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政策文件 >> 市委文件 >> 正文
标题 中共临沂市委 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临沂市深入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实施意见》的通知
索引号 1585729837/zfb/2021-0000049 主题分类 其他
发文机关 临沂市政府办公室 发文字号
成文日期 2021-09-08 发布日期 2021-09-08

中共临沂市委  临沂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临沂市深入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实施意见》的通知

(2021年9月8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山东省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意见》,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实现由交通大市向交通强市跃升,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发展目标

1.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围绕交通强国建设总目标、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发展目标,逐步构建全市“三网两圈两枢纽”综合立体大交通格局,推动临沂交通高质量发展。

到2025年,综合交通供给能力明显提升,基础设施结构合理性进一步增强,运输方式衔接顺畅性有所提高,运输服务质量和效率明显改善,行业管理和支持保障能力实现升级,初步形成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三网”“两圈”“两枢纽”以及“来字型综合通道”,基本支撑临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初步实现交通现代化。

到2035年,全市基本建成“三网两圈两枢纽”综合立体大交通格局,即建成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民用航空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以普通铁路、普通国省道为主体,辅以城市快速路和轨道交通的“普通干线网”;以农村公路为主体,通用航空、水运为补充的“基础服务网”。构建高铁“135交通圈”(即1小时通达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京津冀、长三角中心城市,5小时通达珠三角、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全国主要经济区域)和干线公路“153060交通圈”(即城区及各县驻地车辆平均15分钟上高速公路;中心城区与莒南县、郯城县、沂南县、兰陵县、临沭县、费县间30分钟通达,与临港区、蒙阴县、沂水县、平邑县间60分钟通达)。打造综合客运和综合货运“两大枢纽”。基本建成交通强市,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交通现代化基本实现,有效支撑临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引领临沂现代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到2040年,全面建成交通强市,多元立体、能力充分、运行高效、服务优质、智慧安全、生态文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全面建成,交通发展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

到2050年,巩固提升交通强市建设成果,设施更先进,保障更有力,服务更优质,人民更满意。

二、建设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

2.构建多元融合的综合交通网主骨架。积极融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规划建设,加快完善日照—兰考、京沪辅助通道、济南—临沂—连云港、鲁中通道、临淄—临沂、临沂—徐州等综合交通通道内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建设,形成“来”字型综合交通网主骨架。依托国家“京津冀—长三角”主轴,快速融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中的6条主轴、7条走廊、8条通道,密切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4极,与山东半岛、中原地区等8个组群,与山西中部、宁夏沿黄等9个组团之间的互联互通,充分发挥向北连接京津冀、向南承接长三角、向东靠港出海、向西通边疆入亚欧的重要作用。

3.建设互联互通、优质高效的快速交通网。构建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民航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推进京沪高铁辅助通道(潍坊至宿迁段)、济莱临连高铁、鲁中高铁、临沂至枣庄至徐州城际等高铁项目建设,打造“米”字型高铁客运专线网络格局。到2025年,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30公里左右;到2035年,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超过600公里。推进临淄至临沂、临沂至滕州、临沂至东海、董梁高速临沂段、蒙阴至邳州、临沂至滕州高速公路东延、临沂至徐州等高速公路建设,形成“五纵五横”的网络布局。到2025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00公里以上;到2035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20公里以上,形成便捷高效的高速公路网络。提高临沂机场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增加航线覆盖与航班密度,到2025年,完成临沂启阳机场候机楼改扩建及附属工程建设,将临沂机场打造成为全省四个枢纽机场之一;到2035年临沂机场成为区域性门户机场,与省内及周边城市实现1小时通达,与全国各大城市以及世界主要城市实现半日或一日内通达。

4.建设畅通市域、经济便捷的普通干线网。推进胶新铁路复线、临沂至连云港铁路、临朐至沂水铁路、董家口至沂水等普通铁路建设,打造“一纵两横五联”的普速铁路网。实施国省道快速化改造,构建“十纵十横”的普通国省道网络;加快市域快速路网、沿河快速路网建设,打造“一环二圈九通道”快速高效公路网和“两纵三横一连”沿河快速路网,强化外围交通与城区主干道的快捷连通,实现我市“153060”快速交通圈出行目标。到2025年,力争实现新改建普通国道276公里,新改建普通省道178公里。到2035年,力争实现新改建普通国道800公里以上,新改建普通省道900公里左右。加快推动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到2025年,力争开工建设首条轨道交通线路,到2035年,初步建成中心城区轨道交通骨干线网。

5.建设通达深、惠及广的基础服务网。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农村公路与国省道对接充分,农村公路技术等级明显提升,基本形成安全畅通、功能完善、治理有效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到2035年,构建“通达深、覆盖广、衔接顺、运行安全、畅通美丽”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农村公路网络高水平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构建“覆盖市域、辐射鲁南、服务全省”的通用机场群,推进各县区通用航空规划建设,通用航空覆盖主要产业园区、景点、矿区、交通事故多发区,实现“县县通、及时达”,形成以临沂启阳机场为龙头、通用机场为补充的机场发展格局。围绕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大型工矿企业等重要节点,加快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解决好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动兰陵陶沟河复航工程、莒南绣针河(临港—岚山港)等内河通航,进一步做好沂沭河水系连通工程、沂河复航工程、城区水上客运通道等重大内河水运工程整体筹划和前期研究工作,力争“十四五”末实现临沂内河水运的突破。

6.建设一体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加快推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强化各种运输方式间的有效衔接。到2025年,打造临沂北、临沂机场等2个门户型综合客运枢纽,建成京沪高铁辅助通道(潍坊至宿迁段)沂水莒县、沂南、兰陵、郯城综合客运枢纽;到2035年,建成济莱临连高铁蒙阴、孟良崮、临沂东、临沭北等区域型综合客运枢纽。到2035年,打造空港国际物流园、临港国际物流园、高铁货运中心、临沂国际陆港、临沂公铁联运物流园、济铁物流园、临沂经开区综合保税物流园等7个区域性综合货运枢纽;费县公铁联运物流园、兰陵公铁联运物流园、临沭铁路物流园、平邑温水综合物流园、莒南铁路物流园、沂水铁路物流园、沂南铁路物流园、郯城铁路物流园等8个集散型综合货运枢纽。全市形成多点贯通、互联互通的枢纽体系,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提升交通运输一体化水平。

三、建设高效能现代化运输服务体系

7.完善多层次客运服务格局。拓展航线网络,增加航班密度,增强与国内重要城市间的高效联通水平。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融合建设,做好与城市轨道交通衔接协调,构建运营管理和服务“一张网”,形成城市与边缘组团之间快速直达的交通联系。完善城市公交、城乡公交、农村客运三级网络,加速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公交优先战略,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100%,发展定制、快速、旅游、社区、接驳、微循环等业务,推动公交服务多样化。

8.大力发展旅客联程联运。以高铁客运站建设和现有火车站改造为依托,打造一批现代化综合客运枢纽,完善枢纽站场联运服务功能,实现“零距离换乘”。鼓励综合客运枢纽建设统一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枢纽内不同运输方式间实时共享服务信息。依托空巴联运、空铁联运,为旅客提供行李直挂服务。建立健全城市交通与城际交通协调联动机制,加强旅游景区与客运站、城市公共交通的衔接,通过强化公路、铁路、民航的衔接合作,逐步开辟跨运输方式的特色旅游。

9.推动货运组织高效化。积极发展全货机航线,利用“互联网+”,搭建航空物流枢纽综合服务平台,强化航空货运枢纽服务能力,提高货物运转效率。大力发展高铁物流、普铁货运,加快集疏运铁路、铁路专用线建设,探索客货分线运输、联挂运输等运作方式。加大高铁货运车厢、高铁货运箱、高铁装卸专用设备的研发力度和应用。畅通物流大通道与城市配送网络交通线网连接,提高干支衔接能力和转运分拨效率。加快构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和末端网络。

10.打造多式联运体系。支持建设现代化综合货运枢纽,推动公铁联运、公海联运、陆空联运、铁海联运发展。加快发展标准运载单元的多式联运快速转运装备,实现装卸设备和转运设备的无缝对接,提高多式联运换装转运的自动化作业水平。加强不同运输方式货物交接、合同运单、信息共享、责任划分、保险理赔等方面的制度对接和规范统一。推动多式联运运营组织一体化,采用“无车承运人”模式,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人,提供“一单制”全程无缝运输服务。

11.推动国际物流网络畅通。争取中国国家铁路集团的支持,推进国际铁路物流通道建设,适时开通更多方向的欧亚国际货运班列。依托临沂港、临沂综合保税区,与出海港口探讨开展股权合作,提高临沂货物在海港口岸的物流效率。积极开展临沂国际陆港联运试点,争取开放铁路口岸。对接面向东南亚、东北亚、非洲、南北美洲及欧洲的国际航线,构建海上物流通道。加快推进国际邮件互换局申请、设立,加强与国际快递公司的合作,加快建设国际快递分拨与配送中心。

12.高标准推动交旅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以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的“环+放射”市域旅游通道体系,提升全域旅游可达性,强化交通网“快进慢游”功能,加强交通干线与重要旅游景区的衔接。构建以蒙山、地下大峡谷·萤火虫水洞、孟良崮、山东省政府旧址、竹泉村、压油沟、九间棚等为代表的精品景区、乡村旅游集聚区“串珠成链”的旅游公路网,提升整体旅游品质。推进旅游交通换乘系统、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干线公路沿线现有的服务站点、加油站、文化广场及路边闲置场地等设施,配套建设旅游驿站、观景平台、旅游厕所、停车场等设施,完善旅游信息咨询、休闲游憩等功能,改善旅游出行条件及服务水平。

13.深入推进交邮协同融合。加快“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创建,建设全国性邮政快递枢纽,推进邮政和快递处理中心等设施与民航、铁路、公路枢纽同步规划建设,发展航空快递、高铁快递和电商快递班列。加快县域快递园区建设,深入推进快递末端集约化发展,推进快递进村,完善三级网络配送体系,优化快递车辆运营环境。推进寄递物流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跨境电商融合协同,促进供应链服务、冷链快递、跨境寄递、即时直递发展。支持无人机投递、智能配送、无接触寄递等新模式发展。推进乡村邮政快递网点、综合服务站、汽车站等设施资源整合共享。

四、建设创新融合的智慧交通体系

14.加快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加强应用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与交通运输的融合发展。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实现施工、管养智能化。重点突破高速公路智能化、车路协同等关键技术,建设全天候通行、全路段感知、全过程管控的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智慧交通大数据应用平台,推动交通运输信息数据融合,提高信息系统社会化服务水平。

15.提升运输服务智能化水平。推动“互联网+”便捷交通发展,鼓励支持共享交通、网络预约、定制出行、互联网租赁等新业态。推动电子化、异地化票务服务,支持旅客“一票出行”。探索推动二维码、人脸识别信息等新媒介验票乘车,实现非接触式安检、跨方式安检互认。统筹推进“商仓流”一体化发展,推广应用先进物流数字技术及装备,提升仓储、运输、分拣等管理水平,建立有效支撑“商仓流”发展的协同供应链体系。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大力发展车货匹配、运力优化、运输协同、仓储交易等新模式。

16.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支撑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培育一批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交通运输行业创新型企业,大力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完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技术、服务、组织和模式等各类创新,不断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五、建设环保集约的绿色交通体系

17.加强生态保护与资源集约利用。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将绿色发展贯穿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养护全过程。统筹交通线路、枢纽等设施布局,集约利用土地、通道线位等资源。推进公路、铁路等沿线廊道环境整治,针对早期建设的交通工程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加快开展保护与修复工作。

18.创新绿色交通发展模式。推进交通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实现全市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和城市物流配送车辆100%为新能源、清洁能源。推进加氢站建设和氢能源汽车应用,到2025年前完成4座加氢站、400辆氢燃料汽车的示范应用,到2030年前完成12座加氢站、1200辆氢燃料汽车的推广应用。持续优化公交线网,打通城市微循环,提高公交服务品质,增强公共交通吸引力。进一步提升慢行交通出行环境,提高慢行系统利用率。推进节能减排与绿色交通技术装备融合发展,大力普及纯电动出租车、公交车、邮政快递运输车,沿干线路网布点共享单车存放设施、充电桩等,增加定制化、共享化客运供给。

六、建设安全可靠的平安交通体系

19.提升设施设备本质安全度。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体系,提升基础设施使用寿命和抗灾能力。加大铁路、公路安全设施投入力度,推进事故易发路段综合整治,加大公路危桥改造、隧道提质改造力度。严格保障重点营运交通工具安全性能,大力推广车辆智能视频监控设备安装和电子运单使用。

20.提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水平。强化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执法,完善超限超载治理长效、“两客一危”运输企业监管等长效机制,健全应对网约车、共享车等新型交通运输方式的安全监管体系。严格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优化安全责任追究机制。推进交通、应急、公安等部门间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共享。

21.构建交通应急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跨方式、跨部门的综合交通预警、应急信息沟通、应急运输保障协调机制和管理平台,探索形成协同高效的救援模式。建立完善各级交通应急预案体系,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推广“无脚本”演练。推动应急保障基地建设。

七、建设高效协同的行业治理体系

22.深化综合交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整合交通运输行政资源,合理调整机构、精简人员。建立常态化跨方式、跨部门、跨区域综合交通协调机制。健全综合交通发展规划体系,加强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空间规划的紧密衔接,推动多规融合。

23.完善政策法规流程。进一步加强交通领域标准规范的修订,强化制度保障。着力推进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减少执法层级,整合执法主体。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全面推广证照分离,逐步实现“极简办、集成办、全域办”,大力推行网上审批。强化政务信息公开,推进行政管理集中、透明、便民、高效,接受社会监督。

24.健全市场治理体系。明确政府与市场分工,加快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落实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推动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推进交通运输信用评价和分级分类监管,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八、保障措施

25.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分工,建立由市委、市政府领导,各相关部门协作的实施机制。制定详细年度实施方案,确保组织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项目建设过程中,在通道资源利用、路线衔接、技术标准选取和建设时序安排等方面加强与毗邻地市的协调,充分发挥跨区域路线的整体效益。

26.强化跟踪检查。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强化实施过程中的跟踪评估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任务有序推进,各项目标如期实现。按照“完成一批、开工一批、研究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

27.强化要素保障。抢抓“一带一路”、交通强国、乡村振兴、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和国家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沂蒙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政策支持,争取并深入对接上级有关部门的优惠政策。深化投融资体制创新改革,通过设立基金、创新组织模式等举措,吸引大型央企等战略投资者参与交通建设。统筹协调财政、公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建等相关部门,加大对重点项目的用地支持。

28.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行业的教育培训工作,提升综合运输发展实践的人才保障能力,建设高素质交通干部队伍。以交通重大建设工程、重点科研项目为依托,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及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强交通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和综合运输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及人才选拔机制,强化行业人才管理,为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图表解读:《临沂市深入贯彻<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实施意见》

新闻发布:临沂市召开“十四五”时期临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


【下载Word】 【下载PDF】
【关闭窗口】 【字体: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