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公开 >> 正文
索引号 1585729837/fgw/2021-0000045 发布机构 临沂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开目录 决策草案 发布日期 2021/09/01
文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标题 临沂市开发区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临沂市开发区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开发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外开放的有效载体、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在促进全市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开放,以及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增长和区域带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开发区面临的外部环境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新形势,必须进一步发挥开发区改革创新引领作用,着力推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为在鲁南经济圈发展中勇当排头兵夯实基础。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7号)》精神,按照《中共山东省委关于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鲁发〔201914号)》要求,特制订本规划。规划基期为2020年,近期期限为2021-2025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

本规划的开发区范围包括临沂市纳入2018年版《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的13家经济(技术)开发区、1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1家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本规划是指导未来五年临沂市开发区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  基础形势

第一节  发展基础与存在问题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15家,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家、综合保税区1家及省级经济开发区12家。全市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6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018.4亿元,占全市的81.3%;贡献税收179.2亿元,占全市的34.32%。全市有5家开发区综合排名位于全省160家开发区的前20%12家排名位于前50%

集群集聚态势初显。培育形成高端不锈钢、智能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截至2020年底,全市各开发区基本形成1—3个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主导产业11个,主导产业集聚度超80%的开发区4个。临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截至2020年底,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1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27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0个,制造业双创基地4个,山东制造品牌20个。2020年,全市开发区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783.3亿元。

开放发展持续深化。深入实施双招双引,积极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国家级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制度创新成果,外向型经济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全市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额9.3亿美元,占全市的86.1%;实现进出口总额986.8亿元,占全市的84.5%

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聚焦制约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因素,加强改革创新顶层设计,印发《中共临沂市委关于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临发〔201919号)》等政策文件。在总结6家开发区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全市开发区瘦身强体、回归本位,共撤减管委会内设机构62个,压减35.8%精减人员3815人,压减57.1%减少代管乡镇7个,压减77.7%;缩减实际管辖面积881.48平方公里,压减45.2%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全市开发区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综合实力及竞争力偏弱,全市开发区在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及山东省开发区综合评价中,排名总体偏低,尚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土地资源不足的瓶颈问题凸显,由于土地资源限制,开发区辖区内企业进一步发展需求及中下游延伸项目无法落地;未形成发展合力,全市开发区数量较多,呈现式分散布局,主导产业同质化严重,开发区之间的协同发展体系尚未建立,产业上下游关联度较低;创新驱动力集聚不足,全市开发区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高端创新要素有待进一步集聚,高端人才占比有待提升;管理体制、运维模式、评价机制亟待优化,体制改革不够彻底、运行有待磨合,龙头效应有待加强,缺少行业领军企业,专业人才相对短缺,服务精细化仍有短板,营商环境有待改善。

第二节  发展机遇与面临挑战

十四五时期,临沂市开发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将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既面临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

面临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重塑产业竞争优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5G、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绿色、健康、智能将引领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为我市开发区加快新兴技术产业化应用,从制造园区向智造园区转变,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提供了机遇。我国区域协同发展和开放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倡议扎实推进,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为新时期我市开发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广阔空间。我省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加快建设,大力推进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全面开放进一步向内陆延伸,为我市开发区在新的区域分工协作中寻找新的定位提供了战略支撑。

面临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中美战略博弈呈现长期性和复杂性趋势,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对我市开发区挖掘外需潜力、发展外贸型产业、提高出口能力构成多重挑战。国内各种类型的经济功能区围绕中高端产业的建设和人才等高端要素的竞争愈演愈烈,区域竞争愈加激烈,我市开发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任务依然艰巨。新时期环境保护刚性约束增强,碳达峰和碳中和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依靠传统要素和投资驱动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我市开发区绿色集约高效发展形势更加紧迫。

第三节  重要意义

加强我市开发区建设,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发挥鲁南经济圈城市群龙头作用,服务和推动与周边城市群深化合作,带动鲁南地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助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开发区载体建设,重点提升智能装备制造、高端不锈钢与先进特钢、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实现区域产业升级和布局优化调整;有利于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强化开发区作为对外开放平台的支撑作用,积极引进外资项目,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新发展,全面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构筑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利于探索形成更加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引领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形成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紧扣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深度融入鲁南经济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联动发展,推进开发区聚焦主责主业,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优化协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聚力提升开发区创新驱动、产业基础、要素支撑、开放引领、绿色发展和安全保障能力,促进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开发区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增强开发区功能优势,引领和推动全市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成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的强劲引擎,为在鲁南经济圈发展中勇当排头兵夯实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协调,联动发展。坚持全市开发区发展统筹谋划,围绕加快融入区域发展新布局,加强分类指导,推进分工协作,促进规范有序发展,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加快形成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协同发展新布局。

坚持创新驱动,高质发展。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创新链重塑产业链、供应链,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各类科技创新资源、要素整合,推动产业中高端发展,加快形成发展的新动能,再造竞争新优势。

坚持集聚集约,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色低碳集约发展理念,推动布局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提高绿色制造水平,不断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发区提质增效,加快实现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

坚持开放带动,合作共赢。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面向国际、国内加大开放合作力度,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和鲁南经济圈等国家、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开放布局、创新开放路径、完善开放体制,着力构建内外对接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坚持深化改革,激发活力。以激发开发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为目标,持续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开发区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提升市场化、专业化水平,提高开发区运行效能,不断焕发体制机制活力。

第三节  主体功能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鲁发〔201914号)精神,把握开发区功能定位,推动开发区聚焦经济发展、双招双引、科技创新、改革开放等主责主业, 促进我市开发区回归本位, 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开放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优势,提升对外合作水平、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扩大国内外产业合作,培育自主品牌和龙头企业,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建设项目集聚地,培育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和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牢牢把握发展定位,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深化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创业生态圈,构建开放创新、高端产业集聚、宜创宜业宜居的增长极,将高新区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大走廊、高新产业隆起带、产城融合新标杆、协同发展先行区、城市发展新引擎。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围绕加工制造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物流分拨中心、检测维修中心、销售服务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加强制度创新,整合要素和产业配套,深度融入国际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更好地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产业配套、营商环境等综合竞争新优势,实现从单一的加工制造基地向多元化功能区转变。

第四节  战略定位

——鲁南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利用好我市开发区区位优势,深化落实新旧动能转换、鲁南经济圈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壮大十优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制定优惠政策,改进营商环境,积极与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一体化联动发展,争当鲁南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平台。建立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与产业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创新核心地位,整合创新资源,搭建高端平台,吸引领军人才,加大研发投入,各个开发区设立公用创新中心、各个行业搭建协同创新中心,营造创新要素集聚、创业载体丰富、创业服务专业、创新资源开放的创新创业生态。

——新旧动能转换的集聚区。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以四新四化为主攻方向,通过注入前沿的技术创新元素,不断拓展开发区产业领域,推进新技术异军突起、新产业培育壮大,实现以旧变新、以新换旧,着力探索新型工业化示范路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全市新旧动能转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主力军。

——对外开放的先导区。充分发挥开发区对外开放平台的作用,紧抓在国际合作、国际贸易中的各种机遇,努力吸引国内外的人才、资金和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绿色发展,做大经济体量,提升经济实力,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扩大辐射范围,主动与一带一路沿线、东盟、日韩等国家之间建立和加强贸易关系,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成为能够辐射带动区域加快发展和开发开放的龙头。

第五节  发展目标

2025 年,结构优化、技术领先、集群发展、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开发区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综合实力实现新突破。临沂经开区、临港经开区、兰山经开区在全省开发区发展排名实现整体前移,全市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实现96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500亿元的达到6家左右,其中超3000亿元的开发区1家、超1000亿元的2家。形成不锈钢及先进特钢、高端木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造就一批领军型企业和知名品牌。重点产业集聚度明显提升,开发区前三位主导产业集聚度提升到70%以上。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力度,2022年建成2个省级工业园区,2025年前力争生态工业园区占比50%以上。

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开发区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涵盖产业孵化、技术中试、成果转化的技术创新链条初步形成,培育一批创新活跃、高效转化的创新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突破58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30家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50%以上。

体制机制改革成效迈上新台阶。开发区主责主业、生产功能更加突出,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更加精简高效,亩产效益改革深化实施,形成一批原创性、标志性、制度性成果。开发区内城镇工矿仓储用地比例不低于60%,国家级开发区土地投资强度不低于350万元/亩,省级开发区土地投资强度不低于280万元/亩。

开放合作水平开创新局面。外向型经济示范窗口作用全面放大,在融入一带一路和省重大战略中的地位明显提升,成为引领全市融入国际经济的核心区域和重要节点。开发区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市比重稳步提高。十四五期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创建2家以上国际合作园区。

专栏1  2025年全市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发展指标(单位:亿元)  

开发区

2020

2025

临沂高新区

147

350

临沂经开区

520

1500

临港经开区

506

3000

临沂综保区

9.9

200

兰山经开区

567

1330

罗庄经开区

240

460

河东经开区

168

240

郯城经开区

129

250

兰陵经开区

135

260

沂水经开区

366

483

沂南经开区

183

370

平邑经开区

133

214

费县经开区

267

396

蒙阴经开区

98

300

临沭经开区

229

460

2035年,全市开发区实现更强实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具特色、更可持续的发展,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一批国际先进、行业领先的产业集群,建成现代一流产业生态,体制机制更加高效完善,对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用进一步凸显。


第三章  构建优化协同产业发展布局

坚持全市一盘棋,围绕深度融入国家和省区域战略,以现有重点产业布局为基础,按照强核、联动、提能级的思路,加快优化布局和功能定位,推动错位发展、联动发展、优势互补,形成以临沂经开区、临沂高新区、临沂综保区、兰山经开区、罗庄经开区、河东经开区为核心,各县开发区协同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

第一节  塑强核心区引领示范发展

以临沂经开区、临沂高新区、临沂综保区、兰山经开区、罗庄经开区、河东经开区为核心,充分发挥科技和产业优势,大力吸引和对接创新资源,带动周边开发区加快发展。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含智能制造)、高端木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创新要素驱动核心功能区,建成全国重要的工程机械生产基地,整车制造、零部件制造和综合服务市场三位一体的国内重要的汽车生产运营基地,山东省重要的高端农机装备生产基地,打造鲁东南地区最大的现代中药产业集群。

第二节  推进各开发区协同高效发展

强化区域一盘棋发展理念,推动各开发区与核心区产业协同融合,加快推动产业差异化布局和集群化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

临港经开区。重点发展高端不锈钢与先进特钢产业集群。

郯城经开区。重点发展聚氨酯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产业。

兰陵经开区。重点发展高端铸造产业链。

沂水经开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及食品产业。

沂南经开区。重点发展电动车产业集群。

平邑经开区。重点发展罐头食品产业。

费县经开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及高端木业产业集群。

蒙阴经开区。重点发展专用车及零部件产业。

临沭经开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工程机械产业。

1  临沂市开发区总体空间布局

第三节  构建错位发展的开发区产业布局

立足各开发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注重互动融合、协同协作,明确各开发区产业发展定位,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快形成各开发区竞相赶超、奋力争先的发展态势。

专栏2  各开发区产业布局

开发区

产业布局

临沂高新区

依托园区已形成的磁电、电子元器件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电子元件、磁电材料等新材料产业;依托龙湖软件园等发展载体,加大培育和引进华为等大数据企业,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开发应用)。

临沂经开区

以山东临工、沃尔沃等整机生产企业为龙头,大力引进培育发动机、高端液压件等配套企业,建成全国重要的工程机械生产基地。重点依托沂蒙云谷,培育和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大数据产业基地。以甘李药业、翔宇制药、国药控股等企业为龙头,依托国际生命健康城,加快医药企业孵化,打造医药健康产业集群。

临港经开区

积极承接省内外先进高端制造业转移,重点发展高端不锈钢与先进特钢,与日照错位发展,打造全球最具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高端不锈钢与先进特钢产业集群。

临沂综保区

重点打造智能制造、新材料和生物医疗三大主导产业,重点依托世界500强格力电器(临沂)智能制造生产基地项目和光电显示智能制造项目,打造百亿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兰山经开区

发挥木业产业园区集聚优势,发展智能家居、全屋定制、高端板材、木业物流等产业,建成全国最大的高端家居板材生产基地。依托金锣集团等龙头企业,发展下游精深加工功能性食品,进一步完善养(种)殖屠宰分割肉制品产成品物流产业链条,打造绿色食品研发制造基地。

罗庄经开区

依托盛阳集团、宏旺集团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镍基不锈钢、铝镁合金等金属新材料产业。以山东罗欣药业集团为龙头,加快培育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医疗保健等现代医药产业,建设全国知名医养健康产业基地。

河东经开区

依托凯佳食品、天同食品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水果罐头、生猪屠宰产业,建设单体宰屠量全国最大基地。以启阳工具、天元机械、先行锯业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五金市场、钢材市场等专业市场作用,加快推进临沂智慧五金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色鲜明、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五金产业集群。

郯城经开区

大力推动恒通化工烧碱、烯烃项目向氯碱深加工、烯烃深加工方向延伸发展,打造鲁南地区以及全国聚氨酯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高科技电子产业园,培育和发展以智能终端、半导体元器件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

兰陵经开区

围绕已形成铁精粉烧结球团冶金材料装备材料产业链,推广山东球墨铸管德鹏科技美利林循环发展模式,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打造高端铸造到智能制造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沂水经开区

依托清沂山石化100万吨/年润滑油项目,建设石脑油连续重整、碳四深加工等项目,重点发展涂料、医药中间体、助剂系列等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产业。

沂南经开区

依托格灵、绿源、巴士新能源等电动车核心企业,拓展产业链,加强科技研发,培育壮大电动车产业集群。

平邑经开区

促进罐头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实施大品牌战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食品工业新技术的应用,大力推进罐头食品与餐饮工业、家庭厨房、户外旅游以及休闲娱乐等产业融合发展。

费县经开区

依托山东新时代药业、恒欣药业等龙头企业,引进3-5家国内外知名生物医药企业,加快形成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木业产业为龙头,建设板材家具聚集区,推进安信木业等企业转型升级,依托专业化工园区胶粘剂企业,提供甲醛、胶粘剂等配套产业,打造上下游一体化、特色鲜明的高端木业产业集群。

蒙阴经开区

以兴鸿源轮胎、临工重托等企业为重点,围绕工程机械建链、强链、补链,着力发展新能源电动叉车,引进发动机、液压件、驱动桥等配套核心部件制造项目,建设专用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临沭经开区

依托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工程机械等产业,打造全国最大的肥料生产基地,建成国家装备制造高端液压元件及系统产业集聚区。

在推进全市开发区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实施千亿级、百亿级开发区培育工程,综合考虑产值、税收、科研投入、亩均效益以及增长贡献等因素,选择综合实力强、特色优势突出、发展质量高的开发区予以重点扶持,推动开发区规模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专栏3  千亿级、百亿级开发区培育工程

3000亿级开发区(1家)。临港经开区。

1000亿级开发区(2家)。临沂经开区、兰山经开区。

500亿级开发区(3家)。罗庄经开区、沂水经开区、临沭经开区。



第四章  强化创新发展核心支撑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集聚创新要素、提高创新能力、搭建高水平创新创业平台,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综合环境,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努力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由助推到支撑再到引领的转变。

第一节  加大技术创新

提升源头创新能力。统筹协调全市开发区科教资源,共建校城一体东部大学城,打造科教中心和沂蒙智谷,形成开发区科技创新动力源。以十优产业为重点方向,鼓励和支持开发区企业与市内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快推进校区合作。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高地、科技高地、人才高地,聚焦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鼓励国内外知名高校在我市设立分校或办学机构,支持国内外科研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引进创新成果,培养高端人才,促进成果在我市转化。重点开发医药新品种、中药制剂新技术研究,加快信息技术、大数据、互联网+”应用,开展工程机械、农林机械、特种车辆行业关键技术攻关,开展智能水表研究等,形成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源供给。

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落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库和培育后备库,加强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培育,强化对独角兽”“瞪羚”“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扶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开展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鼓励争创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建立企业科研投入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经费投入,显著提升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面。支持开发区企业自建或联合大学、科研院所共建功能强大的企业技术中心等企业研发平台,扩大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创新生态,促进产学研融合创新,发挥重大科研项目的桥梁作用,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开发区行业骨干企业联合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共建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继续实施小升高培育行动计划,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重点扶持、精准服务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其发展成为具有产业创新引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支持开发区依托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服务机构的联合,共建产业技术联盟、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联合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

第二节  搭建高水平创新创业平台

加快建设科技孵化载体。加快推进临沂高新区、临沂经开区、创新园区、产业基地等科技孵化载体建设,推广创投+孵化持股孵化新模式,力争新增一批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临沂应用科学城等开展持股孵化和创业孵化全链条建设试点。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的作用,支持新型众创空间发展,建设一批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众创空间。

建设科技企业加速器及专业园。鼓励开发区加快加速器及专业园建设,逐步形成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的全链条梯度孵化育成体系。围绕特色产业需求,吸引区内外有实力的企业、投资机构、科技地产商等社会资本参与,以政企共建、企业自建等方式,建设科技企业加速器,提供符合企业研发生产要求的定制化空间,满足孵化毕业企业扩张生产需求。依托园区产业基础,规划建设若干产业专业园区,推动主导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实施创业孵化载体升级行动。支持和鼓励创业孵化载体专业化发展,整合专业领域资源,为创业者提供更高端、更具专业特色和定制化的增值服务。完善孵化器相关硬件设施配套,探索创业导师+持股孵化天使投资+创新产品母公司+产业链等新型孵化模式,通过创业投资收益。鼓励现有孵化器植入社交、网络基因,提升现有空间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探索采用租金+咨询服务+创业投资+置换股权等多元化盈利模式,提高现有孵化器可持续盈利能力。加快引进清华启迪、北大科技园等专业载体建设运营商,提升现有孵化器运营效率。鼓励现有孵化器申报省级、国家级孵化器。

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强化国际创新交流合作,吸引世界一流大学、国外知名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到国家级开发区和发展较好的省级开发区建设联合实验室、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和世界顶尖科学家工作站等高端研发机构,推动开发区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鼓励开发区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技术战略联盟,加强与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或国际前沿技术机构的科技合作。

专栏4  开发区创新平台培育工程

孵化器。临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中心、龙湖软件园、科技人才港、清华启迪之星(临沂)孵化器、沂水科创孵化园。

产业创新平台。鲁南医药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临沂工业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临沂国家级软磁复合材料及应用制造业创新中心、临沂钢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天河产业园、海尔海创汇创新中心、国际科创南湾项目、城市绿谷双创中心项目、临沂高新区科技人才港、中科(临沂)创新园、临沭经开区众创空间。

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中印软件产业园、费县中新材料产业园、中韩(临沂)智能装备产业园、兰山经开区国际陆港、山东圣大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中德科技产业示范园。

第三节  强化创新人才智力支撑

培育和引进创新型人才。完善开发区引智网络和人才服务体系,支持开发区充分利用国家和省重大人才工程,加大顶尖人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引进力度,支持开发区建设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载体平台,大力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汇聚开发区。支持开发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建设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鼓励和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以临沂经开区、临沂高新区等为主,先试先行更具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和突破性政策措施,优化人才创业服务,加快人才引领型企业的培育。创新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实行科技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充分激发创新人员和团队活力。完善人才激励与评价机制,引导开发区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等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对特聘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可采用年薪制、协议工资和项目工资等多种收入分配方式,重点向高端人才、有突出贡献人员和关键岗位人员倾斜。

第四节  优化创新创业综合环境

加快建设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产权交易、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普及,大力培育技术评估、技术交易、成果转化、财务管理、法律咨询、科技信息,积极组建行业技术中心、区域研发中心、产业检测中心。积极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加快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支持技术市场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金融孵化平台、科技成果评估机构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建设公共科研平台,依托应用科学城、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载体实行大数据管理,共享信息数据、仪器设备、装备设施等创新资源,建立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公共中试车间等公共载体,为企业和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公共服务,降低创业成本。加快推进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技术市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技术转移转化。

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引进科技银行等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聚集创业投资机构、资产评估机构、融资担保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步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市场。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创新,大力开展担保融资、信用贷款以及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新型业务,建立开发区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筛选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成长性的好企业好项目进行贷款扶持,并纳入风险补偿金备案范围,增强合作银行为科技型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共同推动科技型企业跨越式发展。加强对创新券优惠政策的宣传推广,积极落实省、市科技创新券兑现工作,发挥好新旧动能转换创投基金的作用,对处于不同创新创业阶段的企业提供针对性、个性化专项扶持。

优化创新创业政策环境。积极争取国家科技创新政策在开发区先行先试,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引导开发区建设”“政商关系,为企业投资经营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配套完备的设施、共享便捷的资源。落实国家和省市现行科技创新政策,抓好研发经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改革等政策落地实施。


第五章  打造现代绿色产业新集群

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要求,持续推进三个坚决,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动能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突破,全力打造开发区特色产业集群。

第一节  发展

依据全市开发区产业基础与比较优势,积极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明晰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加快产业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形成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重要增长点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

一、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进一步明晰主导产业。结合产业特点和资源条件,适应产业升级需要,科学定位开发区主导产业,积极引导优势资源向开发区集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扬优展长、集中突破,原则上,各开发区重点打造1个主导产业和1—2十强产业,主导产业的产值占开发区总产值的60%以上。

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坚持以开发区为载体,以主导产业和企业大宗产品为依托,加快引进和培育、壮大一批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积极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集聚带动作用,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关联带动作用的产业集群项目,着力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协作,实现上下游企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加快形成一批规模优势明显、产业配套完善、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目标,以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提升关键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的设计和制造水平为重点,全面推动木业、机械、食品、冶金、医药、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区内企业抓住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环节,增强技术优势,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成熟产业升级,扶持园区龙头企业增产扩能,发展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推动开发新产品,实现产品升级换代。推广木业转型路径经验做法,全面推进、全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以提质增效为重点,优化资源配置,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重点突破一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传统产业技术转型升级。

积极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围绕我市开发区具有比较优势的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根据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明确产业细分领域、关键技术、重点产品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强化优化要素和资源配置,在开发区内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区中园和新兴产业园区,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化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效应,加强技术创新应用,通过招商引资,完善产业链下游应用配套,提升产业链协同水平,加快形成若干具备技术创新优势、产业链条完善、特色明显、创新能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三、加强招商引资,强化项目建设

提高利用内外资的数量和质量。紧密围绕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科学谋划包装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大、投资吸引力强、对形成产业集群起到龙头引领作用的优质高端产业项目。围绕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带动形成产业配套能力,充分发挥开发区区位、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抓住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机遇,合理确定产业承接的重点地区、重点方向和重点领域。积极吸引国际资本和优质资源集聚,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对接,加快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战略投资项目,力争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

提升招商引资实效。支持开发区组织专业招商团队,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小团组靶向招商、驻点招商、总部招商、优质股权招商、以商招商、境外研发机构定向招商等精准招商,推行专题招商、集群招商、板块招商等多元化招商方式,鼓励开展市场化、专业化招商,选聘招商顾问,做好招商策划,提高招商专业化水平。充分借助国家各类经贸合作洽谈会等重大平台,重点瞄准高端、优质企业开展招商。精心组织开发区参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论坛和大型知名展会,积极参与高端对接活动,推动开发区企业与跨国公司开展实质性合作。

第二节  智能装备制造

一、发展思路

大力发展特色机械,支持建筑、食品包装、纺织服装、节能环保等专用设备以及数控机床等通用设备产业发展。引进汽车整车制造、新能源汽车、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打造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着力开发新型汽油机、柴油机、大功率拖拉机等智能化农业装备整机品种,培育智能农业装备集群。重点依托工程机械、变速箱、机床等产业基础,鼓励现有企业进入再制造领域,引进再制造行业优势企业,规范发展再制造业。整合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支持重点制造领域装备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发展工业智能成套装备及成套自动化生产线,积极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二、发展目标

2025年,开发区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智能装备制造占比达到30%以上,主要机械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突破和掌握一批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初步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机械装备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化、特色化生产企业,形成工程机械、汽车制造、农业机械产业集群,以产业链为纽带,促进机械产业的集聚、集约发展。

三、空间布局

工程机械产业集群重点布局在临沂经开区、沂水经开区等。临沂综保区布局格力电器(临沂)智能制造生产基地。农业机械产业集群重点布局在临沭经开区、临沂高新区。汽车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布局在沂南经开区、临港经开区等。

专栏5  智能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

提升发展工程机械产业。稳定并扩大装载机产品生产,巩固行业龙头地位,紧跟行业第一梯队发展,提升挖掘机产品规模和质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并持续在高端工程机械液压泵、阀、马达等关键产品取得突破,实现批量化配套,替代进口;大力发展压路机、摊铺机、养护机械等路面机械以及高空作业车产品,丰富工程机械产品门类;不断提高工程机械配套件技术水平和技术集成度,延伸完善配套产业链,大力发展四轮一带、液力变矩器、电液控制系统等产品,提高区域化配套率,不断扩大油缸等产品的国内市场配套率。以合资合作方式发展工程机械用柴油机,完善和增强专用配套零部件产业链。打造全市工程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和行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示范区。

格力电器(临沂)智能制造生产基地。以格力电器(临沂)智能制造生产基地项目为龙头,加快推动格力电器一期年产能500万套建设达产;加快二期光储空、钛酸锂储能电池、格力钛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装备智能制造项目建设,加大上下游产业项目招引力度,形成产值过百亿元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

积极发展农业装备产业。不断发展大中马力拖拉机、环保发动机柴油机、新型植保机械等产品,引进发展复式作业耕整地机械、高速智能精量播种机械、移栽机械、智能变量多功能植保机械、马铃薯等块茎联合收获机、高效果园和园艺作业机械、优质畜牧和饲草机械、高效秸秆收集利用装置、地膜残膜回收装备。加快农用发动机、传动系统、电液控制系统、智能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强产品系列化、模块化、通用化、标准化建设,推动零部件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发展高效、智能、低排放国四阶段柴油机,动力换挡和无级变速传动系统,大马力拖拉机悬浮桥、动力换向及Hi-Lo装置、液压机械式无级变速器、自动换挡同步器、电动精密排种器、高端液压翻转犁犁体、尾气后处理装置、捡拾方捆机打结器、高强度车轮、高地隙车轮、高性能橡胶履带等零部件,农机自主导航、作业监控、精准作业等控制操作系统。

培育发展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依托全市物流市场优势,发展抑尘车、除霾车、固井车、防暴车、压裂车、氮气发生车等专用汽车产品,并逐步推动城市服务功能专用汽车、新能源专用汽车和物流专用汽车产品发展。围绕汽保行业现有基础和市场需求,依托四轮定位仪、平衡机、举升机等产品,积极发展扒胎机、氮气机、加注器、不解体探伤仪、车用燃气报警器等汽保产品,实现从设计到生产、从铸造到机加、从注塑到喷涂、从电器到化工等汽保设备生产及配套、附属配套的汽保行业发展格局。

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商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打造集新能源整车及电机、电控、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模块等关键零部件为一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推动加氢站等氢能源配套产业的发展与建设,实现全产业链布局,形成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重点加快临港经开区山东锐铃汽车有限公司新能源商用车总部基地项目。

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积极发展工程机械、汽车的再制造产业,工程机械重点生产液压缸、液压阀、箱桥、变速箱总成、离合器总成、桥主传动总成等产品;在汽车行业重点生产开展变速箱、发动机、起动机、发电机、转向器、助力泵、轮胎、传动轴、压缩机、机油泵、水泵等产品。加快推进临沂智慧五金产业园建设,打造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色鲜明、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五金产业集群。

整合发展智能制造装备。聚焦汽车、食品饮料等行业,围绕数控机床、AGV、工业机器人、饮料加工机械、灌装设备、仪器仪表、传感器等产品,突破高参数、高精密和高可靠性轴承、液压/气动/密封元件、齿轮传动装置及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电力电子器件及变频调速装置等关键零部件产品生产。规模化研发和应用综合性分散型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可编程控制系统PLC,先进高效发动机及其智能控制系统,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所需要的专用控制集成系统等。

第三节  不锈钢与先进特钢

一、发展思路

秉承创新发展理念,严守生态环境底线,按照日临沿海先进钢铁制造产业基地定位,坚持区域联动、绿色高效、创新开放、错位发展的原则,组建临沂钢铁集团,实现与日照先进钢铁制造产业集群联动发展。统筹推进企业重组、产能承接、链条延伸、通道畅通、区域联动,构建结构优化、集约高效、技术领先、服务完善、环境友好、效益突出的现代钢铁产业体系,加快打造具备一流竞争力的临沂临港高端不锈钢与先进特钢制造产业集群。

二、发展目标

2025年,全市不锈钢及特钢产业产能规模稳步壮大,建成不低于年产1400万吨钢的能力,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临沂钢铁集团形成强大竞争力,成为国内知名高端不锈钢与特钢产业基地,与日照精品钢集群构建形成一体化发展良性新格局,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端不锈钢与特钢制造集群。到2035年,全市不锈钢产业与特钢产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钢铁产能规模稳定,与日照形成分工合理、协同互动、高质量发展格局,钢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0亿元左右。

三、空间布局

重点布局在临港经开区、罗庄经开区等。

专栏6  不锈钢与先进特钢发展重点

不锈钢。充分发挥临沂高镍铁资源优势,发展300系列不锈钢品种,兼顾400系列及其它高端不锈钢品种,重点发展航空航天、交通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海工装备、医疗器械等制造业用高品质不锈钢品种,家电、高档厨具、高端建筑装饰用不锈钢,彩涂板、耐指纹钢板等高性能不锈钢品种。打造不锈钢原料板带制品全产业链条,着力打造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高端不锈钢基地。重点建设临沂钢铁投资集团不锈钢等项目。

特钢。采用高炉转炉长流程工艺,生产以长材为主的产品,打造国内一流的特钢生产基地。提升钢管产品品质,重点发展无缝钢管,满足油井管、汽车用管、船舶用管、超高压锅炉用管等高端产品;加速产业升级,超前研发、发展高端轴承钢、高速动车车轴钢、海工用钢、超高强帘线钢、高强韧非调质钢、高强度紧固件用钢等先进装备制造用优特钢产品。重点建设山东钢铁集团永锋临港有限公司临港先进优特钢产业基地项目、临沂钢铁投资集团特钢有限公司年产270万吨优特钢等项目。

技术研发中心。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建设高水平技术研发中心。研发中心具备检测、研发创新、孵化和转化合作能力及人才培养功能。着力增强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支持企业完善品牌战略、塑造品牌形象,打造临沂高端不锈钢和特钢品牌。重点建设国家级不锈钢检验检测中心、稀土钢研发中心等项目。

建设不锈钢现货交易中心。充分发挥临沂物流优势,整合不锈钢制品生产和销售网络,建设电子信息云平台,深化园区产业配套,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手段,建设多点布局、统一管理和调配的不锈钢原材料及制品现货交易中心。依托罗庄盛阳金属科技热轧、宏旺实业冷轧的基础产能优势、向下延伸建立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园的制品优势,整合美鑫金属物流城现有交易市场优势,形成不锈钢热轧板、冷轧板及深加工产品的交易市场,建设以定制化不锈钢板材配送为中心、满足后续不锈钢制品精细原料需求的不锈钢市场集散地,辐射山东,服务国内外市场。

建设不锈钢期货交割中心。依托不锈钢与特钢生产基地,在临港经开区建设集会展中心、信息中心、期货交割中心于一体,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不锈钢期货交割中心,争取不锈钢价格国际话语权,探索完善合约条款、交割模式等。

第四节  高端木业

一、发展思路

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产业整合,品牌提升的总体要求,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以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高端板材加工、辅料加工、全屋定制,加速木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提升木业机械发展水平,完善木业全产业链配套,打造高端板材生产服务集聚高地。

产业集聚,建成高端家具制造基地。整合现有高端板材加工资源,形成木业产业集聚。依托兰山区、费县、平邑县等高端木业优势区县,完善现有高端木业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产业转型核心载体,鼓励支持企业入园发展。培育壮大辅料加工、木工机械等木业配套行业。

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开展全屋定制业务。围绕提升木业制造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木业产业链下游家居家装领域,推动家居家装产品向绿色化、高端化、定制化发展,鼓励家具制造龙头企业开展全屋定制业务,推进品牌创建,提升品牌影响力。推进品牌创建,引导基础良好的木业企业创建品牌,凝聚区县、园区企业力量,打造临沂制造品牌。

二、发展目标

2025年,开发区高端木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主营业务收入超800亿元。到2035年,开发区高端木业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200亿元。

三、空间布局

重点布局在兰山经开区、费县经开区等。

专栏7  高端木业发展重点

打造木业互联网平台。促进传统木业转型升级,加强木业制造与服务协同,提升产品生产质量和拓宽销售渠道,支持福大木业、凯源木业、千山木业等板材制造企业及宜华木业、优优木业、安信木业、伯利恒家具等家具制造企业,联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深化木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打造木业互联网平台。木业互联网平台。鼓励本地木业龙头企业联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打通木业上下游数据,建设生产全流程的互联网平台,打通生产全流程数据,开展供应链管理,提升供应链运行效率和产品质量。工业电商平台。引导本地木业龙头企业搭建电商平台,通过自营或自营+招商拓宽销售渠道,打造临沂木业品牌。借助木业电商平台,开展合理、新颖的内容运营,传播产品资讯,展示产品信息,对采购方进行线上采购指导和安装培训。物流服务平台。依托临沂物流优势,对内链接木业生产全流程物流需要,对外有效承接工业电商平台订单,加速发展现代物流,提高向全国各地的发货配送能力,实现临沂木业向全国的有效推广流通,提高临沂木业供应链效率。

建成全国最大的高端品牌板材生产基地。依托兰山区、费县、临港经开区等木业优势区县,积极推进临沂国家林产工业科技示范园、平邑卞桥木业产业园、临港木业园区等在建、拟建园区建设,加快费县粘合剂化工园区建设,鼓励相关企业入园,完善园区周边配套设施,实现木业企业集聚。依托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智力资源,发挥净醛负氧离子胶、环保木塑型材等技术优势,推进优优木业净醛负氧离子实木复合地板胶合板等重点项目。鼓励以新港集团、福大木业、千山木业、宜华木业、优优木业等木业中大型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打造1—2个木业制造样板工厂,为全市传统木业企业转型升级树立标杆。

推进品牌创建。以木业产业园区为载体,重点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质增效,力争E0级以上室内装饰装修人造板产品达到70%,终端产品产值占比达30%以上。积极发展木工机械、胶黏剂、五金配件、装饰纸、油漆涂料等木业产业配套产品,促进上下游协同发展,促进补链延链。引导企业对标国际、国内先进企业,力争规模以上木业企业技术装备70%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支持企业品牌建设,引导有潜力的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5件、山东省著名商标20件,集中力量打造10个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培育1个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品牌。

第五节  食品加工

一、发展思路

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把握健康中国的大战略、大环境和新时代食品产业大健康的发展理念,坚持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推进智能化、绿色化两化深度融合;积极适应消费升级趋势,走健康化、功能化、品牌化、高端化的发展道路,着力推进食品产业向安全健康、营养方便、功能保健方向发展;进一步发挥开发区改革创新排头兵作用,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推动开发区食品产业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更加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积极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食品产业体系。

二、发展目标

2025年,开发区食品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到2035年,开发区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500亿元。

三、空间布局

重点布局在兰山经开区、沂水经开区等,构建一核多点的空间发展格局。

专栏8  食品产业发展重点

兰山经开区。以资本为纽带,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大力实施企业重组,以壮大特色产业为主抓手,推动品牌企业集群转型升级,重点整合提升现有食品加工企业,做精做专做大一批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发展下游精深加工功能性食品,向龙头化、精深化、功能化发展。重点发展金锣集团、三维油脂、龙盛农牧等企业,完善养(种)殖屠宰分割肉制品产成品物流产业链,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相关产业转移。重点扶持发展畜禽肉、食用油、粮食、果品等优势产业的骨干企业,壮大主导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建立以龙头企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和科研机构共同构成的主导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增强主导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利用区政府培训专项资金,开展专题培训,推动农副产品及食品加工业企业负责人和管理队伍建设,促进企业管理创新。

平邑经开区。以落实罐头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加快由依赖出口转为国际国内市场并重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加快罐头行业两化深度融合步伐,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实现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努力打造 十亿、百亿企业,打造罐头产业的行业航母。积极拓展罐头食品的产品范围和目标市场,瞄准产品开发饮料化、餐饮化、健康化、休闲化、方便化、多样化和价值化的方向,包装体现小众、个性、时尚、环保和多元的特点。推动食品工业新技术应用,将罐头产品打造成新时代的方便休闲健康食品,大力推进罐头食品与餐饮工业、家庭厨房、户外旅游以及休闲娱乐等产业的融合。充分利用电商、微商等新兴业态,打造互联网+罐头,推动罐头产业销售模式和生态升级。

沂水经开区。推动青援食品、诺好佳食品等重点骨干企业提升智能化、绿色化制造水平。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食品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应用,推进智能化升级及绿色制造;探索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支持食品企业循环化改造,打造一批绿色工厂。重点鼓励方便休闲食品、营养功能食品、速冻冷藏食品、方便食品、即食食品及功能性糖原、功能性基料等高附加值食品产业发展,积极适应现代消费升级形势,满足消费者更健康、更安全、更方便和更有特定功能性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进一步增强区域、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

兰陵经开区。充分发挥大蒜、牛蒡、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产业优势,依托清源食品、国之源食品等骨干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深度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做精做强骨干企业,鼓励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加大出口创汇;依托山东中农佰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加大研发力度,实现特色农产品加工向保健性、功能性食品发展 ;同时大力开展双招双引,着力引进一批产品档次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依托农企园,围绕肉类加工、蔬菜、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吸引社会资本,瞄准行业高端,争取引进一批龙头企业,构建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河东经开区。按照食品高端化、品牌化、个性化发展方向,全面提升食品加工产业发展水平,依托凯佳食品日产肉制品100吨全程可追溯食品加工产业园、天同食品年产6万吨水果罐头水果深加工二期工程等龙头企业新上项目,做大做强水果罐头加工、肉制品加工及熟食加工产业,高水平打造食品产业园区,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供应体系,建设单体肉类加工全国最大基地。

临港经开区。深挖莒南花生资源,壮大粮油及花生深加工产业,推动金胜、玉皇、绿地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蒙阴经开区孟良崮工业园区。果蔬加工。重点发展浓缩果汁、天然果肉原汁及复合型饮料、速冻保鲜食品、干燥蔬菜水果和罐头等,不断延伸产品加工链。果汁饮料制造。重点发展黄桃罐头、八宝粥、乳酸菌等系列产品,积极探索功能性饮料的生产加工销售。果蔬干制造。重点发展苹果干、蜜桃干、速冻油条等产品。依托电商平台大力发展果仁加工、甘薯制品等特色食品加工。

沂南经开区。充分发挥畜禽养殖、加工产业优势,深入实施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提高精细化加工和深加工水平,大力引进深加工龙头企业,重塑产业生态,实现产业全链条、循环化、高端化发展。

第六节  化工新材料

一、发展思路

以现有化工园区为载体,发展石油化工、煤基新材料、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新型肥料等五大重点产业。实现原料来源多样化和产品系列多元化,提高石油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油品质量提档升级,打造特种油研发生产基地;深度发展精细化工,优先发展甲醇制烯烃及下游环氧丙烷、聚醚多元醇等产品,积极拓展聚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等新材料;以金正大、史丹利等化肥生产企业现有传统肥料生产装置为基础,着力发展缓(控)释肥水溶肥、中微量元素肥、生物有机肥及其他新型肥料项目,鼓励肥料生产加工企业向农业综合服务商转型。

二、发展目标

2025年,开发区高端化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700亿元。石油化工、煤基新材料、化肥等产业聚集带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园区配套能力、监管能力、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推进化工企业进区入园,力争到2025年入园率达到70%。培育3家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大型企业。

三、空间布局

重点布局在沂水经开区、郯城经开区、临沭经开区等,构建“4+1+4”的空间发展格局。

专栏9  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

石油化工。在沂水庐山化工园区建设特种油产业园(催化降凝、丙烷脱沥青、异构脱蜡轻油加氢等),打造特种油研发生产基地。延伸碳四碳五产业链,以铭浩化工为依托,发展异丁烯、聚异丁烯、异戊烯、频呐酮等产品,增加下游产品品种和附加值。延伸芳烃产业链,形成苯酐—DOPBOP和二氯苯聚苯硫醚产业链。重点建设清沂山石化减油增化项目,50万吨/年底油补充加氢装置1套,主要生产食品级白油、化妆品级白油、金属加工液等特种油200万吨。

化工新材料。探寻先进高分子产业与全市石化化工产业基础的关联契合点,重点接续石化原料末端高价值延伸,推动炼化下游中层级石化原料向终端细分功能市场转化。着力发展丙烯酸酯橡胶、高性能氟硅橡胶,重点发展水处理用高通量纳滤膜、高性能反渗透膜以及污水治理和海水淡化用特种膜等功能性膜材料,推进生物基增塑剂替代邻苯类增塑剂,引导发展高性能的聚乳酸、生物基聚酰胺、热塑性淀粉基塑料等生物基塑料。重点建设舜天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三聚氰胺及科技新材料、三丰化工有限公司年产3.4万吨塑料母粒复合助剂等项目。

农用化学品(化肥)。打造国内领先的新型肥料生产基地。以施可丰重点监控点和临沭化工园区为发展基地,发展新型肥料板块,着力布局缓(控)释肥水溶肥、中微量元素肥、生物有机肥及其他新型肥料项目,推进农化服务产需对接平台建设。以传统化肥产业为基础,以农化服务引导,以测土配方为手段,辅以外购化肥原料、中微量元素、生物质等资源支撑,实现园区传统肥料产业向新型肥料产业升级。重点建设施可丰有限公司8万吨/年电子级硫酸、金沂蒙集团有限公司煤电化共轨资源综合利用升级改造等项目。

现代煤化工。打造郯城精细化新型煤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延伸发展甲醇、乙二醇、丁辛醇等深加工产品。有序开展综合利用,开拓煤焦油深加工产品价值,挖掘盈利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依托阳煤恒通在资金、人才、科研等方面的综合基础,延伸现有产业链。以氯碱产业为基础,重点延伸发展氟材料和钛材料,以甲醇制烯烃为基础,重点延伸发展高端精细化学品,将化工园区打造成为以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工产品为主体,国内一流的特色型化工园区。重点建设山东阳煤恒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年产35万吨高性能聚氯乙烯树脂项目。

精细化工。积极发展高效益、无污染、低能耗的绿色精细化工产业,持续推进招才引智,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培育壮大催化剂及各种助剂类产业。大力发展石墨导热材料、石墨烯等散热材料,选择性发展超净高纯试剂、电子气体,积极发展水性聚氨酯胶黏剂、水性氯丁橡胶型胶粘剂等水性胶类胶黏剂及其他高端环保型胶黏剂,拓展发展水处理剂、表面活性剂、农药用助剂等其他各类助剂。重点建设山东联亿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吨UFC项目、临沂瑞丰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3万吨/年抗冲改性剂ACR2万吨MC联产2万吨ECH项目等。

第七节  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

一、发展思路

依托临沂市现有化学制药基础,发挥鲁南、罗欣两家大型医药企业集聚效应,重点培育已获准上市的药品存量做强做大,优先扶持独家品种,基本形成大品种发展格局;依托临沂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发挥新时代医药等中药企业的产业优势,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积极吸纳生物制药企业入驻,围绕基因工程和新型疫苗等前沿和关键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生物制药;积极培育医疗器械产业,支持创新医药器械开发,围绕智能化、数字化、便携化的发展方向,鼓励开发多功能、移动式、可穿戴医疗器械产品;围绕罗欣和鲁南两大龙头骨干企业,推动上游医药中间体、原料药、辅料包材开发,形成产业链分工明确、定位清晰、上下游联动、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

二、发展目标

2025年,开发区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6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基本健全,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产业整体实力达到全国同级城市先进水平。到2035年,产业结构持续健康发展,规模以上医药企业数量在山东省领先,产业整体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在全国同级别城市中进入第一梯队,建设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生命科学创新示范区。

三、空间布局

重点布局在罗庄经开区、费县经开区等。

专栏10  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重点

做大做强化学制药。依托全市现有化学制药基础,发挥鲁南、罗欣两家大型医药企业集聚效应,重点突破活性化合物高效合成、手性药物合成与拆分、药物晶型研究等关键技术,加快开发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源头创新实体药物、品牌通用名药物、以及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抗代谢性疾病、抗感染性疾病(抗耐药菌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老年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等药物品种。重点培育已获准上市的药品存量做强做大,优先扶持独家品种,基本形成大品种发展格局。加强基于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原研药开发,提高药物制剂研发能力,开发上市一批创新药、改良型新药;支持仿制药开发,鼓励企业仿制临床必需、疗效确切、市场潜力大的药品,及时开展对国外专利到期药物的首仿、抢仿工作,加强对非专利药物的剂型改造和二次开发,提高仿制药的质量和规模。

重点发展现代中药。依托临沂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发挥新时代医药等中药企业的产业优势。重点突出中药对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多发病、老年病、慢性病的治疗优势,加大现代中药研发力度,推出一批疗效确切的中药创新药和具有较好临床优势的中药改良型新药;支持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鼓励企业针对名优产品开展技术创新和工艺优化,积极开展临床评价,开发一批符合中药特点的新剂型、新适应症,培育中药大品种;支持经典名方和中药配方颗粒产品开发,围绕国家支持中药经典名方开发的政策机遇和山东省中药配方颗粒省级试点机遇,鼓励企业加快中药经典名方和中药配方颗粒的工艺研发和标准制定工作;支持道地药材基地建设,鼓励各县区依托特色中药材资源,建立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中药材种植养殖体系,开展相应中药材生产基地的认证工作;支持道地药材精深开发,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依托当地特色药材资源,加快药食同源产品开发,上市一批中药复方制剂和天然药物,成体系推出一批金银花系列、全蝎系列、银杏系列、太子参系列、丹参系列等大健康产品;支持中药现代化升级,鼓励企业优化中药提取、纯化、制剂工艺,构建覆盖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生物制药。把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形势,积极吸纳生物制药企业入驻临沂。围绕基因工程和新型疫苗等前沿和关键技术创新,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加快重组单克隆抗体药物、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药物)、新型重组蛋白质药物、重组单克隆抗体药物、抗传染病、抗肿瘤领域的自扩增mRNA疫苗、单抗制剂产品、血液制品、干细胞技术与产品、重组疫苗和核酸药物、生物诊断试剂等新型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打造医药领域新经济增长点。重点开发抗体药物、核酸药物、多肽药物、血液制品和酶制剂产品,推动在研产品顺序上市;支持干细胞及免疫细胞技术开发,鼓励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技术转让、委托研发等方式,开发干细胞治疗产品,提升临床试验水平,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支持疫苗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围绕肝炎、禽流感、狂犬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引进一批带项目高层次创业人才,招引一批创新型企业,加快疫苗产品孵化和产业化,填补临沂疫苗产品空白。

积极培育医疗器械产业。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升级,不断提高医疗器械产业占比,鼓励医疗器械重大项目落地。支持创新医药器械开发,围绕智能化、数字化、便携化的发展方向,鼓励多功能、移动式、可穿戴医疗器械产品开发,重点支持植入、介入、人工关节等高值耗材的研发和产业化,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实现技术、产品和市场的突破;支持体外诊断产品开发,加快自动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等体外诊断设备和配套试剂产业化,抢占基层医疗市场;支持家用医疗器械开发,围绕老龄化、大健康等相关市场需求,鼓励开发家用护理、诊断和康复设备,加快家用医疗器械产品开发和市场布局。充分发挥临沂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的辐射聚集效应、积极推进鲁南经济带及周边地区的山东威高、郑州安图、江苏鱼跃、东软集团、山东新华、上海联影等大型医疗器械企业新项目落地临沂;鼓励中小医疗器械企业入驻临沂,培育医疗器械电商物流新模式,加强康复、护理等领域医疗器械开发及应用。

构建围绕重点企业的产业集群。围绕罗欣和鲁南两大龙头骨干企业,打造符合临沂市产业基础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推动骨干企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扩展现有产品品种,继续发挥制剂规模化生产优势;扶持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推动上游医药中间体、原料药、辅料包材开发,形成产业链分工明确、定位清晰、上下游联动、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依托临沂区位优势和运输能力基础,推动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向外辐射,对接连云港恒瑞、豪森、康缘、正大天晴等国内优秀医药企业,开展定向CMO服务业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第八节  电子信息

一、发展思路

依托临沂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郯城高科技电子产业园,加快招引培育面向电力电子、医疗电子、机械电子、汽车电子、家用电子、手机及电脑配件等方向的配套电子元器件生产项目,构建电子制造业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重点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软件服务外包,壮大软件产业规模。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建设,支持临工、罗欣等重点行业企业进行工业物联网改造。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培育,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大力开展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围绕工程机械、元器件等优势行业,鼓励龙头企业搭建行业特色鲜明的云平台,支撑协同制造、工业电商、个性化定制等互联网+”新型制造模式发展。

二、发展目标

2025年,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5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达到250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达到250亿元。自主创新显著增强,电子信息制造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3%,高端软件开发与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依托云计算,全面建成政务云、工业云、健康云、教育云等工程示范项目,形成大数据和云计算应用全产业链。

三、空间布局

重点布局在临沂高新区、临沂经开区等。

专栏11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点

计算机设备及配套产业。优化服务支撑体系,依托省内骨干企业寻求合作,积极发展高端容错计算机、高性能服务器、大容量存储和工业控制计算机配套件生产,加快实现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型,整合终端+应用+服务产业链,推动整机企业向服务延伸。以云计算应用需求为牵引,重点推动适于云计算的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系统、云服务终端等关键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大力发展外围设备和配套件产业,延伸产业链。

数字家庭产业。依托国内、省内知名企业数字化家电的产业优势,重点发展节能、智能型和网络化冰箱、电视、空调、洗衣机、热水器等家用、商用电器及创新智能家居新模式,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和数字家庭系统解决方案。支持亨井电子等企业向面板和模组等中上游领域延伸,支持歌尔声学进行与消费电子整机产业配套的微型麦克风、蓝牙耳机、主动式3D眼镜等关键器件、专用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最终形成终端制造企业。重点研究数字电视技术,推广网络电视(IPTV)和手机电视等无线视频、有线视频和各种终端多媒体产品。推动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建设,以应用示范为载体,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和产品在数字家庭服务中实现进一步应用。

新一代网络与通信产品。以第五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为契机,加快通信设备产业发展,推进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创新。加快TD-LTE等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积极推动中瑞电子、凯通电子、众泰电子等企业开发出适应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特点和移动互联网需求的新产品、新业务和新应用,建设面向行业领域的专用通信系统完整产业链。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卫星通信导航系统相关产品研发、产业化和推广应用。

新型电子元器件。强化行业引导和管理,重点突破产业链薄弱环节,打造知名产品,拓展半导体照明应用领域,促进LED产业健康科学有序发展。加速LED产业聚集,形成产业高地。依托金诺视讯等企业在碳化硅(SiC)晶体材料、外延片、设备制造等上游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依托龙立电子、海纳电子等企业,加强封装结构设计、新封装材料、新工艺、散热机理等研究,着力提高器件封装的取光效率、荧光粉效率和散热性能,增强功率型LED器件封装能力。支持企业与山东大学、临沂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省LED产业联盟、省信息产业协会等科研院所及行业组织合作,加快LED相关基础标准和产品标准制定工作,完善LED标准体系。

应用电子产业。重点围绕电力、轻工、化工、机械、纺织、建材等领域需求,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点支持龙立电子、海纳电子电力自动化设备、汽车电子,建立与国产电子产品和信息系统等国家重大工程配套保障机制。以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流通、企业管理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推进电子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结合,加快工业机器人在传统行业的推广应用,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

云计算、大数据及相关产业。以临沂拓普网络的云计算中心为依托,立足云计算应用需求,重点发展用于云计算的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系统、云服务终端等关键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建立配套完整的云计算相关产业链,为云计算规模化示范应用提供完整的设备解决方案,完善云计算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大力推进网络安全、安全存储、数据安全等信息安全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依托中瑞电子,联合阿里云,建设飞驰产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商业模式创新,打造电子元器件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优势产业和产品,大力发展外围设备和配套件产业,延伸产业链。依托华为大数据中心,建立全市统一的公共信息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加快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设覆盖全市、辐射全省、服务全国的沂蒙云谷数字经济产业园。

行业应用软件。加快行业应用软件研发,为临沂在工业、农业、商贸、物流等领域和电子政务、医疗卫生、社保、优抚、教育、环保等公共服务领域提供全面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为两化融合提供支撑。围绕研发设计需求,突破工业设计软件核心技术。围绕工艺流程需求,实施软件驱动机器计划,研发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推进工业大数据应用示范。围绕服务中小微企业,培育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服务业态,建设两化融合工业软件公共服务平台。

信息服务业。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围绕经济社会领域,强化信息技术应用,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新应用带动新增长。加快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开发适应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特点和移动互联网需求的新业务、新应用,带动系统和终端产品升级换代。以全球软件服务与外包转移为契机,充分发挥经济开发区、高新区龙湖软件园的聚集作用,立足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积极发展业务流程外包、信息技术外包、知识流程外包。

动漫及数字文化产品。深入挖掘临沂丰厚的文化内涵,推出一批反映我市优秀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动漫、影视和游戏等数字内容产业,促进文化产业与软件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网络出版、网上营销、按需印刷等新兴业务和电子书、在线阅读、手机书报等数字全新载体,发展民族文字和外文书刊数字出版业务。

第九节  绿色建材

一、发展思路

围绕高端化、专用化发展方向,以技术开发、模式创新、智能融合为抓手,激活建筑原材料资源优势,升级传统建材、延伸复合建材、拓展功能建材,立足高端结构建材和新型功能建材两大主导方向,聚焦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新兴工业、新基建等下游领域应用场景,搭建联合研发、人才交流、交易中心、区域协同等各类合作平台。集中资源打造装配式建筑、智能化玻璃、阻燃隔热材料三大特色建材产业链,鼓励企业创新产销模式,增强产品设计开发与市场粘度。在功能建材领域,着力布局拳头产品产业集群,打造专用功能建材产业高地,加快智能制造技术创新融合,构建新型绿色建材体系。

二、发展目标

2025年,开发区实现传统建材企业转型升级,创建2—5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培育5—10个高端陶瓷和智能玻璃行业知名品牌、累计50家传统建材企业转型升级、建设10—20个建材智能工厂示范项目、集聚百家产值亿元以上的高端绿色建材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400亿元。到2035年,开发区绿色建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600亿元。

三、空间布局

绿色建材产业重点布局在平邑经开区、兰陵经开区等。

专栏12  绿色建材产业发展重点

探索新模式,推动结构建材高端化发展。依托临沂市花岗石、硅砂等原材料资源优势,以水泥、平板玻璃转型升级为主线,全面加快对装配式建筑、高端建筑玻璃、新型复合建材三大结构建材的布局。提高构配件标准化水平,培育延展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推动装配式建筑构配件地方标准出台和实施,深化装配式建筑试点与推广工作,培育一批装配式建筑设计、部品生产、施工装修等企业,打造全产业链集聚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为民用建筑市场全面铺开打好产业基础。持续削减传统玻璃过剩产能,以创新提升建筑玻璃产业层次,依托中玻临沂、星耀特种玻璃等现有企业,鼓励低端玻璃去产能、现有玻璃企业延伸产业链,大力招引高端玻璃和精深加工玻璃企业,重点发展钢化玻璃、真(中)空玻璃、安全玻璃、光伏建筑一体化夹胶玻璃等产品,建设新型玻璃特色产业基地,辐射配套环渤海地区高端建筑、汽车及光伏产业,大力支持智能调光玻璃、LED光电玻璃等前瞻性产品研发,提升临沂市建筑玻璃产业科技创新动力。打造新型复合建材特色品牌,充分发挥山东玻纤、禾科技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引培并举,加强对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新型高铁及海工胶凝材料等新型建材的布局,增设科技创新专项政策,鼓励企业开发水泥基喷涂材料、高性能修补砂浆等产品,带动传统水泥企业转型升级,建设新型复合建材特色产业园区,打造新型复合式特色品牌。

开拓新范式,促进功能建材专用化发展。紧跟绿色建筑发展步伐,依托临沂市基础建材产业和区位优势,以功能建材特色化、专用化为发展主线,重点布局环保装饰建材、阻燃隔热建材、隔音建材三大功能建材,带动建陶、石材石膏等传统建材转型升级。市场导向。重点围绕山东省及周边地区市场需求,紧跟装饰建材零醛化发展趋势,依托东升(平邑)国际石材产业园和北方国际石材城等载体,重点布局高档抛光砖、防污抗菌瓷砖等装饰功能型陶瓷与石材,以及环保型砂浆、硅藻泥、壁纸等细分产品,提升产业与市场粘度,打造建陶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由企业品牌、区域品牌、海外品牌共同构成品牌体系。政策扶持。紧跟建筑低碳化发展方向,以政策扶持为抓手,依托临沂市水泥产业基础和石英砂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水泥基植物纤维复合隔热墙体材料、纳米气凝胶隔热材料等,以及硅质改性保温板、石材复合保温板等新型复合保温板产品,着力打造一批绿色建材应用示范工程,持续扩大临沂市阻燃隔热建材产业规模。特色集聚。依托临沂豪轩、杨春建材等隔音建材企业,发挥临沂市玻纤原材料供应优势,建设共享实验室、创客中心等创新载体,丰富隔音建材产业结构,建立玻纤复合吸音板冠军产品,打造隔音建材产业特色高地。

申报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充分利用三引一促和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政策,吸引国内外优势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项目落户,并引导天元、冠鲁、中交建筑、海螺集团、韩师傅新材料等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带动全市装配式建筑发展,引培并举,形成装配式建筑开发设计部品部件生产施工全产业链布局。 积极开展市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建设,以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市政道路桥梁、综合管沟管廊等项目为突破口,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抓手,支持、引导、鼓励、推动房地产、仓储物流车间厂房、木结构集成房屋等社会资本投资项目采用装配式建造,对省级或市级装配式建筑和一体化装修示范项目予以资金奖励。

第六章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规范开发区审批和公告制度,促进整合优化发展,提高行政管理效能,推进建设运行模式创新。

第一节  建设科学决策机制

邀请国家相关部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专家、企业家、技术专家、产业研究与政策制定专家等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指导我市开发区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方针,为开发区建设发展提供专家建议和决策咨询;加强创建领导小组与开发区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沟通协调,实行例会制度,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我市开发区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成立由我市开发区企业家、投资家和专家学者组成的临沂市开发区企业家顾问委员会,充分发挥高层次、多领域、跨行业的综合智力优势,参与我市开发区的规划、建设、改革与产业经济发展等重大事项的决策,围绕推动我市开发区企业做大做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高端领军人才、促进产学研用的合作对接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领域向上级部门提出意见与建议。

第二节  推进开发区优化整合

加强开发区规划引领。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依法依规确定省级开发区范围,强化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等刚性约束,加强用途管控,坚决守住三条控制线和政策法规底线。高水平编制开发区产业发展等相关规划,促进开发区合理有序良性发展。

促进开发区整合优化。以国家级开发区和综合实力强的省级开发区为主体,通过委托代管、合作共建、一区多园等方式,对区位相邻相近、产业雷同的开发区实施整合,对小而散的各类开发区进行清理、整合、撤销。推行开发区+功能园区”“一区多园模式,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跟踪做好全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修订工作,持续争取山东省开发区列入目录。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与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海关特殊监区域、青岛西海岸新区、省级新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多区联动,建设联动发展区,更好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实现更高水平的协同发展。

强化设立、扩区和升级管理。国家级开发区的设立、扩区和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由省政府向国务院提出申请,按规定程序报批。省级开发区的设立、扩区、调区,由开发区所在设区市和县(市、区)政府提出申请,报省政府审批,并报国务院备案。限制开发区域原则上不得建设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域严禁建设开发区。对于按照核准面积和用途已基本建成的现有开发区,在达到依法、合理、集约用地标准后,方可申请扩区。促进开发区功能升级,提高发展水平和建设标准,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申报建设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建立开发区毕业机制,对产城融合程度高、开发建设空间基本饱和的开发区,加快推动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

专栏13  开发区整合优化升级工程

开发区整合优化工程。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整合山东莒南经济开发区。

开发区升级培育工程。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

第三节  优化园区管理体制

推行党工委(管委会)+”体制。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作为所在地党委、政府派出机构,不明确机构规格,依法依规行使赋予的经济管理权限,因区制宜、区别类型,实行党工委(管委会)+公司(基金、行业协会、理事会)等多种形式和组合的管理体制。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纪工委书记纳入省委或市、县(区)委管理,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原则上由开发区推荐、管理,上级党委或组织部门任免,管委会副主任可通过竞争性方式选配。整合归并内设机构,实行大部门、扁平化管理,突出经济发展职能。根据实际需要,市、县(区)相关部门在开发区设立派出机构,实行双重管理,以派出部门管理为主,开发区对各派出机构服务开发区工作成效进行考核,根据考核情况适当给予奖励。

推行全员聘任制。积极探索创新开发区选人用人机制,除由地方领导班子成员兼任外,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末位淘汰制。现有行政事业身份人员按有关规定执行。实行市场化用人机制,新进人员除组织调任和政策性安置外,一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按岗聘用,不再纳入编制管理。对特殊需要的管委会领导人员和其他高层次管理人员,园区公司、平台公司负责人及专业招商人员,均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享受特岗特薪、特职特聘等优惠政策待遇。严格控制开发区人员总数,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压减人员数量。完善全员岗位聘任制实施办法。

聚焦主责主业。加强经济管理职能,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和开发运营职能,厘清职责边界,建立协作配合机制。区分开发区不同功能特点和不同类型,积极稳妥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交由地方政府承担,或由上一级政府派驻机构承担。剥离开发运营职能,交由市场承担。

第四节  创新市场化管理模式

培育市场运营主体。管委会按主导产业设立若干专业化园区公司、城建公司和科创公司等。支持开发区成立国有企业等市场化公司,允许同级政府合法合规注资,实施绩效考核。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开发建设主体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鼓励基金、行业协会、理事会等服务开发区建设。

鼓励企业运营开发区。建立收益回报和风险分担机制,划定收益分配比例,明确风险分担责任,支持开发区内有实力的企业,通过组建企业联盟、理事会等方式,对开发区实行整体化建设运营,或建设管理运营区中园。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吸引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专业化园区运营商或专业团队合作运营开发区。

支持市场化合作共建开发区。鼓励发展水平高的开发区通过市场化方式,整合或托管其它开发区,协议分享被整合或托管园区的税收、土地等收益。建立合理考核评价方式,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统计。

第五节  完善激励政策体系    

优化创新政策。开发区按照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优质项目模式,面向海内外引进顶尖人才团队,符合一事一议政策的,市财政给予综合资助或直投股权支持。支持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基金、科技孵化资金、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等方式,搭建科技人才与产业对接平台。将部分特色专业人才职称评审权按规定下放到开发区。

健全薪酬制度。下放薪酬管理权限,由开发区管委会自主确定人员薪酬水平、分配办法,实行以岗定薪、优绩优酬。薪酬实行总额控制,当年薪酬总额与各开发区税收、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等指标挂钩,一般不超过当地同条件机关工作人员收入水平的2倍。在全省综合考核评价排名居前20%的开发区,可按照不超过3倍执行;排名位居后20%的开发区,最高不超过1.5倍。开发区国有开发运营企业按市场化方式制定薪酬办法。对特聘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可采用兼职兼薪、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实行特岗特薪。各开发区薪酬方案报同级党委、政府备案后实施。地方党政领导同志兼任开发区班子成员的,不得领取兼职报酬。  

发挥创新创造带动作用。支持开发区打造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市财政给予一定数额奖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对进入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的企业,由市、县(区)财政按一定比例给予奖补支持。支持开发区建设运行机制灵活高效的新型研发机构,对依法批准设立的非营利性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院校,从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中给予科技人员现金奖励,符合现行税收政策规定的,可减按50%计入科技人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到开发区兼职。  

推行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建立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单位用地税收、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单位用地投资强度等为主要指标的亩产效益评价体系。依据评价结果,实施重要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鼓励开展用能权、排污权等资源要素市场化交易。


第七章  塑造对外开放新格局

坚持继续扩大开放,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主动对接日韩、积极拓展东盟,聚焦规则衔接和开放合作创新,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第一节  加快对外开放平台建设

建设对外开放平台。加快推进开发区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跨境电商服务平台、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金融创新平台等对外平台建设。加快引进龙头企业,强化、培育、带动产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促进各类企业公平竞争,实现以高质量开放平台带动临沂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加大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新材料、电子信息软件等领域国际产能合作,支撑引领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境外合作园区、布局生产资料供应基地、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形成海内外产业优势互补、生产要素全球配置的发展格局。重点聚焦工程机械、电动车、食品、建筑建材、冶金、化肥、精细化工等领域,加强与俄罗斯、东南亚、印度、巴基斯坦、中东欧、中亚五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产能合作。

专栏14  对外开放平台建设

中新材料产业园。费县经开区以山东原鑫鲁丰塑料包装有限公司与益海嘉里集团合作为契机,建设中新材料产业园,推动新材料包装加工基地、医养结合项目的建设。

中韩(临沂)智能装备产业园。河东经开区拟推动韩、澳、中三方合资建设集研发生产一体的装备产业园,生产自动化无缝高压气瓶、智能化焊接钢瓶、高科技低温储罐、高端智能阀门等产品。

山东圣大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中德科技产业示范园。河东经开区拟推动山东圣大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与德国REINLUFT公司合资建设产业示范园,成立欧睿生态科技产业园(山东)有限公司和临沂欧睿环保技术研究院及下设各项目研究所,组建中德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优质项目研发平台,建设并启运技术研发楼、项目研究所、中试车间等。

兰山经开区国际陆港。兰山经开区将依托国际陆港,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国家级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制度创新成果,积极打造公铁多式联运新模式,高标准建设智慧仓储、智慧物流新业态,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境外招引外资平台。以一带一路沿线为重点,积极建设境外产业园区。

提升外贸综合服务机构水平。继续引进和培育提供代理报关报检、代开信用证、仓单质押、商业保理、贸易融资等金融服务的供应链服务平台企业,开展外贸综合服务,加大进口快消品招引力度。促进已有外综服务平台企业做大做强,为广大中小外贸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支持现有市场采购企业进一步扩大业务,推动综保区与临沂商城、国际陆港、空港,口岸功能整合联动发展。突出招引实体项目,明确招商责任,大力实施产业招商,同时加快推进委托招商,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第二节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

打造中日韩经贸产业合作区。创新与日韩地方政府合作机制,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互联互通,推动跨国技术链、产业链和服务链优势互补。吸引日韩大财团新增有效投资、落户先进产业,构建一区多园、多点支撑开放格局。在临沂经开区布局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先进产业,在临港经开区布局高端不锈钢等新材料产业。

全方位深化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全方位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向东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向西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抢占全国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制高点。不断拓展对外交流合作,壮大友好城市朋友圈,打造一带一路友城群。支持兰山经开区争创省级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加大投资大洋洲、东盟、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重点关注能源矿业、制造业、工业建设、商贸物流、批发和零售业等领域,主力投向资源开发和建材等行业。

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形成政策集成优势,提高经济发展外向度,创新招商模式,鼓励开发区积极与省驻外联络处联系对接,建立境外招引外资平台,鼓励设定国际合作园区。以一带一路沿线为重点,建设境外产业合作园。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办事程序,精简负面清单,提高服务质量。加快电子口岸建设,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推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打造国际化、法制化营商环境,吸引外资投资。

创新对外贸易发展模式。以临沂综合保税区为重点,形成跨境电商平台+区外保税展示场所+区内保税物流基地的发展模式,实现进口贸易快速突破。积极培育大型外贸主体企业,吸引更多国际贸易企业和外综服企业入驻综保区;做大做强大宗商品进口业务,推进塑料粒子、木材、原油、矿石等大宗商品贸易实现回流。依托综保区贸促会原产地签证点(全国首家设在保税区内的原产地签证机构),继续申请更多便利化优惠政策,服务更多企业开展国际贸易,构建形成现代产业体系。

第三节  全面深化周边区域合作

面向长三角等区域实施精准招商。充分发挥临沂区位优势,积极对接长三角、京津冀、环渤海、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区域,定期举办招商引资推介活动,着力引进央企、国企、军企、500强、上市公司、大院大所和行业龙头企业。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实施三步走、对接长三角战略部署,建立健全一体化融入、高端化设计、精准化对接、专业化推进、体系化支撑推进机制,全面融入长三角,充分挖掘长三角优质有效资源,精准对接产业,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建设长三角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和科创大走廊。

开展区域协同创新合作。鼓励市内企业与国内高层次应用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委托开发、合作研究、人才引进、共建研发中心等方式,强化重大技术攻关。

建设兰临郯罗高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带。整合兰陵、临沭、郯城、罗庄、高新五地资源优势,以兰陵经开区、临沭经开区、郯城经开区、罗庄经开区、临沂高新区为主体区域,创新招引政策和运作机制,建设兰临郯罗高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带。支持兰陵县先行先试,建设承接上海产业转移试验区,探索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做法。

构建市县间产业大循环。深化与周边地区合作,鼓励与淮河生态经济带、黄河流域各地区和市域内各县市按照市场化原则和方式发展飞地经济,共建产业园区,形成上下游互补的产业循环链条。主动承接高端产业和优质要素转移,与周边县市在产业转移、要素配置、人文交流等方面开展协作,促进产业分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第四节  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促进外商投资自由化与贸易便利化。在开发区率先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鼓励开发区在金融创新、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多元化等方面先行先试。建设更高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关港贸税金全链条运作,方便企业快速办理跨境结算、贸易融资、关税保证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等业务。做好外贸企业出口订单融资封闭账户运行管理试点。完善开发区外贸综合服务体系和促进体系,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

改善投资服务质量。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探索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和跨境不见面审批模式。探索建立集商事登记、货币结算、知识产权保护、商事仲裁等跨境全流程服务体系。在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面开展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事项区域评估,入区项目不再单独评估。实施好民法典、外商投资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合法权益。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确保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外的行业和领域。

提高管理效率效能。深化投资项目审批核准流程再造,依法精简准入手续,简化审批程序,推动投资项目全程网办和不见面审批、备案类项目掌上办。建立健全政务服务事项集中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统一反馈等机制,各开发区要制定现场办理事项最多跑一次目录,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鼓励开发区创新针对新业态模式的柔性管理模式,依法依规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制。鼓励开发区建立健全政府网站、移动客户端、政务公众号主体和功能,更好服务企业和群众。推动开发区管委会及时动态调整权责清单,并通过政府网站、公示栏等形式向社会公开。

第八章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原则,科学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项目,构建绿色循环型产业链,加快建设功能完善、安全高效、保障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第一节  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体系

构建区内区外互联互通交通网络。加快建设开发区与中心城区、高速公路、普通公路、水路、铁路、航空设施的连接道路,升级改造开发区内部路网,提升开发区内外通达程度。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建设快速公交通勤专线。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推进有条件的开发区建设铁路专用线、专用码头、仓储物流等配套流通设施,打造功能明确、结构合理、多式联运的开发区集疏运体系。

完善各类生产性配套设施。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和财力状况,合理规划、有序适度建设标准厂房,支持中小微企业入驻标准厂房,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购买土地、自行建造标准厂房,鼓励建设多层建筑、立体厂房。完善开发区供水管网,有序推进老旧管网改造,建设智能供水体系,保障供水水质与供水安全。加强开发区集中供热设施建设,提高集中供热水平。合理布置变电站,优化电网结构,推进专用电网、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系统建设。统筹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实施既有路面电网、通信网络架空线入地工程,提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效率。

健全生活配套功能。推动开发区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完善商贸、学校、医院、文娱、体育等生活配套设施,提升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重点加强商贸设施建设,引导开发区建设面向社区、功能复合、便民惠民的邻里中心,构建舒适便捷的15分钟生活圈。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布局,优化学校网点布点,提升办学硬件,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引进国际学校,建设教育现代化开发区。完善医院设施配置,改善医疗设备条件,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水平。健全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家园、文体综合服务中心、电影院等文化设施,丰富群众性文化场所。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打造体育健身路径,提升开发区健身质态。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争创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

专栏15  开发区配套设施完善工程

交通基础设施。临沂高新区太合路南延、道沟村至新西外环道路工程、双月湖路西延桥道路等工程。临沂经开区横一路、横三路、德馨路等内部道路工程。临港经开区山东如通铁路货运有限公司专用线、临沂临港疏港铁路、山东宝道铁路物流有限公司铁路专用线工程等对外交通工程。临沂综保区市政道路及配套管网建设工程。兰山经开区工业一路提升改造、工业二路提升改造、工业四路修建、创业路西延等对外交通工程。罗庄经开区银杏路北延、龙山路南延、振兴大道东延、小镇路网工程等道路工程。河东经开区凤凰岭片区道路工程。郯城经开区玉鼎路西延附属工程、枫美路西延附属工程、恒昌路工程等道路工程。沂水经开区园区道路工程。沂南经开区园区道路及配套设施工程。平邑经开区工业东路、金花东路道路工程。费县经开区园区标准化道路工程。蒙阴经开区蒙山三路北延、蒙山五路北延、蒙山四路北延、汶河二路东延等道路延伸工程以及蒙阴县高铁小镇。

临沭经开区金茂路、金兴路等道路延伸工程、225省道改线工程以及327国道改线工程。

园区公共设施。临沂高新区龙湖路西段雨水改造等给排水工程、老龙沟上游及南涑河综合整治工程、220KV艾山变电站工程、5G通信基站和第二污水处理厂。临沂经开区玉白河河道等给排水工程、联邦路支线蒸汽管网等供热工程、奥德燃气等燃气工程、110kV华夏站等供电工程。临港经开区赣榆港临港区物料输送系统工程、奥德LNG国际贸易与LNG发电项目、钢铁信创云项目。兰山经开区大山路拓宽工程。罗庄经开区污水处理厂等给排水工程。河东经开区凤凰岭片区高压线入地工程、给排水管网工程、220KV变电站、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工程。郯城经开区10万吨/日地表水厂及配套管网工程、2万吨/日中水厂及配套管网工程、马头站供电站等供电工程、公共管廊工程。沂水经开区公用廊架工程、西城水厂建设工程、庐山项目区污水处理厂工程。沂南经开区供气及供水工程。平邑经开区温水园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费县经开区污水管网工程及供热管网工程。蒙阴经开区园区排污管网工程、曹庄河综合治理工程。临沭经开区金沂蒙余热余压综合利用热电联产工程。

第二节  促进开发区可持续发展

构建绿色循环型产业链。以资源节约为基本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加快实施清洁生产,构建循环性产业链条,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余压、余热、余能;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废气、废水、废渣等各类废弃物和副产物,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重点构建钢铁循环产业链、石化化工循环产业链、生物医药等产业循环产业链。

实施固废减量及资源化利用。全市开发区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在实施固废减量化的基础上,加强固废资源分类回收和集中管理,包括固废资源的回收、储运、利用过程实施监控和管理,实施固废回收利用的精细化管理和市场化运营。积极推动钢铁、有色、铸造等领域开展固废减量化,重点加强冶炼渣、含铁尘泥等大宗固废的减量化生产。积极推进碳素、铁素等固废资源在各生产工序之间及钢铁、有色、铸造、煤焦化等不同产业间的循环利用。加大高炉除尘灰、炼钢尘泥、氧化铁皮等含铁尘泥和渣钢资源的返烧结和炼钢生产利用。

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积极关注固废利用新技术发展,研究和预测行业内固废利用技术发展趋势,强化固废利用技术自主创新或集成引进,大幅提升固废利用附加值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打造固废利用研发平台,加大与相关科研院所和研究机构的合作,重点开发大利用量、高附加值、经济可行的固废利用新技术。未来应高度关注固废高效循环利用技术、冶炼渣的高温余热回收和高温改性利用技术、含锌尘泥过程分离技术、赤泥脱硫技术,以及其它高值化、规模化固废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并加强相关领域技术研究。

大力推动高碳行业减碳。推动开发区重点领域和行业合理确定碳达峰目标,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和碳中和规划。探索建立碳达峰倒逼机制和碳排放双控制度,推动开发区高碳产业低碳转型。深化重点行业碳排放统计核查和监测试点,依托能源大数据,把企业生产经营的用电、用气、用煤、用油等能耗数据转换成碳排放量,建立可测算、可分析、可追溯的排放数据库。探索在开发区推行能源碳效码,开展精确统计分析和分级评价,设立碳账户,实行碳激励。探索碳中和的新型发展模式,建设零碳开发区。

第三节  建设新型智慧开发区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互联网骨干网互联节点,提高网间互联带宽和互联质量,实现园区主要场所无线局域网全覆盖。优化开发区骨干光纤网络布局,提升光纤网络覆盖率。推动开发区网络设施IPv6升级,构建IPv6骨干网网间互联体系,实现互联网、广电网骨干网络IPv6的互联互通。改造升级通信网络设施,加快开发区5G网络布局建设,提升网络覆盖率和服务质量。支持各开发区建设面向5G技术的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示范区,积极创建省级以上数字园区、智慧园区等特色园区。

搭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完善公共信息、技术、物流等服务功能,构建全市开发区信息数据平台和一站式服务平台。支持开发区对接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建立数字化园区智能管理平台,打造智慧园区运营中心,为企业提供关联知识、统计分析、监测预警、预测研判等服务,促进园区管理精细化、服务专业化。鼓励区内企业接入智慧开发区平台,实现与政务服务系统、企业信息公示系统、公共资源交易系统互联互通。

专栏16  智慧化开发区打造工程

数据处理设施。天河产业园、临沂沂蒙云谷园。

智慧化开发区。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5G智慧园区、临沭经济开发区化工产业园智慧园区建设工程、临沂高新区争创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园区。

第四节  构建高标准安全运行体系

强化开发区安全生产管理。严格执行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落实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所需的防护距离,对有重大及以上环境保护、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情形的,按规定实行一票否决。推进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和安全标准化一体化建设,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强化开发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整治,从严从实加强安全防范,坚决遏制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等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开发区煤电油气供应和通信保障,做好设备巡检维护和安全隐患排查,确保重要基础设施平稳运行。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培训,严格落实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完善综合防灾应急体系。支持开发区提升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健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防灾指挥系统、避难场所、疏散通道、生命线工程、应急救灾物资等综合防灾应急保障系统。在全省开发区规划布局一批应急救援中心,综合提升处置重特大灾害事故的快速响应、综合救援、安全保障、专业指导、持续保障等能力。推进海绵型开发区建设,科学布局排水管网,建立雨污分流排水机制,推行下沉式绿地,实现生态排水、综合排水。完善公共消防设施,加快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等规划建设。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响应机制。


第九章  保障措施

全面落实新形势下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的各项要求,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大考核评价力度,全力推进规划实施,确保规划任务和目标顺利实现。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紧扣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健全开发区党建工作体制,强化党工委对开发区各项工作的领导,提高驾驭新时代经济工作的能力。加强开发区管理人才培养,实施开发区干部能力提升工程,提高专业素养,强化责任担当,提升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

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我市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对开发区重大事项、重大项目、重大政策等的研究、协调。市直有关部门要认真抓好各自负责工作,切实加大对开发区的支持、指导和服务。各县(市、区)要落实属地主体责任,切实把开发区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来抓,由书记、市(县)长推动,真正形成上下协同、齐抓共管的合力。

强化开发区分类指导。加强全市各类开发区发展顶层设计,形成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等“1+N”规划政策体系。市发展改革委负责拟订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牵头做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管理等工作。市商务局牵头做好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综合协调、指导服务、考核评价工作。市科技局牵头做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管理,制定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实施方案。市自然资源局负责做好各类开发区用地管理。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职责分工,研究制定支持开发区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

第二节  加大要素支持

强化建设用地保障。坚持节约集约用地,鼓励开发区推动创新型产业用地、混合产业用地新模式,采取弹性出让、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土地供应方式,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存量用地二次开发,对盘活利用存量土地成效显著的,给予用地指标奖励。积极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合理开发地下空间。允许标准厂房在不改动功能和土地用途的前提下,按幢、层等固定界限为基本单元分割转让。

强化创新财税政策。完善开发区财政预算管理和独立核算机制。根据开发区管委会事权,建立开发区与市、县(区)间的合理投入与收益分配制度。自2020年起,3年内市、县(区)级政府对体制分成的开发区税收增量部分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按一定比例返还开发区,其中综合保税区全部返还,开发区土地出让收入原则上全额返还,重点用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双招双引、基础设施建设等。    

完善融资政策。健全开发区域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结构合作对接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设立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规划开发区融资平台,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加快实现向股权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经营企业化方向转变,构建投保贷一体化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开发区将具有稳定现金流的经营性资产证券化,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资产证券化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级开发区开发建设主体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融资。

第三节  强化考核管理

建立健全开发区统计体系。统一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计口径,重点反映开发区的开发程度、产业集聚度、开放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创新创业环境、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率、带动就业能力、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利用效率、社会效益、债务风险等方面的情况,引导开发区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建立差异化综合考核机制。将开发区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建立完善有别于行政区的考核办法,实行统一考核、统一排名。重点考核开发区税收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等指标,兼顾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等考核,重点考核增量增幅和质量效益。临沂综合保税区作为功能园区进行单独考核,重点考核外贸、外资、新业态等指标。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对考核排名靠前的开发区,给予领导班子成员一定数额的奖励,党政领导兼职的,按规定执行;考核结果报组织部门备案,优先提拔重用排名靠前开发区的主要负责人、表现突出的分管负责人。


附件1

全市开发区分布图





附件2  

规划环境影响说明

规划的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总体有利,也存在一些不利影响,大多不利影响是暂时的、可控的,严格执行规划可减轻、避免或降低到最低限度。

一、有利影响

规划实施后,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统筹发展布局有利于规范全市开发区秩序。规划充分衔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山东省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布局,创新提出以临沂高新区、兰山经开区、罗庄经开区、临沂经开区、临沂综保区、河东经开区为核心,充分发挥科技和产业优势,大力吸引和对接创新资源,同时推进各县开发区协同高效发展的产业发展布局,为全市各开发区提出了可行的努力方向,有利于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有机统一,实现优势互补、协同联动,形成与主体功能定位相适应的空间开发格局。

2.坚定不移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有利于塑造开发区优良产业生态。规划提出以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落实三个坚决要求,推动开发区融合化协同化发展,推进开发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有利于引导各开发区严格资源节约和环境准入门槛,推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建立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产业体系。

3.建设绿色低碳开发区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规划提出聚焦践行低碳化、循环化、集约化模式,加强开发区节能降耗,推进开发区循环化改造,强化开发区污染防治,建设园林式美丽开发区,争创国家级、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低碳工业园区、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和绿色发展示范园区,有利于引导开发区集约高效利用各种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建立环境风险防范长效机制,有效防控环境风险。

4.推进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有利于开发区强化事故防控。规划提出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原则,建设智慧化开发区、功能完备开发区、品质魅力开发区、安全运行开发区,有利于引导开发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按照一流标准开展建设和改造,有关建设将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环境低冲击原则,不会导致区域性的环境质量下降。

二、不利影响

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对局部产生一些不利的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

1.产业发展对环境造成一定压力。当前,我市开发区产业层次不高,大多处在价值链中低端,产业集聚度低,产业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还未得到彻底转变,这种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初期产业发展导致的排放问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2.重点项目建设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开发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影响,重点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等建设涉及占地搬迁可能引发一些社会问题,有关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会产生三废及噪声污染,施工建设过程中工程开挖和弃土弃渣等将会对开发区原地貌进行扰动和破坏,生活垃圾也会对开发区环境产生一定污染。

3.减缓不利影响的主要措施

要高度重视开发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依法加强有关项目建设环境影响防治工作,强化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切实落实开发区区域发展布局。严格落实两极引领、两带并进、三圈协同发展布局,以优化开发区布局引领全市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开发区在体现中央和省市总体要求的基础上,突出本地区发展特色和发展方向,科学开发和集约利用生态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2)坚持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推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推行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和环境顾问”“无废园区模式,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机制,认真落实生态督察制度,严格责任追求机制,管控资源开发强度和规模,促进资源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3)加强项目实施监测管理。加强项目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环境风险问题,制定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应急管理措施。强化对重点项目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全过程的监管,最大程度减免项目实施的不利环境影响,并根据生态环境对项目及时优化调整实施方式。对直接影响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和重要目标的规划和项目,及时优化调整项目布局和选址,严格依法落实保护要求。加强项目实施后可能对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和重要目标产生的不利影响的监测,及时掌握环境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三、综合结论

规划全面深入贯彻了新发展理念,各类开发区功能定位合理,总体发展布局科学,产业重点领域符合国家发展方向,重点建设项目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推进开发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路径具有可操作性。综上,规划实施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可行的。



 
【关闭窗口】 【字体: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