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市反走私综合治理网站

广东公安边防总队第六支队五十年忠诚守卫南国边关
2014-08-13 16:25   审核人:

守卫在粤港边界管理线的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第六支队以铁的意志、过硬的作风,展示了当代边防卫士的风采。
  50年前,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第六支队在珠海组建。1969年,该部进驻宝安(现深圳)粤港边界履行防务。官兵们在深圳河旁搭起茅草屋,用鹅卵石铺设巡逻路,在荒芜的边防线拉上了简易铁丝网、修建了执勤岗楼,从此扎根深圳、艰苦创业39年。
  铜关铁锁固边防
  支队党委始终把官兵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相继开展“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历史使命”、“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专题教育,打牢忠诚卫士的思想基础。官兵们牢记肩负的神圣使命,加大执法执勤力度,在粤港边界地区构建了一条安全战略屏障。
  据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支队共破获偷渡案18930起,抓获41244人;破获内潜案1396起,抓获1556人。破获走私案2338起,案值人民币1.21亿元;侦破毒品案5起,缴获海洛因、冰毒、大麻等各类毒品10400克及毒资300万余元。抓获公安部门和香港警方通缉的在逃人员120多名。全支队先后有29个单位92次获得集体三等功以上荣誉,2000多人次获得三等功以上荣誉。其中,驻守在“中英街”的该支队十三中队,12年前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沙头角模范中队”荣誉称号,成为经受住走私者利益诱惑、与“南京路上好八连”一样闻名全国的建国后部队的楷模。
  “一国两制”刑事零发案
  素有“购物天堂”之称的深圳沙头角“中英街”,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一街两制”街,一边是深圳,一边是香港,是“特区中的特区”。最繁忙时,人流高峰达到10多万人次,在中英街开有几家酒楼的温和辉说:“四十年来,镇内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2003年5月28日,中英街取消宵禁,百年关口第一次实现了全天24小时通关。这之后,中英街上的楼房有的还没建到一半就已销售一空,而且价格还高于周围地段。5000多香港人慕名来深圳买房,这里的居民由最早的860人增加到12000人。深港两地市民说:“我们就是冲着这里的治安环境好才来的,不必担心家里被盗、出门被偷。”记者在这里见到,居民的小洋楼和商铺没有安什么防盗网和铁门窗,进出沙头角的人车各行其道,镇内居民手指在指纹识别机上一按,一两秒钟就可以顺利通关。
  香港回归后,十三中队官兵与香港警方加强合作,互通信息、互相配合,2003年4月,他们与香港边界警方建立了打击边界违法犯罪活动联勤机制,每周有会晤,互通边界情报。双方在视频监控、通信联络等一系列项目上展开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香港警方提供从沙头角关口到罗湖铁路桥沿线的92路监控镜头,通过八路光纤传送到沙头角监控室,有力地提高了打击边界违法犯罪的效率。
  近五年来,六支队同香港警方合作共抓获涉嫌非法出入境人员596人,查获非法走私案805起876人次,案值人民币6879万元。
  经济特区建设“投桃报李”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深圳经济特区发展飞速,大面积的填海工程使“一线”日渐增长,由70公里延伸到现在的83.14公里。六支队从支援地方建设需要出发,在不影响执勤的情况下,先后迁建七个单位,让出了滨海大道以及梧桐山的巡逻路,极大地缓解了市区居民前往深圳东西两翼的交通,部分官兵因此住进临时搭建的铁皮房长达三年之久。
  人们很少会想到现在的深圳华侨城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还是水稻田和浅海滩涂,部队官兵农忙时下田插秧割稻,农闲之时习武练兵。如今的世界之窗和锦绣中华景区部分就是在这片滩涂上兴建起来的。长期以来,交通不畅制约着深圳市盐田区的经济发展。2003年10月,支队开放梧桐山国防公路,供市民使用,不仅方便了市民出行,而且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盐田人民将这条路称为“爱民路”。为支持国家重点工程———滨海大道、深港西部通道建设,支队将防线前移三公里,并主动上门为施工单位办理相关证件。为解决深圳市民“有山不能上,有海不能下”的窘境,这个支队将防区东西两翼靠海路段的铁丝网拆除,打造开放式边防。开展“爱民固边”战略以来,六支队官兵积极创建爱民固边模范社区,热心照顾辖区孤寡老人,与48名儿童结成帮扶对子,资助多名贫困山区学生上学。同时,该支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履行公安机关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多次派出官兵参加抗洪抢险、扑灭山火,为国家和人民群众挽回了上亿元的损失。 (陈嘉 李国良 王玉强 冯立锋)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