玉米秸秆切碎还田项目20万亩。通过项目的带动,力争实现全市全年实施小麦、玉米秸秆切碎还田600万亩的目标任务。

工作重点

我市秸秆切碎还田的作业重点是搞好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按照政策支持、示范引导、农用为主、产业发展、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思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三夏”和“三秋”期间小麦、玉米、水稻秸秆的有效利用和清理、储藏、运输几个重点环节,充分调动企业、农机合作社和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努力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开发的产业化格局。对夏季小麦秸秆,积极组织机手加装秸秆切碎还田装置,重点抓好机械切碎直接还田,打捆收储,作为食用菌基料、果园覆盖和生物质发电、造纸原料等。对秋季玉米秸秆,除扩大机械切碎还田外,重点扶持大型养殖企业、养殖大户建设青贮池,引导养殖企业、养殖大户与农户签订秸秆利用合同,组织好秸秆青贮饲料化利用;对水稻秸秆,继续组织、引导农民发展传统的打苫子、织草绳产业。加快推进秸秆清洁能源化利用工程,进一步搞好秸秆沼气化、秸秆固化、秸秆热解气化等技术应用。对小麦、玉米秸秆切碎还田、秸秆青贮池建设及秸秆气化、秸秆压块、秸秆有机肥生产等综合利用项目予以扶持补贴。

技术要求

大力推广“1+X”的农机作业模式。近年来,我市推广的“1+X”的农机作业模式非常成功,大大提高了秸秆切碎还田技术的适应性,该模式能够有效提高秸秆切碎还田技术适应性,降低作物收割留茬较高、秸秆切碎过长、抛撒不均、下茬直播秸秆量较大以及常规旋耕机械灭茬还田效果不够理想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为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做出了应有贡献。

严格按照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和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要求进行作业。进行秸秆切碎还田作业时,要求秸秆切碎长度不大于10厘米,切碎长度合格率不小于85%,留茬高度不大于8厘米,田间秸秆、根茬粉碎后抛洒均匀,无堆积和条状堆积。

全面实施秸秆切碎还田项目作业信息化监测。2018年秸秆切碎还田项目全面纳入信息化在线管理,所有实施项目的合作社统一必须安装监测仪器,并纳入农机部门信息化监测系统平台进行监控。三夏期间,由县区安排专人加强对作业机具的位置信息、作业动态、作业过程、作业面积的全程监测,有效保障了项目的实施效果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