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市政府网站!
索引号 | 1585729837/dsjj/2022-0000009 | 发布机构 | 临沂市大数据局 |
公开目录 | 专项规划 | 发布日期 | 2022/01/12 |
文号 | 临政字〔2022〕7号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标题 | 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临沂市“十四五”数字强市建设规划的通知 |
|
||||||||||||||||||||||||||||||||||
临政字〔2022〕7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现将《临沂市“十四五”数字强市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临沂市人民政府 2022年1月12日 临沂市“十四五”数字强市建设规划 目录 前言 一、发展基础 (一)基本现状 (二)面临形势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基本原则 (四)总体架构 三、重点任务 (一)建设支撑有力的数字基础设施 1.建设泛在连接的网络基础设施 2.建设绿色高效的算力基础设施 3.建设全域感知的物联基础设施 4.建设数智赋能的融合基础设施 (二)构建智慧高效的数字政府 1.构建优质便捷的政务服务体系 2.构建全域一体的政府治理体系 3.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运行体系 4.构建统建共享的基础支撑体系 (三)打造普惠便民的数字社会 1.打造特色鲜明、城乡一体的新型智慧城市 2.打造数智融合、便民利企的新型公共服务 3.打造智慧通达、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生活 (四)发展融合创新的数字经济 1.在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上取得突破 2.在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上实现跨越 3.在发展数字农业上闯出新路 4.在促进服务业数字化升级上打造品牌 5.在实施数字科技创新上形成优势 (五)营造活力充沛的数字生态 1.提升数据资源供给能力 2.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应用 3.规范数据要素市场秩序 4.强化网络数据安全防护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要素保障 (三)推进协同协作 (四)开展考核评估 (五)注重宣传推广 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和数字经济等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推进数字化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山东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作出建设数字强省的重大战略部署,编制实施《山东省“十四五”数字强省建设规划》,开启了加快全省数字化发展新征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和数字经济等系列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数字强省战略部署,临沂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锚定“八个第一方阵”“六强六富六精”目标任务,加快推进数字强市建设,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努力以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让沂蒙人民更多地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 本规划依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山东省“十四五”数字强省建设规划》《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临沂发展实际和现实需求,提出临沂市数字强市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十四五”期间临沂市建设数字强市、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实施依据和行动指南。 本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发展基础 (一)基本现状 临沂市坚持把推进数字化发展摆上突出位置,积极实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据汇聚治理和共享应用,不断提升数字化在“优政、惠民、兴业、强基”中的基础支撑和创新驱动作用,数字临沂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为数字强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1.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加快网络普及,发挥我市作为国家首批“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优势,推进5G网络、光纤网络、IPv6网络建设,通信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20年底,全市改造和新建5G基站5086个,基本实现5G网络主城区全覆盖、重点连片区域优质覆盖;实现光纤网络所有城区、行政村全覆盖,实现4G网络行政村全覆盖。加快数据中心布局建设,全市已建成临沂移动云数据中心、临沂华为大数据中心、临沂联通话务大楼数据中心等社会化数据中心6个,现有机架3480架;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快推进,市级能源大数据中心建成启用。加快推进电子政务设施建设,优化市县骨干网络,电子政务外网行政服务域和公共服务域全部实现市、县、乡三级全覆盖;建设完善市电子政务云平台,完成全市546个政务信息系统上云,政务云支撑能力和云资源利用率持续提升。 2.数据资源建设稳步推进。加强政务数据汇集,制定落实《临沂市政务信息资源归集管理和使用暂行办法》,建设市级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建成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公共数据开放网,推动政务数据资源集中管理、统一提供服务。截至2020年底,市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共汇聚37个部门669项数据,数据总量约为7.5亿条;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共发布资源目录35231个。加强电子证照、物流、医保、水务等专项数据汇聚,推进涉企政务数据开放,发布数据汇聚、共享和开放“三张清单”,数据质量得到提升。加快大数据安全体系建设,开展常态化安全检查和攻防演练,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继续提升。 3.数字政府建设深入实施。发挥数据驱动作用,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助力“一网通办”“一次办好”,市级事项99%网上可办、85%全程网办,“跨域通办”向“长三角”延伸。加快“爱山东”市县分厅建设,“爱山东”APP已接入不动产等领域事项1600余项,实现政务民生服务“掌上办”。开展全面深化电子证照应用专项行动,电子身份证、结婚证等360余类电子证照可在线调用。建成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脱贫攻坚指挥、应急指挥等一批重点项目,打造了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智慧城管、智慧残联等应用平台,提升了政府治理效能。开展通用检查系统省级试点,推动“互联网+监管”向移动端延伸、监管数据实时录入核验。强化政府网站统一技术平台支撑,市、县区63个政府网站全部完成IPv6改造。建成全市政务视频会议系统,打造了市县一体、部门联动、全天候响应的多功能视频会商指挥体系,为疫情防控指挥调度和重大会议活动提供了保障。 4.数字社会构建持续发力。分级分类组织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市本级和沂水、蒙阴两县入选省四星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莒南县入选2021年预试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我市兰陵县和兰山区兰山街道、沂南县蒲汪镇、费县上冶镇被确定为2021年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试点。深入实施“数聚赋能”专项行动,积极开展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围绕融资服务、教育、健康、交通、水利、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加快大数据创新应用。深入实施专项项目建设,全市41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全部接入“健康临沂”平台,“线上科技馆”成功运行,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初见成效。 5.数字经济发展成效初显。加快数字产业化,大力开展数字经济园区建设,龙湖软件园等4家园区被评为省级数字经济园区(试点),评选公布首批市级示范数字经济园区10家、成长型园区7家;积极培育数字经济平台,“学测星”智慧课堂等6个平台被评为省级数字经济平台(试点),中瑞电子电子元器件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平台入选工信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项目,临矿集团企业数字化平台、阿帕网络物流大数据分析平台入选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发挥高端信息技术创新引领作用,天河超算淮海分中心挂牌运行。推进产业数字化,开展全省现代物流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试点,开发临沂商城指数平台,“直播电商”等新型业态蓬勃发展;深化机械制造、板材加工等工业大数据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推动工业企业上云2000余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5家,鲁南制药等10家企业成为省“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企业;加强农业龙头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完成兰陵县国家级数字农业试点项目。 尽管我市数字化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但对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对照省委、省政府数字强省决策部署,对照全市人民的新期盼、新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1.数字基础设施能级不高。“云、网、端”等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不够高,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系统间联通应用不足,整体协同能力不强,对数字强市建设的支撑驱动作用亟待提升。 2.数字生态发育不足。数据资源汇聚不充分,数据跨层级共享难、共享慢,信息“孤岛”、数据“烟囱”尚未完全消除,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没有完全贯通,尚未形成系统集成效应。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缓慢,数据实际应用率较低,数据资源价值有待深度挖掘。数字化发展秩序还不规范,安全防控体系尚不完善。 3.产业赋能作用不大。全市大数据产业层次低、规模小、产业链不完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不高,集聚发展水平较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和引领作用亟待提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深度不够,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方面建设相对滞后,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动力不足、进展缓慢,数字赋能作用不明显。 4.数字惠民效果不佳。数字技术与政务服务融合不足,政务服务便捷化、政府治理精准化、机关协同高效化水平需要继续提高。智慧应用场景偏弱,以人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内容应用拓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群众获得感不强。 5.人才支撑能力不强。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有待加大,数字经济园区、企业特别是传统企业数字化专业人才短缺,数据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等互联网人才缺口较大,全民数字素养有待提升,成为数字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面临形势 1.数字化大潮席卷全球。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加速推动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商业范式和创新模式深刻变革,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以数字化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全新历史阶段,数据驱动发展成为当今鲜明的时代主题。美国、欧盟、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把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动能,提升至国家战略,在前沿技术研发、数据开放共享、隐私安全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制定发展规划,积极抢占战略制高点。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带来的效率提升,让全球推动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共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2.数字化机遇前所未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数字化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重视程度之高、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增列为生产要素,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定不移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数字化发展,将数字化工作提升到崭新高度。山东省委、省政府将数字强省建设作为九大强省战略之一摆上重要位置,编制实施《山东省“十四五”数字强省建设规划》,为全省数字化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临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化发展,对加快数字强市建设做出重要部署,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数字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充分体现了加快数字化发展的坚定决心。 3.数字化需求倍速增长。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全市数字化发展需求快速增长。落实市委、市政府“八个第一方阵”“六强六富六精”目标任务,加快实施乡村振兴“三步走”、临沂商城“商仓流”一体化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挥大数据的基础支撑和创新驱动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宽广舞台。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的蓬勃兴起,数字化思维更加深入人心,数字化服务成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对数字基础设施、政务服务和教育、医疗、交通、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数字化供给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对数字化工作提出了新期待、新需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加快拓展,进一步扩大了数字化转型需求。 4.数字化步伐持续加快。当前数字化发展已进入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关键时期。从省外情况看,上海、浙江等省市见事早、行动快,已经走在数字化发展前列。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浙江省召开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开启了数字浙江建设新阶段;杭州高水平推进“数智杭州”建设,加快打造“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其他各省市也竞相布局推进数字化发展,呈现出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生动局面。从省内情况看,在数字强省建设的总体部署下,全省数字化工作超前布局、多点发力,在多个重点领域实现突破,整体工作得到大幅提升。各市抢抓数字发展机遇,强力推进数字化工作,呈现出各出新招、亮点纷呈的蓬勃态势。青岛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进入全国前5名,数字化总体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梯队。济南市进入数字经济新一线城市行列,并率先提出打造数字先锋城市。日照市城市大脑正式上线运行,数字化治理转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等等。这些都要求临沂市抢抓机遇,全面推进数字强市建设,在数字化发展中争先进位,为加快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数字动能”。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和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数字强省建设决策部署,按照“八个第一方阵”“六强六富六精”总体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主线,以丰富数字生活、完善数字治理为着力点,统筹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转变,加快建设以人为本、需求导向、数据驱动、特色发展的新型智慧城市,全面打造系统推进、创新引领、数字赋能、惠民便民、安全可控的数字强市,为加快临沂“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战略性转变、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贡献数字动能和智慧力量。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经济社会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得到整体提升,以数字化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变革取得显著成效,数字强市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整体工作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打造数字基础设施先行区。基本构建起泛在连接、高效协同、全域感知、智能融合、安全可信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打造全省数字基础设施先行城市。全面建成千兆光网城市,“双千兆”网络覆盖全市所有县城和乡镇,5G网络深度覆盖,IPv6、工业互联网平台大规模部署,绿色高效的算力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城市大脑高效运行,千万级物联感知节点加快部署,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省内领先。 ——打造数字生态引领区。数字强市建设推进机制不断健全,共建共享、科学高效的数字强市建设运营模式更加完善,构建起相对完备的数字化发展规划制度体系,安全保障和风险防范能力显著增强。数据资源体系更加完善,数据资源供给水平进入全国前列。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包容、富有活力的数字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打造全省大数据赋能创新创业引领城市。 ——打造数字政府样板区。全市统一的“云、网、数、用”体系不断完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数字政府领域普及应用,全面建成数字机关,企业和群众找政府办事线上只进一网、线下只进一窗,政府部门出具的实体证照证明“免提交”,基本形成数字化、平台化、网格化、一体化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建成政务服务优质便捷、政府治理全域一体、执法监管公平公正、决策运行协同高效的新型数字政府,打造全省一流的数字化营商环境,成为全省数字化治理样板城市。 ——打造数字社会示范区。城乡数字化均衡发展,市本级打造五星级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全部县建成四星级以上新型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列。建成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惠民服务体系,智慧校园实现全覆盖,电子健康卡深度应用,打造全省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领域智慧服务示范市,数字化高品质生活走进千家万户,全民数字素养大幅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打造数字经济隆起带。数字经济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线上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构建起竞争力强、特色优势突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超过200亿元,形成一批较有特色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实现一、二、三产业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改造全覆盖,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迈上新台阶,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左右。 (三)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整合、共建共享。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高效协同工作机制,整体谋划、一体推动数字强市建设,打造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数字化发展良好生态体系。强化统筹布局,整合已有硬件、软件和系统平台资源,推进数字基础设施集约建设、共建共享,推动数字技术深度应用、集成应用,加快政务、经济、社会数据汇聚共享、融合应用。 ——坚持数据驱动、创新引领。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全面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促进数据资源流通,深挖数据资源价值,切实发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激发全社会创新发展活力。把握数字技术发展趋势,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以数字化创新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坚持务实高效、兴业惠民。强化问题导向和需求驱动,充分发挥技术赋能、要素赋能、平台赋能作用,加快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以数字化助力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需求入手,充分运用数字化理念、技术、产品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数字生活新方式,让人民群众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 ——坚持夯实基础、安全发展。注重发挥数字基础设施体系的支撑作用,突出数据资源体系的创新驱动作用,强化安全防控体系的托底保障作用,夯实数字强市发展基础。特别要注重统筹发展与安全,强化底线思维,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和技术防护体系,全方位提升安全防护能力,守牢安全底线。 (四)总体架构 临沂市“十四五”数字强市建设规划的总体架构为“完善五大体系、夯实四个统一、赋能三大领域”(见附图)。 1.完善五大体系 完善组织保障体系、政策制度体系、运营运维体系、数字生态体系、网络安全体系。 2.夯实四个统一 (1)统一基建支撑。统筹利用市级政务云、算力、存储、网络等资源,建立“逻辑统一、物理分散”的云资源体系,形成一体化的云资源池,为市、县区提供网络环境、计算能力、存储备份、运维保障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综合支撑。 (2)统一数据管理。整合全市政务信息资源,统筹部分社会数据资源,依托数据资源目录与共享交换平台,建立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丰富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等基础服务支撑组件,形成市、县区两级统一的数据资源中心,构建一体化的数据资源管理体系。 (3)统一平台建设。采取集约化、一体化的建设模式,逐步统筹全市各类基础软件的应用建设,对全市各底层共性的支撑平台部分进行一体化建设和改造,避免底层应用系统重复建设。同时,充分考虑和推进与省级平台的对接,保证基础数据的共享和业务流程的有效协同。 (4)统一服务入口。统一门户网站、服务热线、移动端APP等面向城市不同服务对象的服务入口,综合集成界面,构建一体化的服务感知体系,优化企业和群众体验。 3.赋能三大领域 坚持协同联动,在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三大领域创新打造多项业务应用,形成一体化应用协同体系,丰富应用场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重点任务 (一)建设支撑有力的数字基础设施 发挥我市作为国家首批“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优势,实施“双千兆”网络系统建设,布局建设省内领先的“云、网、端”基础设施,构建“泛在连接、高效协同、全域感知、智能融合、安全可信”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1.建设泛在连接的网络基础设施 (1)加快5G网络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布实施、全面覆盖”的原则,全面提速5G网络布局建设和商用步伐,推进5G网络试点和规模组网,建成大规模独立组网5G网络,实现在重点企业、产业园区、商务楼宇等场所深度覆盖和主城区、县城、乡镇及重点行政村5G网络信号全覆盖。全力推动“5G+行业应用”,为工业、交通运输、医疗、教育等行业应用提供高质量的5G网络环境。到2025年,建设5G基站2.6万处。 (2)实施千兆宽带网络建设。普及千兆光网,完成宽带核心网络向太字节(TB)演进,打造一批全光网工厂、企业、园区,实现县级以上城市家庭千兆接入能力和商务楼宇万兆接入能力全覆盖。加快实现乡镇光纤网络全覆盖,推进农村地区光纤通达和升级改造,持续提升网络带宽和质量。到2025年,基本形成市场驱动的良性发展环境,千兆宽带覆盖率100%,骨干网络出市带宽达到3T以上。
(3)高标准提升互联网能级。全面部署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推动IPv6规模部署,统筹推进全市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IPv6升级,推广全面支持IPv6的移动和固定终端,持续提升IPv6端到端贯通能力,实现下一代互联网各环节平滑升级演进。推动重点商业网站、媒体网站等改造升级,实现各类应用全面支持IPv6。加快接入设施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改造,信息通信服务实现按需供给,信息网络应用实现个性定制、即开即用。 2.建设绿色高效的算力基础设施 (1)统筹数据中心规划建设。以数据存储和算力需求为导向,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和政务需求,统筹推进数据中心建设,争取建设1个省级一体化数据中心区域节点,建成2个以上低时延边缘数据中心,构建云计算、超级计算、边缘计算协同发展格局,形成多源异构、云边端协同的一体化算力体系。加快整合全市政务云资源,探索推进1+N政务云多点保障体系。充分整合利用现有数据中心,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用好企业上云补贴、数据中心电价补助等优惠政策,鼓励工业互联网、数字工厂、数字经济园区等应用本地数据中心;鼓励商贸物流、智慧文旅、电商平台等服务型企业应用本地数据中心实施企业上云和数据托管。结合产业发展布局,合理规划新型数据中心,满足企业发展和民生需求;谋划布局集内容、网络、存储、计算为一体的边缘计算资源池节点,满足5G时代业务的高带宽、低时延、就近管理需求。 (2)积极打造绿色数据中心。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加快现有老旧小数据中心整合和绿色技术改造,降低综合能耗;推广应用液冷服务器、能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分布式供能等新技术,降低数据中心传统电源用电负荷。推进新建数据中心规模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新建数据中心PUE值不高于1.3,打造3个以上省级绿色数据中心,争创国家级绿色数据中心。 (3)提升算力算效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数据中心单体规模与单机架算力,到2025年,全市数据中心具备3万架以上的服务能力。推进天河超算淮海分中心建设,充分利用“天河”科技创新平台,以园区为载体,搭建“产业引领、精准定制、增值服务、营运为主”的新型科技创新载体,为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物流等行业应用提供算力支撑和技术服务。积极推进临港信创工业云数据中心、沂南国为大数据云计算中心、费县IDC大数据中心建设,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和服务行业产业发展需求。
3.建设全域感知的物联基础设施 (1)加快构建物联网。围绕智能制造、智慧城管、智慧水利、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数字农业等领域,深入推进物联网建设,全面提升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科学部署视频图像、监测传感、控制执行等感知终端,积极部署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智能化传感器,推动部署千万级感知节点,完善城市全时空感知、多维度监测的感知体系,提升城市全域感知能力。 (2)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5G+工业互联网”部署,构建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进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特定工业场景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建立工业互联网安全管理制度机制,构建企业主责、政府监管的安全管理体系。鼓励企业积极应用5G、工业无源光网络(PON)、工业以太网等工业网络进行内网改造,提升企业生产设备联网率。加快企业上云步伐,推动高耗能、高风险、通用性强、优化价值高的工业设备上云,培育人、机、物全面互联的新兴业态。 (3)全面构建城市数字底座。基于空间规划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加强城区范围地上和地下BIM、CIM模型构建,实现中心城区地下空间三维全呈现,创建数字孪生城市底座模型,为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轨道交通建设等提供全方位智能服务,为城市敏捷管理和精细化治理提供支撑。 4.建设数智赋能的融合基础设施 (1)推进“智慧交通”建设。改造和新建基于5G的智慧公路,统筹推进汽车、公路、城市道路及附属设施智能化升级,增强“人、车、路、云”融合协同能力,提升交通设施整体智慧化水平和运营效率。搭建国省干线公路网运行监测预警系统,通过道路监控、桥隧监测、交通量调查等监测设备,强化营运车辆监控、道路运输监管,实现对道路全程的设施状况、通行情况、养护施工、交通流量等运行状态的实时智能监测预警。发展智能高铁和智慧机场,加快构建多式联运智能综合运输体系,提升交通运行智能协同水平。推进车联网、5G、北斗导航、卫星通信等信息网络部署应用,构建多网融合的交通网络传输体系。 (2)推进“智慧能源”建设。加快智能电网和新能源终端设施建设,提升电力设备状态全息感知能力,统筹石油、天然气管道智能化发展,积极探索碳达峰、碳中和新路径。大力推广“多表合一”,加快物联网表替换步伐,实现电、气、热等多种能源消费信息的集中自动采集和跨行业数据共享。依托加油站、公交站场、停车场等场所,统筹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布局,加强居民小区、商业楼宇等重点区域充电设施建设,构建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3)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实施智慧水利融合工程,加快构建布局合理、传输稳定的一体化水利感知网,布设雨量、水位、流量、水质、墒情等感知设备,建成集全面感知、数据共享和智能应用于一体的智慧水利平台体系,实现对水库、主要河道、重要拦河闸坝等部位涉水信息的动态监测和智能感知,加快河(湖)长制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水利协同监管能力。 (4)推进“智慧市政”建设。统筹社会挂高资源,支持现有通信基站、交通指示牌、监控杆、路灯杆等挂高资源开放共享和数字化改造,鼓励新建集智慧照明、视频监控、交通管理、环境监测、5G通信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杆柱。开展智能化综合管廊建设,推动形成一体化综合管廊智能管理体系。推进城市公用设施智能化升级,提升城市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等设施设备动态感知和智慧化管理能力。 (二)构建智慧高效的数字政府 1.构建优质便捷的政务服务体系 围绕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驱动政务服务流程再造、业务重构、规则重塑,建设“24小时不打烊”的网上政府。 (1)建设“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优化升级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升级平台功能, 强化数据分析,加快政务服务事项全面上网运行,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动态调整和同源管理,完善企业、群众全生命周期服务,加快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一链办”“并联办”,形成全方位、全覆盖“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服务体系,实现企业群众办事“进一张网、办全市事”。持续深化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完善“手续最简、环节最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办事流程,推动高频事项全面实现“秒批秒办”“无感审批”。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深化电子证照建设应用,市内核发实体证照实现“免提交”。深化“爱山东”APP市县分厅建设,加快政务服务向移动终端延伸拓展,推动政务服务“随时办、随地办、随手办”,实现“一部手机走沂蒙”。
(2)建构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新格局。推进线上线下各类政府和社会服务渠道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政府、社会一体联动效应,打造全市线上线下统一、跨市跨省办理、服务便捷泛在的政务服务新体系。围绕“一源多端”,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桌面端、移动端、窗口端融合运行,做到政务服务事项办理“线上只进一网(一端)、线下只进一窗”。按照“一级建设、两级使用”的原则,整合线上线下服务资源,统筹市县乡村四级政务(便民)服务中心场所位置与咨询服务、业务办理、导航服务、数据分析等功能,构建内容丰富、功能多样、服务完备、智能便民的全市政务服务地图系统,实现政务服务“一门办”“就近办”。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异地代收代办”“多地联办”,完善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协同联动机制,实现高频事项“跨省通办”。推进12345融媒服务平台建设,构建集为民办事、新闻宣传、政务公开、问计问策、舆论引导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理政平台,强化政务服务大数据分析,优化以企业群众为中心的定制服务、主动服务、精准服务。
(3)建造优化营商环境新进境。围绕企业、群众关注度高、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数据、应用“最大公约”破除营商环境服务壁垒,全面提升企业、群众满意度。建设无证明城市支撑系统,以公民身份号码和企业社会信用代码为唯一标识,推动政务服务事项中的相关证明材料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互认共享,实现企业群众办理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事项无需提交证明材料。优化工程项目审批、生产经营、招标采购等服务,持续推进惠企直通车建设,推动惠企政策在线兑付和持续优化,实现企业开办、变更、备案、注销等“全链条”业务支撑,全面提升服务供给能力,推动扩大有效投资。探索基于自然人和法人组织“数字画像”开展主动精准服务,持续提升办事服务的便利度、快捷度、满意度。推动构建“好差评”立体化评价机制,提升群众获得感。
2.构建全域一体的政府治理体系 (1)构建市场治理新体系。持续推进“互联网+监管”平台建设,强化“互联网+监管”以及行政执法监管、信用监管在市场治理领域的融合应用,推动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重点产品全过程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监管,加强网络和广告市场监管,优化医保基金、国资国企监管,推动实现监管数据全覆盖、监管过程全记录,逐步构建集动态监测、科学分析、风险预警、辅助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监管体系。推进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移动执法能力建设,探索通过远程、移动、非接触式监管方式提升执法监管效率,提高非现场实时执法监管水平,实现依法监管、精细监管。构建跨部门、跨层级的市场监管与服务体系,推动多部门、全领域联合监管常态化,实现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监管与服务协同联动,提高商事服务便捷化水平。结合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产品质量追溯等工作,加快推进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一体化建设,建立与金融、市场监管、税收缴纳、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构建覆盖所有市场主体的信用监管体系,提高放管并重、宽进严管、事中事后监管能力。
(2)构建公共安全防控新体系。推进重点安全领域的源头性、基础性信息资源优化整合和业务关联,实现公共安全事件全面感知、动态监测、智能预警、科学决策和快速处置,建成重大公共安全应对信息化体系。立足“平安临沂”建设,加快推进“雪亮工程”“天网工程”,建设立体化防控体系,加强智能感知设施共享应用,加快社会治安全息感知体系建设,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警种的全方位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打造数字警务、建设智慧公安,构建更加严密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立足“健康临沂”建设,建立以疫情防控、疾病监测、卫生监督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妇幼卫生、职业卫生状况智能化监测,推动公共卫生资源及服务合理配置,提升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发现和自动预警能力。深化电子健康码和冷链食品疫情防控系统应用,构建主动发现、快速响应、有效处置、科学评价的跨部门、跨业务、跨地区疫情常态化闭环管理执行链。建设食品药品和重要产品追溯系统,发现问题严格进行责任追溯。在建筑施工、矿山生产、化工园区监管、危化品运输、燃气输送等方面,构建安全生产信息化监管体系,推动安全生产风险管控、隐患治理等环节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提高常态下安全管理创新、风险隐患预防化解和非常态下的快速应急处置能力。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应急指挥建设,完善全市智慧应急“一网四平台”,整合公安、消防、气象、交通、城管等领域信息资源,推进重点区域感知网络部署,提升应急救援指挥调度能力。深入推动“金安工程”建设,完善重点企业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打造全市金融风险监测“一张网”,提升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3)构建生态环境治理新体系。建设完善的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核与辐射等智慧环境监测监控系统,实现对环境质量、污染源和生态状况的全面感知与实时监控。依托企业用电智能监控系统、全面禁烧及违法违规涉渔及国控站可视化高清监控系统等,对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区域实施大范围、全天候监测,有效支撑重污染天气、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响应。深化生态环境数据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加强生态环境大数据综合分析和预测预警,实现智慧化生态环境监管。实施智慧环保、智慧水务、灾害监测、智慧绿地、智慧气象等系列工程,进一步加密雨量、水位、积水等基础感知密度,全面提升水文监测站网建设,构建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实现对各种环境事件的有效监测预警。 (4)构建城市综合治理新体系。着眼提升市域综合治理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搭建统一的社会综合治理平台,统筹城管、综治、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数据,整合以110非警务事件、市委政法委网格化管理事件为重点、兼顾城管事件及后续其他部门社会事件的相关数据,推动相关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开放兼容,形成“大网格、大指挥、大物联”的扁平化指挥调度体系。建立基于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多元网络化联动治理体系,整合网格内人、物、事、情、组织等要素信息资源,实施实体化运行、实战化运作,为精细化社会治理提供统一的上报入口、分拨出口和闭环式管理,形成全天候、实时化、动态化、智能化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实现市域社会治理“一网统防、一网统管、一网统办、一屏统览”。强化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数字化应用,构筑基于大数据的矛盾纠纷预警系统,推进矛盾纠纷治理机制创新发展。
3.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运行体系 (1)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建立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政府科学决策机制,加大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和分析挖掘力度,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现代化治理模式,全面提升政府决策和履职能力。利用数据关联分析、数学建模、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经济管理、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基于大数据分析决策的咨询研究,为宏观经济调控、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多领域应用场景监测预警、运行态势综合感知、形势研判提供数据支持及决策依据。在经济调节方面,健全完善智能化监测分析体系,实现对经济运行情况的动态监测和趋势研判,提升逆周期调节能力。在财政税收方面,深入推进财政大数据建设应用,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发挥数字化辅助调控作用。在统计分析方面,推进政务大数据、社会大数据与统计数据互补运用和关联分析,提升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和科学性。在公共卫生、生态环保、教育医疗、文体旅游、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推动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融合应用,为重大问题决策、突发事件响应提供全方位数据服务和全过程分析研判,提升科学决策和风险防范能力。 (2)推进机关运行数字化。深入开展数字机关建设,推行党政机关系统性、数字化改革,推进党政机关决策、执行、督查、反馈等数字化协同,构建综合集成、高效协同、闭环管理的内部运行机制,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协同管理。加快推进党政机关主要业务数字化,纵深推进“数字党建”“数字人大”“数字政协”“数字政法”“数字法院”“数字检察”“数字群团”等工程建设,强化数据共享、系统集成,形成各级党政职能部门核心业务全覆盖、横向纵向全贯通的全方位数字化工作体系,全面建成数字机关,机关数字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推动“山东通”移动办公平台建设,打造承载机关内部业务运行的移动总门户和集工作、交流、学习、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移动总平台,全面实现移动办公。加快实施机关内部“一件事”集成改革,聚焦组织人事、财务管理、机关事务、档案管理等高频“一件事”,优化机关内部办事流程,全面提升办文、办会、办事效能。 4.构建统建共享的基础支撑体系 (1)强化云网基础支撑。①升级一体化政务云平台。在全省“一片云”框架下,按照集约建设、统筹使用的原则,统一构建全市政务云,形成统一的云服务体系和标准,实现全市政务云资源的集中调度,为市、县政务部门按需提供高效安全的政务云资源,推动形成良性政务云服务生态。建设政务云容器化纳管平台,提供资源调度、软件仓库、镜像管理、容器管理、安装包管理、代码仓库、分布式存储、API接口市场等功能服务,实现传统架构应用和微服务架构应用双模式运行,跨部门系统集成融合。加快推动小机房整合,关停一批规模小、能耗高、管理维护水平低的政府机房,全面推进关停机房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迁移上云。强化政务云管理保障能力,实现全市政务云服务监管实时化、智能化。②优化一体化网络架构。推动电子政务网络向社区和企业延伸,强化政务外网承载能力建设,加快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建成高效互联、云网融合的新型政务网络体系,打造“政务网络高速公路”。整合部门业务专网,已有非涉密专用业务网络逐步分类迁移到政务外网,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统筹建设全市政务内网,完善内网应用和信息资源建设,加强内网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政务内网整体效能。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按需扩容现有互联网出口。深化物联网在电子政务等方面的应用,推动5G应用试点建设,加快建设物联网接入管理与数据汇聚平台。③建设一体化灾备体系。推动建设同城第二数据中心,按省里要求在异地城市建立灾备中心,形成“数据有备份、系统有备用、业务可切换”的“两地三中心”灾备体系,从云平台层、业务层、数据层规划建设成体系的容灾模式,保障云平台高可用性、重要业务系统不间断运行,提升业务系统数据灾备能力。 (2)夯实通用平台支撑。①完善一体化大数据平台。按照全省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建设框架,推动各级各部门公共数据资源统一管理,实现数据、算法、服务等共建共享共用。打造政务数据应用总门户,搭建集数据建模、隐私计算、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于一体的若干服务中台,构建跨层级、跨部门、跨业务的“多租户”服务体系。依托平台搭建全市政务数据和社会数据深度融合应用的“数据中枢”,为全社会开发利用公共数据提供一体化、智能化服务。②完善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按照“统建共享、集约利旧、分级负责、分步实施”的原则,高标准推进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建设,全面提升综合指挥调度、风险防范预警、事件应对处置和服务科学决策水平,支撑重点领域突发事件跨层级、跨部门、跨业务协同联动处置,实现“一屏观全市、一网管全市”。③完善一体化公共视频监控平台。依托“雪亮工程”建设,全方位整合政法综治、公共安全、应急、水利、交通等各领域视频资源,实现全市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视频资源“应汇尽汇”。健全视频监控资源统筹建设管理机制,推动公共视频监控建设集约化、联网规范化、应用智能化,实现全市视频资源“看得见、看得清、看得远、看得懂”,强化对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行业应用场景支撑。
(3)丰富共性应用支撑。①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加快推动全市各级各类政务信息系统完成与省政务服务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对接,整合各种核验方式,实现市内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务应用系统“一次认证、全市通行”。②统一电子证照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升级完善电子证照服务,统一电子签章认证,同步对接省电子证照服务系统,实现电子证照与纸质证照同步发放,推动高频证照在政务服务、行政执法以及社会场景的全面应用,加快实现市级及以下部门出具的实体证照证明“免提交”,打造“无证明城市”。加强电子证照应用创新,推动电子证照系统与“爱山东”市县分厅深度集成,打造企业和个人电子卡包,实现“一码亮多证”。③统一电子印章平台。建设市级电子印章系统,与省级系统实现对接。完善政务服务领域电子印章应用管理体制机制,强化电子印章管理的统筹协调、监督指导。推广电子印章应用,推动实现政务服务领域全覆盖,并向其他社会领域延伸。④统一非税支付平台。升级市非税支付平台,与省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系统对接,在市政务服务网和“爱山东”APP市县分厅开通网上缴费通道,实现线上线下办事预约和扫码缴费一体化。⑤统一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升级现有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健全临沂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和遥感对地观测体系,完善全市大地测量基准系统、遥感和卫星定位导航信息服务体系、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宏观经济社会地理信息等系统,促进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应用。综合运用电子地图、遥感影像、三维、全景影像等地理数据,汇聚整合各部门、各行业和第三方地理空间信息资源,为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科学决策等提供地理信息数据支撑,构建全市政务信息“一张图”。⑥统一人工智能平台。统一建设人工智能支撑平台,强化机器学习框架、算法、模型、任务调度等智能化能力支撑,为全市各级各部门提供API调用服务,进一步提升人脸识别、图形分析、行为分析、敏感信息识别、预测预警等智能化服务水平。 (三)打造普惠便民的数字社会 1.打造特色鲜明、城乡一体的新型智慧城市 (1)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围绕“优政、惠民、兴业、强基”,分级分类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突出地方特色,选择优势方向先行突破,加快打造以人为本、需求导向、数据驱动、特色发展的新型智慧城市,市本级打造五星级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全部县建成四星级以上新型智慧城市。实施“城市大脑”建设,加快构建感知设施统筹、数据统管、平台统一、系统集成和应用多样的“城市大脑”体系,探索构建“城市智能体”,支撑城市自我调节、智慧运行。积极探索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长效运营模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经验。常态化举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数据创新应用大赛,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创新应用。 (2)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各领域广泛深入应用,构建农村数字化生产生活新模式,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列。开展数字乡村整体规划设计,围绕推进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探索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创新乡村数字治理新模式,优化乡村数字惠民服务,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数字化水平,培育数字乡村发展良好生态,激发乡村自我发展动力和活力,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推动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3)加快推进城乡智慧一体化。完善5G发展规划,推动城乡一体布局建设5G网络,探索创新“5G+数字乡村”应用场景,打造5G特色小镇。依托顺和直播电商等资源优势,推动培育一批信息化程度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生产经营组织,打造一批质量优、特色强、叫得响的农村电商品牌。积极发挥兰陵县数字农业试点引领带动作用,开展送信息技术下乡活动,探索运用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先进处理和智能控制等物联网技术,提升智慧农业发展水平。加快全域智慧旅游发展,建设智慧文旅监管服务平台,结合推进美丽休闲乡村建设,发展一批智慧旅游项目,打造沉浸式、体验型旅游场景,推动实现“一部手机游临沂”。加快信息无障碍建设,建立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长效机制,满足城乡老年人及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在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方面的智能化服务需求。
2.打造数智融合、便民利企的新型公共服务 (1)智慧教育。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加快建设智慧课堂,提供集教、学、考、评、管于一体的数字校园服务,全市数字校园覆盖率达到100%。进一步优化临沂智慧教育云平台,开展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工作,推进“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应用,提供更多覆盖小初高的优势教育资源,实现网络家庭教育全覆盖。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开展以“智慧教学”等为引领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智慧校园应用。引导学校开展创客教育,培养学生的发明、创造和群体协作能力,激发学生发展潜能,实现普惠制创客教育与精英式教育协调发展。
(2)智慧医疗。打造精准、高效、普惠的医疗基础设施,推进医疗诊断、治疗、康复、管理等各环节数字化、精准化和智能化,加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医学影像识别、辅助外科手术等方面的普及应用。完善“健康临沂”平台,全面推广应用“电子健康卡”,提供智能导诊、医院就诊、移动支付等“一站式”便捷就医服务,实现“一码就医”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打造“一码通行、一网共享、一生服务”的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加快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医学影像信息共享、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加快发展互联网医院,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在线健康咨询、远程诊断等服务。
(3)智慧医保。进一步完善全市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积极构建“互联网+医保+医疗+医药”综合保障服务体系,推动医保、医疗、医药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探索拓展“互联网+医保”场景和服务模式创新,深化医保电子凭证应用,重点推动医保电子凭证在医疗机构线上建档、预约挂号、线下自助机挂号、签到就诊、医保结算、检查取药、报告查询等全流程就医诊疗服务,进一步推动医保个人账户省内“一卡通行”,推进医保“网上办”“掌上办”。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登记、基本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异地就医自助备案等高频服务事项“跨省通办”。
(4)智慧就业。完善“互联网+就业服务”,健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平台,促进就业数据跨业务、跨区域、跨部门共享,积极推进就业和人才服务领域高频服务事项“全市通办”,提高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智能化、精准化水平。优化个体经营服务,支持小微电商群体通过直播电商等多种形式实现创业就业,加强创业孵化载体和创业园区建设,提升线上线下创业服务能力,打造一体化的创业培训体系。 (5)智慧社保。完善线下大厅、网办大厅、自助终端、移动APP等社保服务系统,构建线上线下结合、上下层级贯通的社保服务体系。优化社会保障卡功能,拓展应用场景,加快推广应用,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全面推进跨部门、跨地区应用。加快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深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大数据应用,加强社保待遇资格认证等数据分析,为群众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 (6)智慧出行。加快建设实时的动态信息服务体系,深度挖掘交通运输相关数据,形成问题分析模型,提升行业资源配置优化能力、公共决策能力、行业管理能力、公众服务能力,建成“高效、安全、环保、舒适、文明”的智慧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推行无感化、电子化高速收费,打造跨方式、跨区域全程电子化客运服务体系,推进旅客联程运输全程电子化服务。加快交通信号灯、电子标识等智能升级,应用绿波带、交通诱导屏等智能管控方式,提升通行效率。整合停车资源,不断完善智慧停车应用,实现资源统筹利用和信息精准推送。加快布局智能交通通信网络,全面覆盖城市主要道路、机场、车站,实现交通出行监测预警自动化、应急处置智能化。 (7)智慧文体。加强公共文化云建设,推动沂蒙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建设,实现与省数字图书馆、文化馆等平台资源信息共享,打造数字“文化超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整合数字博物馆资源,全面建成市级数字博物馆,推进县区数字博物馆建设。加快媒体深度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建设,深化体育场馆、器材设施资源共享,在场地预定、赛事信息、体质监测、健身指导、人员追溯等方面提供全域共享、互联互通的智慧化服务。
(8)智慧养老。建设完善市级养老管理服务信息平台,整合各县区养老服务平台和社会养老服务资源,推动养老服务平台向社区延伸,构建覆盖全市的养老服务信息网络,提供智慧化、个性化、多样化、便利化养老服务。开展智慧健康养老试点建设,鼓励发展智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升智慧社区养老助餐服务水平,推动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多主体参与、资源普惠共享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培育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支持智慧养老机构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康养结合、医养结合等全方位养老服务。 (9)智慧救助。深化数字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市社会救助综合管理平台,推动线上申请与线下申请相结合,实现高效认定、精准识别。充分发挥平台数据汇集和统计分析功能,增强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能力。推进社会救助申请和信息公示“掌上办”“指尖办”,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社会救助服务。依托市社会救助综合管理平台,建立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提升救助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3.打造智慧通达、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生活 (1)建设智慧社区。建设智慧社区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社区(村居)服务和管理功能综合集成,加快构建全时段、全方位、高质量、个性化的智慧社区(村居)数字服务体系,为社区(村居)居民提供多场景、一站式综合服务。推动智慧安防小区建设集约化、联网规范化、应用智能化,打造社会治理的“平安细胞”。推动社区配置健康管理、紧急呼叫等智能产品,提升社区适老化水平。支持建设智能停车、智能快递柜、智能充电设施、智能健身、智能灯杆、智能垃圾箱等公共配套设施,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实施智慧社区(村居)建设突破行动,建成300个以上智慧社区(村居),打通智慧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打造10分钟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
(2)建设数字家庭。丰富完善健康、教育、娱乐、医疗、健身等数字化服务产品,满足群众家庭数字服务需求。推动新建全装修住宅设置楼宇对讲、入侵报警、火灾自动报警等基本智能产品,鼓励完善智能照明、智能停车、智能充电等住宅配套设施,推广智能门禁、智能安防、智能监控、智能服务机器人等楼宇智能产品,建设智能取物柜、无人配送站等智能末梢配送设施以及智能售货机、智能回收站等智慧零售终端,设置健康、舒适、节能类智能家居产品,建成高品质、高质量的数字化家庭生活环境,提升居民群众美好生活体验。 (四)发展融合创新的数字经济 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创新发展,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以临沂主城区为核心区、以数字经济园区为载体、带动九县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各行业数字技术普及应用的发展格局,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1.在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上取得突破 (1)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重点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软件服务外包,壮大软件产业规模。加快研发网络通信、信息安全、数字音视频、汽车电子等重点领域嵌入式软件。加强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业务转型外包(BTO)合作交流机制建设,完善软件外包体系。依托中印软件园、龙湖软件园、应用科学城等,支持发展智慧教育、智慧物流、服务外包和各类行业应用软件和系统;发展数字创意产业,提高差异化消费品设计、精准化广告设计等水平。以临沂智慧大数据研究院等为载体,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融合,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应用,推动跨领域、跨行业数据融合创新。 (2)培育壮大电子制造业。以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郯城高科技电子产业园为重点,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加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与半导体元器件以及高端行业级电子元器件,推动行业精细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加快招引面对电力电子、医疗电子、机械电子、汽车电子、家用电子、手机及电脑配件等方向的配套电子元器件生产项目。支持现有电子元器件企业将产品向微型化、低功耗、宽频化、集成化和绿色环保方向发展。做优现有计算机外设、LED照明、应用和消费类电子产品,扩大整机产品占比率,形成整机与元器件互促共进的良性发展格局。 (3)推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创新,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云计算方面:推动突破大规模分布式存储、资源监控管理与调度、弹性计算和虚拟整合等技术瓶颈,提升云计算产业发展水平。着力发展云原生技术能力及应用实践,以混合云为重点培育行业解决方案、系统集成、运维管理等云服务产业。大数据方面:推动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打造技术先进、生态完备的产品体系。大力发展数据标注、数据清洗、数据交换等新商业模式,形成数据汇聚、融通、交易、服务协同生态圈。人工智能方面:强化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与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人工智能基础机理、模型和算法瓶颈研究突破,鼓励开发人工智能制造、医疗、家居、轨道交通等行业解决方案,推动“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培育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家居等产业,打造一批技术领先的人工智能项目及企业。区块链方面:积极引进区块链头部企业,加快培育本土企业和技术团队,推进区块链技术引进和研发,探索开发应用场景,鼓励区块链创新创业。大力实施“链+”行动,推动区块链与数据交易、金融、物流、医疗、能源等重点领域深度融合。
2.在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上实现跨越 (1)加快推进数字技术赋能新制造。着眼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突破、塑成优势,结合开展八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程、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加快推进装备制造、食品、建材等重点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建设数字车间、智慧工厂,加速数字技术向产业全领域、行业全链条、企业全流程渗透,充分释放数字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施“千企千项”工程,建立技改动态项目库,集中优势资源推进重点技改项目建设。加强数字化技改服务商、系统集成供应商培育,营造供需顺畅的技改生态,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加快形成一批数字化基础应用深入、带动性强、国内外领先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叫响“临沂智造”品牌。 (2)加快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以省里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示范区为契机,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支持木业、机械等行业骨干企业、“链主”企业建设行业级平台,引导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企业对接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等优势平台,积极打造垂直行业和细分领域平台,着力构建“3+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3个行业级平台,若干企业级平台),为行业提供工业云服务,支撑协同制造、远程服务、工业电商、个性化定制等新型制造模式发展。鼓励重点行业企业实施工业物联网改造,加快“上云用数赋智”。到2025年,全市建成1-2个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上云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3)加快构建工业大数据生态体系。重点推动高耗能、高风险、通用性强、优化价值高的工业设备数字化改造,推动实施研发、生产、经营、运维等全流程工业数据采集,实现全市重点工业行业运行数据汇聚,对接省工业大数据平台,加快工业大数据“聚、通、用”。构建全市工业大数据运行监测分析体系,加强工业大数据管理分析,实现全市工业大数据运行动态实时监测分析。鼓励开展智能车间、数字孪生、远程监控诊断、智能识别质量控制、供应链协同等创新应用,打造一批数字化应用“灯塔工厂”“晨星工厂”,带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3.在发展数字农业上闯出新路 (1)加快农业数字化技术推广应用。推进种植业、畜牧业、种业数字化发展,推动卫星遥感、地面物联网、智能传感、大数据分析、智能控制等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制种育种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在全市建设一批智慧农业应用基地,引领农业生产数字化发展。 (2)推进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大力推广应用新型智能农机装备,引导传统农业机械智能化改造提升,加快实现农机装备智能化、作业精准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提升农机化生产作业效率。推行“互联网+农机作业”,推动农机导航、农机作业管理和远程数据通信管理等技术系统发展,推进基于北斗、5G技术的自动驾驶、远程监控、智能控制等技术在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机具上的应用。 (3)提升农产品营销数字化水平。建立产销衔接服务平台,发展“互联网+订单农业”,促进消费需求与农业生产高效匹配。培育壮大农产品销售主体,推动大型商超、大型综合批发市场与农业龙头企业、数字农业园区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拓展线上业务。促进涉农龙头企业与农村电商平台、农业生产基地间的合作,布局建设电商直播基地,开展直播营销带货,打造“体验+社交+电商”闭环。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等利用物联网、区块链技术进行农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管理,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转全程透明可追溯。建设农产品生产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数据对接应用,融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信息,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建设数字农业农村服务体系。鼓励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服务智能化、便捷化水平。建设完善益农信息社,优化农村社区网上服务,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水平。推进农业数据资源共享应用、协同管理,支持开展农产品、农村工艺品、乡村旅游、民宿餐饮等在线展示和交易撮合,采集发布和精准推送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信息。完善农业技术专家服务保障体系,推广“互联网+农业科技综合服务”模式,支持开展农技推广信息化管理培训,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线上为涉农企业和农户提供监测预警、技术指导、智能分析等服务。 4.在促进服务业数字化升级上打造品牌 (1)打造智慧商贸物流品牌。发挥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主体功能,融入国家“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行体系,推进“商、仓、流”一体化发展。“商”方面,坚持“线下抓布局优化、线上抓业态创新”,推动传统商贸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发挥电子商务商协会作用,加快电商行业抱团发展,打造全国直播电商发展新高地。“仓”方面,坚持“以商定仓、仓配一体”,推动本地仓储企业转型升级,在国际陆港打造现代化仓储集聚区,引进罗滨逊智能化仓储解决方案,搭建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仓储系统。“流”方面,坚持“提档升级、降本增效”,加强陆向通道疏通、空中航线畅通、港口业务拓展、等级枢纽合作,大力发展网络货运平台和可视化智慧物流云平台,开展网络货运业务,提升物流业数字化水平。 (2)培育发展数字服务业新模式。加快数字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发展智慧广电产业、数字体育产业、数字文娱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新模式,提升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工程管理、金融保险、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水平,加快发展远程医疗、游戏动漫、在线教育等数字消费产业。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引导互联网企业与实体企业打造线上线下结合、跨界业务融合新模式,培育一批领军型平台企业。鼓励企业发展便民服务新业态,打造集培训认证、推荐就业、驻家管理于一体的线上临沂家政服务平台和线下实训基地及呼叫中心,建设一批大型生活服务平台,抢占在线教育、智慧健康管理、线上办公、智慧商超等垂直细分领域市场先机。推进众筹定制、众包设计、柔性供应链等定制服务模式创新,引导企业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针对不同人群和细分市场开展大规模量身定制服务,促进供给端与需求端精准对接。鼓励发展共享经济,培育发展共享出行、共享租住、共享办公等新兴业态,推广共享服务。
5.在数字科技创新上形成优势 (1)推动数字企业实施数字技术攻关。利用市级科技创新券、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等,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鼓励和支持数字化龙头企业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深化合作,建设企业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人才基地,为企业持续创新提供平台、人才支撑。支持数字化领域中小企业发挥科技研发创新的主体作用,形成创新合力。 (2)加快传统企业数字科技创新。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赋能作用,引导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融合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进程,不断提升企业内生动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数字技术在机械、钢铁、木业等领域关键环节的集成应用,打造行业技术优势,提升传统产业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3)提升数字技术示范应用水平。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在城市管理、交通、医疗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切实提升数字技术示范应用实效。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政策,建设数字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创新要素在全产业链分享渗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数字强市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五)营造活力充沛的数字生态 1.提升数据资源供给能力 依托全省一体化大数据平台,持续拓展数据归集覆盖面,深化公共数据资源的逻辑汇聚、分布存储和统筹管理。采取“数据高速通道”模式,对接各部门自建业务系统的数据原始库,实现数据资源的实时交互。采取统采分用、合作开发等模式,推动社会数据有效汇聚。完善全市统一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公共信用、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优化行政审批、营商环境、城市管理、医疗健康等主题数据库,推进水、电、气、暖、公共交通等公共数据的汇聚接入,形成内容全面、类型多样、支撑有力的临沂全域“数据湖”。以应用需求为导向,规范部门数据汇聚、共享、开放“三张清单”,构建一体化数据资源目录管理标准机制,持续完善一体化数据资源目录体系。深入推进数据治理工作,构建数据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完善数据质量评估标准和问题反馈机制,不断提高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可用性和实效性。 2.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应用 推动建立政府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双向交互机制,实现数据供需对接常态化,优先实现企业登记、工程建设、公共资源交易等数据开放,有序推进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的融合创新和开发应用。进一步深化数据开放,扩大数据开放范围,提升开放数据质量。开展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体系建设,重点围绕科学决策、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城市安全、经济运行、生态环境、应急联动、金融服务等领域,打造一批大数据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性、可复制的数据产品、数据服务、数据标准和数据规范,激发数据创新活力。探索建设“数字实验室”,面向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放公共数据,提供数据分析工具和应用测试环境,推动数据融合开发应用。鼓励第三方深化对公共数据的挖掘利用,持续组织开展大数据创新创业大赛等,提升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3.规范数据要素市场秩序 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有偿使用等新模式,鼓励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市场主体运营自有数据,丰富数据要素供给。加强数据确权、流通、交易、应用、保护等规则体系建设,发展数据资产价值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争议仲裁等市场运营体系。建立健全数据资产登记管理制度,鼓励和引导基于全省统一数据交易平台的数据交易。探索开展政府数据授权运行,试点推行数据(产品)登记,构建公共数据资源有偿使用新模式。加强资金、人才等政策扶持,规范促进数据采集、治理加工、应用开发、中介服务等相关行业发展,强化依法监管,培育富有活力的数据要素市场。 4.强化网络数据安全防护 (1)加强安全防护体系建设。落实《网络安全法》及等保2.0标准等相关要求,建设一体化安全防护中心,加强信息安全监控,强化对政务云、数据中心等重要信息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监测和应急处置,构建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的安全防护体系,切实加强数据安全保护,保障数字基础设施、平台和应用系统平稳高效安全运行。面向全市范围构建基于可信计算的安全保障平台,形成以自主密码为基础、控制芯片为支柱、双融主板为平台、可信软件为核心、可信连接为纽带、策略管控成体系、安全可信保应用的全新可信计算环境。 (2)加强安全防护机制建设。建立数据安全评估机制,鼓励建立网络安全威胁信息共享机制,提升金融、能源、通信、水利、交通运输等重要行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持续防护能力。建立安全保障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完善组织架构,实行分部门、分层级管理,落实安全责任制。坚持信息项目建设与信息安全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落实等级保护制度,建立容灾备份、安全评价、日常巡检等安全防护管理制度和安全审计制度,完善公共数据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强化公共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加强对网络、终端、数据的安全运维管理,定期组织安全攻防和应急响应演练,严防数据安全隐患及违规行为。强化商业、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机制,做好使用前的数据脱敏、数据防泄漏、数据加密等工作,加强数据获取源头安全合规监管,完善信息收集、处理、使用规则公示和安全评估等制度,规范企业、机构收集用户数据活动,打击信息非法收集行为,严格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安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建统领,充分发挥数字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数字强市建设。每年制定数字强市建设行动方案,梯次推进重点任务落实。各县区、各部门成立“一把手”牵头的议事协调机构,建立相应工作机制,集聚各方资源,加大工作力度,形成全市“一盘棋”格局,为数字强市建设提供坚强保障。完善激励容错机制,对工作推进有力、成效显著的,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因先行先试出现的偏差失误,按规定实施容错免责。 (二)强化要素保障。一是加强资金保障。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各级政府统筹本级数字化建设相关资金,将数字强市建设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优先保障,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强化政务信息化项目统筹建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引导和带动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推进数字化发展,探索组建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公司,引导不同主体运用市场机制开展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二是加强人才支撑。鼓励高校、职业院校开设数字化相关专业,提升数字人才输出能力。实施数字专业素养提升行动,推动各县区委党校在主体班次中增设数字化专题课程,对全市党政干部、企业负责人开展数字化培训,打造一大批数字化工作的“行家里手”。加大数字化专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着力引进培育一批“数字强市领军人才”“数字工匠”。组建数字强市建设专家委员会,在机关企事业单位试点设立总数据师。三是加强政策支持。加大建设用地向发展数字经济倾斜力度,用足用好用活国家和省数字化发展相关政策措施,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加强数字强市建设政策支持。 (三)推进协同协作。充分集聚政府、市场、社会各方面资源力量,统筹协作,形成整体优势。党委、政府着力制定规划、推动改革、优化服务、创造环境,发挥好引领推动作用;引导企业主动进军数字化“新蓝海”,运用新技术、创造新产品、打造新优势。发挥研究院、协会等服务载体作用,推进与专业研究机构、高端智库的战略合作,深度参与全球性、全国性、区域性数字城市、数字经济、数字技术相关专业研讨和大型会展等活动,举办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高峰论坛、赛事等,推进交流合作。发挥好鲁南经济圈新型智慧城市联盟作用,积极对接融入“长三角”等区域,加快区域性数字化基础设施、公共数据资源和服务平台共建共享。 (四)开展考核评估。充分发挥督导考核指挥棒作用,将数字强市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坚持靶向发力、精准施策、严督实考,推动工作取得实效。各县区、各部门对照考核指标,梳理明确数字强市建设任务要求,建立督导推进机制,完善具体考核细则,加快推进数字化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完善数字强市统计指标体系,强化日常统计和大数据运行监测,开展数字强市建设情况第三方评估。加强对数字强市建设项目监督,实现项目审计全覆盖。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评估工作,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五)注重宣传推广。充分运用线上线下多种宣传方式和载体,广泛深入宣传数字化发展的重大意义、重点任务,及时总结推广数字强市建设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效,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数字强市故事。每年举办大数据创新应用宣传月活动,提高全社会知晓度和参与度,营造全民主动参与、共建共享数字强市建设的良好氛围。加强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常态化开展数字生活进社区、数字未来进校园活动,深入普及数字化知识,增强群众数字技术运用能力,开展好数字化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公民数字素养。 |
||||||||||||||||||||||||||||||||||
【关闭窗口】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本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