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政策文件 >> 市政府文件 >> 临政字 >> 正文
标题 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临沂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
索引号 852681291/xtmlwh/2018-0000040 主题分类 工业、交通-其他
发文机关 临沂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临政字〔2018〕198 号
成文日期 2018-12-18 发布日期 2018-12-19
统一编号 效力状态

临沂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临沂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

临政字〔2018〕198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临沂商城管委会,临沂蒙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临沂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各县级事业单位,各高等院校:

《临沂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临沂市人民政府

2018年12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临沂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

(2018-2022年)

 

为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全面推进“健康临沂”建设,打造医养健康千亿级产业,满足群众全生命周期多层次的健康服务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互动,根据《临沂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和《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临沂市地处鲁东南,是山东省人口最多的市。临沂市自然生态环境优良,医养健康产业发展优势得天独厚,随着群众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医养健康需求强劲,医养健康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1.自然资源优势强、空间广。地质地貌形态多样,西部、北部为山区,东部为丘陵区,中南部为平原,总面积1.72万平方公里,占山东省的 10.93%;境内有蒙山、沂山、尼山3条山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10余座;是国家森林城市,拥有多处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35%以上,其中蒙山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水系发达,沂河、沭河南北向流经全境,10公里以上河流300多条、较大支流 1035条,水库935座。地热资源储量丰富,开发历史悠久,被命名为“中国地热城”“中国温泉之城”,汤头温泉已有2600多年历史。临沂物产丰富,天然饮用矿泉水资源丰富,质量上乘,已查明产地15处。药用植物有 830多种,金银花、太子参、丹参等实现规模化种植,玄参、枣仁、灵芝、杜仲等也有相当规模。随着交通改善、水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崇山茂林、地热温泉、河流水库周边都成为宜人宜居之地,为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承载空间。

2.健康产业发展基础好、潜力大。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医药企业82家,主营业务收入459.5亿元,环比增长15.3%;其中鲁南制药、罗欣制药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综合实力在全国医药企业中分列第32位、第33位。2017年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7512处,开放床位60356张,总收入183.65亿元;各类养老床位 7.4万张,每千名老年人床位 34张,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全覆盖。拥有A级景区116处,获批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3处,全市接待游客6799.51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724.92亿元,分别增长10.01%和14.81%。全市健身设施有4891处,基本实现行政村(社区)全覆盖,体育产业实现总产出125.19亿元、增加值36.43亿元,分别同比增幅8.8%、11.3%。商贸物流网络覆盖2100个县级以上网点,拥有2000多条国内配载专线。2016年“健康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63.75亿元,位居全省第3位。

3.经济发展区位优、增长快。临沂地处淮海经济圈内,是长三角经济圈与环渤海经济圈结合点,位于鲁南临港产业带、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东陇海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和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的叠加区域,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南有义乌,北有临沂”,作为北方商贸物流中心,临沂利用这一优势可向供应链两边延伸,发展医药产品、健康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制造。“新常态”以来,经济增速减缓,但2017年全市经济呈现提质增效、稳中向好态势,实现生产总值4345.4亿元,环比增长7.9%;农业基础良好,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8.3:43.4:48.3;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分别达到33266元和12613元,为医养健康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城市发展底蕴厚、前景佳。临沂东夷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代有曾子、荀子、诸葛亮、王羲之、颜真卿等历史文化名人。孝养文化氛围浓厚,“二十四孝”有七孝在临沂,王祥卧冰求鲤等故事流传至今;蒙阴县、平邑县拥有山东省“长寿之乡”称号,费县被评为“世界长寿之乡”。临沂是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中国十佳生态宜居典范城市,未来将立足于建设实力城市、宜居城市、魅力城市、活力城市、幸福城市,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商贸物流双节点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山东省开放型经济特色城市、“西部经济隆起带”带头城市、全国革命老区科学发展示范区和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方位建设鲁南苏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市定位,为医养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面临形势

1.“健康中国”战略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为医养健康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政策机遇。国家先后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等政策文件,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持续加大,全民健康深入人心。2018年初国务院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山东省加快推进以“四新”促“四化”,积极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并将医养健康产业作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十强”产业之一,明确提出到2022年建设万亿级医养健康产业,打造包括临沂在内的5个医养健康产业千亿级城市的发展目标,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全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也将医养健康产业作为重点业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2.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发展激发了健康产业发展的新活力。随着生命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基因工程、分子诊断、干细胞治疗、3D打印等重大技术加速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生物、工程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深度融合日趋紧密,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精准医疗、智慧医疗等未来技术蓬勃发展,进而推动健康管理、健康养老、健康旅游、休闲养生、“互联网+健康”等新模式、新业态的蓬勃兴起和融合发展。健康产业被誉为全球“财富第五波”,是 21世纪引领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朝阳产业,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占GDP的比重均在 10%以上,发展潜力巨大。

3.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了医养健康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2017年,全市人口1161.9万,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209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8%。随着城市化和老龄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能力升级,老年人生活护理需求与医疗健康需求双重叠加,临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的本地需求大、增长快,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大城市退休老年人候鸟式养老养生逐渐成为趋势,医养健康产业外地需求也逐年递增。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和生活理念的迅速转变,大众健康意识和服务需求整体增强,由单一的医疗服务需求向疾病预防、健康促进、保健康复等多样化服务需求转变。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和商业健康险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激发医养健康市场需求。

4.医养健康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求全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全市医养健康产业仍处在起步阶段,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质量效益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较少,产业集聚和融合发展不足,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尚未形成组团发展态势;产业种类和结构不合理,健康服务业占比较低且仍以医疗卫生服务为主,健康产品开发层次低、功能单一;新技术应用不足,研发力量薄弱,持续创新能力不足,新业态发展较为缓慢;载体和平台建设滞后,人才和智力支撑不够,在医疗、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科学健身、中医药养生等领域中高端人才严重短缺,养老护理等职业培训优势亟待发挥。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决策部署,以健康临沂建设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两翼”互动为前提,以“四新”促“四化”,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医养结合、健康旅游和健康产品等特色产业,推动多业态深度融合发展和协同创新,拓展和提升全方位全周期产业链条,打造健康养老服务基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医养健康产业建设成未来重要支柱产业,为“健康临沂”和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领、市场主导。明确政府保障维护群众健康权益的责任,加强政府投资政策配套、行业标准建设、行业监管等方面作用,深化体制改革,创新优化公共服务,维护市场秩序。优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资源有效配置,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健康领域,满足个性化、多层次市场需求。

2.坚持两翼互动、业态融合。坚持健康事业、健康产业两翼互动,满足群众不同层面的健康需求。重点促进健康服务业和健康产品的生产制造以及旅游休闲、体育健身、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业态的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互促共进、协调联动的医养健康产业体系。

3.坚持特色发展、全域覆盖。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确定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重点领域,通过骨干企业、重大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特色优势领域优先发展和集聚发展。坚持全域发展战略,整合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大力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打造全市“一城一圈,一脉一带”产业布局。

4.坚持开放共享、创新驱动。积极顺应全球科技变革和产业发展趋势,坚持以开放共享促进产业发展,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配置资源和赢得市场。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实现健康领域关键技术、重大产品的创新突破,推动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医养健康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医养健康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700亿元,其中医养健康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0%左右,初步构建起基本满足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特色鲜明的医养健康产业体系。医养健康产业相关政策与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教学科研体系初步健全。医养健康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产业带动效应初步显现。

到2022年,全市医养健康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1%左右,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中健康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0%左右,基本形成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智慧医疗、智能照护等服务得到普及,基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基本形成。医养健康产业的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全面提升,各类技术、模式、业态的创新不断涌现,对新旧动能转换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全市建成一批集聚知名品牌的健康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康养圣地、生态沂蒙”特色品牌基本形成。

临沂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预期指标

指 标

2022年

医养健康产业增加值(亿元)

1000

医养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1%

健康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500

健康服务业增加值占医养健康产业增加值比重

50%

健康制造业和建筑业增加值(亿元)

300

健康农业增加值(亿元)

30

医养健康产业高技术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

50%

产值过百亿元的医养健康产业集群、园区、基地(个)

5

规模以上大型医养健康企业(家)

10

纳入中国品牌价值500强的医养健康企业(家)

1

三、产业布局

在全市新旧动能转换“一城引领、两廊带动、三园集聚、全域协同”的总体格局下,依托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和文化底蕴,按照产业集聚、错位协同、均衡发展的原则,坚持三角发力、全域协同战略,强化区域中心引领作用,发挥环山沿河地带集聚效应,构筑全市“一城一圈,一脉一带”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格局。

图1 “一城一圈”空间规划示意图


(一)一城引领:三核驱动、三园聚集

即临沂城区,包括兰山区、河东区、罗庄区、经开区、高新区、临港区,要发挥城市在交通、经济、人口等区位优势,聚集优质资源,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建设医养健康产业园、健康产品采购分拨中心、温泉休闲度假区等,打造产业聚集发展核心区,发挥核心的聚集和带动作用。

1.三核驱动

兰山区:发挥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优质医疗资源、孝文化以及商贸物流产业优势,集聚发展高端医养健康产业和健康产品贸易,加快推进凯旋医养健康、金锣绿色康养综合体等特色项目,推动鲁南制药自主创新,打造高端医疗健康服务业高地、健康产品贸易分拨中心以及医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

罗庄区:发挥医药产业既有优势,以罗欣药业为龙头,做大做强医药制造业,打造国家级医药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中华健康国际中心等建设,逐渐形成特色健康服务业产业集群。

河东区:发挥生态宜居、温泉疗养等生态资源优势,建设和发挥市肿瘤医院、人民医院东城医院的龙头带动作用,打造特色健康医疗产业园;以汤头煤炭温泉疗养院为龙头,打造健康服务业创新发展试验区。

2.三园聚集

高新区:发挥企业和产品孵化器的平台作用,培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挥田园生态环境优势,加快多业态融合,推进桂香小镇、卧虎山小镇等田园综合体项目。

经开区:依托高新技术和人才优势,建设中医药和生物医药产业园,培育特色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加快一方、修正药业创新升级,推进临沂国际生命健康城项目建设,促进产城融合,打造医药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互联网+健康”创新基地。

临港区:发挥临港区位优势,建设道口商贸物流园区,发展健康产品贸易,推进参与型休闲型观光农业,加快蓝莓、茶叶、有机蔬菜等健康农产品的生产,打造健康农产品贸易基地。

(二)一圈隆起:多极支撑

即与周边地市相邻县域“隆起”,主要包括沂水县、莒南县、兰陵县、平邑县,以做强医疗服务为基础,以发展健康养老、康养旅游为抓手,满足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的同时辐射周边地市,积极打造多个健康产业高地,形成区域中心隆起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多极支撑

沂水县:发挥沂蒙山腹地山水生态资源优势和临沂市中心医院的区域医疗中心辐射作用,加快建设景区运动康养综合区、田园综合体项目,发展特色医疗服务业,壮大康养旅游、体育健身等新业态;立足“中国食品城”、“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基础,推动健康食品等优势产业壮大。

莒南县:以养生度假旅游为主题,整合红色文化、中医药文化、茶文化,加快继春堂野生中药养生谷项目、莒南茶溪川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打造集养生休闲、旅游度假、科普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养生休闲度假区。

兰陵县:利用现有特色农业、物流优势,发展特色健康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推进大蒜、牛蒡等蔬菜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建设百草谷、国家农业公园、压油沟等为代表的观光休闲农业项目,打造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观光休闲农业产业园区。

平邑县:依托优质医疗资源和丰富自然资源,建设集医护疗养、居住养老、生态休闲、文化娱乐于一体的颐养安老之区;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提升金银花特色品牌,做好深加工和产业链延伸,加快建设中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区。

图2 “一脉一带”空间规划示意图

(三)一脉带动:三翼齐飞

以蒙山山脉为空间脉络集聚发展,重点发展蒙山旅游度假区、蒙阴县、费县,同时辐射平邑县、沂水县、沂南县等。充分发挥森林、山地、温泉、地磁、水库、湿地等生态环境优势,依托医学前沿科技和先进健康管理理念,建设旅游养老、温泉养生、养生健身、健康管理、中草药等产业为重点的医养健康产业集群,整体打造蒙山康养圣地的国际品牌。

三翼齐飞

蒙山旅游度假区:统筹周边医疗、养老养生、生态旅游资源,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推进康谷温泉康养旅游综合体、金线河山水文化养生带、中草药基地等项目建设,努力打造融健康旅游、康复疗养、健康养老、养生休闲为一体的国际高端康养旅游服务中心。

蒙阴县:发挥生态资源、红色旅游等优势,加快健康养老、中医药养生、休闲健身、健康旅游等产业发展,做强森林康养产业,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健康旅游目的地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医养健康产业发展先行示范区。

费县:发挥“世界长寿之乡”优势,抓住建设全域旅游先行区和县级医院综合改革省级试点的发展机遇,统筹深化改革和产业创新发展,构建“康体寿养”服务新模式;挖掘孝文化、养生文化、养心文化等内涵,结合现代健康管理和智慧医疗,加快建设健康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发展健康管理和健康文化产业。

(四)一带聚集:三面推进

即以沂河、沭河两岸为发展带,包括沂南县、临沭县、郯城县,发挥沿沂沭河生态走廊的河湖、湿地养生资源和生态农业优势,打造以康养旅游、体育健身、健康农业为重点的健康产业集聚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面推进

沂南县:发挥红色文化和温泉疗养度假的品牌优势,发展温泉疗养、生态农业、中医药养生等产业,建设一批自然生态环境适宜、医疗服务条件良好的康养旅游特色镇村,推动健康旅游主导产业快速发展。

临沭县:沿苍源河、沭河重点打造生产制造、健康服务两个产业线。依托滨海高新产业区,重点发展医疗器械制造业、老年保健用品制造业;依托小蒙山风景区和苍马山风景区等生态旅游资源,加快发展健康旅游、养老养生服务业和特色中草药种植业。

郯城县:充分发挥银杏原料资源优势,推进医药产业园建设,打造以银杏类健康产品和医药制造为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挥水生态资源优势,结合银杏文化、郯国古文化开发,加快推进鲁地天沐温泉、银杏温泉小镇等项目,发展健康农业,推动健康旅游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

四、优势产业

围绕医养健康产业发展的核心目标,瞄准关键领域,以“四新”促“四化”,进一步发挥特色优势,全力做优做强医药制造、健康产品、中医药、健康旅游、医疗卫生服务等5个优势产业,努力创建全国健康养老服务基地。

(一)大力推进医药制造业转型升级

瞄准国内外医药产业前沿和医学前沿,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小分子药物等创新药物,加快新型制剂、医疗器械的关键技术突破,提高创新能力和产业水平。到2022年,产值过百亿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达到2个以上,培育4家以上具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且具备一定规模的创新型高技术医药企业。

1.推进市县两级医药产业合理布局。在城市和产业规划的指导下合理布局、集群发展,做大做强城市医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市县两级、链条互补配套、资源配置高效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鼓励市县两级医药企业通过合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发挥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促进区域内产业升级。

2.精准培育新产品。继续发挥现有化学制药产业优势,分类施策强力推进,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生物技术药物及制品、特医产品、新型医疗器械、医药商贸流通、新型药用辅料及药包材、精准医学产品等。鲁南制药、罗欣药业等大型企业丰富产品线和价值链,不断创新升级,发挥龙头示范作用,培植医药现代物流。依托修正药业、广东一方等新建精品项目,建成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支持企业自主研发技术成果申请专利和推广转移。

3.加快发展医疗器械和制药装备制造业。利用支持发展新材料产业、促进原医药产业熟练劳动力本地转移等优势,在高新区、经开区、临沭县引进优质医疗器械企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研发智能化体外诊断、康复、SPD传送带等医疗器械特色产品,支持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及高端耗材、新型血管支架、组织工程瓣膜、组织功能修复材料、神经修复材料、骨科材料、血液净化材料及设备等重大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围绕家庭和个人医疗、保健、养老需求,发展数字化诊疗设备、健康监测装备、可穿戴医疗装备、医用机器人等新型医疗器械设备。积极开发基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的临床辅助、康复训练设备。依托原有制药企业的设备供应商,利用省级不锈钢基地落户临港区的便利以及机械制造的配套优势,发展制药设备制造业。

专栏1医药制造领域重点建设内容

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伯克特医营养科技产业园、郯城县医药产业园、修正制药有限公司临沂医药科技产业园项目、费县经济开发区健康产业园、沂水康乐中药产业园。

重点建设项目:航和医疗设备研发生产项目、山东新时代药业创新能力及系列新药产业化建设项目、山东罗欣药业集团创新药物产业化转化项目、沂水康乐中药产业项目、山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加工分厂。

(二)大力推进健康产品制造和贸易快速发展

结合临沂实际和特色优势,加快推进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对接合作,发展包括农产品、食品、建材、家用器材、体育用品、日常用品、工艺品在内的健康相关产品制造产业,丰富健康产品,促进贸易流通,加快推动健康产品贸易国际化。

1.发展特色健康农产品生产和健康食品制造业。依托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加快推进粮食特色产业基地,培育绿色有机农产品经营主体,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建成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推动农产品特色化、标准化、品牌化、集聚化发展。充分利用临沂特色中医药和优势农产品资源,加快功能性保健品开发,鼓励金银花、银杏、大蒜、牛蒡等延伸功能食品研发生产,培育龙头企业,创建知名品牌。发展特医食品产业,支持企业研发适合中老年人的抗衰老、增强免疫力的食品,重点开发心脑血管及糖尿病、减肥增肌、儿童益智等辅助功能性食品。

2.发展健康家居产品制造业。发挥“中国板材之都”、“花岗石之乡”的优势,结合全国首个林产工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改造提升传统建材产业,发展新型绿色建材。加快推进全市家具、装饰装修产品改造升级,以健康、生态理念打造健康家居产业,营造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健康的整体家居环境。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和危房改造、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等,推动绿色建材产品应用,在绿色制造领域加强产、学、研、用互动交流,增进绿色制造业合作。

3.发展体育健身用品制造业。发挥本地市场规模优势,做大做强体育健身用品制造。鼓励企业进行新型体育器材装备、可穿戴式运动设备、虚拟现实运动装备等产品研发,提升高端器材装备的智能化水平。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高知名度的体育健身用品制造企业,鼓励和引导现有体育健身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企业进行资源整合、资产重组和规模扩张,增加研发设计投入,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发展娱乐运动和康复设备制造。大力发展体育健身用品连锁经营、大卖场、网络销售等先进销售模式,加大体育健身用品市场培育力度。

4.发展国际化现代化健康产品贸易。抓住国家建设“一带一路”的机会,发展高速交通,发挥商贸物流优势,依托临沂综合保税区、国际贸易城、临港经济区等“经济飞地”的优惠政策,积极培育医药和健康产品专业市场,加快推进临沂医药贸易中心、健康产品商贸中心、中药材交易市场等项目建设,打造集医药和健康产品仓储、展销、交易、科研、信息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商贸物流基地。鼓励大型医药和健康产品流通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和企业内部资源整合等方式,建设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专业物流配送中心。构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主动迎接商贸业态升级趋势。推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轻型配送装备研发,鼓励企业使用射频识别、自动分拣输送、卫星定位等先进物流技术,发展新型现代物流,逐步形成辐射华东地区的医药和健康产品集散大港和提取中心、信息发布中心、质量检测中心、价格形成中心。

专栏2 健康产品领域重点建设内容

健康产品:若尧特殊医学用途全营养配方食品生产研发基地、三益食品、同德食品、蒙山板栗、郯城银杏。

特色体育用品:连胜体育用品、瑞健特体育器材、路克士体育服装、泽辉篮球皮革、扬名塑胶跑道材料。

健康产品贸易:健康产品分拨中心建设。

(三)大力推进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依托丰富的本地中药材资源,打造国家级中医药生产种植和养生基地,以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为抓手,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逐步建立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

1.壮大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开展全市中药材资源普查,大力开展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加强野生中药资源保护,在蒙山建立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区。支持金银花、银杏、丹参、太子参、桔梗、全蝎、徐长卿等道地药材原生态种植业发展,加快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的规范化、规模化进程,建设中药材追溯系统,培育打造沂蒙山精品中药材品牌。到2022年,建设中药材产业科技示范园9个,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8个。

2.加快提升现代中药创新能力。在市级层面成立中医药创新联盟,支持中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和共享。鼓励企业建设现代中药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开展中药饮片炮制技术、中药保健品新工艺、中成药新品种的研发攻关,拓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从单一的切片、提取、中成药生产向中药保健品、化妆品和生物医药等多元化方向发展。推进中药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加强技术集成和工艺创新,配合国家和山东省开展中药药效及安全性评价、质量综合评价,开发现代分离纯化、中药饮片(提取物)加工炮制与质量控制等技术。到2022年,全面建成各类市级中医药工程技术中心,创建2-3个省级中医药工程技术中心,培育2-3家本土品牌中医药龙头企业。

3.加快提升中医医疗服务水平。建设中西医结合创新研究平台,建立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联合攻关协作机制,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学科培育工程,创建1-2个国家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打造10个省级中医专科专病诊疗中心。积极推进中医医院及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治未病科室建设。实施中医药振兴工程,加强国医堂建设,探索中医药服务一体化管理。

4.加快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药博物馆、中医经络按摩馆、太极运动馆、养生馆、药膳馆等,开展中医特色治疗、康复理疗、针灸推拿、药膳、情志养生等服务项目,实现集团化发展、连锁化经营。加快开发中药保健品、功能食品、药酒、药妆等中医药保健产品。鼓励利用生物、仿生、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研发和生产一批中医药保健用品、保健器械器材等。加快中医治未病技术体系与产业体系建设,促进中医药与养老养生、健康旅游、健康农业、休闲旅游、健康管理等融合发展,在兰山、河东、平邑、费县等县区试点打造一批中医健康养生基地。

专栏3 中医药领域重点建设内容

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争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

中医药振兴工程:建设市中医医院北城医院二期,实施100个精品国医堂建设工程,开展1000所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建设。整合全市中医药资源,组建市中医医联体。

中医药产业园区:临沂罗欣药业中药产业园、修正药业中医药产业园、广东一方配方颗粒制造中心、山东新时代中药系列抗肿瘤药物产业园、神农中医中药养生园、天惠御中药材康养产业园。

生产基地:支持金银花、银杏、丹参、太子参、桔梗、全蝎、徐长卿等道地药材原生态种植业发展,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8个。

(四)大力推进健康旅游全域发展

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建设为契机,发挥特色资源优势,通过示范项目带动,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长寿、生态、休闲养生为特色的健康旅游目的地。到2022年,建设5家省级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成为山东省健康旅游中心城市。

1.构建全域健康旅游产业发展大格局。对接全市“十三五”服务业空间发展布局,落实“三区一带”建设。一是北部生态健康旅游功能区:以蒙山旅游度假区为核心范围,包括平邑县、费县北部、蒙阴南部、沂南县西南部,依托良好生态资源,重点发展以生态康养为主的健康旅游产业。二是中部城市休闲健康旅游功能区:以临沂城区为核心范围,辐射周围区域,依托商业、医疗等配套设施重点发展以都市休闲为主的健康旅游产业。三是南部文化健康旅游功能区:整合临沭、郯城、兰陵三县生态和文化资源,依托沭马风景旅游区、郯城万亩银杏园、兰陵国家农业公园等项目,融合传统民俗文化特色,发展以生态和文化体验为主的健康旅游产业。四是乡村旅游康养产业提升示范带:整合沂水、沂南、费县等重点乡村旅游资源和养老养生资源,构建以乡村休闲、文化旅游、养老养生为重点的乡村健康旅游基地。结合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优先安排技术力量制定健康旅游产业重点领域的服务标准,稳步推进产业标准体系建设。

2.开发健康旅游特色产品和精品线路。以临沂特色健康旅游资源为基础,针对不同人群需求,大力研发健康、医疗和旅游跨界融合产品,丰富产品内容,创新商业模式,构建健康旅游网络,使游客在领略山水自然风光和观赏人文景观的同时,体验特色健康养生项目。以临沂全域旅游发展精品线路为依托,以提升游客体验为核心,开发若干条健康旅游精品线路,重点开发医疗养生旅游、运动健身旅游、特色膳食养生旅游、福寿文化养心旅游、森林生态养生旅游、温泉康养旅游、民俗特色乡村养心旅游等健康旅游产品。

3.加快推出一批特色项目。一是森林、山地健康旅游项目。利用域内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0个省级森林公园、6个市级森林公园以及蒙山森林山地资源优势,开展森林、山地康养的体验、养老、养生、疗养、体育等项目,形成综合性的特色产业集群。二是温泉健康旅游项目。依托“中国温泉之城”品牌,做活温泉水疗养生文章,转变服务模式,从单一的温泉体验转型为多业态融合的高水平综合性温泉健康旅游度假区。三是中医药健康旅游项目。建设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重点开发中医保健、康复疗养、医养结合等系列产品,通过针灸、理疗、中草药等多种服务形式,提供康复疗养、慢性病疗养等特色服务。四是田园休闲健康旅游项目。推进健康养生项目与种植养殖基地、农耕文化、民俗风情、农业劳作相结合,大力发展农业“新六产”,开发田园观光、农耕民俗体验、乡野拓展、乡村度假、乡村慢生活体验等多种乡村休闲业态,建设一批休闲农业公园和田园康养综合体。

专栏4健康旅游领域重点建设内容

森林/山地健康旅游项目:蒙山国际医疗健康养生养老中心、环云蒙湖健康旅游综合体。

温泉健康旅游项目:河东汤头省级旅游度假区、蒙山康谷温泉、鲁商知春湖—国际健康城、智圣汤泉健康医养项目、郯城银杏温泉小镇。

中医药健康旅游项目:天源中医药健康文化博览园、神农中医中药养生园、天惠御中药材康养产业园、费县御华景宸中医药养生园。

田园休闲健康旅游项目:朱家林田园综合体、金锣绿色康养田园综合体、大田庄养老养生苑、椿树沟田园综合体、樱之崮乡村旅游度假区、大殿汪田园综合体。

(五)大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业提质增效

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施改善医疗服务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双命名双提升双满意”活动,在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聚焦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特色健康服务。

1.建设高端医学中心和优势学科,加快医疗服务创新发展。开展“名医、名科、名院、名术”等“四名工程”。搭建高水平地区医学科研共享平台,制定全市重点学科发展计划,确保科研资金投入,促进大医院差异化竞争,加强肿瘤、心血管、骨科、内分泌、儿科、康复等重点专科诊疗能力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临床专科,促进区域内医疗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充分利用临床规模优势,与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基础医学国家医学研究中心合作开展转化医学研究。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加强以危急重症为重点,探索重点疾病防治康复一体化疾病诊治中心建设,促进科室合作和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广泛发展多种形式医联体,通过与高水平医院在学科、科室、技术、管理的实质性合作,快速提高本地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到2022年,建成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2处,省级以上临床重点专科学科达到50个以上。

2.加快康复医疗发展,建立健全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推行康复诊疗技术规范、临床路径和质量评估标准,建立康复专科医师和康复治疗师规范化管理制度,融合中医康复、护理康复、心理康复等领域,实现医、理、工、管、教等多学科门类渗透融合、协调发展,重点发展治愈期康复、残疾人、儿童脑瘫、老年慢病和运动康复。重点加强专业康复医疗机构建设,全市建设2-3所三级康复医院;完善基层康复医疗服务、残疾预防、康复健康教育等职能,增加康复护理床位,推广康复医学适宜技术;支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以城市大医院为龙头,以专科医院为骨干,融合社会办康复医疗机构,构建区域康复医学专科医联体,促进康复医学发展和服务改善。

3.做实做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基层医养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家庭医生制度,落实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创新家庭医生有偿签约服务模式,逐步丰富和完善健康服务内容,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特色医疗护理服务等有机整合,为签约对象有偿提供个体化、综合性、连续性的医疗健康服务,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引导优质社会资本在办公楼宇、高端园区、企事业总部、高端社区举办高品质、特色化的全科诊所。鼓励发展家庭医生集团,培育一批连锁品牌。大力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提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

4.推进多元化办医,与公立医院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引进国内外一流的医疗机构或医生集团来临沂办医,支持金锣集团、凯旋集团等有实力的本土企业举办医疗机构。打造高端辅助生殖、母婴照料等服务机构,增加优质妇女儿童医疗资源供给和个性化母婴医疗服务。探索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之间合作之道,通过学科建设、派出管理技术团队、组建医联体、举办分院等方式开展合作,拓展康复、老年病专科、护理院、宁养等老年、康复服务,扶持一批基础好、技术优、群众认可度高的社会办医机构。制定进一步鼓励社会办医扶持政策,确保在医院等级评审、基本医保、医联体建设、教学基地、规范化培训和职称评审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鼓励社会办医机构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开展JCI等国际质量论证,争取商业医保的支持。到2022年,全市社会办三级医院达到3家以上,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

专栏5医疗卫生服务领域重点建设内容

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建设苏北鲁南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争创国家级或省级疑难危重疾病诊疗中心。

科研平台建设:依托高等院校和三级医院,构建医学实验室等基础医学科研平台。

重点专科发展:支持市人民医院神经外、心血管等优势学科争创国家级重点学科和临床重点专科,支持市肿瘤医院肿瘤精准医学特色专科建设。

重点疾病救治康复中心建设:建设区域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癌症中心。

社会办医项目:金锣医院、中科肿瘤专科医院、华盛江泉国际医疗中心。

五、培育产业

加大产业培育和转型升级,积极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发展壮大健康养老、健康管理、智慧健康、体育健身、职业教育等5个培育产业,逐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加快发展健康养老产业

以创建医养结合示范区为抓手,做优做强以医养结合为重点的健康养老产业,到2022年底,基本形成多层次健康养老服务业态和服务模式智慧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服务流程标准化、服务品牌高端化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1.推进医疗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着力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贴心服务各类老人。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开通老年人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加快推进医疗养老联合体建设,促进医养服务信息畅通和资源共享。支持一批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向康复、护理和养老服务功能延伸改造,引导一批二级及以下医院及非建制乡镇(街道)所在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型发展成为医养结合机构。支持上规模的养老机构可按规定申请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安宁疗护中心等医疗机构。到2022年,所有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就医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力争创建成国家医养结合试点示范城市,创建2个以上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2.加快实现社区和居家医养服务。制定完善涉老设施建设标准,加强适老化技术标准的实施与监督,加大已建公共场所、城市道路和涉老设施场所无障碍化改造力度。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卫生、助残等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布局、互补共享,在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配备护理人员、康复护理设施设备和器材,鼓励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等社区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机构“嵌入式”发展或签订合作协议。整合老年人基本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数据资源,推动医养健康信息平台信息共享,打造居家社区生活服务、医疗救护、健康咨询、健康管理、养生康复等服务功能集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引进智慧养老服务品牌,优先在兰山区、河东区、沂水县进行居家养老模式试点。到2022年,新建城市道路、社区公共场所和涉老设施场所无障碍化率达到100%;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农村社区达到75%。

3.促进健康养老产品多样化。逐步推广职工长期护理险制度,鼓励商业保险公司优化设计,开发适销对路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开展老年健康评估,组建成立市级老年健康评估中心和健康评估协会,建立老年健康评估信息服务平台、分类数据库和标准化、常态化的老年健康评估机制,鼓励医疗机构、第三方评估中心提供全方位的疾病筛查、健康评估和信息咨询服务。开发并推广数字化、智能化产品使用,鼓励企业设立智慧养老产品研发中心,开发适应家庭、社区、机构等不同环境的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和自助式健康监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和康复辅助器具、家庭服务机器人等,促进医养结合服务更加便捷、精准、高效。开展内容广泛的老年健康管理课程;在条件成熟的县区建设家庭、社区的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点。

专栏6 健康养老领域重点建设内容

医养结合项目:凯旋智慧健康养老中心城、华东太阳城、金秋阳光养老产业园、鲁商知春湖—国际健康城、河东区人民医院医疗康复养护中心、莒南县人民医院医疗健康综合项目、美国正臣费县医养结合项目、蒙阴县托福太阳城医养中心、沂南天河医院养老项目、沂南县健康养老福利中心。

康养项目:蒙山国际医疗健康养老中心项目、山东天醁山养生养老度假中心、金锣集团绿色康养田园综合体、费县御华景宸中医药养生园。

社区居家健康养老服务:探索健康养老监护、护理、照护、应急救助、预防多种服务为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

健康养老监测评估体系建设:在市、县区两级对活力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开展家庭经济情况和健康状况评估,开展分类建档、分类帮扶和分类服务。

智慧养老用品开发行动:丰富老年人用品市场,鼓励设立老年用品专柜,增强老年食品、药品、保健品和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重点发展适合老年人的情感陪护、娱乐休闲、残障辅助、安防监控等智能化产品。

(二)加快发展健康管理和健康文化产业

按照多元化、个性化、全程化、智慧化要求,加快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评估咨询体系和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推动健康管理与健康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1.加快发展多元化个体化健康管理服务。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基于功能医学、康复医学、精准医学的新进展,加快发展多元化、个性化的综合性健康管理服务。发展以商业保险机制为支撑,以健康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健康管理新型组织,积极开展健康咨询、个性化健康查体、健康评估、健康指导、预防保健等形式多样的健康管理服务。支持健康机构连锁化运营,促进个性化、全程化、智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加快发展心理健康服务,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支持并规范发展母婴照料、安宁疗护、美容美体等市场潜力巨大、群众需求度高的健康服务。加快突破生物医学检测、生物治疗、细胞治疗等关键技术,发展基于基因检测的早期筛查与诊断,开展个性化预防性干预。支持医疗机构综合运用现代分子医学、细胞免疫学、功能医学及临床医学等医疗技术和方法,对慢病重大风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估、风险干预、筛查防治和健康管理。倡导“运动处方”模式,开展慢性病运动干预。

2.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培育健康文化产业。进一步完善健康教育阵地建设,打造一批健康教育基地、健身长廊和示范街等,发挥好新媒体健康教育功能,推广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拓展医养健康相关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音乐、工艺美术等市场,发展相关文化产业。着力发展健康知识传播机构,支持开展健康题材文艺创作、举办健康促进论坛等健康文化活动。挖掘儒、道等传统文化的养生文化底蕴,结合现代健康知识及管理服务,开办养生文化体验班、研修班等养生文化活动。

专栏7 健康管理领域重点建设内容

体质监测工程:开展市民体质监测,鼓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常规体检中增加体质检查项目,开展运动风险评估。

健康管理项目: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华大基因健康项目、连锁体检机构。

健康文化项目:《健康临沂》特色栏目、健康教育基地建设、健康教育课程开发应用、老年大学。

(三)加快发展智慧健康和大数据产业

加强市级统筹,高起点做好智慧健康顶层设计,促进信息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应用,创建国家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基地,逐步推进智慧健康城市建设。到2022年,初步建成规模化、标准化的智慧健康服务体系和大数据产业体系。

1.培育健康大数据新业态。抓住山东省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契机,加快建设与省级平台接轨的市县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完善以居民数字化健康档案、病历、处方等为核心内容的基础数据库,大力推广“健康云”应用。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健康医疗数据分布式“云存储”,消除数据壁垒,形成大数据存储、挖掘、开发应用的“互联网+健康”新业态。加强健康医疗海量数据存储清洗、分析挖掘、安全隐私保护等关键技术攻关,抢占健康大数据产业战略制高点。加快构建健康大数据产业链,不断推进健康大数据与养生、养老、家政等服务业协同发展。鼓励发展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健康管理咨询服务,重点培育综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咨询、远程诊疗等健康服务业,推动疾病危险因素监测评估和妇幼保健、老年保健、国际旅行卫生健康保健等智能应用。搭建大数据共享平台,推动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移动应用、国民体质监测设备、科学健身指导等产生的数据资源规范接入,实现健康医疗数据集中存储、统一管理。

2.培育建设智慧健康产业。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本地信息企业投资健康领域,发挥消费拉动效应,鼓励自主研发制造可穿戴设备、智能化健康电子产品和移动应用服务。做强和普及数字化移动终端服务,加大移动医疗车、健康一体机、智能终端等设备的普及应用,逐步实现和电脑、手机移动终端互联互通,实现区域健康医疗服务的电子化、网络化管理。授权承建企业采集、存储、开发利用、安全保障、开放共享、管理、“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及运营等有关权责,开展数据交易服务、双创应用。

专栏8智慧健康领域重点建设内容

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市、县两级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逐步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分析和共享。

数据应用:“数字疾控·智慧公卫”健康服务平台、疾病监测预警处置信息系统、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决策支持信息系统。

智慧医疗工程:开展智慧医疗工程,广泛开展预约挂号、远程诊疗、线上支付、健康档案等“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提升居民健康管理水平。

(四)加快发展体育健身产业

深入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进一步营造崇尚运动健身的良好氛围,促进体育产业和事业的协调发展,大力开发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康运动项目,构建健康运动产业生态圈。到2022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200亿元,省级体育产业基地2家以上,企业创新研发能力显著增强。

1.优化体育产业布局。结合各县区产业特色,合理布局体育产业发展重点,逐步实现区域分工合作、良性互动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及相关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体育培训、策划、咨询、经纪、营销和中介服务业。鼓励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建设体育场馆,实行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将办赛需求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形成全市较为健全的场馆体系。增强大型体育场馆复合经营能力,拓展服务领域,延伸配套服务。以体育场馆为载体打造多功能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培育体育场馆专业管理运营公司,发展体育场馆运营业。制定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开放标准和服务标准,完善对体育场馆公益性服务购买机制,健全公益性开放评估体系。

2.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临沂市“十三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和市县两级《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统筹建设管理公共体育设施,依法落实全民健身设施配套建设工作,扶持建设公共运动场、多功能运动场、足球场、拼装式游泳池等室外健身设施。支持利用有条件的公园、广场、公共绿地及空置场所,利用好河流、湖泊、山川等自然资源,统筹推进公共运动场项目建设。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将闲置房产改造为体育健身场所;加强学校对体育场馆的物理隔离改造,在教学活动之外的时间向社会开放。以二十五届省运会实现大突破为目标,加强体育训练基地建设,构建以新体育中心、市体校、南湖心岛水上运动中心为支撑的体育训练基地;建设“一场两馆一中心”(体育场、综合体育馆、游泳馆、全民健身中心),建成市体校新校区训练场馆(田径场、综合球类馆、游泳馆、体育馆、射击训练场)。

3.发展体育健身服务业。发挥好传统媒体、自媒体、新媒体健康教育功能,推广普及体育健身科学知识,开发推广健身指导课程,增强体育健身意识,培育体育消费观念。建设综合性体育服务互动平台,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中介、体育培训与教育、体育传媒等体育服务业,支持兴趣俱乐部、协会、联盟等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实施体育医疗康复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依托专业医疗机构和运动休闲基地,加快科学健身指导体系建设,探索设立体育康复产业园区。培养专业健身咨询和训练人员,针对个体化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专业健身管理机构、咨询机构,将健身管理融入健康管理当中。提倡体育休闲用品进入办公区、缓解职工压力,促进职工身心健康。

4.促进体育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商业与体育融合发展,鼓励各地利用大型购物中心,建设多功能的购物、健身、娱乐综合体。积极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教育培训等融合发展,支持金融、地产、建筑、交通、制造、信息、食品药品等企业开发体育领域产品和服务,促进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体育物业、体育文学创作等新型业态发展。重点依托山林、湖泊、河流等资源,重点发展路跑、骑行、登山、露营、攀岩、漂流、马术、汽摩、航空、垂钓等户外运动健康休闲产业。实施体育赛事提升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举办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体育健身主题赛事活动,将现有的精品赛事、国际级和省级赛事做好,引进培育国际精品赛事和传统高水平赛事,积极承办女足、女排、登山、游泳、沿河骑行等大型赛事,建立“临超联赛”系列,进一步激活体育赛事市场,发挥赛事活动对关联产业的拉动效应。

专栏9 体育健身领域重点建设内容

重点项目:兰山区中国体育用品城、蒙山旅游度假区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费县梁邱环老虎山休闲自行车赛道项目。

典型业态:连胜体育等体育销售物流、英迪凯等体育器材生产、河东区产业基地体育体验旅游、庆华健身俱乐部健身服务等。

品牌体育赛事:中国沂河体育节、中国蒙山体育节、全市全民健身运动会。

体育训练基地建设:新体育中心、市体校新校区、南湖心岛水上运动中心。

国际和国内知名竞技赛事:中国皮划艇公开赛、中国沂河国际滑水公开赛、百里沂河水上运动挑战赛、中国临沂国际马拉松、横渡沂河大奖赛、中国沂河龙舟邀请赛。

(五)加快发展健康职业教育产业

加大医学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构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协调互促的健康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到2022年,建成2-3家学科建设水平突出、人才培养规模较大的医养健康人才培养基地。

1.加强医养健康职业教育产业化。充分依托职业院校和成人(社区)学院,积极开展健康产业从业人员上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快健康产业实训基地建设。引进国内外知名培训和管理企业,推动市县两级卫校增质升级;扩建临沂科技学校,支持社会力量投资举办的健康管理职业学院、老年护理培训学校等职业学校,大力培养健康管理师、营养师、康复师、护理员等技师。拓展家政内容,培训现有人员提供健康服务。促进产教融合,通过支持校企合作、推行“订单培养”模式,重点培养一批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急需专业人才。借助临沂大学、山东省高等医学专科的力量,规划中专学生的职业发展,培养大专及本科医养健康类高等级人才。到2022年,打造出2-3个医养健康职业技术教育品牌。

2.推进医养健康类高等教育升级扩容。加大对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健康服务类相关专业的扶持力度,打造健康管理、老年护理、中医药保健、健康旅游、健康制造等领域的实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开展高等医学教育市场需求调查,科学制定规划,推动医养健康类教育全面升级扩容。支持临沂大学加强相关教学资源建设和研究生教育,重点加强生命科学、药学、生物工程、健康信息、健康食品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支持山东省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实施“专升本”,补齐当地医学临床本科教育的不足。申报开展相关专业研究生教学。加大相关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构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互补的健康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专栏10健康职业教育重点建设内容

医养健康领域职业培训:健康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临沂科技学校、临沂卫生学校改扩建工程。

医养健康人才发展工程:利用临沂高等专科学校和临沂大学资源,借鉴国际国内经验,为医养健康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提供发展空间。

六、载体平台

围绕医养健康产业园区、小镇、企业、品牌、项目等5类实施载体,通过打造科技、投融资、交易、开放、人才等5个服务平台,做优做大做强医养健康产业。

(一)打造实施载体,助推转型升级

1.打造一批健康产业园区。依托国家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整合资源要素,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平台能级,建设一批发展基础好、潜力大、优势明显、主导产业突出、创新能力强的医养健康产业制造园区(基地)。依托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文化产业基地、重点旅游景区等,打造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和显著优势的休闲度假、滋补养生、体育健身、健康旅游等特色健康服务园区(基地)。按照集中发力、协调发展、产城融合、项目推进的原则,加快园区整合、产业配套和要素集聚。到2022年,打造5个左右产值过百亿、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医养健康产业园区(基地)。

2.建设一批特色健康小镇。遵循特色小镇集约化发展方式,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科技、人才、金融、企业融合创新为重点,以高端教育、医疗、商务、服务等为支撑,突出主导产业的医养健康主题,拓展产业链条,打造一批“特而强、聚而合、精而美、活而新”的特色健康小镇。优化设置小镇范围内各片区功能属性,打造内生关联度大、互动性好、凝聚力强的小镇空间,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打造以医养健康产业重大项目为核心,医疗、养生、养情、养心、休闲功能一体化,健康服务、健康产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集聚区。到2022年,建成3-5个产业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富有生机活力、示范效应明显的医养健康特色小镇。

3.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加大医养健康产业领军企业培育扶持力度,在医疗服务、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食品、健康养老、健康旅游、体育健身、健康管理等领域,培养一批市场效益好、发展潜力大、龙头带动强的医养健康龙头企业。到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大型医养健康企业达到6家左右。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传统的医药、医疗领域向养生、养老、康体等领域延伸发展,加快形成覆盖医养健康全产业链条的大型企业集团。实施中小微企业成长计划,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和中小微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医养健康产业中小创新型企业集群。加大对骨干企业培育力度,支持其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挂牌融资,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4.培育一批特色知名品牌。大力实施区域品牌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地方资源、文化和产业优势,集中打造产业集群、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医养健康产业的区域品牌。实施“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打造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临沂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积极引导品牌企业“走出去”,充分运用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体系优势,推进商标海外注册。鼓励临沂本地龙头企业到国外投资,开拓国际市场,建立研发机构,打造国际自主医养健康产业品牌。支持品牌企业以参股、换股、并购等形式与国际品牌企业合作,提高品牌国际化运营能力。组织举办全省、全国乃至国际性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论坛、产品博览会等活动,扩大临沂知名度。

5.支持一批市级重点项目。按照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建立市级医养健康产业重点项目库,谋划一批带动作用大、技术含量高、市场效益好的重大项目,在项目审批、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强化重点项目信息采集、数据分析、进展监控、结果评价机制,建立重点项目动态调整机制,实施项目退出和增补制度,实现对入库项目管理、推进、监管、服务的全过程覆盖,保障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二)搭建服务平台,强化要素支撑

1.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推进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支持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转化医学中心等新型创新平台建设,实现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新型健康产品和健康服务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设立1所市级健康产业孵化中心,加快健康企业、人才孵化。围绕疾病防治和产业发展需求,按照新型科研组织模式,组建以医疗机构为主体、临床应用为导向、协同网络为支撑的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2.行业投融资平台。建立市级医养健康产业发展基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开透明、开放包容,依法合规、防范风险”的原则,突出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特点,遵循整体设计、分期募集、上下联动、滚动发展的思路,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资,主要用于支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的项目及新模式建设。通过健康管理协会、健康产业协会搭建平台,聚集市内外社会资本,推进全市医养健康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探索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合作,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医养健康产业。

3.人才集聚合作平台。构建高端创新人才集聚流动机制,积极培育建设诺贝尔奖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加大对院士等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借助国家“万人计划”、山东省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外专双百计划”等工程,吸引、集聚医养健康产业领域紧缺人才和团队。引进顶尖人才实行“一事一议”政策,依托市医学会、医师协会等社团组织,建立全市名医联盟、专科医学联盟。力争通过引进一个高层次人才、集聚一个高层次团队,带来一个高科技项目、崛起一个新兴产业。

4.展示交易平台。组织举办医养健康产业发展大会、医养健康产业合作洽谈会、医养健康产品博览会、医养健康产业高峰论坛等活动,积极宣传推介医养健康产业投资方向与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投资临沂医养健康产业。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建设医养健康产品展示贸易平台。充分利用全市新旧动能转换推介会、旅游推介会等,宣传推广医养健康产业。支持本地企业参加全球性会议、中国健康产业博览会等国内外医养健康产业高层次展会。

5.开放合作平台。建立和完善医养健康产业对外合作平台,探索国内外医养健康产业领域科技合作、交流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促进国内外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享。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冀、环渤海、淮海经济区等重点经济区域医养健康产业合作,推动与高校、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学互访。抓住国家建设“一带一路”的机遇和临近东海的区位优势,与重点国家和地区开展高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科技合作;大力引进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依托各类医养健康产业园区,支持引进全国、全球顶尖医养健康产业的研发机构、总部或产业组织落户。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推进机制

建立完善市医养健康产业专班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效率;充分发挥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研究解决医养健康产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统筹协调医疗卫生、食品药品、保险、养老、旅游等相关政策的配套实施。依托高水平外部智库、大学的政策研究机构建设医养健康产业智库(研究院),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成立医养健康产业发展促进会、健康管理协会等社会组织,建立完善运行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社会网络支撑。运用工程管理的办法,建立“统分结合、责权明确、运转高效”的协调推进体系,实行产业重点任务推进情况一月一调度、一季一通报、一年一评估制度。各县区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配套,制定实施意见,落实工作责任,搞好统筹协调,强化要素保障,加快推进产业发展。

(二)完善扶持政策,推动产业发展

全面梳理医养健康产业领域的相关政策,取消不合理规定,用好用活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政策,从财政支持、土地供给、税收优惠、技术创新等领域,加大对医养健康产业发展的扶持。支持利用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原有土地兴办医养健康产业。对列入省市两级重点的医养健康项目,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优先使用挖潜指标;涉及占用耕地的,允许耕地占补平衡在区域内有偿调剂使用。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研究制定政府购买医养健康产业公共产品指导目录。

(三)深化体制改革,推进试点示范

进一步简政放权,着力改善政府审批服务,简化项目审批环节,探索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正面引导和负面清单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建立市场准入、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推动医疗卫生事业与医养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支持社会资本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租赁等途径,参与医疗、养老、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和公立机构改革。以山东省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和国家建设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为契机,开展医养结合、智慧健康示范市、示范县区创建工作。开展养老服务水平认证,以标准化认证助推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在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探索实践有效的经验和模式,加快培育一批医养健康新兴业态。利用2019年全国推进商业化应用为契机,积极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健康养老”建设。加快推动产业集群建设,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努力打造全国产业集群(基地)和优势品牌。

(四)加强监测评估,确保闭环管理

把医养健康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规划先行、项目落地、标准规范紧跟、评估总结跟上,建立项目责任可追溯机制,形成闭环管理机制。建立医养健康产业监测核算与统计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统计监测,及时掌握产业发展动态。支持医养健康产业的协会、学会、联盟等行业组织发挥协调、服务和监管作用,开展产业运行监测分析、产业发展战略等研究。加大对统计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禁统计数据弄虚作假。加强产业自律,鼓励行业协会制定医养健康产业行业规范,探索建立不良诚信企业(机构)黑名单制度和不良信用者强制退出机制。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建立产业发展督查和评估机制,适时开展规划中期评估,调整修改相关政策。做好舆论宣传,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热情关注、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及时防范管理风险,营造医养健康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新媒体等媒介,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搭建创客平台等创新成果转化载体,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培养健康消费观念。每年遴选一批在医养健康产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单位(组织)、优秀企业家及先进个人。加强产业调查研究,关注产业动态,及时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定期向社会公布本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情况和成就,广泛争取各方面关注和支持,吸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营造医养健康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下载Word】 【下载PDF】
【关闭窗口】 【字体: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