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镇72个村,有70个村由党支部领办了合作社。合作社有传统的种植、养殖类的,也有加工制造类、文化旅游类的,甚至新上光伏项目也采用了合作社的形式。万事皆可“合作”,沂水县院东头镇在乡村振兴中探索出一条路径。
遍地合作缘何而起
去年6月18日,院东头镇的山坳里一片生机盎然。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在这里展开,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共话如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随着央视财经频道的播出,“对话走进沂蒙山,五级书记话振兴”影响全国。
作为这场“对话”的承办地,院东头镇这一年多来在乡村振兴中推出了哪些举措?金秋时节,记者在这里的山山水水间寻找答案。
“要让对话中的观点,来撞击院东头的实际。反复研讨分析后,我们认为富民强村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实现富民强村需要以村为单位各自搭建平台,而这个平台就是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就这样,该镇找到了乡村振兴的“方法论”。合作社并不新鲜,但往往流于形式,为此该镇成立由党委书记挂帅的专班,围绕“落地见效”下了一番功夫。
“大家目前只办一件事的话,那就是合作社;合作社半年内哪怕只挣一块钱,也算是成功。”各村的党支部书记被召集来,镇党委书记冯登科这样给他们压实担子。
从今年1月份开始,镇合作社专班深入各村,与村干部一起找优势、挖潜力、选项目、定方案,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他们立足各村的实际,确定不同的合作社类型,即“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宜商则商”。就此,全镇72个村中有70个村的合作社“登台亮相”,出现了遍地合作社的景象。
合作社涵盖一二三产
半年后,镇党委政府召集了一次现场会,组织72个村的党支部书记逐个村转了一圈,实地观摩合作社成立及运转情况。10月,再次以视频会议的方式,展示各村合作社的发展情况。
来到山坡上的碌碡岔村,记者看到农田里隐隐泛着红色。经了解,这里的土地富含磷和钾,适合种植优质小米。年初,该村顺势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算了算,整翻土地、引进良种、上脱皮机等共需20万元。于是,他们招募村民入股,7户村民入股11万元,占合作社股份的55%,村集体占股45%。合作社精耕细作,不施用化肥和农药,所产小米品质高、口感好,“杏山坪”品牌很快被市场认可,每公斤售价可达17至18元。每亩比分散种植多收益2000元,给入股农户分红后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
院东头的生姜闻名遐迩,种植面积达4万多亩,年产达1亿多公斤。过去,姜农储存生姜的时候,需要用手动的高压吹风机吹掉附着的泥土,效率低下不说,还搞得尘土飞扬。后楼村的干部就琢磨着发明一种机器,能够自动、高效、清洁地“吹姜”。他们反复实验,还真就造出了实用的样机。可是,大规模生产的资金从哪里来,又如何组织经营与销售?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化解了一道道难题。10户村民入股9.6万元,占合作社股份的80%,村集体占股20%。预计每年生产20台,赢利达10万元。
四门洞村的地下,是著名的景点萤火虫水洞。针对络绎不绝的游客,村集体在山坡上建起了一排排的石头房民宿。游客当中不乏搞团建的,他们抱怨没有一处较大的会议室用来上课搞培训。于是,该村决定新建一处“会务中心”,并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方式运营。总投资共100万元,村集体占股51%,21户村民入股并占比49%。记者看到,新的会务中心一楼为大会议室,可容纳130余人,二楼则为7套客房。“十一”黄金周期间,这里天天爆满,预订者排起了长队。仅此一项,村集体每年可增收5万多元。
各村都办起了合作社,靠山的吃山、靠水的养鱼,那些没有自然优势的村坐不住了,他们集思广益尽力挖潜,寻找适合自身的“那一款”。上小庄村利用县供电公司派驻该村第一书记的机遇,兴办起了光伏合作社,所需资金110万元,村里占股60%,50多户村民入股并占比40%。记者看到,该村的房顶上,道路上方、沟渠上方都被光伏太阳板覆盖,成为一道靓丽的乡村景观。1.2兆瓦的发电量,每年为集体增收10万元,入股农户每股每年可分红1200元。
为什么是合作社
在院东头镇,合作社成为一种路径,进而成为一种思维,即村里要主动找项目,上项目首选合作社形式,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现富民强村,进而推动乡村振兴。这就是该镇为什么要力推合作社的答案。
强化了组织振兴。“旅游旺季,村干部亲自当服务员,指挥车辆、端盘子提壶”——合作社成立后,群众发现村干部们忙了起来,整天围着如何增收打转转,更接地气了、能力也提高了。年底,农户有分红、集体有积累,群众变得信服了,党支部变得“硬气了”。合作社着眼的是产业振兴,但也强化了组织振兴,目前全镇72个村中没有一个“弱班子”。
推动了富民强村。以前镇里要村里上项目,后者往往回答“没资金”;村民要求村里办个公益事项,得到的回答也是“没有钱”。合作社成立后,两个问题迎刃而解,上项目的资金来自农户入股,而收益一部分用于分红,一部分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如四门洞村用幸福食堂接待游客就餐,每年收益5万元再用于村里的老人免费就餐。村民变富了,村集体变强了,又推动了人才、文化和生态诸方面的振兴。
提升了资源利用。刘家店子村有一处闲置的老粮所,他们整修后办起了合作社,用石磨加工面粉再做全麦馒头;凤台庄村清理土地非粮化40多亩,农户种植意愿不高,有撂荒的倾向,他们就建起了种植合作社;赵庄子村依托水库建起了水产养殖合作社,尝到了甜头的他们又把目光转向了村外的松树林,再建一个合作社专搞草鸡的林下养殖;碌碡岔村合作社50亩小米种植的成功,又带动了农户连片种植60亩。由此可见,合作社挖掘、整合了农业资源,提升了其利用效能。
(临沂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