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公开 >> 正文
索引号 1585729837/tyj/2021-0000112 发布机构 临沂市体育局
公开目录 专项规划 发布日期 2017/02/28
文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标题 临沂市体育局关于印发《临沂市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 知
临沂市体育局关于印发《临沂市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 知


临体〔2017〕26号


临沂市体育局关于印发《临沂市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经济开发区、蒙山旅游区体育主管部门,局机关各科室,各所属事业单位:

现将《临沂市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临沂市体育局

2017年2月24日


临沂市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时期,也是体育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为促进我市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建设“健康临沂 体育强市”目标,根据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十三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一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各县区建立了2个以上全民健身工程示范点,乡镇健身中心101处,农村及城市社区健身工程4105个,健身设施覆盖率农村和城区分别达到80%和90%,全市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1.4平方米。每年举办各类健身活动300多项次,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总人口的35%以上。各类体育社团发展到300多家,社会体育指导员18000名,全民健身活动站点5100个。二是竞技体育水平得到提升。第十二届全运会,我市运动员获得7枚金牌、1.5枚银牌、1枚铜牌,3个第四名,取得我市运动员参加全运会最好成绩。仁川亚运会,我市运动员获得2枚金牌、1枚银牌、2个第六名,实现了我市运动员参加亚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创历史最好成绩。三是体育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出台了临沂市《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成立了临沂市体育产业协会,创建了山东省首批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连胜体育等体育销售物流、英迪凯等体育器材生产、河东区产业基地体育体验旅游、庆华健身俱乐部健身服务等体育产业业态。大力发展竞赛表演业,举办了中美澳艺术滑水对抗赛、中国沂河国际滑水公开赛、百里沂河水上运动挑战赛、中国临沂国际马拉松等一系列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观赛群众每年达二十余万人次。体育彩票累计销售金额40.35亿元,年销量跃居全省第三位,为临沂筹措体彩公益金近3亿元。四是县区体育工作取得新发展。县区“一场两馆”建设有序推进,全民健身设施覆盖率快速提升,兰山区、罗庄区已率先实现全覆盖;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形成了兰陵马拉松、兰山临沭龙舟赛等地方品牌赛事。加大体教结合力度,形成了临沂一中的篮球、郯城一中的足球、临沂市三十九中和沂南二中的排球等项目,为全市竞技体育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体育产业逐步破题,部分县区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兰山区的体育商贸物流、河东区的省级体育产业基地、蒙山旅游度假区的健身步道等项目快速健康发展。

(二)“十三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十三五”时期,是我市体育工作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五大挑战。一是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我市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体育服务供给不足与群众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处于全省中下游,健身服务指导体系很不完善,健身服务业发展规模较小,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任务艰巨。二是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国务院46号文件要求,“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我市确定了2025年总规模超过400亿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市体育产业总体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方向不明确,产业档次不够高,在规划引导和监管服务等方面欠缺经验、制度和人才,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任务很重。三是促进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高。我市竞技体育一直处于全省落后水平,全市人才选拔培养体系很不健全,运动员文化教育和后备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县级体校招生困难,经费不足,教练员匮乏,办学逐步萎缩,严重影响了教学训练工作,推动县级体校改革是提高全市竞技体育水平的必由之路,确保改革取得实效,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四是加快市级体育场馆建设步伐。我市是全省唯一一个没有市级体育场馆的地级市,是体育事业的重大缺项。启动市体育中心建设,建设体育场、综合体育馆和游泳馆“一场两馆一中心”工程,需要全力推进。五是推进体育工作改革创新。体育改革已进入深化攻坚期,如何贯彻创新发展、协调发展、融合发展等新理念,构建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是体育改革创新的重大课题。

(三)“十三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标志性事业,国务院做出了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重大部署,市政府“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市政府工作报告都对体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十三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对体育的重视和支持将更加有力,为体育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健康临沂,将进一步营造崇尚运动、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培育健康绿色生活方式,促进全民健身意识的增强和体育事业的发展。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体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出了要求。临沂是千万人口大市,人民群众热爱体育,体育需求在快速增长;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居全省前列,城镇化率达到55.3%,体育产业完全有条件和潜力成为未来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将为体育改革注入新动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体育社团改革,将进一步消除社会力量办体育的体制机制障碍,体育组织化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将快速提升。把握“十三五”时期体育发展机遇,必须更新理念,拓宽视野,深化改革,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推动我市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

(四)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建设健康临沂体育强市的战略定位,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以促进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为主要任务,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激发活力,努力在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完善体育场馆上取得新的突破,加快建设体育强市步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五)发展理念

——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推进体育发展的核心位置,充分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探索体育发展新模式。

——协调发展。积极推动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区域体育均衡发展。

——绿色发展。充分发挥体育行业绿色低碳优势,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推进健康关口前移,提高生活质量。倡导体育设施建设和大型活动节能节俭,挖掘体育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潜力。

——开放发展。加强体育与社会相关领域的沟通与协作,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体育发展。加强体育合作交流,积极借鉴其他地区体育发展先进理念与方式。

——共享发展。加快完善体育共建共享机制,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六)主要目标

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和加快建设健康临沂体育强市的战略目标,深化体育重点领域改革,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推进体育发展迈上新台阶。

——体育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取得突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体育社会组织管理和体育场馆运营,推进教体结合等融合发展,推进足球项目改革试点,探索发展职业体育,逐步完善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现代体育治理体系。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推进。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0%以上,健康素质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县区公共体育场、乡镇和农村社区(行政村)健身设施、新建社区配套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县级以上主城区建成“15分钟健身圈”;所有县区和80%以上的乡镇(街道)及有条件的村(社区)建立健全体育总会,市县两级单项体育协会分别达到40个和400个以上,全民健身站点达到每万人6个以上,体育社会指导员总量超过25000人。

——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奥运争光计划深入实施,对竞技体育发展规律和项目制胜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项目,提升一批潜优势项目和弱势项目,新上击剑、飞碟、橄榄球、皮划艇等项目,加快发展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国家级、省级后备人才基地数量和全市业训规模达到全省中上游,“教体结合”办体校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参加国际国内大赛争创优异成绩。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有计划地推进我市冬季项目发展。

——体育产业规模和质量明显提升。基本建立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200亿元,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省级体育产业基地2家以上;全民健身科技服务和体育企业创新研发能力显著增强。

——体育文化在体育发展中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培育运动项目文化,力争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体育文化精品工程,办好一批社会效益显著的体育文化品牌活动,把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理念融入到体育事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为精神文明建设增添力量。

——市级体育场馆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建设市级体育场馆,实行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将办赛需求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形成我市较为健全的场馆体系。积极推进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场馆活力。完善对体育场馆公益性服务购买机制和标准,健全公益性开放评估体系。增强大型体育场馆复合经营能力,拓展服务领域,延伸配套服务。

三、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

(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规范审批程序,放宽市场准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研究制定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方面综合测评政府体育工作业绩。进一步健全政府购买体育服务体制机制,完善资金保障、监督管理、绩效评价等配套政策,制定政府购买体育服务指导性目录,把适合由市场和社会承担的体育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组织和事业单位承担。

(八)创新体育社会组织管理。落实《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研究制定市级单项体育协会改革试点方案,稳步推进单项体育协会改革试点工作,及时总结和推广试点改革经验,推动各级各类体育协会改革。创新体育社会组织管理方式,大力引导、培育、扶持体育社团、体育民办非企业单位、体育基金会、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等体育社会组织发展。

(九)实施足球改革。落实《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和《中国足球协会调整改革方案》,研究提出我市足球改革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政府在宏观管理、基本建设、政策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的基础保障、服务、引导和监管作用,组建设立临沂市足球运动协会并指导其切实履行领导和管理足球的任务。以青少年为重点,普及发展社会足球,不断扩大足球人口规模,夯实足球发展基础。

(十)创新体育彩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继续大力实施体育彩票工作“一把手”工程,根据省里的统一部署,推进以垂直管理为主体、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重点加强县级体育彩票工作;强化市体育彩票管理中心的机构设置和工作职能,加强体育彩票人员管理,落实好员工职级考核评定办法和绩效工资制度;完善公益金分配办法和销售经费使用办法,促进体育彩票工作安全高效运行。

(十一)改革县级体校办学模式。以“体教结合”为基本原则,按照《关于改革县区级体育运动学校办学模式的实施方案》(临政办字[2016]116号)要求,努力实现“县县有体校”的目标。

(十二)推进职业体育改革。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体育的发展方式,鼓励具备条件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化道路。完善职业体育的政策制度体系,扩大职业体育社会参与,逐步提高职业体育的成熟度和规范化水平。优化和规范职业体育发展环境,依法明确职业体育发展的主体,理顺各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切实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四、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十三)统筹建设管理公共体育设施。出台《临沂市“十三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和市县两级《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供应计划。依法落实全民健身设施配套建设工作,促进新建居住区和社区按国家规定配套群众健身设施。支持利用有条件的公园、广场、公共绿地及空置场所,利用好河流、湖泊、山川等自然资源,统筹推进公共运动场项目建设。扶持建设公共运动场、多功能运动场、足球场、拼装式游泳池等室外健身设施。按照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规划建设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健身广场。认真落实扶贫工作要求,加强贫困地区的体育设施建设。落实体育场馆设施开放标准和服务标准,探索建立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机制,探索推进学校、企事业等单位体育场地对社会开放。依法推行公共室外健身设施国家标准,落实公共体育设施产权单位的管理维护责任。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公共体育场馆、提供体育服务、参与场馆运营。

(十四)积极构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加强各级体育总会建设,带动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政策和清单,建立扶持发展长效机制。对城乡社区体育类社会组织实行登记备案双轨制,培育和扶持基层俱乐部等形式的体育社会组织,鼓励自发性健身团队和站点依法依规转化为固定的健身组织,引导网络体育组织和“健身带头人”健康发展。健全体育组织志愿服务制度,完善服务管理制度和服务方式,实施以“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为主题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创新志愿宣讲模式,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全民健身志愿者积极性。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根据省里的部署,试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与星级制并行做法,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挂靠站点制度,落实在岗实名制。协调有关部门,鼓励“三支一扶”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等专兼职从事基层健身指导服务工作。依托各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配送中心,整合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源。

(十五)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持续打造蒙山沂水体育品牌,举办好中国沂河体育节、中国蒙山体育节,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继续组织好市县两级全民健身运动会,深化上下联动组织模式,提高项目覆盖率,丰富组织形式,重点向农村和社区倾斜,推动体育活动向基层延伸。进一步开展好各类人群综合性赛事,围绕5月全民健身月、8月8日全民健身日、传统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策划组织主题健身活动。支持推广民间草根健身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赛事活动。进一步普及开展球类项目、基础项目、新兴项目、民族民间传统健身项目、休闲健身项目等五大类运动项目。鼓励各县区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积极打造一县一品牌的全民健身品牌特色活动。创新群众体育赛事组织模式,推动从政府主导办赛向社会化、市场化办赛转变,建立多元主体办赛机制。指导支持单项体育协会贯彻实施运动项目业余等级锻炼标准、教练员认证体系,建立业余竞赛活动体系和激励机制。

(十六)强化科技创新与融合发展。积极开展体质监测与运动指导站达标市创建活动,推动年度体质测试与健身人口抽测常态化。探索建立个人体质档案,提出个性化“运动处方”,指导个人根据体质和健康状况开展适合的健身活动。鼓励社会力量开办体质测定、健康咨询和康复理疗等各类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体育社会组织参与科学健身指导。参照省里模式建设全民健身新型智库,选聘各领域专家学者组成智囊团,开展全民健身专项研究。

(十七)大力推动各类人群体育协调发展。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举办好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和超体重少年儿童健康夏令营、游泳普及、校园足球等活动,深入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继续组织举办好全省大、中、小学生运动会,推动校外体育设施对青少年优惠或免费开放。重视发展老年人体育,健全各级老年人体育协会和基层老年人体育组织,支持公共和民办体育场地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对老年人开放。实施“助残健身工程”,加强残疾人自强健身示范点建设,建立健全残疾人体育组织,积极组队参加全省残疾人运动会,推广残疾人健身项目。支持建立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实施工间(前)操制度,举办职工健身运动会,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引导职工每周健身3-4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建立健全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教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各类体育人才,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练员培训,举办以民族优秀体育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体育竞赛和活动。

五、进一步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十八)改革创新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坚持和完善举市体制,探索竞技体育社会化、市场化和职业化的多元化发展模式,逐步形成政府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多元化管理体制。发展创新管理机制,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建立符合发展趋势、更加开放、充满活力的现代运行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开放共享、管理规范、产权清晰、运转高效、具有临沂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新格局。推动提高企业、俱乐部和学校举办或联办运动队的积极性。开发开放所有运动队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多渠道、多形式提高运动项目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水平,提高市场价值创造能力,扩大运动项目的影响力。

(十九)进一步优化运动项目布局。以市级优秀运动队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建设和省级以上后备人才基地创建为抓手,培育一批优势项目,打造一批尖子拳头项目。研究制定市内竞赛、人才交流、体教结合、奖励机制、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促进竞技水平的全面快速提升。

(二十)进一步提高科学训练水平。紧紧围绕项目发展的新趋势,学习借鉴国内外项目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国际前沿训练理论、训练方法,加强训练竞赛实践总结和学习,探索把握项目制胜规律。推行训练单位周期和年度训练质量建设目标管理考核评估,完善实施办法和考核内容,切实增强训练质量管理意识,提高备战训练参赛的组织和管理水平。深化复合型教练员团队建设,进一步配齐配强科研、医务保障人员,健全训练管理干部运行机制,提高团队作战能力。坚持“三从一大”科学训练原则,把专项体能训练作为日常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因素,加大体能教练力量培养和配备力度,研究专项体能训练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创新实践新的专项体能训练手段。

(二十一)进一步完善备战参赛的管理体系。以备战二十四届、二十五届省运会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层次清晰、职责分明、任务明确、运转有效的竞技备战组织管理体系。以夏训、冬训督导为切入点,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逐单位、逐项目、逐运动队、逐金牌点进行多轮次的“盘点”和“会诊”,分析形势,梳理问题,完善措施,跟踪具体问题解决情况,督促指导各项目备战工作,确保整体备战工作有序高效推进。

(二十二)加强体育训练基地建设。以二十五届省运会实现大突破为目标,加强体育训练基地建设,构建以新体育中心、市体校、南湖心岛水上运动中心为支撑的体育训练基地。建设“一场两馆一中心”(体育场、综合体育馆、游泳馆、全民健身中心),建成市体校新校区训练场馆(田径场、综合球类馆、游泳馆、体育馆、射击训练场)。发挥好南湖心岛水上运动基地作用,开展水上竞技项目训练。

六、努力推动体育产业跨越发展

(二十三)强化政府扶持引导。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和省、市政府实施意见,执行文化、服务业、健康、养老等方面的同等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编制并实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促进体育产业加快发展。充分运用“互联网+体育”模式,借助商贸物流城资源,打造“线上线下”体育消费平台。用好体育产业扶持资金,规范运行程序,重点支持体育企业创新和小微企业、体育服务业发展等,促进创业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体育产业统计制度,定期开展统计、发布体育产业研究报告。完善体育产业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促进体育市场规范发展。

(二十四)优化体育产业布局。结合各地产业特色,合理布局体育产业发展重点,逐步实现区域分工合作、良性互动发展格局。发挥省级体育产业基地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地区体育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及相关产业结构,不断提高体育服务业比重。大力发展体育培训、策划、咨询、经纪、营销和中介服务业,为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完善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健身俱乐部,开展第三方健身俱乐部星级评定工作。积极引进培育国际精品赛事和传统高水平赛事,建立“临超联赛”系列,激活体育赛事市场。以体育场馆为载体打造多功能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培育体育场馆专业管理运营公司,发展体育场馆运营业。加快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促进转型升级。鼓励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二十五)壮大体育消费市场。利用各类媒体,加大体育文化宣传力度,引导广大群众增强体育健身意识,培育体育消费观念。安排一定比例体育彩票公益金等财政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支持群众健身消费,引导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性群众体育健身服务。适时推行医保卡用于大众化、基础性健身消费试点。加强体育场馆等体育消费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利用产业结构调整机遇,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将服务业等行业的闲置房产改造为体育健身场所。制定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开放标准和服务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对体育场馆和场馆区域进行物理隔离改造,在教学活动之外的时间向社会开放。

(二十六)培育体育市场主体。向社会资本全面放开体育市场,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发展。着力培育发展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体育骨干企业,打造国际知名体育企业和国际名牌体育产品。鼓励体育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依托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开展自主创业培训和辅导,帮助个人创办小微体育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多渠道开拓市场。鼓励境外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引进一批国际知名体育企业和体育品牌。

(二十七)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积极整合体育、文化、旅游、休闲、养生、农业、物流等各方面资源。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促进体育与运动康复、医疗卫生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商业与体育融合发展,鼓励各地利用大型购物中心,建设多功能的购物、健身、娱乐综合体。积极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教育培训等融合发展,支持金融、地产、建筑、交通、制造、信息、食品药品等企业开发体育领域产品和服务,促进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体育物业、体育文学创作等新型业态发展。加强体育产业行业协会、体育产业联合会等建设,培育发展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的协会和中介组织,促进各业态协调发展。

(二十八)做好体育彩票工作。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体育彩票的公益属性、发展质量和公信力建设。完善体育彩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使用办法和资助扶持项目管理办法,建立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跟踪问效机制,提高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效益,不断提升体育彩票的社会形象。适应发展趋势,完善销售渠道,稳步扩大市场规模,促进体彩销售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等深度融合。加强业务费规范管理,加强专业管理人才、站点销售人才和彩民队伍建设,推动全市体育彩票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七、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

(二十九)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进一步加强“教体结合”,深入实施“学生体质提升计划”,加强学生体育竞赛活动组织、体育教师培训等工作;广泛开展大中小学体育联赛和校园足球活动,督促各县区和学校举办;进一步开展好青少年游泳普及活动和超体重少年儿童健康夏令营,并积极向县区级城市延伸。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每县区至少建设省级以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5个。市级创建至少3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户外营地或校外活动中心。

(三十)完善青少年体育训练网络。努力构建以学校体育为基础,以市、县两级体校为骨干,以国家级和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重点,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民办体校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青少年体育训练网络。创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所以上,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5所以上,市、县级青少年体育训练单位20所以上,在训人数达到4000人,训练单位和参训人数均进入全省前列。

(三十一)形成完善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以备战省运会为龙头,以参加省各项目年度锦标赛、冠军赛和学生体育联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为主体,同时举办好市级锦标赛,带动各县区、学校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竞赛。进一步推进全市各项目比赛管办分离,鼓励社会力量成立青少年体育项目协会、俱乐部,积极举办青少年竞赛活动。

八、进一步加强体育人才队伍建设

(三十二)抓好教练员队伍建设。落实教练员注册管理办法,加强教练员综合素质培养,不断提高教练员整体执教水平。探索实行教练员岗位竞聘制,努力培养一批拔尖型教练员人才。加大优秀青年教练员培养力度,完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深入开展训练公开课活动。

(三十三)抓好运动员队伍建设。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对优秀后备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和保障,提高选材成功率。科学论证评估运动员发展趋势,鼓励优秀运动员继续拼搏、训练参赛,再立新功。健全运动员激励机制,激发运动员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积极性。

(三十四)重视高水平裁判员队伍建设。将高水平裁判员纳入备战工作体系。发挥裁判员熟悉竞赛规程、规则的优势,积极为运动队提供规则解析、技术指导、对手分析等专业服务和支持,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我市重点项目,培养和输送一批思想品德好、业务能力强、执裁水平高的裁判员,争取承担更多重大体育赛事执裁任务。

(三十五)加强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意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管理制度,保障各级运动员参加适龄阶段的文化学习。

(三十六)加强体育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以健全网络、扩大规模、提升质量为重点,与学校、培训基地、健身场馆、社区、俱乐部等联合,创建培训基地,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组建体育职业技能人才库,力争“十三五”时期培养职业类社会体育指导员等2000人次以上。

九、深入实施科技兴体战略

(三十七)完善体育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体育系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扶持市级体育科研机构发展,整合高等院校、体育科研院所和重点实验室等资源,搭建体育科研服务平台。依托科技和互联网技术,提高全民健身科技指导服务水平。积极承担国家、省重点科技项目。

(三十八)健全科技团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科研和医务人员的集约化管理,形成职能清晰、衔接紧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重点保障机制建设,落实专家巡诊会诊制度,规范重点保障与基础保障的承接机制。加强伤病防护与康复工作,建立完善优秀运动员机能、伤病康复档案和运动营养品功效评估机制,不断提高科技为竞技体育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十九)加强重点领域科研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着力提升重点研究室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能力,突出做好竞技体育重点项目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创新,探索完善全民健身政务、资讯、服务等保障机制,为全民健身提供科学指导。鼓励引导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开展科学研究,提高体育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四十)完善反兴奋剂管理体系。认真宣传贯彻《反兴奋剂管理办法》,严格依法依规开展工作。完善市体育局反兴奋剂工作职能,加强体育系统反兴奋剂网络建设,逐步形成覆盖体育各领域的管理体系。丰富反兴奋剂宣教教材,组建讲师团,开设反兴奋剂课程,推进反兴奋剂宣传教育工作常态化。推动优秀运动队的反兴奋剂宣传教育由参赛准入向入队准入、注册准入深化,做好兴奋剂委托检查工作,建立运动员用药和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十、切实加强体育文化建设

(四十一)促进体育文化发展繁荣。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培育和传播奥林匹克文化。加快推进运动项目文化建设,以大型赛事为平台,总结运动项目文化特点,提炼运动项目文化精神。做好体育历史资料的保护和发掘工作,举办运动项目文化推广活动,提升运动项目文化影响力。积极策划筹建临沂体育展厅,搭建体育文化展示、交流平台。结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传承和推广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和开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十二)加强体育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体,开辟健身指导、知识普及、项目推广等专题专栏,策划制作一批群众参与度高、趣味性强、有影响力的体育节目,加强体育文化宣传。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建立健全舆情研判机制和舆论引导机制,为体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继续做好信息发布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四十三)进一步扩大体育对外交流。继续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工作方针,做好专家、运动员、教练员的引进和输出工作;紧密联系我市体育工作实际,突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的针对性,与部分体育先进地市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十一、努力提升体育法治化水平

(四十四)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强化法治意识,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运用法治思维推进体育领域各项改革。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行使行政权力,积极履行部门责任,加强体育公共服务。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机制,规范决策程序,确保行政决策的制度科学、程序合法、过程公开。

(四十五)提高体育执法水平。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行政执法档案管理制度、执法调查取证告知制度等,完善行政执法流程,规范行政执法文书,落实执法责任制。加强体育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保障,落实行政执法经费。合理配置执法力量,加强体育执法人员教育培训,依法取得行政执法证件,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四十六)加强法治教育培训。营造体育系统学法守法尊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各级体育部门领导干部和体育工作者,要持之以恒学法、坚定自觉尊法、严格自律守法、积极主动用法,养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手段,创新普法形式,提高普法效率,确保普法实效。

十二、切实抓好规划落实

(四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政府要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将体育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体育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各级体育部门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税收、金融、国土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发挥好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青少年体育工作领导小组等机构的作用,建立健全体育工作领导协调机制。

(四十八)强化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加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健全体育信息发布制度。完善体育标准体系,提高体育标准化水平。实施体育领域的“互联网+”战略,加速体育信息化建设进程。

(四十九)狠抓反腐倡廉和行业作风建设。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正风肃纪,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完善受理、处理和反馈制度,强化监督和问责力度,建立惩防结合的源头治理体系,依法依纪及时查处违法违纪行为,为体育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五十)加强监督落实。建立目标任务考核制度,分解落实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实行规划年度监督、中期评估和终期检查制度。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为调整目标任务和制定政策措施提供依据,确保本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2017227日印发

 
【关闭窗口】 【字体: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