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公开 >> 正文
索引号 1585729837/gdj/2020-0000162 发布机构 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
公开目录 扶贫政策措施 发布日期 2020/04/07
文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标题 临沂市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措施及成效
临沂市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措施及成效

自中央部署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紧紧围绕临沂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精心研究,周密组织,立足部门职能和行业特点,从政策措施、资金投入、人才培养、活动开展等方面精准发力,扎实开展文化旅游扶贫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主要扶贫措施和成效

1.坚持调研先行、规划引领2016年,临沂市文旅局抽调局机关、局直属单位业务骨干与县区配合人员一道组成调研组,分赴各县区贫困村进行实地调研。按照《中共临沂市委、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工作的意见》(临发〔2016〕14号)和《临沂市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市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摸底,2016年底,全市30个旅游特色小镇、100个旅游特色村和45个旅游扶贫村全部完成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工作。2017年,实行了局领导干部包县区联系的工作制度,广泛组织调研活动,领导班子成员分成5个工作组,每组联系3至4个县区,推动工作落到实处。2018年结合省市开展的“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活动,针对我市列入省重点贫困村(全省2000个),集中组织开展调研活动,对全部268个贫困村进行调研。2019年10月,组织对全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及效能发挥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收集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文化旅游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提供重要依据。

2.加强政策引导,撬动社会投资。一是加强资金扶持引导根据《中共临沂市委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工作的意见》(临发〔2016〕14号),临沂市财政连续五年对全市30个旅游特色小镇、100个旅游特色村每年分别给予100万元和50万元启动引导资金,并要求各县区财政按照不低于市财政50%的比例配套资金。同时,自2013年以来,临沂市文旅局累计争取各级奖补扶持资金1.2亿元,全部投入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项目建设。政策资金的持续投入,有力的撬动乐社会资本的投入。据统计,2016年和2017年,临沂乡村旅游产业共吸引社会投资191亿元;二是以乡村创建促转型。2017年初,临沂市文旅局制定出台了《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和乡村旅游目的地示范区创建标准》,鼓励支持具备摄影写生、文化创作、非遗传承、旅游电商等条件的旅游扶贫村或特定区域,创建申报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引导乡村旅游集中连片区域创建乡村旅游目的地示范区。三是出台了一系列文化旅游扶贫政策,《临沂市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开展文化精准扶贫“3+7”行动的实施方案》《临沂市文化精准扶贫“六个一批”建设实施方案》《发挥文化助力贫困村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落实文化扶贫几项工作措施的通知》《关于实施文化精准扶贫九件实事的通知》等,为文化旅游扶贫工作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有效提升了临沂市文化旅游产业自身造血能力,优化了产业发展环境,实现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完善基础设施,补齐发展短板。一是加强贫困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程,提档升级1000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00文化小广场,重点向贫困村倾斜,持续改善贫困村文化设施。加快建设贫困村综合文化活动室、文化小广场,每年向上级争取资金1000余万元,用于加快推进贫困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及购置设备。市级累计投入资金600余万元,支持重点贫困村和第一书记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全市贫困村基本实现综合文化活动室全覆盖,文化小广场5260余个。为贫困村配送文化器材,贫困村锣鼓家什、拉杆音响已全覆盖,为全市12个县区配送流动文化服务车。二是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助推乡村旅游发展。在2017年初,临沂市文旅局下发了《关于安排30个旅游特色小镇、100个旅游特色村有关工作任务的通知》。明确要求全市旅游特色镇、村根据“六个一”标准(入口标志物、游客中心、旅游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系统、旅游购物点)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同时,全面推进乡村旅游统一经营管理。要求全市旅游特色镇、村根据乡村旅游经营和管理“六统一”的要求,全部成立了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或旅游管理公司,积极吸纳有发展乡村旅游意愿的贫困群众共同参与和发展。2020年初,市文旅局根据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开展全省乡村旅游精品化创建和村庄景区化培育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积极推荐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岸堤镇大峪庄村和沂水县院东头镇四门洞村等旅游扶贫村申报山东省精品旅游特色村,并确定对沂南县马牧池乡新立村等20余个旅游扶贫村开展村庄景区化培育工作。同时积极申请山东省乡村振兴资金,对全市29个乡村旅游点进行补助。

4.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正德扶贫。一是实施非遗传承、手工艺助力扶贫。深入挖掘我市非遗、民间工艺项目,与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高校合作,加强非遗衍生品的研发,通过举办各类非遗项目传承培训班,扶持带动一批文化产业示范户,非遗项目开发生产成为致富一方的主导产业。整理挖掘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制作,扶持带动一批文化产业示范户,选取草柳编、中国结、石雕、刺绣、剪纸、布艺、木艺、面艺、根艺、陶艺等十大非遗传承、手工艺门类,举办针对贫困户家庭成员的非遗传承、手工艺技艺培训班,帮助贫困户学会一门手艺,就地就近就业。推进“非遗+电商”发展,鼓励支持非遗手工艺项目传承人开设电商网店,扩大产品销售范围,推动“非遗+电商”。结合全市电子商务“百乡千村”工程,推进“非遗+电商”发展,利用我市非遗资源的优势,帮扶26家有一定规模的非遗衍生品、手工艺电商企业,建立非遗传承实训基地,带动700多个贫困户脱贫。二是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滋养的作用,实施乡村儒学推进计划。以市图书馆市民大讲堂、各县区图书馆+书院、镇村儒学讲堂为平台,邀请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等开展讲座,在贫困村建设一批乡村儒学讲堂,发挥“乡贤”文化的示范作用。实施“孝文化进万家”主题活动,通过加大对孝文化的宣传,倡导“孝老敬亲”。

5.实施文化惠民聚焦贫困村。一是围绕扶贫扶志,丰富文化活动内容。组织全市国有文艺院团、民营院团、庄户剧团“送戏入村”,确保实现“一村一年一场戏”,同时,组织实施了百部小戏创作工程,围绕扶贫、移风易俗、孝文化等题材,创作了《小村大事》、《春满山乡》、《春暖花开》等小戏作品,用文艺的形式反映我市扶贫和弘扬传统文化成果及典型,平均每年组织优秀文艺作品到基层演出5000余场;通过启动标准化放映工程,确保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平均每年放映5000余场;整合各方面资源,创新农家书屋服务形式,通过推广“农家小书屋”、“农家小书柜”等有效形式,确保“一村一个阅览室”。在贫困村中培育扶持庄户剧团,并将其纳入各县区政府购买服务,带动全部贫困村建立一支永久型文化演出队。通过实施文化惠民聚焦贫困村,把沂蒙人民一心为民、大义忠诚、艰苦创业、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新时期沂蒙精神,转化成为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摘穷帽、拔穷根的精神动力。二是继续实施贫困户文化服务收费减免。全市10座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全部完成了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县乡村三级联网的应急广播“村村响”建设顺利完成,联网村庄达5870个。协调市广电网络公司,对使用有线电视的困难户进行梳理排查,对特困户有线数字电视收费减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65岁以上农村老人免费收看有线电视工程,受惠家庭22万余户。争取市级财政资金60万元购买电视机、机顶盒、听戏机等免费赠送贫困户。

6.实施文化旅游产业带动脱贫。一是推动文物保护和乡村旅游相结合。利用资源优势,引导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丰富旅游景区文化活动内容,将贫困群众纳入乡村旅游餐饮、住宿、保洁、民间工艺品产品制作加工销售等,实现贫困群众就地就业,带动致富增收。推动“互联网+”带动。发展农村文化产品电子商务,推进相关“文化企业+农民文化产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方式,为贫困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贫困户脱贫。二是加强宣传推介,营造市场氛围。自2016年起,临沂市文旅局就建立起一整套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宣传工作体系,将全市有条件的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点纳入本年度旅游市场推介工作计划,进行重点宣传推介,并组织参与推介活动的旅行社和媒体进行实地踏线考察;要求各县区建立宣传通讯员制度,定期总结上报典型案例和重大活动信息,通过自身掌握的报纸、电视、网络、自媒体等渠道进行全面持续宣传;鼓励有条件的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点依托自身优势资源,策划举办特色节事活动,吸引各类媒体主动跟踪宣传报道。三是以大型活动促提升。2018年6月,临沂市文旅局联合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分会、中国旅游协会民宿客栈与精品酒店分会共同举办了2018年“天元杯”首届中国(国际)乡村民宿设计大赛活动。2019年9月,联合中国旅游协会民宿客栈与精品酒店分会、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共同举办了2019年“压油沟杯”第二届中国(临沂)国际乡村民宿设计大赛活动。

7.强化智力扶持,激活内生动力。一是打造乡村旅游人才队伍。成立乡村旅游专家服务团队。2017年初,临沂市文旅局牵头成立了由高校专家、业务骨干组成的乡村旅游专家服务团队,并建立起专家和乡村旅游点直接联系渠道。吸引专业人才返乡。临沂市文旅局确定了以沂南县朱家林村等10家创客基地为试点,积极探索吸引乡村旅游专业人才返乡创业计划。截至目前,各创客基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建设人才公寓、社区中心等方式积极吸引了30多家文创设计类公司和60余人各类型专业人才进驻。二是充实基层文化队伍带动脱贫。建立100处基层文化辅导点,根据群众需要提供文化服务。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依法成立文化志愿者协会,组织社会各类文化爱好者参与到助力文化扶贫活动中。在全市遴选具有各类文化专业特长的农户为“文化示范户”,为其提供相关技术、金融、销售等方面的信息,使其成为带动发展的带头人。开发文物保护员公益岗位260个,优先选拔贫困户,每人每年给予600元补助。续聘、增聘了20名手工艺大师、非遗传承人为扶贫导师,依托非遗手工艺实训基地,举办富民讲堂,每培训一人给予500元培训补助,帮助贫困群众学会一门手艺,就地就近解决就业。在蒙阴县举办了“农村电商助力文化扶贫”培训班,培训非遗传承基地负责人56名,带动了周边贫困户近220户增加收入。落实济南临沂扶贫协作对接项目,邀请省专家对39名非遗手工艺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辅导。

8.强化监督指导,压实主体责任。临沂市文旅局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项目建设和各级扶持奖补资金使用监督指导工作,尤其是在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和市级特色镇、村奖补资金正确有效使用方面,更是做了大量工作。一是认真学习研究《山东省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规定,严格按照省文旅厅要求推荐上报资金扶持项目,并指导项目实施单位在项目建设经营中协调好与村集体和贫困群众的收益分配问题,切实做到项目带动见实效、收益分配可持续;二是制定出台了《临沂市旅游特色镇、旅游特色村奖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全市30个旅游特色小镇、100个旅游特色村的奖补资金的拨付使用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每年底,还将联合市审计、财政部门,对省、市各级资金进行联合审计督查,确保资金在拨付、管理和使用过程中不出问题。三是增加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任务在全市科学发展观考核体系分值比重,市、县、乡镇三级层层传导压力,对于资金使用出现重大问题的,实行一票否决。四是加大调研工作力度,完善自查自纠工作机制。要求各县区文化旅游部门建立问题整改工作台账,一旦发现问题,限时研究整改,对于整改不力的单位和部门将依据相关法规严肃追究问责。

二、文化旅游扶贫模式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临沂市各级文化旅游部门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法,总结摸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旅游扶贫模式。

(一)景区带村模式。充分利用景区、旅游大项目落地建设产生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政策资金扶持等方式,积极引导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与旅游扶贫工作深入结合,形成了以沂南县沂蒙红色影视基地为代表的“一区带四员”模式(土地入股当社员、景区务工当职员、穿上戏服当演员、售卖产品当店员);以沂南县马泉创意休闲园为代表的“一地生四金”模式(土地流转获租金、园区务工挣薪金、入社合作分股金、入园经营得现金);以兰陵县压油沟村为代表的“整村开发”模式;以蒙山旅游度假区为代表的“折股量化”模式等各具特色旅游扶贫模式。景区带村模式最大的特点扶贫方式多样性,村集体和贫困群众收益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二)产业融合模式。一是以蒙阴县为代表的文旅融合模式。蒙阴县旅发委立足旅游产业扶贫,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乡村文化和地域文化内涵。在每个旅游扶贫村和旅游特色村均规划建设有村史馆和主题民俗馆,如椿树沟村的煎饼文化馆、来石庄村黑陶绺子展览馆等,同时结合文化旅游节事活动,有效拉动了乡村旅游产业链条,提升市场品牌形象。二是以沂南县朱家林、沂水县尹家峪等田园综合体为代表的农旅融合模式。田园综合体作为现代农业与旅游、文创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已成为临沂市实施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抓手,尤其是朱家林村“共建共享”的旅游扶贫模式经龚正省长多次批示肯定,予以推广。目前,临沂市委、市政府已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建设30个田园综合体项目,临沂市旅发委将紧抓机遇,推动全市农旅产业深入融合发展,实现农业艺术化、村庄景区化。

(三)“结对帮扶”模式。2016年初,原临沂市旅发委就联合全市旅游企业制定出台了《A级景区旅游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星级饭店、旅行社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积极引导全市34家A级旅游景区、24家星级酒店、3家A级旅行社与45个国家级、省级旅游扶贫村进行认领结对帮扶,通过提供就业,订购销售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等方式拓宽贫困人员增收渠道。其中,沂蒙红色影视基地与沂南县新立村的“村企共建”旅游扶贫模式,实现了双方业态互补、合作共赢的新局面。2016年,在全市多家旅游企业共同努力,协助国家级旅游扶贫村新立村消化解决7.6万斤滞销苹果。2017年11月,全市16家旅游企业积极响应全市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政策号召,累计向山东省扶贫开发基金捐赠资金18.9万元。

(四)“自主开发”模式。“激活内生动力、强化造血功能”是旅游扶贫工作的终极追求。沂水县桃棵子村依托乡村旅游合作社通过争取各级政策资金,深入挖掘沂蒙红色文化、全面整合盘活村内旅游资源,实施统一规划开发、统一经营管理、统一分配收益。2016年底,通过“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带动桃棵子村51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2017年,实现村集体收入60余万元。桃棵子村成功走出了一条自主开发的旅游扶贫新路子。


 
【关闭窗口】 【字体: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