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市政府网站!
索引号 | 1585729837/fgw/2021-0000045 | 发布机构 | 临沂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公开目录 | 决策草案 | 发布日期 | 2021/09/01 |
文号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标题 | 临沂市开发区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
|
|||||||||||||||||||||||||||||||||||||||||||||||||||||||||||||||||||||||||||||||||||||||||||||
前 言 开发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外开放的有效载体、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在促进全市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开放,以及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增长和区域带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开发区面临的外部环境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新形势,必须进一步发挥开发区改革创新引领作用,着力推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为“在鲁南经济圈发展中勇当排头兵”夯实基础。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7号)》精神,按照《中共山东省委关于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鲁发〔2019〕14号)》要求,特制订本规划。规划基期为2020年,近期期限为2021-2025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 本规划的开发区范围包括临沂市纳入2018年版《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的13家经济(技术)开发区、1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1家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本规划是指导未来五年临沂市开发区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 基础形势第一节 发展基础与存在问题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15家,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家、综合保税区1家及省级经济开发区12家。全市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6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018.4亿元,占全市的81.3%;贡献税收179.2亿元,占全市的34.32%。全市有5家开发区综合排名位于全省160家开发区的前20%,12家排名位于前50%。 集群集聚态势初显。培育形成高端不锈钢、智能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截至2020年底,全市各开发区基本形成1—3个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主导产业11个,主导产业集聚度超80%的开发区4个。临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截至2020年底,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1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27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0个,制造业双创基地4个,“山东制造”品牌20个。2020年,全市开发区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783.3亿元。 开放发展持续深化。深入实施“双招双引”,积极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国家级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制度创新成果,外向型经济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全市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额9.3亿美元,占全市的86.1%;实现进出口总额986.8亿元,占全市的84.5%。 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聚焦制约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因素,加强改革创新顶层设计,印发《中共临沂市委关于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临发〔2019〕19号)》等政策文件。在总结6家开发区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全市开发区瘦身强体、回归本位,共撤减管委会内设机构62个,压减35.8%;精减人员3815人,压减57.1%;减少代管乡镇7个,压减77.7%;缩减实际管辖面积881.48平方公里,压减45.2%。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全市开发区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综合实力及竞争力偏弱,全市开发区在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及山东省开发区综合评价中,排名总体偏低,尚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土地资源不足的瓶颈问题凸显,由于土地资源限制,开发区辖区内企业进一步发展需求及中下游延伸项目无法落地;未形成发展合力,全市开发区数量较多,呈现“点”式分散布局,主导产业同质化严重,开发区之间的协同发展体系尚未建立,产业上下游关联度较低;创新驱动力集聚不足,全市开发区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高端创新要素有待进一步集聚,高端人才占比有待提升;管理体制、运维模式、评价机制亟待优化,体制改革不够彻底、运行有待磨合,“龙头”效应有待加强,缺少行业领军企业,专业人才相对短缺,服务精细化仍有短板,营商环境有待改善。 第二节 发展机遇与面临挑战“十四五”时期,临沂市开发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将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既面临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 面临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重塑产业竞争优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5G、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绿色、健康、智能将引领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为我市开发区加快新兴技术产业化应用,从制造园区向智造园区转变,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提供了机遇。我国区域协同发展和开放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倡议扎实推进,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为新时期我市开发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广阔空间。我省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加快建设,大力推进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全面开放进一步向内陆延伸,为我市开发区在新的区域分工协作中寻找新的定位提供了战略支撑。 面临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中美战略博弈呈现长期性和复杂性趋势,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对我市开发区挖掘外需潜力、发展外贸型产业、提高出口能力构成多重挑战。国内各种类型的经济功能区围绕中高端产业的建设和人才等高端要素的竞争愈演愈烈,区域竞争愈加激烈,我市开发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任务依然艰巨。新时期环境保护刚性约束增强,碳达峰和碳中和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依靠传统要素和投资驱动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我市开发区绿色集约高效发展形势更加紧迫。 第三节 重要意义加强我市开发区建设,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发挥鲁南经济圈城市群龙头作用,服务和推动与周边城市群深化合作,带动鲁南地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助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开发区载体建设,重点提升智能装备制造、高端不锈钢与先进特钢、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实现区域产业升级和布局优化调整;有利于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强化开发区作为对外开放平台的支撑作用,积极引进外资项目,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新发展,全面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构筑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利于探索形成更加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引领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形成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第二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紧扣“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深度融入鲁南经济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联动发展,推进开发区聚焦主责主业,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优化协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聚力提升开发区创新驱动、产业基础、要素支撑、开放引领、绿色发展和安全保障能力,促进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开发区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增强开发区功能优势,引领和推动全市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成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的强劲引擎,为“在鲁南经济圈发展中勇当排头兵”夯实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协调,联动发展。坚持全市开发区发展统筹谋划,围绕加快融入区域发展新布局,加强分类指导,推进分工协作,促进规范有序发展,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加快形成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协同发展新布局。 坚持创新驱动,高质发展。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创新链重塑产业链、供应链,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各类科技创新资源、要素整合,推动产业中高端发展,加快形成发展的新动能,再造竞争新优势。 坚持集聚集约,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色低碳集约发展理念,推动布局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提高绿色制造水平,不断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发区提质增效,加快实现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 坚持开放带动,合作共赢。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面向国际、国内加大开放合作力度,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和鲁南经济圈等国家、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开放布局、创新开放路径、完善开放体制,着力构建内外对接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坚持深化改革,激发活力。以激发开发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为目标,持续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开发区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提升市场化、专业化水平,提高开发区运行效能,不断焕发体制机制活力。 第三节 主体功能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鲁发〔2019〕14号)精神,把握开发区功能定位,推动开发区聚焦经济发展、双招双引、科技创新、改革开放等主责主业, 促进我市开发区回归本位, 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开放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优势,提升对外合作水平、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扩大国内外产业合作,培育自主品牌和龙头企业,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建设项目集聚地,培育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和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牢牢把握“高”和“新”发展定位,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深化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创业生态圈,构建开放创新、高端产业集聚、宜创宜业宜居的增长极,将高新区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大走廊、高新产业隆起带、产城融合新标杆、协同发展先行区、城市发展新引擎。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围绕加工制造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物流分拨中心、检测维修中心、销售服务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加强制度创新,整合要素和产业配套,深度融入国际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更好地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产业配套、营商环境等综合竞争新优势,实现从单一的加工制造基地向多元化功能区转变。 第四节 战略定位——鲁南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利用好我市开发区区位优势,深化落实新旧动能转换、鲁南经济圈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壮大“十优”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制定优惠政策,改进营商环境,积极与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一体化联动发展,争当鲁南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平台。建立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与产业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创新核心地位,整合创新资源,搭建高端平台,吸引领军人才,加大研发投入,各个开发区设立公用创新中心、各个行业搭建协同创新中心,营造创新要素集聚、创业载体丰富、创业服务专业、创新资源开放的创新创业生态。 ——新旧动能转换的集聚区。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以“四新四化”为主攻方向,通过注入前沿的技术创新元素,不断拓展开发区产业领域,推进新技术异军突起、新产业培育壮大,实现以旧变新、以新换旧,着力探索新型工业化示范路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全市新旧动能转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主力军。 ——对外开放的先导区。充分发挥开发区对外开放平台的作用,紧抓在国际合作、国际贸易中的各种机遇,努力吸引国内外的人才、资金和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绿色发展,做大经济体量,提升经济实力,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扩大辐射范围,主动与“一带一路”沿线、东盟、日韩等国家之间建立和加强贸易关系,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成为能够辐射带动区域加快发展和开发开放的龙头。 第五节 发展目标到 2025 年,结构优化、技术领先、集群发展、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开发区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综合实力实现新突破。临沂经开区、临港经开区、兰山经开区在全省开发区发展排名实现整体前移,全市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实现96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500亿元的达到6家左右,其中超3000亿元的开发区1家、超1000亿元的2家。形成不锈钢及先进特钢、高端木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造就一批领军型企业和知名品牌。重点产业集聚度明显提升,开发区前三位主导产业集聚度提升到70%以上。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力度,2022年建成2个省级工业园区,2025年前力争生态工业园区占比50%以上。 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开发区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涵盖产业孵化、技术中试、成果转化的技术创新链条初步形成,培育一批创新活跃、高效转化的创新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突破58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30家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50%以上。 体制机制改革成效迈上新台阶。开发区主责主业、生产功能更加突出,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更加精简高效,亩产效益改革深化实施,形成一批原创性、标志性、制度性成果。开发区内城镇工矿仓储用地比例不低于60%,国家级开发区土地投资强度不低于350万元/亩,省级开发区土地投资强度不低于280万元/亩。 开放合作水平开创新局面。外向型经济示范窗口作用全面放大,在融入一带一路和省重大战略中的地位明显提升,成为引领全市融入国际经济的核心区域和重要节点。开发区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市比重稳步提高。“十四五”期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创建2家以上国际合作园区。 专栏1 2025年全市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发展指标(单位:亿元)
到2035年,全市开发区实现更强实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具特色、更可持续的发展,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一批国际先进、行业领先的产业集群,建成现代一流产业生态,体制机制更加高效完善,对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用进一步凸显。 第三章 构建优化协同产业发展布局坚持全市“一盘棋”,围绕深度融入国家和省区域战略,以现有重点产业布局为基础,按照“强核、联动、提能级”的思路,加快优化布局和功能定位,推动错位发展、联动发展、优势互补,形成以临沂经开区、临沂高新区、临沂综保区、兰山经开区、罗庄经开区、河东经开区为核心,各县开发区协同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 第一节 塑强核心区引领示范发展以临沂经开区、临沂高新区、临沂综保区、兰山经开区、罗庄经开区、河东经开区为核心,充分发挥科技和产业优势,大力吸引和对接创新资源,带动周边开发区加快发展。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含智能制造)、高端木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创新要素驱动核心功能区,建成全国重要的工程机械生产基地,整车制造、零部件制造和综合服务市场三位一体的国内重要的汽车生产运营基地,山东省重要的高端农机装备生产基地,打造鲁东南地区最大的现代中药产业集群。 第二节 推进各开发区协同高效发展强化区域“一盘棋”发展理念,推动各开发区与核心区产业协同融合,加快推动产业差异化布局和集群化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 临港经开区。重点发展高端不锈钢与先进特钢产业集群。 郯城经开区。重点发展聚氨酯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产业。 兰陵经开区。重点发展高端铸造产业链。 沂水经开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及食品产业。 沂南经开区。重点发展电动车产业集群。 平邑经开区。重点发展罐头食品产业。 费县经开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及高端木业产业集群。 蒙阴经开区。重点发展专用车及零部件产业。 临沭经开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工程机械产业。 图1 临沂市开发区总体空间布局 第三节 构建错位发展的开发区产业布局立足各开发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注重互动融合、协同协作,明确各开发区产业发展定位,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快形成各开发区竞相赶超、奋力争先的发展态势。 专栏2 各开发区产业布局
在推进全市开发区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实施千亿级、百亿级开发区培育工程,综合考虑产值、税收、科研投入、亩均效益以及增长贡献等因素,选择综合实力强、特色优势突出、发展质量高的开发区予以重点扶持,推动开发区规模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专栏3 千亿级、百亿级开发区培育工程
第四章 强化创新发展核心支撑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集聚创新要素、提高创新能力、搭建高水平创新创业平台,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综合环境,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努力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由助推到支撑再到引领的转变。 第一节 加大技术创新提升源头创新能力。统筹协调全市开发区科教资源,共建“校城一体”东部大学城,打造科教中心和沂蒙智谷,形成开发区科技创新动力源。以“十优”产业为重点方向,鼓励和支持开发区企业与市内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快推进校区合作。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高地、科技高地、人才高地,聚焦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鼓励国内外知名高校在我市设立分校或办学机构,支持国内外科研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引进创新成果,培养高端人才,促进成果在我市转化。重点开发医药新品种、中药制剂新技术研究,加快信息技术、大数据、“互联网+”应用,开展工程机械、农林机械、特种车辆行业关键技术攻关,开展智能水表研究等,形成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源供给。 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落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库和培育后备库,加强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培育,强化对“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扶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开展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鼓励争创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建立企业科研投入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经费投入,显著提升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面。支持开发区企业自建或联合大学、科研院所共建功能强大的企业技术中心等企业研发平台,扩大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创新生态,促进产学研融合创新,发挥重大科研项目的桥梁作用,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开发区行业骨干企业联合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共建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继续实施“小升高”培育行动计划,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重点扶持、精准服务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其发展成为具有产业创新引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支持开发区依托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服务机构的联合,共建产业技术联盟、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联合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 第二节 搭建高水平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设科技孵化载体。加快推进临沂高新区、临沂经开区、创新园区、产业基地等科技孵化载体建设,推广“创投+孵化”、“持股孵化”新模式,力争新增一批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临沂应用科学城等开展持股孵化和创业孵化全链条建设试点。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的作用,支持新型众创空间发展,建设一批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众创空间。 建设科技企业加速器及专业园。鼓励开发区加快加速器及专业园建设,逐步形成“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的全链条梯度孵化育成体系。围绕特色产业需求,吸引区内外有实力的企业、投资机构、科技地产商等社会资本参与,以政企共建、企业自建等方式,建设科技企业加速器,提供符合企业研发生产要求的定制化空间,满足孵化毕业企业扩张生产需求。依托园区产业基础,规划建设若干产业专业园区,推动主导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实施创业孵化载体升级行动。支持和鼓励创业孵化载体专业化发展,整合专业领域资源,为创业者提供更高端、更具专业特色和定制化的增值服务。完善孵化器相关硬件设施配套,探索“创业导师+持股孵化”、“天使投资+创新产品”、“母公司+产业链”等新型孵化模式,通过创业投资收益。鼓励现有孵化器植入社交、网络基因,提升现有空间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探索采用“租金+咨询服务+创业投资+置换股权”等多元化盈利模式,提高现有孵化器可持续盈利能力。加快引进清华启迪、北大科技园等专业载体建设运营商,提升现有孵化器运营效率。鼓励现有孵化器申报省级、国家级孵化器。 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强化国际创新交流合作,吸引世界一流大学、国外知名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到国家级开发区和发展较好的省级开发区建设联合实验室、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和世界顶尖科学家工作站等高端研发机构,推动开发区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鼓励开发区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技术战略联盟,加强与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或国际前沿技术机构的科技合作。 专栏4 开发区创新平台培育工程 孵化器。临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中心、龙湖软件园、科技人才港、清华启迪之星(临沂)孵化器、沂水科创孵化园。 产业创新平台。鲁南医药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临沂工业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临沂国家级软磁复合材料及应用制造业创新中心、临沂钢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天河产业园、海尔海创汇创新中心、国际科创南湾项目、城市绿谷双创中心项目、临沂高新区科技人才港、中科(临沂)创新园、临沭经开区众创空间。 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中印软件产业园、费县中新材料产业园、中韩(临沂)智能装备产业园、兰山经开区国际陆港、山东圣大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中德科技产业示范园。 第三节 强化创新人才智力支撑培育和引进创新型人才。完善开发区引智网络和人才服务体系,支持开发区充分利用国家和省重大人才工程,加大顶尖人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引进力度,支持开发区建设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载体平台,大力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汇聚开发区。支持开发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建设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鼓励和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以临沂经开区、临沂高新区等为主,先试先行更具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和突破性政策措施,优化人才创业服务,加快人才引领型企业的培育。创新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实行科技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充分激发创新人员和团队活力。完善人才激励与评价机制,引导开发区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等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对特聘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可采用年薪制、协议工资和项目工资等多种收入分配方式,重点向高端人才、有突出贡献人员和关键岗位人员倾斜。 第四节 优化创新创业综合环境加快建设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产权交易、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普及,大力培育技术评估、技术交易、成果转化、财务管理、法律咨询、科技信息,积极组建行业技术中心、区域研发中心、产业检测中心。积极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加快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支持技术市场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金融孵化平台、科技成果评估机构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建设公共科研平台,依托应用科学城、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载体实行大数据管理,共享信息数据、仪器设备、装备设施等创新资源,建立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公共中试车间等公共载体,为企业和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公共服务,降低创业成本。加快推进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技术市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技术转移转化。 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引进科技银行等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聚集创业投资机构、资产评估机构、融资担保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步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市场。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创新,大力开展担保融资、信用贷款以及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新型业务,建立开发区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筛选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成长性的好企业好项目进行贷款扶持,并纳入风险补偿金备案范围,增强合作银行为科技型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共同推动科技型企业跨越式发展。加强对创新券优惠政策的宣传推广,积极落实省、市科技创新券兑现工作,发挥好新旧动能转换创投基金的作用,对处于不同创新创业阶段的企业提供针对性、个性化专项扶持。 优化创新创业政策环境。积极争取国家科技创新政策在开发区先行先试,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引导开发区建设“亲”“清”政商关系,为企业投资经营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配套完备的设施、共享便捷的资源。落实国家和省市现行科技创新政策,抓好研发经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改革等政策落地实施。 第五章 打造现代绿色产业新集群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要求,持续推进“三个坚决”,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动能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突破,全力打造开发区特色产业集群。 第一节 发展思路依据全市开发区产业基础与比较优势,积极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明晰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加快产业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形成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重要增长点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 一、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明晰主导产业。结合产业特点和资源条件,适应产业升级需要,科学定位开发区主导产业,积极引导优势资源向开发区集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扬优展长、集中突破,原则上,各开发区重点打造1个主导产业和1—2个“十强”产业,主导产业的产值占开发区总产值的60%以上。 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坚持以开发区为载体,以主导产业和企业大宗产品为依托,加快引进和培育、壮大一批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积极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集聚带动作用,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关联带动作用的产业集群项目,着力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协作,实现上下游企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加快形成一批规模优势明显、产业配套完善、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目标,以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提升关键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的设计和制造水平为重点,全面推动木业、机械、食品、冶金、医药、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区内企业抓住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环节,增强技术优势,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成熟产业升级,扶持园区龙头企业增产扩能,发展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推动开发新产品,实现产品升级换代。推广木业转型路径经验做法,全面推进、全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以提质增效为重点,优化资源配置,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重点突破一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传统产业技术转型升级。 积极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围绕我市开发区具有比较优势的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根据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明确产业细分领域、关键技术、重点产品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强化优化要素和资源配置,在开发区内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区中园和新兴产业园区,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化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效应,加强技术创新应用,通过招商引资,完善产业链下游应用配套,提升产业链协同水平,加快形成若干具备技术创新优势、产业链条完善、特色明显、创新能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三、加强招商引资,强化项目建设提高利用内外资的数量和质量。紧密围绕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科学谋划包装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大、投资吸引力强、对形成产业集群起到龙头引领作用的优质高端产业项目。围绕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带动形成产业配套能力,充分发挥开发区区位、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抓住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机遇,合理确定产业承接的重点地区、重点方向和重点领域。积极吸引国际资本和优质资源集聚,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对接,加快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战略投资项目,力争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 提升招商引资实效。支持开发区组织专业招商团队,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小团组靶向招商、驻点招商、总部招商、优质股权招商、以商招商、境外研发机构定向招商等精准招商,推行专题招商、集群招商、板块招商等多元化招商方式,鼓励开展市场化、专业化招商,选聘招商顾问,做好招商策划,提高招商专业化水平。充分借助国家各类经贸合作洽谈会等重大平台,重点瞄准高端、优质企业开展招商。精心组织开发区参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论坛和大型知名展会,积极参与高端对接活动,推动开发区企业与跨国公司开展实质性合作。 第二节 智能装备制造一、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特色机械,支持建筑、食品包装、纺织服装、节能环保等专用设备以及数控机床等通用设备产业发展。引进汽车整车制造、新能源汽车、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打造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着力开发新型汽油机、柴油机、大功率拖拉机等智能化农业装备整机品种,培育智能农业装备集群。重点依托工程机械、变速箱、机床等产业基础,鼓励现有企业进入再制造领域,引进再制造行业优势企业,规范发展再制造业。整合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支持重点制造领域装备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发展工业智能成套装备及成套自动化生产线,积极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开发区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智能装备制造占比达到30%以上,主要机械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突破和掌握一批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初步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机械装备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化、特色化生产企业,形成工程机械、汽车制造、农业机械产业集群,以产业链为纽带,促进机械产业的集聚、集约发展。 三、空间布局工程机械产业集群重点布局在临沂经开区、沂水经开区等。临沂综保区布局格力电器(临沂)智能制造生产基地。农业机械产业集群重点布局在临沭经开区、临沂高新区。汽车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布局在沂南经开区、临港经开区等。 专栏5 智能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
第三节 不锈钢与先进特钢一、发展思路秉承创新发展理念,严守生态环境底线,按照日—临沿海先进钢铁制造产业基地定位,坚持“区域联动、绿色高效、创新开放、错位发展”的原则,组建临沂钢铁集团,实现与日照先进钢铁制造产业集群联动发展。统筹推进企业重组、产能承接、链条延伸、通道畅通、区域联动,构建结构优化、集约高效、技术领先、服务完善、环境友好、效益突出的现代钢铁产业体系,加快打造具备一流竞争力的临沂临港高端不锈钢与先进特钢制造产业集群。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不锈钢及特钢产业产能规模稳步壮大,建成不低于年产1400万吨钢的能力,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临沂钢铁集团形成强大竞争力,成为国内知名高端不锈钢与特钢产业基地,与日照精品钢集群构建形成一体化发展良性新格局,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端不锈钢与特钢制造集群。到2035年,全市不锈钢产业与特钢产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钢铁产能规模稳定,与日照形成分工合理、协同互动、高质量发展格局,钢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0亿元左右。 三、空间布局重点布局在临港经开区、罗庄经开区等。 专栏6 不锈钢与先进特钢发展重点
第四节 高端木业一、发展思路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产业整合,品牌提升”的总体要求,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以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高端板材加工、辅料加工、全屋定制,加速木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提升木业机械发展水平,完善木业全产业链配套,打造高端板材生产服务集聚高地。 产业集聚,建成高端家具制造基地。整合现有高端板材加工资源,形成木业产业集聚。依托兰山区、费县、平邑县等高端木业优势区县,完善现有高端木业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产业转型核心载体,鼓励支持企业入园发展。培育壮大辅料加工、木工机械等木业配套行业。 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开展全屋定制业务。围绕提升木业制造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木业产业链下游家居家装领域,推动家居家装产品向绿色化、高端化、定制化发展,鼓励家具制造龙头企业开展全屋定制业务,推进品牌创建,提升品牌影响力。推进品牌创建,引导基础良好的木业企业创建品牌,凝聚区县、园区企业力量,打造“临沂制造”品牌。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开发区高端木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主营业务收入超800亿元。到2035年,开发区高端木业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200亿元。 三、空间布局重点布局在兰山经开区、费县经开区等。 专栏7 高端木业发展重点
第五节 食品加工一、发展思路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把握健康中国的大战略、大环境和新时代食品产业“大健康”的发展理念,坚持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推进智能化、绿色化“两化”深度融合;积极适应消费升级趋势,走健康化、功能化、品牌化、高端化的发展道路,着力推进食品产业向安全健康、营养方便、功能保健方向发展;进一步发挥开发区改革创新排头兵作用,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推动开发区食品产业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更加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积极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食品产业体系。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开发区食品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到2035年,开发区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500亿元。 三、空间布局重点布局在兰山经开区、沂水经开区等,构建“一核多点”的空间发展格局。 专栏8 食品产业发展重点
第六节 化工新材料一、发展思路以现有化工园区为载体,发展石油化工、煤基新材料、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新型肥料等五大重点产业。实现原料来源多样化和产品系列多元化,提高石油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油品质量提档升级,打造特种油研发生产基地;深度发展精细化工,优先发展甲醇制烯烃及下游环氧丙烷、聚醚多元醇等产品,积极拓展聚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等新材料;以金正大、史丹利等化肥生产企业现有传统肥料生产装置为基础,着力发展缓(控)释肥水溶肥、中微量元素肥、生物有机肥及其他新型肥料项目,鼓励肥料生产加工企业向农业综合服务商转型。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开发区高端化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700亿元。石油化工、煤基新材料、化肥等产业聚集带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园区配套能力、监管能力、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推进化工企业进区入园,力争到2025年入园率达到70%。培育3家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大型企业。 三、空间布局重点布局在沂水经开区、郯城经开区、临沭经开区等,构建“4+1+4”的空间发展格局。 专栏9 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
第七节 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一、发展思路依托临沂市现有化学制药基础,发挥鲁南、罗欣两家大型医药企业集聚效应,重点培育已获准上市的药品存量做强做大,优先扶持独家品种,基本形成大品种发展格局;依托临沂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发挥新时代医药等中药企业的产业优势,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积极吸纳生物制药企业入驻,围绕基因工程和新型疫苗等前沿和关键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生物制药;积极培育医疗器械产业,支持创新医药器械开发,围绕智能化、数字化、便携化的发展方向,鼓励开发多功能、移动式、可穿戴医疗器械产品;围绕罗欣和鲁南两大龙头骨干企业,推动上游医药中间体、原料药、辅料包材开发,形成产业链分工明确、定位清晰、上下游联动、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开发区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6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基本健全,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产业整体实力达到全国同级城市先进水平。到2035年,产业结构持续健康发展,规模以上医药企业数量在山东省领先,产业整体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在全国同级别城市中进入第一梯队,建设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生命科学创新示范区。 三、空间布局重点布局在罗庄经开区、费县经开区等。 专栏10 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重点
第八节 电子信息一、发展思路依托临沂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郯城高科技电子产业园,加快招引培育面向电力电子、医疗电子、机械电子、汽车电子、家用电子、手机及电脑配件等方向的配套电子元器件生产项目,构建电子制造业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重点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软件服务外包,壮大软件产业规模。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建设,支持临工、罗欣等重点行业企业进行工业物联网改造。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培育,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大力开展“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围绕工程机械、元器件等优势行业,鼓励龙头企业搭建行业特色鲜明的云平台,支撑协同制造、工业电商、个性化定制等“互联网+”新型制造模式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5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达到250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达到250亿元。自主创新显著增强,电子信息制造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3%,高端软件开发与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依托云计算,全面建成政务云、工业云、健康云、教育云等工程示范项目,形成大数据和云计算应用全产业链。 三、空间布局重点布局在临沂高新区、临沂经开区等。 专栏11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点
第九节 绿色建材一、发展思路围绕“高端化、专用化”发展方向,以技术开发、模式创新、智能融合为抓手,激活建筑原材料资源优势,升级传统建材、延伸复合建材、拓展功能建材,立足高端结构建材和新型功能建材两大主导方向,聚焦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新兴工业、新基建等下游领域应用场景,搭建联合研发、人才交流、交易中心、区域协同等各类合作平台。集中资源打造装配式建筑、智能化玻璃、阻燃隔热材料三大特色建材产业链,鼓励企业创新产销模式,增强产品设计开发与市场粘度。在功能建材领域,着力布局“拳头产品”产业集群,打造专用功能建材产业高地,加快智能制造技术创新融合,构建新型绿色建材体系。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开发区实现传统建材企业转型升级,创建2—5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培育5—10个高端陶瓷和智能玻璃行业知名品牌、累计50家传统建材企业转型升级、建设10—20个建材智能工厂示范项目、集聚百家产值亿元以上的高端绿色建材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400亿元。到2035年,开发区绿色建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600亿元。 三、空间布局绿色建材产业重点布局在平邑经开区、兰陵经开区等。 专栏12 绿色建材产业发展重点
第六章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规范开发区审批和公告制度,促进整合优化发展,提高行政管理效能,推进建设运行模式创新。 第一节 建设科学决策机制邀请国家相关部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专家、企业家、技术专家、产业研究与政策制定专家等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指导我市开发区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方针,为开发区建设发展提供专家建议和决策咨询;加强创建领导小组与开发区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沟通协调,实行例会制度,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我市开发区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成立由我市开发区企业家、投资家和专家学者组成的临沂市开发区企业家顾问委员会,充分发挥高层次、多领域、跨行业的综合智力优势,参与我市开发区的规划、建设、改革与产业经济发展等重大事项的决策,围绕推动我市开发区企业做大做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高端领军人才、促进产学研用的合作对接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领域向上级部门提出意见与建议。 第二节 推进开发区优化整合加强开发区规划引领。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依法依规确定省级开发区范围,强化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等刚性约束,加强用途管控,坚决守住“三条控制线”和政策法规底线。高水平编制开发区产业发展等相关规划,促进开发区合理有序良性发展。 促进开发区整合优化。以国家级开发区和综合实力强的省级开发区为主体,通过委托代管、合作共建、一区多园等方式,对区位相邻相近、产业雷同的开发区实施整合,对小而散的各类开发区进行清理、整合、撤销。推行“开发区+功能园区”“一区多园”模式,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跟踪做好全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修订工作,持续争取山东省开发区列入目录。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与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海关特殊监区域、青岛西海岸新区、省级新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多区联动”,建设联动发展区,更好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实现更高水平的协同发展。 强化设立、扩区和升级管理。国家级开发区的设立、扩区和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由省政府向国务院提出申请,按规定程序报批。省级开发区的设立、扩区、调区,由开发区所在设区市和县(市、区)政府提出申请,报省政府审批,并报国务院备案。限制开发区域原则上不得建设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域严禁建设开发区。对于按照核准面积和用途已基本建成的现有开发区,在达到依法、合理、集约用地标准后,方可申请扩区。促进开发区功能升级,提高发展水平和建设标准,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申报建设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建立开发区“毕业机制”,对产城融合程度高、开发建设空间基本饱和的开发区,加快推动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 专栏13 开发区整合优化升级工程
第三节 优化园区管理体制推行“党工委(管委会)+”体制。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作为所在地党委、政府派出机构,不明确机构规格,依法依规行使赋予的经济管理权限,因区制宜、区别类型,实行“党工委(管委会)+公司(基金、行业协会、理事会)”等多种形式和组合的管理体制。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纪工委书记纳入省委或市、县(区)委管理,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原则上由开发区推荐、管理,上级党委或组织部门任免,管委会副主任可通过竞争性方式选配。整合归并内设机构,实行“大部门、扁平化”管理,突出经济发展职能。根据实际需要,市、县(区)相关部门在开发区设立派出机构,实行双重管理,以派出部门管理为主,开发区对各派出机构服务开发区工作成效进行考核,根据考核情况适当给予奖励。 推行全员聘任制。积极探索创新开发区选人用人机制,除由地方领导班子成员兼任外,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末位淘汰制。现有行政事业身份人员按有关规定执行。实行市场化用人机制,新进人员除组织调任和政策性安置外,一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按岗聘用,不再纳入编制管理。对特殊需要的管委会领导人员和其他高层次管理人员,园区公司、平台公司负责人及专业招商人员,均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享受特岗特薪、特职特聘等优惠政策待遇。严格控制开发区人员总数,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压减人员数量。完善全员岗位聘任制实施办法。 聚焦主责主业。加强经济管理职能,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和开发运营职能,厘清职责边界,建立协作配合机制。区分开发区不同功能特点和不同类型,积极稳妥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交由地方政府承担,或由上一级政府派驻机构承担。剥离开发运营职能,交由市场承担。 第四节 创新市场化管理模式培育市场运营主体。管委会按主导产业设立若干专业化园区公司、城建公司和科创公司等。支持开发区成立国有企业等市场化公司,允许同级政府合法合规注资,实施绩效考核。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开发建设主体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鼓励基金、行业协会、理事会等服务开发区建设。 鼓励企业运营开发区。建立收益回报和风险分担机制,划定收益分配比例,明确风险分担责任,支持开发区内有实力的企业,通过组建企业联盟、理事会等方式,对开发区实行整体化建设运营,或建设管理运营“区中园”。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吸引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专业化园区运营商或专业团队合作运营开发区。 支持市场化合作共建开发区。鼓励发展水平高的开发区通过市场化方式,整合或托管其它开发区,协议分享被整合或托管园区的税收、土地等收益。建立合理考核评价方式,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统计。 第五节 完善激励政策体系优化创新政策。开发区按照“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优质项目”模式,面向海内外引进顶尖人才团队,符合“一事一议”政策的,市财政给予综合资助或直投股权支持。支持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基金、科技孵化资金、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等方式,搭建科技人才与产业对接平台。将部分特色专业人才职称评审权按规定下放到开发区。 健全薪酬制度。下放薪酬管理权限,由开发区管委会自主确定人员薪酬水平、分配办法,实行以岗定薪、优绩优酬。薪酬实行总额控制,当年薪酬总额与各开发区税收、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等指标挂钩,一般不超过当地同条件机关工作人员收入水平的2倍。在全省综合考核评价排名居前20%的开发区,可按照不超过3倍执行;排名位居后20%的开发区,最高不超过1.5倍。开发区国有开发运营企业按市场化方式制定薪酬办法。对特聘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可采用兼职兼薪、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实行特岗特薪。各开发区薪酬方案报同级党委、政府备案后实施。地方党政领导同志兼任开发区班子成员的,不得领取兼职报酬。 发挥创新创造带动作用。支持开发区打造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市财政给予一定数额奖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对进入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的企业,由市、县(区)财政按一定比例给予奖补支持。支持开发区建设运行机制灵活高效的新型研发机构,对依法批准设立的非营利性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院校,从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中给予科技人员现金奖励,符合现行税收政策规定的,可减按50%计入科技人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到开发区兼职。 推行“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建立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单位用地税收、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单位用地投资强度等为主要指标的“亩产效益”评价体系。依据评价结果,实施重要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鼓励开展用能权、排污权等资源要素市场化交易。 第七章 塑造对外开放新格局坚持继续扩大开放,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主动对接日韩、积极拓展东盟,聚焦规则衔接和开放合作创新,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第一节 加快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建设对外开放平台。加快推进开发区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跨境电商服务平台、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金融创新平台等对外平台建设。加快引进龙头企业,强化、培育、带动产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促进各类企业公平竞争,实现以高质量开放平台带动临沂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加大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新材料、电子信息软件等领域国际产能合作,支撑引领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境外合作园区、布局生产资料供应基地、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形成海内外产业优势互补、生产要素全球配置的发展格局。重点聚焦工程机械、电动车、食品、建筑建材、冶金、化肥、精细化工等领域,加强与俄罗斯、东南亚、印度、巴基斯坦、中东欧、中亚五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产能合作。 专栏14 对外开放平台建设
提升外贸综合服务机构水平。继续引进和培育提供代理报关报检、代开信用证、仓单质押、商业保理、贸易融资等金融服务的供应链服务平台企业,开展外贸综合服务,加大进口快消品招引力度。促进已有外综服务平台企业做大做强,为广大中小外贸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支持现有市场采购企业进一步扩大业务,推动综保区与临沂商城、国际陆港、空港,口岸功能整合联动发展。突出招引实体项目,明确招商责任,大力实施产业招商,同时加快推进委托招商,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第二节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打造中日韩经贸产业合作区。创新与日韩地方政府合作机制,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互联互通,推动跨国技术链、产业链和服务链优势互补。吸引日韩大财团新增有效投资、落户先进产业,构建 “一区多园、多点支撑”开放格局。在临沂经开区布局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先进产业,在临港经开区布局高端不锈钢等新材料产业。 全方位深化“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全方位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向东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向西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抢占全国“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制高点。不断拓展对外交流合作,壮大友好城市“朋友圈”,打造“一带一路”友城群。支持兰山经开区争创省级“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加大投资大洋洲、东盟、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重点关注能源矿业、制造业、工业建设、商贸物流、批发和零售业等领域,主力投向资源开发和建材等行业。 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形成政策集成优势,提高经济发展外向度,创新招商模式,鼓励开发区积极与省驻外联络处联系对接,建立境外招引外资平台,鼓励设定国际合作园区。以“一带一路”沿线为重点,建设境外产业合作园。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办事程序,精简负面清单,提高服务质量。加快电子口岸建设,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推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打造国际化、法制化营商环境,吸引外资投资。 创新对外贸易发展模式。以临沂综合保税区为重点,形成“跨境电商平台+区外保税展示场所+区内保税物流基地”的发展模式,实现进口贸易快速突破。积极培育大型外贸主体企业,吸引更多国际贸易企业和外综服企业入驻综保区;做大做强大宗商品进口业务,推进塑料粒子、木材、原油、矿石等大宗商品贸易实现回流。依托综保区贸促会原产地签证点(全国首家设在保税区内的原产地签证机构),继续申请更多便利化优惠政策,服务更多企业开展国际贸易,构建形成现代产业体系。 第三节 全面深化周边区域合作面向长三角等区域实施精准招商。充分发挥临沂区位优势,积极对接长三角、京津冀、环渤海、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区域,定期举办招商引资推介活动,着力引进央企、国企、军企、500强、上市公司、大院大所和行业龙头企业。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实施三步走、对接长三角”战略部署,建立健全“一体化融入、高端化设计、精准化对接、专业化推进、体系化支撑”推进机制,全面融入长三角,充分挖掘长三角优质有效资源,精准对接产业,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建设长三角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和科创大走廊。 开展区域协同创新合作。鼓励市内企业与国内高层次应用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委托开发、合作研究、人才引进、共建研发中心等方式,强化重大技术攻关。 建设兰临郯罗高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带。整合兰陵、临沭、郯城、罗庄、高新五地资源优势,以兰陵经开区、临沭经开区、郯城经开区、罗庄经开区、临沂高新区为主体区域,创新招引政策和运作机制,建设兰临郯罗高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带。支持兰陵县先行先试,建设承接上海产业转移试验区,探索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做法。 构建市县间产业大循环。深化与周边地区合作,鼓励与淮河生态经济带、黄河流域各地区和市域内各县市按照市场化原则和方式发展“飞地经济”,共建产业园区,形成上下游互补的产业循环链条。主动承接高端产业和优质要素转移,与周边县市在产业转移、要素配置、人文交流等方面开展协作,促进产业分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第四节 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促进外商投资自由化与贸易便利化。在开发区率先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鼓励开发区在金融创新、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多元化等方面先行先试。建设更高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关港贸税金”全链条运作,方便企业快速办理跨境结算、贸易融资、关税保证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等业务。做好外贸企业出口订单融资封闭账户运行管理试点。完善开发区外贸综合服务体系和促进体系,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 改善投资服务质量。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探索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和“跨境不见面审批”模式。探索建立集商事登记、货币结算、知识产权保护、商事仲裁等跨境全流程服务体系。在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面开展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事项区域评估,入区项目不再单独评估。实施好民法典、外商投资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合法权益。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确保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外的行业和领域。 提高管理效率效能。深化投资项目审批核准流程再造,依法精简准入手续,简化审批程序,推动投资项目全程网办和“不见面”审批、备案类项目“掌上办”。建立健全政务服务事项集中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统一反馈等机制,各开发区要制定现场办理事项“最多跑一次”目录,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鼓励开发区创新针对新业态模式的柔性管理模式,依法依规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制。鼓励开发区建立健全政府网站、移动客户端、政务公众号主体和功能,更好服务企业和群众。推动开发区管委会及时动态调整权责清单,并通过政府网站、公示栏等形式向社会公开。 第八章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原则,科学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项目,构建绿色循环型产业链,加快建设功能完善、安全高效、保障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第一节 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区内区外”互联互通交通网络。加快建设开发区与中心城区、高速公路、普通公路、水路、铁路、航空设施的连接道路,升级改造开发区内部路网,提升开发区内外通达程度。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建设快速公交通勤专线。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推进有条件的开发区建设铁路专用线、专用码头、仓储物流等配套流通设施,打造功能明确、结构合理、多式联运的开发区集疏运体系。 完善各类生产性配套设施。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和财力状况,合理规划、有序适度建设标准厂房,支持中小微企业入驻标准厂房,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购买土地、自行建造标准厂房,鼓励建设多层建筑、立体厂房。完善开发区供水管网,有序推进老旧管网改造,建设智能供水体系,保障供水水质与供水安全。加强开发区集中供热设施建设,提高集中供热水平。合理布置变电站,优化电网结构,推进专用电网、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系统建设。统筹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实施既有路面电网、通信网络架空线入地工程,提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效率。 健全生活配套功能。推动开发区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完善商贸、学校、医院、文娱、体育等生活配套设施,提升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重点加强商贸设施建设,引导开发区建设面向社区、功能复合、便民惠民的邻里中心,构建舒适便捷的15分钟生活圈。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布局,优化学校网点布点,提升办学硬件,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引进国际学校,建设教育现代化开发区。完善医院设施配置,改善医疗设备条件,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水平。健全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家园、文体综合服务中心、电影院等文化设施,丰富群众性文化场所。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打造体育健身路径,提升开发区健身质态。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争创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 专栏15 开发区配套设施完善工程
第二节 促进开发区可持续发展构建绿色循环型产业链。以资源节约为基本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加快实施清洁生产,构建循环性产业链条,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余压、余热、余能;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废气、废水、废渣等各类废弃物和副产物,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重点构建钢铁循环产业链、石化化工循环产业链、生物医药等产业循环产业链。 实施固废减量及资源化利用。全市开发区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在实施固废减量化的基础上,加强固废资源分类回收和集中管理,包括固废资源的回收、储运、利用过程实施监控和管理,实施固废回收利用的精细化管理和市场化运营。积极推动钢铁、有色、铸造等领域开展固废减量化,重点加强冶炼渣、含铁尘泥等大宗固废的减量化生产。积极推进碳素、铁素等固废资源在各生产工序之间及钢铁、有色、铸造、煤焦化等不同产业间的循环利用。加大高炉除尘灰、炼钢尘泥、氧化铁皮等含铁尘泥和渣钢资源的返烧结和炼钢生产利用。 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积极关注固废利用新技术发展,研究和预测行业内固废利用技术发展趋势,强化固废利用技术自主创新或集成引进,大幅提升固废利用附加值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打造固废利用研发平台,加大与相关科研院所和研究机构的合作,重点开发大利用量、高附加值、经济可行的固废利用新技术。未来应高度关注固废高效循环利用技术、冶炼渣的高温余热回收和高温改性利用技术、含锌尘泥过程分离技术、赤泥脱硫技术,以及其它高值化、规模化固废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并加强相关领域技术研究。 大力推动高碳行业减碳。推动开发区重点领域和行业合理确定碳达峰目标,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和碳中和规划。探索建立碳达峰倒逼机制和碳排放“双控”制度,推动开发区高碳产业低碳转型。深化重点行业碳排放统计核查和监测试点,依托能源大数据,把企业生产经营的用电、用气、用煤、用油等能耗数据转换成碳排放量,建立可测算、可分析、可追溯的排放数据库。探索在开发区推行“能源碳效码”,开展精确统计分析和分级评价,设立“碳账户”,实行“碳激励”。探索碳中和的新型发展模式,建设零碳开发区。 第三节 建设新型智慧开发区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互联网骨干网互联节点,提高网间互联带宽和互联质量,实现园区主要场所无线局域网全覆盖。优化开发区骨干光纤网络布局,提升光纤网络覆盖率。推动开发区网络设施IPv6升级,构建IPv6骨干网网间互联体系,实现互联网、广电网骨干网络IPv6的互联互通。改造升级通信网络设施,加快开发区5G网络布局建设,提升网络覆盖率和服务质量。支持各开发区建设面向5G技术的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示范区,积极创建省级以上数字园区、智慧园区等特色园区。 搭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完善公共信息、技术、物流等服务功能,构建全市开发区信息数据平台和一站式服务平台。支持开发区对接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建立数字化园区智能管理平台,打造智慧园区运营中心,为企业提供关联知识、统计分析、监测预警、预测研判等服务,促进园区管理精细化、服务专业化。鼓励区内企业接入智慧开发区平台,实现与政务服务系统、企业信息公示系统、公共资源交易系统互联互通。 专栏16 智慧化开发区打造工程
第四节 构建高标准安全运行体系强化开发区安全生产管理。严格执行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落实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所需的防护距离,对有重大及以上环境保护、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情形的,按规定实行一票否决。推进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和安全标准化一体化建设,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强化开发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整治,从严从实加强安全防范,坚决遏制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等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开发区煤电油气供应和通信保障,做好设备巡检维护和安全隐患排查,确保重要基础设施平稳运行。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培训,严格落实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完善综合防灾应急体系。支持开发区提升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健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防灾指挥系统、避难场所、疏散通道、生命线工程、应急救灾物资等综合防灾应急保障系统。在全省开发区规划布局一批应急救援中心,综合提升处置重特大灾害事故的快速响应、综合救援、安全保障、专业指导、持续保障等能力。推进海绵型开发区建设,科学布局排水管网,建立雨污分流排水机制,推行下沉式绿地,实现生态排水、综合排水。完善公共消防设施,加快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等规划建设。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响应机制。 第九章 保障措施全面落实新形势下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的各项要求,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大考核评价力度,全力推进规划实施,确保规划任务和目标顺利实现。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紧扣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健全开发区党建工作体制,强化党工委对开发区各项工作的领导,提高驾驭新时代经济工作的能力。加强开发区管理人才培养,实施开发区干部能力提升工程,提高专业素养,强化责任担当,提升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 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我市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对开发区重大事项、重大项目、重大政策等的研究、协调。市直有关部门要认真抓好各自负责工作,切实加大对开发区的支持、指导和服务。各县(市、区)要落实属地主体责任,切实把开发区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来抓,由书记、市(县)长推动,真正形成上下协同、齐抓共管的合力。 强化开发区分类指导。加强全市各类开发区发展顶层设计,形成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等“1+N”规划政策体系。市发展改革委负责拟订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牵头做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管理等工作。市商务局牵头做好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综合协调、指导服务、考核评价工作。市科技局牵头做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管理,制定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实施方案。市自然资源局负责做好各类开发区用地管理。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职责分工,研究制定支持开发区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 第二节 加大要素支持强化建设用地保障。坚持节约集约用地,鼓励开发区推动创新型产业用地、混合产业用地新模式,采取弹性出让、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土地供应方式,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存量用地二次开发,对盘活利用存量土地成效显著的,给予用地指标奖励。积极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合理开发地下空间。允许标准厂房在不改动功能和土地用途的前提下,按幢、层等固定界限为基本单元分割转让。 强化创新财税政策。完善开发区财政预算管理和独立核算机制。根据开发区管委会事权,建立开发区与市、县(区)间的合理投入与收益分配制度。自2020年起,3年内市、县(区)级政府对体制分成的开发区税收增量部分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按一定比例返还开发区,其中综合保税区全部返还,开发区土地出让收入原则上全额返还,重点用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双招双引”、基础设施建设等。 完善融资政策。健全开发区域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结构合作对接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设立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规划开发区融资平台,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加快实现向股权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经营企业化方向转变,构建投保贷一体化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开发区将具有稳定现金流的经营性资产证券化,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资产证券化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级开发区开发建设主体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融资。 第三节 强化考核管理建立健全开发区统计体系。统一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计口径,重点反映开发区的开发程度、产业集聚度、开放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创新创业环境、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率、带动就业能力、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利用效率、社会效益、债务风险等方面的情况,引导开发区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建立差异化综合考核机制。将开发区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建立完善有别于行政区的考核办法,实行统一考核、统一排名。重点考核开发区税收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等指标,兼顾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等考核,重点考核增量增幅和质量效益。临沂综合保税区作为功能园区进行单独考核,重点考核外贸、外资、新业态等指标。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对考核排名靠前的开发区,给予领导班子成员一定数额的奖励,党政领导兼职的,按规定执行;考核结果报组织部门备案,优先提拔重用排名靠前开发区的主要负责人、表现突出的分管负责人。 附件1全市开发区分布图附件2规划环境影响说明规划的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总体有利,也存在一些不利影响,大多不利影响是暂时的、可控的,严格执行规划可减轻、避免或降低到最低限度。 一、有利影响 规划实施后,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统筹发展布局有利于规范全市开发区秩序。规划充分衔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山东省“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布局,创新提出以临沂高新区、兰山经开区、罗庄经开区、临沂经开区、临沂综保区、河东经开区为核心,充分发挥科技和产业优势,大力吸引和对接创新资源,同时推进各县开发区协同高效发展的产业发展布局,为全市各开发区提出了可行的努力方向,有利于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有机统一,实现优势互补、协同联动,形成与主体功能定位相适应的空间开发格局。 2.坚定不移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有利于塑造开发区优良产业生态。规划提出以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落实“三个坚决”要求,推动开发区融合化协同化发展,推进开发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有利于引导各开发区严格资源节约和环境准入门槛,推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建立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产业体系。 3.建设绿色低碳开发区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规划提出聚焦践行低碳化、循环化、集约化模式,加强开发区节能降耗,推进开发区循环化改造,强化开发区污染防治,建设园林式美丽开发区,争创国家级、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低碳工业园区、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和绿色发展示范园区,有利于引导开发区集约高效利用各种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建立环境风险防范长效机制,有效防控环境风险。 4.推进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有利于开发区强化事故防控。规划提出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原则,建设智慧化开发区、功能完备开发区、品质魅力开发区、安全运行开发区,有利于引导开发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按照一流标准开展建设和改造,有关建设将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环境低冲击原则,不会导致区域性的环境质量下降。 二、不利影响 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对局部产生一些不利的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 1.产业发展对环境造成一定压力。当前,我市开发区产业层次不高,大多处在价值链中低端,产业集聚度低,产业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还未得到彻底转变,这种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初期产业发展导致的排放问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2.重点项目建设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开发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影响,重点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等建设涉及占地搬迁可能引发一些社会问题,有关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会产生“三废”及噪声污染,施工建设过程中工程开挖和弃土弃渣等将会对开发区原地貌进行扰动和破坏,生活垃圾也会对开发区环境产生一定污染。 3.减缓不利影响的主要措施 要高度重视开发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依法加强有关项目建设环境影响防治工作,强化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切实落实开发区区域发展布局。严格落实“两极引领、两带并进、三圈协同”发展布局,以优化开发区布局引领全市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开发区在体现中央和省市总体要求的基础上,突出本地区发展特色和发展方向,科学开发和集约利用生态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2)坚持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推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推行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和“环境顾问”“无废园区”模式,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机制,认真落实生态督察制度,严格责任追求机制,管控资源开发强度和规模,促进资源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3)加强项目实施监测管理。加强项目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环境风险问题,制定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应急管理措施。强化对重点项目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全过程的监管,最大程度减免项目实施的不利环境影响,并根据生态环境对项目及时优化调整实施方式。对直接影响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和重要目标的规划和项目,及时优化调整项目布局和选址,严格依法落实保护要求。加强项目实施后可能对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和重要目标产生的不利影响的监测,及时掌握环境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三、综合结论 规划全面深入贯彻了新发展理念,各类开发区功能定位合理,总体发展布局科学,产业重点领域符合国家发展方向,重点建设项目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推进开发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路径具有可操作性。综上,规划实施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可行的。 |
|||||||||||||||||||||||||||||||||||||||||||||||||||||||||||||||||||||||||||||||||||||||||||||
【关闭窗口】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本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