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政务公开看临沂 >> 亮点工作 >> 正文
临沂市临沭县“六步棋”引导庄户剧团提档升级

“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工程是按照“政府补贴、市场运作、院团演出、农民受惠”的总体思路,各级各类文艺单位深入乡间地头和群众中间,奉献精神文化食粮。为坚持写人民、演人民、为人民,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创新“一村一年一场戏”的实施模式,走活收权、审核、评级、聘任、监督、表彰“六步棋”,有效推动了庄户剧团提档升级,也让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收权审核严把关

从2014年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以来,临沭县至今已送戏下乡1万余场。除为数不多的县直团队外,日益增多的庄户剧团渐成送戏下乡主力。“通过近几年的督导巡查,我们发现许多庄户团队存在演出节目类型单一、节目质量参差不齐、灯光音响设备老化等问题,导致演出效果差、百姓不爱看。”临沭县文广新局局长王志银介绍,为解决“送戏下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临沭县委、县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关于印发〈临沭县2018年度“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实施办法〉的通知》,首设“收权关”,将原本由各镇(街道)选拔演出队伍、安排演出场次的权利收回到县统一安排,建立起以本土文艺团队为骨干、其他社会演出团体为补充,多种演出主体和多种演艺形式相结合的农村文化活动长效机制。

在“收权”统一调度演出团队的同时,临沭县还创新实行庄户剧团送文化下乡资格审查制度。“审查主要看庄户剧团的队伍情况及是否具备夜间演出条件。一般来说,演出团队演节目的同时还要积极帮助基层开展文艺人才辅导,其硬件设施也要达标,比如,需具备大音箱、调音台、大聚光灯等灯光音响设备。”临沭县文化馆副馆长丁丽华介绍,根据参与剧团填报的《剧团申请报告》等材料,县文化馆率先对报名剧团资质进行审核,其后,县里再组织专业工作小组对符合资质的剧团实地考察。“今年以来,我们走访全县9个镇(街道),考察庄户剧团48家,按预设标准严格审查,确保一批有场地、有设备、有人员、有节目的文艺团队脱颖而出。”丁丽华说。

评级聘任保质量

唱京剧、演小品、说快板书……临沭街道莺歌艺术团如今在临沭县小有名气,不仅是送戏下乡中的主力团队,还常被企业、学校邀请演出。“以往,演出按部就班,但随着文化部门高标准、严要求管理民间团队,我们的活力也被大大激发。”莺歌艺术团团长吴燕介绍,今年,该团不仅顺利通过送文化下乡资格审查,还在全县庄户剧团评级中被定为A级团队,被正式聘任为2018年度“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演出队伍,纳入政府购买文化服务范畴。“为了达到相应标准,我们在队伍素质、节目质量上不断提升,相继排演了小品《创城》、快板《党的十九大精神放光芒》等反映当下热点的新作,还吸收了10多个戏曲、舞蹈演员加入团队。”吴燕说。

据介绍,通过送文化下乡资格审查,今年临沭县共有18支庄户剧团、6支县直剧团进入评审定级阶段,经过专家对演员水平、演出效果、演出条件等方面综合评分,最终筛选出15支团队加入送戏下乡队伍。其中,A级团队5支,B级团队6支,C级团队4支。由县文广新局对其颁发聘书,并签订“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演出合同。“县文广新局根据各镇(街道)行政村数量、剧团类别和分布,按照优先安排贫困村和‘第一书记’派驻村的原则,合理分配各剧团演出场次。A、B、C三级团队的演出范围分别为跨镇街演出、本地巡回演出、周边村居演出,每场演出给予A级1900元、B级1700元、C级1500元演出补贴。”王志银说。

监督表彰促提升

“咱们基层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就是靠演员们到田间地头慰问演出充实的。如今,送戏下乡的队伍越来越大,节目也越来越称心。”临沭县店头镇西措庄村村民陈久美坦言,她不仅是一名基层文艺爱好者,还是一名群文活动督察员,平时能代表该村群众向演出团队提意见、反映文化需求。

除问众所需、让老百姓直接参与“送戏下乡”反馈外,临沭县文广新局还成立督导小组,严把“监督关”,既派专人负责检查演出场地、节目及舞台灯光音响效果等,还利用新媒体手段建立“送文化下乡演出微信群”,要求各演出剧团团长实名入群,接受统一监督管理。“每一场演出,我们要及时公布舞台搭建、演出节目、现场观众情况等7个环节的实时动态,在方便上级部门监督的同时,也及时帮助团队自身发现问题和不足。”吴燕说。

“严格落实审查、监管工作,也是为了建立奖惩分明的制度体系,进一步焕发民间团队的人才、队伍活力,为创作更多文艺精品、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贡献力量。”王志银介绍,该县文广新局专门建立优秀团队和优秀文艺人才档案库,对于在“一村一年一场”演出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团队和演员进行登记、表彰。今年11月,还分别选派莺歌艺术团、山里京剧团等A级团队12名演员参加临沂市庄户剧团培训等活动。“‘一枝独秀不是春’,通过优秀团队的带动,更多基层群众参与到省、市级展演、比赛之中,为全县群众文化生活增光添彩。”王志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