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县刘湖村最出名的“出产”,一是博士,二就是“五色米”。这个小村落已走出17名博士,所以有了“博士村”的美誉,而“五色米”却为村里带来了良好的收益。
“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刘继芳就是我们村的第一个博士生。也是他这只‘飞雁’,为村里提供了‘五色米’良种、技术等。”刘湖村党支部书记、“头雁”刘全启说,走出去的人才眼界广、学习协调能力强,再加上他们愿意反哺家乡,帮助村里找准了乡村振兴的“好路子”。目前,该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模式,大力发展“五色米”种植,村集体年收入增加到30余万元。
千里沃野披锦绣,蒙山沂水“四雁”飞。自“四雁工程”实施以来,我市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盘活各类资源要素”的理念不变,在具体“打法”上不断提升改变,导入了链式思维、招商思维、职业思维、企业思维,推动各类人才向乡村集聚,进一步释放农村生产力。
■人才思维:
从“头雁”领飞到“群雁”争鸣
“绿树掩映小洋楼,空气清新人长寿。条条大路通家园,乡村胜似城里面。”在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谈起如今的好日子,村民用顺口溜道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代村的改变,源自于1999年回村勇挑重担的“头雁”王传喜。他带领村民建成国家现代农业公园,壮大了村集体产业。让代村成为乡村振兴路上引人注目的“沂蒙好例”。
得益于这一启示,兰陵县提出创新实施“四雁工程”。这也是全市“四雁工程”的“发祥地”。围绕“头雁领航、归雁回引、鸿雁丰翼、雁阵齐飞”四大行动,我市出台支持措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蒙山沂水间,“群雁”竞相飞。目前,各类人才在沂蒙乡村大显身手,推动土地、资金、科技等各类资源要素加速汇聚、融合裂变、释放效应。
“头雁”代表、90后退役女兵王成成在沂水县院东头镇西墙峪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手治理乡村环境卫生,一手梳理当地的红色文化脉络,积极发展旅游业;“归雁”王文亮响应沂南县“企业家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号召,将企业生产基地迁回铜井镇,通过发展实体产业带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归雁”朱成彦创办的山东成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其先进的经营模式,辐射带动周边村庄群众种植马铃薯约7000亩,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成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的“名片”……
在采访中,记者还留意到出现了“以雁招雁”的新变化。“头雁”李庆兵就是其中的代表。
李庆兵是兰陵县磨山镇西疃村“当家人”,他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修建排水沟涵,建设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党支部创办成立兰陵县牧森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每户群众年增收6000元。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现在不能仅靠政府,还得转变观念,多发挥主观能动性,广泛动员在外优秀人士反哺家乡。”李庆兵说,他先后招引了“归雁”徐秀光投资800万元成立红晨木业,培育“鸿雁”徐成浩创办了旭升食品项目。如今,西疃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3万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40%。
■片区思维:
从“群雁争鸣”到“雁阵和鸣”
山东省辉煌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琦现在仍对沂南县跨村快速流转土地赞不绝口。“我们的航天育种五彩产业示范区项目占地较大,而且不在一个村,协调起来难度很大。”孙琦说,得益于沂南县雁阵型村居的实践,67天内就实现了开工奠基。
何谓雁阵型村居?沂南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李慧辉介绍,就是突破原有的村庄行政界限,构建“组织联合、产业联育、治理联动”的抱团发展新模式。大村带小村、强村扶弱村、中心村带周边村,村庄之间从“群雁争鸣”到“雁阵和鸣”,实现携手共富。
看到“变”的好处和前景,沂南县大峪庄、东北村、岩路村、库东村等也开始转变思路,12个党支部“携手”成立汶之岸乡村旅游联合社,努力打造成特色民宿、休闲娱乐、民俗体验、亲子研学等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雁阵型村居。
由“头雁”各自飞到“雁阵”携手飞,其人才吸附力直线上升。
汶之岸乡村旅游联合社的人才吸附力咋样?在“兵支书”田洪涛等12个村党支部书记“头雁”的引领下,吸引了沂蒙好青年田莹、农学博士邵长文等“归雁”人才12名,电子商务新农人徐潇可、特色农家乐经营者陈林庆等“鸿雁”人才32名。
“以雁阵型村居建设为抓手,全面整合了民宿、土特产、休闲广场等要素资源,探索‘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和增收路径。”沂南县岸堤镇党委书记卢绪光介绍,在民宿经营上,联合社通过“归雁”人才国华集团总裁公正助力,年可实现收入56万余元;在特色种植上,通过“鸿雁”助力,为安德鲁水果加工项目发展草莓种植1200余亩,年可实现村集体增收30万余元,直接带动120户群众年户均增收2.4万余元。
如今,全域“雁阵”模式已在沂南县开启。大庄镇官庄雁阵型村居先后发展乡情土地股份合作社、久阳蔬菜种植合作社等9个产业项目,入股大庄烧鸡、全景制衣、希牛饲料等6家公司,实现了企业发展、集体增收、群众致富;马牧池乡常山庄、董家庄、辛庄等3个“雁阵”联合党委分别以红色研学、乡村旅游和生态观光等为核心,创新探索以红色研学产业为核心的6种共富模式,推动旅游与文化、农业、康养、教育等融合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和“全链式”的文旅发展格局,全乡27个村集体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
思考雁阵型村居携手和鸣的底层逻辑就是“四雁三变”:“飞雁”变“归雁”,“归雁”变“创雁”,“创雁”变“留雁”。沂南县大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培认为,这就是充分释放了人才资源活力,推动了产业联育,实现了村民变股民、农民变职业、农业变产业,促进了乡村全面振兴。
■链式思维:
从“雁阵和鸣”到“四雁”融合
一头羊能带来产业融合、村民共富?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了沂水县白羚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园。
“项目以羊奶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拉伸产业链条,嵌入休闲体验功能,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归雁”梁超“解密”说,种植有机饲草和蔬菜作为饲料;饲草秸秆作为羊床垫料,制成有机肥;有机肥通过生物发酵,再用作有机饲草和蔬菜肥料;鲜羊奶直接供应到白羚乳业,通过标准化加工生产出有机鲜奶、酸奶,实现产业循环。
产业融合后,白羚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成为共富的保障。该项目辐射了诸葛、杨庄、高桥等乡镇奶山羊养殖基地,并带动马站镇沙家庄、戴家后沟等村发展养殖基地和合作社。沂水县马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兼政协委员联络室主任庄建松说:“这就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和更多小农户进入产业链条,实现了相关村集体与农户双增收。”
沂水的“四雁”融合共富只是全市以融合思维共富的缩影。市委农办“四雁工程”办公室负责人龚宜超说,近年来,我市以“四雁工程”为统领,着力引导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雁阵主体”抱团联动、规模经营、联合发展,创新探索出产业驱动型、旅游带动型、生产服务型、抱团发展型等多种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近日,“南橘北引”成果汇报会在兰山区李官镇集锦现代农业示范园举行,一个个“红美人”柑橘摆满陈列台,一瓣瓣晶莹鲜亮的果肉在空气中弥漫着柑橘的香甜。该项目的成功离不开“科技的力量”,近年来,我市坚持科技下乡,推进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与乡亲们一道奋力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事实上,在“奔富”道路上,我市各行各业也都纷纷“出招”。金融部门不断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提高担保公司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打出了美德积分金融转化、产业链金融辅导、“四雁振兴类”贷款等一整套“组合拳”。
企业与农业农村也是“双向奔赴”。国企主动担当助力多项民生工程,打造了尹家峪田园综合体,推进孟良崮沿线片区提升等。截至2023年12月底,我市共有2994个民营企业,结对帮扶2398个村,实施“兴村”项目4107个。
与此同时,15904名市县第一书记先后在蒙山沂水间驻村帮扶,推进强村富民。市派第六批第一书记陈志华、亓玉卿表示,将把村党支部创办领办合作社作为重中之重,做好“土特产”文章,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如何答好共同富裕这一时代课题?在“四雁工程”引领下,临沂必将在探索创新推进连片共富、全面振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临沂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