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解读 >> 新闻发布 >> 正文
索引号 1585729837/zfb/2021-0000084 发布机构 临沂市政府办公室
公开目录 新闻发布 发布日期 2021-06-05
文号 临政发〔2021〕3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标题 新闻发布:临沂市召开“展望‘十四五’”主题系列第二场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临沂市召开“展望‘十四五’”主题系列第二场新闻发布会
6月4日上午,临沂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展望‘十四五’”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相关同志介绍了我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姜良友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瑞芳  市财政局教科文科科长


李   振  市科技局政策法规科科长


主持人                                      

张庆龙 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和对外传播科科长






     

     

     

“十四五”期间全市科技创新的

主要思路和重点目标


     

     

     

当前,临沂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期、结构调整的瓶颈突破期、动能转换的胶着期,传统产业“量大势弱”与新兴产业“势强力弱”并存,亟需依靠科技创新壮大新动能。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共临沂市委关于制定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临沂市委深改委2021年工作要点》等重要文件中,都对科技创新工作作出了重要安排和部署。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壮大科技创新主体,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科技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从助推到支撑再到引领的转变。


总体目标是:

到“十四五”末,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备,创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日趋完善,科技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加快提升,高质量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心城区的资源聚集和辐射带动功能更加凸显,成为鲁南经济圈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届时,全市R&D投入占比等关键性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1500左右,比2020年实现翻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6%。


主要任务是:

(一)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木业、新型肥业转型为突破,支持食品、精品钢制造、机械电子、高端化工、医药等领域传统企业,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加大成套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力度,以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以工艺创新、流程创新促进生产方式升级,引导企业加速向创新驱动发展道路转变。引导传统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和“碳中和”科技支撑行动,推动5G、区域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关键环节的集成应用,大力培育和发展智能制造等现代制造模式,提升传统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推动产业升级和集聚发展。


(二)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持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通过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工程,加快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机器人、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园区支撑、链式整合、集群带动、协同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科技型园区。积极抢占技术制高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三)深化科技改革攻坚,构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创业新生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瓶颈,深入推进科技改革攻坚行动,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搭建载体平台。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强化规划政策引导和创新环境营造,实现由科技管理、资金分配向制定落实政策、制定战略规划、改革创新服务的转变。重构全社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孵化载体提档升级,强化模式创新和服务配套,提升源头孵化能力。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市内创新资源融合,加速海内外创新要素在临沂汇集,提升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探索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和科技成果处置收益、股权期权激励制度,构建绩效评价机制,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






     

     

     

“十四五”期间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举措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结合我市科技工作面临的艰巨任务,我们将立足临沂产业发展需要和科技工作实际,启动实施八大科技创新计划,在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夯实创新创业基础、汇集科技创新资源、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加快构建全域创新生态圈,不断强化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临沂力量。


(一)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推动天河超算淮海分中心、钢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木业产业技术研究院、鲁南医养健康创新中心等规范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围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快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构建多层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加快推进临沂应用科学城二期、清华启迪科创大厦等重点孵化载体建设,支持龙湖软件产业园升级为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


(二)实施区域创新中心培育计划。以临沂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临沂)、临沂应用科学城为载体支撑,以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高新区、经开区为核心区域,构建辐射智能制造、智慧物流、医养健康、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领域的科创大走廊,打造鲁南经济圈区域创新中心和创新发展主引擎。支持各县区根据区域产业优势,打造特色区域创新中心。鼓励和支持县区、乡镇、园区等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创建一批特色鲜明、示范作用显著的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县、创新型试点乡镇、创新型园区,积极推动国家创新型县(市)、乡镇创建活动。


(三)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强源头孵化能力建设,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孵化园”的全域孵化体系,鼓励头部企业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推进临沂大学科技园、科技人才港、龙湾加速器等孵化载体建设。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每年力争进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系统的企业达到600家以上,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实现翻番,达到1500家。启动科技型企业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工程,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培育骨干创新团队,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承担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尽快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着力打造一批省内领先、国内领先的科技型企业队伍。


(四)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计划。紧盯制约产业发展关键领域、引领未来发展的核心技术,抓住“卡链点”“断链处”,坚持自主研发与成果引进相结合,以点带面深入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突破行动。实施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工程,根据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筛选建立重大科技项目信息库,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动态清单,组织实施重大科研专项,力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每年组织攻克技术难题100项以上,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主动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研发计划。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工程,实施科技成果引进对接活动,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力争每年引进转化高端科技成果200项以上。


(五)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计划。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大胆“走出去”“引进来”,主动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创新人才团队进行对接交流,建立联合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中心等独立法人研发机构,增强协同创新能力。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按照“人才—平台—项目”一体化推进思路,深化与国内高层次高校院所的合作,促进创新要素的汇集,增强协同创新能力,着力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落地转化一批关键急需共性技术。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深入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我市企事业单位、新型研发机构等建设离岸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海外创新孵化中心和国际化研发机构,引进重大项目来临落地产业化。


(六)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坚持全球视野选才,简化外国人才来华工作签证、居留等程序办理,积极营造国际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坚持精准引才,着眼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加强产业、行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定期发布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原则,通过顾问指导、挂职兼职、技术咨询、候鸟专家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柔性引才。坚持自主育才。建立重点领域相关部门人才开发协调机制,大力培养全职的专业技术型高层次创新人才,支持重点领域科学家参加国际科研计划、学术交流。完善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重点领域科研骨干人才分配激励办法,重点加大对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股权、期权、岗位分红权等方面的激励力度。支持企业赴海外设立研发机构、离岸创新实践基地,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引进海内外顶尖人才来临创业创新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市引进培养10名左右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100名左右获得省级人才称号的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实用人才,10000名左右青年优秀人才。


(七)实施科技金融助推计划。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和省科技创新体系和重大科技研发计划,积极争取更多上级政策资金扶持。充分发挥市级科技创新券、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新旧动能转换创投基金等财政资金的作用,带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推进科技金融发展,鼓励和支持银行、担保、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发特色科技金融和保险产品,争取更多科技型企业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建立科技型企业专项培育机制,引导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


(八)实施科技改革攻坚计划。探索构建科技创新全过程管理的资金绩效管理机制,优化整合科研类市级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提高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绩效。完善科研管理体制,鼓励采用择优委托、“揭榜挂帅”等方式选择研发团队,推行首席专家负责制,逐步推行“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方式。完善科技型企业和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的竞争性评价机制,引入“以赛代评”等市场化遴选机制;创新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绩效评价与监管机制,探索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创新尽职免责机制,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答记者问    

   




0             1    
请问,“十四五”时期,我市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将采取哪些重要举措?  
图片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引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内容,也是全市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在全面总结以前工作总结经验和学习借鉴先进做法的基础上,将结合临沂企业实际,重点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严格落实科技创新政策,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深入落实和完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落细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鼓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普惠政策,充分发挥市级科技创新券、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新旧动能转换创投基金等财政资金的作用,带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动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力争到“十四五”末,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占比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二是持续改进政务服务水平,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深入推进科技领域的“放管服”改革,积极探索完善科技创新服务新的模式,努力实现由“要我服务”向“我要服务”转变,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服务和支持力度,千方百计推动人才、技术、平台等创新资源要素向我市企业集聚。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组织“科技活动周”、开展科技创新政策宣讲、实行“一对一”精准服务等方式,帮助和指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三是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倍增。鼓励头部企业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推进临沂大学科技园、科技人才港、龙湾加速器等孵化载体建设,探索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孵化园”的全域孵化体系,强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源头培育。每年力争进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系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00家以上。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力争每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50家以上,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实现倍增,达到1500家。发挥大企业、国有企业的创新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全产业链融通创新。


四是坚持产学研协同,促进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主动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合作,引进培育骨干创新团队,建设企业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及各类新型研发机构,为企业持续创新提供人才、平台支撑。鼓励和支持企业牵头完成重大科技创新任务,主动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着力打造一批引领行业技术发展的科技型企业队伍。


0             2    
科技创新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支持,请问在支持科技创新发展方面,市财政局有哪些具体措施?  

临沂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发展,市财政也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财政保障的重点。2020年,按照“集中资金办大事”的原则,我们对科技资金进行了整合,将原先分散在各部门、各领域的科技创新类资金统筹整合为“市级财政科技创新资金”,重点支持全市先进装备制造、医养健康、电子信息、高端冶金制造、高端木业、商贸物流等领域优势产业发展。同时,实施预算管理流程再造,改变过去科技资金由省市县层层转拨的方式,实现了资金兑现由部门直接到企业、到项目的“直通车”拨付管理,确保科技资金及时兑付。在资金使用上,推行科技资金“大专项+任务清单”模式和项目经费“包干制”,以更大力度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创新企业快速发展。


下一步,市财政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围绕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资金统筹整合,不断优化完善财政支持政策体系,深入实施“六个一批”工程,助推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加快临沂“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战略性转变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2021年市财政克服财力紧张困难,挖掘存量、优化增量、增加总量,最大限度增加科学技术方面支出,大幅增加科技投入,市级科技支出预算安排6.6亿元,比去年增长4.6亿元。全力支持主体培育、科教兴市、人才引育、机制创新“四项工程”。


二是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以科技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等方式,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医养健康等重点领域,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攻关,解决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


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出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奖励、技术转移机构奖补政策,优化提升中小微企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财政补助等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四是着力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优化科技投入配置。重点支持钢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争创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


五是支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才聚沂蒙”行动,更加突出产业需求,支持领军人才、产业人才、创业人才、海外人才等队伍建设,支持实施引进顶尖人才、泰山系列等高端人才工程,着力打造区域人才高地。


六是建立健全科技资金绩效评价机制。不断强化科技资金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绩效管理,切实提高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益,加快构建适应科技活动规律和以科技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同时,实行绩效评价结果与科技领域政策调整、资金配置挂钩,全面树立“以绩效论英雄”的激励导向。



 

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下载Word 下载PDF
【关闭窗口】 【字体: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