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市情 >> 沂蒙精神 >> 正文
文明之光耀沂蒙

林博会
电视剧《沂蒙》
凤凰广场
国内首部水上红色文化大典、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
留守儿童之家
每年一届的书圣文化节
美丽的滨河景区
市文化艺术中心

2011年12月20日,这一天注定是让千万临沂人民永远记住的日子。

这一天,北京,京西宾馆,令人瞩目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隆重举行。在如潮的掌声中,临沂市以地级市第一名的成绩夺得“全国文明城市”这块国字号“金匾”,这也是革命老区首次跻身全国文明城市,令国人刮目相看。

承载着1000万临沂人民的光荣与梦想,承载着8年创建的辛劳与成就,“全国文明城市”这个全国城市的最高荣誉,终于花落临沂。

披肝沥胆整八年,华美蝶变文明城。这座文化古城、红色之城,从此光环耀眼。

荣耀属于千万老区人民!

自始至终领导和见证了整个“创城”过程的临沂市委书记张少军深有感触地说,临沂市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作为全面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龙头工程、民心工程和荣誉工程,千万沂蒙人民把对文明新生活的向往化为改变家园面貌、提高文明素质的实际行动,营造了天蓝、地绿、水清、街净、路畅、灯明、墙洁、楼美的良好人居环境,市民幸福指数明显增强。可以说,临沂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实至名归。

回首8年创建之旅,是沂蒙精神为老区实现大跨越提供了不竭动力,是为民创城调动了千万沂蒙人民锲而不舍改变家园的积极性,是科学发展为创城打下了坚实根基。

临沂“创城”结硕果,是精神的丰碑,是辉煌的跨越,又是崭新的起点。

沂蒙精神引领老区实现大跨越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而伟大的精神能够创造伟大的奇迹。

从2004年临沂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创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的“一创六建”,临沂秉承“让城市更美丽、让市民更幸福”的理念,先后创建成功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国家环保模范城、中国书法名城、中国地热城、中国市场名城,以致成功获得含金量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城市名片——全国文明城市。人们用“没想到”、“梦幻般的城市”来形容它的发展变化。

奇迹的背后正是精神的支撑。

市委书记张少军指出:“过去沂蒙人发扬沂蒙精神,支边支前,是为了让全国人民都过上幸福的生活;今天我们发扬沂蒙精神,同样是为了让我们生活得更幸福,这也成为临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独特优势和精神动力。” 

沂蒙精神在新时期,化为一种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一种“志在必得、创则成功”的拼搏精神。这种拼搏进取精神成为临沂人的精神特质,这种进取之美是临沂最核心的美。

沂蒙精神融入市民血脉,贯穿创建始终。几大班子打头阵,男女老少齐上阵,全员发动,全民参与,沂蒙精神汇聚成全民创建的强大合力。广大干部群众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不讲条件、不分内外,以“背水一战、决战决胜”姿态,以“不创则已、创则必成”的坚定信念,攻坚克难,使临沂城乡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沂蒙精神促动下,临沂产生了核裂变般的爆发力: 

临沂市从基础做起,全面加强城市绿化、道路改造提升、交通设施配套等设施建设,一次次发起“攻坚战”,对城市进行亮化、绿化、美化,几年新建改建城市主次干道60多条,亮灯率达99%,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1.02%、36.55%……去年年底,临沂的城镇化率达到46.4%,大大超出全省平均速度。

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下,临沂人现在什么事情都想争在前面。

临沂在全国率先全面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市。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获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特别奖,被业界誉为国内首部红色大典;电影《沂蒙六姐妹》被誉为中国版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获全国“五个一”精品工程奖、中国电影最高奖“华表奖”;42集电视连续剧《沂蒙》获第2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

汗水落处,有兰芬芳。临沂,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城,在沂蒙精神的引领下一路走来,在文明创建的大潮中生机勃发。

当下,沂蒙大地,一名名道德模范,一位位时代英雄,他们倾心播撒奉献爱心,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沂蒙精神,树立起一面面引领社会风尚的旗帜,他们用大义和大爱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文明之风已深深镌刻在这座古老城市的精神里。

为民创城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务锋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是单纯为了那块‘金字招牌’,最重要的是要让人民群众从创建中得到最大实惠。提高市民幸福指数,是临沂市创建文明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创建文明城市,打造宜居临沂”、“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成为临沂创建文明城市最鲜明的主题。

“是‘创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家住市区银雀山街道蒙山社区的居民张维全满脸幸福地说。几年前,蒙山社区却是另一番景象,小区内脏乱差,治安混乱,一度成为全市最差社区。今年5月,市住建委等5部门牵头对社区进行了排水设施、道路整修、道路亮化、园林环卫、燃气管道铺设等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提升改造。仅仅一个多月,最差社区实现了“华丽变身”,小区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得到了彻底改观。

老旧社区的改变只是城市提升改造的一项内容。借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一批困扰群众生活的城市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共服务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每年投入1500多万元,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乡接合部、背街小巷、社区卫生死角开始实行全天候保洁,城区50余条重点路段、60余处马路市场得到规范整治。市民的居住环境、出行环境、生活质量发生了巨大变化。

先后投资280亿元实施河道治理和水网贯通工程,“七坝八闸”形成了48.5平方公里的水面。沂河、祊河八水穿城,沂河风景区被列为首批国家18个水利风景区之一,绿化覆盖率等主要生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加快中心城区、县城、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四点对接”。市级财政连续三年共拿出9亿元资金支持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目前,全市在建和竣工农村住房13万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9万户,集中改造村庄426个,总量居山东省前列。

一批市民需要的文化基础设施也在“创城”的过程中从无到有,高规格地建设起来。在城市最好地段,累计投入60多亿元,开工建设了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文化大厦、博物馆新馆、兵学博物馆、书法苑、大剧院、科技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

全市乡镇街道全部建成了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2700多个。在全国革命老区第一个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基本实现了每村每月放映1场电影的目标,初步形成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临沂市用于民生的投入达453亿元,占总财力支出的6成以上。

一项项创建成果化作丰厚的惠民大礼,福泽临沂百姓。

科学发展为创城打下坚实根基

登上临沂市广播电视塔放眼望去,只见清澈的沂河、祊河等八条河流碧波荡漾,两岸高楼鳞次栉比,宽阔的城市道路整洁漂亮……一个现代化的文明美丽临沂城呈现在眼前。

从上世纪80年代的“西郊大棚”到如今的商贸物流强市,从曾经贫困落后的革命老区到如今物阜民丰的大美新城,临沂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率先发展之路。

“现在的临沂已经不是人们以前印象中的贫困革命老区,而成了展现山东新面貌的一张名片,已经实实在在发生了变化。”省委主要领导这样评价。

正是坚持经济建设不动摇,始终以科学发展理念指引临沂跨越发展,为文明城市的创建打下了坚实根基。为此,临沂历届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咬定发展不放松,为改善民生、文明创建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市民徐树银的记忆里,10年前的沂河总是泛着一层油乎乎的纸浆渣,有时候踩着厚厚的纸浆渣就能走到河中央。现在,这里建成了长达330公里的滨河景观大道;同步配套建设的36处滨河公园和百里文化健身长廊,成为独具湿地特色的水岸休闲风景带。徐树银说:“家里来了客人,保准要领着到河边走一圈,那个自豪劲儿就甭提了!” 

市委书记张少军告诉笔者,沂河的变化是临沂坚持科学发展、实施城镇化主导战略和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的一个缩影。目前,临沂市“以河为轴、两岸开发”、“一河六片、北上东进”的城市空间布局逐渐成型。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02年的62平方公里扩展到152平方公里,人口由2002年的65万人增加到162万人,已发展成为鲁南、苏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

“十二五”开局之年,临沂再次确定了新的发展思路,提出“四三二一”发展战略,即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强市、城镇化主导、商文旅引领和东接南融“四大战略”,打造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招商引资“三大亮点”,突出建设中心城市、发展县域经济“两大主题”,全面实现建设富裕美丽“大临沂、新临沂”的目标。

目前,“四三二一”发展战略已取得初步成果:高点定位求突破,新型工业攀上制高点。通过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倍增、百亿企业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传统产业提升”四大工程,转方式、调结构取得新的成效,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县域经济作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实力明显壮大,“三年倍增计划”顺利实施,新“孟良崮战役”初战告捷。据统计,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00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15.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达到18644元、6761元。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全线走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列全省第4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列全省第6位,增幅居全省第2位;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28.1亿元,同比增长29.5%,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有7个县区财政收入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工业总产值有8个县区增长超过40%。预计2011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27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140亿元。

掌声响起,劲头不落。新的起点,新的跨越,新的期待。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只有逗号,没有句号的永恒课题。”站在新的起点上展望未来,张少军目光坚定,语气从容,“下一步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在新的征程上谱写新的篇章,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断深化,提高到新的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