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县探沂镇王富社区在旧村改造过程中,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建成660栋二层小康住宅楼,节约土地100亩。开展“以点带面”综合整治,是我市探索创新节约集约用地诸多模式中的一种。
近年来,我市经济步入快速发展期,土地和矿产需求日益增长,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面对资源硬约束和发展硬道理的双重压力,我市用足用好有关政策,将节约集约贯穿土地利用管理全过程,积极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促进转型升级、推动城乡统筹、建设大临沂新临沂,取得了初步成效。
“以点带面”综合整治。我市一方面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建立城乡建设用地互动机制,促进用地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目前全市已立项增减挂钩项目237个,建设安置社区1593万平方米,腾出土地5.9万亩;一方面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山地经济”,开发低丘缓坡、工矿废弃地,拓展建设用地空间,集中连片摆放大型工业项目。
我市探索的第二个模式,是“上天入地”立体开发。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发“工业地产”,优先保障用地计划指标,优先提供信贷资金支持,目前已建成1100万平方米,建筑密度高于35%,较传统厂房节地1.2万亩。同时,坚持向地下要空间,完善地下商业、交通、公益、文娱、物流5类功能设施,推动城市三维立体式协调发展。在这方面我市也有了成功案例——— 沂蒙革命纪念馆地下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59%,主要用于商业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模式之三,是“腾笼换凤”治闲增效。按照“一地一策、以用为先”原则,与发改、金融、税务等部门联动,实施项目准入、税收调节、信用监管、银行信贷“组合拳”,区别不同情况,分类灵活处置,倒逼闲置土地二次开发。部署开展批而未供土地有效利用专项行动,加快土地供应步伐,全市前五年供地率由行动前的56%上升到82%,增幅居全省第一。
模式之四,是“以税节地”转型升级。大力推行差别化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运用税收杠杆约束粗放利用,引导企业节约集约用地,已完成400家骨干企业、39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收调查,有82家低效企业主动腾退土地120宗、5209亩。
模式之五,是“飞地经济”互补共赢。鼓励产业项目落地突破行政区划,特别是向省级以上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园区、新兴产业园区集中。飞地项目形成的地方税收,就地入库、属地统计、年终划转,按比例分成。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11个工业项目实现县域内飞地转移,已达产项目223个,总投资720亿元。
我市还将集约节约用地与彻底根治扬尘污染、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结合起来,采取“关小并大”整合矿山。大力实施“整顿—整合—技改”战略,逐步关闭或整合年开采规模10万吨以下的采石场,关停“三区一线”可视范围内的露天采石场。目前全市矿山数量430个,较2005年压减54%,大中型矿山比例由5.86%提高至46%,矿产资源进一步向龙头企业、精深加工企业集中,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全市现有5个国家级绿色矿山、3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矿山地质公园,数量居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