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抗疫,百业艰难,但危中有机,唯创新者胜。
“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中闯出新路径、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列、在鲁南经济圈发展中勇当排头兵”。这是新时代大美新临沂崭新的目标定位。孜孜以求、不畏将来。在新旧动能转换的道路上,临沂,始终一往无前,源源不断的发展红利正可观可感地输入社会,惠及临沂百姓。
“十优”倍增——
实施“十优”产业倍增计划,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壮大新动能。
制定《临沂市2020年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方案》,出台板材、铸造行业装备工艺及生态环境准入标准,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压减焦化产能70万吨,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量下降22.5%。
木业示范带动食品、冶金、机械等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有4家企业成为省第二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企业。
以“十优”产业规划为引领,着力培育“四新经济”,集中推进临港精品钢基地、国家物流枢纽、生物医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持续壮大新动能。实施“名企培植”计划。临工获欧洲质量奖,雷沃传动变速器生产项目入选国家“工业强基”工程,拓普网络、凯米特新材料等4家企业被评为省“瞪羚企业”,金锣、奥德等9家位列山东民营企业百强,天元连续11年获鲁班奖。
“项目为王”——
项目为王,切实落实“要素跟着好项目走机制”。
策划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确定总投资2308亿元的市级重大项目260个。
开展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全力以赴推动大项目、好项目落地。上半年,成功争取18个省重大项目、28个省优选项目,220个市级重大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45亿元。
扎实开展“四进”攻坚,推行“领导干部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的工作机制,全面回应企业诉求,限期解决困难问题,精准提供政策服务。
科技引领——
狠抓政策落实和创新平台建设,建设创新型城市。
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市新认定省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11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家、省级创业示范平台8家。
眼下,我市正在加快推进临沂现代木业产业技术研究院、鲁南医养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临沂创新创业中心、临沂钢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的前期工作和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临沂分所等项目落地建设。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30家、众创空间50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3家,总孵化面积195.81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2055家。
流程再造——
集中抓好10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突破性的重点改革任务,加快流程再造。
推行“党工委(管委会)+”模式,首批6个改革试点全面推进;率先改革的临沂经开区发展提速,综合实力在全国排名上升33位。
企业开办全程网办,上半年,新登记市场主体10.97万户,其中企业3.67万户,新开办企业全程网办率达到74.86%。
布局谋划——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市实现进出口405.3亿元,同比增长13.8%,增幅居全省第三位。
加快编制融入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鲁南经济圈专项规划,参与组建淮海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
谋划一体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和“一带一路”综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G2新型物流科技基地、国际陆港、多式联运等重点项目。
据统计,上半年,临沂商城完成市场交易额1400.61亿元、物流总额2712.4亿元。
我市成为全省首个开展保税维修业务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仅上半年一线进出口达到4.5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6倍。
要素支撑——
着力强化新旧动能转换支撑保障,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
出台《临沂市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基金管理办法》,对“双招双引”重大项目、“十优”产业项目进行精准扶持。支持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全市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131亿元,较2019年增长73.86%。
土地要素,我市开展“标准地”出让改革试点,建成全省首个市级“读地云”平台,实现企业找地一键直达。
人才要素,落实人才新政22条,招引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367名。
交通要素,临沂机场改扩建、岚罗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我市通过验收成为第一批国家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
生态要素,制定2020年蓝天保卫战暨“四减四增”攻坚方案、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作方案,持续开展工业污染、扬尘等专项治理,对272条重点河流、10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开展排污口排查监测。据悉,上半年,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5.82、居全省第8位,改善幅度居全省第1位;14个国省控河流断面达标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