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公开 >> 正文
索引号 1585729837/fgw/2021-0000037 发布机构 临沂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开目录 决策草案 发布日期 2021/10/15
文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标题 临沂市“十四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临沂市“十四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加快全市“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为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培育提升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力争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根据《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概况

1.产业基础

1)节能环保产业稳步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是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以来,全市认真落实《山东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重点任务,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全市节能环保产业迅速发展。截止2020年底,全市已建成山东沂星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临沂金升有色金属产业基地、中节能生态循环产业园等一批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完成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沂水经济开发区、临沭经济开发区、莒南经济开发区3个省级开发区循环化改造,实施了钢铁、电力、有色、化工和建材等高耗能行业能效提升工程,开展了157个工业炉窑“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完成了全市24家电厂(68个燃煤发电机组)和8家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242家重点工业企业扬尘治理,推进2269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1万余家“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已建设城镇生活和工业污水处理厂44座并推进53个水污染治理项目,建成危险废物综合处置中心4个、建设危废利用处置项目39个(3个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项目)。

“十三五”末,全市拥有节能环保企业800余家,实现产值突破200亿元并成功创建2家省级节能环保示范基地、11家省级节能环保示范企业。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全省首家“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临沂金升有色金属产业基地荣获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专栏一 临沂市各县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2020年)

兰山区:产值16.84亿元,企业14家,吸纳就业6500余人,主要产业为城市废弃物(生活垃圾、餐厨废弃物等)无害化处理、环境污染治理、节能环保服务,重点企业有中节能(临沂)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等。

河东区:产值12.7亿元,企业4家,吸纳就业1000余人,主要产业为废旧电子电器和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涉重废水处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节能设备制造,重点企业有山东中绿资源再生有限公司、临沂蓝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

经开区:主要产业为高效节能装备制造、再生有色金属回收,重点企业有山东临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山东金升有色集团有限公司等。

罗庄区:主要产业为新能源产业、含铝废渣综合利用、环保设备制造,重点企业有临沂长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

高新区:主要产业为软磁复合材料电机(新型高性能电机)、新能源汽车生产,重点企业有山东精创磁电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软磁复合材料产业联盟、山东沂星电动汽车有限公司等。

临港区:主要产业为节能环保改造(高端不锈钢)、危险废物综合处置,重点企业有山东中再生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等。

沂水县:主要产业为节能环保改造(绿色化工)、清洁能源(光伏、风力、沼气等)、城市废弃物(生活垃圾、餐厨废弃物等)无害化处理、尾矿尾渣综合利用、绿色建材、绿色食品、生态旅游业。

沂南县:主要产业为农业废弃物(畜禽粪污、秸秆)综合利用、电动车、再生资源利用(垃圾焚烧发电)、生态农业。

费县:主要产业为生物质能源、绿色板材、再生资源利用(垃圾焚烧发电)。

平邑县:主要产业为清洁能源设备制造(太阳能集热片、热水器、储能水箱、空气源热泵、光伏热水器等),重点企业有山东旭利来清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兰陵县:主要产业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尾矿尾渣)、再生资源利用(垃圾焚烧发电、生物质热电联产)、生态农业。

莒南县:产值0.36亿元,企业2家,吸纳就业90人,主要产业为废纸造纸、绿色建材,重点企业有山东庞疃纸业有限公司、莒南县祥盛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临沭县:主要产业有节能环保改造(绿色化工)、高效节能装备制造、再生资源设备制造、再生资源利用(垃圾焚烧发电),重点企业有山东中润液压机械有限公司、山东路友再生资源设备有限公司等。

郯城县:主要产业有危险废物综合处置、污染治理,重点企业有山东创业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蒙阴县:主要产业有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


2)节能环保市场需求迅速扩大

随着国家、省对节能环保要求不断加大,全市对高效节能装备、先进环保设备、资源循环利用装备、新能源汽车、节能电器、节水器具等节能环保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节能改造、污染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建筑、环境咨询等方面的市场需求也在迅速扩大。

节能环保产品市场。在生产领域,节能型的锅炉、窑炉、泵、风机、电机等设备已成为企业主流的消费品,特别是全市推进木业、机械电子、食品、冶金、医药、化工、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节能环保型产品的市场需求在不断扩大。在生活领域,绿色生活方式已深入人心,装修装饰材料、家具家电、日用品、食品、交通工具等的环保性或节能性已成为人们选择商品的基本要求,追求节能环保产品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节能环保工程市场。“十三五”以来,随着国家节能、环保的政策压力不断加强,全市加快推进了重点行业企业的节能改造、清洁生产并对污染治理设备进行提标改造,对产业园区进行绿色升级和循环化改造,不断构建全社会循环发展体系以加快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水污染治理(重点河流综合整治、黑臭水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整治等)、大气污染治理(工业锅炉和窑炉的超低排放改造、扬尘治理、VOCs治理等)、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治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资源化利用、危废收集及无害化处置利用等。以上举措实施了大量节能环保工程,扩大了节能环保市场需求。

节能环保服务市场。“十三五”期间,国家、省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新要求,不断催生了节能环保服务新需求,如碳排放交易、排污许可、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风险评估、“一站式”环保管家、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等第三方咨询服务;针对传统的环境咨询行业,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保设施运维管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清洁生产审核等,国家、省不断出台新规定,相应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2.发展成效

1)产业绿色转型初见成效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已由2015年的9.1:42.7:48.2调整为2020年的9.2:36.5:54.3节能环保产业服务经济转型能力不断增强,带动全市“十优”产业转型加速,其中木业、机械电子、食品、冶金、医药、化工、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展迅速,已全面淘汰“小散乱污”企业,并逐步完成产业整合、形成规模效应。

2)产业聚集效应初显,在部分领域拥有竞争优势

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在不断聚集发展,至“十三五”末,已初步形成高效节能装备制造(软磁复合材料电机、高效液压泵阀、高效农用机械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垃圾焚烧发电、电子废物拆解处置利用、再生有色金属回收加工、含铝废渣综合利用等)、污染治理(危险废物综合处理、城市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处理、黑臭水体治理等)、清洁能源(清洁能源设备、太阳能光伏、风能、沼气能、生物能等)、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

山东沂星电动汽车有限公司新厂区建成年产5000辆新能源客车(其中纯电动客车与氢燃料客车的比例为3:2)和年产10000套氢燃料电池模块的生产能力,在轻量化车身、电机及控制、整车控制、动力电池应用等方面拥有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一流、国内领先。

山东金升有色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以再生铜回收、精炼、加工为主导产业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再生铜生产加工规模和再生有色金属回收集聚规模均居国内同行业前列。

临沂市生态循环产业园以生活垃圾焚烧热电联产项目为核心,协同处置餐厨垃圾、动物尸体、污泥、园林废弃物及木业边角料、废旧衣物等,并开展天然气提纯、脂肪酸生产、集中供热、沼气资源化利用、生物菌剂生产、生活垃圾灰渣及城市污泥制陶粒,串起了城市发展的循环产业链。

山东中绿资源再生有限公司建成年处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280万台(套)能力(电视机150万台、电冰箱30万台、洗衣机30万台、空气调节器15万台、微型计算机55万套),2020年总计回收各类废旧家电263.7581万台/套,合计拆解228.1903万台/套,服务范围覆盖全市及周围城市。

3)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全社会能源消费效率明显提升。202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2665万吨标煤,比2015年增加9.90%,但单位GDP能源消费量为0.5546吨标煤/万元,比2015年降低13.94%。低碳能源增量显著,在一次能源生产中,2020年,全市风电、水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分别达11.4亿千瓦时、0.6亿千瓦时、22.4亿千瓦时,分别比2016年增加56.16%200%873.9%

水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2020年,全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35.56m3/万元,比2015年下降22.15%;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2.29 m3/万元,与2015年基本一致。

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稳步提升。2020年,全市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达1739.72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3.4%;收集利用农作物秸秆449.1万吨、畜禽粪污986万吨、农膜35872吨,利用率分别达75.5%95.0%90.4%;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通过焚烧(余热利用)、建材生产等方式综合利用17.45万吨,利用率达88.2%全市已建成运行垃圾焚烧厂7个,尚在运行垃圾填埋场有2个,日均入厂垃圾约7418吨,其中焚烧利用6750吨,占垃圾总处理量的91%;建筑垃圾实现全部综合利用。

4)绿色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环保产业服务生态环境改善能力持续增强,污染治理成效明显。“十三五”以来,全市开展了一系列废气、废水、固废治理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2020年,全市已完成“1+1+8”污染防治攻坚战任务,其中,涉气工业企业经过三次提标改造,全部达到相关行业标准要求;国控断面达标率为90%,省控以上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为64.2%,无劣Ⅴ类水体;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17处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Ⅲ类及以上标准;危废处置能力达到222万吨,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连续4年保持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累计完成1409个村治理任务,占比37.9%;全面完成940个村的环境整治任务。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已在助力提升城市品质。全市按照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模式,依托中节能临沂生态循环产业园等处置单位,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临沂生态循环产业园焚烧生活垃圾(热电联产)可达4000/日,解决中心城区3100/日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建成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中心日收运处理量300吨,实现中心城区餐厨废弃物回收率达到90%以上;建设400/日的污泥压滤干化生产线,对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污泥进行全部焚烧利用;建设日处理规模30吨(应急处理90吨)的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项目,满足了附近六区三县动物尸体处理利用需求。

绿色生活方式逐步推广。在交通出行方面,绿色公交、新能源汽车等已进入居民日常生活,并将会逐步成为主流交通工具;在家居生活方面,环保型的装饰材料、家具,绿色食品以及节能型家用电器、节水型器具等,已成为居民的日常消费品;全市垃圾分类试点快速推进,逐步覆盖城市建成区域并向乡镇辐射,城乡垃圾分类范围持续扩大。

节能环保咨询服务能力迅速壮大。随着“十三五”期间环评改革等政策实施,全市环境咨询行业迅速兴起,近三年新成立的环保企业数量高达600多家,环评、竣工环保验收、环境应急预案、排污许可、土壤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估、环境监测、“一站式”环保管家等环境咨询产业发展迅速,为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等提供技术服务。

)发展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机遇与优势分析

1)发展机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将为节能环保产业提供新的机遇和空间。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强大国内节能环保市场加速形成,发展的韧性强劲、空间广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有力传导至每个具体领域,倒逼全社会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掀起一场绿色革命,节能环保产业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兼具带动经济增长和应对环境问题双重属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此过程中将迎来发展的历史机遇期。

山东省正处在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口,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动能转换胶着,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积极探索新旧动能转换模式,建设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为节能环保产业壮大提供了机遇。

从全市发展来看,各种积极因素正在加速集聚,区域发展战略叠加,北接京津冀,南邻长三角,周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鲁南经济圈为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崛起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优势条件

产业基础良好。临沂市是全国著名的商贸名城和物流之都,拥有123个专业批发市场,近3000条物流线路,市场主体突破100万家,外联内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潜力巨大的外部市场资源;全市积极发展“十优”产业,加快木业、食品、机械电子等八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域内服务对象;同时,全市推进重点行业企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环保提标以及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开展沂河、沭河等流域环境综合整治,黑臭水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整治等,促进了节能环保产品、环保设备、废气及污水治理、污泥处置、土壤修复等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壮大。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临沂市处于京津冀与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的交互地带,鲁南经济圈与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的交融区域,京沪高速、长深高速等纵贯南北,青兰高速、鲁南高铁等横穿东西,周边毗邻日照港、连云港等大宗货物集散地,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加强了临沂市与国内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联系,为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源和外拓空间。

2.主要问题与劣势分析

1)主要问题

缺乏龙头企业,产业竞争力不足。全市节能环保产业缺少辐射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行业技术水平整体偏低,产品同质化、趋同化严重,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力;全市缺少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从事高端节能环保型装备制造的企业,导致区内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发展需要的高效节能装备、先进环保装备几乎由外部供给;节能改造、污染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等环保工程的关键领域,从前期的咨询、设计到后期的施工、建设等基本依靠外部力量;绿色无毒无害原料、清洁能源等对外部的依赖性较大,自给能力不足。

行业内卷严重,服务本市发展能力不强。在一般性、低端的节能环保产品供给、环保工程建设、环境咨询业务领域,经常出现恶性竞争、以次充好、售后服务无保障等现象,良心企业因成本、人力、资金等问题无长足发展能力,导致经常出现劣币驱逐良币。

政策扶持机制不完善。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缺少财税、政策支持,投资渠道不畅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市场管理体制不健全,运行管理混乱,标准体系建设滞后,扶持力度不够。

2)劣势分析

竞争劣势。从国际环境来看,发达国家国内节能环保产业市场已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发展中国家技术明显落后,一些发达国家利用节能环保方面的技术优势和资金实力、贸易经验等,在国际贸易中制造“绿色壁垒”,并占领发展中国家节能环保产业市场。

从国内形势看,一大批国内先发城市将节能环保产业确定为重点发展产业,起步早、规模大、实力强,同时利用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区位优势,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等市场资源,而临沂市在大多数节能环保产业行业领域处于起步阶段,在区域竞争中没有明显优势。

创新带动劣势。全市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领域缺乏有效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缺少承载创新资源集聚的公共创新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较弱。全市的节能环保企业以众多中小型企业为主,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缺乏关键产品和核心技术,技术开发投入不足,成果转化能力较弱。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减污降碳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园区和企业为发展主体,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为着力点,培育一批节能环保龙头企业,不断拓展产业优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突破一批环保关键和核心技术,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以政策扶持和要素供应为保障,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形成链条完备、布局合理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格局,服务好全市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大局。

基本原则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通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提升节能环保产业服务水平,形成发展新优势。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市场拉动和政策推动相结合,围绕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节能需求和大气、水、土壤要素的环保要求,挖掘市场需求潜力,扩大市场空间,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节能环保产业,形成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有力牵引和拉动。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政策激励机制,完善标准体系建设。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强化规划引导,注重顶层设计与鼓励基层探索相结合,对接国家、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布局,选择一批重点领域、关键行业先行突破,促进本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不求“大而全”,但求“强而精”。发挥特色产业和骨干企业的市场优势、技术优势,集中力量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快示范工程、示范基地建设,以点带面,实现重点领域突破发展,示范带动整体发展。

合作共享,开放共赢。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创新合作方式,深化合作领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努力提高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实现优势互补。加强国内外合作,强化省市联动,聚力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多层面开展人才、技术交流,多渠道引进资金,着力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总体目标

2025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基础更加牢固,服务于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城市提升的能力明显增强,形成创新力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市场广阔、前景突出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以助力实现碳达峰目标。

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十四五期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6%以上,在高效节能装备制造、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清洁能源产业三大领域分别打造1处产业基地或集群,并分别培育1-2家龙头企业,带动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力强的中小型优势企业崛起。

——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加大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力度,努力打通产业链关键产品、关键环节,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在电子废弃物与报废汽车拆解利用、集中开展机械装备表面处理、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尾矿尾渣、冶炼废渣等)、危废综合处置利用、以生活垃圾为主的城市废物综合利用、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节能环保服务等领域分别培育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1-2家,辐射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打造全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循环,形成节能环保产业竞争优势。

——产业聚集格局基本形成。结合全市构建“东钢、西木、南智、北食、中新兴”重点产业布局,打造各具优势、特色鲜明的节能环保产业配套体系,做好高效节能与先进环保设备供给、清洁能源供应、产业园区绿色循环化改造、无毒无害原料替代使用、固废综合利用、废水收集与集中处理、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工作,以节能环保为辅助产业,服务于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大局。

——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政府引导,调动社会资源对节能环保产业短板进行联合攻关,做好成果转化与应用。到2025年,建成全市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针对发展短板,攻克关键性技术,解决实际难题并实现转化应用,建立多层次较完善的应用创新体系。

——服务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针对全市产业升级、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的关键领域,借鉴国内发达地区成功经验,以政府主导,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整合现有资源,成立节能环保产业集团或联盟,致力于解决全市核心、突出、关键的能耗和污染问题,为“十四五”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严格受保护做好服务。

——助力减污降碳及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继续推进重点企业节能改造和环保提标、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和绿色升级,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循环利用体系,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以大数据、云计算、5G等智能化数字技术手段建设全市泛能网,实现能源供需精准调控,至“十四五”末,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比例、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比例完成省分解任务。

重点发展领域

(一)重点行业企业节能环保改造及产业园区绿色升级

重点用能单位综合节能改造。对全市重点用能单位进行综合能源改造,开展高效电机能效提升、节能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绿色照明改造、能耗在线监测提升、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等,提高全社会节能降耗成效和清洁化水平。强化重点用能设备节能管理,加强高耗能设备节能审查,构建安全、节能、环保“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组织开展锅炉、窑炉节能减排能效提升,全面取缔35t/h及以下燃煤锅炉,推进锅炉生产、经营、使用等全过程节能环保标准化管理,加快高效节能电机、配电变压器等用能设备开发和推广应用,淘汰低效电机、变压器、风机、水泵、压缩机等用能设备,提升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水平。至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进一步下降,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煤炭、轻工、纺织、机械等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普遍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重点行业企业环保升级改造。继续推动燃煤锅炉、窑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提标改造,安装运维高效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推进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加快建成全市VOCs污染防控智慧管控体系,做好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板材、油品储运销、玻璃纤维制造、玻璃钢制品、制药、焦化、石化、铸造、橡胶、塑料、涂料等重点行业有机废气高效收集、高效处置设施配套建设和运行管理;因地制宜地加快食品、化工、造纸、养殖、印染等重点行业废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提标扩容工业园区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实施中水回用工程;加强危险废物收集、转运、处置管理,提升土壤污染防治与风险管控能力,对污染土地及时开展土壤修复;推进涉重企业改造提升和环保监管,按要求建立完善的废气、废水、危废收集处理系统,控制重金属排放。根据最新的《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水污染防治领域)、《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VOCs防治领域)、《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重金属污染防治领域)、《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固体废物和土壤污染污染防治领域)等要求,及时更新和升级重点行业企业环保设施,加强运维管理,保障运行效果。

全面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和绿色升级。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为目标,按照“布局优化、产业成链、企业集群、物质循环、管理创新、集约发展”的要求,继续推动全市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及其它各类工业园区的循环化改造,制定各具特色的循环化改造优化提升方案,提高园区绿色发展水平。开展老旧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做好顶层规划,推动试点先行,通过农村集体改造、历史用地企业自主改造、国企收储改造、鼓励定制改造、政府收储改造、市场化运作改造等方式,降低成本,提质增效,全面开展“小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分类型进行升级改造或淘汰清理,完善集中供热、污水收集及集中处理、供气、供电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

高效节能装备与绿色能源产业

1. 高效节能装备制造及应用

节能锅炉(窑炉)。整合全市锅炉(窑炉)生产及使用企业,优化产品能耗、环保性能,提高锅炉(窑炉)自动化控制、主辅机匹配、低温烟气余热深度回收利用等技术水平,做好全生命周期绿色节能服务;推进高效低氮天然气锅炉、生物质锅炉以及富氧、全氧等新型玻璃窑炉生产及应用。推广应用大型循环流化床高效节能锅炉富氧燃烧技术、工业煤粉锅炉富氧/全氧燃烧技术、低氮燃烧技术以及等离子无油点火技术、高效节能燃烧器、燃烧自动调节控制技术,提升工业锅炉能效和环保性能;积极采用优化炉膛结构、利用余热、强化传热等节能技术集成,提高加热炉燃烧效率;推进重点用能企业对主要用能设施装备实行数字化监控,建设能源管理和控制中心,推进能源利用在线数字仿真管控系统建设。

高效电机电泵。借助国家推广节能型电机电泵重要契机,发挥全市机械电子产业转型升级优势,推进机电装备产品整体节能环保优化设计,加大关键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研发力度。推进软磁复合材料电机、高效连接器在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机器人等高端装备上的应用。推进能效等级为12级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节能高效变压器、通风机、水泵、空压机等节能装备制造和使用,推广使用软启动装置、静态无功补偿装置、自动控制系统等,提高水泵、电机等通用设备能效水平。

余热余压利用装备和技术。加快低热低压回收利用技术研发应用,推动工业余热余压梯级回收综合利用蓄能装备生产使用,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进行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改造;推广工业余热利用技术,鼓励开展间壁式换热器、蓄热式热交换器、机余热管的换热设备、余热锅炉等热交换装备应用加大低温汽轮机发电系统等热功转换技术推广;支持吸收式、吸附式制冷系统等余热制冷技术、热泵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高效节能家用电器及商用设备。依托临沂市商贸物流优势,打通“产地-流通-市场-用户”的关键环节,加快高效节能家电、商用设备等产品集聚,建设门类齐全、销路畅通的高效节能电器商贸市场。推广能效等级为12级的节能家用电器、办公和商用设备使用鼓励使用家电智能控制节能技术、智能空调系统节能装置、双工况太阳能热泵空调机组等节能产品。大力提升节能家电、节能商用设备、节水型器具等绿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升全社会能源利用效率

绿色照明产品及绿色建筑。鼓励城市道路照明灯具、户外装饰照明系统、汽车照明灯、大尺寸LED背光源、全彩显示屏等中高端LED产品生产使用,加快太阳能光伏照明系统、LED 照明产品等节能技术和产品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应用,推广太阳能路灯使用,鼓励企业进行新能源技术及产品应用,利用厂房屋顶空间建设光伏电站,对车间照明进行升级。提升改造现有建筑产业,鼓励开展新型节能建筑材料生产及应用,推广新型高效节能墙体材料以及保温隔热防火材料、光伏一体化建筑用玻璃幕墙、轻质复合保温板材、复合保温砌块、节能建筑门窗及屋面防水保温系统、循环化利用固废生产的混凝土等绿色建材;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推广应用预制叠合板、预制楼梯、预制内外墙板等装配式建筑三板技术,不断提升装配式建筑应用比例;开发适应“海绵城市”建设需求的新型透水、高强度地面建材。

2. 绿色新能源

氢能。利用全市钢铁基地产业基础,布局焦炉煤气提氢、煤制氢等项目为重点的氢能产业链。依托临沂临港精品钢基地,建设临沂氢能源产业园;利用钢铁企业副产品布局发展煤焦化、焦炉煤气提氢、煤制氢等重点氢能产业链。推进氢燃料电池示范应用和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公交车、物流车、环卫车和乘用车批量投放,加快氢能源物流发展。

太阳能。积极推进光伏发电综合开发利用,支持光伏发电龙头企业建立安全、稳定、高品质的光伏电站。优化光伏发电发展模式,积极推动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项目落地,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左右;积极推动实施“互联网+智慧能源”示范工程。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技术、冷热电三联供和微电网,打造发输储配用一体化商业示范运营模式。

生物能。以推动解决木材加工聚集区废料、农村作物秸秆、畜禽规模化养殖废物、生活垃圾等综合利用为抓手,推动生物质发电、沼气发电、垃圾焚烧发电等。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开展产业化、规模化、商业化示范,着力推进沼气、生物质燃气、生物质成型燃料以及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液体燃料的生产和使用,补充替代燃煤、燃油等化石能源。

高效储能技术及设施。以市场应用为导向,推动储能技术应用于可再生能源消纳、分布式电力系统和微网、电力辅助服务以及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能源互联网等;深入推进电力改革,加快发展大容量输电、大规模新能源并网、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积极布局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重大储能试点示范工程。

先进环保装备及污染治理产业

大气污染防治。围绕工业烟气、挥发性有机工业废气、汽车尾气、餐饮废气、市内空气净化等污染防治,继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材料、技术、工艺、产品和装备的研发、生产、使用;支持脱硫脱硝、高效除尘、餐饮油烟治理等装备制造业发展。开展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持续做好挥发性有机物(VOCs)管控治理探索源头控制办法,研发稳定、高效、低成本VOCs和臭氧治理技术及相关设备,石化行业推广LDAR技术及管理平台的技术应用。实现长寿、高效国六机动车尾气排放用高效催化剂等技术产品规模化生产,推动碳捕集核心技术并示范应用。推广冷凝/吸收/生物技术、活性炭/分子筛吸附浓缩技术、RTO/RCO 氧化技术、高效干法(半干法)垃圾焚烧烟气处理系统及飞灰固化(稳定化)系统工艺等。

水污染防治。围绕工业废水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水生态修复、再生水及中水利用等重点领域,加大水污染防治高效低耗技术和装备的引进、生产、使用力度,支持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和成套化设备普及应用,加快水污染治理设备研发、生产、贸易产业发展。针对涉重废水、高盐废水、难降解有机废水、含氟废水、垃圾渗滤液等工业废水,突破关键技术难题,鼓励开展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环保治理等。支持水生态修复产业,推动水体富营养化防治、藻类综合治理等技术研发与成果应用。加强城镇再生水循环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再生水循环利用,引导高耗水行业企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提高区域再生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构建再生水循环利用产业体系

土壤污染防治与固体废物处理。围绕土壤污染调查、风险评估和治理修复,推广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支持相关产业发展,鼓励低毒低残留农药、化肥和可降解农用薄膜等产品生产及应用。围绕污泥无害化处置、生活垃圾处置、医疗废弃物处置等领域,重点发展污泥磁化热解处理、污泥干化和清洁焚烧、一体化污泥高干脱水等技术,推广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和飞灰、垃圾焚烧发电以及智能化危险废物收集系统和清洁焚烧装置等,提升无害化收集处理水平。

环境监测。重点围绕工业废气在线监测、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大气环境监测、工业污水在线监测、自然水体水质监测等领域,加快突破关键元器件、技术、产品和装备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推广使用高精度、智能化环保自动控制系统,以及在线检测、数据采集和远程终端控制系统,支持相关产业发展。鼓励适用范围广、监测数据准确的多参数水质自动检测仪器和连续监测装备、土壤快速监测技术和设备等生产、交易、使用,推广大气、水在线监测系统应用。

智慧环保。重点围绕大气环境数据、水环境数据、生活垃圾处置、危险废物处置等领域,加速环境监测、治理、保护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推进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化、生活垃圾分类系统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1+N”管理平台建设,构建碳交易、排污权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工业废气、废水在线监测计量等,探索大数据驱动的智慧环保新模式。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资源循环利用装备。围绕全市尾矿尾渣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餐厨废物回收、汽车及机电产品再制造、非常规水资源(再生水、中水)回用、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等资源循环利用环节,鼓励发展资源循环利用装备生产制造、商贸物流产业,支持开展相关产品智能化升级,推广先进成型加工方法、智能化生产和智能物流系统。

大宗固废资源综合利用。聚焦尾矿尾渣、冶炼废渣、炉渣、粉煤灰、生活垃圾、农林废弃物、建筑垃圾等全市主要大宗固体废物,推广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实施具有示范作用的重点工程。推广粉煤灰制建材及提取矿物、尾矿再选、尾矿制建材与制陶瓷、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农作物秸秆制有机肥和饲料等工艺技术应用。突破冶炼废渣、化工废渣、垃圾发电飞灰等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并示范应用,提高工业污泥、残渣、废渣等再生利用技术和装备水平。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统筹规划分拣处理中心,推广智能化、精细化分拣设备。推进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拆除垃圾、工程垃圾、装修垃圾等资源化利用,培育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骨干企业,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应用与集成。

城市废旧物资回收及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实施“城市矿产”示范工程,推进废钢铁、废有色金属、报废汽车、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废电池、废旧轮胎、废旧木制品、废旧纺织品、废塑料、废纸、废玻璃、厨余垃圾等城市废弃物分类利用和集中处置,规范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引导再生资源加工利用项目集聚发展。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鼓励多元参与,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网络。支持电器电子产品生产企业通过自主回收、联合回收或委托回收等方式建立回收体系,引导并规范生产企业与回收企业、电商平台共享信息,督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流入规范化拆解企业。发展集成化、自动化、低成本厨余垃圾处理技术和装备,积极推广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应用。结合工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大力推广工业装备再制造,扩大机床、工业机器人再制造应用范围。在售后维修、保险、商贸、物流、租赁等领域推广使用再制造汽车零部件以及再制造工业、家用、商用设备,进一步提高再制造产品在售后市场使用比例。

水资源综合利用。以节约和优化水资源为目的,鼓励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产业发展,推进城市中水厂、中水回用管网建设,落实绿化、道路喷洒等采用中水或再生水,提高热电、造纸、化工等主要用水行业的中水回用率,逐步提升大型商业及大型社区中空调冷凝、冲厕、地面冲洗等采用中水的比例。加大雨水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应用,推广管网检漏和防渗技术应用,普及节水型器具应用,支持节水相关产业发展。鼓励重点园区和企业实施水质分级阶梯利用技术,重点开展反渗透膜、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等核心部件使用及关键技术应用,提高企业中水回用率。农业领域推广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结合城镇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适时配套建设中水设施,开展河湖生态补水工程,提升污水再生利用效率。

新能源汽车制造及应用

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依托山东沂星电动汽车等骨干企业,加快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引进,解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壮大纯电动汽车整车产品及核心产品生产规模。积极争取国家、省政策支持,强化与行业领先企业合作,扩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范围,带动燃料电池整车企业项目建设和零部件企业协同发展,逐步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和集群。支持动力电池、电池管理系统、驱动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突破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开展软磁复合材料在电池行业的应用研究,提高零部件配套能力。

充换电、加氢和加气设施。科学评估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趋势,提前布局充换电基础设施、智能路网设施、氢燃料供给体系等配套建设,合理发展充电、换电及加氢设施制造产业。加强充换电基础设施与城乡建设规划、电网规划及物业管理、城市停车等的统筹协调;依托“互联网+”智慧能源,提升智能化水平,积极推广智能有序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居民区充电服务模式,加快形成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加强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充电、无线充电等新型充电技术研发与产品应用。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工作,引导多方联合开展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支持居民区多车一桩、临近车位共享等合作模式发展;鼓励充电场站与商业地产相结合,建设停车充电一体化服务设施。推进加氢、加气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管理规范;引导企业根据氢、天然气燃料供给、消费需求等合理布局加氢加气基础设施,提升安全运行水平;支持利用现有场地和设施,开展油、气、氢、电综合供给服务。

节能环保服务产业

节能服务产业。围绕节能服务、综合功能服务、智慧能源服务等重点领域,加快提升全市能源服务企业整体水平,培育一批专业化、综合性的节能服务骨干企业,以服务全市用能单位为重点,积极拓展市外业务,形成节能环保工程设计、咨询、施工和运营服务产业链。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服务产业发展,鼓励节能服务公司整合上下游资源,为用能单位提供诊断、设计、建设、运维等“一站式”节能服务和综合解决方案。强化数字技术在能源服务产业的应用,深度挖掘能源需求响应,创新能源服务模式,系统地做好节能、综合供能、能源系统、能源交易和金融服务。加快健全有利于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规范综合能源服务市场,加快能源服务与环境服务相融合,提升节能、降碳、减污的综合服务能力,合理完善对综合能源服务产业的财经政策支持。

环保服务产业。支持全市具有较强实力的环境服务企业联合成立节能环保产业集团或战略联盟,致力于解决全市核心、突出、关键的环境问题,如环境基础设施运营管理、重大环境污染治理、重大环保工程建设、突出环境问题管控、重点行业及重点园区的环境咨询与管理等。以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损害评估、污染第三方治理等为重点,支持环保服务业发展,鼓励环保服务单位通过多种方式提供环保基础设施设计、建设和运营服务。推进 “一站式”高端高质服务,引领服务机构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支持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损害评估等新兴环保服务业发展。推动相关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第三方机构联合开展绿色产品设计、绿色标准制定、绿色改造等服务,鼓励推广绿色制造研发成果,助力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


专栏二 国家《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中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1)节能环保产业

高效节能装备制造:节能锅炉,节能窑炉,节能型泵及真空设备,节能型气体压缩设备,节能型液压气压元件,节能风机风扇,高效发电机及发电机组,节能电机,节能型变压器、整流器、电感器和电焊机,余热余压余气利用设备,高效节能家用电器,高效节能商用设备,高效照明产品及系统,绿色建筑材料,能源计量、监测、控制设备。

先进环保装备制造:水污染防治装备,大气污染防治装备,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装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装备,减振降噪设备,放射性污染防治和处理设备,环境污染处理药剂、材料,环境监测仪器与应急处理设备。

资源循环利用装备制造: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装备,建筑废弃物、道路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利用装备,餐厨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利用装备,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装备,资源再生利用装备,非常规水源利用装备,农林废物资源化无害化利用装备,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综合利用装备。

新能源汽车和绿色船舶制造: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和产业化,充电、换电及加氢设施,绿色船舶。

节能改造:锅炉(窑炉)节能改造和能效提升,电机系统能效提升,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绿色照明改造,汽轮发电机组系统能效提升。

污染治理:良好水体保护及地下水环境防治,重点流域海域水环境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船舶港口污染防治,交通车辆污染治理,城市扬尘综合整治,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建设用地污染治理,农林草业面源污染防治,沙漠污染治理,农用地污染治理,噪声污染治理,恶臭污染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资源循环利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废旧资源再生利用,城乡生活垃圾综合利用,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海水、苦咸水淡化处理,雨水的收集、处理、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综合利用。

2)清洁生产产业

产业园区绿色升级:园区产业链接循环化改造,园区资源利用高效化改造,园区污染治理集中化改造,园区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

无毒无害原料替代使用与危险废物治理:无毒无害原料生产与替代使用,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危险废物运输,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产与替代。

生产过程废气处理处置及资源化综合利用:工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

生产过程节水和废水处理处置及资源化综合利用:生产过程节水和水资源高效利用,重点行业水污染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集中治理,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治理。

生产过程废渣处理处置及资源化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处置及综合利用,历史遗留尾矿库整治,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废弃农膜回收利用。

3)清洁能源产业

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装备制造:风力发电装备,太阳能发电装备,生物质能利用装备,水力发电和抽水蓄能装备,核电装备,非常规油气勘查开采装备,海洋油气开采装备,智能电网产品和装备,燃气轮机装备,燃料电池装备,地热能开发利用装备,海洋能开发利用装备。

清洁能源设施建设和运营:风力发电设施建设和运营,太阳能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生物质能源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大型水力发电设施建设和运营,核电站建设和运营,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地热能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海洋能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氢能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热泵设施建设和运营。

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清洁燃油生产,煤炭清洁利用,煤炭清洁生产。

能源系统高效运行:多能互补工程建设和运营,高效储能设施建设和运营,智能电网建设和运营,燃煤发电机组调峰灵活性改造工程和运营,天然气输送储运调峰设施建设和运营,分布式能源工程建设和运营,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运营。

4)生态环境产业

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种业及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绿色有机农业,农作物种植保护地、保护区建设和运营,森林资源培育产业,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产业,碳汇林、植树种草及林木种苗花卉,林业基因资源保护,绿色畜牧业,绿色渔业,森林游憩和康养产业,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

生态保护:天然林资源保护,动植物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和运营,生态功能区建设维护和运营,国家公园、世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等保护性运营。

生态修复:退耕还林还草和退牧还草工程建设,河湖与湿地保护恢复,增殖放流与海洋牧场建设和运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修复,重点生态区域综合治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害生物灾害防治,水生态系统旱涝灾害防控及应对,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与修复,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海域、海岸带和海岛综合整治。

5)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建设,绿色建筑,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装配式建筑,既有建筑节能及绿色化改造,物流绿色仓储。

绿色交通: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和运营,港口、码头岸电设施及机场廊桥供电设施建设,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建设和运营,智能交通体系建设和运营,充电、换电、加氢和加气设施建设和运营,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和运营,城乡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和运营,共享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营,公路甩挂运输系统建设和运营,货物运输铁路建设运营和铁路节能环保改造。

环境基础设施: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及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运营,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和运营,城镇污水收集系统排查改造建设修复,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漏损控制建设和运营,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及规范化建设和运营。

城镇能源基础设施:城镇集中供热系统清洁化建设运营和改造,城镇电力设施智能化建设运营和改造,城镇一体化集成供能设施建设和运营。

海绵城市: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建设和运营,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和运营,海绵型公园和绿地建设和运营,城市排水设施达标建设运营和改造,城市水体自然生态修复。

园林绿化:公园绿地建设、养护和运营,绿道系统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营,附属绿地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营,道路绿化建设、养护管理,区域绿地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营,立体绿化建设、养护管理。

6)绿色服务

咨询服务:绿色产业项目勘察服务,绿色产业项目方案设计服务,绿色产业项目技术咨询服务,清洁生产审核服务。

项目运营管理: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用能权交易服务,水权交易服务,排污许可及交易服务,碳排放权交易服务,电力需求侧管理服务,可再生能源绿证交易服务。

项目评估审计核查:节能评估和能源审计,环境影响评价,碳排放核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水土保持评估。

监测检测:能源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污染源监测,环境损害评估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监测,企业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监测。

技术产品认证和推广:节能产品,低碳产品,节水产品,环境标志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绿色建材。


专栏三 全市及各县区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全市:重点行业企业节能环保改造,产业园区绿色升级,高效节能装备制造,清洁能源,先进环保装备制造,污染治理,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服务。

兰山区:资源循环利用(生活垃圾、污泥、厨余垃圾等),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交通、扬尘、餐饮油烟、噪声等),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环境基础设施、海绵城市等),绿色服务。

河东区:资源循环利用(废旧资源再生利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等),重点行业水污染治理(建设全市表面处理中心,涉重废水集中处理等),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

经开区:高效节能装备制造(节能型液压气压元件、节能型泵及真空设备、节能型气体压缩设备等),资源循环利用(废旧有色金属再生利用等)。

罗庄区:资源循环利用(含铝废渣综合利用等),先进环保装备制造,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等),清洁能源(氢能、燃料电池、高效储能设施等)。

高新区:高效节能装备制造(软磁复合材料电机等),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整车制造、燃料电池等)。

临港区:节能环保改造(钢铁、焦化等),产业园区绿色升级(产业链循环化、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等),危险废物处置利用。

沂水县:节能环保改造(化工、食品等),产业园区绿色升级(产业链接循环化、污染治理集中化、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清洁能源(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沼气等清洁能源设施建设和运营,高效储能设施,抽水蓄能电站等),资源循环利用(尾矿尾渣、生活垃圾、污泥、厨余垃圾等),生态修复(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等),碳汇产业(生态环境产业、碳排放权交易等),绿色服务(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等认证)。

沂南县:资源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清洁能源(沼气生产使用等)、生态农业。

费县:节能环保改造(木业板材等),产业园区绿色升级(产业链接循环化、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木业板材产业集中制胶等),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高效运行(煤炭清洁利用、智能电网建设和运营、燃煤发电机组调峰灵活性改造等)、资源循环利用(木业废弃物制备生物质燃料等)。

平邑县:清洁能源产业(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生态修复(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等)。

兰陵县:资源循环利用(尾矿尾渣、生活垃圾等),节能环保改造(铸造、机械加工等),产业园区绿色升级(产业链接循环化、污染治理集中化、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生态修复(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等),生态农业。

莒南县:资源循环利用(废纸造纸等),绿色建材。

临沭县:节能环保改造(化工、装备制造等),高效节能装备制造、再生资源设备制造,再生资源利用(垃圾焚烧发电)。

郯城县:节能环保改造(化工等),危险废物综合处置。

蒙阴县:碳汇产业(生态环境产业、碳排放权交易等)。


主要任务

(一)构建绿色节能与低碳环保发展体系,加快实现碳达峰

1. 加强重点领域节能,推进重点用能单位综合能源绿色化改造

1)加强工业节能

强化工业节能审查。结合全市能源消费现状与产业发展规划,全面分析重点用能单位及区域,提出“十四五”期间能源消费总量、强度等控制目标,明确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节能措施和能效标准,制定区域节能审查负面清单,实行用能单位差异化分类管理,依法开展全过程节能监管。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活动,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管理。

开展节能诊断服务。组织重点行业企业开展工业节能诊断公益服务,扩大诊断成果运用,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加强高耗能行业能耗管控,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推广工业智能化用能监测和诊断技术。针对重点用能单位主要用能环节,开展能效提升行动。

高效电机能效提升。鼓励重点用能单位采用高压变频调速、永磁调速等技术实施电机系统调节方式节能改造,建设基于互联网的电机系统能效检测、故障诊断、优化控制平台,采用高效电动机、风机、压缩机、水泵、变压器等代替低效设备,采用泵与风机管路优化技术、空压机系统节能技术等对电机系统实施整体优化改造等。

节能锅炉(窑炉)改造。支持重点用能单位采用先进燃煤锅炉、天然气锅炉、蓄热式电锅炉、生物质锅炉等高效锅炉替代老旧低效燃煤锅炉,综合采取锅炉燃烧优化、自动控制、余热回收、主辅机优化、冷凝水回收等技术实施锅炉系统节能改造。采用四通道喷煤燃烧、并流蓄热石灰窑煅烧、蓄热式燃烧等技术实施窑炉节能改造等。

余热余压利用。适时推动重点用能单位采用非稳态余热回收及饱和蒸汽发电技术、煤气化多联产燃气轮机发电技术、火电厂烟气综合优化系统余热深度回收技术、转炉煤气高效回收利用技术、低热值高炉煤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等技术,实施中低品位余热余压回收利用。

能量系统优化。鼓励重点用能单位按照能源梯级利用、系统优化原则,通过能量系统优化设计与控制、工业流程优化、系统技术集成应用等措施实施节能改造。采用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冷端系统改造、锅炉受热面及烟风系统改造、运行控制系统改造等方式提升燃煤汽轮机能效。

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结合国家开展的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对重点用能单位进行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督促重点用能单位围绕能耗总量控制和能效目标,对用能实行年度预算管理。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建设能源管理体系并开展效果评价,健全能源消费台账,按标准要求配备能源计量器具。依法开展能源审计,组织实施能源绩效评价。

强化重点用能设备节能管理。加强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审查和监管,构建安全、节能、环保“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持续推进锅炉设计文件节能审查、定型产品能效测试和定期测试工作,加强锅炉运行及管理人员节能培训。加快高效电机、配电变压器等用能设备开发和推广应用,淘汰低效电机、变压器、风机、水泵、压缩机等用能设备,全面提升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水平。

开展合同能源管理服务。鼓励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服务商、技术服务商、金融服务机构共同参与,按照自愿参与、合作开放、共建共享原则,组建全市综合能源服务及合同能源管理产业联盟。鼓励节能服务公司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结合“互联网+”、PPP模式等新业态,全面推行效益分享型、能源费用托管型、节能量保证型、融资租赁等多种形式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打造一批从事节能技术研发、咨询、诊断、设计、评估、检测、审计、认证、改造、运营、维护等“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节能服务。

2)推进建筑节能

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材料生产与应用,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鼓励实施绿色化改造,新建建筑要全面执行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被动屋等绿色建筑,推进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工程施工绿色化进程。严格执行居住建筑节能75%、公共建筑节能65%标准,积极发展超低能耗建筑。推动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建筑节能,落实建筑能耗限额制度,加强建筑能耗监测平台运维及数据应用。探索建立建筑节能市场机制,鼓励推行合同能源管理、PPP等节能服务新模式。

3)促进交通运输节能

将绿色低碳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融入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营养护全过程,推动在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全面推进绿色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建设。继续推进完善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与服务系统(ETC),稳妥有序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大型商超、人口集中区等区域充电桩、充电桩等设施配套建设。提升运输装备大型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加快淘汰高能耗、低效率的老旧车辆。促进交通用能清洁化,大力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汽车、新能源汽车、天然气(CNG/LNG)清洁能源汽车、液化天然气动力运输设备等。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逐步提升新能源公交车比例,支持发展地铁、有轨电车等新型交通工具。实现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比例在2020年基础上显著提高,到2025年,全市新增重型货车、营运客车、公交车中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辆比例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4)推动商贸流通领域节能

充分利用新旧动能转换重要契机,加快全市商贸物流领域节能改造,推动零售、批发、餐饮、住宿、物流等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体系,加快淘汰落后用能设备,推动照明、制冷和供热系统节能改造。支持建设节能环保产品供应基地,提升节能产品在社会贸易中的比例,普及节能型产品应用。贯彻绿色商场标准,开展绿色商场示范建设,鼓励商贸流通企业设置绿色产品专柜,推动大型商贸物流企业联合构建绿色供应链,提高绿色商品供给能力。加快绿色仓储建设,支持仓储设施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鼓励建设绿色物流园区。

5)推进农业农村节能

鼓励引导农机农具报废更新,加快淘汰老旧农业机械,推广农用节能机械、设备,发展节能型设施农业。推进节能及绿色农房建设。鼓励农村居民使用高效节能电器。推动城镇燃气管网向农村延伸,因地制宜采用生物质能、太阳能、空气热能等解决采暖、炊事、生活用热水等用能需求,提升农村能源利用的清洁化水平。

6)加强公共机构节能

深化实施节约能源资源目标责任管理。规范能源资源消费数据汇总、审核、统计、分析、上报,组织开展能源资源消费统计数据会审和质量抽查,建立能源资源消费统计数据信息公开机制。完善全市公共机构名录库,公共机构要率先淘汰符合报废条件的老旧车辆,按照规定逐步扩大新能源汽车配备比例。新建和既有停车场规划建设配备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或预留充电设施安装条件。探索公共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进行节能管理和节能技改新途径。


专栏四 全市实施节能改造的重点行业领域

全市:热电、钢铁、陶瓷、建材、化工、木业、机械电子、食品。

兰山区:木业板材。

河东区:建材。

罗庄区:陶瓷、建材。

临港区:钢铁、焦化。

沂水县:化工、食品、矿业。

沂南县:食品。

费县:木业板材、电力。

平邑县:木业板材、矿业。

兰陵县:铸造、机械装备、矿业。

莒南县:造纸、建材。

临沭县:化工、机械装备。

郯城县:化工。


2. 推动现代环境治理,深化重点领域及重点行业环保升级改造

1)推进环境污染治理

强化大气环境污染治理。推进工业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全面实施排污许可管理,深化开展化工、喷涂、涂装、包装印刷、橡胶、塑料等工业污染源提标改造;研究并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控制,继续推动原辅料替代,鼓励企业对工艺、设备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强化工业无组织排放管控。开展石化、化工、表面涂装、建材、家具制造(含木材加工)、铸造、油品储运销、包装印刷和注塑等行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深度治理;加强物料运输、装卸、储存、输送、生产等环节管控,提高工艺的自动化和设备的密闭化水平。强化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工业炉窑全面达标排放,推进陶瓷、建材、玻璃、铸造等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全面完成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或超低排放改造;综合考虑企业生产工艺、燃料类型、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效果、无组织排放管控水平及大宗物料运输方式等,树立一批行业标杆企业,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水生态环境治理。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改善,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深入开展污染减排和人工湿地建设。开展入河湖排污口溯源整治,统筹固定源、生活源、农业源、移动源治理。加快推进全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积极推行污水处理厂、管网与河湖水体联动“厂--河(湖)”一体化、专业化运行维护,保障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化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水污染治理,加快工业集聚区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严格园区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出水达标排放管理,原则上市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建设废水集中处理设施。提高企业再生水循环利用水平,重点推进火电、供热、石化、化工、印染、钢铁、饮料、农副食品等高耗水行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建设完善重点乡镇驻地污水收集管网及处理设施,以降低氮磷负荷为重点,持续推进农业源污染控制,严格落实畜禽养殖三区划定方案,强化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施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加快建设城镇再生水循环利用基础设施,提升再生水调蓄能力,利用季节性河道、蓄滞洪区和闲置洼地,因地制宜建设再生水生态湿地,拦蓄净化再生水,补充河道生态用水,实施河道生态修复,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加强土壤综合治理。严格区域环境准入条件,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化解过剩产能等,有序搬迁或依法关闭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的现有企业,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土壤污染防治需要,科学布局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置、废旧资源再生利用等产业。实施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管控修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健全土壤环境监测体系,提高土壤污染风险识别、污染物快速检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阻隔等风险管控能力。开展一般工业固废、危废、医疗废物等集中收集贮存,规范收运、转移、倾倒、处理处置等行为。实施节水、减肥、控药一体化推进、综合治理工程,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改良修复,加强农膜污染治理,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2)推动环境治理服务升级

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模式。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保管家等环境治理模式,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试点,强化系统治理,实行按效付费,2021年年底前,完成全市5处以上工业园区、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试点,“十四五”末,建立较完善的市级以上工业园区、重点乡镇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体系。在化工、冶金等重点行业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探索大型环保设备装备融资租赁,探索VOCs污染防治设施共享模式。强化运维管理机制,探索建立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设施第三方运维机制,鼓励专业化、市场化治理和运行管护,选择通过典型区域开展试点示范,深入实践,总结凝练,形成模式,以点带面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到2025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模式。

推动智慧环保建设服务。按照全省统一要求,加快完善移动源污染防控监管平台、固体(危险)废物智慧监管平台、“三线一单”评估更新平台、生态环境综合执法监管平台等建设。依托全市大数据平台,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将生态环境部门生态环境状况监测数据、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污染源监测数据、环境监管数据及互联网环境舆情数据,进行数据整合共享及业务协同交互,提高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数据资源的获取能力和整合能力,整合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工商、税务、电力、水利、农业农村、林业、气象等部门环境监测数据,促进网络数据、社会数据、行业部门数据和环境数据融合和资源整合提升。依托全市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建设生态环境主题数据库,20216月底前,完善临沂市空气质量预警预报系统建设;2021年年底前,依托临沂市政务云和天河超算淮海分中心等大数据平台,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智能化、科学化水平。“十四五”末,全市建立较完善的智慧环保管理体系。

推进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服务。加快构建涵盖“三同时”、总量控制、排污许可、排污权交易、环境统计、环境监察、环境税征收的全过程、全生命周期排污指标管理的固定污染源“一证式”管理模式,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激活和培育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2021年年底前,完成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确权,积极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研究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启动二氧化碳2027年达峰行动,推进发电行业碳排放交易相关能力建设。

积极推进新兴环境治理服务。在城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工业污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黑臭水体治理、河流湖泊生态修复、危废治理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进包括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维护管理的环保服务总承包和环境治理特许经营模式,加快发展生态环境修复、环境风险与生态损害评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新兴环保服务业。鼓励社会化环保产业机构聚集、联合,支持社会资本投资环境治理工程,逐步做大做强环保产业。

3. 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发展壮大绿色新兴产业

1)推动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绿色发展格局

按照全市产业发展要求,深入推动木业、机械电子、食品、冶金、医药、化工、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植一批具有引领性的“领航型”大企业集团、特色优势制造业集群和标志性生态产业链,充分适应并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按照绿色、智能、标准、集群的改造思路,聚焦产业发展短板,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合理把握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聚焦产业结构偏重等突出问题,引导传统产业实施绿色化改造,通过生产、运输等全链条优化,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生态体系。

按照“东钢、西木、南智、北食、中新兴”的区域重点产业链布局要求,引导各县区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突出各地首位产业,明确园区差异化发展定位,打造各具优势、特色鲜明的节能环保配套服务体系,做好集中供热、天然气供应、污水集中处理、危废收集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加快“退城入园”“聚散入园”,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做好木业绿色升级。兰山区、费县、平邑县等县区的木业聚集区应加快打造木业生态产业链,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配合,前端向绿色原材料延伸,后端向环保型整装高档家具、环保板材拓展,形成完整的生态化闭环式产业链条,重点在胶粘剂(无醛胶)方面强链,加快推进费县粘合剂化工产业园区的联亿、瀚圣、宇恒、众远新材料、科特尔等专业精细化工项目建设,引进环保胶生产企业,集中制胶,为木业企业绿色环保生产提供原材料支撑,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型的家具、板材等产业。

做好机械电子产业绿色转型。按照东、西、南、北、中五大产业集聚区发展布局,加快全市机械电子产业绿色转型。东部集聚区,包括经开区、临沭县、河东区、莒南县,加快工程机械、农业机械、五金工具等产业生态化改造,鼓励发展节能型装载机和挖掘机、电动叉车,推进新能源工程机械的研发生产。西部集聚区,包括平邑县、蒙阴县,大力发展专用车及汽车变速器、桥箱等关键零部件,降低产品能耗水平,提升环保性能。南部集聚区,包括罗庄区、兰陵县、郯城县,提升模具、铸造等主导产业的清洁生产水平,落实节能、环保标准,实现产品高附加、工艺高水平、环保低排放的“两高一低”绿色发展。北部集聚区,包括沂水县、沂南县,重点提升建材机械、汽车零配件、数控机床等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整体落实节能降耗、污染减排。中部集聚区,包括兰山区、费县、高新区,加快木业机械、仪器仪表及机械电子产业转型升级,推进软磁复合材料电机、高效连接器在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机器人等高端装备上的应用。在河东区建设表面处理中心,对全市机械装备制造产业进行统一电镀,集中治理涉重金属污染。

做好食品产业绿色发展。实施食品产业布局优化行动,构建“三二一”产业格局,重点培育发展粮油加工、畜禽加工、果蔬罐头三个产业集聚区,食品添加剂及调味品、特殊膳食及保健食品两个生产基地,酒水饮品一个产业集聚带。实施食品安全行动,培育绿色无公害品牌,构建以环保安全为特色的种植-加工-营销体系,推进“设计+技术”、“设计+品牌”发展,支持优势食品产业集群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机产品认证、绿色产品认证、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和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试点。

做好化工、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聚焦钢铁、焦化、水泥、化工等两高项目,依据环保、能耗、安全、技术、效益标准,分类组织实施压减、整合任务,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单位能耗产出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运用,对连续两年被评为III类、IV类的企业,依法依规采取改造提升或淘汰清退措施。鼓励全市化工园区开展绿色低碳示范园区和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做好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优化提升生态产业链,聚集发展绿色基础化工原料产业,落实清洁生产,构建以循环经济和生态发展为特点的产业体系,最大限度地将原料转化为产品,做好全过程节能减排。钢铁行业实施高端钢铁材料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在“退城入园”后加快升级改造进程,推进临沂临港高端不锈钢与先进特钢基地建设,持续提升全市钢铁高端供给水平。加快构建绿色、优质的建材供给体系,推动建材产业实现绿色循环生产,运用绿色设计、绿色建材来营造健康绿色人居环境,引导和推广绿色建材应用,减少甲醛、苯和放射类物质等污染;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升级、管理优化等方式打造建材循环经济园区,实现固废综合利用,支持利用现有新型干法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市政污泥、污染土壤和危险废物等,开展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副产石膏、矿渣等大宗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

做好医药、纺织服装等产业转型升级的环保配套。深入落实全市医疗、纺织服装等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加快聚集入园发展,打造各具优势的产业基地。尽快打通环保方面的关键环节、关键领域,解决发展瓶颈,针对涉重金属废水、难降解有机废水、印染废水、高盐废水等治理难题以及危废收集处置问题,提前布局谋划园区工业废水处理厂、危废集中收集处置中心等配套建设,做好环保服务工作。

2)发展壮大绿色新兴产业,培育绿色新动能

实施绿色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加快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围绕新能源汽车及配件、清洁能源、智能电网、储能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新能源装备制造先进企业。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济与传统节能环保产业融合发展,推进高性能金属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先进功能陶瓷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在节能环保装备材料生产中应用,支持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节能环保领域应用,大力开展工业互联网在先进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加快推广应用储能技术、大力推动智能电网建设、促进新能源与储能协调发展,发展新能源产业,深入推进数字技术在绿色制造、绿色服务、智慧农业等领域的运用。

优化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格局,培育绿色产业集聚示范区

1.立足全国、全省及区域发展大格局,加快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发展

坚持放大格局,站位全国、全省、区域,定位临沂、谋划临沂,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积极融入全省布局,统筹推动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加快形成内外联动、互促共进的节能环保产品生产-流通-销售-消费体系,开拓市场资源。

依托区位、交通等优势,全方位对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加强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合作,发挥“中国市场名城”“中国物流之都”的地位和优势,将全市打造成为全国性节能环保产品的商贸物流基地,为产品找市场,为产业找出路。

借助临沂商城转型发展机遇,加快高效节能装备、先进环保装备、资源循环利用装备、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设备、生态农产品、绿色建材、环保板材、绿色家具、节能家电等节能环保产品的商贸物流业发展,打造绿色产品商贸示范区。

借助全市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机遇,鼓励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绿色畜牧业,发挥“金锣”“阜丰”“银麦”等中国驰名品牌带动效应,以及鲁洲集团、金锣集团、兰陵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食品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同步提升,加快推进由食品业大市向绿色食品强市跨越,提高全市食品产业质量效益和整体竞争力,把临沂打造成为全国闻名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长三角中心城市无公害农产品供应基地,打造绿色食品产业集聚发展的示范区。

借助全市机械电子转型升级发展机遇,推动山东临工、山重建机、力士德等骨干企业深入开发高效节能的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设备,推动常林铸业、中川液压、金利液压等骨干企业加快液压泵阀零部件崛起,壮大节能型泵、节能型液压气压元件制造等产业,支持沂星新能源汽车发展,加快精创功能复合材料、龙立电子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机械电子元器件、电连接器等,在全市打造高效节能装备聚集发展的示范区。

借助全市建材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机遇,加快绿色建材产业发展。加强资源循环利用,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升级、管理优化等方式打造建材循环经济园区,实现固废综合利用,到2025年全市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废物能力达到500万吨/年,基本实现城市固废、工业固废、危废全部循环化无害化处理。推进绿色工厂创建,实施绿色建材示范工程,支持企业开展绿色产品认证,重点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绿色示范工厂,到2025年,全市培育建材行业绿色示范工厂10家以上。实施绿色产业链延伸,开展建材行业业态创新培育,组织开展绿色建材新产品、新设计的首批次应用试点示范。以“优化产业布局、产品提档升级、龙头企业培育、发展循环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创新”为着力点,重点建设提升“水泥循环经济产业园(基地)、石材综合利用产业园、新型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基地)”等,形成绿色、优质、丰富、多态的供给体系,力争在2025年培育550亿级的绿色建材产业园区(基地),50家新型建材骨干企业。

借助木业转型升级发展机遇,加快实施木业产品质量整体提升计划,巩固提升现有胶合板、木工板等主导产品质量档次和产品性能,推动无醛胶、低醛胶替代和水性漆替代等绿色替代产品生产,实现产品向绿色环保、高附加值的终端、高端产品方向发展,在兰山、费县、平邑等县区打造绿色环保板材家具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

借助临沂市生态循环产业园建设,发挥中节能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通过垃圾焚烧发电,对全市生活垃圾、餐厨垃圾、污泥、畜禽养殖动物尸体等进行集中、统一规范化收集及处理,做好热电联产和余热利用,打造城市废物资源化利用和热能、电能、生物质能的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

发挥山东金升、临沂长荣等骨干企业在再生有色金属、含铝废渣综合利用等方面的优势,推动全市资源再生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示范基地。

借助山东中绿资源、临沂广发等骨干企业在废旧电器、废旧家电、报废汽车等综合利用方面的产业基础,加快绿色回收、绿色拆解、绿色再利用进程,推动家电、车辆日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节能减排,加速社会绿色低碳循环,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集聚示范区。

2.加快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建设

根据全市实际发展特点,发挥商城转型带来的市场优势,立足机械电子、建材、木材等产业向节能、低碳、减排方向转型升级目标,统筹国家、省、区域发展格局,提前布局新能源汽车、环境治理、资源循环、清洁能源等新兴绿色产业,规划培育一批节能环保产业园区。

合理规划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布局。针对全市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和特点,结合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基础,立足骨干企业聚集优势,重点建设2-3处生态环保产业基地或产业集群,集技术开发、成果孵化、产品制造、物流、贸易、工程设计、公共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根据节能环保市场需求,合理规划园区主导产业及重点发展方向;根据环境敏感特点、产业发展及市场需求、人群聚集情况,合理规划园区选址布局。山东沂星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临沂金升有色金属产业基地、中节能临沂生态循环产业园等已建成的产业聚集区,应加快完善产业门类,进一步整合市场资源,做大做强,并结合临沂市宏观战略格局,实现与区域市场需求紧密关联。

规范引导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建设。根据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分类建立不同模式或特色的园区准入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园区绩效评价体系,建立良性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集聚作用,细化资金、土地、人才引进等配套政策,全力解决环境、安全、资源、基础设施等存在的短板问题,为园区节能环保企业建设和起步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积极助力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发展。协助园区搭建产学研发展平台,畅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渠道,提升产业创新水平。鼓励支持园区同类企业强强联合,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制改造以及上市融资等途径,促进企业和园区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强化园区发展扶持力度,通过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实施节能环保重点项目招商引资,推动园区产业链关联企业协同发展,深化分工合作,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发挥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提高整体竞争优势。

)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模,培育龙头骨干企业

1.推动节能环保企业培引

以节能环保龙头领军企业为核心、骨干企业为重点、中小企业为补充,推动形成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企业集群,壮大节能环保产业规模。

支持龙头领军企业做大做强。瞄准国内国际领先水平,加快打造龙头领军企业,引领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聚焦市内、市外两个市场,支持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节能环保企业发展壮大,鼓励其运用并购重组、业务创新等方式进行业务拓展。支持龙头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拓宽市场、延伸产业链,壮大经营规模;鼓励“龙头企业”加强行业标准研究,发挥核心优势,形成一批拥有先进技术、领导行业发展的技术型节能环保企业标杆。力争到2025年,全市在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发展方向——高效节能装备制造、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清洁能源、污染治理、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分别培育1-2家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中小企业扩链、延链、强链、补链,实现规模集群效应。

引导骨干企业加速发展。从全市遴选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本行业市场占比领先、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节能环保骨干企业,在项目扶持、资金融通、财税补贴、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支持,助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市在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的各细分领域分别培育带动能力强的骨干核心企业1-2家,辐射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打造全产业链条,形成节能环保产业竞争优势。

鼓励中小企业做细做精。引导节能环保中小企业差异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瞄准市内、市外两个市场,做专做精,形成一批具有发展实力的“专精特新”企业。鼓励中小企业瞄准市场空白,为终端用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高性能产品或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服务。对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融资、人才引进等政策扶持,降低建设运行成本,提高研发创新和生存发展能力,借助全市公共服务和创新平台,为中小企业破解融资、技术、人才等发展瓶颈,助力其快速成长。

2.做大节能环保产业市场

加快全市节能环保产业融入国家、区域开放战略,积极开拓外部市场。抓好建设“一带一路”综合实验区、中日韩经贸产业合作区、打造山东省对接长三角的门户、联通淮河经济带、引领鲁南经济圈等发展契机,重点对接国内外经济发达地区,加强节能环保产业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互联互通,推动跨国技术链、产业链和服务链优势互补,做到互通有无。坚持多元化开拓市场,增强节能环保产品贸易综合竞争力,大力开拓新发展空间,利用临沂商城发展优势,凭借智慧物流、跨境电商、金融服务等有利条件,支持节能环保产业“走出去”,不断拓展外部市场。

不断扩大内部需求,加强绿色消费市场培育,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稳固内部市场。将绿色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快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农业投入结构,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加快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变。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开展落后产能淘汰压减、重点行业绿色转型、产业集群和园区升级改造、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升级改造,持续推进木业、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鼓励企业采用高效节能的生产设备,支持企业采用先进环保设备提升污染治理水平。大力推进绿色消费,以扩大绿色产品供给和绿色技术创新为重点,培育绿色消费市场。广泛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建设“无废城市”,推广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不断提升节能型、节水型器具以及环保型产品的市场占比。通过以上措施扩大节能环保产业的市内消费市场,不断培育市场活力,健全完善节能环保产品市场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使内部市场稳固、健康、长效发展。

放大商贸物流优势,做好市场服务。借助临沂市打造“一带一路”东方商都的有利时机,利用好“线上”“线下”两个市场,做强做大节能环保产品商贸物流产业。发挥好跨境电商、垂直电商、会展经济等新业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垂直电商,建设服务全市、辐射全国的专业交易平台,畅通生产-流通-市场-消费渠道。运用大数据平台,发挥全市建设智能化仓储设施、立体化现代物流体系等优势,为扩大节能环保产品销售渠道、降低流通成本,做好全方位的市场服务。

做好培育绿色消费的政策扶持。组织实施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计划,积极开展知识普及、宣传教育、行为引导、典范创建等主题活动,倡导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研究制定节能环保产品消费扶持政策,引导绿色消费、普及绿色产品,共同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带动节能环保产业市场有效需求。推进节能产品能效标识、环境标志产品等认证制度,加快产品标准升级步伐。完善政府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提高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比例,激发绿色消费市场活力。

3.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及人才“双招双引”

强化节能环保产业企业招商引资。从全市招商引资的总体部署入手,针对高效节能、绿色新能源、先进环保、污染治理、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服务等细分领域,逐一配套招商细则,确定重点招商区域和企业,以强链、补链为核心开展链条招商和精准招商,形成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体系。整合各类招商资源,全面开展产业招商、委托招商、以商引商,持续不断推进招商引资工作质量和效率。出台管理办法和激励政策措施,吸引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企业来临沂发展,提升节能环保行业的整体活力、动力和能力。

加快实施产业人才招引培育。发挥全市高端人才“突破工程”、急需紧缺人才“引育工程”、海外人才“集聚工程”、青年人才“储备工程”、平台载体“递进创建工程”等“五项重大人才工程”优势,推动对国内外节能环保行业领军人才、技术团队、青年人才等招引工作落地实施,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科研单位、孵化平台、龙头企业等合作,开展技术人才定向培养,提升全市节能环保人才队伍整体水平,提高人才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发挥用人单位主体、引才机构及人才工作站作用,不断拓宽引才渠道,鼓励企业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退休返聘、技术入股等方式,引进领军、高端、紧缺人才,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搭建沟通桥梁和重要纽带,畅通企业岗位需求与人才求职信息之间的渠道,组织全市龙头、骨干及中小型节能环保企业赴国内各类院校开展专场招聘。

挖掘节能环保产业整体效能,提升资源利用水平

1.以节能环保低碳发展为重点继续推动现有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

根据国家、省级开发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实施情况,制定现有其他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清单,按照“一园一策”原则逐个制定园区循环化改造方案,将生态循环产业链构建、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绿色化改造、余热余压利用、重点污染企业提标改造、固废综合利用、再生水及中水回用等作为改造重点,加快推进实施,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使用,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2.加快完善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解决城市废弃物清洁回收及高效利用难题

发挥山东中绿资源再生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全市再生资源清洁回收、拆解、再利用体系建设,大幅提高废弃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金属、废塑料、废纸等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加强全过程管控,提升资源产生率和回收利用率。

逐步推进城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支持临沂蓝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建立建筑垃圾收集-清运-分拣-破碎处理-建材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加快推动利用建筑垃圾生产路面砖、植草砖、透水砖、道牙砖、再生砂浆、透水混凝土等绿色建材,并广泛应用于海绵城市、市政工程等建设。

全面加强生活垃圾分类与循环化利用,支持中心城区(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等)以及沂水、费县、临沭等县城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规范各县区生活垃圾焚烧厂建设运行,积极开展余热回收利用,鼓励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支持莒南等县区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上,开展废纸回收和废纸造纸,鼓励开展生活垃圾多渠道资源化利用。

实施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程,推动兰陵西部矿区、临港钢铁园区等建设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加快推进尾矿、矿渣、冶炼废渣、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固废资源化利用。支持罗庄区在重污染工业退城入园后利用原有工业基础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开展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临沂长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含铝废渣综合利用项目,解决当地铝合金行业产生的酸洗污泥治理难题,支持相关企业开展铝灰、废轮胎等固废处置利用试点。

3.深入开展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解决农业农村环境难题

加快推进农业秸秆、畜禽粪污、农膜、林业废弃物、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等农林废弃物高效利用。

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结合临沂各县区农业特点,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就近原则,推进沂南、沂水、莒南、郯城等县区开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利用,推广秸秆还田、制作畜牧养殖饲料、制备生物质燃料等技术应用,提高利用效率。

以沂南县为重点区域,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坚持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完善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结合相关县区养殖特征,合理选择处置利用方式,以生产能源(沼气)和有机肥为主要利用方向,鼓励规模养殖与规模处置利用相结合,集成推广应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解决畜禽养殖的环境难题,推进沼肥与生态农业、生态养殖业、绿色食品业等一体化发展,打造临沂特色样板。

加快落实农膜回收体系建设,鼓励农膜利用产业发展。以加厚地膜应用、机械化捡拾、专业化回收、资源化利用为方向,推动建立多种方式的回收机制,结合临沂再生塑料等产业建设,支持开展农膜再生利用。

以费县为重点区域,因地制宜开展利用次小薪材、林业废弃物、木业加工废料、农作物秸秆等生产成型生物质燃料,开展生物质供热发电,推进林业、木业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以兰陵县为重点区域,试点蔬菜加工废弃物制有机肥,解决农产品加工副产物利用难题。

4.积极布局绿色能源产业发掘提升能源利用潜力

1)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

稳步推进太阳能、风能、沼气能、空气能等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以沂水县为重点,推动整县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积极推动太阳能发电、光伏发电项目落地,支持建设以太阳能、沼气发电等清洁能源利用为主的能源小镇,加快推进风电项目。积极推动平邑县山东旭利来清洁能源设备生产项目建设,支持太阳能设备、储能水箱、空气源热泵、光伏热水器等在现代农业、建筑业、绿色小区、酒店、公用设施中推广应用。支持沂南县规模化利用畜禽粪污进行沼气生产和沼气发电,推广沼气生产利用。着力加强临沂中心城区等重点区域终端供能系统规划和一体化建设,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技术、冷热电三联供和微电网,打造发输储配用一体化商业示范运营模式。

积极布局氢能源产业。依托临港高端不锈钢与先进特钢产业基地,建设临沂氢能源产业园,利用钢铁企业副产品布局发展煤焦化、焦炉煤气提氢、煤制氢等重点氢能产业链。依托沂水县光伏规模化开发建设,探索太阳能光伏发电后电解水制氢。支持罗庄区、高新区布局氢能利用产业,推进氢燃料电池示范应用,鼓励山东沂星新能源汽车等骨干企业拓展氢能源汽车。统筹规划中心城区、县城区加氢基础设施,做好氢能源配套产业建设。

合理发展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部件产业。充分利用临沂经开区、高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础,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因地制宜地引进新能源车整车制造、关键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合理布局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鼓励支持壮大山东沂星新能源汽车等龙头企业,对标国内外市场新需求,加快拓展新业务,提升综合竞争力。支持沂南县规范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发展,加快提升改造,形成电动车产业发展新动能。

2)发掘余热利用潜力

进一步规范提升废物焚烧余热利用。统筹各县区生活垃圾产生、运输、处置状况,规范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运行管理,合理优化焚烧厂空间布局及运行规模,避免长时间低负荷运转,结合各县区特点,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生活垃圾焚烧厂余热综合利用,提升热利用效率。结合山东中再生临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项目建设,支持开展危废焚烧余热利用,将危险废物转变为可利用的资源或能源。支持罗庄区、费县结合自身特色,开展一般工业固废能源化利用技术转化应用,鼓励开展木业下脚料、板材下脚料等工业固废制备生物质燃料,探索生物质热电厂协同处置可燃性固体废物,强化余热综合利用。

加快工业低温余热利用。根据全市能源、高能耗产业布局,合理优化临港区、费县等县区产业结构,提高电力、钢铁、化工等行业的乏汽、排渣余热、烟气余热等余热资源的利用能力,按照能源梯级利用原理实现低品位余热资源的高效采集,鼓励利用高效换热器、热泵等先进节能技术,从源头减少余热损失,合理布局发展可利用余热的产业项目,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探索全流程工业余热回收模式。加快供热体制改革,围绕民生供热刚需,推进管网建设与热源供应脱钩,畅通工业余热入网,鼓励优先采用余热供暖。鼓励工业企业开展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研发和应用,强化典型案例示范引领,支持山东永安特种装备有限公司高压无缝钢瓶制备技术,不断提升用能效率。

)强化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提升节能环保产业竞争力

1.支持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开展节能环保技术攻关

依托临沂市创新创业中心,借助全市打造“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的梯度孵化体系优势,构建节能环保产业科技创新平台。鼓励政府有关部门、重点产业园区、大中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绿色技术创新中心、绿色设计中心等研发机构,支持节能环保领域国家、省市级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致力于解决全市面临的能源、环境问题。

聚焦绿色节能、低碳环保、清洁能源、生态保护与修复、清洁生产、资源循环、生态农业等领域,加快推进技术攻关与应用。在绿色节能领域,重点开展钢铁、焦化、化工余热高效回收利用技术应用,开发使用源头节能减排的高效反应器、生产装备等;针对全市传统的木业、食品等产业,鼓励进行绿色改造,提升清洁生产水平,降低整体能耗。在生态保护领域,针对现有环境问题,重点开展涉重金属废水、难降解高浓度有机废水、黑臭水体、冶炼废渣、矿渣尾渣治理等关键技术攻关,实现低成本、高效率推广应用。在清洁能源领域,重点推进高效能、低成本、系统稳定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风能、空气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和燃料电池等,加快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在资源循环高效综合利用领域,重点开展大宗复杂矿产资源高效开发技术、典型二次资源循环再生利用技术、废旧资源低成本高价值回收利用技术等应用。

2.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承担国家、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开展共性、关键及核心技术攻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充实研发队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资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加快构建节能环保产业标准体系,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支持以企业为主体提出重大科技需求和项目建议,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奖补力度。

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完善体现节能环保产业特点的科技创新成果评价和产业化项目筛选机制,加强优质项目孵化,鼓励以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加强财政资金投入引导。搭建区域节能环保技术与产业对接平台,畅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沟通交流渠道,推进节能环保先进技术应用成果的产品化与推广。发挥节能环保大型企业的人才、资金、规模优势,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市场反应、企业运作等方面灵活性,加快推进节能环保技术产品的产业化。

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提高节能环保发展承载能力

1.加快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

加快推进绿色能源体系建设,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对煤电、生物质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光伏发电、风电、抽水蓄能、储能技术等进行统筹布局,全面升级。

以费县为重点区域,加快煤电提质增效,优化生物质、垃圾焚烧发电,着力打造临沂基础能源绿色供应中心。通过节能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提升煤电机组能效水平,到“十四五”末,煤电机组供电煤耗降至30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下。优化煤电装机,以能耗产出效益评价为手段,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高效机组装机和发电占比;优化居民供暖和工业供热的热源结构,加快实施工业余热供暖、新能源供暖。

以沂水县为重点区域,坚持集散并举,大力发展光伏发电,有序推进风电发展,建设临沂低碳能源供应中心。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重点推进工业厂房、商业楼宇、公共建筑、农业大棚等屋顶光伏建设;支持发展集中式光伏,充分利用当地优势,采用农光互补、生态开发等模式,加快推进“光伏+生态旅游”项目建设。结合区域特征,充分利用农林废弃物、畜禽粪污等生物能,试点并推进能源小镇建设。利用山区蓄水优势,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平衡新能源和外电入鲁对电网的冲击,提升供能效率。

以郯城县、临沭县、临港区等为重点区域,加快化工、钢铁、焦化等高耗能项目绿色转型,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进一步提升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水平,工业锅炉优先实施高效节能技术改造,工业窑炉重点推进全(富)氧燃烧、蓄热式燃烧、燃料替代及余热利用改造。

加快推广应用储能技术,推动储能设施建设。以市场应用为导向,推动储能技术应用于可再生能源消纳、分布式电力系统和微网、电力辅助服务以及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能源互联网等;深入推进电力改革,加快发展大容量输电、大规模新能源并网、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示范推广成熟的储能技术。

2.逐步推动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着力推进节能环保产品使用。全面提升节能型家用电子产品、商用电器、节水节电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支持商家进行节能环保产品展销活动。大力推进节能型、环保型产品的商品贸易,开拓市内、市外两个市场,提升节能环保产品普及率。

加快推进建筑节能。深入开展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既有公共建筑能耗提升,推动高星级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发展,加快建筑节能技术推广应用。

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建筑,加快建设绿色智慧社区,推动社区公共设施绿色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

有序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到“十四五”末,中心城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系统,县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将兰山区、沂水县等打造成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示范区。

加强生活垃圾、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建设,结合各县区生活垃圾焚烧厂建设运行情况,合理优化服务范围、布局,控制规模无序扩增,畅通余热利用渠道,进一步提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和热利用率。进一步优化全市危险废物收集、暂存、转运、处置等产业布局,稳步推进相关设施建设,强化安全环保管理,避免无序发展,降低二次污染。

建立健全城市水环境基础设施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开展老城区排水系统改造,新建城区排水管网建设全部采用雨污分流,基本消除城区管网空白区,强化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推进污泥稳定化、无害化处置,有效改善城市水环境。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村改厕、村容村貌提升,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持续推进农村清洁取暖,结合当地特点,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供暖。

3.提升交通体系绿色发展水平

科学布局清洁、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智慧交通运输体系,加快高速铁路、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绿色水平。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积极打造绿色公路、绿色铁路、绿色空港,加快构建以清洁能源为动力的绿色物流体系,推进智慧高铁、智慧高速、智慧机场建设,提升流通领域的节能环保水平。

构建智慧交通服务系统,综合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电子控制技术等手段,探索建立高效运行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提升交通服务效率,降低城市交通领域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

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比例。加快推进新能源充电桩和加氢站等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鼓励居民使用新能源汽车;对于财政资金购买的公交车、公务用车及市政、环卫车辆等,统一采用新能源车。鼓励开展新能源汽车市场交易,落实优惠政策。

突出节能环保产业核心作用,推动环境治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1.污染防治行动倒逼环保产业提升

按照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要求,加快提升全市环保产业,服务好区域联防联控、流域共治和协调治理,致力解决全市突出的环境问题。

强化环保产业服务全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能力。加快培育提升一批环保工程与技术服务骨干企业,服务好全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做好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管理,协助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综合整治,特别是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和油品储运销、工业园区、企业集群等VOCs综合治理重大工程。提升服务全市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全过程污染治理能力,协助推进钢铁、水泥、陶瓷等行业及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工业锅炉污染物控制、扬尘污染综合整治及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

提升环保产业服务全市水污染防治的能力。依托山东鲁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在河东区建设表面处理产业园,对全市高端装备制造、机械、五金等产业进行统一电镀,集中处理涉重金属污染物。支持开展研发纳米零价铁处理重金属废水技术,研究突破现有通用工艺存在的高pH值重金属盐复溶、污泥产生量大和能源消耗大等难题,加快研发成果应用于重金属废水处理。加快全市污水处理厂整合提升,培育水污染治理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中小企业发展,致力于解决工业企业废水预处理以及农村生活污水模块化处理,形成良性运转机制。持续推动全市环保企业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提升解决工业、农业、生活污染问题能力,突破生态修复、黑臭水体治理等技术短板,壮大水污染治理产业。

优化环保产业服务全市固体废物处置能力。以河东区为重点,整合废旧电子电器、报废汽车等企业,建立全市回收、拆解、再利用的产业体系和利用基地。以临港区为重点,以服务沂水县、郯城县、临沭县等化工园区为主要目标,协同解决其它区域、其它行业的危废问题,发挥中再生危废处理中心带动作用,建立全市危废收集、暂存、处理利用的产业体系和处置基地。以兰陵县、沂水县、临港区为重点区域,以解决尾矿、矿渣、冶炼废渣等为目的,建立大宗工业固废循环利用基地。以临沭县、兰山区、沂水县为重点区域,致力于解决生产垃圾无害化、餐饮厨余垃圾资源化等,建立以生活垃圾焚烧为主、协同处置其它废物为辅的循环经济产业园。以沂南县为重点区域,建立处置利用畜禽粪污和农林废弃物的产业基地。以费县为重点区域,建立以木业加工废物利用为主的生物质能源产业基地。

培育环保产业服务全市土壤污染治理能力。瞄准全市环保产业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的短板,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提升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能力,以服务重点区域、行业为方向,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

2.积极培育生态修复产业,提升全市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加快发展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和治理产业。支持沂水县、兰陵县、平邑县开展废旧矿山开发利用,实施破损山体修复、废气露天矿山和非煤采空区治理、工矿废弃地复垦、采矿塌陷地治理等工程。以沂水县为试点,鼓励鲁南矿业等龙头企业做强做大矿山修复治理产业,做好尾矿尾渣综合利用,高效、低成本恢复矿区生态环境,形成行业标杆,打造矿山修复治理的示范区。支持兰陵县建设矿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引进山东钢铁集团、中钢集团等国内大型企业,做好矿石采选与尾砂尾矿综合利用,构建矿石-铸造-装备制造和尾矿-建材-建筑两个循环产业链,逐步消纳解决积存的尾矿尾渣。

积极引导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产业发展。继续巩固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加快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恢复湿地植被,促进河流水质自然恢复。加强岸堤水库、沂河、沭河等流域综合治理,注重保护和营造多样化的湿地类型和物种,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因地制宜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湿地、重要河湖、城市河流等保护和修复工程,规范引导相关环保产业发展。

积极培育森林生态修复产业。以自然保护地、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等区域保护和修复为重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修复工程,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国土绿化与农田林网建设和修复改造。遵循生态要求,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生态要素,建设集生态、环保、教育和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绿道网。加快建设水源涵养林及水土保持林、农田林网、城市林业及森林公园,探索发展森林碳汇经济,推进森林生态监测及碳汇科技创新示范。

保障措施

健全市场管理机制

1.优化营商环境

完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增强产业发展软实力。对节能环保产业项目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依规进行简化,在规划、环评、能评以及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等方面优先办理,简化审批流程,坚决打击人为因素阻碍节能环保产业项目审批的行为。以市场作为评判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效益的主要标尺,实施多元化评价,进一步减少政府行为对市场运行的干预和干扰,加强企业、公众、第三方机构对节能产品、环保产品的监督监管,将产品品质、工程效果、服务质量作为评判依据。鼓励成立全市节能环保行业相关产业联盟,推进节能环保领域创新载体建设,规范节能环保产品、工程及服务市场。

2.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推动政府定价由制定具体价格向制定规则转变,完善要素价格公示、发布和动态监测预警机制,支持节能环保市场主体依法行使要素定价自主权。深化燃煤发电、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等上网电价改革,持续推进油气价格、水价价格等改革,健全技术、知识、管理、数据等要素价值实现机制。推动政府投资为主体的重大节能工程、环保工程、咨询服务等招标制度改革,综合考评服务能力水平和工程质量,不将低价作为中标的唯一条件,健全事中事后审查、审计制度。加强对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隐形“红顶中介”、不正当竞价压价现象,防止“劣币驱逐良币”,进一步规范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市场。

3.健全效益评价机制

以单位能耗产出效益、单位土地产出效益、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等为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对接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对重点企业开展能耗、土地利用、环保等综合评价,围绕融资、用地、差别电价、政策扶持等方面,制定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的资源配置政策,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项目倾斜,加快产业优化调整。

4.建立健全要素交易机制

健全能耗指标收储使用、交易制度,探索用能权、排污权、水权初始分配、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启动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加快发展碳汇林业,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林业生态补偿制度。推进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林权等纳入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探索建立市场化机制,鼓励各类投资进入资源交易市场。

完善政策服务体系

1.逐步完善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整合国家、省、市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优化全市政策扶持体系,在促进科技创新、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打造应用示范工程、形成产业基地和集群、培育人才队伍、拓展融资渠道、开拓市场等方面进行扶持,逐步完善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2.加快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节能环保产业投融资体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引导产业投资基金、大型企业集团、银行等社会资本进入节能环保产业,形成政府、企业、社会资本多方参与的投资格局。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节能减排、污染治理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依法落实对生产和使用先进环保设备的企业实施减免税、低息贷款、折旧优惠等鼓励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企业上市和再融资,支持发行绿色企业债权。实施绿色债券贴息、绿色担保奖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保费补贴等政策。探索建立中小企业绿色集合债担保风险补偿机制,鼓励保险机构参与环境治理体系建设。

3.完善绿色消费体制机制

完善节能环保产品、工程、服务市场培育和经济激励政策,重点从价格、财税、信贷、监管等方面建立市场驱动制度,引导企业、居民选择使用节能环保产品,畅通绿色消费渠道。完善节能环保产品的市场准入和追溯制度,推广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快形成安全、便利、诚信的绿色消费环境。加强政府对节能环保产品的优先采购制度,明确政府绿色采购约束性规定,建立激励约束并举的绿色消费政策体系。

强化组织领导保障

1.加强统筹协调

加强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重大事项的规划指导,协调解决产业发展重大问题,推进落实重大项目和重点平台建设,督促全市各有关部门、相关县区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情况纳入节能减排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开展考核评价。加强规划实施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工作,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2.强化政策支撑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制定投资、财政、税收、价格等优惠政策措施。

3.完善考核标准

按照国家《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公布的节能环保产业分类,建立节能环保产业统计制度,完善总产值、增加值、就业人员、能耗、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统计,作为规划实施效果的考评依据。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开展各部门、各县区推进节能环保产业的督促检查,定期考核重点任务、重大工程的推进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强化对推进情况的考评。

4.引导社会参与

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关注绿色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节能环保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切实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督促政府、企业将规划内容落地实施。鼓励社会大众参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供相关部门采纳,营造良性发展氛围。


 
【关闭窗口】 【字体: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