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公开 >> 正文
索引号 1585729837/tyj/2021-0000117 发布机构 临沂市体育局
公开目录 专项规划 发布日期 2016/12/23
文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标题 临沂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
临沂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

 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事业蓬 勃健康发展,更好满足全市人民体育健身需求,根据《全民健身 条例》(国务院令第 560 号)、《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 年)》 (国发〔2016〕37 号)和《山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 年)》(鲁政发〔2016〕29 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 指导,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增强 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不断扩大健身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努力满足全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 需求,为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构建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二、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具有临沂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设施体系、组织体系和健身指导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身意识,稳步增加参与体育锻炼人数。每周参加 1 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 550 万以上, 其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 400 万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 2.0 平方米,行政村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城市社区“15 分钟健身圈”基本形成;健全全民健身组织,各县(区)体育总会全部达到“五有”(有牌子、有机构、有人员、有场 所、有经费),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人数达到 25000 人以 上;各县(区)要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站(中心)建设,国民体 质监测达标率稳定在 90%左右;体育消费总规模明显提高,全 民健身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加强体育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体作用,开辟健身指导、知识普及、项目推广等专题专栏,大力宣传运动项目 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中华体育精神,宣传全民健身在健 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把身心健康作为个人全面发展和适 应社会的重要能力,营造以参加体育健身、拥有强健体魄和健 全心智为荣的个人发展理念和社会舆论氛围,发挥体育文化在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方面的独 特价值和作用。传承和推广武术、健身气功、秧歌、龙舟等优 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体育文化精品工程, 办好一批社会效益显著的体育文化品牌活动。继续宣传打造“中 国沂河体育节”、“中国蒙山体育节”品牌赛事,加强和完善 国家级户外健身基地“滨河百里健身长廊”、“蒙山绿色康体 运动圈”的体育文化建设。

(二)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发展。

1、继续打造“中国沂河体育节”、“中国蒙山体育节”, 实施山水运动精品赛事计划。在完善发展帆船、赛艇、皮划艇、 摩托艇、滑水等健身休闲项目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群众参与度 高的龙舟、潜水、漂流、横渡等运动项目,全力夯实水上运动 的群众基础,提升我市“水上运动之城”的知名度、美誉度; 丰富完善“中国蒙山体育节”活动内容,推动“蒙山绿色康体 运动圈”建设,发挥和挖掘蒙山资源优势,大力举办独具特色 的全省、全国体育赛事活动。

 2、组织好市县两级全民健身运动会和各类人群综合性赛 事。围绕元旦、端午、5 月全民健身月、8 月 8 日全民健身日 等重要时间节点,策划组织形式多样、新颖活泼的主题健身活 动;举办好全省“百千万三大赛”(百县篮球、千乡乒乓球、 万人象棋)、“五个万人”活动(万人登山、万人骑行、万人 游泳、万人太极、万人健步);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 地域和不同行业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积极开展打造“一县一 品牌”特色活动;着力推动足球、游泳等运动项目的开展,大 力推广普及广场舞、健身跑(走)、骑行、越野、登山等群众 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积极培育攀岩、马术、冰雪、航空、极 限运动等时尚体育运动项目,扶持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 秧歌、龙舟等民族民俗传统项目。 

3、推动赛事体制改革。由政府主导办赛向社会化、市场化 办赛转变,建立多元主体办赛机制。突出全民健身组织、体育 协会、健身俱乐部等作为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组织主体的作用。 完善群众体育竞赛体系,制定赛事承办标准、奖励办法和评估 办法,改革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办赛模式,利用筹备和承办省 运会等重大赛事实施体育惠民工程,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 协调发展。 

(三)促进体育社会组织创新发展。 

1、推动体育社团改革。按照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 抓好市县两级体育总会和单项体育协会组织改革,引导单项体 育协会向独立法人组织转变。加强社会体育组织党的建设,健 全市级协会基层党组织。推进各级各类体育协会改革,推动其 向社会化、法治化和高效化发展,提高承接全民健身服务的能 力和质量。 

2、健全健身组织体系。加强各级体育总会枢纽性体育社会 组织的建设,带动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社会组织开 展全民健身活动。到 2020 年,全市所有县(区)和 80%以上的 乡镇(街道)及有条件的行政村(社区)建立健全体育总会, 市级单项体育协会达到 40个以上,全市全民健身站点达到 8000 个以上。鼓励自发性的健身团队和健身站点等基层文化体育组 织依法依规进行登记,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品牌化发展并在社区 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3、加强全民健身指导。试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与星级 制并行做法,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挂靠站点制度,落实在岗实 名制。全民健身指导员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保持与教 育、文化、卫生等部门和行业人才队伍的互联互通,形成全民 健身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良性互动局面。 到 2020 年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占总人口 的比重超过 2.3‰,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在岗人员达到 1000 人以上。依托各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 配送中心,整合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资 源,满足社会对体育指导的需求。实施以“进社区、进农村、 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为主题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和 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推广科学健身理念和方法;大力开展国 民体质监测活动,做好全国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适时掌 握我市国民体质状况,提出应对措施。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站(中 心)建设,健全国民体质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市、县 (区)国民体质监测网络体系,重点加强完善县(区)国民体 质监测站(中心)建设。 

(四)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步伐。 

1、编制规划,落实任务。编制市、县(区)两级《“十三 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和《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 有计划地加快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着眼完善我市城市功能, 适时推进市级综合体育场馆建设,到 2020 年,市体育中心“一 场两馆一中心”(一个体育场、一个综合性体育馆、一个游泳 馆、一个全民健身中心)基本建成;县(区)全部建有“三个 一”工程(一个公共体育场、一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个体 育公园),乡镇(街道)普遍建有“两个一”工程(一个全民 健身活动中心或灯光篮球场、一个多功能运动场),行政村(社 区)建成一个多功能的文体广场,实现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 县级以上主城区建成“15 分钟健身圈”。围绕打造“一小时健 身圈”,推动蒙山绿色康体运动圈(含国家级蒙山健身步道、 蒙山户外汽车营地、蒙山体育节活动、环云蒙湖自行车赛等)、 沂沭河健身长廊(含滨河百里健身长廊、沭河绿色骑行等)、 水上运动中心公共船艇码头建设;重点推进足球场地建设,大 力兴建笼式足球场,到 2020 年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 0.5 块以上, 城区达到 0.7 块以上。 

2、统筹兼顾,严格标准。各级政府可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 支持有条件的公园、广场、公共绿地及空置场地,统筹推进多 功能公共运动场项目建设。充分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 设施和空闲地等闲置资源改造建设为健身场地设施,合理做好 城市空间的二次利用,增加群众健身设施。重点扶持建设公共 运动场、多功能运动场、足球场、拼装式游泳池等室外健身设 施;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严格落实“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 0.1 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 0.3 平方米配建全民健身设施” 的公共体育设施配套建设标准,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 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已建或在建社区、 商业住宅区等没有规划或已规划而没有落实建设的,要因地制 宜地重新规划或落实规划建设。

 3、加强管理,扩大开放。创造条件盘活存量资源,引入和 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大型体育场馆复合经营能力。健全公 益性开放评估体系,探索建立中小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 补助机制;新建学校和有条件的学校应对体育场馆区域进行物 理隔离改造,在教学活动之外的时间向社会开放。推进企事业 单位、公园等符合全民健身需求的公共场所对全社会开放;坚 持属地管理原则,落实公共室外健身设施产权单位的管理维护 责任。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公共室外健身器材进行 定期巡检维修,确保群众健身安全。

(五)加快体育服务业发展。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 见》(国发〔2014〕46 号)精神,加快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高度重视全民健身服务业在新时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不断增加体育市场供给,形成规范有序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城 乡居民体育健身消费意识明显增强,体育消费规模和水平明显提 高,积极引导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性群众健身服务,推出医保卡余 额购买健身服务制度;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兴办全民健身服务业, 增加全民健身服务从业人员,培育和形成一批有实力、有技术的 全民健身服务企业和品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户外运动基地、 汽车露营地、徒步骑行驿站等户外运动设施。充分发挥我市体育 物流基地引领作用,拉长产业链条,形成聚集效应;积极申办和承办国内外高水平体育赛事,开发体育赛事资源,加快竞赛表演、 场馆运营、体育中介等核心产业,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产业结 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健身俱乐部,开展第三方健身俱乐部星级 评定工作,促进俱乐部规范发展。探索建立系列赛事,设立足球、 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棋类等项目联赛,制定扶持政策, 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创建职业体育俱乐部。扶持建设一批城市体 育服务综合体。积极推进全民健身与养老服务、运动康复、教育 培训、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融合发展,加快体育传 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摄影、体育物业、体育文学创作 等新型业态发展,为社会提供专业化体育服务。围绕运动体验、 运动休闲度假和重大赛事,丰富体育旅游路线和休闲健身产品。 

(六)统筹社会各类群体协调均衡发展。 

1、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合理统筹、组织、协调、 配置社会公共体育资源。全面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促进全市城乡健身设施、健身组织、健身活动、健身指导等公 共资源及服务要素的协调配置。以提高农民身心健康为重点, 扎实推进行政村(社区)和有条件的自然村体育广场建设,继 续加大对山区、库区、搬迁安置村、省定贫困村等的扶持力度, 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到 2020 年,全市所有乡镇 和农村社区全面建成基层综合性文体活动服务中心,实现行政 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健身组织、健身活动、健身指导全覆盖。 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体育总会按照“有牌子、有专 (兼)职人员、有经费、有办公场所”四有标准进行建立,乡 镇(街道)体育总会可采取“1+4”发展模式,“1”即 1 个体 育总会、“4”即 1 个老年体育协会、1 个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 和 2 个其他单项协会。各行政村(社区)成立 1-2 个健身团队, 每年开展文体活动不少于 5 次。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市、县 (区)共同投入资金,到 2017 年基本完成 992 个省扶贫工作 重点村健身工程建设任务,2018 年全部兜底完成,2019 年至 2020 年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长效机制。

 2、重点发展青少年体育。大力普及青少年体育活动,提高 青少年身体素质,将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和养成健康行为方 式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保证学生在校的体育场地和锻炼 时间,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加强学校体育 工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广泛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 间不少于 1 小时,每名学生掌握 2 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养成 锻炼习惯。加强学生体质状况和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的考核评价, 将考核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升学的重要依 据或参考;继续深入开展大、中专和职业学校学生“走下网络、 走出宿舍、走向操场”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组织举办好全市大、 中、小学生运动会,开展好中小学生联赛,推动所有学校每年 自行举办校运动会;倡导“一校一品”体育项目格局优势,推 进青少年喜爱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武术、艺术体操等全面走进校园。重点发展校园足球运动,建 成一批覆盖大中小学的足球特色学校及高水平足球运动队;大 力加强各级各类业余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传统校、青少年体育 俱乐部和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学校、社 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

 3、创新老年体育工作。以社会化、制度化、科学化、生活化 为目标,拓展老年人体育工作的新领域、新空间和新路子。推进 常态化老年人健身活动的开展,逐年提高老年人经常参加健身的 人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 (社区)四级老年人体育协会,支持成立行业老年人体育协会。 加强老年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建有老年人体育活 动中心。提升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 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站、点)的体育服务功能,实现老年体育工 作有组织、有人员、有阵地、有经费,推动持续健康发展。 

4、健全完善残疾人体育服务体系。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 的无障碍条件,加大残疾人专用健身器材设施投入,各类公共 体育设施对残疾人免费开放,并设置明显标示;加快培养为残 疾人服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健康咨询人员,开发适合残疾人 身心特点的健身与康复项目,推进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 广泛发展。适时开展残疾人体育竞赛活动,逐步提高我市残疾 人竞技运动水平。

 5、着力推进职工体育。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要把职工健身列入工作计划,积极建设职工健身设施,广 泛建立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开展符合单位特点和 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倡导每周健身 3-4 次, 每次不少于 1 小时。将各单位坚持“工间(前)操”制度、开 展国民体质测试和举办职工运动会等情况纳入精神文明单位创 建内容。 

6、发展少数民族和妇女儿童体育。保护和挖掘传统民族体育 项目和少数民族体育项目,鼓励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设置与少 数民族优秀体育项目和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相关的内容。支持少数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广泛发展,开展以少数民族优秀体育项目为主 要内容的体育竞赛和活动;广泛开展适合妇女和家庭的健身活动, 丰富妇女和家庭的体育文化生活,促进妇女、儿童身心健康。

 7、加快发展足球和冰雪运动。将发展足球运动纳入经济社 会发展规划,创新足球管理模式,完善足球产业链,积极推动足 球事业改革。实施校园足球行动规划和青少年精英足球培养方案, 广泛开展校园足球联赛,探索建立“教体结合”的青少年足球人 才培养体系。积极倡导和组织形式多样的民间足球活动,举办多 层级足球赛事,不断扩大足球人口规模。实施群众冬季运动推广 普及计划,支持各地建设和改建多功能冰场和雪场,推进冰雪运 动进景区、进商场、进社区、进学校。积极培育冰雪设备和运动 装备产业,建立冰雪特色学校,培养冰雪运动指导员,鼓励青少 年“轮(滑)转(滑)冰”,打造一批品牌冰雪运动俱乐部和系列品牌 赛事活动。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发展群众体育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全 民健身组织领导机构,做好宏观管理、政策制度制定、资源整合 分配、工作监督评估和协调跨部门的工作。制订好本地的全民健 身实施计划并做好任务分工和监督检查;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 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政府支持全民健身 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保持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投入力度, 确保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完善部门协同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放手发展 群众体育的工作思路,制定工作规划、落实工作任务,完善部 门协同推进机制。市、县(区)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为实施全民 健身的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协调和综合评估工作,并依据《山 东省全民健身条例》(第十三条)参与居民住宅小区全民健身 设施的竣工验收。各级发改、住建、国土、规划部门完善规划 与土地政策,要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体育用地。加强全民健身与精 神文明、社区服务、公共文化、健康、卫生、养老、旅游等行 业的融合发展,统筹谋划全民健身重大项目,构建功能完善的 综合性基层公共服务载体。 

(三)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县区要加大对全民健身财政 经费的投入。市县体育行政部门要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加大体育彩票公益金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消 费补贴等途径,支持群众健身消费。制定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 共服务的目录办法及实施细则,加大对基层健身组织和健身赛 事活动的购买比重;建立多元化投资渠道。优化投融资引导政 策,推动财税等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引导公众对全民健身事 业进行资助捐赠。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以上人民 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符合税法有关 规定的部分,可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按政策规定 的比例税前扣除;强化全民健身的政策和法治保障。运用法治 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学习、 宣传、贯彻体育法律、法规的力度,依法保障公民的体育健身 权利,确保举办全民健身活动的安全。完善健身消费政策,将 加快全民健身产业与消费发展纳入体育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政 策体系。 

五、组织实施 

(一)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估制度和评价体系。

 1、建立全民健身科学评价体系。把全民健身评价指标纳入 健康临沂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将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 体系纳入全市基本公共服务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卫 生服务体系的保障内容。进一步明确全民健身发展的核心指标、 评价标准和测评方法,为衡量我市全民健身发展水平提供科学 依据。 

 2、完善全民健身评估制度。采用多层级、多主体、多方位 的方式对全民健身发展水平进行立体评估。定期开展第三方评 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对重点目标和重大项目的实施进度进行 专项评估。定期反映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统筹推进全民健身工 程职责落实情况、财政资金保障情况、基本公共服务达标水平 等情况。到 2020 年,各县(区)要对《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6-2020 年)》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报 本级人民政府,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二)完善督查和奖惩机制。加强对《临沂市全民健身实 施计划(2016-2020 年)》实施情况的督查。各县(区)政府 要按照全省统一部署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全 民健身实施计划,并积极组织实施,每 2 年对实施计划开展情 况进行检查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各项指标。对全民健 身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适时进行表彰,对未落实 到位的对照责任清单进行问责。

 
【关闭窗口】 【字体: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