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公开 >> 正文
索引号 1585729837/fgw/2021-0000033 发布机构 临沂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开目录 区域规划 发布日期 2021/07/18
文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标题 鲁南经济圈“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
鲁南经济圈“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基础形势

第一节  优势条件

第二节  发展成就

第三节  机遇挑战

第四节  重大意义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战略定位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构筑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构建区域新型发展格局

第二节  提升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支撑作用

第三节  多层次推动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布局

第四章  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第一节  健全完善新型基础设施

第二节  构筑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第三节  协同构建能源保障体系

第四节  加快推动水利设施建设

第五章  高质量建设乡村振兴先行区

第一节  协同提高农业质量效益

第二节  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第三节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六章  统筹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共同打造现代优势产业集群

第二节  合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第三节  协同打造优良产业生态

第七章  协同打造鲁南科技大走廊

第一节  共建科技创新平台

第二节  联合开展成果转化

第三节  完善创新创业生态

第四节  健全科技人才队伍

第八章  共筑文旅融合发展高地

第一节  加强文旅资源协同开发

第二节  完善一体化旅游服务体系

第三节  共塑鲁南经济圈文旅品牌

第九章  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第一节  共同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第二节  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治

第三节  加强生态环境协同监管

第十章  全面推进协同开放合作共赢

第一节  推进高质量“双招双引”

第二节  加快内外贸融通发展

第三节  全方位深化国际合作

第四节  推动跨区域高效协作

第五节  共同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第十一章  推动公共服务深度融合

第一节  加快医疗卫生资源共享

第二节  深化优质教育交流协作

第三节  实现社会保障有序接轨

第四节  促进人才市场相加相融

第五节  建立应急管理联动机制

第十二章  打造淮河流域协同发展新高地

第一节  积极参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

第二节  共建淮河下游生态屏障

第三节  推动淮河流域交通网络联通

第四节  打造淮河流域合作交流高地

第十三章  强化规划落实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节  强化要素配置

第三节  推动规划衔接

第四节  动员社会参与


前 言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要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积极推进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培育全省高质量发展新引擎。2020年6月,我省出台《关于加快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鲁政发〔2020〕9号),加快临沂、枣庄、济宁、菏泽4市(以下简称“4市”)一体化发展,建设乡村振兴先行区、转型发展新高地、淮河流域经济隆起带。

鲁南经济圈包括临沂、枣庄、济宁、菏泽等4市,涉及12个市辖区、23个县、3个县级市,总面积4.5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02.8万人,分别占全省的28.6%和31.5%。依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特制定《鲁南经济圈“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本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规划期至2025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  基础形势

第一节  优势条件

鲁南经济圈区位条件优越,资源禀赋突出,文旅资源丰富,享有多重国家和省政策红利,发展前景广阔。

地理区位条件优越。鲁南经济圈4市毗邻苏豫皖三省,位于新亚欧大陆桥东端,处于华东与华北、山东半岛与中原地区以及长江流域与黄淮流域的结合部,在我省区域版图中具有承南接北的重要作用。圈内京沪高铁、鲁南高铁、京九铁路和日东、岚曹、济广、京台、济徐、德上等高速公路交汇对接,临沂、济宁机场是全国较繁忙的中型空港,菏泽牡丹机场建成通航,济宁港是全国内河28个主枢纽港之一。

资源禀赋优势明显。菏泽、济宁、枣庄3市煤矿储量占全省73%,沂源、兰陵、东平等地铁矿储量占全省铁矿储量的90%以上,蒙阴、郯城一带的金刚石储量居全国第2位。国土空间开发潜力大,地质、地形、土壤、植被多样,生态资源良好,物产丰饶,粮食总产量达1873.82万吨,占全省的34.4%;蔬果产量达2646.5万吨,占全省的31.4%;肉、禽蛋、牛奶、淡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全省的31.3%、29.9%、22.9%、37.6%,平邑金银花产量占全国70%左右,菏泽牡丹、枣庄石榴、苍山大蒜等闻名中外。水资源充沛,河湖体系发达,有沂河、沭河、泗河、洙赵新河、万福河、梁济运河等重要水系,京杭运河、南四湖贯穿济宁和枣庄南北。劳动力资源充裕,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鲁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拥有孔孟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牡丹文化、红色文化等多种文化资源;历史名人辈出,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开发潜力巨大,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政策叠加效应突出。临沂市先后获批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国家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国家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沂蒙革命老区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政策;济宁市全国“新城建”试点城市释放先行先试“政策红利”,南四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省级战略;枣庄市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突破菏泽战略深入实施,这些政策为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良好政策基础。

第二节  发展成就

鲁南经济圈4市已初步形成区域协作、互动多赢、融合发展的格局,逐步迈向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2020年,鲁南经济圈4市生产总值达到14410.4亿元,较2015年增长25.43%,占全省的19.5%;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40.3亿元,较2015年增长16.4%,占全省的17.4%;进出口总额2337.8亿元,较2015年增长77.3%,占全省的10.6%;城乡居民存贷余额38693.4亿元,较2015年增长78.4%,占全省的17.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704元,较2015年增加7959元,年均增长7.3%。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临沂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电子元器件及其功能材料集群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木基复合材料、电子元器件等产业基地获批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济宁市装备制造、精品旅游、新能源等7个产业集群入选省优势产业集群和“雁阵形”产业集群。枣庄市大数据、煤化工新材料、智能制造三大产业入选山东“雁阵形”产业集群。菏泽市生物医药、高端化工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入选省优势产业集群,新能源电机电池、镁合金轻质材料、生物传感器等产业呈集群发展态势。

创新协同机制初步建立。建立了一批重点产业创新平台,成立了鲁南经济圈科创联盟,签订了科技创新合作框架协议和联盟备忘录,启动建设鲁南经济圈科技协同创新中心。4市大数据中心建设加速推进,签署了鲁南经济圈政务数据共享协议,成立了鲁南经济圈区块链联盟,全面启动“数字鲁南”建设。山东中药材产业园、鲁南大健康产业园、山东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

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布局。京沪高铁辅助通道潍坊至新沂段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鲁南高铁菏泽至曲阜段、菏泽至兰考段、济南至莱芜等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京沪高速莱芜至临沂段改扩建工程和岚罗高速、新台高速、董梁高速济宁段建成通车,临沂启阳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工程、济宁机场迁建工程开工建设,菏泽牡丹机场投入使用,枣庄机场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区域性、立体化、网络化交通体系日趋完善。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枣庄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牡丹区国家牡丹农业科技园区、金乡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河东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兰陵国家农业公园等国家级农业园区加快建设。菏泽积极推广“金丰公社”“菏泽淘宝村镇”等乡村振兴模式,山亭区获批省部共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县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县。济宁建成100处“济宁礼飨”品牌农产品基地,8家农业生产企业被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农村道路、厕所、供暖、供电、学校、住房、饮水“七改”工程提速进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组建了鲁南旅游联盟,签订了《鲁南经济圈红色文化旅游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出6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台儿庄古城等17个重点景区67家景点实现4市旅游同城化。济宁、枣庄共同推出“游读济宁·体验圣地”“鲁南经济圈·同城游枣庄”系列活动,共同打造富有鲁南地方特色、影响广泛的区域文化旅游品牌。统筹旅游信息发布渠道,推出跨区域旅游服务微信公众号,逐步形成旅游信息发布、服务共享、宣传营销、旅客互送一体化发展机制。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序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更加完善,共同加大鲁南经济圈公立医疗机构药品(耗材)采购联盟工作力度,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和双向转诊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医疗信息电子档案实现共享,成立鲁南职业教育联盟,建立公检法协作联席会议制度。

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机制基本建立。建立定期会商机制,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监控体系、环境监管执法“三统一”制度,建立跨界水污染防治和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探索建立了淮河流域南四湖片区、沿泗河片区和邳苍郯新片区重点平原洼地联合治理机制,实现黄河、淮河、南四湖、东平湖、沂沭河等流域边界环境联合执法。探索建立了重点跨界水体联合河(湖)长制,制定出台了符合鲁南实际的流域岸线综合整治指导意见,联合打造鲁南美丽示范河湖。

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一体化融合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着区域发展协同性不强、产业基础薄弱、创新驱动能力不足、开放型经济活力不够、生态环保压力较大、机制体制不健全、协调联动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密切合作、攻坚克难,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机遇挑战

重要机遇。从全球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分工协作,为鲁南经济圈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区域产业竞争能力、全方位参与国际产业合作提供了良好机遇。从全国看,我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促进区域间融合互动、融通互补,为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重大战略机遇。从省内看,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新旧动能转换、突破菏泽、鲁西崛起等区域重大战略,强化区域联动发展,为鲁南经济圈加快协同发展提供机遇,注入全新动力。

主要挑战。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资源环境约束趋于严格,对鲁南地区实现转型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鲁南经济圈东接胶东经济圈、西邻中原经济区、北靠省会经济圈、南近长三角经济区,区域间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金等外流严重,对鲁南经济圈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带来较大挑战。

第四节  重大意义

加快推进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是省委、省政府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和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充分发挥4市比较优势,优化全省先进生产力布局,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提升整体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打造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助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有利于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水平,探索共建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加快鲁南地区崛起,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鲁南样板;有利于加快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鲁南经济圈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实现我省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区域协调发展,塑强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优势;有利于拓展提升平台功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区域竞争与合作,助力全省更好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提升鲁南经济圈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构建一体化发展机制为突破口,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开放合作、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一体化发展,大力培育全省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着力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转型发展新高地、淮河流域经济隆起带和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沂蒙样板,奋力开创新时代鲁南经济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全域统筹、一体推进。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充分发挥4市各自比较优势,加强战略规划对接和政策衔接,推动资源有效整合和配置,推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开放合作、公共服务等协同发展,构建分工合理、区域联动、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调发展格局。

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整合区域科技创新资源,促进人才流动和科研资源共享,联合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同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畅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形成渠道,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构建区域联动、充满活力、协同推进的区域创新体系。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统筹区域“三生”空间布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一体化发展新路子。

坚持融合联动、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努力营造市场统一开放、规则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发展环境,加快构建互惠互利、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协同开放发展新体制,聚力打造高水平开放合作平台,全面拓展对外开放合作空间,着力培育开放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坚持民生为本、全面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更加注重民生建设,持续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实现共建共享;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域大中小城市组团联动发展和功能品质提升;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使一体化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节  战略定位

全国乡村振兴先行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着力在产村融合、城乡融合、人才培养、乡村治理等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探索创新欠发达区域和革命老区转型发展的路径模式,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鲁南模式。

全国转型发展新高地。聚焦高质量发展,以产业发展集群化、城市管理精细化、社会治理和谐化为方向,坚持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优势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增强区域大中小城市功能,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城乡发展融合、社会结构和谐的发展新格局,推动经济、城市、社会等全面转型,高标准建设转型发展新高地。

淮河流域经济隆起带。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特色产业和生态环境等优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淮河流域融合互动协同发展水平,统筹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促进人口集中、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同协力、整体隆起的发展之路。

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沂蒙样板。加快完善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体系,增强革命老区发展内生动力。聚焦公共卫生、教育、交通等重点领域,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增进革命老区人民福祉。加强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区域战略对接,着力打造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沂蒙样板。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鲁南经济圈在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产业协同、区域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在乡村振兴、转型发展、革命老区建设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综合竞争实力显著增强。转型发展取得明显实效,区域经济活力持续增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分工合作的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力争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万元,两项指标年均增长6%左右。

科创产业融合水平明显提高。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资源要素更加集聚,创新生态环境更加优化,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产业迈向中高端,优势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0%左右,“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3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3%左右。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日益完善。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网络化、集约型城镇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城市群发展格局基本建立。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8万元和2.3万元以上。

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实现快捷联通,能源安全供应和互济互保能力明显提高,安全保障水网工程体系基本建成,新一代信息设施布局基本成网。铁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均达到2800公里以上,重点镇以上5G网络实现全覆盖。

生态环保共保联治能力明显提升。环境污染联防联治机制有效运行,区域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协同监管体系基本建立,重要江河湖泊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90%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体系全面建立。教育、文化、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面提升。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维持在80%左右,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

一体化体制机制效能持续增强。行政和市场壁垒基本消除,一体化制度体系更加健全。资源要素自主有序流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市场主体活力得到最大程度激发,协同开放合作达到更高水平。市场主体数量五年累计增加200万家以上。

      到2035年,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发展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完善有效,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在全国价值链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能力大幅跃升,成为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强劲活跃增长极。城乡区域差距显著缩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实现,公共服务水平更加均衡,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第三章  构筑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以培育发展轴带和增长极点为导向,推进临沂、枣庄、济宁、菏泽4市各扬所长,加强协作对接,提高发展凝聚力,提升一体化水平,共同构筑分工合理、优势凸显、互补融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构建区域新型发展格局

“一轴带动”。以鲁南高铁(日兰高速)为依托,促进临沂市、济宁市、枣庄市、菏泽市中心城区高效联动,辐射带动沂南县、费县、平邑县、泗水县、曲阜市、兖州区、滕州市、山亭区、台儿庄区、嘉祥县、巨野县、东明县、郓城县等县(市、区),引导产业和人口集聚,打造基础设施高度联通、产业体系现代化、生态环境优美、横贯鲁南经济圈的“经济轴带”,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两区引领”。(1)临沂新区,充分发挥临沂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作用,积极对接长三角地区,承接发达地区新兴产业转移,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金融科技、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构建上下游相互配套、专业化分工合作的产业生态,打造对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战略桥头堡和鲁南跨越发展的示范引领区。(2)菏泽新区,发挥鲁苏豫皖交界区位优势,积极对接中原经济区优势产业和先进要素,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带动周边地区共同融入黄河下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助力鲁南区域一体化发展。

“三带协同”。(1)沿黄生态经济带,引导东明县、牡丹区、鄄城县、郓城县、梁山县等5县(区),加强生态保护,强化产业协作,共同探索黄河流域转型发展新模式,加快培育新产业、新经济,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打造黄河沿岸绿色美丽大花园。(2)南部山区经济带,推动泗水县、山亭区、平邑县、蒙阴县、沂南县、沂水县等6县(区),协同建设尼山、翼云山、蒙山等鲁南丘陵山地生态安全屏障,强化跨界丘陵山地的开发管控,共同探索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有效途径,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化转型,共促鲁南地区绿色融合发展。(3)岚曹(鲁南段)高速发展带,以临沂市、枣庄市、菏泽市等中心城区为核心,增强临沭县、郯城县、兰陵县、滕州市、鱼台县、金乡县、单县、成武县等重要节点的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加强分工协作,形成现代化的产业带和城镇发展带。

“四廊支撑”。(1)济广—德上高速发展走廊,以菏泽市中心城区为龙头,以定陶区、鄄城县、曹县、郓城县、巨野县为支撑,放大济广高速、德上高速、京九铁路、牡丹机场等带动效应,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共同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转型发展。(2)济徐高速(大运河)发展走廊,以济宁市中心城区为龙头,串联台儿庄区、薛城区、滕州市、微山县、鱼台县、金乡县、嘉祥县、汶上县、巨野县等县(市、区),依托济徐高速、大运河、洙水河、新老万福河等“黄金通道”,以物流合作为重点,共建现代物流枢纽,带动装备制造、现代高效农业和文化旅游、生态建设跨地区合作,建设成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发达、集疏运功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的发展廊道。(3)京沪高铁(京台高速)发展走廊,以枣庄市中心城区为龙头,发挥曲阜市、邹城市、滕州市比较优势,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深度挖掘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工业遗址等资源,大力发展煤炭接续替代产业,共同探索工业老区低碳化转型路径,引领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发展。(4)京沪高速发展走廊,依托蒙山、农业等生态优势,推动蒙阴县、郯城县、兰陵县与临沂中心城区加强联系,放大临沂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效应,共同发展装备制造、智能制造、医药、乡村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

第二节  提升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支撑作用

构筑区域发展新增长极。引导4市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强化分工合作、错位发展,吸引要素集聚,壮大经济实力,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水平。支持临沂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物流枢纽、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革命老区前列。支持济宁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打造国家创新型制造业强市、北方内河航运中心。支持枣庄建设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示范市,打造京沪廊道智能制造高地。支持菏泽突破发展、“后来居上”,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

推动县域经济均衡发展。壮大鲁南县域经济发展实力,加快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强化与中心城区联动,带动周边城镇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县级市和县城扩容提质,支持沂水县、郓城县、单县、曹县撤县设市和莒南县撤县设区。总结推广郓城县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县经验,加快推进单县、鄄城县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加快推进临沂、枣庄、济宁、菏泽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率先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强化菏泽市中心城区与定陶区、济宁“济邹泗兖曲嘉”一体化发展,引导郯城县、兰陵县、沂南县、费县、蒙阴县、莒南县、临沭县等县与临沂市中心城区加强联系,鼓励滕州市、山亭区、台儿庄区与枣庄市中心城区接轨发展。

加快发展特色小(城)镇。充分发挥小城镇上接城市、下引乡村的纽带作用,强化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加快培育建设一批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特色产业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强化小城镇与城区的规划统筹、功能配套,推动小城镇向小城市发展,提高中小城市城镇化质量,带动周边农村发展。

第三节  多层次推动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布局

加快打造一体化发展引领区。发挥区位相近、资源禀赋相同、产业发展相融、人缘文化相亲等一体化发展优势,支持滕州市—邹城市在基础设施、优势产业、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领域加快协同发展,打造全省一体化发展引领区,为区域产城融合、同城化发展提供示范样板。推动产业紧密协作,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核心,加强装备制造等领域产业链分工合作,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基地。促进城市功能联动,制定统一的人才引育政策,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共建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集聚流通共享的要素服务资源。实现生态保护联动,完善生态环境共治共建制度体系,实施全域水利提升工程,共同塑造集约绿色的自然生态格局。协同推进文旅融合,强化两市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持续推进两市同城化门票优惠政策,探讨开通文化旅游直通车,串联两地重点文博场馆、旅游景区、文旅项目,围绕“科圣”墨子、“亚圣”孟子,推出精品研学旅游线路。

支持毗邻县(市、区)加强合作。放大引领区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各市强化规划衔接,探索与行政区相分离的跨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探索推动平邑、蒙阴融入引领区建设,围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保联防联治、文化旅游提质扩容等领域,强化引领区对毗邻区县带动发展作用。支持郓城、巨野联合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鼓励平邑县与泗水县围绕石材、建材、生态保护等领域,强化产业协调发展,环保联防联控、联调联处、联网联动,合力破解环境突出问题,实现区域生态环保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支持台儿庄区与兰陵县积极开展旅游合作,共同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合力开拓旅游市场,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推动薛城区与微山县加强基础设施、文化旅游、教育卫生、产业协作等领域合作交流,共同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子,大力发展替代产业、循环经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单县、金乡县、成武县、兰陵县围绕现代高效农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省际边界经济等加强合作,与周边城市互动发展。

第四章  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坚持优化提升、适度超前,加快布局信息基础设施,统筹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畅通与长三角、京津冀地区连接通道,构建高效便捷、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健全完善新型基础设施

布局建设经济圈信息枢纽。加快部署IPV6、区块链、二级节点解析、城市窄带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共同构建新一代通信网络。高质量建成5G通讯网,实现5G网络信号全覆盖。在智慧教育、智慧环保、智慧园区、智慧城管等典型场景联合开展5G示范应用,集约集聚发展“5G+智慧”产业。统筹推进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升级,开展互联网数据中心、政务云平台与社会化云平台改造。加快升级物联网,完善北斗系统地面增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推进光纤网络扩容,支持4市“千兆城市”“百兆乡村”建设,大幅度提高城乡宽带接入能力。

构建高效协同的数据处理体系。联合规划建设鲁南经济圈分布式共享数据库,推动鲁南(枣庄)、鲁西南(菏泽)大数据中心和济宁、临沂华为云大数据中心建设。依托中科院计算机所临沂、济宁分所等开展大数据应用研究,统筹规划建设行业数据和区域数据中心,联合建设淮海经济区大数据产业枢纽。依托鲁西南医养健康、交通物流、工业等大数据中心、京杭大数据产业园以及港航智慧运营大数据平台等载体,共建鲁南大数据中心。支持共同建设发展绿色商用数据中心、天河超算淮海分中心产业园,争创省级数据中心集聚区。推进4市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制定出台鲁南地区数据共享责任清单。建立数据资源登记、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管理制度,提高数据质量和规范性。

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深化工业互联网平台“个十百”培育行动,联合实施“5G+工业互联网”工程。加快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人工智能领域核心技术引育、智能装备和核心零部件研发,布局建设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智能矿山示范工程,布局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基地,联合打造一批超级计算服务、开源软硬件、智能产品测试、工业云平台等基础支撑平台。

合作共建“智慧城市群”。共同布局全域感知智能设施,加快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改造,共建智慧园区、智慧交通运输平台、智慧交通应急指挥中心,打造集城市运行监测、协同指挥调度和数据汇聚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大脑”。支持开展“互联网+”充电设施建设,共同推进环境监测监控设施智能化改造。联合开展物联网技术在农业、工业、商贸、旅游、数字家庭、食品安全、安防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协同推进重点领域大数据的高效采集、有效整合。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打造智能高效的鲁南“新型智慧城市群”。

专栏1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1.智慧城市群建设工程

临沂:华为云大数据中心、商贸物流平台、智能制造平台、企业云平台等。

枣庄:鲁南大数据中心、智慧云项目等。

济宁:华为云大数据中心、智能制造支撑中心、现代服务产业支撑中心、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文化产业创新中心、山东信息消费支撑中心、水发达丰泗水铁路智慧物流园项目等。

菏泽:鲁西南大数据中心、大唐智创(山东)5G产业山东总部基地、公共信息大数据平台、云计算平台等。

2.新基建重点工程:莱河新区数字经济科学园项目(IC产业智能创新中心)、鲁西南(汶上)两高两新5G通讯新材料及智能设备制造产业园。

第二节  构筑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构筑经济圈轨道交通网。加快建设鲁南高铁曲阜至菏泽至兰考段、济南至枣庄铁路、京沪高铁辅助通道山东段、雄商高铁山东段等工程。力争规划建设枣庄至新沂(徐州)铁路、菏徐高铁等。加快临沂临港疏港铁路、临沂山东港汇国际物流铁路专用线、山钢临港铁路物流园、临沂宝道铁路物流专用线、兰陵县金石建设铁路专用线、菏泽广源陆港铁路专用线、郓城至巨野铁路等货运、疏港铁路建设。

畅通经济圈公路交通网。加快推进建设临淄至临沂、新泰至台儿庄(鲁苏界)公路台儿庄马兰屯至鲁苏界段、濮阳至阳新高速菏泽段、济南至微山高速济宁新机场至枣菏高速段等项目。开工建设济南至微山高速济南至济宁新机场段、临沂至滕州、单县至曹县、郓城至鄄城、邹城至济宁、济宁至商丘高速公路济宁段、济宁至商丘高速公路菏泽段、德单高速公路东阿至郓城段、京台高速至新台高速台儿庄连接线、潍坊至邹城、临沂至东海、兖州至郓城公路等项目。实施济广高速公路济南至菏泽段改扩建项目。新建改造区域间干线公路,重点推进G342日凤线、G240保台线、G106京广线、G327连固线、G104京岚线、G518日定线、S328丰长线等项目新改建,加快完成各主要城市至机场、高铁站和港口等设施连接线建设。

推进经济圈港航体系建设。规划建设新万福河二期、郓城新河等内河航道,争取开通伊家河、兰祺河客运航道,加快枣庄港薛城作业区通用泊位、京杭运河薛微航道升级改造工程建设,推进沂沭河水系连通、沂河复航、陶沟河复航、城区水上客运通道等重大内河水运工程整体筹划和前期研究。规划建设巨野、郓城、成武等现代化物流港口,推动港航资源整合。推进京杭运河主航道“三改二”提升工程、湖西航道改造工程、京杭运河微山三线船闸工程等公用基础设施项目。有序实施济宁港、枣庄港、菏泽港规划建设。加快推进新建枣庄机场、济宁机场迁建、临沂启阳机场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围绕空港产业园、智慧物流基地、快件枢纽,联合打造通用航空产业基地。

第三节  协同构建能源保障体系

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天然气主干管网布局,加快推进中俄东线(山东段)、山东天然气环网干线、鲁豫皖联络线等能源输送管道建设。促进城际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完善油气储运体系,共同建立健全油气储备应急机制。联合推动省级煤炭应急储备基地扩容提质,共同打造区域性煤炭交易集散地。强化特高压电网与各类主网架建设衔接,加快建设泉城-枣庄1000kv交流输变电(临沂段)工程,有序推进郓城等500kv及以下电网基建工程,提高区域电力交换和供应保障能力。

联合加强新能源开发利用。优化开发煤炭资源,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和分质分级利用。联合开展区域性热电综合利用高质量煤电基地建设。科学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共同推进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建设。联合开展氢能技术研发应用,实施工业副产氢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等示范项目,推动济宁建设新能源研发和氢能制取储运基地。

共同培育能源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打造电源、电网、储能协调发展的新型智慧能源系统,协同完善区域抗灾保障电源及储能布局。共同推进储能、智能充电设施发展。实施煤矿智能化、油气管道智能化等示范工程,推广终端一体化供能模式,引导能源发展从供方主导向供需互动转变。

第四节  加快推动水利设施建设

全面推进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加强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增强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强黄河水资源综合利用,加快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完成山东省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南四湖片区、沿运片邳苍郯新片区治理工程建设。提升防洪和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实施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适度提高骨干河道、中小河道防洪标准。

持续推动水利事业创新发展。持续推动水利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继续推进集中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对已建农村供水工程进行规范化改造,持续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推动建设数字水利新型基础设施,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水文站网体系,提升水情测报和智能调度能力。建设水利物联网平台,实现河湖水系、地下水、水利工程等涉水信息实时监测。构建水利数据、技术、业务三中台,提升数据服务能力。建设水利一张图,强化水利空间信息协同共享能力。

专栏2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公路:加快推进建设京台高速泰安至枣庄(鲁苏界)段改扩建、日照至兰考高速公路巨野西至菏泽段改扩建、新泰至台儿庄(鲁苏界)公路台儿庄马兰屯至鲁苏界段、濮阳至阳新高速菏泽段、济南至微山高速济宁新机场至枣菏高速段、临淄至临沂、临沂至滕州、郓城至鄄城、邹城至济宁、济广高速济南至巨野段改扩建、济南至微山高速济南至济宁新机场段、徐民高速单县至曹县段、济宁至商丘高速济宁段、济宁至商丘高速菏泽段、东阿至郓城、京台高速至新台高速台儿庄连接线、潍坊至邹城、临沂至东海、济宁机场至郓城等。

机场:加快建成新建枣庄机场工程、济宁机场迁建工程、临沂机场航站楼扩建工程,枣庄滕州通用机场、枣庄台儿庄通用机场、临沂费县通用机场、临沂临沭蛟龙通用机场等通用机场。加快济宁梁山通用机场、菏泽牡丹航空港区及机场二期工程等前期论证。

港航:加快建设京杭运河主航道“三改二”提升工程、湖西航道改造工程、新万福河复航二期工程后楼至关桥段、郓城新河通航工程、京杭运河微山三线船闸工程。加快临沂陶沟河复航工程等前期研究。

能源:加快建成山东天然气环网、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山东段、万福煤矿及选煤厂项目、沂蒙抽水蓄能电站、沂蒙抽蓄500千伏送出工程、郓城500千伏变电站主变扩建工程、大唐郓城电厂500千伏送出工程等,储备李楼煤矿2号井项目、枣庄山亭抽水蓄能电站等,新建菏泽—郑州成品油管道等。

水利:重点实施南四湖湖水北调工程、临沂双堠水库、临沂黄山闸、菏泽魏楼等新建中型水库,岩马、尹城等大中型水库增容工程、新建刘家道口灌区工程、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南四湖湖东滞洪区建设工程、南四湖湖东堤郗山至韩庄段封闭工程、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沿运片邳苍郯新片区治理工程,沂沭河、邳苍分洪道及分沂入沭提标工程,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山洪沟治理、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等。

第五章  高质量建设乡村振兴先行区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鲁南模式。

第一节  协同提高农业质量效益

共同确保粮食安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决落实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推动粮食生产良种化、机械化和服务全程社会化,共同保障农产品粮食供给安全。统筹抓好粮棉油、肉蛋奶、果蔬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确保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到202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56亿斤以上。

推进特色主导产业培育。联合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畜牧园区建设,协同发展优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探索共建鲁南特色农产品基地。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和服务跨区域相互整合,共同做大做强一批区域性农业服务业企业,构建全程覆盖、区域集成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聚,加快形成一批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集群隆起带。共同探索建立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机制,协同健全城乡高效配送和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培育发展鲁南地区农商产业联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产业链主体,打造一批产加销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集群。

建设农产品区域品牌。共同研究制定生产、技术、流通、服务、质量标准,建立鲁南地区农业标准化体系,开展优质农产品基地认定,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持续提升地区农产品竞争力。围绕济宁礼飨、“产自临沂”、平邑金银花、苍山蔬菜、蒙阴蜜桃、莒南花生、沂南黄瓜、枣庄石榴、菏泽牡丹、苍山大蒜、滕州马铃薯、曹县芦笋、巨野辣椒等优质农产品品牌,共建共享产销渠道,错位搭配各市特色农产品,协同提升鲁南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在农产品优势产区、流通重要节点和城市消费终端,率先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打造区域性先进冷链物流中心,拓展定制化消费模式,形成产地与销地、生产者与消费者良性互动生态圈。

第二节  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以保障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底线,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分类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人居条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区域联通水平。协同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统一标准推进清洁取暖、厕所革命,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打造临沂平邑温水镇、临沂兰陵代村、济宁泗水龙湾湖片区、枣庄滕州市西岗镇、牡丹区李村镇等一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到2025年累计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00个。

改善乡村公共服务。完善乡村道路规划建设,共同推动乡村道路互联互通。探索建立鲁南农村公路客运系统,统筹完善农村客运基础体系。推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标准统一,探索建立乡村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建设乡村人才体系。注重从退役军人、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大学毕业生、社区专职工作者、专职网格员、红领书记等群体中选拔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队伍,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统筹优势资源互补,形成鲁南一体化乡村人才培育体系,联合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整合大学生、退役军人、外出农民工、退休公职人员返乡就业创业政策,推广济宁泗水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协同创新人才吸引政策体系。联合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共同搭建农技专业人才流通渠道。在农业院校、农科类专业中开展公费农科生招生工作。探索制定招聘特殊人才的办法,建立健全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促进人才跨区域有序流动。

第三节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跟踪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建立健全防贫返贫监测预警和即时发现即时帮扶机制。紧密衔接农村社会保障,切实提高农村防灾抗灾能力和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低保标准,全面落实特困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点困境儿童、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众救助保障。加大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完善集中安置区公共服务和配套基础设施。采取资产收益、低保兜底、实物供给、邻里互助等保障性帮扶措施,确保住有所居、病有所医、残有所助、弱有所扶、生活有保障。

强化脱贫保障制度建设。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共建重大帮扶工程,新增资金、项目主要用于发展相对滞后的脱贫地区。共同推动批发市场、电商平台、商超货贸与脱贫项目建立稳定产销关系,切实提高低收入农户收益。协同开展消费帮扶行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消费帮扶新模式。加强低收入群体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低收入群体长期就业、稳定增收。统筹建立劳务输出体系,优先为脱贫享受政策人口提供就业指导服务。整合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项目资源,推动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可能返贫致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与。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加强扶贫车间规范管理,促进弱劳力、半劳力等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就近就地就业。

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落实符合条件的“三红”人员(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在乡西路军红军老战士、红军失散人员)、烈士老年子女、年满60周岁农村籍退役士兵等人群的优抚待遇。强化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补助,加大革命老区专项预算内投资支持力度,优先支持将革命老区列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对象。以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网络等为重点,统筹城乡规划,加快推进革命老区美丽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加大以工代赈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合理确定建设领域、赈济方式。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大对革命老区农村低收入群体就业技能培训和外出务工的扶持力度。

第六章  统筹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发展实体经济为重点,坚定不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新换代,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持续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合力发展区域优势产业,构建布局合理、错位竞争、相互协作、链条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共同打造现代优势产业集群

引导产业合理分工布局。加大对重大产业布局的统筹,推动布局分工合理和优化,提升经济圈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支持临沂壮大发展以工程机械及农机装备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高端不锈钢和先进特钢为主的金属材料产业集群、以生物制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为主的医药产业集群、以粮油加工、果蔬加工为主的食品产业集群。支持济宁加快发展高端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绿色造纸、工程机械及农机装备、新医药等产业集群。支持枣庄重点打造以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先进制造业和高质高效农业、新型商贸物流业、特色文旅康养业为主体的“6+3”现代产业体系,改造提升水泥、纺织服装、造纸、食品加工、煤电等传统产业。支持菏泽全流程打造生物医药和高端化工“两大核心产业”,高品质提升农副产品加工、机电设备制造、商贸物流“三大优势产业”,重点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全力构建优势突出、相互支撑、集约发展的“231”特色产业体系。

携手壮大传统优势产业。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引领,促进高端化工、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绿色造纸等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巩固壮大,推动企业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提高技术、工艺装备等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共同提升产业和产品竞争力。引导4市以做强石油化工、做大煤炭化工、做优精细化工为重点,提高精深加工能力,不断延伸高端化工产业链;以“智能制造、设计创新、品牌塑造”为方向,加快建设纺织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自主服装品牌,提高纺织服装产业终端产品比重;以品牌培育、招引龙头、规模发展、延展链条为重点,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向高端食品、安全食品、生态食品、健康食品方向发展;依托龙头企业,加快完善造纸产业链,重点发展高档纸产品,推动绿色造纸向高级精深型转变,提高绿色造纸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

共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引进和培育相结合,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提高基础零部件和配套产品技术水平,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瞄准半导体、集成电路、软件服务、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布局建设一批信息产业特色园区,构建竞争力强、特色优势突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以创新驱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赋能为动力,提升发展高端装备产业,推进整机装备向高端化、智能化、多功能化升级,加快实现产业链协同、专业化整合;围绕有基础、有潜力、有特色、市场容量大的新材料领域,建设一批特色新材料产业园区,培育特色新材料产业集群;以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为重点,加快构建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链,打造全省生物医药产业高地。

第二节  合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现代物流。以共同建设区域性物流枢纽为目标,依托“齐鲁号”欧亚班列、临沂启阳机场、济宁空港经济区、枣庄内陆港、菏泽陆港产业新城、菏泽牡丹机场、台儿庄通用机场和临沂综合保税区等平台,建设大宗商品和重要原材料物流集散基地,争取开通铁路口岸和航空口岸,加强铁路、航空多式联运建设,大力发展陆港型特色枢纽经济。探索建立鲁南经济圈物流联盟,提升临沂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水平,支持济宁、枣庄、菏泽申建海关特殊监管场所,建设临沂、济宁(兖州)、枣庄、菏泽国际内陆港。借助京杭大运河,统筹推进内河港口、航道建设,加强与国内外港航、物流企业合作,补齐多式联运、转运设施短板,共同做大运河物流。

金融服务。健全完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大力引进商业银行、保险、证券、信托以及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功能性总部或分支机构,打造完整高效的金融服务链。创新发展金融业态,鼓励金融机构围绕产业链开发产业金融、供应链金融、智慧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新产品,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推进山东省临沂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枣庄市创建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推动枣庄、济宁、临沂在金融创新、金融风险管控、地方金融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错位发展,加大创新驱动,实现金融集聚发展。

商务会展。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业,支持引进国内外知名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专业服务企业,加快发展会计、审计、律师、公证、信息、咨询、代理、经纪、知识产权等专业服务业,共同培育专业服务品牌。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引进区域总部、总部型机构,重点吸引世界500强、央企、行业龙头企业、上市公司的功能性总部机构,打造立足鲁南、辐射淮海地区的总部基地。整合圈内会展资源,探索组建鲁南经济圈会展联盟,共同筹划举办会展博览、体育演艺、商务接待等会展项目,吸引更多知名展会入驻鲁南经济圈,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会展联盟品牌,提升鲁南经济圈会展业的综合服务能力。

健康养生。用好用活蒙山、尼山、黄河故道、大运河和儒家文化、运河文化、祖源文化、黄河文化、沂沭河文化、东夷文化、牡丹文化、麒麟文化、忠义文化、红色文化、汤养文化、地质文化、长城文化等丰富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资源,共同建设一批区域性健康养生产业基地,培育以养生旅游为特色的健康养生产业体系。推动健康养生与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生态农业、药膳餐饮等深度融合,不断丰富健康养生内涵,培育气候型、生态型等健康养生新业态。依托特色医疗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医疗机构或高端健康服务业领军企业,建设康养产业园、特色医疗城和特色服务平台,探索跨区域合作新模式,建成具有自身特色、全国知名的健康养生胜地。

第三节  协同打造优良产业生态

共同培育壮大重点企业。引导大中型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鼓励4市聚焦规模优势明显、具备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重点企业,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联合开展企业品牌推介活动,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加快形成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资源整合能力强的领军型企业。支持重点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实施高端并购、强强联合,加速全球产业链关键资源整合,共同提升集群产业发展层次。

联合开展产业基础再造。鼓励4市联手实施“补链、强链、延链、固链”工程,共同系统梳理产业链条,聚焦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四基”,以及工业软件、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等为核心内容的新型工业基础,强化产业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引导4市相同领域的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围绕特定环节、特定企业诉求,推进战略、技术、市场等环节相衔接,增强产业链上下游产品的适配性,实现“打通一个点、提升整条链”。

提升集群协同发展水平。鼓励4市携手提升“雁阵形”集群能级,建立“一产一策一专班、一规划一计划一方案”机制,大力培育集群品牌,着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实施产业生态圈构建行动,支持4市依托开发区、产业园区、集中发展区,吸引关联产业和上下游企业在圈内集聚,系统整合产业配套链、要素供应链、技术创新链,构建兼具产业战略性和跨行政区域多层次全方位的产业生态圈。鼓励4市明确各条产业链的引领城市,有效发挥其他城市支撑作用,依托重点企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开拓吸引国际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新路径,共同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提高优势产业集群市场领导力。

第七章  协同打造鲁南科技大走廊

坚持创新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创中心建设为引领,聚力打造鲁南科技大走廊,努力构筑科技创新策源地、高端人才集聚地、成果转化目的地,不断增创区域创新竞争优势,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第一节  共建科技创新平台

建设战略性基础研究平台。整合4市科创资源,共同争取国家布局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集成攻关平台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支持承担国家“科技创新2035—重大工程”。

搭建高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持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特色新材料等领域重点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跨区域整合科研院所研究力量,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创业共同体等,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共同构建创新活力强劲与产业繁荣发展共融共生的新型产创载体。加快山东无机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临沂现代物流、济宁工程机械智能装备、菏泽生物医药等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

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加快完善科技创新全链条服务生态,鼓励4市依托重点企业,搭建各类专业化服务平台,增强研究开发、工业设计、计量测试、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试验验证、科技成果转化、设施共享、知识产权服务、信息服务等支撑能力。支持4市联合建设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端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

第二节  联合开展成果转化

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和基础研究有效衔接。以4市产业需求为导向,共同开展高技术领域先进成果征集活动,组织企业不定期发布科技需求信息包,建立面向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企业创新需求数据库。共同开展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推动企业创新需求与大学、科研院所创新资源深入对接,增加产学研合作实效。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能力强的经济开发区,联合建设研发中试基地、成果熟化转化基地、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等平台。支持4市建设一体化的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发挥鲁南科创联盟作用,共同打造以对接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重点的区域技术转移基地。依托山东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加大鲁南经济圈技术转移人才培训力度,提升4市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服务等从业人员水平。

联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鼓励4市与大学、科研院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联合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项目。共同推进企业知识产权“贯标”,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建立区域技术交易市场联盟,依托中原技术市场、枣庄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鲁南经济圈与长三角技术转移大会”等平台,推动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构建多层次知识产权交易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

第三节  完善创新创业生态

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鼓励4市发挥各自优势,打造专业化协同创新基地,重点支持临沂应用科学城、临沂科创城、浙江大学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山东大学国际创新转化临沂研究院、枣庄鲁南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园区、上海交大山东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济宁创新谷、菏泽“一港四园”等双创载体建设。鼓励4市联合创业投资机构、大学、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采取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打造“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发挥济宁、枣庄高新区“双创”示范基地引领作用,加强跨区域“双创”合作。支持济宁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枣庄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提升创新创业服务功能。引导4市共同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整合各类金融机构资源,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大力吸引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等社会资金,共同提高科技型小微企业和青年创客的金融可得性。联合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拓展“双创”融资渠道。优化“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业服务,联手打造覆盖在孵企业技术创意、产品实现到产业化实施各阶段的孵化服务链。

共同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共同争取国家科技创新政策在4市先行先试,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制定相对统一的人才流动、吸引、创业等政策,联合制定针对性项目和计划,共同促进创新创业。成立区域公共创业服务联盟,推动公共创业服务资源共享。落实国家和省现行科技创新政策,抓好研发经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改革等政策落地实施。统筹运用政府采购、首台(套)政策、技术标准等政策工具,加大支持力度,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从产品到商品的转化。

第四节  健全科技人才队伍

大力吸引创新创业人才。探索人才飞地共建共享新机制,突破海外人才引进瓶颈。建立统一的科技人才资源库,完善4市引智网络和人才服务体系,支持4市充分利用国家和省重大人才工程,加大顶尖人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引进力度。支持4市共建院士港(谷)、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载体平台建设,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聚集。

推动人才跨区域流动。推动鲁南经济圈各市间人才交流协作,打破地域限制和行政壁垒,形成共同的人才评价与互认机制。完善科技人才市场体系,推行人才评价标准互认,推动科技人才交流与共享。建立4市人才落户、医疗、住房、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一体化配套政策,健全完善中央商务区、城市综合体、专家公寓、人才创业园等功能性设施,通过政策互通、平台共建、项目合作、创优服务等,大力推进鲁南经济圈人才互通互融,打造“人才生态圈”。

第八章  共筑文旅融合发展高地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依托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加强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协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建立健全4市文旅长效合作机制,着力提升整体文化品牌价值,推动文化旅游资源共享共惠,建设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第一节  加强文旅资源协同开发

建设儒学文化国际交流中心。依托孔子文化品牌,建设具有全球主导力的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推进世界儒学文献资料收藏中心、国际儒学展示交流中心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孔子大学建设步伐,打造儒学文化对外合作交流的世界性平台。着力提高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等影响力,提升完善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

深入推进文旅资源整合。以鲁南高铁、日东高速、105国道、206国道、鲁南运河以及微山湖岸线为发展轴线,打造红色文化、孔孟传统文化、运河文化、祖源文化、生态休闲度假等文化旅游廊道,共同构筑鲁南全景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整合4市A级旅游景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旅游度假区、红色旅游景区、运河景点、生态旅游示范区、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示范区、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等优质旅游资源,共同打造具有鲁南地域文化标识度的“沂蒙山水”红色旅游、“孔孟文化”“水浒文化”传统文化旅游、生态运河旅游、牡丹之都旅游等精品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充分挖掘鲁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推介展示鼓吹乐、柳琴戏、山东梆子、四平调、龙灯扛阁、沂蒙泥哨、鲁柘砭石、泗水砭石等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作开发文旅精品线路。深入挖掘鲁南红色文化资源内涵,强化红色旅游品牌推广、促进红色研学旅游开展,重点依托孟良崮战役、台儿庄大战、铁道游击队纪念馆、运河支队记忆馆、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新四军军部旧址暨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诞生地纪念馆、平邑九间棚、湖西革命烈士陵园、红色湖西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推动联合开发红色旅游精品游线,建设全国红色旅游示范基地。依托“三孔四孟”、尼山圣境、台儿庄古城、汉文化遗址、黄河故道等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联合开发历史文化精品游线。依托“大微山湖”生态资源、蒙山沂水、溶洞崮群、济宁和枣庄运河段、曹州牡丹园等,联合开发生态旅游精品游线。

共促文旅融合特色发展。依托微山湖水域旅游资源,推动传承发展古运河文化,联合开展古运河沿岸特色文化聚集带建设,做大做强“鲁南古运河”影响力。大力发扬“兵家文化”,打造孙膑等“兵家文化”传承创新基地。推动完善水浒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共建文化旅游度假区。提升“牡丹文化”影响力,支持菏泽创建曹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国家级实验区。建立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培育运河人家、榴园人家、湿地渔家、森林人家、山水人家、黄河人家等乡村旅游品牌,发展鲁南特色乡村旅游。强化文化遗产与遗迹资源整合,培育鲁南名镇名村。

第二节  完善一体化旅游服务体系

构建鲁南“快旅慢游”交通网络。强化鲁南区域城市间出行的便利性,鼓励开设鲁南各中心城区、交通枢纽与主要旅游景区景点之间的快速旅游交通线路。开通鲁南旅游专线,实施旅游观光巴士示范工程。在鲁南各城市主要景区之间实现旅游直通车、景区环线车和城市服务中心专线接驳车,为游客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实现旅游景区连线化、旅游交通系统化。探索推进高铁站点文化和旅游咨询、集散和服务设施建设,推出“高铁+景区”“高铁+住宿+门票”“高铁+汽车租赁”等自由行要素组合产品,构建“空铁高”大旅游交通网络。

建立鲁南三级旅游集散网络。建设和完善曲阜市、枣庄市、临沂市、菏泽市四个一级综合性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济宁市、邹城市、汶上县、梁山县、微山县、滕州市、沂水县、蒙阴县、泗水县、曹县、鄄城县、单县、成武县、郓城县、巨野县等一批二级旅游集散中心,推进鲁南区域内其他主要交通站点、旅游城镇和大型景区等建设三级旅游集散中心。到2025年年底,形成以公共交通为基础、旅游集散中心为节点、通达各旅游景区的三级旅游集散体系。

搭建鲁南智慧旅游信息网络。建立鲁南旅游网,开通鲁南旅游官方微博、微信,开发鲁南旅游APP,加强智慧服务。建设鲁南网络服务平台,深入推进“好客山东·云游齐鲁”(一部手机游山东)智慧文旅建设工程项目,提供旅游景区、线路、交通、住宿、气象、安全、医疗急救、政务公开等信息和咨询投诉服务,实现网上预订、旅游信息实时报送和更新,打造整合鲁南旅游企业的营销平台和高标准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

第三节  共塑鲁南经济圈文旅品牌

提升整体文化品牌价值。加强对鲁南旅游整体形象的统一宣传推介,建立鲁南红色文化、孔孟传统文化、运河文化旅游品牌体系,力争5年树立明晰的“红色沂蒙、儒贤圣地、鲁风运河、生态泗水”的鲁南文化旅游品牌和IP形象。重点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主题,加强“红色沂蒙”“红色湖西”“铁道游击队”“台儿庄大战”“刘邓大军渡黄河”“鲁西南战役”等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宣传与价值提升,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充分利用“三孔四孟”和儒学中心的知名度,积极推动打造儒贤圣地文化旅游品牌。挖掘鲁南乡村文化,树立鲁南乡村旅游统一标识。

实施整体立体旅游营销。支持鲁南主要旅游城市互设旅行社或分支机构、旅游接待与集散中心、旅游企业连锁店和专卖店,定期互办旅游交易市场、旅游推介会等,实现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互动。创新联合营销模式,加快推行“市+区+企业”联合营销,联手开发优惠联票产品和“一程多站”精品旅游线路,共商整体营销战略,统一宣传鲁南旅游形象。

打造旅游精品节庆活动。通过鲁南全区域联动,构建主客共享的旅游节庆活动体系,打造一批旅游节庆品牌。策划组织鲁南国际旅游文化节、推出鲁南旅游日、鲁南国际旅游展等大型区域旅游节庆活动,支持4市轮流主办“世界瑰宝·魅力鲁南”主题游乐会。持续办好鲁南旅游博览会、孔孟文化旅游节、鲁南乡村文化旅游节、鲁南运河节、鲁南赏花节、中国地下河漂流节、萤火虫旅游节等现有节庆活动,支持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举办富有特色的各类旅游节庆活动。

培育体育旅游品牌赛事活动。依托鲁南经济圈优质体育资源,推动体育、文化、旅游领域融合发展,打造国内外知名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IP体育赛事”、体育用品博览会和体育文化、体育旅游盛会。共同策划、举办区域性群众体育品牌赛事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的交流与协作,组织开展青少年品牌赛事,推进4市体育赛事无障碍衔接,促进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构建鲁南“体育旅游圈”和“体育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带”。
                                                                       第九章  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完善生态文明领域协同机制,加强生态空间共保,推动环境协同治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鲁南经济圈加快绿色发展。

第一节  共同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合力保护重要生态空间。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加强生态空间管制,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严格管控城镇开发边界,严格落实“三线一单”,严格实行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保护好鲁南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生命线。加强大运河通航河道生态保护,促进全流域水质达标。以尼山—蒙山为重点,持续强化蒙山、尼山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构建鲁南山地丘陵生态屏障。加强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重要水源地等其他生态空间保护力度。

共筑水生态系统建设。开展区域内水流域环境质量普查,强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在黄河干流、南水北调、京杭运河沿线等重点流域,建立上下游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统筹抓好黄河、京杭运河、沂沭泗河、大汶河等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系统修复保护,保障南水北调沿线水质安全,启动实施南四湖保护整治利用工程,科学实施沭河、蟠龙河、泗河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到2025年,基本消除劣Ⅴ类国控断面。

构筑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共建“林长制”升级版,强化森林资源的监督管理,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加快推进荒山绿化。推进森林资源保护修复工程,增加绿化植被,加强草山草坡保护和利用,做好林木病虫害防治。实施滨河防护林生态屏障工程,提高城市河段滨水植被的固岸护坡和城市景观功能。

强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强化湿地资源保护,构建以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主体的湿地保护体系。巩固现有湿地建设成效,加大南四湖、枣庄抱犊崮、临沂大青山等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提高湿地保护管理和综合利用水平,实施一批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推进微山湖等国家级湿地提升改造,恢复候鸟栖息地。统筹布局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深入开展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建设湿地生态系统展示体验基地。支持济宁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

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湿地资源、植被、动物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成效考核,共建生物多样性监测、预警体系,协同开展生物多样性监管。加强外来有害生物共同监测防控,强化外来有害入侵物种、转基因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监管。实施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工程,统筹建立区域动植物基因保护库,共同完善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大对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原生境的保护修复力度,加大对猎捕、盲目放生等破坏生态平衡行为和破坏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

推动矿山生态修复与治理。协同推进山体绿化,加快受损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抓好枣庄、济宁、菏泽等市重点采煤塌陷区、济宁邹城等独立工矿区治理及微山县地质环境整治与矿山修复,支持邹城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综合治理修复采矿损毁地,因地制宜推进济宁—枣庄环湖生态建设示范区、菏泽边采边复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到2025年年底治理面积达到10万亩。落实绿色矿山标准和评价制度,新建矿山全部达到绿色矿山要求,加快生产矿山改造升级,力争到2025年全面完成重点破损矿山治理工作,重点矿山建成绿色矿山。

第二节  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治

联合开展蓝天保卫战。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抓好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持续推进水泥、焦化、玻璃、陶瓷等重点行业污染深度治理,支持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推进农业秸秆综合利用,严厉打击露天焚烧、炼山造林行为。发展绿色交通,积极推广新能源车。到2025年,4市营运车、公务车均采用新能源车,完成我省下达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目标。

推动水污染协同治理。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加强入河(湖)排污口审批与监管。加强岸线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流域断面水质监测分析,严格控制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强度。强化工业企业和工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全收集和达标排放,严厉打击工业企业违法排污行为。加强城市水系连通及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着力完善城镇污水、污泥、再生水管网建设,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全面完成重点湖泊水库等敏感区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实施农村水利综合整治工程,统筹开展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加快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大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力度,开展重点污染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推进重点区域重点污染源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在南水北调沿线等重点区域选择典型城市,积极争取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试点城市建设。

共同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着力提升区域土壤污染防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成果应用,开展典型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持续推进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加快推进重点工矿区、污灌农田土壤治理与修复,着力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保护。推动实施农用地土壤环境分级分类管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加强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推动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

推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强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鼓励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应用,推进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建设一批危险废物处置点,构建区域性资源回收、加工和利用网络,强化城市间固体废物联合处理处置,统筹布局区域内生活垃圾填埋场、焚烧厂等环境基础设施。规范开展危险废物处置,加强对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经营单位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收运、转移、倾倒、处理处置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治力度,实施涉及重金属污染企业综合治理。

第三节  加强生态环境协同监管

建立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机制。制定跨区域环境联防联控管理措施,实行负面清单制度,建立一体化的环境准入和退出机制,强化源头防控,加强跨区域污染防治的统筹性、科学性、精准性。建立区域性大气、水、土壤、固废危废环境数据采集与共享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和联合会商、联合应急机制,推进区域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防治。建立健全区域内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源头管控、规范化管理和处置等联合长效机制。建立生态治理技术共享平台。建立区域环评会商机制,协同实施重大项目环评。加强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重大活动协同保障,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跨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统一区域重污染应急启动标准,开展区域应急联动。制定统一区域协同监管标准,形成统一规范、公平公正的生态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实施联动执法、交叉执法,构建有法可依、精准有效的跨区域联合监管模式。构建跨区域的环保领域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环境治理政务失信记录,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和排污企业黑名单制度,将环境违法企业依法依规纳入跨区域、跨部门的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推进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支持在鲁南经济圈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积极探索利用蒙山、尼山等森林资源,开展有偿使用和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合理利用适宜的国家级公益林和天然商品林资源,开展林下种植养殖和森林游憩等非木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科学发展林下经济,探索生态效益补偿优先支持森林集中管护。加大省级对鲁南经济圈重点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东线重点水源地、跨区域重要河流水源地和城镇重要饮用水源地和自然保护区的财力支持。

专栏3  生态治理重点建设工程

临沂:重点开展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提升、蒙阴县国家生态文明实践区、武河湿地公园提升改造、兰陵县会宝岭水库水源地生态保护、兰山区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鲁南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沂南有机废物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建设。

济宁:重点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泗水秸秆综合利用、十里湖西区等水质净化、管控区域VOCs多组分固定在线监测、园区大气有毒有害气体预警体系等工程。

枣庄:重点实施山水林田大会战、蟠龙河区域水生态修复与治理、郭河和墨子河中水回用及生态环境治理、北沙河小魏河小冯河生态湿地治理、污水处理等工程。

菏泽:重点实施菏泽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郓城、巨野、单县等煤矿塌陷区生态治理、赵王河、万福河、乐成河、鄄郓河等湿地治理、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等工程。

第十章  全面推进协同开放合作共赢

立足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协同推进与国内国际区域交流合作,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鲁南作为。

第一节  推进高质量“双招双引”

联合开展全球招商引资推介。鼓励4市建立和实施项目策划、招商推介、项目信息的互联共享机制,共同制定招引政策,联合发布招商目录,共同组织开展实质性的招商引资对接活动。支持4市共同申办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中国国际交流会、“中国—中东欧”国家民间友好大会等各类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论坛展会,积极参与上海世博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等区域性展会活动,加强行业间、区域间深度交流合作,吸引一批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业态向鲁南经济圈转移。支持4市联合举办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主题、线上线下多形式的城市推广活动,提升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博览会和综合性论坛影响力。

高标准建设合作园区。积极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推进4市差异化建设高水平国际合作园区,高质量建设中日韩(济宁)国际合作项目试验区、中欧(兖州)国际合作产业园、国家中印科技国际创新园、交大智邦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等园区,搭建稳定长效的国内外企业合作平台。共建产业转移承接区,建立市际间产业转移统筹协调机制,加强产业园区统筹规划,以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为载体,共同打造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的产业转移承接地。创新产业承接模式,探索“双向飞地”“异地孵化”“共管园区”等跨区域产业承接新模式,建立与产业转移承接地间利益分享机制,实现资源整合、联动发展。

第二节  加快内外贸融通发展

联合开展“走出去”工程。支持4市联合建设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基地,巩固机电产品、纺织服装等产品出口优势,增强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品出口竞争力,形成具有优势特色的出口产业集群。共同推动纺织、机械、化肥、木业、造纸等领域优势企业“抱团出海”,支持企业到境外申请商标专利注册和体系认证,开展境外品牌、技术和生产线等并购,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国际营销网络和境外生产基地,更好参与国际竞争。提高“齐鲁号”欧亚班列开行密度和“重去重回”比例,支持4市依托欧亚班列大通道,联合建设大宗资源型商品、高科技产品和中高端消费品集散基地,共同拓展国际市场。

全面加强商贸经济合作。加强4市商圈建设,鼓励和支持4市大型商贸物流企业、交易市场、农产品生产基地等之间的相互对接与合作。重点依托临沂商贸服务型国家级物流枢纽、济铁菏泽物流园、济宁国际会展中心、枣庄商贸物流基地等区域性物流枢纽,鼓励4市联合建设以区域性商贸物流园区为载体平台的全方位、多层次现代流通体系,全面构建“枢纽+通道+网络”的服务体系。积极开展覆盖鲁南经济圈的主题消费促进活动,助推4市消费升级。

创新发展贸易新业态。鼓励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和外贸综合服务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复制推广匈牙利、沙特等海外临沂商城建设运营经验,推动4市共同参与“丝路电商”合作,协同建设集商品展示、运输、仓储、集散、配送、信息处理、流通加工等功能为一体的跨境电商产业园,支持临沂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和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济宁梁山全国首批二手车出口试点、枣庄市全国第二批二手车出口业务地区建设。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模式转变,加快菏泽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支持枣庄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大力推动菏泽、济宁申建综合保税区,共同打造涵盖保税物流、保税商品展示交易、全球采购和国际分拨、配送、转口贸易及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等一体的综合园区。

第三节  全方位深化国际合作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支持4市发挥毗邻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优势,积极对接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蒙俄、中巴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联合开展经贸投资、人文交流、国际产能等领域合作。依托临沂“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拓展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地方经贸合作,支持临沂市举办RCEP区域(山东)进口商品博览会。支持枣庄、济宁、菏泽持续开拓东盟、拉美、东欧、非洲等新兴市场,推动科技、文化、经贸等多领域交流合作。

全面深化对日韩和欧洲合作。紧抓山东与日韩合作设立专属区机遇,加快建设中日韩国际合作项目试验区、中欧国际合作产业园、中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打造中日韩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和平台。借势RCEP签署机遇,深化与日韩在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医疗康养等方面合作,规划建设鲁南中日韩服务贸易创业园。强化对欧开放,扩大中德中小企业合作范围,加强综合服务、专业贸易等线下展示交易平台建设,联合打造中德海外投资和专业服务平台。加强中东欧招商引资项目协同,共同策划和开展贸易投资配套活动,积极申办“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下的重要外交活动和经贸论坛,联合举办大型博览会。

第四节  推动跨区域高效协作

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实现与中原经济区、沿黄地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货物、服务、资金、人员、信息等高度自由流动。紧抓菏泽纳入中原城市群发展机遇,扩大鲁南经济圈与中原经济区合作,强化向西与郑州大都市区联系,支持菏泽设立对接中原城市群产业园区,联合发展“飞地经济”。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菏泽、济宁沿黄市的地域优势,加强与沿黄省份在水资源利用、黄河文化挖掘与传承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依托鲁南高铁与京沪二通道,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协同建设面向长三角的优质农产品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旅游休闲基地和高素质劳动力供应基地。积极融入和对接京津冀一体化、雄安新区建设,加强与京津冀城市群的联系合作,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

推进与省会和胶东经济圈联动发展。积极对接省会经济圈,充分利用省会经济圈人才、技术优势,深入推进与省会经济圈人才进区、进校、进企等方面的合作,在科技创新、商贸物流等方面错位发展,优势互补。联动胶东经济圈,强化与青岛港、日照港等重要港口合作,推动与胶东经济圈共享金融、科创、对外开放优势政策,畅通港口腹地交通通道,加快通关一体化进程,实现陆海联动。

专栏4  重大开放合作平台建设工程

临沂:发挥临沂市作为全省3个欧亚班列集结中心的示范作用和带动效应,积极对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高标准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和产业集聚引领区。实施“商城+”战略,探索“集采集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商贸创新型城市。创新与日韩地方政府合作机制,打造中日韩经贸产业合作区。

济宁:提质建设中德(曲阜)中小企业产业园、中韩(济宁)生物科技产业园,打造跨国公司重要投资聚集地。充分发挥公铁水多式联运国际物流功能,规划建设综合保税区。推动太阳纸业老挝生态工业园等境外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争创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园区。

枣庄:发挥“齐鲁号”欧亚班列作用,创新发展枣庄内陆港多式联运。加快实施跨境贸易便利化提升行动,推进枣庄内陆港、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创建滕州市保税物流园区。争创国家级跨境电商产业园。

菏泽:积极申建综合保税区,培育打造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高水平办好世界牡丹大会、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中国林产品交易会等重要展会,充分利用日韩商务周、香港山东周、儒商大会等,打造国际合作高端平台。实施“互联网+外贸”工程,打造跨境电商产业聚集区,创建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第五节  共同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加快完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强化市场行为监管,大力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强化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严厉惩处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提高监管科技化水平,保障公平竞争,维护市场主体权益。联合建立市场主体退出制度,共同出台落实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方案,协同开展鲁南地区“僵尸企业”出清处置。

打造便捷连通的政务服务网络。提升鲁南经济圈“跨境贸易”便利度,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4市全域覆盖,全面深化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改革。探索建立试点住所和名称登记告知承诺制,全面推行线上建立“企业开办专窗”,联合探索开展企业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试点与纳税“一窗受理、并行办理”。优化4市电子税务局,提升网上办税服务水平。推进4市机关内部非涉密事项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加强区域政务服务联动“打包”,统一区域行政许可事项清单,促进行政许可结果互认、数据共享。联合建立鲁南企业征信系统,加强信用中介管理,共同推进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加入征信系统。
                                                                第十一章  推动公共服务深度融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就业等重点领域,加强改革创新,推进政策协同,逐步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制度的全面对接,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使一体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一节  加快医疗卫生资源共享

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推行4市就医“一卡通”,完善远程医疗服务,实现双向转诊、转检、会诊、联网挂号、“无障碍”结算。支持4市建立医疗卫生现代化信息系统,推动医疗信息电子档案共享和疾病监测、病毒溯源等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借助齐鲁医院、省立医院等三甲医院的医院资源,成立鲁南医学联合体,推动高端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布局、共建共享。充分发挥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临沂市人民医院、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优势,整合资源组建区域专科医疗联盟,构建制度化、常态化的专科联盟运行模式。推进集采药品(耗材)结果落地工作,降低药品(耗材)价格。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预案体系、指挥体系建设,推进疾病防控检测能力提升、精神卫生提质、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提能、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提升,夯实公共卫生应急的物资保障、医疗保障、信息平台支撑,重点做好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新冠肺炎、鼠疫、霍乱、结核病、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人禽流感等传染病及地方病控制,共同提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联手提升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中医院医疗质量,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作用,强化慢性病健康科普宣教,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共同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加强卫生人才联合培养。支持培养公费医学生,为基层培养更多优秀卫生人才。加强圈内医疗机构专科人员对口交流,共同培养学科带头人。建立高水平人才联合引进、统一管理和统筹使用机制,提升区域医疗机构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第二节  深化优质教育交流协作

实施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工程。建立鲁南高校联盟,打造发展规划、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位一体的合作平台,推动优势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重点加快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济宁大学城建设,推动临沂大学、枣庄学院、济宁医学院、济宁学院、菏泽学院建设应用型高校。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标准,支持曲阜师范大学和临沂大学联手开展“双一流”建设。支持高校跨区域共建共用院校科研实验室、研发中心、产学研基地和实践基地。

实施职业教育协作发展工程。依托圈内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发挥鲁南职业联盟作用,通过建立研究团队、开展教改立项等,加快组建一批职业教育集团,共同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智能(仿真)实习实训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实施基础教育交流互动工程。建立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和师资力量交流机制,争取省级教师培训更多向鲁南倾斜,共同开发在线教育平台,提升在线教育发展水平,合力打造教育特色品牌和智慧教育基地。争取省内优质学校与4市中小学结对帮扶,实施“手拉手”跨区帮扶交流计划,支持中小学实施名校联新校、联弱校、联农村学校行动,拓增名师送教、师范生支教数量,推动基础教育资源区域、校际均衡。

第三节  实现社会保障有序接轨

推进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统一区域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城镇职工、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参保缴费、关系转移、档案管理等跨地区转移接续机制。共建鲁南经济圈医保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改造对接,建立参保人员医保信息在4市查询和异地医保基金使用情况联审互查机制,实现4市参保人员住院、门诊慢性病、普通门诊医疗费用联网结算。推动社保领域高频民生事项“一网通办”“一卡通用”,打造区域间人社领域公共服务合作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样板典范。完善公共区域社会救助体系,统一区域内低保、特困和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提高兜底保障水平。

共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区域养老服务公共信息平台,推进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建设标准、服务标准、照护需求评估标准互认衔接。制定区域产业资本和品牌机构进入当地养老市场指引,支持养老服务机构规模化、连锁化发展。建设区域养老服务指挥调度中心,优化布局区域内老年服务中心,推动区域内养老、保健、医疗服务一体化发展。健全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加强区域老年福利一体化转移对接。推动建立区域养老护理人才培训合作机制。

第四节  促进人才市场相加相融

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加强人力资源协作,推动共建鲁南人才服务平台,实现区域人力资源、就业岗位信息共享和服务政策有机衔接、整合发布,联合开展就业洽谈会和专场招聘会,促进人力资源在区域间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支持4市共建共享专项技能型人才库,将4市各职业院校生源信息纳入鲁南人才服务平台,推动技能人才资源互认共享,建立解决重点企业技能型人才用工需求的长效机制。

提高区域人才劳动力服务水平。组建区域人才发展集团、引智联盟,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培养和管理水平。创新跨区域人才孵化机制,依托区域内现有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实训基地等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开展人力资源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合作交流平台。完善劳动保障监察跨区域协查,推动协同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共享和联动惩戒机制。

第五节  建立应急管理联动机制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有效应对各类事故和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推进建立市与市、县与县应急管理联防联治联动机制。加快建设区域内科学高效、功能完善的分级应急救治网络,积极探索建立重大疫情信息通报与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和卫生事件互通协查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联动长效机制,有效防范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围绕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等应急事项,加强应急指挥、防汛抗旱、森林防火、救灾物资储备、应急预案、应急设备等软硬件建设,切实提高应急救援处置能力。加强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自然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跨地区跨部门的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应急演练,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一体化。

第十二章  打造淮河流域协同发展新高地

贯彻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推动淮河流域生态共治共建,引领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绿色转型,强化区域产业规划对接,加快合作联动向深层拓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赢,打造淮河流域协同发展新高地、经济发展隆起带。

第一节  积极参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

整合淮河流域优势资源要素,全面提升各领域各环节的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水平,推动合作联动向深层拓展。大力开发生态产品,培育和拓展体现绿色特质的新型经济和未来产业,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无缝衔接。立足淮海经济区建设,强化区域产业规划对接,加速布局产业集群,整合区域力量,推进高科技赋能传统产业,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合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协同完善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推动国家级战略功能平台建设,引导关键性政策先行先试。

第二节  共建淮河下游生态屏障

深化环保合作机制。探索构建淮河流域联防联控联治生态保护体系,深化跨省环境联合执法,健全完善苏鲁豫皖边界县市跨界污染纠纷协调处理机制、环境监测设备及应急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区域跨界河流、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推动建立省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推动上下游生态合作共建。加强与京津冀通道城市、鲁苏豫皖交界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推进淮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沂沭泗河、汶河、蒙河和云蒙湖湿地生态廊道建设,加强黄河滩区、明清黄河故道、南水北调东线等重大流域生态环境工程协同对接。编制实施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实施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抱犊崮生态保护片区治理等工程。持续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支持济宁建设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和临沂建设大蒙山生态试验区建设,加快蒙阴县、山亭区国省两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逐步形成淮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集群。

第三节  推动淮河流域交通网络联通

织密陆路交通网络。统筹规划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协调推进沪太高铁、青延高铁、济宁至徐州高铁、临沂至连云港高铁、淮新铁路建设,加快推动临枣徐城际铁路、枣菏新城际铁路、菏濮菏徐城际铁路前期规划研究,有序推进临淄至沂南延至鲁苏界高速、济宁至商丘高速、京台高速、阳新高速、日兰高速、菏宝高速、单曹高速、临沂至东海高速、董梁高速、蒙阴至邳州高速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济广高速改扩建、新台高速二期等项目建设。

畅通淮河水上通道。联合实施京杭运河湖西航道改造、京杭运河枣庄段航道升级等运河航道工程,推动兰陵县陶沟河连通京杭运河水运复航工程,着力构建京杭运河水上大通道。规划建设巨野、郓城、成武等港区,协调开通连云港至临沂、枣庄内河集装箱航线,提升港口吞吐能力,共同打造淮海经济区多式联运集聚区,推进新亚欧陆海国际联运通道建设。

第四节  打造淮河流域合作交流高地

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强化与徐州、淮安等市产业链协同、专业化整合,打造淮河流域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共建淮海经济区现代产业合作带。充分发挥旅游发展战略联盟作用,共推东方圣地、鲁风运河、水浒故里、亲情沂蒙等旅游产品,共同打造跨省际跨区域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围绕生态环保、现代农业、生物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共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科技创新平台,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共建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强化多领域共建共享。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和大型综合性医疗卫生机构跨区域合作,打造淮海经济区科研教学和诊疗高地。推动区域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促进区域检验检测资源共用共享和检测结果互认。整合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信息平台,共同开发人力资源,实现跨区域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和资质互认。依托鲁南经济圈高等职业院校,加强职业教育合作,开展跨区域技能培训,打造区域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持续推进基本医保异地住院就医结算,深化居民医疗保险跨省住院联网结算机制。

第十三章  强化规划落实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明确各级党委、政府职责,建立健全实施保障机制,切实把党中央关于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相关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各方面、全过程。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高层协调机制。加强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对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领导,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大事项,督促检查重大决策落实情况。健全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重大事项,协调存在问题,督促完成重点合作事项,落实任务台账。

强化上下联动机制。省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研究制定支持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有关规划编制、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土地保障、优化行政区划设置、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4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相应工作推进机制,明确责任分工,落实目标任务,形成工作合力。

严格评估评价机制。建立规划实施动态评估机制,适时开展中期评估,及时对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实施期满终期评估。健全差别化绩效评估体系,侧重评估乡村振兴、经济转型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指标。

建立智库服务机制。建立涵盖区域发展、产业经济、基础设施、文化旅游、生态环保等领域的专家智库,为促进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支持国家、省科研院所、社会组织和企业,围绕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跨区域、有共性的重大课题、重要规划、重点方案等开展研究。

第二节  强化要素配置

强化财税资金支持。统筹规划一批重大工程、重点项目,优先纳入国家、省发展战略和项目指南。探索建立鲁南经济圈一体化互利共赢的投入政策。加大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支持力度,优先将4市重点项目纳入基金投资备选项目库,吸引带动社会资本支持其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完善革命老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资源枯竭城市等转移支付制度,探索鲁南经济圈一体化互利共赢的税收分享机制和征管协调政策的可行性。

加快金融市场一体化。鼓励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加大对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放。加大资源培育力度,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挂牌。推进金融产品与服务一体化,实现区域内企业授信标准统一、授信额度共享、信贷产品通用。扩大企业纳入金融辅导范围,为辅导企业提供定制化、精细化服务。打通淮河流域省际城市要素数据和风险预警交互通道,共同维护金融安全。

推动土地市场一体化。加快区域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逐步建立产权明晰、交易安全、监管有效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交易市场。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研究完善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相关激励约束政策。探索建立区域土地指标跨市调剂机制,优先保障区域重点项目落地。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一体化。建设完善信用鲁南平台,加大对政府机关、行业协会、信用服务机构、金融机构、大数据企业的市场信用信息采集力度,推动信用信息按需共享、深度加工、动态更新和广泛应用。围绕生态环保、全域旅游、食品药品安全、产品质量、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养老服务等领域,深化跨区域信用联合奖惩机制。鼓励信用行业服务创新,共同打造一批信用服务产业集聚区。

第三节  推动规划衔接

坚持规划“一盘棋”、建设“一张图”,强化对4市规划编制的统筹,鼓励4市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相关规划时,畅通规划信息,共享共用规划资料,做到规划同步对接。强化4市重大发展规划、空间规划、交通规划的衔接,支持共同编制产业发展、文化旅游、生态环境等一体化专项规划,各行业部门要加强工作互动、信息共享和规划同步,实现区域功能科学布局和资源优化配置。

第四节  动员社会参与

加大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类媒体,突出宣传推进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意义和重大举措,精准解读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及时公布一体化发展进展情况。充分发挥商会作用,推动4市北上广深等驻地商会以促进一体化发展为主题,定期召开商会交流会议、项目合作洽谈对接会,实现商贸信息互通、发展资源共享。建立鲁南经济圈企业家联合会,加强项目信息和政策信息交流和服务,每年共同举办一次鲁南经济圈企业家联合会年会。定期召开4市工商联联席会议,推动会展经贸活动合作。



 
【关闭窗口】 【字体: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