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政策文件 >> 市委文件 >> 正文
标题 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沂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
索引号 1585729837/zfb/2021-0000057 主题分类 其他
发文机关 临沂市政府办公室 发文字号
成文日期 2021-02-02 发布日期 2021-02-02

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临沂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


(2021年2月2日)

传统产业是临沂发展之基、富民之源,是制造业的主体。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再造全市制造业新优势,加快实现制造业强市目标,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创新驱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赋能为动力,以推动传统产业“聚势蝶变、凤凰涅槃”为主线,以新理念、新视角、新路径统筹汇聚各方力量、有效聚集各类要素,着力推动木业、机械电子、食品、冶金、医药、化工、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形成布局优化、生态良好、链条完善、功能协同、竞争力强的制造业发展新格局,再造临沂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培育木业、机械电子、食品、冶金4个1000亿级支柱产业,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企业10家、过50亿企业20家、过30亿企业30家,培植一批具有引领性的“领航型”大企业集团、特色优势制造业集群和标志性生态产业链,充分适应并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鲁南经济圈转型发展中闯出新路、走在前列、争当排头兵。

三、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以“创新思维”指导创新实践,树立“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把创新驱动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着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切实提升传统产业创新能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支撑的经济增长动力源泉。

——坚持融合发展。以“融合思维”提升解决“多维难题”的本领。推进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深度融合,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嵌入和应用,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推动传统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与制造业强市目标相适应的服务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格局。促进产业、企业交互融合,引导产业间错位布局、企业间共赢发展。

——坚持链式发展。以“链式思维”保持和提升全市产业链的有效性和竞争力,加大“保链、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力度,努力打通产业链关键产品、关键环节,提升产业链协同配套能力。培育带动能力强的核心企业,辐射引领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打造全产业链条、全生命周期竞争优势。

——坚持迭代发展。以“迭代思维”实现自我革新,不断推动技术体系、产品体系和产业体系迭代升级。坚持“先立后破”,“开前门”和“堵后门”并重,坚定不移地淘汰落后产能,坚定不移地提升传统动能。坚持标准引领,在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堵点环节上,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

四、主要任务

(一)规划引领,精准定位,构建园区布局体系。1.着力优化构建“东钢、西木、南智、北食、中新兴”的区域重点产业链布局,并以此为统领,引导各县区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突出各地首位产业,明确园区差异化发展定位。2.紧密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将园区整体目标、控制性指标、相邻关系等建设内容与国土空间规划充分衔接,在“多规合一”的基础上,合理布局产业园区,坚持“不搞大而全、追求专而精”,逐步形成错位发展、协同发展、互补发展的园区布局。3.规划建设好园区水电气路等硬件设施和信息服务、技术平台等软件配套建设,鼓励采取园中园的方式,建设各类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专业园区和“创客空间”。4.设立亩均投资强度等入园标准,制定园区产业目录和投资负面清单,引导支持园区企业兼并重组园外企业,加快“退城入园”“聚散入园”。强化园区低效存量土地盘活力度,采取协议收购、司法拍卖等方式,提高园区土地利用效率。

(二)创新赋能,打造引擎,构建产业生态体系。1.以智能化技术改造为主攻方向,按照绿色、智能、标准、集群的改造思路,引导企业通过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实施新一轮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大力度的技术改造行动。2.聚焦产业发展短板,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按照产业龙头企业牵头、财政专项资金适度扶持、产业链各创新主体相互融合的思路,分行业建设一批制造业新型研发中心,转化一批应用面广的创新技术成果,培育一批传统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3.大力打造工业互联网“新引擎”。构建具有特色的“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引进、培育形成1个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基础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分产业建设一批省内领先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以5G建设为重点,加快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探索“互联网+制造业+金融”模式,推动传统产业从制造向“智造”“制造+服务”转型。4.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以产学研合作项目为纽带,充分借力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优势,柔性引进制造业研发团队,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撑。引导临沂本地职业院校探索“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职”的校企双轨联合培养培训模式,培育“产业人才大军”。5.深化产融对接服务。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分区域、分产业设立转型升级基金。畅通政银企合作长效机制,强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

(三)协同开放,优化结构,构建产业网链体系。1.补强产业链。深入分析临沂传统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研究产业链上下游关联度,补齐、补强关联产品、关联环节、关联产业。健全产业链招商工作机制,以建链、强链、补链为目标,实施精准招商、定向招商。2.提升价值链。引导企业不断创新和丰富产品体系。加快工业设计与企业品牌战略融合,推动企业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在重点行业逐步采用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质量标准,鼓励骨干企业主导和参与标准制定。推动企业品牌创建与临沂城市特征相结合,集中打造一批传统制造业品牌,进一步提升“临沂制造”竞争力、影响力。3.健全生态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合理把握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聚焦产业结构偏重等突出问题,引导传统产业实施绿色化改造,通过生产、运输等全链条优化,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生态体系。

(四)升维格局,升级层次,构建现代企业管理体系。1.持续推进常态化企业家培训工作,充分发挥沂蒙商学院等培训机构作用,培育一批具有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的本土企业家和“企二代”,切实提高企业家观大势、谋长远、抓机遇的格局与视野。2.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建设,开展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活动,培育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3.引导企业明晰产权,建立规范的公司章程和组织架构,有效解决“代际交接”遇到的问题。健全企业内部激励约束机制,提升企业管理水平。4.强化企业经营能力建设,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企业梯次培育行动,扩大直接融资比例,提高企业资本经营水平。5.不断提高企业开放度,鼓励企业围绕延伸产业链开展跨境并购重组,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技术、品牌、营销渠道,提升跨国经营能力。

五、实施路径

(一)深入调研、全面摸底。深入产业集群、企业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托清各传统产业发展家底,重点摸清产业分布、企业数量和规模、主导产品和产能、产品层次和市场占有率、资源要素占用及产出情况、能耗及污染物排放情况等内容。在全面掌握产业情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分析产业现状,号准产业发展命脉,准确把握产业发展优势和短板、矛盾和困难,为规划、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提高决策科学性。

(二)因业施策、分类指导。在产业层面,充分结合传统产业发展现状和所在区域资源要素禀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每个细分产业、具体区域研究谋划转型升级实施路径,制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在企业层面,充分用好“亩产效益”评价结果,分体量规模、评价级别、发展前景对企业实施指导与扶持,进一步培植A类企业做大做强,推动B类企业赋能提升,引导C类企业整合提升,倒逼D类企业清退落后产能,提高施策精准度。

(三)示范先行、以点带面。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坚持重点突破,按照打造标杆、总结经验、示范推广的实施路径,以木业先行,引导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市、县两级每年确定一批转型升级重点区域和产业,提炼总结一批具有共性借鉴意义的经验做法,示范带动其他产业转型升级。职能部门要聚焦制约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共性问题,研究一批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切实打造一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临沂模式”。

(四)巩固成果、持续推进。在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中,认真研究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和演进规律,探索形成观念持续更新、架构持续优化、生态持续更迭、新动能持续发力的升级发展“循环模式”。积极对接国家、省产业布局和鲁南经济圈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和政策导向,找准临沂产业发展定位,科学谋篇布局,抢抓战略机遇,实现顺势而为。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借力发展。

六、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牵头,发改、科技、工信、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行政审批等部门分管负责人、业务骨干组成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保障小组,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分产业组建推进小组,按照“牵头市级领导+责任部门”的形式,推动各产业转型升级。

(二)创新推进机制。按照“横向抓保障、纵向抓推进”的思路建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推进机制。在横向上,工作保障小组负责调查研究传统产业发展现状,制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研究解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保障各产业转型升级有序推进。在纵向上,各产业推进小组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及时向保障小组反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协调相关县区全力抓好规划、方案和措施落实。

(三)加强政策保障。以系统思维统筹政策引导效能,坚持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相结合,一业一策、一园一策,切实形成政策集成效应。健全引导激励政策体系,用足用好各类激励政策,提高企业政策获得感,激发提质增效主动性。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力度,坚持“要素跟着好项目走”,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综合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聚集,保障优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要素需求。

(四)优化营商环境。引导全社会形成“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打造“审批更少、流程更优、体制更顺、机制更活、效率更高、服务更好”的营商环境,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加强舆论引导,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强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宣传和政策解读,分行业总结推广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建立督导调度机制,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纳入重点工作调度督查范围,强化跟踪督查,定期调度通报。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必选题”,是一场事关全市高质量发展生死攸关的大决战,要坚定信心、下定决心、树立恒心,咬定目标、保持定力、形成合力、持续发力;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加快传统产业由投资拉动型向赋能驱动型转变,由平面化转型提升向立体化综合提升转变,由要素集聚创新向模式集成创新转变,努力实现传统产业脱胎换骨、绝地新生,推动我市实现“八个第一方阵”“六强六富六精”目标。

附件:1.临沂市木业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2.临沂市机械电子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3.临沂市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4.临沂市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5.临沂市建材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6.临沂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7.临沂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小组名单

附件1

临沂市木业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为推进全市木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现立足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木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必要性

(一)推进木业产业转型升级是加快临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板块。木业产业是我市重要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发展,历经2005年、2015年、2018年3次大的整治、转型、提升,发展为 “全国三大板材加工基地” 之一,成为全国最大的人造胶合板生产出口交易基地、饰面纸生产基地和木业机械生产基地,人造胶合板年产量占到全国的1/3,被誉为“中国板材之都”,在业内享有“世界板材看中国,中国板材看临沂”的美誉。现有板材企业3610家、木业机械278家、家具企业146家、镟皮企业7000余家,仓储物流、研发设计、五金配件、饰面纸等其他木业相关企业3000余家。从县区分布看,费县393家、兰山区353家、平邑县65家,形成了以兰山区义堂镇和费县探沂镇为中心的木业生产核心聚集区。全市木业产业现已形成了胶合板、纤维板、饰面板等9大系列200多个品种的产品体系,年产各类板材3500万立方米,年产木制家具150万件、木地板80万立方米。

(二)推进木业产业转型升级是产城融合、富民兴市、保障就业的关键之举。2020年全市木业产业实现税收47.46亿元,占全市工业税收的24.5%。其中,兰山、费县、平邑分别实现木业税收14.1亿元、13.8亿元、2.2亿元。全市木业产业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吸引外来务工人员30余万人;带动物流总额1200亿元,占全市的1/8,对三产服务业发展,促进产城融合具有重要拉动作用。木业产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富民产业,就业门槛较低,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镇村群众就近就业致富创造了条件。2020年全市木业产业从业人员月均收入超过4900元,是我市人均工资收入较高的行业之一,富民兴市、促进就业的带动作用强。

(三)推进木业产业转型升级是顺应消费需求升级和绿色环保新形势的迫切需要。全市木业产业整体结构层次不高,产业链条不均衡,80%的木业企业集中于木材加工、人造板生产等产业链低端,产品同质化严重。木业企业“量大势弱”,缺乏龙头带动效应,规模以上木业企业99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3.5%,数量居八大传统产业之首,但产值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0.6%,2020年全市产值过亿元的824家工业企业中,木业企业116家,仅占14%。随着广西、苏北(邳州、宿迁)两大板材生产基地的兴起,市场竞争激烈,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木业产业发展受到一定冲击。面对当前市场需求变化、消费理念更新加快、绿色环保标准提高的新形势、新挑战,木业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生命、以品牌为引领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二、木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

(一)产业基础和产业定位。以30年木业产业发展积累的技术、人才、物流比较优势和业已形成的产业集群效应为基础,着眼于细分市场和前沿市场,跳出单一做板局限,主攻并引领以板材为基础材料的“整装”市场,延伸升级木作整装材料体系,打造首个“中国木作整装材料产业基地”。

(二)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坚持先立后破、抓大育小,以兰山区、费县、平邑县为主体,推动“龙头带动、中等抱团、小微众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高中低产品梯次提升,上中下游全链条强化;抓园区、促整合,抓龙头、强拉动,抓项目、调结构,抓平台、优服务,努力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以“木业园区+木作整装材料基地+现代物流”新格局,再创临沂木业产业新优势。到2025年,兰山区、费县、平邑县以板材生产、家具制作、木业机械为主体的木业企业提升整合到3000家左右;全市规模以上木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实施产品质量整体提升计划,巩固提升现有胶合板、木工板等主导产品质量档次和产品性能,实现产品向绿色环保、高附加值的终端、高端产品方向发展。力争到2025年,60%的室内装饰装修人造板产品达到E0级以上,终端产品产值占比达到30%以上,形成以中高端产品引领产业转型和增长的新格局。

(三)转型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原则。认真研究市场、利用市场、适应市场,分析市场容量、市场潜力,超前找准市场走势,精准研究服务对象、服务标准、竞争对手,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把握市场、拓展市场。

2.坚持规划先行原则。按照“集聚、协同、错位、互补”导向,围绕优化产业布局,压茬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园区规划和产业规划,完善园区内功能分区、要素衔接 ,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产业配套的专业园区,推动木业企业实现集聚入园、集群发展。

3.坚持标准引领原则。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在破解制约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堵点、难点上,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支持E1级国标产品生产企业优先入园,推动无醛胶、低醛胶替代和水性漆替代等绿色替代产品生产。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工业投资项目管理要求和园区产业准入规定选择入园企业。

4.坚持业态多元原则。注重招大引强与培育本土中小企业相结合,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微企业协同配合,推动原材料、镟皮、压板、制胶、加工木沫、板材、家具、设备制造、维修等全链条多元发展,带动仓储物流、研发设计、商贸服务等多业态协同发展,拓宽更多的创业就业渠道。

三、工作重点

(一)加快推进园区载体建设。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大园区”,压茬推进各项手续办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木业企业边整合提升、边入园发展。

兰山区加快推进以义堂镇为发展核心、总占地18.94平方公里的木业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打造木业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综合配套区、木业机械集中区、高端板材生产示范区4个功能区,建设木业产业总部经济区和研发设计展示交易中心,重点打造木业产业集群区域品牌。1.木业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规划用地2600亩,2021年全面建成功能齐全、配套完备的现代化产业园区;2.木业综合配套区规划用地12821亩,其中刨花板区4725亩。2022年拆迁土地1600亩,实现入园企业10家。2025年完成木业综合配套区的提升改造,共计实现入园企业210家;3.木业机械区规划用地2195亩。2021年完成拆迁企业398亩,实现入园企业10家。2025年完成剩余拆迁改造,共计实现入园企业50家;4.高端板材提升区规划用地10800亩,2025年全部完成剩余土地拆迁改造提升,共计实现入园企业200家。

费县在搞好全县木业产业规划的基础上,重点推进探沂镇木业产业园区建设,完善高档家具集聚区、木业转型升级先行示范区、粘合剂化工园区三个功能区。1.高档家具集聚区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2.木业转型升级先行示范区2021年引进企业10家,完成总投资20亿元。2025年,探沂镇结合木业小镇建设,打造成木业展示中心、物流中心。3.粘合剂化工产业园建设总面积3.05平方公里,形成以甲醛生产为龙头,以粘合剂生产为核心,以其他高附加值林产化学品和附属产品为辅助的上下游一体化、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打造全省首家千万吨级粘合剂生产基地。

平邑县在现有卞桥镇6平方公里的“高端木业家居产业园”的基础上,重点实施园区扩容提质工程,优化调整建设用地空间布局,扩容规划16平方公里的木业产业园,为企业入园集聚发展留足空间。快速提档升级园区基础设施,重点完善道路管网、绿化亮化、热力电网、污水处理、企业研发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持续提高园区吸引力和承载力。完善入园企业评审评价制度,入园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工业投资项目管理要求和园区产业准入标准。支持国标产品生产企业优先入园,推动无醛胶、低醛胶替代和水性漆替代等绿色替代。

(二)着力培植壮大龙头骨干企业。扶持推动龙头骨干企业“二次创业”,瞄准全国先进水平,深入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通过“两化融合”“机器换人”,向高端木业企业迈进,辐射带动一批配套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到2025年,全市培育过10亿元企业20个、过5亿元企业50个,70%规模以上木业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级以上企业科技研发平台超过40家,骨干木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

兰山区在新港集团、旭美尚诺装饰材料、方圆建筑模板、格瑞恩新材料、俏家木业、福猫木业、千山木业、中亿木业、正晟木业、凯源木业、联拓木业、欧普科贸、福亮木业、美屹诺木业、远丰木业等15家企业入园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东盛明珠木业、九腾木业、福鹿木业、润东木业、益顺木业、美晔木业等6家企业入园发展,带动400家小微木业企业协同发展。

费县进一步引导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在泰森、闼闼木门、安信、优优、千年舟、东方福凯、爱格、云峰莫干山、江河、吉承、朝泰、天祥鼎盛、柯美、南华、科尚等15家企业入园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华鑫佳升、传兴木业、友诚嘉福、恒丰、博扬等5家企业入园发展,带动200家小微木业企业协同发展。

平邑县落实企业扩建用地、技改创新、引智引才、融资股改等扶持政策,推动企业“二次创业”、引领企业转型升级。鼓励支持金牛木业、锦程木业、盛达木业、嘉泰木业、东方柏利木业等企业加大技改力度,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提升品牌影响力,带动100家小微企业发展。加快建成普力福、福德润泽等项目,力争广州欢歌、福建新顺兴等整屋定制项目尽快落地建设。

(三)分类推进中小微企业(业户)转型发展。

1.支持中等企业抱团入园发展。以产业链和资本链为纽带,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鼓励中等企业采取股份制、联合建厂等方式抱团入园、抱团闯市场,实现规模扩张、管理规范、提质增效。

兰山区重点推动云浩木业、森铭木业、兴华木业、爱佳新材料、木维尔木业、朝瑞家居、春华木业、腾飞木业、佳沂木业、顺恒木业、兴安汇木业、多邦建材、金三山木业、辛迪麦瑞新材料等14家中等企业抱团入园发展,带动鑫瑞达机械、建中机械、长兴机械、金座机械、永立液压等5家木业机械企业发展。

费县推动企业整合发展空间,通过集中建设标准化厂房,抱团提升进入各园区核心区等方式实现资源有效利用。重点引导晟睿长宏、利君板材、潜龙板材、富宇、久翔木业、福润板材、泉发、福满佳、鑫明达、润福等10家中等企业抱团进入木业转型升级先行示范区发展。

平邑县加快推动金林木业、润森木业、三昌木业、宝鑫木业、晟家木业、山森木业、国昊木业、致远木业等8家中等企业开展转型试点,为其它木业企业转型升级积累经验、开辟路径。鼓励抱团发展,引导全县282家规下木业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合资建厂、股份制改革等方式快速扩大规模、扩大产能、入园发展。

2.扶持小微企业进驻众创园孵化成长。兰山区2020年开工新建3处小微企业众创园和“起步区”,2021年实现企业入园达产,重点推进40家小微企业进驻木业科技众创园、20家小微企业进驻木业智能机械众创园、40家小微企业进驻西城智能家具科创园。加快筹建木业价格指数信息平台,积极引进第三方建设单位,在众创园内根据小微企业实际需求建设多层共享厂房,并根据建设成本采取租赁、出售等方式,解决企业生产用房需求。费县探索引入第三方投资主体,在木业园区内建设标准厂房和配套设施,设立入园条件,扶持小微企业入驻发展。平邑县探索在卞桥镇建设众创园,打造集“企业生产+产业配套+生活配套”三维一体的新型时尚产业综合体,招引小微企业入园孵化发展。

3.推动镟皮加工企业整洁生产。结合当前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重点在优化布局、环境治理、规范秩序、清洁加工、集约存放、绿化美化上下功夫。鼓励业户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升生产效能和经营管理水平,解决镟皮加工散、小、乱问题。由费县结合实际,制定镟皮整洁生产的办法,示范带动,相关县区借鉴推广。

(四)明确木业产业准入规定。按照市板材产业生产工艺装备及生态环境准入规定,鼓励企业整合发展空间,集约入园发展。在投资强度上,原则上木业类项目总投资不低于2亿元、投资强度不低于200万/亩。在亩产效益认定上,企业建成投产后,实现亩均产值不少于280万元、亩均税收不少于10万元。对延伸提升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一些痛点难点,在坚持规定原则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实际发展需要,宽严相济,打通堵点。

(五)打造木业产业生态链。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配合,前端向原材料延伸,后端向整装家具拓展,形成完整的闭环式产业链条。产业链前端,重点在木工机械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胶粘剂(无醛胶)方面强链,加快推进费县粘合剂化工产业园区联亿、瀚圣、宇恒、众远新材料、科特尔等项目建设,引进环保胶生产企业,为木业企业绿色环保生产提供原材料支撑。产业链中端,板材加工方面,重点在多层胶合板、科技木、阻燃板等高档板材生产上强链,为“木作整装材料产业基地”提供丰富的高档板材。产业链后端,中高档家具及整装材料方面,重点在智能家具、钢木家具、全屋定制等高端用材环节上补链,在复合地板、实木地板、强化地板等高档木地板上强链。产业链配套方面,重点在装饰纸、精密五金等配套产品生产进行强链。通过完善产业链条,提升区域品牌效应。加大企业品牌价值、品牌优势宣传推广,增强木业企业品牌意识,重点培育兰山区福德木业(福景丽家品牌)、费县安信木业(安信美家品牌)、平邑县和优家居(太阳树品牌)等23家具有一定规模、发展潜力大的品牌企业,全市打造5个中国驰名商标,创建山东省优质产品基地,形成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专班推进。成立市委主要领导负责的全市木业产业转型升级工作专班,充分发挥专班牵头揽总作用,细化工作方案,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加大对县区规划、政策、标准、供地等支持指导;兰山区、费县、平邑县成立相应的工作推进机构,制定转型升级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具体责任和工作目标,每月定期调度会商,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木业产业转型升级有序推进。

(二)营造环境,政策跟进。为更好地统筹推进木业产业转型升级,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提振企业创新创业信心,制定以下14个方面的政策:

1.市财政设立5亿元木业产业发展基金,对木业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给予支持。(责任单位:市财政局)

2.深化“放管服”改革,对兰山区木业园区内入驻木业企业和新上木业项目(化工类除外)的规划审核下放到兰山区规划服务中心,规划审批“窗口前移” 到兰山区政务服务中心。(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3.鼓励木业企业入园发展,支持县区出台减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等激励政策,对进入园区的大型木业企业实行“一事一议”,在降低成本上给予扶持。(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兰山区、费县、平邑县政府)

4.对吸纳小微木业企业入驻的“众创园”投资建设主体和入园的小微木业企业,在运营前期给予适当补贴,具体标准由县区制定并组织实施。鼓励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木业“众创园”建设和优势木业企业股改。(责任单位:市国资委,兰山区、费县、平邑县政府)

5.对木业企业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生产设备技改项目,或实施智能化改造购置智能化设备及软件系统项目,按5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给予一次性贷款贴息补助,单个项目最高补助500万元。(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

6.加强校企合作,利用好临沂市商业学校开设的木业专业,扩大招生;在临沂科技职业学院设立木业产业研究院,在临沂职业学院、临沂技师学院等职业学院(技工院校)筹设木业发展专业,开展“订单式”教育培养,缓解木业企业技术研发人才、技能人才紧缺问题。(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7.在持续办好“世界人造板大会”和“木业博览会”的同时,积极组织本地木业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行业峰会、展会活动,对参展方和在临举办方,按照市财政和会展主管部门制定的奖补办法给予补助。(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财政局)

8.对木制品进出口企业实行“多查合一”,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地提供便利和服务。(责任单位:临沂海关)

9.充分利用综合保税区平台,落实进境保税、区内免税、入区退税、区内免证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进出口成本,缩短企业回款时间,促进木业在本地出口。(责任单位:市综合保税区管委会)

10.对首次销售收入过5亿元、10亿元的木业企业,支持县区分别给予一定奖励。(责任单位:兰山区、费县、平邑县政府)

11.支持木业企业科技创新,对新获得各类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的,由市财政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的奖励。(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12.支持木业企业品牌建设,对木业企业新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省长质量奖(提名奖)由受益财政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50万元(30万元)的奖励。(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兰山区、费县、平邑县政府)

13.支持在县区建设板材家具检验检测机构,推进木业检测互联网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检验检测认证科研“一体化”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兰山区、费县、平邑县政府)

14.支持县区开展“绿色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活动,鼓励木业企业申请绿色产品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提高木业企业产品质量。(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林业局,兰山区、费县、平邑县政府)

(三)树立标杆,示范推广。聚焦制约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共性难题,及时提炼总结木业产业转型升级经验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子,全面推动全市经济转型发展。


附件2

临沂市机械电子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机械产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之一,在直接推动工业经济发展,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装备和智能支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信息化时代,为推进全市机械电子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机械电子产业是现代工业体系的基石

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同步推进,未来五到十年,将是机械电子产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加上“一带一路”、大都市圈和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带来的需求扩大、基建投资和产业升级将为机械电子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潜力。

(一)推进机械电子产业转型升级优势明显。我市是工程机械名城,2020年,以工程机械为主的机械电子产业有规模以上企业267家,实现产值52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2.3%。机械电子产业也是我市技术含量较高、装备水平较好、产业链较完善、产品竞争力较强的主导产业,拥有省级以上研发中心30家,形成了以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汽车及零部件为主,建材机械、五金机械、仪器仪表、木业机械、机械电子等同步发展的格局。

(二)机械电子产业转型升级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装备支撑。机械电子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其他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装备保障,是发展实体经济的重中之重。当今机械制造、信息技术、基础材料、生物仿真等四大支柱学科相互依存,但其他学科必须依靠机械制造才能形成产业,创造社会物质财富,机械制造业是高新技术实现工业价值的最佳聚合点。

(三)机械电子产业面临严重发展短板。我市机械电子产业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是产业链中具有链主地位的龙头骨干企业少,生产整机及成套设备的企业更少,除山东临工产值过100亿元外,其他排前5位的企业产值都在30亿元以下。二是产品结构不优,机械电子产业产品主要集中在消费市场,而为其他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产业应用市场产品种类较少。如食品深加工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常用的成套装备自给率低;木业产业、建材产业虽然有成套装备制造,但产品档次以及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高。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弱,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智能制造技术水平较低。缺乏具备研发生产智能化整机的企业,对下游产业链辐射带动能力较弱;零部件企业配套能力不强,尤其是核心零部件发展滞后,如农业机械中的齿轮箱、动力换挡、无级变速总成等关键零部件,目前还没有在市内完成配套;产品生产制造工艺相对落后,特别是基础材料、模具开发、铸造工艺等,超精、超微、特种加工等极限加工能力薄弱,如铸造件中气体含量、夹杂物含量、晶粒度等关键指标参数与国外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四是智能制造的生产模式没有广泛应用,只有少数企业在某个领域探索,生产制造和上下游环节通过工业互联网链接协同不够。

二、机械电子产业转型升级思路目标

(一)发展思路。坚持以《中国制造2025》为指引,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创新驱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赋能为动力,依托“工程机械名城”优势,充分发挥机械电子产业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主导、示范、引擎作用,围绕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特色机械、精密铸造产业业态,着力构建以“基础材料(先进制造工艺)—通用(专用)零部件—功能化总成—智能化整机”为纵轴,以“东部工程(农业)机械和五金工具,西部专用车和汽车关键零部件,南部机械模具(铸造)和电子信息,北部建材机械和数控机床,中部木业机械(电子)和仪器仪表”五大产业聚集区为横轴的产业布局,打造形成具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自我配套能力、自我市场主导能力和自主品牌影响力的产业体系,把临沂建成国内外知名机械智能制造名城。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机械电子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建成50家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研发攻克50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推广应用20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重点新产品,提升7个(工程机械、园林植保机械、专用车制造、建材机械、木业机械、仪器仪表、五金工具)具有地方特色和知名品牌效应的产业集群,形成优势突出、链条完备、技术领先、功能协同的产业。

三、机械电子产业转型升级工作重点

(一)布局园区化,形成各具特色的成长性产业集聚区。根据各县区机械电子产业发展基础和潜力,围绕现有园区和园区中具有龙头带动力、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优化区域布局,系统化推动产业集聚,重点布局东、西、南、北、中五大产业集聚区。1.东部集聚区,包括经开区、临沭县、河东区、莒南县,重点发展工程机械、农业机械、五金工具等产业。一是推动山东临工、山重建机、力士德等骨干企业深入开发工程机械整机,继续保持装载机、挖掘机等系列产品综合优势,紧跟国家重大战略,加大高原型工程机械、特殊工程机械、农用工程机械等新品种研发,进一步夯实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工程机械制造名城地位。推动常林铸业、中川液压、金利液压等骨干企业加快液压泵阀零部件崛起,建设中高端液压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高精密液压元件,打破关键零部件国外垄断。二是推动道依茨法尔、金铭机械等骨干企业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完善产品动力功率跨度(26-400马力),提升机械稼动率,实现一机带动耕种收储多种用途,重点开发动力换挡无级变速拖拉机、多作物收获联合收割机、青贮收获机、秸秆打捆机。推动华盛中天、永佳动力、瑞彬精密制造等骨干企业建设园林植保机械产业新型研发中心,大力发展控制智能化、操作自动化、作业精细化新产品,稳固汽油动力产品出口份额,提升园林植保机械产业在国内国际优势地位。三是加快建设河东现代五金产业园,积极引导五金企业入园发展,通过配套建设金科临沂智能制造科技城、山东华业表面科技生态示范园等,解决五金工具铸造生产、表面处理等核心问题,形成五金产品加工、设计制造、营销、物流配送的完整产业链条,努力打造五金标杆示范园区。2.西部集聚区,包括平邑县、蒙阴县,大力发展专用车及汽车变速器、桥箱等关键零部件。一是推动蒙沃变速器、雷沃传动等骨干企业深化与福田雷沃、浙江万里扬等国内知名车辆装备制造企业合作,巩固变速箱、驱动桥生产基地优势,承接国内外机械产业转移,招引更多优质机械项目落地。二是推动锣响汽车、九州汽车等骨干企业稳步扩大挂车生产规模,提高轿运车、冷藏车、环卫车、工程车、箱式货运车等产品比重,增加车桥、减震、制动器等核心零部件产能,着力打造集整车制造、关键零部件研发配套、挂牌服务等一条龙式的综合性产业基地。3.南部集聚区,包括罗庄区、兰陵县、郯城县,重点发展模具、铸造产业。一是推动山东国际科技模具产业园建设,改变现有1000余家模具企业“低、小、散、弱”发展状态,打造形成以技术研发为动力、以模具设计制造为引擎、以模具产品及技术交易为支撑的模具产业集群,提高机械模具本地化开发配套比例。二是推动国铭球墨铸管、天阔铸造、宏盛铸业等骨干企业按照“减量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原则,落实能耗、环保、安全、质量、技术等标准,实现产品高附加、工艺高水平、环保低排放的“两高一低”绿色发展。进一步完善兰陵县“装备智造小镇”产业定位,提升建设精密铸造、装备制造、新材料及共享服务中心等五大板块。4.北部集聚区,包括沂水县、沂南县,重点发展建材机械、汽车零配件、数控机床等产业。一是加快发展以东岳机械、宏发科工贸等企业为代表的建材机械产业,将人工智能等技术集成到成套装备中,增强建材机械的信息化、数字化和自动化属性。二是推动开元轴承、沂水机床厂等企业大力发展重卡用轴承、通用机床类产品,建设轴承及轴承单元、管子螺纹机床生产基地,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5.中部集聚区,包括兰山区、费县、高新区,重点发展木业机械、仪器仪表及机械电子产业。一是加快发展以新天力机械、旋金机械、金轮热压等企业为代表的木业机械产业集群。坚持自动化、高速化、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方向,“自动化”即融合信息技术实现设备自动检测、自动调节和控制管理;“高速化”即提高人造板机械主轴转速、进料速度,不断提高设备生产能力;“多样化”即扩大原材料利用范围、提高木材利用率和产品质量;“个性化”即针对不同产品种类研发制造不同成套装备。二是推动精创功能复合材料、龙立电子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机械电子元器件、电连接器等。推动高新区磁电产业加快发展,推进软磁复合材料电机、高效连接器在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机器人等高端装备上的应用。三是推动高翔水表、冠翔水表、亚翔水表等骨干企业集聚发展,打造仪器仪表产业集群,规划建设中国仪表科技产业园,引导中小企业抱团入园发展,招引国内知名仪表电子企业入园并设立仪表产业研究院,补齐仪表产业缺芯少核短板。

(二)配套链条化,打造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竞争优势。坚持链式发展,围绕“基础材料(先进制造工艺)—通用(专用)零部件—功能化总成—智能化整机”完整产业链条,通过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打通产业链关键产品、关键技术、关键工艺瓶颈,提升产业链配套能力,辐射引领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1.突破基础材料性能及制造工艺水平。通过自主(产学研协同)研发加大结构件材料、密封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等新材料研发,提升铸造工艺、切割焊接工艺、精密加工工艺、装配工艺等技术水平。2.提升核心零部件自我配套能力。通过持续技术改造不断提高配套产品良品率及自我配套比例,提升汽柴油机动力系统零部件,液压泵阀传导系统零部件、轴承及齿轮传动系统零部件等本地产品配套率。3.扩大功能化总成市场份额。认真研究分析功能性总成上游原料、下游客户及行业发展前景趋势,找准发展突破口,提高市场占有率。重点发展工程机械用全电控主控阀、高压柱塞泵,农业机械悬浮式驱动桥、动力换挡变速箱系统,专用车空气悬挂、软磁复合材料电机等具有竞争优势的总成系统。4.抢占智能化整机制造制高点。通过研发设计、产业招商等措施不断提升整机产品档次,拓展整机产品门类,在保持好消费市场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连续反应釜、成套生产线等产业市场应用产品。推动山东临工智能化工厂达产达效,挖掘机综合产能达到3万台以上,使工程机械加速迈向国际产业链的中高端。

(三)模式智能化,构建全产业全流程的智能制造体系。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流程控制到终端产品以及营销服务实现全流程智能化。1.完善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发挥临沂市先进装备制造智能技术研发中心技术人才优势和引领带动作用,进行工业互联网智能化改造示范,树立标杆、率先突破。深入开展研发制造一体化、管理生产一体化等信息化综合集成应用和全流程、整体性解决方案应用推广,积极发展一批为智能制造提供方案设计、设备采购、安装维护、工程总包的服务公司;着力引导有条件的工业设计机构向智能装备、产品开发以及装备、软件、在线服务为一体的集成设计方向发展;着力提升核心软件支撑能力,大力开展相关设计、工艺、仿真、管理、控制类软件的研发和应用,培育行业整体解决方案能力。2.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快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创新能力和开放式创新能力。加快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层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重点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企业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广应用以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为代表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搭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桥梁。3.大力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推动装备换芯,促进装备数控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实现生产装备“数控一代”的基础上,加快向“智能一代”跨越;推动生产换线,促进产线数字化,打造数字化车间;推动机器换人,促进工厂智能化,构建服务于工业机器人生产作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系统。重点实施以锣响汽车年产2万辆专用车生产线提升改造为代表的27个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达到100亿元。培育壮大30家主业突出、竞争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积极打造20个在细分产品市场领域的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瞪羚企业”,推动特色机械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四)营销品牌化,走出以“名牌闯市场”的品牌振兴之路。全面落实山东省“三品”工程专项行动,大力实施质量增效、品牌建设、标准提升工程,不断加强质量品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弘扬“工匠精神”,打造“临沂质造”新形象。1.开展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对照国际先进水平,开展对标达标提标行动,提高产品可靠性、稳定性、一致性、安全性、舒适性和环保性能;实施工业强基工程,针对关键技术、工艺、材料、零部件等共性质量问题和关键制约瓶颈开展质量攻关。2.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快推进品牌高端化建设,加快经济开发区山东工程机械及配件等优质基地建设,培育“区域化品牌”,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开展“四新”“十优”企业品牌发展计划,推动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形成一批含金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质量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和“品牌服务”。3.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对标国内外先进找差距,组织开展机械电子产业标准攻关,建立以国际标准为引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导、企业标准为基础、地方标准为补充的质量标准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机械电子产业门类多、范围广,需要全市上下、各部门共同发力,协同推进。市级有关部门要围绕提升机械电子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引导,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县区要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集中力量在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创新转型发展上树标杆、求突破。

(二)完善产业政策。结合我市机械电子产业基础和企业发展实际,认真研究用好国家、省、市出台的有关扶持政策,研究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技术改造、项目落地措施,真正帮助企业解决用地、资金、技术等难题;健全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引导支持机械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争取上级科技扶持资金,用好科技创新券、新旧动能转换创投基金,开展政银企合作对接活动,让更多的机械电子科技型企业获得信贷支持。

(三)搭建服务平台。加大人才引培力度,突出“高、精、缺、能”导向,加快制造业领军人才、高水平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设具有竞争优势、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人才高地。组建机械产业联盟,发挥联盟在政企间的桥梁纽带和在拓宽上下游技术合作、应用示范及市场推广渠道方面作用,建立市场供求、生产能力、技术标准等信息发布和行业预警机制,及时反映行业动向,提出发展建议。提高服务精准度,精准施策、靶向施策,按照“一窗通办”“不见面审批”“最多跑一次”标准提供服务,切实缩短审批时限,帮助企业化解难题、消除障碍。

(四)推进工作落实。认真研究机械电子产业发展现状,深入企业、项目现场,听取企业意见建议,收集整理,列出单子,建立解决机制,每月一调度,每季一通报。及时总结提炼企业转型升级经验,评选宣传推广典型案例,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谋划,营造机械电子产业转型升级浓厚氛围。


附件3

临沂市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为加快食品工业结构调整,促进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食品产业体系,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食品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

食品产业现代化和饮食水平是反映人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于关键期,推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一)推进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是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的必然选择。食品产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产值居八大传统产业首位,形成了门类齐全、产业链条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金锣”“阜丰”“银麦”等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金锣牌”高温火腿肠、“鲁洲牌”淀粉糖等荣获中国名牌产品。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394家食品(含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实现总产值987.8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9.9%,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发展优势。加快推进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整个产业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有利于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影响力,对加快由食品业大市向绿色食品强市跨越、推进建设制造业强市意义重大。

(二)推进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是满足消费“时代特征”的现实需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需求升级,消费者群体更替和消费环境变化,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时代化消费趋势日益显著,产品以提供能量为主向提供能量、营养、功能、情感和文化等多种复合需求转变,这也为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推动了食品产业向深精加工和上下游延伸,带来了市场消费渠道和方式变革。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必须适应经济新常态、消费新特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鼓励引导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引领市场消费需求,培育新动能增长点,同时顺应产业技术变革,加快传统行业改造提升和技术研发创新,开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三)推进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是有效应对困难挑战的重要举措。我市食品产业虽然初具规模,但多数为初级产品,如低温肉制品加工、脱水蔬菜加工和速冻保鲜蔬菜加工等,加工过程较为简单、产品单一,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产业附加值较低。多数中小食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缓慢,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虽然我市肉制品、食用植物油、焙烤食品等在全省有较强影响力,但粮食加工、果蔬加工、方便食品等却存在品牌影响力较弱、名优产品较少等问题。多数小型食品企业质量管理和标准化体系不健全,在食品安全保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加快推进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效益,是我市破解食品产业存在的问题、打破产业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

二、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辩证思维把握食品产业新发展阶段新机遇、新挑战,着眼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列“三步走”战略部署,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安全化、功能化、便捷化、个性化和精致化”食品消费需求为目标,实施“市场引领、高端引领、创意引领、品牌引领”战略,围绕构建“粮油加工、畜禽加工、果蔬罐头、食品添加剂及调味品、特殊膳食及保健食品、酒水饮品产业集聚区(带、基地)”,着力实施“产业布局优化、技术研发攻关、工艺装备提升、市场品牌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塑造”五项行动,推动食品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同步提升,提高全市食品产业质量效益和整体竞争力,把临沂打造成为全国闻名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长三角中心城市农产品供应基地和休闲旅游“后花园”。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食品产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1家、50-100亿元的3家、10-50亿元的30家。掌握和开发一批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加工核心技术,新增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级、市级研发平台,努力扩大品牌食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培育一批食品产业知名品牌商标。

三、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一)实施布局优化行动,构建“三二一”产业格局。根据我市食品产业基础、优势条件以及发展趋势,重点培育发展粮油加工、畜禽加工、果蔬罐头三个产业集聚区,食品添加剂及调味品、特殊膳食及保健食品两个生产基地,酒水饮品一个产业集聚带,增强集聚区域平台承载服务能力,鼓励标准化食品产业园区建设,精准化开展招商引资,引导推进产业集中集聚发展,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打造集聚区核心竞争力。

“三个产业集聚区”:1.粮油加工集聚区。包括沂水县、莒南县、费县、郯城县等。推动鲁洲集团、隆大生物、沂水大地玉米等企业以增加面粉品种和提高面粉出粉率为重点,增加专用粉、功能性淀粉糖等小麦加工食品的有效供给;玉米加工以玉米淀粉为基础向深加工方向发展,着力开发玉米改性淀粉和糖、醇、酸以及低聚糖等系列深加工产品,提高玉米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提高焙烤、速冻等面制食品专用粉、营养强化粉、全麦粉等比重。加快沂水食品企业集聚区建设,高标准招引企业集聚,高档次配套服务平台,努力打造高端、健康、保健功能食品产业基地。推动青援食品、鼎福食品、豆黄金食品等企业发展休闲烘焙食品、休闲食品等产品,带动周边粮油企业产品朝着多样化、功能化、休闲时尚化方向发展。推动金胜粮油、玉皇粮油、盛泉油脂、中粮油脂、兴泉油脂等企业稳步发展花生油、大豆油等大宗油脂加工和仓储物流,积极开发营养橄榄油、芝麻油、核桃油、植物胚芽油等具有保健功能的多级压榨植物油产品,扩大精炼油、专用油和特色调和油的比重。重点建设金胜粮油年产40万吨高端花生油及特色植物油、花生制品生产线项目,兴泉油脂食用植物油现代化高标准综合项目,鲁洲生物发酵法生产琥珀酸项目等。2.畜禽加工集聚区。包括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沂南县等。推动金锣集团、江泉肉制品、凯佳食品、太合食品等企业发展冷冻猪肉和高温肉制品,鲜肉制品向预冻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全营养、精包装、易存储、食用方便方向发展,培育功能性复合肉制品等新型健康肉制品,引领新兴消费。推动金锣集团、凯佳食品等企业开发鲜骨、脏器、骨髓、血等为原料的化妆品、药品、保健品,构建肉类精深加工产业链高端环节。3.果蔬罐头集聚区。包括河东区、平邑县、蒙阴县、兰陵县、临沭县等。以发展浓缩果汁、天然果肉原汁及复合果汁饮料、水果罐头为重点,推动康发食品、奇伟罐头、天同食品、欢乐家等企业开发多风味的果冻、果酱、果酒、果醋、果皮加工等系列产品;推动金典坚果、丰盛食品、嘉世通等干果加工企业发展花生、板栗等袋装、罐装民用休闲食品、军需快餐食品;推动东盛伊思德、三兴食品、万德福食品、兴大食品、大林食品等果蔬加工龙头企业发展速冻保鲜菜,巩固发展FD、AD干燥蔬菜等高附加值产品。重点加快康发食品智能果蔬罐头生产线和智能仓储技改项目、大林年产2000吨冻干果蔬生产项目和万德福食品年产1500吨果蔬深加工生产线项目、清源食品蔬菜深加工项目等建设。

“两个生产基地”:1.食品添加剂及调味品生产基地。包括兰山区、莒南县等。重点开发纯天然、高安全性产品,营养强化剂重点发展氨基酸、大豆异黄酮、大豆皂甙等;甜味剂重点发展低聚异麦芽糖及低聚糖醇、山梨醇等;增稠剂重点发展黄原胶、改性淀粉等。重点建设隆科特3.5万吨新型酶制剂产业化转化项目。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工艺,稳步发展味精、酱类、酱菜、八宝豆豉等调味品,重点开发复合调味料、新型调味品、方便调味料等高附加值新产品,以及低钠盐产品。2.特殊膳食及保健食品生产基地。包括兰山区、沂水县、平邑县等。推动鲁洲集团、青援食品等,研发生产小麦胚芽抗衰老降血脂保健食品、纤维素等玉米芯深加工产品、玉米蛋白肽和醒酒肽等系列产品等。推动山松生物、盛泉油脂等企业研发生产功能性浓缩蛋白、分离蛋白、组织蛋白、蛋白纤维、高纯改性大豆磷脂、大豆皂甙、多肽系列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金锣集团对大豆及海棠产品进行深度挖掘,利用酶切技术、分离纯化技术及衍生化技术处理,发掘在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领域应用的新产品。

“酒水饮品集聚带”:包括罗庄区、临沭县、兰陵县、费县、蒙阴县、沂水县等。推动兰陵集团、温和酒业、沂蒙老区酒业、银麦啤酒、沂蒙山酒业等企业加快开发高档白酒,重点发展芝麻香型及浓香型名牌白酒;推动新银麦啤酒等企业开发各种风味啤酒,提高啤酒风味稳定性和新鲜度,逐步提升中高档产品比重,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推动兰陵集团等企业加快酿酒生产智能化技术升级,实现智能化原材料和成品酒仓储管理、一体式成品酒智能型包装及出库管理和全自动立体发酵智能酿造;推动格瑞食品等乳制品企业加强奶源建设,大力发展巴氏杀菌乳、灭菌乳、发酵乳、调制乳和乳饮料,积极开发多风味、功能性、高附加值乳制品,提高牛奶质量和附加值。

(二)实施技术研发攻关行动,构建具有内生动力的创新体系。一是培育行业创新主体。以食品企业为主导,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形成“共同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金锣集团、凯佳食品、金胜粮油等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创新载体。二是强化研发平台建设。推动天同食品、欢乐家食品等创新成长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推进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三是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应用。鼓励企业攻关研发或引进畜禽宰后自动化分割、真空微波低温干燥、智能发酵、超声循环提取等产业缺口环节技术,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重点新产品。

(三)实施工艺装备提升行动,构建数字化智能化制造的支撑体系。一是开展技术改造提升。实施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鼓励食品企业加快关键工序核心设备更新改造,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加快传统食品产业升级步伐。实施食品产业智能制造工程,以点带面广泛推广食品产业中智能化改造解决方案,打造食品产业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样板。二是开展数字化改造提升。重点推动网络化供应链、服务化延伸、企业上云等“互联网+”新模式应用,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进智慧溯源领域集成应用,运用嵌入式智能终端、射频识别(RFID)等智能终端设备,建设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和全供应链追溯系统,推进在线监测、云制造平台等为代表的智能服务,实现智慧溯源,助力质量安全。三是开展企业对标管理提升。引导食品企业合理选定行业内标杆企业,确定对标赶超指标体系,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开展食品工业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开展“一企一策”“百企询访”等管理咨询活动,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开展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或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全面推广ISO9000、六西格玛、卓越绩效等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切实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和水平。

(四)实施企业品牌培育行动,构建以品牌打天下的营销体系。一是植入工业设计。引导企业加强设计研发机构建设,推进“设计+技术”“设计+品牌”发展,对接和引进知名设计机构,打造“设计+”产业链,推动传统食品向高品质、高附加值提升,包装设计向时尚化、便捷化转变。二是培育优势品牌。积极组织企业“走出去”拓展市场,强化注册商标、原产地标记产品保护,挖掘企业文化内涵,讲好品牌故事。支持优势食品产业集群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机产品认证、绿色产品认证、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和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试点。鼓励山松生物、玉泉食品等行业内具有话语权的食品企业,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三是加强品牌宣传。支持县区政府和社会组织举办食品展销活动,组团参加国内外知名展销活动。支持企业在机场、高铁站建设品牌形象店、专卖店。加强食品工业领军品牌、特色品牌的宣传推广。通过举办粮油产业博览会等农业展会,以及“产自临沂”品牌登陆长三角发布会等推介活动,扩大临沂农产品在上海等中心城市影响,巩固拓展长三角市场。

(五)实施新业态新模式塑造行动,构建引领市场消费供给体系。一是培育产业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推进农业“新六产”,推动农林牧渔与加工、流通、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塑造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产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二是培育市场营销新业态新模式。启动融入“双循环”体系机制,抢抓扩大内需带来的市场机遇,鼓励食品企业积极参与电商营销,不断拓展网上互动、定制生产、订单消费、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模式,拓宽新型销售渠道。发挥临沂综合保税区对外开放前沿平台作用,努力扩大食品进出口业务。加快推进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培育引进一批面向国内大市场乃至国际市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综合服务能力强的集成物流企业和冷链物流运输电商企业。重点推进鲁担(山东)城市冷链产融生态平台项目建设,补强农产品生态供应链。三是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业态。加快绿爱糖果、帅克宠物食品等企业探索“共享工厂”建设,利用研发技术中心、大数据设计中心、创业示范中心、电子商务运营中心等平台,多方链接传统食品生产企业、创业者和消费者,实现产品高品质、个性化、功能性定制柔性生产,形成以制造能力共享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共享为支撑的协同发展格局。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成立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小组,加强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宏观指导、政策保障、综合协调等工作。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资源整合,强化产业协同,研究解决症结,把好关键关口。各县区成立相应的工作推进机构,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具体责任和工作目标,促进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有序推进。

(二)强化要素保障。完善落实支持食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确保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充分运用好“亩产效益”评价结果,集中资源要素支持A类、B类企业发展,激发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金融机构应将有市场、有潜力的企业列入金融支持范畴,保障资金需求。对有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型企业、项目或平台限时办理相关手续,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强化人才保障。根据市委、市政府制定印发的《关于实施“才聚沂蒙”行动打造新时代区域人才高地的若干措施》精神,落实执行好有关人才优惠政策。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际、国内食品行业专业人才落户临沂,加快引进和培养高端创新型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对专家学者、归国留学人员等人才的科研成果在我市实施创业转化的,予以补助。

(四)强化质量安全保障。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质量控制管理和标准化生产、惩戒机制体系,形成全面覆盖、协调统一的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严格食品市场准入,加大食品质量管理和监管力度,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活动,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专利、产品标识、商业秘密等方面侵权假冒行为的打击力度。充分发挥协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作用,规范市场秩序,促进良性竞争。


附件4

临沂市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主要包括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药材及中成药、卫生及包装材料、医疗器械等子行业。为促进我市医药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制定本方案。

一、临沂市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大健康产业兴起为医药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山东省也提出建设全省万亿级医养健康产业,打造包括临沂在内的5个医养健康产业千亿级城市(济南、青岛、烟台、淄博、临沂)的发展目标,政策扶持更加有力,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持续加大。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水平的逐步提高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对卫生保健的需求、对药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时,后疫情时代生物医药、中医药、医疗设备和耗材行业的需求将不断扩大,作为大健康产业重要支撑的医药产业迎来了“刚需+政策”双重利好,发展的大好机遇前所未有。

(二)我市医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我市医药产业初步形成了化学药制造、中医中药、医药物流、特医食品等业态多维一体的产业体系。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医药企业41家,工业总产值207.7亿元,制药产业位居全省第三。其中,鲁南制药集团是集生产、科研、销售中西药、生物制药于一体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集团拥有多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自主创新能力、质量管理等处于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综合实力在全国医药企业列第25位,在全省列第4位;罗欣药业集团是集药品研发、生产、贸易及医疗健康服务为一体的医药企业集团,是中国医药研发产品线最佳工业企业、全国工业质量标杆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6个产品被列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火炬计划”等,220多项产品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综合实力在全国医药企业列第50位,在全省列第8位。近年来,我市先后招引建设了甘李药业、山东一方、中平中药等骨干企业,整体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道地药材优势为中药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市共有药用植物830多种,总种植面积129.4万亩,蕴藏量占全省的60%以上,其中平邑县为“中国金银花之乡”,郯城县为“中国银杏之乡”。金银花、太子参、丹参等道地药材实现规模化种植,玄参、枣仁、灵芝、杜仲等也有相当规模,质量和产量均居国内前列。借助金银花、太子参、丹参等道地药材优势,规划建设了经开区修正药业和广东一方、平邑中平药业、沂水罗欣乐康等中药产业园。其中,修正药业临沂制药公司是集中药产品开发研究、生产加工、展示销售、物流服务等于一体的中药产业园,生产复方金银花颗粒200万件、通脉颗粒100万件;中平药业是由中国中药控股投资建设的新型现代化中药产业园,主要生产经营中药精品饮片、金银花颗粒、含金银花中药经典名方、饮料—固体冲剂等一系列含金银花成份的大健康产品。这些中药项目和园区的落地实施,进一步夯实了全市中药产业的发展基础。

(四)消费升级为医药产业孕育了广阔市场空间。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大幅提高和居民对医疗卫生健康意识的逐步提升,人们的健康理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年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的大幅增加,人均卫生费用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临沂市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数量均突破1100万人,老龄人口基数大,且呈加速增长态势,养老保健特别是老年病诊疗、老年护理、康复及中医药、幼儿保健等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必然有效拉动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立体交通物流体系日趋完善,“北方物流之都”将进一步夯实医药产业发展基础。

(五)发展瓶颈迫切需要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我市医药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是产业体系不完备。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产品分布广、布局散,没有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二是龙头骨干企业少。多年来仅培育了鲁南制药(集团)、罗欣制药(集团)两家骨干龙头企业,其他重点企业尚未形成新的“增长极”。三是产业业态不足。产业过多集中于化学药制造,中药制造起步较晚,特医食品布局零散,生物制药、医疗设备和器械产业整体缺失,产业业态单一,缺乏协同发展能力。四是企业创新研发薄弱。医药企业创新研发相对薄弱,高端产业孵化和服务平台缺乏,创新药、首仿药较少,医药创新对产业增长的贡献十分有限;医疗教育科研层次低,高校医学专业缺失,仅有一所临沂卫生学校和一所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二、医药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

(一)总体思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着眼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健康临沂”建设为主线,以打造“千亿级大健康产业发展高地”为引领,以“建基地、育龙头,强支撑、补缺项”为着力点,通过打造优势生物医药基地、延伸做强中药产业、推动医药产业补链强链延链、拓宽产业生态、提升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有效激发医药产业发展活力,推动产业创新、融合、链式、迭代发展,努力把医药产业培育成为布局优化、链条完善、标杆引领、特色鲜明、富有竞争力和成长性的支柱产业,在全省医药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中创出新路、走在前列。

(二)发展目标。1.推动医药企业整体实力成为全省排头兵,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医药企业产值突破500亿元。2.构建链条完善功能协同的医药产业体系,推动生物制药、中药制造、医疗器械和设备、化学药制造产业协同发展,力争到2025年,在全市医药产业构建“1:4:1:4”的产业发展格局(即生物制药、中药制造、医疗器械和设备、化学药制造等行业产值比重为1:4:1:4)。3.打造医药产业基地“4+4”发展新格局,依托鲁南制药(兰山基地)、罗欣制药、新时代药业、甘李药业等企业,分别在兰山区、罗庄区、费县、经开区建立4个现代生物医药(药械)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耗材以及特医食品;依托金银花、丹参、生姜、银杏等道地药材,分别在平邑县、沂水县、经开区、高新区建立4个中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中药材的加工、中成药的生产、检测和追溯。4.培育一批引领型龙头骨干医药企业。到2025年,实现鲁南制药(兰山基地)、新时代药业、罗欣药业3家企业产值过100亿元,恒欣制药、昆润华熙、甘李药业、山松生物等4家企业产值过50亿元,广东一方、中平中药、翔宇药业、罗欣乐康、裕欣制药等5家企业产值过10亿元。5.形成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体系,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突破2%,搭建30个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等新型创新平台;“十四五”期间争取在市主城区设立临沂医科大学,推动临沂大学等高等院校开设医药制造相关专业,促进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合作、推行“订单培养”模式,重点培养一批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急需专业人才。

三、产业创新升级的主攻方向和实施步骤

(一)主攻方向。1.加快中药现代化进程。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开展中药大品种技术升级和二次开发。加快中药配方颗粒、复方中药新药、天然药研发进程;支持中药饮片、中成药等重点产品质量提升;加强道地药材标准体系、良种推广与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围绕金银花、丹参、太子参、银杏等中药材大品种,推动种子种苗培育基地建设。鼓励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传统中成药,开发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研制一批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有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晰的中药产品。2.凝聚生物制药产业竞争优势。加强领军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引进,围绕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关键生物技术,重点开展生物原料菌种培育和改造技术、生物药物提取纯化技术和重组蛋白药物稳定性研究及其制剂开发,提升生物技术研发水平。按“一事一议”方式,对生物药创新研发项目和成果转化项目给予重点支持,瞄准国内外医药产业前沿和医学前沿,大力开展新型疫苗、抗体、血液制品、小分子药物、细胞治疗等生物类似药和生物创新药的研发应用,提升临沂市生物药市场竞争力。3.推动化学药自主研发创新。按照仿制药、仿创药、原研药发展路径,加强对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消化、神经和精神疾病等重大疾病创新药物研发,自主创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好、市场前景大的化学药物新品种;围绕仿制药质量提升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加快临床急需、新专利到期药物的仿制药开发,提高仿制药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水平。4.全力培育先进医疗器械。积极引进优质医疗器械和耗材企业,“十四五”期间力争实现突破,推动产业链条构建。加强高值医用耗材招引培育发展,支持企业开展人工关节等植入性医疗器械,血管介入类、神经内科介入类、心脏介入类等高值医疗耗材研发生产;提升体外诊断器械技术研发能力,招引培育一批体外诊断器械企业,围绕诊断试剂及配套诊断设备,重点发展血液检测、DNA检测和细胞学分析等体外诊断器械,提升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做大做强家用医疗器械品牌,围绕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重点支持检测、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家用医疗设备研发生产。5.布局发展特医食品。紧跟医疗卫生领域“战略前移”,大力发展医用特医食品。针对心脑血管、骨关节、糖尿病、胃肠道、急慢性肝病、呼吸性疾病、手术创伤、孕产妇等各类疾病所需的营养素,专门研制特殊医学配方食品,添加有治疗作用的成份,按病分型,靶向明确,专门用于提供营养支持及辅助治疗的特医食品开发。

(二)实施步骤。分两个阶段。1.2021-2022年,重点优化产业链布局,推动化药、中药、生物药协同发展。(1)依托本地中药种植优势,以鲁南制药、一方制药、翔宇药业等龙头企业为引领,推动产业创新布局和产业链延伸,推动产品由中药饮片向中药配方饮片颗粒和中成药延伸发展。(2)加强生物药研发生产,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重点瞄准医药制造和医疗器械龙头企业,加强企业招商引资,培育引进2-3家行业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链条重建。(3)支持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建设,实现医药生产过程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到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医药企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培育打造1-2家百亿级产值重点企业,平邑县、沂水县、经开区、高新区4个中药产业基地初具规模。2.2023-2025年,重点实施技术创新突破,推动打造国内领先生物医药产业集群。(1)围绕提升临沂市医药核心竞争力,以技术为核心,重点支持化药、中药、生物药等创新药的研发应用,做强做大本地龙头企业。到2025年,培育2-3家本土品牌中医药龙头企业。(2)综合应用各种信息技术、设备和管理系统,支持医药智能工厂建设,鼓励企业推进制药装备智能化和药品生产过程智能化。(3)实施医药供应链管理,形成全产业链服务模式,着力提升医药制造智能化控制水平和生产效率。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医药企业产值突破500亿元,培育打造3家100亿级产值企业,4家50亿产值企业,在兰山区、罗庄区、费县、经开区建成4个现代生物医药(药械)产业基地,全市生物医药创新能力和智能化生产水平显著提升,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四、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工作重点

我市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以业已形成的化学制药、中药材、药品物流为主的产业体系为基础,聚焦关键产品、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大力发展医药、医疗器材和耗材等高新技术行业,提升产业链协同配套能力,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打造优势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抓住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机遇,放大政策优势,结合各自特点,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我市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推动鲁南制药、罗欣制药、新时代药业、翔宇药业、甘李药业等企业进行“二次创业”,引导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瞄准国内外医药产业前沿和医学前沿,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小分子药物等创新药物;支持大型企业兼并中小型医药企业,实现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转移,完善企业管理体系,优化企业结构,整合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品牌影响力,培育大企业集团,打造国际级医药企业。瞄准医药制造、医疗器械和耗材的行业龙头、“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加大招引力度,积极培育新的龙头骨干企业;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兰山区、罗庄区、费县、经开区现代生物医药(药械)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医用耗材以及特医食品。

(二)坚持守正创新与彰显特色,加快中医药产业形成新优势。壮大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支持金银花、银杏、丹参、太子参、桔梗、全蝎、徐长卿等道地药材原生态种植业发展,建设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基地,生产优质中药材,保证中成药大品种和中药饮片的原料供应,建设中药材追溯系统,培育打造沂蒙山精品中药材品牌。到2025年,建设中药材产业科技示范园9个,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8个。延伸做强中药产业。拓展延长中药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从单一切片、提取、生产中药饮片,向高附加值的中药颗粒剂、散剂、片剂、糖浆剂制造延伸。推动经开区山东一方向成品药发展,嫁接广东一方业务;推动投资6.1亿元的沂水罗欣乐康制药一期中药提取、口服制剂项目达产达效,二期经典名方、配方颗粒、道地药材开发项目尽快落地,打造10亿级中药产业园区;推动平邑中平中药突出金银花地理标志产品特色,开发生产金银花颗粒、经典名方、固体冲剂等一系列大健康产品,努力招引王老吉、加多宝等保健饮品企业落户临沂,形成集种植、加工、生产、检测、仓储、物流和追溯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

(三)围绕“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医药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推动鲁南制药、罗欣制药、新时代药业、甘李药业等大型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适度布局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等精细化项目,补全产业链条,增强产业链稳固性;重点推动山东新时代药业投资40.8亿元的创新能力及系列新药产业化建设项目(投资5.66亿元的奥利司他产业化建设项目、投资4.66亿元的系列抗肿瘤药物产业化建设项目、投资6.87亿元的中药产业提质增效项目、投资6.85亿元的口服固体制剂车间建设项目等)、山东罗欣药业集团投资13.7亿元的创新药物产业化转化项目(投资5亿元的特医食品建设项目、投资5.1亿元的抗菌搪瓷项目以及投资3.6亿元的医养健康产业项目)和甘李药业投资17亿元的甘李药业临沂生产基地项目以及山东中健康桥制药有限公司(二期)年产30亿粒通心舒胶囊系列产品生产项目、修正药业临沂产业园项目、卫康生物多糖研发生产项目、临沭海佑福瑞达原料药项目、沂南康利医疗器械(防护用品)生产(储备)基地及航和医疗器械等项目建成达效,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全链式发展。

(四)拓展拓宽产业业态,培育医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我市丰富中药材、农作物资源,根据不同疾病特点,加快特医食品研发及产业化。支持企业研发适合中老年人抗衰老、增强免疫力的食品,重点开发心脑血管及糖尿病、减肥增肌、儿童益智等辅助功能性食品,加快推动投资3.6亿元的罗欣若尧特医食品生产基地和投资1亿元沉淀金锣大豆蛋白、大豆肽开发项目建设;充分利用临沂优势农产品资源,鼓励银杏、生姜等延伸功能食品研发生产,重点推动投资17亿元的沂水昆润华熙健康产业园项目建设,生产姜油树脂、云芝糖肽等抗衰老、延寿命的保健产品,力争到2025年建成50亿级的大健康食品产业园。

(五)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提升医药产业数字化智慧化水平。推动建设智能制造车间。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制造模式,提升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以鲁南制药、罗欣制药为试点,建立“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式”为特征的制造车间,实现生产流程标准化、控制要素数字化、数据集成管理网络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加快企业由“制造”向“智造”转变。推动医药云服务。建立医药云服务平台,设立云医院门户网站及开发APP客户终端,加强对健康医疗大数据开发利用,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大数据库,实现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和共享,指导疾病诊治、药物评价和新药开发,发展基于大数据的医疗决策服务系统。支持全药网建设。探索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新模式,打造基于“互联网+医药”的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供应新模式,促进医药产业结构调整,提升药品生产供应智能化、规模化、市场化、阳光化。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和完善市医药产业工作推进机制,统筹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横向抓保障,纵向抓推进的协调推进体系;分解落实产业重点任务,明确职责和时间节点,工作推进情况实行月调度、季通报。

(二)完善医药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全面梳理医药产业领域相关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用好用活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政策,从基金、研发、创新、人才、土地、税收等领域,加大对医药产业发展的扶持。对列入省市两级重点的医药项目,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优先给予保障,并加强项目跟踪服务,推动项目尽快投产达效。

(三)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鼓励医药产业各领域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整合制造业创新资源,开展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加快技术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推动骨干企业、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统筹开展协同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建立和完善医药产业对外合作平台,创新国内外医药产业领域科技合作、交流新机制和新模式,促进国内外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势互补和共享,为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

(四)构建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机制。实施“三医联动”改革,着力解决“三医”现有政策孤岛和碎片化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政府作用,巩固医疗基础,提升医药支撑,强化医保导向,增强改革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形成有序、动态、协同的“三医联动”机制。积极构建制药企业、医疗机构、销售药店、物流企业共同参与的营销网络联动机制,努力形成“互联网+医药”新型发展模式,实现信息共享、流量共享、平台共享,拓宽医药产业发展路径,提升发展的协同性、互补性,进一步提高我市医药产业产品覆盖率。


附件5

临沂市建材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全市建材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建材产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建材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一)建材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建材是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中使用材料的统称,主要包括水泥、玻璃、建陶、石材、墙体材料、玻纤等。建材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关系经济建设的发展质量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局。当前建材产业面临新基建需求形成的新空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期”“窗口期”。建材产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之一,历史贡献大,民生关联度高,就业人口15万人,做好建材产业的转型升级,事关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特别是在当前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建材产业转型升级关系民生质量福祉。建材作为打造优质建筑工程的基础,是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推动建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绿色、优质的建材供给体系,有利于催生各类定制化、个性化、功能有机化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提供改变原有生活居住方式的重要源动力。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持续提高,运用绿色设计、绿色建材来营造健康绿色人居环境,已成为建筑和建材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推动建材产业实现绿色循环生产,可以实现节能减排,改善大气质量,有利于营造健康宜人的户外生活环境;引导和推广绿色建材应用,可以减少甲醛、苯和放射类物质等污染,有利于营造健康清新的室内人居环境;杜绝不合格建材进入建筑市场,有利于保障建筑质量,保护群众健康安全。

(三)建材产业转型升级是破解行业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建材产业涉及区域多、企业多、职工多,各类矛盾风险点密集,亟需在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前提下,找出可行路径,扎实有效解决建材产业面临的困难问题。1.产业集中度低。建材产业在各县区均有分布,辐射半径小,园区化集聚程度低。建材企业单体产能规模偏小,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建材企业430家,占全市规上企业的13.58%,2020年实现产值310.8亿元,仅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4%。2.技术装备水平低。在科技研发投入占比方面远低于其他行业,研发资源较为分散,多数企业没有研发机构,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储备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低;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融合赋能上存有明显短板,转型升级缺乏技术引领支撑。3.发展方式粗放。我市现有建材产品多为矿产品及初级加工产品,水泥产品90%为4.25及以下低标号水泥,缺少新基建专用高性能水泥、定制化水泥和部品化制品等高附加值水泥产品;中玻新材料的产品为普通基板,高附加值深加工不足;建陶多为低端贴牌代工产品,缺少自主品牌。目前我市建材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缺少品牌优势,单位能耗产出效益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同等资源能源消耗情况下效益水平低于行业平均值,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粗放发展方式难以持续。

二、我市建材产业发展的基础及优势

(一)矿产资源丰富。我市建材及非金属矿资源丰富,并且具有种类多、储量丰富、质地优良、分布广泛、较易开采、工业配套程度好等特点,在全省占有重要位置。据地质部门勘探,全市已探明的建材及非金属矿资源有30余种,有效经济价值约2000多亿元。其中已探明储量:石灰石12.53亿吨、石英砂岩4.63亿吨、石膏30.3亿吨、花岗石1.6亿立方米、白云石3.93亿吨、瓷土4.69亿吨。此外,长石、萤石、沸石、重晶石等矿产储量也相当丰富。

(二)产业门类齐全。我市建材产业已基本形成具有一定工业基础规模、门类较齐全、品种较丰富的产业体系。主要子行业有:1.水泥行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21家,其中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8条。全市水泥熟料产能1100万吨、年产商品水泥及制品1900万吨。中联、沂州和山水三大集团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大型原料均化、节能粉磨和自动控制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玻璃行业。沂南、沂水、兰陵等县硅砂资源储量丰富,探明储量4亿吨,现有规模以上硅砂企业86家,产能880万吨。中玻蓝星浮法在线镀膜(Low-E)玻璃生产线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景耀玻璃集团是国家级轻量化玻璃瓶研发生产基地。3.建筑陶瓷行业。现有规模以上建陶企业12家。大将军建陶、华宇国际、萨克米等企业开发艺术建陶、大板、薄板、岩板等高附加值产品,逐步走向绿色化、高端化的良性发展轨道。4.石材行业。主要集中于平邑县,现有规模以上企业30家,年加工销售各类石材达5000万平方米,约占全省石材总量的30%、全国石材总量的10%,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5.装配式建材。现有装配式建材企业32家,其中天元集团、中交建筑等企业项目列入省重点,天元绿色科技园项目年产装配式构件20万立方米,中交建筑科技园项目设计产能10万立方米。此外,石膏板、涂料、小五金等产值规模较小,子行业形成了多个细分领域的产业特色小镇,发展起一大批带动就业、藏富于民的建材中小企业。

(三)发展潜力突出。1.市场潜力大。2020年全市完成工程建筑面积1600万平方米,形成对各类建材的刚性需求。全市年水泥需求量约为2200万吨,混凝土用量4100万立方米、砂石1700万吨、玻璃600万平方米。石材产业是江北最大石材深加工产区,产品辐射北方市场;建陶行业是省内主要产区之一,大将军、华宇国际等高端建陶企业产品辐射省内、苏北等广大区域。2.物流优势强。物流综合费用低是我市产业发展的重要优势。如平邑石材产业依托物流优势,形成国内前三、江北最大的石材基地。我市铁路货运线运量大,促进了建材等大宗物品运输,为形成建材物流园区提供了基础。中巴货运专列拓展了与西部区域的建材物流,扩大了国际市场空间。3.商贸活力足。我市为江北最大小商品集散地,专业市场多,交易量大。市场发展带动建材企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为建材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弹性空间,并有利于催生电子商务、P2P、一站式购物、个性化定制生产等新业态。4.提升空间广。在“双循环”大背景下,消费越来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尤其是新一代消费群体对建材的品牌消费和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加,乡村振兴、新基建对高品质建材的需求量巨大;同时,建材产品由单一走向集成,企业由原材料供应者转向模块化商品供应者,服务由单次交易转为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者的发展趋势明显,预制装配式建筑、住宅精装交付、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等都为建材产业提升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建材产业转型升级思路目标

(一)转型升级思路。以“优化产业布局、产品提档升级、龙头企业培育、发展循环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创新”为着力点,重点建设提升“水泥循环经济产业园(基地)、玻璃(硅砂)新材料产业园、新型建陶产业园、石材综合利用产业园、玻纤深加工产业园、新型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基地)”,聚力打造水泥、玻璃(硅砂)、建陶、石材、玻纤、装配式建筑等六大产业集群,加快建材产业由“规模效益型”“需求效益型”向“科技创新驱动型”“资源环境友好型”转变,形成绿色、优质、丰富、多态的供给体系,构建新建材、新建筑、新基建、新生活方式链式发展新格局,走出一条绿色、低碳、高效、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建材产业实现产值450亿元以上,其中产值过10亿元企业3家,产值过5亿元企业20家,过亿元企业80家,力争培育5个50亿级的产业园区(基地),50家新型建材骨干企业。

——产业结构优化。到2025年,全市水泥熟料年产量保持在1100万吨左右,玻璃年产量约60万重量箱,水泥、玻璃等重点管控产能利用率保持在合理区间。科学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和产业聚集区,确保所有新建建材项目入园发展。

——供给质量提高。到2025年,全市建材骨干企业创建质量标杆企业10家以上;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水泥部品构件、低辐射镀膜玻璃等新型建材产品比重较“十三五”末提高50%;水泥42.5级及以上高标产品比例达到80%以上,特种水泥产品占比超过30%,部品化比例超过30%;平板玻璃深加工率达到60%以上。

——创新能力增强。到2025年,建设市级以上研发平台、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120家,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5%。

——循环低碳发展。到2025年,水泥、玻璃、建陶等主要建材产品能耗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粉尘、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排放指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水泥熟料生产线全部完成协同处置城市垃圾固废技术改造,水泥骨料等循环再利用比例超过60%。

——质量品牌提升。到2025年,支持骨干建材企业弘扬工匠精神,全面开展对标市长质量奖争创活动,积极推动全行业企业参与国家省市质量奖认定。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力争全市建材企业争创国内知名品牌5-8个。

四、工作重点

(一)优化布局,园区承载,推进建材产业集约集聚发展。根据建材行业矿产资源分布,因地制宜规划布局建材产业园区,实现集约发展。1.水泥循环经济产业园:以中联、沂州、山水等三大水泥集团为龙头,在平邑、费县、兰陵、沂南等县区,依据矿山及需求侧距离合理布局,发展壮大5处水泥熟料、粉磨、制品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基地)。2.玻璃(硅砂)新材料产业园:发挥资源优势,在沂南县建设硅砂新材料产业园;在罗庄区打造中玻“绿色节能玻璃制造产业园”,实施一批玻璃深加工智能化生产项目,实现玻璃价值链延伸拓展;推动景耀玻璃在临港区建设轻量化玻璃瓶生产研发基地,实现高端化发展。3.新型建陶产业园:在罗庄区、郯城县分别建设建陶高科技产业园区,推动企业整合提升,建设高科技含量产品线,发展艺术陶瓷、新型薄板、岩板等高附加值产品,打造建陶名牌产品。4.石材综合利用产业园:在平邑县以东升国际石材城、北方石材城、长山石材聚集区为重点,加快建设石材新动能双创园等专业园区,坚持利用环保、装备技术等综合标准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加快不符合规划的石材企业入园,培育专业突出、附加值高的专业石材园区。5.玻纤深加工产业园:围绕玻纤深加工,完善供应链,强化生产链,延长产品链,建设沂水玻纤科创园,推动山东玻纤下游的网格交织布、玻纤电子布、各类格栅等产业链延伸,巩固提升玻纤行业领先地位。6.新型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基地):在高新区、兰陵县分别建设中交建筑科技园、天元新型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国佲装配式建筑产业园等一批新型装配式建筑园区。其中,高新区中交建筑科技园2021年6月底前建成,天元绿色科技园项目2021年1月底前建成投产。

(二)市场导向,供给发力,加快建材产品体系升级换代。大力开发代表未来市场增量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具有先导性、低碳低能耗、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建材新兴产业和产品,找准产品升级换代方向。1.高标水泥。以高标化、特种化、水泥商混一体、部品化为升级目标,淘汰32.5级低强度水泥,提高42.5、52.5、62.5级水泥产品比重,发展桥梁、管涵、高铁、核电等新基建专用高性能水泥,发展定制化水泥制品和部品化水泥制品,适应装配式建筑要求,推进叠合楼板、楼梯、阳台等预制构配件标准化生产、工厂化生产。2.高端玻璃。研发超白玻璃、低辐射镀膜(Low-E)玻璃、夹层玻璃、钢化玻璃、中空玻璃、防弹玻璃、磨砂玻璃、热弯玻璃、光变色玻璃、抗菌玻璃、自洁净玻璃等高端产品和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向新材料领域延伸,发展轻量化玻璃瓶等高端日用玻璃。3.新型建陶。发展艺术陶瓷、岩板、薄板陶瓷。推广功能化、薄型化陶瓷砖,使用节水、轻量卫生洁具。4.墙体材料。壮大新型材料产业,鼓励利用城市建筑垃圾等可再生资源制造新型墙体材料,加快发展安全可靠、节能环保、轻质高强的墙体和屋面材料,开发适应“海绵城市”建设需求的新型透水、高强地面材料。5.玻纤材料。重点研发生产超高模量玻璃纤维、高强细纱等依赖进口的高端产品,实现产品替代,加大玻纤防火布、新型玻纤复合管道、管道防腐玻纤方格布等高端深加工制品的研发生产,拓宽玻纤在建筑装饰、工程固件及高端装备等领域应用,推动玻璃纤维等复合材料首批次示范应用和玻纤对于钢材、木材、水泥的替代使用。6.PC构件。实施工厂标准化方式加工生产,实现从原料端开始的全流程设计、生产、安装一体化,生产服务一站式,实现模具个性化设计+3D打印,推进PC构件在建筑、交通、水利等工程建筑领域和住宅、写字楼、医院、学校等民用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外墙保温材料、室内墙材升级换代。

(三)项目带动,延链强链,培植壮大建材龙头骨干企业。围绕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绿色循环发展的总体目标,推动骨干企业建设一批建链、补链、强链的重点项目。加快中联、山水、天元、沂州等大型建材企业发展壮大。1.费县沂州水泥窑协同处置建筑垃圾项目。投资1.2亿元,年可处置危险废物12万吨,建筑垃圾30万吨,新增效益1500万元。2.平邑中联水泥窑协同处置建筑垃圾项目。投资2.8亿元,每年可处置建筑垃圾、市政污泥200万吨,新增效益3000万元。3 .中玻新材料超白玻璃生产线改造及深加工项目。投资5亿元,建成后年实现产值20亿元,税收2亿元;4.山东玻纤3号窑池数字化改造项目(年产10万吨玻璃纤维高端制造项目)。投资6.2亿元,建设一条年产10万吨“数字化”玻璃纤维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年实现产值4.5亿元,税收7600万元。5.高新区天元绿色建筑科技园项目。项目总投资20亿元,分两期建设,建成投产后年产装配式构件360万平方米,成为鲁南苏北区域最大的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年实现产值70亿元,税收4亿元。6.高新区中交建筑科技园项目。一期占地282.6亩,总投资8亿元,投产后年实现产值12亿元,税收1亿元。7.兰陵国佲装配式建筑产业园项目。占地298亩,总投资6.2亿元,建设年产30万立方米PC构件,建成后年实现产值5亿元,税收4000万元。8.罗庄萨克米新天地高科技陶瓷项目。投资7.2亿元,建设高档岩板和高档骨瓷、艺术瓷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年实现产值6.6亿元,税收6000万元;9.平邑石材新动能双创园项目。规划占地1335亩,可承接整合入驻石材企业,建设生产及配套服务一体化园区,入园企业年实现总产值10亿元,税收过亿元。10.沂水城投大华建材有限公司年加工300万吨骨料项目。以建筑垃圾、尾矿废石为主要原料生产混凝土骨料,建成后可实现产值10亿元,税收过亿元。

(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大力培育发展“循环经济”。1.加强资源循环利用。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升级、管理优化等方式打造建材循环经济园区,实现固废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支持利用现有新型干法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市政污泥、污染土壤和危险废物等,开展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副产石膏、矿渣等大宗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发展基于垃圾、固废的绿色生态和低碳水泥。到2025年全市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能力达到500万吨/年,基本实现城市固废、工业固废、危废全部循环化无害化处理。2.推进绿色工厂创建。实施绿色建材示范工程,支持企业开展绿色产品认证,重点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绿色示范工厂。科学设计厂区布局,预留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区域,淘汰落后设备,实现清洁生产工艺技术改造,推动用能结构低碳化,开展骨干建材企业绿色示范达标活动。到2025年,全市培育建材行业绿色示范工厂10家以上。3.实施绿色产业链延伸。支持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产品特点,围绕提质增效目标,根据产品不同使用方向和产业链延伸需要,进行园区和企业绿色提标改造。构建贯通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的全产业链,搭建产业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实现迭代发展。开展建材行业业态创新培训培育,组织开展绿色建材新产品、新设计的首批次应用试点示范。4.强化自然生态治理。水泥企业自备矿山要达到绿色矿山建设关于节约资源、节能减排、环境修复、土地复垦等各项规范要求。支持企业开展工业窑炉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加强无组织排放管控,实现二氧化硫、粉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

(五)智能制造,信息赋能,推动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1.实施智能化网络化赋能。推动建材企业设备智能化升级,夯实建材工业信息化支撑基础,促进行业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规模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提升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建材生产方式自动化、精细化革新,鼓励建材企业实现机器换人。鼓励研发智能家居设备模块,推动服务型制造,满足消费者对建材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到2022年,全市10家以上重点建材企业达到智能示范工厂(车间)标准。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支持建材企业加快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创建各类技术中心、工程中心、设计中心和实验室,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共建平台、联合攻关、专题对接,集聚各方创新资源,集中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十四五”末全市建材产业市级以上各类研发平台达到120家。3.支持业态模式创新。加强工业设计创新引领,完善设计资源共享机制。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进建材企业智能化、柔性化改造,增强定制设计和柔性制造能力,重点发展全屋体验式订制、订单化3D预制等新业态模式。发挥物流之都优势,发展会展经济、建材仓储、期货交割等服务业。到2025年,全市规上建材企业基本实现线下展示、线上定制、智能生产、配送安装一体化发展,基本形成新产业风貌、新业态模式。4.推进质量品牌提升。严格产品质量管理,推进建材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建设,支持企业参与制定行业标准,推行科学管理体系,促进产品质量提升。积极引导重点骨干企业争创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和品牌创建示范区,支持沂州集团、萨克米新天地、平邑东升石材等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要素保障。严格按照《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材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临政发〔2018〕1号)要求,支持建材企业技术改造、科技研发、品牌创建、人才引进、投资融资等。同时,县区要加大对龙头建材企业重大技改项目新增工业用地指标保障力度,确保土地供应。对提升产能的骨干企业,由所在地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在符合规划前提下,依法保障适应企业发展规模的合理矿山需求。建材骨干企业符合产业政策的新上技改项目,按照《关于开展临沂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2020-2022年)的实施意见》规定,对企业购置先进装备给予贷款贴息。落实现行产业政策规定鼓励类内资项目进口设备免关税,以及符合规定的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优惠政策。

(二)营造良好环境。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不断强化服务企业能力建设,加强对重点园区、重点企业的跟踪管理和服务,及时掌握并积极解决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优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加快立项、规划、土地、环评等审批事项的办理;建立服务企业转型升级信息平台,及时发布政策信息,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三)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建材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推进小组,统筹推进整体工作。各县区要高度重视建材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组成专门班子,健全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市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推动建材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附件6

临沂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市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拉动内需、扩大出口、吸纳就业、繁荣地方经济、促进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加快推进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着力打造产业新优势,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纺织服装产业是重要的传统产业和民生产业

纺织服装产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重要的国计民生产业。当前,纺织服装产业既面临着供给侧改革、内需扩大、消费升级、科技进步等带来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资源、环境、要素约束等诸多新的挑战,产业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加快转型升级是实现纺织服装产业创新发展、集约发展、绿色发展的治本之策。

(一)纺织服装产业是“双循环”背景下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可以释放巨大而持久的动能和潜力,对纺织服装产业必将带来大规模的内需市场。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具有融入“双循环”的产业基础:1.产业体系较为完善。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棉纺织、毛纺织、化学纤维制造、服装服饰、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等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培育了“高档毛毯”“劳保手套”“男装加工”“兔毛纺织”等各具特色的产业链。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116家实现总产值110.6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2%。2.规模企业逐步增加。全市初步形成了一批生产规模较大、产品档次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的骨干企业。2020年,产值过亿元企业28家,其中:沂水恒泰纺织、高新区新丝路工贸、莒南瑞祥泰劳保和恒兴泰劳保等4家企业的年产值超过5亿元。3.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共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山东著名商标4个;拥有1家院士工作站、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纺织服装产业生态发展趋势为产业升级带来新机遇。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升级,纺织服装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也发生深刻变化。1.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成为主旋律。从行业看,规模扩张建设趋缓,优胜劣汰、改造升级步伐加快,以初加工为主、靠规模扩张、以量取胜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科技创新、升级迭代快的企业得以迅速发展,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成为引领发展的战略重点。2.纺织新材料推广应用助推产业升级。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新型纺织品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消费导向和时尚,包括天然纤维、生物纤维、功能性纤维以及废旧纺织品的再生利用等,将进一步改变传统纺织品生产结构模式,促进纺织工业转型升级。3.人工智能、“互联网+制造”等加快落地。随着智能制造的实施,企业生产方式、运营流程、组织架构更加柔性化、精益化、协同化,透明、高效的供应链关系加快形成,模式创新快速迭代,新入口、新界面、新市场层出不穷;数字生态下“网络效应”“规模效应”变得更为快捷,品牌形成周期缩短,退出速度加快,从平台品牌到网红品牌,模式不断创新。4.个性化、功能化、时尚化成为新的消费趋势。科技创新和互联网应用不断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消费需求,线上“网购”已成为消费市场不容忽视的重要销售渠道,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的个性化、时尚化的消费趋势明显,为纺织服装企业的品牌重塑和新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消费者对衣着产品功能性、生态安全性等方面的高品质要求,必将带动纺织服装市场需求增长。

(三)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是化解当前困难矛盾的必然要求。1.产品结构不优。近年来虽然纺织服装产业层次不断提升,但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行业进入门槛较低,科技含量不高,初加工企业比重大,低档次的传统产品居多,缺少高附加值、功能性、差异性的产品。2.龙头骨干企业偏少。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带动发展能力不强,参与市场竞争的力量相对较弱,在吸引外资、合作经营及享受行业政策方面多处于被动状态。202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过亿元企业中纺织服装仅占3.5%。3.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整体仍较落后,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比例不高,抵御行业风险能力不足。纺织服装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仅有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仅占全市的3.4%。4.技术人才缺乏。技术研发人才数量少,熟练工人不足且流动性较大,高素质人才难以引进。5.传统市场拓展难度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双重挤压纺织品市场,我市纺织品出口受到较大影响。

二、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目标

(一)发展思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把握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趋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为重点,提升产品研发设计和品牌创建水平,丰富和细化产品种类,加快培育一批有区域影响力的纺织服装骨干企业,增强纺织服装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着力构建现代纺织服装产业体系,努力把纺织服装产业打造成为结构优化、要素集约、个性鲜明、功能时尚、品牌引领的特色优势产业。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00亿元,利税14亿元,培育年产值过30亿元企业2家、过10亿元企业6家、过亿元企业35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2家、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4家,新增山东知名(优质)名牌3个,80%的重点企业主要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关键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蒙阴县、沂水县、高新区、费县高档纺织品产业基地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40亿元、40亿元、30亿元、20亿元。

三、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集聚发展。围绕做优、做强、做精纺织服装产业链,以现有产业为基础,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培育高档纺织、服装加工、鞋帽加工产业基地。1.高档纺织品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蒙阴县、沂水县、费县和高新区。蒙阴县以盛和纺织、百花源毛毯、瑞林毛纺等企业为龙头,以无纺布和羊绒、兔绒纺织为重点,形成家用纺织品与产业用纺织品生产相结合、配套齐全的高档纺织用品产业基地。沂水县以恒泰纺织为龙头企业,以针织产品、化纤产品为发展重点,以高性能纺织品为未来发展方向,形成高档纺织品生产基地。费县以山东凯秀布业、淇媛染整等企业为龙头,以高档牛仔布、服装面料、抽纱刺绣工艺品为发展重点,形成集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商贸物流为一体的高档纺织产品基地。高新区以新光实业、靓华纺织等企业为龙头,着重发展以家用纺织品为主的高档纺织品产业基地。通过推动园区内企业产品进行高端化、多样化、时尚化升级,将四大纺织品产业基地建设成临沂纺织用品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2.服装加工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郯城县、平邑县。郯城县服装加工产业基地,以东隆服装、江镇丝绸、雷诺服装、臻丽服饰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男装加工、个性化男女时装定制。平邑县劳保手套产业基地,以万利合线、金利合线、恒得力手套等企业为龙头,形成以加工劳保手套为主导产品的产业基地,提升产品质量,凸显当地特色,打造区域品牌。两个加工产业基地巩固传统优势,推动产业园区内企业转型升级,打造区域品牌,提升国内外知名度。3.鞋帽加工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沂南县、沂水县。沂南鞋帽加工产业基地,以汇丽鞋帽、百华鞋业等企业为龙头,建设规模化定制鞋业园区,实现智能生产和个性化柔性制造,加速传统制鞋产业转型升级。沂水布鞋产业基地,以大陆鞋业、宜刚鞋业、豪迈鞋业、广盛鞋业等企业为龙头,引导传统鞋制造业积极探索智能制造新工艺,走“个性化定制+品牌营销”的路子,促进产业转型发展。

(二)大力培植领军企业,引领产业发展。1.大力实施技术改造项目。推进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设,提升产业加工深度,延伸产业链条,带动纺织服装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山东恒泰纺织有限公司1500万米功能性产业用纺织品智能化生产线等项目、山东盛和纺织有限公司新上高档无纺布项目、蒙阴县祥和毛纺织有限公司高档毛呢面料、服饰加工项目、山东凯秀布业有限公司年产5000万平方米高档牛仔布项目、莒南恒兴泰纺织集团高端劳保手套项目建设,实现企业提质增效。2.推动骨干企业做大做优。从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品牌等方面扶持企业发展,推动企业扩大规模、创新产品、拓展市场、争创名牌。3.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带动效应。对具备良好产业基础和潜力的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地,在产业配套、园区承载、项目落地、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产业集约、协同发展。

(三)推进智能绿色制造,提升核心竞争力。1.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技术创新是转型升级的核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充分运用市场配置资源,采用更加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工艺,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加快建立技术创新平台。引导企业积极申报及建立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争取申报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或者工程实验室,年产值2亿元以上的争取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者工程实验室,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争取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或者工程实验室。3.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建设技术教育和实训基地,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纺织服装领域专业化培训,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工程师,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围绕企业现实需求,开展前沿课题研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将科技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研发、科技投入、推广应用的主体,全面推进全市纺织服装产业更好、更快、更优发展。

(四)实施质量品牌战略,提高有效供给水平。1.努力提升产品品质。引导企业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盈利能力,促进产品质量水平提升。引导企业开展质量体系和环境体系认证,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实施质量提升,开展对标达标活动,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树立质量标杆企业。2.大力争创名牌产品。引导企业提升品牌意识,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软实力。鼓励企业围绕研发创新、设计创意、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积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并付诸实施,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的自主品牌。支持企业引进品牌资产,实现由贴牌生产向自主设计、自主品牌转型。3.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利用新媒体、新平台,广泛进行品牌宣传,引导企业参加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纺织服装供应链博览会、义乌针织博览会等知名纺织服装展,通过展会宣传临沂纺织服装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加快业态模式创新,跟上时代发展潮流。面对产品迭代加快、市场变化加速、细分市场兴起、粉丝经济崛起、视觉营销趋势突出的新形势,必须加快纺织服装生态模式创新,跟上时代潮流,做好营销文章。1.拓展网上营销。开展网上销售、直播带货等消费新模式,推动发展专业市场的“网红店员直播+门店展示+厂价发货”一站式体验模式,解决实体市场零售消费者受到地域局限的难题。2.精准定位线下体验销售。针对高档纺织服装,合理规划发展品牌实体门店,鼓励服装企业发展定制化服饰,利用线下体验性佳的优势,开展用户体验,提升产品附加值。3.搞好个性化定制服务。通过“互联网+”,发展面向细分市场的个性化定制新模式,推广用户驱动生产(C2B)商业模式,重构供需关系,以消费者为中心,客户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择需要的产品,以新的营销方式改变纺织服装产业的市场格局。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协调。建立纺织服装产业推进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推进清单,加大调度协调力度,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努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困难问题。加强创业指导,发挥好产业政策导向作用,引导企业科学把握行业演变规律和产品迭代发展方向,超前谋化发展规划和发展项目。强化工作督导落实,加强调度,定期通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做好发展要素保障。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育及国内外人才引进机制、评价使用机制,加强行业创意、创新、管理型人才培养,提升行业整体素质。重点围绕管理专家、“泰山学者”、创业人才和高级蓝领工人,实施定向引进、专题培训,为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加强银企沟通,积极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推动企业间通过合资、重组、互相持股、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项目建设。培植上市资源,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为企业提供信用担保。

(三)推动产业配套联动。坚持系统观念、链式思维,促进纺织服装优势品牌企业带动联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上中下游企业联动配套,打造优质完善的供应链和产业链。鼓励企业延伸产业链,支持龙头、品牌企业兼并重组,通过横向联合、纵向整合做优做强;鼓励中小企业专注特定细分产品市场、技术领域和客户需求,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四)发挥好行业协会作用。纺织服装行业协会要认真履行职责,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努力为企业提供规划指导、行业标准、数据分析、信息咨询、教育培训、技术交流等全方位服务。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落实各项政策,为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建立经济运行监测、风险预警和贸易纠纷法律援助机制,切实帮助企业化解风险,确保企业健康发展。


附件7

临沂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小组名单

名称

牵头领导

责任部门

木业产业

王安德、刘贤军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市林业局

冶金产业

孟庆斌、刘贤军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机械电子产业

徐 涛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医药产业

杜德昌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建材产业

常红军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化工产业

刘贤军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食品产业

郑连胜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纺织服装产业

张玉兰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下载Word】 【下载PDF】
【关闭窗口】 【字体: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