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公开 >> 正文
索引号 004449112-06_A/2016-1010003 发布机构 临沂市农业农村局
公开目录 专项规划 发布日期 2016/10/10
文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标题 临沂市现代农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临沂市现代农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巩固农业农村好形势的关键期,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期,提升农业竞争力的爬坡期,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攻坚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深化期。为推动和引导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根据《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农业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强农业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按照“走在前列”的要求,以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目标,推动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在全国叫响“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区域品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目标均已达到或超过预期,为加快推进“大美新”临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业农村经济总量持续稳定增长。

“十二五”期间,我市共争取农业资金44.72亿元,在郯城、兰陵、沂南、临沭四县实施了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项目,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粮田26.8万亩。小麦播种、收获机械化水平均已达到98%以上;玉米播种机械化水平达到90%、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85%;水稻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90%;花生、薯类等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有了新的突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以上,农业劳动量已主要由机械承担,“三夏”、“三秋”作业时间进一步缩短。农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农产品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保障了农产品有效供给。

2015年,临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2:44.8:46,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呈现“三二一”的新格局。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5.19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57.16亿元,比2010年增长35.3%,年均增长6.23%,其中农业增加值260.48亿元,占72.93%,林业增加值14.85亿元,畜牧业增加值60.12亿元,渔业增加值11.03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0.67亿元。

(二)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更趋合理。

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发展粮食、油料、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中药材、种苗、肥料、小杂粮等十大产业,促进了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业一片”区域化发展,获“一村一品”称号的达到27个,其中国家级10个、省级17个。

全市农业部门积极稳妥地搞好耕地保护补贴和种粮大户的资金发放工作,2015年全市共发放耕地保护补贴资金5.9亿元,对全市553户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一次性发放补贴资金388.56万元。狠抓粮油高产创建工作,十二五期间共落实小麦、玉米、水稻、花生、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片302个,投资5851万元,累计实施面积379.62万亩;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单产达614.9公斤,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达628.14公斤,花生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单产达395.1公斤。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平均粮食单产达601.8公斤。201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002.1万亩,粮食总产427.75万吨,比2010年468.76万吨减少8.75%,亩产426.85公斤。郯城县郯城街道铁矿湖片种植的山农20,经省农业厅组织专家实打验收2.95亩,平均亩产752.48公斤,刷新了我市小麦实打产量记录。我市多次获得全国、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示范市”等称号,郯城县、兰陵县、莒南县粮食产量超过10亿斤。郯城县成为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莒南县、兰陵县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沂水县被誉为中国粮食加工城。

2015年我市油料作物总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分别为262万亩、311.3公斤和81.57万吨,与略高于2010年产量;其中花生面积261.2万亩,总产81.47万吨,位居全省第一;莒南县是全国最大的优质花生良种繁育基地、商品生产基地和出口贸易集散地,被授予“中国花生之乡”,2014年创造了花生单产752.6公斤的全国新纪录。临沭、莒南、沂水、沂南、费县、平邑6个县被评为全国油料百强县,“莒南花生”、“临沭花生”被农业部授予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市形成了以临沂三维油脂集团、山东华盛江泉集团油脂公司、费县中粮集团、山东玉皇粮油集团、山东金胜集团、山东兴泉油脂有限公司、山东裕隆食品有限公司等为主体的油料加工产业集群,食用植物油加工能力149.3万吨。

2015年,薯类播种面积65.12万亩,总产32.56万吨,单产500.06公斤,分别比2010年的78.43万亩,41.69万吨,532公斤减少16.97%、21.9%、6%。棉花产量0.95万吨,与2010年产量基本持平。

蔬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特色鲜明、效益突出的优势产业,生产、加工、市场、流通的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蔬菜面积、产量、产值等一直位居全省前列。2015年瓜菜面积达到202.73万亩,总产695.67万吨,产量比2010年(576.6万吨)增长20.65%。目前,我市已形成了山东南菜园(兰陵)100万亩蔬菜、沂沭河沿岸20万亩出口蔬菜、东红公路沿线20万亩保护地蔬菜、文泗公路沿线20万亩无公害高效瓜菜四个优势区域和产业带,建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有一定知名度的商品生产基地。全市大面积种植的蔬菜种类已达20余种,设施蔬菜117.7万亩。兰陵县被誉为“山东南菜园”、“山东洋菜园”,并被命名为“中国蔬菜之乡”、“中国大蒜之乡”、“中国牛蒡之乡”,费县被命名为“中国西瓜之乡”。一批蔬菜品种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苍山大蒜、长城辣椒等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食用菌总栽培面积12.13万亩,投料46.05万吨,鲜菇产量36.09万吨。全市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的人员已达10万余人,食用菌生产重点乡镇20个,专业村400个,工厂化生产企业(公司)9家,年产量14.4万吨,规模较大的协会、研究所、合作社40多家,有力地推动了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菇农人均食用菌年纯收入达10500元以上,食用菌产业综合指标在全省位居前列。

全市水果发展面积150万亩,比2010年增加31万亩,增长26%;总产达到270万吨,比2010年增产87万吨,增长47.54%,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二位。其中,苹果面积34.5万亩、产量68万吨,比2010年分别增加50%、64.41%;桃面积71万亩,产量135万吨,比2010年分别增加27.74%、23.1%,位居全国第一位,被授予中国桃业第一市。

茶园面积发展到9万亩,干毛茶总产3100吨,居全省第三位,分别比2010年增加250.19%、153.48%,其中名优茶总产1909吨,占61%,名优茶产值3.7亿元,占66.5%,全年干毛茶平均价格90元/斤,总产值5.58亿元。重点打造“沂蒙绿茶”等公用区域品牌,2015茶区域品牌评估“沂蒙绿茶”价值6.68亿元,“蒙山龙雾”企业品牌价值2.09亿元。临港、费县、蒙阴等县区也纷纷通过举办擂台赛、炒茶比赛等形式宣传茶叶品牌,进一步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特别是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茶叶创新团队沂蒙行活动的顺利举办,让众多的茶科研、教学、从业人员进一步了解了沂蒙绿茶,实现了省创新团队岗位专家与我市茶产业基地、企业的有效对接。

我市地道药材或较为名贵的药材有26种,居全省之首。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00余万亩,特别是金银花素以量大、质优享誉国内外,种植面积达82万亩,山楂、丹参、黄芩、桔梗、石竹、黄芪、银杏叶、徐长卿、酸枣仁、板蓝根等品种20多万亩,年收获量达4.24亿公斤。我市中药材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已成立中药材种植、销售专业合作社、协会约49家;以中药材种植、提取、销售为主业的龙头企业40多家,其中通过GAP认证的有7处,万亩以上规模的中药材种植基地10处以上。金银花年交易量占全国同期同品种交易量的60%。“公司+基地+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正在成为我市中药材产业的主要发展模式。

我市小杂粮禾谷类主要有谷子、高梁、大麦;豆类主要有绿豆、红小豆、黑豆、豇豆等。近几年,小杂粮种植开始抬头,特别是优质绿色有机小杂粮受到人们的青睐,面积逐渐扩大。目前,全市小杂粮种植面积11万余亩,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1%;总产3万余吨,占粮食总产的0.63%;平均单产260公斤。其中,谷子5.26万亩,平均单产307.6公斤/亩,主要集中在费县、沂水、兰陵、平邑、沂南、莒南等县区山丘地带;绿豆2.06万亩,平均单产152.6公斤/亩,主要集中在费县、兰陵、沂水、沂南、平邑、莒南、蒙阴等县;大麦1.78万亩,平均单产358.5公斤/亩,分布在临沭、莒南两县;高梁1.09万亩,平均单产227.3公斤/亩,主要集中在兰陵、平邑、费县、沂水、沂南、蒙阴等县。

(三)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打造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新亮点。

十二五期间,我市沂水县被认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沂水县、沂南县和兰陵县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0个乡镇被认定为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各示范区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新型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沂水县加快转调升级,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支农产品,拓展农村经营主体抵押担保资产范围,缓解贷款难题。沂水中银富登村镇银行探索推出了以银行、客户、居(村)委会签订三方协议的形式,将客户所有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地上建筑物或宅基地使用权及其地上建筑物作为“准抵押物”,共办理准抵押业务250余笔,发放贷款5000余万元。沂南县聘请中科院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编制了沂南县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通过整合农业基础投资项目资金5亿元,吸纳社会资金5.6亿元,加大财政“三农”支出力度(本级财政2014年支农投入31304万元),提高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兰陵县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制定并印发了农药、肥料使用准则及各类蔬菜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33个,对进入兰陵市场的农药产品逐一进行审核备案,在各个乡镇设立了农技推广、疫病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农安中心,探索建立了“联户担保、菜农自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形成了严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

(四)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着力使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成为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大核心优势和战略优势。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我市目前已有省级农业地方标准14项,市级农业规范76项。全市优质农产品基地面积发展到575万亩,优质农产品产业园区203个。全市“三品一标”认证达到1609个,注册农产品商标4903个,其中驰名商标8件,山东省著名商标67件。重点培育了“苍山蔬菜”、“莒南花生”、“郯城银杏”、“费县核桃”、“蒙阴蜜桃”、“平邑金银花”、“金锣”冷鲜肉、“孙祖”有机小米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42个、有影响力的企业产品品牌98个,在央视投放广告,“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知名度、影响力在全国打远叫响,成功创建“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沂南县成为“全国肉鸭生产加工第一县”、平邑县成为全国最大的果品罐头加工基地、莒南县成为亚洲最大的花生加工和销售集散地,金锣集团目前是中国最大的生猪屠宰加工企业。

十二五期间,全市已经实现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站)建设项目全覆盖。临沂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沂水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已通过省级计量认证、机构认证。169个乡镇街道(县级开发区)全部设立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办、中心),共有专、兼职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609名;全市共有速测设备190台套,操作人员230名,共聘任了6742名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信息)员,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有力的促进了全市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全市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列全省前三位,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二位,莒南县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县”。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07家,其中市级541家,省级62家,国家级4家;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1家,过10亿元的12家,过1亿元的158家。全市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15586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1家、省级示范社156家、市级示范社1250家),家庭农场2816家(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8家)。

(六)循环农业取得长足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展现蓬勃活力。

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和秸秆气化站建设被列为市政府“民生工程”之一。“十二五”期间,各级先后投入资金约3亿元发展农村沼气,大力推广“四位一体”和“畜、沼、果”、“ 畜、沼、菜”等循环农业,推广面积近30万亩。全市沼气用户累计51万户,秸秆禁烧与利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累计建设特大型沼气工程2处,大型沼气工程55处,中型沼气工程128处,小型沼气工程594处,生产沼气25亿立方米,相当于标准煤350.14万吨。秸秆热解气化集中供气30处,秸秆沼气集中供气2处,秸秆固化成型15处。

立足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力度,打造农村美好生态环境,积极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已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处、省级示范点6个、市级示范乡镇25个,全国最美休闲乡村1个,全省首批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区2个,初步形成了农业观光旅游、乡村休闲旅游、采摘旅游乡村度假等旅游格局。

(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

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8%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十二五”期间,充分发挥农广校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三大农民培训”,累计培训20余万人;扎实开展了“千名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服务活动”,服务指导面积累计150余万亩。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目前,全市配方肥推广体系的配送站点已达到1769个,定点配送配方肥27000吨,我市12个县区全部纳入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县,累计投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补贴资金2115万元。大力开展“一喷三防”和专业化统防统治,年统防统治面积达300余万亩次,有效减轻了病虫害对小麦、玉米、花生等大田农作物造成的损失。

“十二五”期间,我市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达18个,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其中,小麦品种4个,水稻品种6个,玉米品种6个,花生品种1个,大豆1个。全市有资质的种子企业达到11家,中农天泰种业有限公司进入全国种业50强,郯城县种子公司进入省种业20强。

(八)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通过完善临沂农业信息网站、办好《临沂农业》期刊,开通了临沂农业微信平台、临沂市测土配方施肥在线查询系统、临沂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服务平台等农业服务平台,加快了农村政策、农业实用技术及农业信息的宣传推广与普及。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我市现有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各类经济实体1530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161个,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279个,家庭农场38个,农产品批发市场27个,电商专业村(专业大户)25个;年交易额8.4亿元;带动了8.6万农民就业。主要通过B2B(阿里等)、B2C(天猫等)、C2C(淘宝等)和O2O(美团等)四种模式交易,以淘宝网为例,与“沂蒙”有关经营农产品的店铺就有3000多个。

(九)农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农业综合执法力度加大。

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十二五期间,全市共落实各类政策性补贴45.5亿元。严格落实减负政策,继续实行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一票否决” 量化考核,对末位乡镇实行“重点管理”和“工作警告”,农民负担得到有效遏制。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市、县区、乡镇、村居四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市流转总面积299.4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32%。普遍推行了村级账据、资金、合同、公章“四监管”,涉农信访大幅下降。

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体系建设,将农业执法、畜牧业执法、农业机械执法整合到一起,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基本建立起了市县统一、上下贯通、联防联控、运转高效、检打联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体系。

二、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将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各级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各项政策环境日趋完善,农业经济结构继续调整优化,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和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新活力。

同时,也面临着严峻考验。一是农业投入不足。目前无论从政府投入方面,还是社会资本投入或农户投入方面,都明显不足。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改变,农业竞争力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较慢。二是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专业人才流失严重,农技推广队伍的不稳不仅加剧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困难,也严重影响了当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同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三是稳定粮食生产压力大。当前受粮食价格下跌、农民外出务工、生产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了抑制。四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压力大。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过量和使用不科学问题,不仅造成了农业投入品的大量浪费,而且对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产品的食用安全都是极大的威胁。五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虽然我市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因城乡分割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转移缓慢。近年来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六是农民收入水平低。201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828元,平均每月只有902元,除去必要的生活支出之后,用于农资购买、扩大生产、农机养护等投入的能力较低。在农业资本投入主要靠农民的状况下,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

三、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间,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为总体目标,以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中心,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水平、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一)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坚持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坚持招商引资与扶持本地企业发展并重,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壮大工程,推动优势企业采取同业整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开展“二次创业”。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专业化农业服务公司等新型主体壮大发展。推进涉农服务发展,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资供应、配方施肥、机播机收等社会化、多元化农业生产服务。支持农资企业、农业机械企业提供“耕耙种收管加储”全覆盖的种植业整体解决方案。大力建设粮油、蔬菜、果茶、中药材、畜禽等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培育壮大市场型、加工型、科技型等龙头企业,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水平。

(二)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科学布局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强化沂蒙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形成农业服务规模化、产品销售品牌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智慧农业,将农业物联网、农业信息服务、农业技术服务等信息资源有机整合。发挥临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作用,建设智慧农业试点,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和现代化精准管理水平。运用国内外先进种植、灌溉和收割等技术,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推广常林“全程机械化”、金正大“水肥一体化”等成套解决方案。抓好水利设施保障工程,围绕增加农业有效灌溉面积,稳步实施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工程。加快大中型水库、病险水闸、重点塘坝除险加固、河道综合治理、涝洼地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等项目建设进度,新建一批水源工程,大幅度提高农业抗御旱涝灾害能力。依托临沂新型职业农民学院等平台,大力实施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体推进示范市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市每年培训新型农民10万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万人。

(三)提升农业安全化发展水平。依托河东区、兰陵县、蒙阴县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打造农产品出口基地。大力发展健康型农业,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体系、农业投入品动态监管体系、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农产品品牌营销追溯体系等,促进农产品生产安全化、标准化,扩大“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扎实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建设县级农产品质检站和速测室,提升综合质检水平。

(四)促进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化发展。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围绕粮油、果蔬、畜禽肉类深加工等行业领域,充分利用进口大宗农副产品资源,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支持蒙阴蜜桃和莒南花生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抓好农产品交易畅通工程,构建农产品产销联盟,形成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四位一体”的产销模式。整合果品、蔬菜、粮油等市场,形成大型专业市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综合性农产品交易中心。加快鲁南粮油市场电子交易平台建设,针对花生、金银花、果品、大蒜等主要农产品,探索建设介入现货与期货之间的大宗商品新型交易平台。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推广应用互联网技术。发展休闲农业,加快打造集农业观光、采摘体验、休闲娱乐、养生养老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农业休闲项目。

工作中牢固树立“五大理念”。一是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启动临沂“智慧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二是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休闲观光农业、都市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大发展战略。三是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抓好耕地质量提升,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四是牢固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外向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继续扛好“生态沂蒙山 优质农产品”这杆大旗,大力发展推介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着力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构建以出口农产品加工为载体的外向型现代农业体系。五是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打赢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战。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扶贫计划,让贫困农民共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成果。

四、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全力实现临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两大转变”。

力争十三五期间,全市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以上,到2018年农业增加值达到38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30元,到202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42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281元。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总产420万吨以上,油料作物总产85万吨以上,蔬菜总产1300万吨,食用菌年总产40万吨以上,水果总产320万吨,干毛茶总产4500吨,中药材总产5万吨,小杂粮总产5万吨,良种覆盖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肥料产量超过1200万吨。建立完善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全市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园区全面形成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的现代农业新格局,特色优势农产品“三化率”提高10%,大幅度增加品牌农业经济总量,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提升到99%以上。沂水县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争取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全市再培植认定50处以上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农民专业合作社20000家,家庭农场500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800家。在全市范围内搭建运行顺畅的规范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大市场体系,建设市级农业综合执法调度中心、移动执法指挥调度平台和移动执法平台。

五、十三五规划重点发展工作

(一)振兴十大产业,进一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1、粮食产业。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单位面积粮油产量。充分利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千亿斤粮食产能项目、旱作农业开发项目、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切实整合农田灌排全覆盖工程体系建设、扶贫开发、土地治理等项目及农村集体资金,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努力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建成一批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保护好耕地和基本农田。不折不扣抓好中央和省、市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土地出让金用于基本农田建设、粮食价补分离政策、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土地承包、农民减负等政策的贯彻落实,积极稳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充分发挥政策措施对粮食生产的推动作用,切实保护好农民生产积极性。突出粮食主产区和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导品种,促进粮食生产向主产区集中,确保郯城、兰陵、莒南、沂南等粮食主产区粮田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全市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900万亩以上,同时,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增加优质粮比重。到2020年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平均单产达到420公斤以上,总产420万吨以上,能够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战略要求。

2、油料产业。加大对花生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引导品种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小麦—夏花生、大棚西瓜—夏花生、大蒜—夏花生、土豆—夏花生等种植模式及其配套栽培技术,扩大夏花生种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大力推广花生高产优质增效栽培、丘陵旱地花生优质高产栽培、花生黄曲霉素污染控制等技术,提高花生产量。大力培植和壮大良种繁育基地、加工原料基地,优质出口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引导花生加工企业根据自身生产和销售要求,与农民签订花生种植合同,实行定向种植、定向收购和全程技术服务,促进产销衔接。搞好花生产品深加工,开拓市场,扩大创汇能力。提升全市油料生产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的整体水平,到2020年全市油料作物总播种面积稳定在260万亩以上,平均单产达到330公斤,总产85万吨以上。

3、蔬菜产业。实施蔬菜质量提升工程,大力扶持蔬菜育苗企业,引导蔬菜向工厂化育苗方向发展。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生产经营大户等创立品牌。推行蔬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对蔬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和平台建设给予政策扶持。推动设施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增强蔬菜综合竞争力。大力发展以新型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改造、新建一批高标准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全面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制订和推广覆盖主要品种和生产过程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围绕“三节一增”(节水、节肥、节药、增效),重点推广膜下微滴灌、防虫网与粘虫板应用、高垄栽培、科学使用农药、测土配方施肥和桔秆生物反应堆等关键技术。到2020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310万亩左右,其中设施蔬菜面积力争扩大到125万亩左右;蔬菜总产量达到1300万吨,总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蔬菜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建设40个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10个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通过蔬菜产业的提升发展,使全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300元左右。

4、食用菌产业。立足我市实际,突出地域特色,继续发展传统主导品种,加速发展名特珍稀品种;加快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标准化园区建设,打造知名品牌,拓宽销售渠道;提升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加快菌渣高效循环利用;推进食用菌加工业集群式发展,建立食用菌精深加工产业园区,大力引进和培育食用菌深加工龙头企业,拉长食用菌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十三五期间把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培植农业农村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内容,在食用菌产业的深加工能力、生产基地建设、品牌认证、区域特色上实现新突破。2016年-2020年,每年新增投料1万吨以上,到2020年,年投料50万吨以上,食用菌年总产量达40万吨以上,产值达到19亿元。建设食用菌重点乡镇20个,专业村300个,规模化生产基地30个,工厂化生产企业5个以上;创建知名品牌10个。每年成立和发展食用菌新型经营主体40个,争取到2020年全市食用菌新型经营主体数量达到100个,辐射带动3-5万人从事食用菌产加销,以此推动食用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5、水果产业。按照“做强优势水果、做精特色水果”的原则,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环蒙山水果产业带,以蒙阴为主的桃产业基地,栽培面积75万亩,产量140万吨;蒙阴、沂水为主的苹果优势区域,栽植面积45万亩,产量90万吨;以蒙山旅游区、临港开发区、沂水为主的蓝莓基地,栽植面积4万亩。在环蒙山和沂沭祊河沿岸两大板块新发展优势水果20万亩。推行现代栽培模式,强化技术创新示范。通过标准化示范园建设,带动全市水果产业的转型升级,使大宗水果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建设50个面积在300亩以上的市级标准化示范园,辐射带动全市30万亩标准果园建设。建立果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着力培育具有沂蒙特色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果商标和品牌,提高“沂蒙水果”品牌的含金量。改造提升加工企业20家,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2-3家,建设平邑地方现代化水果加工产业集群。完善果业良种苗木繁育体系,重点建设1处省级良种苗木繁育基地、3处市级良种苗木繁育场和5处县级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力争到2017、2020年优质苗木生产供应能力分别达到3000万株、4000万株以上。至2017年,全市水果园面积发展到162万亩,总产300万吨;至2020年,全市水果园面积发展到172万亩(比2015年增加22万亩),总产320万吨(比2015年增加50万吨)。

6、茶产业。坚持政策引导、资金扶持,走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之路。继续实施好农业部茶标准园创建项目、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果菜茶项目、省茶叶越冬防护农技推广项目、市级基地建设项目等,进一步加强茶园水电路渠、生态林网、越冬防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集成关键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步伐,建设优质高效示范园区。坚持科技创新、质量至上,走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茶叶创新团队为依托,通过建立“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协同创新示范企业”、“合作经济示范企业”等形式,进一步加强专家与企业、基地的深层次对接、交流、服务,促进我市茶叶产业技术进步。坚持宣传推介、不断开拓市场,走“沂蒙绿茶”引领、品牌化带动之路。今后一个时期把打造、宣传推介“沂蒙绿茶”公用品牌作为全市茶产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公益宣传,组织企业有重点的参加品牌评估、茶博会、交易会和展销会等活动,放大品牌效应,不断提升“沂蒙绿茶”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带动全市茶叶生产和销售。坚持挖掘茶文化内涵、发挥旅游优势,走文化助推、旅游促销之路。发挥我市丰富的茶文化历史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把茶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开发融茶文化、民俗文化及休闲度假等为一体,集茶叶采摘、茶叶加工、茶艺表演和旅游购茶为一体的特色旅游、生态观光游和休闲体验游,研究开发茶叶旅游产品,在重点旅游景区适时举办茶叶会展、现场炒茶、评茶等活动宣传“沂蒙绿茶”,增强旅游业对茶叶产业的带动作用,助推带动茶经济。到2017年,茶叶面积发展到11万亩,干毛茶总产3800吨;2020年茶叶面积发展到13万亩,干毛茶总产4500吨。

7、中药材产业。重点培育保护中药材种质资源,加快中药材良种选育与引进,优化区域布局,加强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加强市场交易体系建设,完善中药材质量监控技术体系建设,推动中药材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到十三五末,金银花种植面积发展到100万亩,丹参、桔梗、黄芩、银杏叶等中药材品种发展到50万亩,总产量达到5万吨以上。打造国家重点金银花种苗繁育基地、药源基地和加工基地,构建全国一流的中药材交易市场、物流信息平台、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网络。提高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水平,GAP标准化基地种植面积增加到30万亩,发展2-3个中国驰名品牌,打造中国北方中药谷。

8、种业。十三五”期间,构建新型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建成4—5个商业化育种中心,育成新品种20个左右,良种覆盖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部分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建成规模化、标准化种子生产基地20万亩。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6%以上,主要农作物商品种子供应率达到80%以上;种子企业发展到15家左右。力争中农天泰种业进入全国前10强。郯城县种子公司、卧龙种业、兰陵农垦种业等进入全省种业前列。继续打造以天泰种业为龙头,以平邑县为核心区的省级玉米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以郯城县种子公司为龙头,以郯城县为核心区的省级水稻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以山东卧龙种业和沭生种业为龙头,以沂南县、临沭县为核心区的省级花生原种、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以农垦实业公司为龙头,以兰陵为核心区的小麦原种、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构建新型种业监管与服务体系,实现主要农作物种子企业监管全覆盖,非主要农作物种子企业抽检覆盖率达到60%以上;搭建上联下达的市县两级种业信息平台;建成6-7家省级以上区域试验站;建立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示范点50个以上;力争2-3个种子质量检验中心通过省级认证。

9、小杂粮产业。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品质优先、适销对路”的要求,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谷子、绿豆、红小豆、高粱、大麦等优势品种,积极试种黑豆、豌豆、芝麻、豇豆、荞麦、薏米等专用品种。支持杂粮合作社自建基地,创立自有商标品牌,拓展销售渠道,引领农民增收致富。以现有杂粮加工销售企业为基础,择优选择一批市场拓展好、产品特色鲜明、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扩大产能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创立知名品牌。按照规范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种植要求,强化技术服务和综合管理,大力开展小杂粮“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培育特色地域性品牌,加快打造原生态小杂粮优势产业带。引导杂粮加工企业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不断提高“沂蒙杂粮”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品牌效益推动小杂粮产业的发展。到十三五末,全市小杂粮面积达到20万亩,总产5万吨,产值5亿元以上。建成一批面积比较稳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较高的特色优质杂粮基地。新增“三品一标”小杂粮品牌20个,认证面积达到2万亩。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全市年加工销售能力2万吨,商品率达到40%以上,杂粮产业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形成基地规范、特色明显、品牌响亮,营销渠道畅通,集产加销于一体的现代小杂粮产业区域格局。

10、肥料产业。以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在巩固全国优质复混肥料生产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缓释肥料、稳定性肥料、水溶性肥料、微生物肥料等新型生态环保肥料生产规模,建设一批水溶肥料、生物肥料等多功能肥料生产企业,进一步提高肥料生产企业科技含量。2017年产量超过1100万吨,产值过280亿元; 2020年形成实际产量超过1200万吨,产值过300亿元的肥料产业集群。

(二)积极稳妥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十三五期间,在确保小麦面积稳定,增加粮食产能的前提下,根据我市自然条件和生产实际,以秋粮为主要对象,因地制宜地进行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一是适度推进粮改油。在临沭、莒南、沂水、费县等花生产区,重点推广改种花生,发展麦茬花生生产。二是积极推进粮改杂。在兰陵、沂水、蒙阴、平邑、费县、沂南等丘陵地带,将高耗水的玉米改种节水抗旱的谷子、地瓜等杂粮作物。三是因需推进粮改饲。在玉米结构调整中,推进种养结合,实施粮改饲,以养定种,积极发展青贮玉米,形成粮草兼顾、农牧结合、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产业融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四是因市推进粮改特。糯玉米、甜玉米、水果玉米、爆裂玉米等鲜食、特种玉米生育期短,种植效益较高,在兰陵、郯城、沂南等县区,特种玉米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五是大力推进深加工。积极推进玉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玉米精深加工产业,大力发展玉米加工、贮藏、物流和服务业,促进玉米产区与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加工园、物流配送营销体系的紧密衔接,打造玉米产业全产业链,积极发展产前产后服务业,增加附加值,提升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基地品牌建设,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力争到2020年,建立完善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全市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园区全面形成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的现代农业新格局,特色优势农产品“三化率”提高10%,大幅度增加品牌农业经济总量,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1)品牌农业基础体系进一步夯实。农产品质量检测和追溯体系基本完善,国家、省、市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工、包装不断完善,大宗特色农产品和规模化基地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2)品牌管理与保护机制不断健全。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品牌创建认定、品牌运营、宣传集成、质量监管、效果评估、人才培养的管理和培育机制。完善企业自我保护、行业联合保护、司法行政保护“三位一体”品牌保护体系;加大对农业品牌建设的扶持力度,建立市、县两级农业品牌认定机制,建立品牌动态监管、保护制度。(3)品牌宣传与推广力度持续加强。在“生态沂蒙山 优质农产品”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创新品牌宣传,通过挖掘临沂农业价值、塑造临沂农人形象、传播产品特色等,弘扬沂蒙优质农产品品牌文化和价值理念,表彰先进农业品牌,推介优质特色产品,宣传典范农人形象。(4)品牌价值与综合效益稳步提升。今后5年,着力扶强和做大市、县区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以公用品牌为依托培育强势企业产品品牌。至2020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100亿的2个,50亿的5个,10亿的10个;农产品企业品牌价值达50亿的5个,10亿的20个,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相得益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品牌农业经济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明显。(5)品牌质量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深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加快建设和完善农产品执法监管、质量检测体系,健全“市-县区-乡镇-村(基地、市场)”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强化农业投入品管理,重点查处违禁农药生产、销售、使用等违法行为,推进标准化种植体系,探索建立质量追溯体系,提升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到2020年完成创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市”工作。

(四)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继续加大示范区改革创新力度,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在绿色增产、高效特色、规模经营、生态循环、园区带动、科技驱动、资源整合、政策支持等方面,推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广泛应用,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健全,探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模式、新路子,打造发展先进、创新活跃的典型样板。广泛开展“政银合作、政企联合、银企对接”,建立“政府主导、金融扶持、企业带动、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坚持以示范区监测评价为依据,逐项抓好工作落实。争取到2020年,沂水县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沂南县和兰陵县向农业现代化迈进,其他县区要在局部实现农业现代化。

(五)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到2020年全市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争取达到95%以上,其中小麦秸秆利用率98%以上,玉米秸秆利用率100%,水稻秸秆利用率98%以上。实现农作物秸秆由传统利用向科学高效利用,由单一利用向商品化、系列化、产业化综合利用转变,最终实现秸秆全部生态循环、高附加值有效利用。“十三五”期间每年建设秸秆收储、打捆点100处,推广合作社小麦切碎还田90万亩,玉米切碎还田50万亩,新增粮改饲面积5万亩(种植青贮专用玉米、甜高粱等饲料用作物),青贮专用饲料总量约24.26万吨,计划青贮农作物秸秆总量达到57.3万吨,黄贮秸秆量33.04万吨,新建青贮池19.5万m3。力争每年新增认证产品数量90个,到2020年“三品一标”生产基地认证面积达到75%以上。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提高秸秆、粪便利用效率,优化养分投入结构,规范化肥产、供、施行为,到2020年,基本建立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科学施肥水平明显提升。全市化肥使用保持安全低幅下降,力争到2020 年化肥使 用总量在现有基础上下降 5%,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 达到 60%以上。化肥氮磷钾投入结构优化为1:0.5:0.45,复合化率达到 50%以上,化肥利用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8个百分点以上。十三五植保工作防控重点由粮食作物向统筹抓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转变,注重蔬菜、果树、茶叶等园艺作物病虫害的防控工作;防控策略由主要依赖化学防治向综合防治和绿色防控转变,注重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非化学措施的应用;防控方式由分散防治方式向专业化统防统治转变,注重提升防治工作的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提高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准确率5个百分点,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在果树、蔬菜、茶叶等高效经济作物上每年选择10-20万亩基地开展绿色防控技术,到2017年实现我市化学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建立规范化的植保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服务体系,严格控制高毒农药的使用,减少粮油作物化学农药用量10%以上,提高农药利用率10-15个百分点;发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500个,从业人员1万人,力争我市植保无人机、有人机达到200架,大型先进植保机械5000台(套),日作业能力达50万亩,每年完成统防统治面积500万亩。

(六)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落实科技展翅行动,大幅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立“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新模式,为我市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力的科技支撑。探索建立“互联网+”农业科技服务发展新举措,启动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整合重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资源。积极组织开展新一轮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到2017年,凝练20-30项重点科技成果,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50个,建设村级农技服务站点1000个,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20000户,培育新型农民4万人;到2020年,凝练50-60项重点科技成果,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0个,建设村级农技服务站点2000个,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50000户,形成完善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全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达到11万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

(七)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推进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以临沂市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乡村人文旅游资源为依托,以生态休闲农业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全市乡村农业旅游资源,深入挖掘乡村农业文化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把临沂市生态休闲农业建成一个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等为一体的综合型生态农业旅游市。力争实现与临沂市旅游景区的联动发展,推动整个临沂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提升临沂市生态休闲农业知名度,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完善临沂市的生态休闲农业形象。大力发展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等为一体的综合型临沂休闲观光农业,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临沂“两带六区” (“两带”即沂河乡村景观旅游带,沭河乡村景观旅游带;“六区”即蒙山周边、蒙阴、费县等北部县区的山村果乡农家乐旅游区,沿沂河长廊、兰陵、沂南等县区的沂蒙生态农业观光区,临沂市区周边的城郊休闲度假区,沂蒙影视基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孟良崮战役纪念地等的红色乡村体验区,沂水县院东头等乡镇的民俗体验度假区,沂南县铜井等乡镇的高端乡村度假区)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格局。争取到2020年,全市再培植认定50处以上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统一组织开发和认定100个以上以“沂蒙优质农产品”为总体品牌形象的示范性旅游商品,新发展一批高层次、高标准农家乐旅游示范村,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初具规模、效益显著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格局。(1)突出经济功能,建设20处农业高科技观光精品园。以现有的农业高科技园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花卉苗木基地、特种养殖场等为依托,改造、提升、新建一批集生产、科研、休闲、观赏、体验、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基地。(2)突出生态功能,建设100处生态休闲农业景观。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利用我市良好的生态大环境和山区多样化的小环境,发展“名特优新”种养项目,依托生态型特色农业、生态保护区、森林公园等,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地方利用原始纯朴的乡村风光资源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并集中打造20处集休闲旅游、农村沼气、秸秆综合利用、循环农业为一体发展的生态农业示范乡村。(3)突出文化功能,策划一批民俗型农业体验项目和节庆游乐活动。充分挖掘我市悠久的乡村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历史底蕴,举办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事节庆活动,开展农耕文化体验游、沂蒙果乡游、特色优质农产品采摘游、沂蒙农家美食品尝游等。(4)按照优质、便携和体现沂蒙特色的原则,由旅游部门会同经贸、农业、林业、畜牧、渔业等部门,加强组织和指导,改进加工和包装,把丰富多彩的沂蒙优质农产品变成游客喜爱的系列化生态型旅游商品,满足游客购物需求,增加农民和旅游业的综合收入。

(八)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十三五期间,继续坚持把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加强指导服务,强化政策支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7年底发展合作社达到17000家,家庭农场达到3500家;十三五末发展合作社达到20000家,建立政府优先扶持合作社发展名录,重点培育市级以上示范社1800家,家庭农场达到5000家,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农场500家。

围绕“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全产业链”,重点支持70家左右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的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膨胀规模,加快发展,促进龙头企业数量明显增多、规模明显壮大、经营能力明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链条明显完善、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切实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和农业产业化水平。2017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700家,龙头企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2020年分别达到800家、3500亿元。

到2020年全市种粮大户和种粮家庭农场达1200户,种植面积30万亩,其中种植50200亩以下的900户,种植面积20万亩;种植面积200亩以上的300户,种植面积10万亩。

(九)以农村土地确权颁证为契机,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2016年4月底前,按照依法依规、尊重民意、一村一策的原则分类处置,完成确权登记颁证任务。在全市推广沂南县产权交易和抵押融资经验,加快我市产权配套改革步伐。至2016年底完成对除沂南以外4个县区的产权交易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完善抵押融资担保体制;至2020年,在全市范围内搭建运行顺畅的规范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大市场体系,逐步实现农村产权交易全部网上运行,提高农村产权交易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拓展农村产权网上交易平台功能,扩大应用范围。

(十)推进全市农业综合执法,提高农业法制工作水平。

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按照“机构正规化、形象统一化、装备齐全化、管理制度化、行为规范化”的要求,继续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标准化建设,建成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农业综合执法队伍。2016年前完成农业综合执法监督机构组建,2017年进一步规范设县区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的设立,实现市县区级农业综合执法全覆盖,构建全市协调一致的执法体系。进一步整合农业行政执法职能,农业主管部门依法承担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及其相应的执法检查职责全部由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统一行使。理清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层级职责,坚持属地管理原则,执法重心下移。市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重在组织协调、指挥调度、督促指导,重点查办上级交办、跨区域的大要案;县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以执法检查、案件查办为主。2020年前统筹建设市级农业综合执法调度中心、移动执法指挥调度平台和移动执法平台。

实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加强全市农业行政执法监察系统建设,2017年在全市全面推行一般程序网上执法,实现执法信息网上实时录入、执法程序网上规范运转、执法活动网上在线监督。健全农业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到2020年,我市农业综合执法水平显著提高。在农业领域形成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农业法治建设长效机制,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农业综合执法体系更加高效。农业执法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权责统一、行为规范、保障有力、权威高效的执法体制基本形成。

六、保障措施

实现“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落实农村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农业投入,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完善农业资本投入体系。构建政府财政投入、金融资本投入和社会资本投入多方支持的投入体系,满足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资金需求。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确保总量不降低、力度不减弱。通过基金、贴息、担保等途径,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积极争取扶贫、水利、农村产业融合、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三农”领域专项建设基金。落实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畜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产粮(油)大县、生猪调出大县财政奖励补助等政策。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鼓励金融机构拓展“三农”业务,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农村信贷投入。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支持涉农企业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加大债券市场服务“三农”力度。加快建立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体系,在县级设立分支机构。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品种,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二)加强现代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实施农业科技展翅行动,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精准农业科技示范工程、标准创新工程。继续实施“科技人员下乡”计划,建立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站点。对基层农技推广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机构提供精准支持。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学院、农广校、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行动,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万人。鼓励农民通过“半农半读”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等加入职业农民队伍。建立健全职业农民扶持制度,相关政策向符合条件的职业农民倾斜。

(三)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按照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GB/T30600-2014)国家标准,多部门协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监督考核、统一上图入库,并将高标准农田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纳入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大力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水平。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增加水环境容量。加快对河东区葛沟、罗庄区小埠东、兰陵县会宝岭3处大型灌区继续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力争“十三五“建设节水灌溉面积100万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46。组织郯城县完成国家级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及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县,蒙阴、沂水县完成省级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及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县工作。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培育水权交易市场。推进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大宗经济作物主要环节机械化。

(四)转变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理念,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实施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行动,推进农业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推动高效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试点,积极推进耕地质量提升计划。开展轮作休耕试点,对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综合治理。加强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土地复垦利用。实施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区域示范工程,加大地膜治理力度。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到2020年全市化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信息平台和检验检测体系,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加快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实现大宗主要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全覆盖。实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提升工程、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到2020年“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数量达2100个。强化食品安全责任制,把保障农产品质量作为衡量党政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

(五)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大力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和农村服务业。推广农村新型社区和产业园区“两区同建”模式,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创业,推进农业转移就业人口举家到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落户,将符合条件的农村新型社区纳入城镇化管理,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开展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实施新生代农民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加快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收尾工作,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六)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通过发展二三产业、转移就业、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多种措施,扩大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抓住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推进农业全产业链经营,将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与建立农民分享产业链利益的机制联系起来,带动农民分享产业融合带来的增值收益。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有序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引领功能。大力发展各类经营性服务主体,推进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推进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在费县、蒙阴县、沂南县“一点两区”扶贫攻坚点,把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金融等多元化投入,实施“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等经营模式,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贫困户产业发展的参与度,提高贫困户的收入水平。

规划主要阐明未来五年全市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战略意图,是指导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建立规划实施的综合协调机制、调查研究机制和督促检查机制,确保2020年末,“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确定目标全面实现。

 
【关闭窗口】 【字体: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