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公开 >> 正文
索引号 1585729837/fgw/2021-0000026 发布机构 临沂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开目录 决策草案 发布日期 2021/09/15
文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标题 临沂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临沂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科技创新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时期是临沂全面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时期,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根据《山东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和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市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新平台逐年增多,科研体系不断完善,产业规模稳步扩大,集聚效应持续放大,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

创新平台逐年增多。全市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个、国家众创空间9个。浙江大学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中国物流科技产业研究院、临沂铁投集团天河产业园、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临沂分所、山东高新磁电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创业共同体建成启用。

科研体系不断完善。龙湖软件园、启迪之星孵化基地、中科创新园等孵化载体投入使用,临沂应用科学城二期加快建设,临沂高新区成功入选省级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特色载体(高端人才引领型),临沂电子元器件产业示范基地被认定为山东省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先后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等院所签署了合作协议,引进院士及创新团队人才500多人,备案山东省院士工作站50余个,引进转化科技成果420多项。

产业规模稳步扩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7.21%提高到39.95%,企业总数由全省第8位提升到第5位,其中,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企业共计426家。2020年1月~6月,临沂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达655亿元,工业增加值共计131亿元,营业收入共计651亿元,利润总额为24亿元。

集聚效应持续放大。临沂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围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高新区为主的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升级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电子元器件及其功能材料集群入选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已建成5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个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1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个国家试点创新型产业集群,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区位优势逐步显现。总体来看,我市近海临港、东西连通、南北贯通优势加速显现,尤其是京沪二通道将助推临沂融入“轨道上的长三角”。市内交通便利,建有“一机场、一高铁、两铁路、四高速”,拥有鲁南最大的民航机场,高速公路、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500公里、2万公里,居于全省前列。

(二)发展形势

“十四五”是我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主要动力,生物技术产业不断发生变革,智能制造等技术的发展正在重塑制造业国际分工格局,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步催生新产品和新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创新密集期。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粗放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率集约型增长,经济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成为新主流,绿色制造成为新业态,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成为新趋势,现代服务业将是新延伸。黄河三角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空间。

“十三五”期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创新能力、产业发展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整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关键核心技术缺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研投入不足,产业核心人才紧缺;产值规模较小,产业能级偏低;产业链条较短,带动作用较弱。对此要加强宏观政策规划引导,构建一批产业新引擎,逐步构建特色发展格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我市实现新旧动能转化。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安全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落实国家建设制造强国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把握全球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结合我市基础条件,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为目标,加快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科技驱动新模式、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承接先进技术转移能力,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进我市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以创新链驱动产业链,注重制造业协同与集聚发展,利用智能制造改造提升原有产业,结合产业趋势布局未来新兴领域,着力固根基、扬优势、强龙头、补短板、聚集群,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核心专利,发展一批重点产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创新环境和创新体系,锻长板和补短板并举,引导各类资源投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及薄弱环节。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创新平台层次,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过联合攻关突破核心技术,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集聚发展,龙头带动。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在市场辐射、技术引领和产业带动上的牵引作用,引导我市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尖”方向发展,加快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和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围绕园区开展项目建设,依托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专业企业,加快提升产业集群持续发展能力。

市场主导,政府推动。面向国内市场和本地产业发展需求,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和精度,完善和落实土地、人才、研发等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企业市场主体作用,综合运用规划引导、财税金融等手段,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发展生物医药、工程机械等核心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突破发展关键零部件、现代服务等领域。把融合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动力,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相互衔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兴业态融合发展。

绿色发展,智能制造。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强化新旧动能转换,贯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理念,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逐步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推进智能制造发展方式,深化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三)发展目标

到“十四五”末,逐步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产业结构日趋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体系。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建成一批高水平的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新建10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级创新平台,新建30个具有影响力的省级创新平台,形成一批标志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培育10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建设完善创新体系,凝聚一批领军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突破一批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率均达到15%以上。

规模效应逐步显现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年均增幅8%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产品质量大幅提升,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在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资源和环境等瓶颈问题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实现深度融合发展,新旧动能和发展活力有效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产业布局更加均衡,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发展成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发展成为有重要影响的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成为有突出特色的新兴产业。高端产品占比和附加值大幅提升,产业链条更加完整,逐步形成骨干企业与配套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龙头企业能级提升。在重点领域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协作企业集聚的联动战略,在我市培育发展若干有代表性、有产业规模、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培育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龙头企业(集团)5家,培育10家行业骨干企业,新增200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化企业。推动企业加强自主品牌建设,着力培育行业优势品牌,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整体提升产品价值链。

三、重点产业

立足全市现有基础和巨大潜力,聚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生物医药产业

全力打造产业链条较为完善、研发实力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与医疗器械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全省领先、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及健康中国示范区,服务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

1.化学制剂

依托鲁南制药、罗欣药业等化学制药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存量,重点培育已获准上市的药品,优先扶持独家品种,基本形成大品种引领的发展格局,同时加快在研药物的产业化进程,依靠科技创新开拓增量,进一步提升临沂化学制药这一优势产业的行业地位。重点突破活性化合物高效合成、手性药物合成与拆分、药物晶型研究等关键技术,加快开发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源头创新实体药物、品牌通用名药物,以及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抗代谢性疾病、抗感染性疾病(抗耐药菌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老年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等品种。加强基于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原研药开发,提高药物制剂研发能力,开发上市一批创新药、改良型新药;支持仿制药开发,鼓励企业仿制临床必需、疗效确切、市场潜力大的药品,及时开展对国外专利到期药物的首仿、抢仿工作,加强对非专利药物的剂型改造和二次开发,提高仿制药的质量和规模。

2.现代中药

依托临沂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与平邑县道地药材和郯城县银杏等现有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基础,以及鲁南制药、翔宇药业、山东一方制药、山东中健康桥制药、修正药业等中药生产企业在中药领域的积淀,发挥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优势,协力做优做特临沂现代中药这一优势产业,提升临沂现代中药品牌效应。

推出一批疗效确切的中药创新药和具有较好临床疗效的中药改良型新药;支持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鼓励企业针对名优产品开展技术创新和工艺优化,积极开展临床评价,开发一批符合中药特点的新剂型,培育中药新品种;支持经典名方和中药配方颗粒产品开发,鼓励企业把握国家支持中药经典名方开发的政策机遇和山东省中药配方颗粒省级试点机遇,加快中药经典名方和中药配方颗粒的工艺研发和标准制定工作;支持道地药材基地建设,鼓励各县区依托特色中药材资源,建立规模化、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开展相应中医药材溯源基地的认证工作;支持道地药材精深开发,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依托当地特色药材资源,加快药食同源产品开发,上市一批中药复方制剂和天然药物,成体系推出一批金银花、山楂、全蝎、银杏、太子参、丹参等系列产品;支持中药现代化升级,鼓励企业优化中药提取、纯化、制剂工艺,构建覆盖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和溯源体系,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水平。

3.生物制药

依托鲁南制药、罗欣药业、张江生物、甘李药业等企业在生物药领域形成的技术和产品优势,围绕基因工程和新型疫苗等创新前沿和关键技术,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加快重组单克隆抗体药物、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药物)、新型重组蛋白质药物、重组单克隆抗体药物、血液制品、干细胞技术与产品、重组疫苗和核酸药物、生物诊断试剂等新型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使之成为医药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重点开发抗体药物、核酸药物、多肽药物、血液制品和酶制剂产品,推动在研产品顺序上市;支持干细胞及免疫细胞技术开发,鼓励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技术转让、委托研发等方式,开发干细胞治疗产品,提升临床试验水平,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支持疫苗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围绕肝炎、禽流感、狂犬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引进一批带项目高层次创业人才,招引一批创新型企业,加快疫苗产品孵化和产业化,填补我市疫苗产品空白。

4.医疗器械

重点依托规划的医疗器械重点项目,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升级,支持常规医疗器械、创新医药器械、体外诊断产品等发展,不断提高临沂市医疗器械的行业占比。支持创新医药器械开发,围绕智能化、数字化、便携化的发展方向,鼓励多功能、移动式、可穿戴医疗器械产品开发,重点支持植入、介入、人工关节等高值耗材的研发和产业化,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实现技术、产品和市场的突破;支持体外诊断产品开发,加快自动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等体外诊断设备和配套试剂产业化,抢占基层医疗市场;支持家用医疗器械开发,围绕老龄化、大健康等带来的市场需求,鼓励开发家用护理、诊断和康复设备,加快家用医疗器械产品开发和市场布局。

                   专栏1:生物医药产业重大项目

中间体和原料药:浙江永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原料药绿色生产项目,山东福长药业有限公司新建原料药工厂项目,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原料药绿色制造项目,山东龙立恒医药有限公司医药中间体项目,临沂源生制药有限公司原料药、医药中间体项目,临沂东诚东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综合改造项目,山东江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物提取胆酸系列产品项目等。

化学制剂: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医药创新研发中心项目、山东康森药业有限公司医药生产基地项目、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口服固体制剂车间建设项目、山东裕欣药业有限公司国家级水针新药科技成果转换生产项目、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普通冻干粉针建设项目等。

现代中药:山东康派中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医药科技孵化器项目、山东阳都健华药业有限公司中药生产基地项目、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中药产业提质增效项目、平邑仁安中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道地药材生产中成药产业化示范项目、山东江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山东江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物提取胆酸系列产品项目、山东中健康桥制药有限公司年产2.4亿粒通心舒胶囊系列产品生产项目等。

生物制品:临沂墨海制药有限公司自扩增mRNA疫苗研发项目、山东隆科特酶制剂有限公司年产3.5万吨新型酶制剂及500吨功能性食品项目、甘李药业临沂生产基地项目等。

医疗器械:山东格林汇能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600亿片医疗级高洁净多功能非织造制品项目,山东爱舒乐卫生用品有限责任公司可降解生物科技材料孖纺非织造布及医疗卫生护理用品生产项目,国药集团医疗管理(山东)有限公司医疗物资项目,山东中成包装科技有限公司医药食品包装项目,诺力康年产复合三抗无纺布26000吨、医用无纺布防护制品8000万件、护理垫5000万件项目,洛峰洁诺医疗服务(临沂)有限公司区域性医疗物资保障中心项目,临沂康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防护用品及辅助材料项目等。

(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进一步完善工程机械产品体系,重点发展园林植保机械等高端农机产品,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利用新能源汽车整车产业逐步带动零部件规模化发展。

1.工程机械

高端整机。引导山东临工、山重建机、沃尔沃建机等优势整机企业开拓思路,积极利用物联网、无人机遥感测绘、数字孪生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重点发展大型、节能型装载机和挖掘机,加快发展自动化、智能化工程机械产品,推进新能源工程机械的研发生产,扩大我市工程机械产品国内外市场。

智能采矿装备。结合国家智慧矿山的发展趋势,针对智慧矿山建设的需求,重点发展智能矿山采掘装备。结合实际需求,以矿山安全、高效、智能开发关键技术及装备等作为主要发展方向,打造包括装、挖、钻、运等矿山成套工程机械解决方案;根据施工需求,科学分析矿山地形,核算产能目标,打造产品匹配方案和运输路线规划方案;积极研发“智慧矿山平台”,实现资源和开采环境的数字化、矿山信息的可视化,实现数字化采矿、管矿;通过采用5G技术和远程操控,实现无人驾驶,提升矿山开采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全面提升我市矿山生产装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实现矿山智能化采掘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为客户提供涵盖设备选型、工况匹配、服务保障、金融支持、智慧矿山信息化系统等一体的矿业整体服务解决方案。

高端零部件。依托山东临工高端液压件主控阀、临工金利工程机械高端液压零部件、宇顺机械等企业在高精密液压元件行业的技术优势,以及沂水县在液压油缸等配套零部件方面的能力,围绕液压泵、阀、马达等液压元件的关键、共性技术,着力加快高端液压件、四轮一带配件、液力变矩器等工程机械配套件产品的研发生产,补全工程机械产业链缺口。支持企业研发智能主控阀、有机硅耐高低温高端密封件等高端产品,突破核心技术瓶颈,逐步扩大国内外工程机械高端零部件市场份额,培育中国品牌,建设中高端液压零部件产品生产基地。

工程机械云平台。围绕大数据处理与存储等关键技术,以工业云为重点,推动工业数据分析、在线虚拟仿真等类型的云服务发展,促进制造业企业加快基于云计算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协同创新、个性化定制等业务形态,培育“云制造”模式。推进“制造业+互联网”工程,加快云制造平台建设,推进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应用,建设一批“制造业+互联网”发展新载体。围绕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快研发制造服务深度融合,提升工程机械设计、制造、管理、维护、诊断等全流程的智能化水平。

2.农业机械

高端整机装备。针对国家在农机购机补贴政策方面逐步缩减种类、突出重点的新变化,以及国家对非道路柴油机国四环保排放的新标准和要求,引导企业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高端整机产品。重点支持华盛中天、永佳动力等企业发展园林植保机械,将我市逐步建设成为全国大型、高端植保机械基地。积极发展花生收获机、耕种收综合机械等智能化收获机械产品,以及新型粮食干燥设备等装备;发展精量播种机等小型农机装备,以及联合整地机、微耕机、耕整地机械、秸秆处理机械、打捆机械等整地机。

农机零部件。逐步构建以高端智能农业机械为先导的链式产业体系,发展高端农机配套零部件产业。围绕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和花生、毛豆、蔬菜等经济作物的农机装备需求,依托雷沃传动等龙头企业,推进新型高效节能农用发动机、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HMT)、大马力拖拉机用转向驱动桥和农机装备专用传感器等零部件研发和产业化,将我市打造成为全国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高端传动零部件基地。依托华盛中天等龙头企业加快突破小型汽油机、柴油机关键技术瓶颈,攻克制约农业机械化高质高效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将我市打造成为小型汽油机出口基地。

高效农机具。结合鲁南地区农作物特点,加快推进农业生产重点领域机械化提档升级,示范推广高效专用农机具及配套技术,解决农机发展与农业重点工作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强化农机与农艺融合,围绕农机服务农艺的理念,加快选育适宜我市机械化作业的品种,推动良种良法良机配套,从加强农业生产信息研究入手,逐步改进农机具产品研发设计、制造及服务推广等环节。

智能作业系统。推进“互联网+农机作业”,结合智能装备和互联网技术,开展农机作业以及农场生产资料管理等生产环节的系统性研究,逐步完善“智慧农机”服务网络平台。加快推广应用农机作业监测、维修诊断、远程调度等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农机装备故障及作业性能远程监测、实时诊断和自动控制,实现数据信息互联共享,提高农机作业质量与效率。

3.智能制造装备

高档数控机床及工业机器人。结合鲁南地区生物医药、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电子信息等领域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组织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加快高精度卧式加工中心、立式加工中心等高端数控机床新产品,提升机床产品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重点支持重点机床企业与其他省市装备制造企业加强合作,拓展高档机床应用领域。

依托我市激光加工设备的基础,针对切割焊接一体化、工件加工自动化等方面的市场需求,开发集成化、智能化的高性能激光切割机、激光焊接机、激光打标机等先进激光加工成套设备以及其它高端精密设备。针对目前激光装备产业链薄弱环节,进一步提升伺服电机、电控系统、液压件等配套能力。积极探索新技术和新工艺,拓展激光技术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农业等行业中的应用,进一步开拓激光装备市场规模。

以研制具备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特征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装备为重点,瞄准国内外工业机器人制造知名龙头企业进行招商,集聚多家知名龙头企业,在系统集成、机器人本体和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一定的自主研发制造能力,重点发展高性能弧焊、装配、搬运等工业机器人。围绕老龄化社会服务、医疗康复、救灾救援、公共安全、教育娱乐、科学研究等领域,培育智慧生活、现代服务等方面需求,适时推动服务机器人的产业化发展。面向安全生产和消防等领域,适时发展消防救援机器人、特种作业机器人等产品。

智能物流装备。依托临工智科等优势企业,积极发展智能物流整体解决方案及AGV等相关装备。引导企业发展自动化物流装备,加强生产环节的精益化管理,提高生产装配环节的质量和效率,降低生产装配成本。开发自动输送和分拣系统、物流机器人系统、自动识别与感知系统等先进的物流技术与装备。积极研究重型AGV关键技术及应用解决方案,扩展重型AGV的产品载重范围,开发不同类型的产品,如牵引式AGV、轨道式AGV、举升式AGV、背负式AGV等,使产品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重装产业链。积极与商用车、农业机械、食品加工、金属加工等行业企业开展合作,拓展产品应用场景,逐步实现规模化应用,帮助企业解决物流瓶颈,提升整体生产效率。借助优势企业自身的工艺制造优势和技术实践优势,注重智能物流系统相关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吸引物流系统集成商和新型智能物流装备供应商,不断提升产品的调配、运输能力,为用户提供功能全面的智能物流装备。

4.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

纯电动汽车。依托沂星汽车等本地企业,加强与国内优势纯电动汽车企业的全面合作,充分发挥我市作为“中国物流之都”及千万级人口大市的市场需求优势,推广城市公交电动化及绿色货运配送体系建设,深层推广纯电动城市客车、纯电动旅游客车、纯电动商务车及纯电动物流车的研发、制造及产业化,加强纯电动汽车底盘设计、整车开发和定型试验等技术开发能力,完善整车生产工艺及安全性研究,形成自主核心技术,发展整车产品。

燃料电池车。密切跟踪行业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我市的资源优势条件,积极与国内燃料电池发动机领域的领先企业合作,从燃料电池物流车、客车、中重型卡车等燃料电池商用车着手,推进燃料电池汽车规模示范应用,分领域逐步扩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范围,以应用带动燃料电池整车企业项目建设,并逐步带动零部件企业协同发展,重点发展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和基础材料等系统核心部件。

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配套生产企业,以新能源汽车整车推广应用为抓手,加大对关键技术研发投入,重点支持动力电池、电池管理系统、驱动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突破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提高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鼓励本地新材料企业与新能源车企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方面的技术合作,开展石墨烯材料在电池行业应用的前瞻性研究,支持具有小型化、轻量型及高功率密度化的基于软磁复合材料的新型高效电机研发。充分利用现有焦化、钢铁行业的副产氢资源,发展氢气的制、储、运等氢燃料电池基础配套产业。

           专栏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大项目

工程机械:临工集团数据供应链和数据中心建设项目、山东临工年产22000台智慧挖掘机项目、山东金利液压科技有限公司工程机械高端液压零部件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山重建机试验中心建设项目、星普液压科技(山东)有限公司年产高端液压元件4万台项目、山东潍柴雷沃传动有限公司自动化能力升级项目等。

智能制造装备:上海优尼斯工业服务有限公司临沂i5智能工厂项目、临沂国控科技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临沂激光科技产业园建设项目、山东中科智能设备有限公司3D打印项目、奔腾激光大功率激光加工设备制造项目等。

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山东沂星电动汽车有限公司年产5000台新能源客车扩能改造项目、山东劲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4.4亿安时动力锂电池项目等。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积极构建电子制造业产业集群和数字经济园区,创新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特色应用。

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重点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软件服务外包,壮大软件产业规模。加快研发网络通信、信息安全、数字音视频、汽车电子等重点领域嵌入式软件。加强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业务转型外包(BTO)合作交流机制建设,完善软件外包体系。依托中印软件园、龙湖软件园、沂蒙云谷、应用科技城,支持拓普网络、阿帕网络、六牛科技等发展智慧教育、智慧物流、服务外包和各类行业应用软件和系统;发展数字创意产业,提高差异化消费品设计、精准化广告设计等水平。围绕数字临沂建设,支持思索、智通达、成功信息等在制造业数字化、智慧农业、政务服务、医养健康、智慧城市各领域提供解决方案,推进数字经济园区建设。以临沂智慧大数据研究院、华为大数据中心为载体,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融合,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推动跨领域、跨行业的数据融合和协同创新。

2.电子制造业

加快招引培育面向电力电子、医疗电子、机械电子、汽车电子、家用电子、手机及电脑配件等方向的配套电子元器件生产项目。依托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郯城高科技电子产业园,支持现有电子元器件企业将产品向微型化、低功耗、宽频化、集成化和绿色环保方向发展。以春光科技、中瑞电子等企业为主体,形成软磁铁氧体材料-磁芯-电子元器件-电源-消费电子产品产业链;以龙立电子、海纳电子为主体,形成军用、民用电连接器产业链;以沂光集成、元捷电子等企业为主体,形成二极管、三极管等分立器件芯片、框架、封装、测试产业链;以鲁颖电子、金成电子为主体,形成电子陶瓷粉-电容、滤波器产业链;依托沂水机械电子孵化中心形成长弓电子等从触控屏到平板手机的产业链。做大现有的计算机外设、LED照明、应用和消费类电子产品,扩大整机产品占比,形成整机与元器件相互促进发展的良性互动。

3.数字基础设施

充分发挥作为国家首批“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的优势,加快推进5G通信网络规划建设,推进5G业务商业化应用,推动5G和智能制造、数字农业、智慧园区、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数字孪生、AR/VR等领域深度融合发展,为打造5G先锋城市、全省5G工业应用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大力实施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超算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为通信运营商、信息技术企业等提供各类服务的云计算中心建设,加快整合全市政务云资源,推进我市高铁片区临沂铁投集团天河产业园建设,推动临沂移动、华为等6大数据中心高质量发展。全力开展物联网等感知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智能制造、智慧城管、智慧水利、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数字农业等领域,深入推进物联网终端部署。争取国家、省授权支持,在低空空域开放、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物联设备频率使用等研发、应用环节先行先试,研究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对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审慎包容态度,打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产品应用的外部环境。

4.工业互联网

积极建设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特定工业场景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逐步构建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加快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建设,支持山东临工、罗欣药业、阳煤恒通等重点行业企业进行工业物联网改造。大力开展“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围绕工程机械、元器件等优势行业,鼓励中瑞电子、阿帕网络、华盛中天、华为大数据中心等龙头企业搭建行业特色鲜明的云平台,为行业提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协同营销、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等工业云服务,支撑协同制造、工业电商、个性化定制等“互联网+”新型制造模式发展。

5.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支持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各领域开展应用,加快建设以大数据为支撑的临沂数字政府,积极培育电子政务云计算产品和服务,推动大数据在市场监管、环境保护、交通运输、能源管理、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培植大数据和云计算产品服务体系,以我市具备优势的商贸物流领域为切入点,构筑一体高效的国际化四港联动数字物流体系,促进传统产业经营管理方式变革、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围绕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需求,支持面向智慧城市的应用,在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家居等领域开展应用。

           专栏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大项目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沂蒙集团有限公司建设智慧城市大数据平台项目、山东综科商贸有限公司临沂综合保税区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诺蓝科技节能环保建设项目、中信信息物联网平台、六牛科技软件平台开发项目等。

电子制造业:欣伊镁智能手机及周边产品研发、智能集成和生产制造项目,山东粤海液晶面板生产项目,山东粤龙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年产60万台电视、1万台智能交互一体机项目,沂水泰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穿戴电子产品生产项目,临沂未来科技城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临沂市磁电产业园项目,山东镓数智能有限公司氮化镓设备生产项目,深圳市银鑫汇机器人有限公司兰陵县液晶模组全产业链生产加工基地项目,山东同方鲁颖电子有限公司高功率脉冲陶瓷电容器及新型陶瓷材料和元器件智能化智造项目等。

数字基础设施:临沂沂蒙云谷开发有限公司华为大数据中心、临沂沂蒙云谷开发有限公司华为大数据及云服务中心孵化器项目、山东国为-沂南县大数据计算中心项目、临沂铁投集团天河产业园项目、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临沂市分公司5G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等。

工业互联网:山东康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860万套5G+工业物联网系列产品项目、山东环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组装一体化高端技术产业园项目、临沂未来科技城开发集团临沂高新区6G磁电智慧物联科技创业园项目等。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临沂新型智慧城市运营有限公司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临沂沂蒙云谷开发有限公司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智慧城市项目、莒南县大数据局莒南县智慧城市管理中心建设项目、智慧蒙阴建设项目、临工集团数据供应链和数据中心项目、中远海运临沂智慧物流园区项目、山东玉皇粮油有限公司智能化仓储物流项目等。

(四)新材料产业

着力推动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延伸高端金属材料、聚氨酯新材料产业链,重点发展软磁复合材料,积极发展先进功能陶瓷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

1.高性能金属材料

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推动新材料高端化、规模化应用,依托临沂临港高端不锈钢与先进特钢基地建设,以行业重点骨干企业为龙头,发展高性能钢铁新材料。支持研发应用于国防、海工、航空航天等特殊领域的高性能不锈钢材料,推动我市钢铁材料转型升级,做大做强高性能不锈钢材料产业。加快发展无缝钢管、高速动车车轴钢、超髙强帘线钢、高强韧非调质钢、高强度紧固件用钢等优特钢产品。

围绕白色家电、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高端应用领域,积极开展铝合金及其复合材料、高性能镁铝合金高品质铸件、再生铜深加工等项目。结合我市工程机械产业发展需求,围绕轻量化结构件,发展高端精深加工,开发轨道交通用铝镁合金型材和铸锻件、镁合金零部件和相关铝镁合金产品,逐步形成以铝镁合金型材、板材、铸件、锻件为主体,终端产品相配套的产业链体系。结合新能源、新基建的发展方向,围绕铜合金结构和功能铜材,规划培育生产电子、交通运输等行业用铜材的铜加工企业,逐步健全完善产业链。

新型功能金属材料方面,依托我市粉末冶金生产基础,鼓励研究金属粉末成形与制备技术,建设低成本钛合金粉末、铁基合金粉末、高温合金粉末等生产线,积极发展铁基、铜基粉末冶金汽车零件产业。

2.高性能磁性材料

围绕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化发展需求,大力推进新型电子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研发一批市场前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电子材料产品。依托山东省软磁复合材料及应用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积极发展软磁复合材料,开展软磁复合材料及应用产业化技术研究,构建“软磁复合材料-电机定子铁芯-电机设计-电机生产制造-应用”的产业化体系。积极发展高性能磁性材料、高性能封装材料,加快培育超高性能永磁材料,开展特种金属软磁材料生产技术研究,推动形成软磁铁氧体材料-磁芯-电子元器件-电源-消费电子产品产业链。积极引进和培育纳米电子材料、新型电子陶瓷等新型电子信息材料的研发生产,积极开展高性能显示器件用发光材料的研究和产业化工作。

3.先进功能陶瓷材料

以“中国临沂陶瓷”商标获批为契机,依托本地陶瓷产业,逐步实现产业科技转型。向具备机械功能、热功能、化学功能、电磁功能的陶瓷方向拓展,研发高强度、高硬度、耐磨损、耐高温新型陶瓷材料和陶瓷基复合材料。择优发展新型高性能结构陶瓷材料、新型高性能功能陶瓷材料和节能环保用新型陶瓷材料,积极发展微波陶瓷材料、电子陶瓷介质材料以及特种陶瓷材料。

依托沂南县、沂水县、兰陵县丰富的石英砂岩资源和硅产业科技创新园,依托金德公司等企业,积极开发高性能无压结碳化硅材料及技术,发展高端无压结碳化硅陶瓷制品,完善碳化硅产业链条,拓展高性能无压烧结碳化硅材料、碳化硅高温结构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领域,做强做大高性能碳化硅陶瓷材料产业。

4.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

依托我市优势企业,积极发展特种玻璃、高纯度石英材料、高性能玻璃纤维等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制品,研发高纯硅溶胶、纳米抛光液、海洋防腐防污涂料、高性能纤维等高分子新材料产品。开展无机胶凝材料、高硅氧玻璃纤维及硅铝复合气凝胶材料、三聚氰胺等新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

依托山东阳煤恒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丙烯产业优势,拓展聚氨酯新材料产业链,支持研发应用于航空航天、海工装备等特殊领域的高性能聚氨酯新材料,加快发展改性胶黏剂、弹性体、光学树脂等高端功能性有机高分子新材料。依托百特新材料、滨海科技新材料等重点企业生产芯片抛光液专用超纯度硅溶胶、高性能催化剂专用特硅溶胶等高端新材料,开发热塑性复合材料、高性能纤维和多功能涂料等复合材料。

                 专栏4:新材料产业重大项目

高性能金属材料:华星科技年产10万吨超高强材料项目等。

先进功能陶瓷材料:临虹无机陶瓷离子膜制氧机项目、兰陵县益新矿业科技有限公司硅产业科技创新园项目、山东祎禾新材料有限公司祎禾新材料产业园石英砂提纯产业链项目等。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山东阳煤恒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高性能聚氯乙烯树脂项目,山东亿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18万吨/年聚氨酯系列产品项目,山东顶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7.1万吨水性环保胶粘剂、1万吨反应型热熔环保胶粘剂、5万吨热熔环保胶粘剂项目,立盛(山东)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EVA型热熔胶10万吨、PUR型热熔胶5万吨项目,山东合创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高分子新材料项目,山东行知新型聚氨酯材料有限公司山东鲁南聚氨酯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山东亚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中俄共研RIMAMID新材料项目,临沂昊泉硅业科技有限公司耐高温高硅氧玻璃纤维低碳节能制备技术及产业化项目等。

新能源产业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逐步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布局,大力推广光伏发电应用,规范有序推进风电和生物质能相关项目,科学开发地热资源,培育氢能等新业态新模式,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

1.光伏发电

积极开展全市光伏重点县区、乡镇、园区建设,加强正面引导,促进分布式光伏与建筑设施融合发展,重点推进工商业屋顶光伏建设,优先发展“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分布式光伏,打造一批具有沂蒙特色的分布式光伏应用样板。发挥沂水县作为国家能源局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的带动作用,加快推动相关体制机制建设,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临沂开发模式”。

顺应太阳能光热应用规模大、温度高、热源多、功能全、领域广的发展趋势,培育多层次、多维度、多元化市场需求,推动太阳能光热利用由生活热水向供热制冷扩展、由单机销售向工程服务扩展、由民用建筑向工业、农林牧渔业和服务业扩展、由低温应用向中高温应用扩展。加快推进太阳能供热制冷技术应用发展,扩大太阳能光热技术在生产领域应用规模,促进太阳能与其他能源互补应用、融合发展。

2.风电

按照“科学论证,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的开发原则,坚持风电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坚守生态和环保两条底线,统筹考虑全市风力资源、交通运输、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区、电网接入等影响因素,在落实好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等措施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存量风电项目开发建设。

3.生物质能

因地制宜推动生物质产业发展,统筹全市木业、农业、畜牧业、垃圾等生物质资源禀赋,在确保安全可靠、先进环保、省地节能、经济适用的前提下,科学布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有序推进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适当建设污泥掺烧耦合发电项目,鼓励现有农林生物质直燃电厂实施供热、供冷改造,推进大型燃煤机组耦合生物质项目建设,合理解决城乡生活垃圾和农林废弃物处置问题。积极推进生物质非电利用,科学规划布局生物质成型燃料收集、加工和销售基地,鼓励发展生物质锅炉供热模式,推进费县生物质应用重点县发展。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环保炉具清洁取暖模式,支持生物质天然气示范建设,加快生物质天然气产业化发展。

4.地热能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有序开发利用地热资源,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方式,统筹发展布局,加大地热资源勘查评价力度,破解地热能开发利用瓶颈制约,积极稳妥、规范有序推进地热能持续开发利用,提高浅层地温能资源在临沂市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不断提升我市“中国温泉之城”建设水平,持续在全国“中国温泉之乡(城、都)”建设中保持前列。支持鼓励在大型公共建筑、商业综合体等有冷、热需求的场所发展浅层地热能取暖制冷;在河东、沂南、沂水、郯城等地热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积极推动水热型地热能综合梯级利用,建设示范带动工程。

5.氢能

瞄准零碳冶金科技制高点,开展氢冶金高效还原技术、氢还原设备改造与开发工作,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加快临沂氢能源产业园建设。依托临沂市钢铁产业基地,推动钢铁领域降碳零碳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开展万吨级氢冶金工程及高纯铁制备工程建设与应用示范。依托路运港智慧氢能物流产业园,建设省级氢能应用示范项目,联合青岛国际院士港集团,开通临沂至青岛城际氢干线。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和低谷电力制氢试点示范,培育风光发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模式,探索推进高效智能氢气输送模式,推动氢能多场景多领域应用。

6.电网智能化

聚焦构建新能源为主的新型智慧电力系统,以智能传感、信息通信、自动控制技术为支撑,加快提升电网信息采集、传输储存、处理应用、安全防护等系统智能化水平。加强信息采集终端建设,在发、输、变、配、用各环节部署智能装置,实现信息全面采集、状态全息感知。加强信息传输网络建设,重点实施35千伏及以上电网光纤网架完善和通信带宽提升工程,建设状态全面感知、信息互联共享的智慧变电站。加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建设,重点实施调控云、电力现货市场系统等安全防护升级工程,保障电网安全可靠稳定运行。

                  专栏5:新能源产业重大项目

光伏发电:沂水黄山铺镇20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沂南县依汶镇片区4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罗庄华盛江泉500兆瓦光伏一期10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平邑中阳郑城二期2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恒源兰陵智造小镇50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兰陵石膏矿塌陷区综合治理光伏项目,沂水杨庄10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临沂市财金集团分布式光伏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城投力诺新能源分布式光伏项目,临港区奥德集团智慧能源项目,莒南县新材料产业园20兆瓦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沂水、河东、郯城、高新、兰陵、平邑整县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项目等。

风电:临沭龙源三期7.65万千瓦风电项目、临沭华瑞5万千瓦风电项目、兰陵县中联水泥3万千瓦风电项目、金玺泰一期4.8万千瓦分散式风电项目、沂水盛荣杨庄镇峨山4.98万千瓦风电场项目等。

生物质能:国能临沂生物40兆瓦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沂南县30兆瓦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沂水大地玉米20兆瓦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郯城长青能源生物质热电联产二期项目(扩建)、费县生物能源化综合利用二期30兆瓦项目、费县上源热电煤改生物质发电项目、沂水长青能源扩建生物质高温次高压锅炉项目、沂南依汶镇川发中恒沼气发电项目、兰陵棠林工业园生物质清洁取暖项目、临沭县青云镇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等。

地热能:临沂奥体中心综合能源利用项目、高铁片区综合能源利用项目、松山温泉小镇、观唐温泉小镇(博物馆)等。

氢能:临沂恒昌焦化股份有限公司高纯氢及加氢站项目、罗庄区路运港氢能物流产业园及加氢站项目、临港氢能源产业园项目、金沂蒙集团有限公司水煤浆气化炉协同综合利用危险废物(氢能源用高纯氧气)项目等。

现代服务业

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特色产业需求,发展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电子商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为主的科技服务业和以现代物流服务、智慧生活服务等为主的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

1.科技服务业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鼓励建立具备技术咨询评估、成果推介、融资担保等多种功能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大力引进知识产权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引进科研院所和技术转移机构落地,推动科技成果与本地企业嫁接,孵化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

电子商务服务。依托现有物流基础及综合保税区,建设各类装备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一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电子商务产业园。重点促进集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信用评估等服务于一体的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骨干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建立大宗物品电子商务服务能力。支持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开设网络零售终端,开展网络营销和洽谈签约等业务。

检验检测服务。引进国内知名检验检测服务机构,提升本地检验检测服务水平,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加强测试方法、测试技术等基础能力建设,培育第三方的质量和安全检验、检测、检疫、计量、认证技术服务,加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信息技术服务。大力发展网络信息服务和三网融合业务,着力推进网络技术和业务创新,培育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信息服务。发展工程机械、农业机械与车载数据与资讯、基于北斗等多制式智能交通导航、远程测试诊断、在线节能监管等先进技术结合的移动信息服务。

现代金融服务。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引进金融保险机构入驻各区县,建设金融服务中心。重点发展信托投资、商业保险、风险投资、产业投资、互联网金融等业务,积极发展金融咨询、融资租赁中心等服务机构,完善金融信贷担保机制,做大做强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支持金融企业参与我市建设,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培育新兴金融市场,建立生物医药、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投资基金。

2.现代物流服务业

逐步建设我市“1579”现代物流体系,即:G2生态商贸物流带、五个各具特色的物流中心、七个综合性物流园区、九个县级物流基地,同时拓展一批产业发展需求大、交通条件便利的物流园区;构建专业物流服务体系,完善与创新集装箱、大宗货物、零担货物、汽车、工程装备等专业货种的物流服务产品与组织形式,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物流、供应链综合服务;依托综保区,积极探索以工程机械为主的高端装备全球维修服务;推广应用先进信息技术及装备,加快智能化发展步伐,提升仓储、运输、分拣、包装等作业效率和仓储管理水平,降低仓储管理成本。

3.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

鼓励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围绕智慧医疗共同开展应用场景研究,支持医疗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机构应用;在中小学积极推进智慧教育服务,开展基于数据的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推动人工智能在课堂教育、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应用;推进智能养老社区建设,推动智能陪护机器人、智能健康设备等应用,逐步建立智慧养老新模式;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提高文化园区、图书馆等场所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文旅场景体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全域旅游、文学创作等领域开展行业示范应用。

               专栏6: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

科技服务业:莒南新材料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临沂万里达莒南众创电商产业示范园建设项目、山东康森药业有限公司医药生产基地项目等。

现代物流服务业:山东帅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物流园项目、山东港汇多式联运物流园区项目等。

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山东联塑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家居生产项目等。

四、空间布局

(一)布局原则

错位布局,集约发展。以新兴产业园区、创新产业集群为载体,以骨干企业为依托,以产业链为抓手、以创新链为纽带、以价值链为枢纽,综合考虑各区县产业基础、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条件,制定差异化的项目和人才引进政策,合理配置产业空间,促进区县错位化发展和资源集约型发展。

精准布局,集聚发展。以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企业创新平台、高校院所为载体,支持产学研用结合,推动产业链关键环节单位建设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中心和产业研究院,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引导各区域构建各具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集聚发展、分工明确、区域互补的发展格局。

全市协同,产城融合。充分发挥高新区、经开区等核心地区带动作用,联动周边地区,按照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统筹协调的思路,探索建立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机制,因地制宜培育主导产业,逐步增强跨区域资源和要素整合能力,着力打造产城融合、协同发展的城市发展格局。

(二)总体布局

我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应与工业布局规划、区域发展战略及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协调,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市场化配置为引导,以产业集聚发展为方向,加快形成“两核多点”的空间布局。

 

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布局示意图

“两核”:是以市区为中心,依托高新区、经开区,紧跟产业发展前沿,将两区打造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擎。

“多点”:是按照区县特色发展和集聚发展相结合的思路,培育多个产业增长点。依托各区县产业基础优势和特色,以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产业链建设为主线,以优化产业布局为抓手,以培育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产业集群为重点,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优化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区县特色产业集群。

(三)产业布局

1.生物医药产业

根据临沂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依托自然资源及产业发展布局现状,结合未来相关产业发展需要,坚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集聚集约、协同推进原则,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协调互补、融合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一核一园一带一基地”总体空间格局。

一核——生物医药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集聚区。以经开区、高新区、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为主体,汇集临沂市主要医药工业及生产服务业企业,主要布局化学药品、现代中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医药商贸物流等领域,打造二、三产有机融合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核心区。

一园——生物医药产业园。依托费县经济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主要布局原料药、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药等领域,充分发挥紧邻核心区、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未来发展空间较大等优势,重点承接核心区产业功能外溢,突破产业发展空间瓶颈。

一带——中药材种植加工集聚带。在平邑县(平邑镇、郑成镇、流峪镇、临涧镇、铜石镇一带),郯城县、费县、蒙阴县(联成镇、垛庄镇、坦埠镇一带),主要集中布局金银花、银杏、徐长卿、丹参、桔梗、板蓝根等各类道地中药材规范化与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带动沂水县(沙沟镇、诸葛镇)以及其他县镇特色中药材种植。在平邑经济开发区主要集中布局中药材加工产业,鼓励其它县区开发中药饮片、高档养生茶等中药保健产品。

一基地——中间体原料药生产基地。在郯城县和临沭经济开发区,主要集中布局医药中间体与原料药生产项目,打造临沂市化学原料药的集中生产基地。

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重点在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领域进行布局。

打造以经开区为我市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先导区,以高新区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带动区,以其他优势区县为补充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格局。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以主机产品为牵引,以协作配套为纽带,发挥骨干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动整机和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向优势区县集聚,增强集聚效应,促进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业抱团发展的新格局。

河东区、兰山区、莒南县、费县、沂南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企业,拓展高端装备制造配套产业链条,鼓励相关企业开展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提升配套件产品质量和水平。临沭县依托骨干企业,积极发展高端智能农机、大中型工程机械等整机产品,研发为整机产品配套的高端液压元件、精密铸件等零部件。沂水县、临港区依托本地智能数控加工装备优势企业,积极建设以数控加工装备为核心的高端装备产业园区。平邑县依托蒙沃变速器、雷沃传动等企业,积极发展以汽车变速器、工程机械桥箱等精密机械为核心的高端装备配套产业。蒙阴县依托锣响汽车、临工重托等企业,提高车桥、制动器等核心部件配套能力,大力发展专用车制造、工程机械等为重点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沂南县依托东岳机械等企业,积极发展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线等成套设备制造系列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重点针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电子制造业、数字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进行布局。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郯城高科技电子产业园,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3+N”发展布局。

“1”即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以电子信息制造、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信息系统运营维护服务、通讯服务等领域为重点,打造软磁铁氧体材料-磁芯-电子元器件-电源-消费类电子产品产业链。

“3”即“沂蒙云谷”智慧产业园、郯城高科技电子产业园和“临沂数谷”龙湖科技园,依托“沂蒙云谷”智慧产业园建设打造“互联网+”教育云平台、社区云平台、“互联网+”科技旅游园区,形成规模软件企业汇集、产学研结合密集的软件生产及信息服务集聚区;依托郯城高科技电子产业园,打造二极管、三极管等分立器件从芯片、框架、封装、测试产业链,加快推进液晶面板生产项目,逐步延伸上下游产业链;依托“临沂数谷”龙湖科技园,打造我市数字经济孵化高地。

“N”即支持河东区以中科创新园,临港经济开发区以临港信创工业云数据中心为载体,建设高标准规划信息技术产业园区,实现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依托平邑京东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物流园区、电商园区、冷链园区为一体的“一园三区”产业集群;依托郯城县高科技电子产业园,逐步完善园区电子研发、制造体系;依托沂南双创科技园,搭建产学研合作、产业转移、金融服务、创业教育“四大平台”,实现创新创业融合发展;鼓励沂水等其他县区,依托本地企业,注重产业延链招引,加快培育各具特色的信息产业园。

4.新材料产业

重点针对高性能金属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先进功能陶瓷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领域进行布局。

围绕我市钢铁产业需求,依托临港区高端不锈钢与先进特钢产业集群,打造不锈钢材料冶炼生产基地;依托罗庄区现有基础,打造不锈钢制品深加工基地,通过两区错位发展,打造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高地。

以高新区为载体,依托电子元器件及其功能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整合有效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和发展环境,推进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

沂南县、沂水县、兰陵县利用丰富的石英砂岩资源,依托现有新材料企业和兰陵县硅基新材料创新产业园,逐步补全碳化硅产业链,开发高性能无压烧结碳化硅材料、碳化硅高温结构陶瓷基复合材料;平邑县以平邑新材料国际产业基地为依托,打造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显著竞争优势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以郯城县为载体,依托路南聚氨酯产业园及其功能区,打造上下游一体化的聚氨酯新材料产业集群;莒南县依托滨海科技、百特新材料等企业,积极研发新材料,拓展相关技术应用;费县依托镁合金、铝合金、镁铝合金等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制造产业,打造费县有色金属新材料特色产业高地;蒙阴县依托环邦电子等优势企业,加快纳米电子材料以及智能传感器、无线充电装置等下游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5.现代服务业

重点围绕电子商务等科技服务业、现代物流服务,以及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等方面进行布局。

以综保区、国际机场口岸为载体,以现代物流体系为支撑,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构建陆铁空三位一体专业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各类装备及设备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以兰山区、费县等区县为核心,积极引导全市各区县,建设一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电子商务产业园。依托高新区、经开区等区的技术基础和优势,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拓展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旅游等应用场景,建立以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专业市场服务体系,提高产品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五、重大工程

(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优化创新服务平台功能。综合考虑区域市场、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等因素,合理调整和优化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力布局,积极培育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结合临沂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整合现有公共服务平台,重组优化各服务平台功能,通过项目引导、多单位合作、产学研用相结合等新的运行机制和考核办法,充分发挥其基础性、应用性和开放性作用。

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载体。推进省级重大创新平台申报国家级创新能力平台,强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技术开发和以新产品、新工艺研发为主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综合性、专业性创新平台临沂市布局,推动与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大学、临沂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校的沟通交流,积极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发展产业技术研究院,着力解决制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前沿性技术问题,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持续引进和建设与产业发展密切联系的创新载体,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系统集成及研发设计、试验验证、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平台的能力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认证制度,加强产品质量管理。

(二)智能制造提升工程

构建智能化产业链。引导制造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开放企业内部和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建设行业工业云平台,打通供应链各环节,逐步打造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装备产业链上下游云平台。依托临沂市智能制造产业项目,推动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智能技术和工业机器人、人机交互设备等先进装备在工业领域的深入应用,加强生物医药、工程机械装备等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优秀解决方案推广普及。制定实施临沂市“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强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深化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管理、回收再利用等产品生命周期各环节的应用,推动产品设计研发网络化、协同化、虚拟化、个性化,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

鼓励企业深化信息技术应用。鼓励企业深化管理全过程的信息化应用,逐步引入和集成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管理系统(CRM)、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企业资源计划(ERP)等,实现设计研发、内部管理、生产过程、品牌营销等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以山东临工等核心企业为试点,推广工业大数据应用,鼓励和引导重点企业在工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用大数据技术,促进企业深度挖掘生产、管理过程中积累的大数据,并围绕产品研发创新、生产线监测与预警、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供应链优化管理、质量监测预测等方面开展集成应用,提升企业的智能决策水平和经验效率。加快网络、控制系统、管理软件和数据平台的纵向集成,促进研发设计、智能装备、生产制造、检验验证、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无缝衔接和综合集成。

提供智能制造综合服务。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的咨询服务机构,建立健全智能制造综合服务体系和服务机制。组织召开细分行业现场推进会和对接会,引导和推动智能制造行业内部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引进和推动设计企业、智能技术提供商、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应用服务商等产业链相关企业加强交流合作。

(三)“新基建”配套工程

推动5G深度融合发展。扩大5G建设投资规模,积极建设5G基站,加快推进5G通信网络规划建设,实现各市县城区、重点中心镇5G网络全覆盖,推动5G等网络设施与新建建筑物同步设计、建设,积极推动既有建筑物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推动5G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5G在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慧环保、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水利等领域的深度应用,为打造5G先锋城市、全省5G工业应用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利用5G技术,为工程机械远程操控、无人驾驶等应用提供技术支持,促进新基建为智慧矿山产业发展助力,推动冶金矿山行业加速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持续开展IPv6升级改造工作。加快提升IPv6端到端贯通能力,持续提升IPv6活跃用户和网络流量规模,重点加强典型互联网应用的IPv6升级,引导临沂市相关企业加强对开发工具包(SDK)及服务器端程序的IPv6升级改造工作。鼓励临沂市基础电信企业持续优化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的IPv6网络质量,逐步推动IPv6环境下网络安全产品和服务的应用,并强化IPv6安全产品应用性能验证。

积极培育大数据相关服务。统筹规划全市数据中心布局,强化资源整合,鼓励工业互联网、数字工厂、数字经济园区等企业、园区,应用现有临沂移动云数据中心、临沂华为大数据中心、临沂联通话务大楼数据中心、临沂联通22局数据中心、经开区拓普的临沂市大数据中心、河东区曙光的临沂城市云大数据中心6大社会化数据中心。依托临沂市大数据中心、华为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智慧大数据研究院,进一步推动电信运营商等企业新型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和扩容集聚,打造服务鲁南地区的数据中心,作为鲁南经济圈电子信息发展的引擎。加快以大数据为支撑的临沂数字政府建设,积极培育电子政务云计算产品和服务,推动大数据在市场监管、环境保护、交通运输、能源管理、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培植大数据和云计算产品服务体系,以临沂市具备优势的商贸物流领域为切入点,构筑一体高效的国际化四港联动数字物流体系,促进传统产业经营管理方式变革、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云计算、边缘计算、高性能计算协同发展,构建多元协同、数智融合的算力体系,加快推广“上云、赋智、用链”等新技术应用,促进数据中心空间集聚、规模发展、存算均衡、节能降耗,提升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应用场景支撑能力,全力打造数字技术标杆城市。

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支撑能力建设,根据临沂市纯电动城市客车、纯电动旅游客车和纯电动商务车、纯电动物流车、新能源公务用车等新能源汽车推广情况,积极建设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公共停车位的快速充/换电站覆盖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城市示范,推进公交系统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提高出租、环卫、城市物流配送等领域车辆电动化比例。积极引进新能源配套设施公司,发展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充电系统制造产业,提供充电站整体解决方案,发展充电设施承建运营业务。认真研究、落实《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年)》,依托临沂市物流产业发展基础,布局、推进加氢站建设,为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应用奠定设施基础。

(四)产业集聚发展工程

提升集群协同发展水平。主动对接淮河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鲁南经济圈等国家战略部署和省级规划,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提升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在全市范围内对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以及其他区县经开区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的现状进行梳理,结合产业发展实际,选择优势产业园区,建设成一批产业配套能力强、集聚程度高、市场影响力大、集成创新活力强、创业环境好、辐射带动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集聚区。根据产品特点发展紧密型产业集群或跨县区的松散型产业集群,壮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着力提升园区综合能力。按照“园区集群化、产业专业化”的思路,着力增强行业龙头企业辐射能力,以产业链和创新链协调发展为途径,形成高端化的专业配套体系。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展示、配套服务一体化发展,增强主导产品市场主体地位,实现产业规模和水平走向世界前列的跨越,打造高水平的产业集群。

(五)创新成果转化工程

积极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统筹协调临沂市各类技术创新主体,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创新机制。积极对接中科院系统、山东大学、临沂大学、青岛理工大学,推动一批科技项目在临沂市各区县内转化、落地。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发展,针对区域内多数企业存在经济实力弱、资金缺乏、融资困难、抗风险能力差、难以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等问题,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开展科技成果与技术需求信息发布、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产权交易、科技风险投资、科技评估咨询、知识产权和人才中介等服务。

加大新技术应用政策支持。围绕临沂市在生物医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等行业的优势技术和产品,研究制定重大技术和产品应用示范支持政策,从区域、行业、企业等不同层面开展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分阶段、分批次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加快重大战略产品的产业化步伐。积极转化推广科技成果,举办科技博览会、交易会和项目推介会。

(六)知名品牌培育工程

培育本地知名品牌。加快推进“品牌临沂”建设,引导企业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积极参与“山东百年品牌企业培育”“好品山东”。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支持战略性新兴企业以提升产品品质、打造知名品牌为方向,加快培育国内外知名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强产品质量管理。积极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品新品种,精心培育一批成长性好、产业链延伸性好的创新型、科技型中小企业、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推动更多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由简单制造向品牌塑造跃升。督促帮助企业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做好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加快推动企业产品质量和品质的全面提升,为企业品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根据各质量奖项的管理办法或申报条件认真筛选行政区域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荐企业或产品,逐步构建全市品牌培育创建库,支持开展技术改造、产品研发、招投标等活动,优先给予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府组织引导,完善产业支持政策

加强政府组织领导,统筹推进产业发展。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筹协调,制定各区县的年度目标和工作安排,落实工作责任,协调解决各类重大问题。建立稳定的政府资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机制,各区县设立相关资金,共同推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规划引导与指导,优化产业布局,针对各区县技术优势,合理分配土地、资金等社会公共资源,努力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协调发展格局。

(二)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领域,瞄准国际先进技术前沿,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选择优势方向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技术攻关,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围绕产业集群技术需求,积极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共建的科技平台或产业研究院,有针对性地加强在产业集群内实现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在相关产业基地及产业集聚区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创新服务中心、产业化小试中试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服务机构,提升科技创新平台服务水平。

(三)拓展拓宽融资渠道,强化金融支持政策

鼓励各部门利用支持产业发展的相关财政专项资金,参与设立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发展创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拓宽融资渠道,强化金融支持。充分发挥山东省融资服务网络平台作用,利用山东省重点行业贷款贴息等政策,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开展银企对接活动。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上市或者挂牌融资,提高资金运转效率,降低融资成本。鼓励银行机构开辟“绿色通道”,引导金融机构、各类基金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特大项目的精准支持力度。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导校企交流合作

建立企业主导的引才用才机制,重视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出台有利于人才集聚的激励机制,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分类评价机制和奖励制度。定期编制人才需求目录,通过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形式向全社会定期公布我市人才资源状况及人才引进需求,畅通人才引进信息渠道。多渠道提升专业技能培训水平和相关制度建设,加大技术人员培养力度,建设继续教育和培训基地,提高教育和培训服务水平。

(五)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积极推动开放发展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和应用清单,加快建立联合惩戒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制度,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和经营异常名录与黑名单制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制度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推进侵犯知识产权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积极融入国家的双循环发展格局,以对内开放为先导,引领和推动对外开放,加快临沂市保税物流平台建设,稳步实现贸易便利化,发挥我市商贸物流业的积极作用。

 
【关闭窗口】 【字体: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