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公开 >> 正文
索引号 1585729837/zfb/2021-0000078 发布机构 临沂市政府办公室
公开目录 专项规划 发布日期 2011/12/06
文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标题 临沂市“十二五”基础测绘规划
临沂市“十二五”基础测绘规划

临政办发〔2011〕97号

临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沂市“十二五”基础测绘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各县级事业单位,各高等院校:

现将《临沂市“十二五”基础测绘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五日


临沂市“十二五”基础测绘规划


基础测绘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项基础性、前期性、公益性工作,是掌握国情国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辅助管理决策、服务工程建设、维护国家安全、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基础测绘获取的基础地理信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随着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地理信息的需求日趋强烈。为准确把握各领域对基础测绘的需求,统筹规划全市“十二五”基础测绘发展的目标和重大任务,全面提升测绘公共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推动我市测绘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基础测绘条例》、《山东省测绘管理条例》等规定,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省“十二五”基础测绘规划以及《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目标要求,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覆盖范围为临沂市管辖区域,期限从2011年到2015年。

一、基础测绘发展现状

(一)发展环境与基础

“十一五”以来,我市基础测绘工作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不断开拓进取,优化发展环境。加强了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构建了“数字临沂”地理空间框架,提升了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取得了测绘服务保障工作的新突破,为基础测绘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基础测绘发展环境趋于优化

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各级政府对基础测绘工作高度重视,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临沂市测绘管理办法》、《数字临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基础测绘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市、县(区)两级测绘管理机构基本确立,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测绘地理信息局,增设了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副局长)和基础测绘管理人员,进一步强化了基础测绘管理职能。各级基础测绘支撑队伍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市、县分别成立了测绘院、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或测绘队等基础测绘支撑队伍。

市国土资源局测绘院(市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测绘资质晋升为甲级,成为全市第一家拥有甲级测绘资质的单位。市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负责数字临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运行维护、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维护、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及全市测绘成果管理分发服务等工作。近年来,引进12名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绘、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建立了较稳定的更新维护技术队伍。

地理空间信息共建共享机制初步建立。市国土资源局先后与市住建委(建设局)、市卫生局、市国家安全局、市公安局、市规划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签订了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共建共享合作协议,开展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有关专题数据的共享交换,初步建立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部分县(区)国土资源局也与有关政府部门开展了地理信息共建共享工作。

基础测绘投入逐步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市基础测绘专项经费投入不断增长,保证了重大基础测绘工程项目的实施。市财政投入1024万元,完成了临沂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投入1080万元,完成了数字临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投入80万元编制了各类地图等。县(区)级基础测绘专项投入逐年增加,各级财政共投入基础测绘专项经费4000多万元,有力地保障了各级基础测绘项目顺利实施。

测绘技术队伍不断壮大。近年来,国内外地理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催生了大量测绘单位和队伍。我市测绘单位也不断增加,技术装备和力量不断提高,地理信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市域内有测绘资质的单位43个,具备甲、乙、丙、丁级资质单位分别有1个、3个、3个和36个;从业人员有800多人,其中高级工程师54人,工程师220余人。全市地理信息产业年总产值达7000万元。

2、基础测绘工作取得新突破

测绘基准体系趋于完善。建立了覆盖全市域GPS C级、D级GPS控制网;完成了2000余公里三等水准控制网,参与了华东华中大地水准面精化;省级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参考系统覆盖全市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现代大地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市域内各类控制点有效分布,共有一类控制点159个,二类点261个,三类点329个。其中,SDCORS基准站9个,GPS B级、C级、D级控制点分别为11个、216个、327个,一、二、三、四等水准点分别为37、74、33和2个,一、二、三等三角点分别为5个、23个、12个。近年来实施的测绘工程和项目主要采用了1980西安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

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不断丰富。建立了临沂市多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形成了区域性、多分辨率、多类型、多尺度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体系。完成了覆盖市建成区及周边地区1∶500比例尺的数字线划图,面积145平方公里,覆盖市城乡结合部1∶1000比例尺的数字线划图,面积355平方公里,现势性均达2008年。完成了覆盖市本级辖区乡镇驻地的1:1000比例尺数字线划图约300平方公里,现势性达2010年。结合土地利用调查获取了全市分辨率2.5米的SPOT5卫星影像数据及其正射影像数据(DOM),现势性为2005年。2008年获取了覆盖全市域的0.3米分辨率DMC数码航摄影像数据以及采用数字摄影测量方法制作的1∶5000数字正射影像图。2009年底获取了覆盖全市的2.5米地面分辨率的SPOT卫星影像。完成了临沂市城区470平方公里1∶1000比例尺DOM数据。收集了覆盖全市域的1∶50000数字高程模型,格网间距25米,覆盖全市域的1∶10000、1∶5000数字高程模型,格网间距5米,现势性为2008年。完成了覆盖临沂市城区470平方公里1∶1000比例尺的DEM数据,格网间距2米。2009年完成了北城新区青年路以南区域25平方公里的三维精细建模。2009年采集了市辖区1∶10000比例尺地名数据,建成区及周边490平方公里1∶1000比例尺地址/地名数据。

地理空间框架应用趋于广泛。以“数字城市”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基础测绘应用。2007年6月,“数字临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示范项目被列为全国“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2010年9月通过验收。经过3年多的实施,我市建成了全市统一、权威、通用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集成了国土执法、公安警用、国家安全、工商管理、规划会商、城市管理、120急救指挥调度、地质灾害预警、武警应急指挥和公众服务等领域的12个示范应用系统,被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授予“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称号。

技术装备和设施得到改善。借助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改造和升级了市级基础测绘生产、管理和系统运维等技术装备和设施。各县基础测绘技术装备和计算机网络、存储设施等都得到了很大改善。

3、基础测绘保障服务成效明显

政府管理决策保障服务。利用基础测绘成果,编制了《领导工作用图》,服务政府管理决策。通过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在线调用、标准服务、二次开发、适配插件、专题应用等服务方式,为规划、城市管理、国家安全、环保、交通、公安、工商、电力、水利、林业等部门提供了大量的地理信息服务,服务于部门高效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政府决策和重大工程建设等。如以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为支撑的土地执法监察信息系统,集成了违法案件的发现、报告、制止、查处,直至结案、归档等环节,为市、县、乡三级国土资源管理健全了案件发现、查处与动态监管机制。

基础测绘成果提供服务。近年来,为社会共提供了各种比例尺地形图23164幅,各类测量控制点275个,各类遥感影像22400平方公里,服务于国土、建设、规划、公安、工商、武警、国家安全、卫生、环保、旅游、林业、水利、农业等部门和行业,有效地保证了我市城乡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城市综合管理、城市应急指挥等工作的顺利实施。

社会公众保障服务。编制印刷了《临沂市地图》、《临沂市城区图》《临沂市交通旅游图》等,研发并开通了“数字临沂”地图网,以电子地图、实景、三维模型等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全面的地理信息在线服务,为临沂市民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方便、实用、快捷、高效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丰富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满足了社会公众对地图的需求。

基础测绘应急保障服务。为加强应急管理,提高测绘应急保障能力,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和完善了测绘应急保障机制、测绘应急保障预案,成立了测绘应急保障领导小组和测绘应急保障队伍,并逐步开展了测绘应急资料储备、应急演练等工作。

(二)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全市基础测绘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与法律法规的要求、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基础测绘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

基础测绘实行分级管理。我市的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为市、县(区)国土资源局(分局),虽然加挂了测绘地理信息局牌子,但相应的管理人员尚未完全到位,还存在管理不到位、规章制度不健全、关系未理顺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础测绘统一监管的力度。

基础测绘工作还没有完全列入政府公共服务范畴,基础测绘工作大多是由规划、国土、房产等部门根据各自需要从项目和其他渠道筹资解决,部门间测绘工作缺乏统筹协调,已有的测绘成果不能充分有效利用,造成重复测绘和资金浪费。

2、稳定投入和适时更新机制尚未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基础测绘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及财政预算。近年来,虽然我市各级政府已开始将基础测绘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对基础测绘投入也有所增加,但投资规模尚未完全满足基础测绘的需求,稳定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和适时的更新机制尚未确立,影响着全市基础测绘工作的持续发展。

3、基础测绘技术装备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目前,以先进的“3S”(GPS、GIS、RS)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日趋成熟,正向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迈进,我市测绘技术装备和设施水平难以适应信息化测绘发展的要求,地理信息实时获取、自动处理、网络服务和社会应用的技术装备亟待加强。大部分县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尚未完全建成,缺少完整的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平台数据源。基础测绘成果管理、存储环境与设施较差,成果提供手段落后,还停留在传统的资料提供阶段,公共服务水平偏低。测绘生产、管理、应用分发的技术装备落后,造成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缺乏深层次加工,整体上开发不足。测绘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基础测绘信息化技术体系建设缺乏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4、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尚需进一步丰富和利用

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从空间范围、尺度、类型、要素等方面未实现有效覆盖。主要表现为:部分县1∶500、1∶1000、1∶2000等不同尺度的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未实现有效的全覆盖;传统基础测绘重自然地理要素轻社会经济要素,重图形要素轻属性要素,造成基础地理信息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机制和技术方式相对落后,造成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现势性差,标准不统一,质量不高。

在对现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利用上,存在整体上开发不足、利用不够、效益不高、相对滞后于信息化发展等现象。

5、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基础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提供在线、离线等多种服务方式,并将长期并存,互为补充。数据提供、服务器托管、公开地图出版发行等离线服务方式和地理信息在线服务方式共同构成地理信息服务方式体系。由于基础地理信息产品的形式、内容还不够丰富、不够灵活,县级数字城市建设尚未全面开展等原因,完善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市县一体”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推进。

二、基础测绘发展趋势和需求分析

(一)基础测绘发展趋势

基础测绘工作受到空前的高度重视,测绘技术发展正处于由数字化向信息化转变的重要时期。测绘发展环境和测绘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基础测绘的发展。

1、基础测绘工作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特性突出,已经成为国家和地方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的信息资源,以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为核心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成为世界测绘发展新的契机,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对测绘工作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多次对测绘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积极发展地理信息新型服务业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要强化地理信息资源建设、管理和社会化综合开发利用,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加快数字城市建设。特别是今年5月23日,李克强副总理专程视察中国测绘创新基地,并发表了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了要不断增强基础测绘保障服务能力、加快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完善测绘地理信息体制机制,正式宣布国家测绘局更名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开创了测绘地理信息发展的新纪元。

2、测绘生产服务技术体系转型不断加快

测绘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走信息化测绘发展道路,推进测绘信息化发展,是信息社会对测绘发展的基本要求,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是测绘业务手段现代化的综合体现和重要标志。基础地理信息获取逐步向航天、航空、低空、地面、地下及水下相互补充的立体模式发展,实时化、动态化、自动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传统测绘基准体系逐步转向以卫星定位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实现从二维向三维、静态向动态、参心坐标系向地心坐标系的转变。海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存储、处理能力大幅提高,地理信息服务时效性进一步增强。传统的柜台式、面对面的测绘服务方式逐步被高效率的网络服务所代替,并将嵌入到手机等终端设备,地理信息的应用范围将大大拓展。同时,基础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及服务技术向集成化方向发展,从数据获取到人工处理再到提供服务的传统工作流程将被打破,地理信息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应用社会化的信息化测绘体系将成为测绘技术转型的主要方向。

3、基础测绘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伴随着数据库技术在基础测绘工作中的深入应用,基础测绘成果的形式正在由以传统的标准化纸质地图、标准化数字地图为主向以多样化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为主转变,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对各类地理信息数据的分层管理和对不同格式、多源、多时相数据的集成管理与应用,大大拓展了基础测绘成果适应需求变化的能力。不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之间可以实现物理和语义意义上的网络互连和相互共享,使之真正成为各专业信息库建设的平台库,从而为充分展现和把握包括地理国情在内的综合国情、辅助进行因地制宜科学决策创造更好的条件。

随着测绘成果目录分发服务系统和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地理信息在线分发服务能力急剧增强,规模不断扩大,服务方式更加灵活。

4、基础测绘应用领域日益广泛

基础测绘技术和成果的应用正全面渗透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保持传统应用领域不断深入的同时,基础测绘在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建设、管理决策、产业发展以及人民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应用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基础测绘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宏观调控、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综合决策问题关系密切,并为其提供了空间决策支持。基础测绘为城镇化、资源环境及生态研究及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灾害防治与减灾以及卫生防疫、粮食安全、物资储备及调度、人口工作、国防、外交和反恐维稳等方面提供了决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基础测绘已经成为人民群众了解市情、方便日常生活的重要手段。

5、地理国情监测成为基础测绘重要内容

作为基础测绘核心成果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蕴含着地表变化规律和发展演变趋势等重要的地理国情信息。通过对不同时态的基础地理信息进行补充、完善、对比、综合分析和评价,能够发现地表要素变化过程、地表变化规律和发展演变趋势等重要的地理国情信息,能够为管理决策提供客观、准确、权威的数据,促进区域规划、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资源管理等领域管理决策科学化。因此,地理国情监测是基础测绘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是基础测绘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强化和发挥测绘工作的监督功能、提高测绘工作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基础测绘资源、队伍、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等各方面的建设必须及时进行优化调整,满足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需要。

(二)需求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全市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转折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对基础测绘的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深入。

1、政府科学管理决策的需求

基础地理信息是准确、客观、权威地反映地理市情的重要信息,已在国民经济空间规划布局、公共突发事件处置、防灾减灾与风险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政府科学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十二五”期间,我市无论是宏观调控,还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论是产业布局和经济协调发展,还是改进民生,均迫切需要运用地理信息辅助分析、规划、监测、评估及提供其它保障服务。

2、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的需求

国务院已批准沂蒙革命老区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有关政策,这是继“蓝黄”两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国家赋予我省的又一重大区域政策,形成了我省“蓝黄红”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国家还将加快“淮海经济区”的建设,我省也将加快鲁南经济带战略实施的步伐,我市需要抓住这次重大机遇,着力打造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联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省会城市经济圈和长三角的鲁南经济文化中心。依托即将形成的“三纵三横”高速公路网,“三纵三横”铁路网,沂河、祊河的交通便利和产业连接优势,着力打造“一中心四板块”的产业布局,推动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富强美丽的“大美临沂”。这些迫切需要基础测绘提供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生态体系等空间信息以辅助战略决策和实施。

3、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进程,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继续完善“四大”基础数据库,积极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建设,全面提升“数字临沂”建设水平,建设“智慧临沂”,打造信息强市。这迫切需要基础测绘工作提供持续的空间支撑,要求加快完善、升级“数字临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深化应用。

4、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协调推进,坚持城乡一体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心城市、县城、建制镇和中心村(社区)科学布局,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5%以上,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20万人以上,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基本实现全市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

落实“以河为轴、北扩东进、一河六片、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打造“半小时生活圈”、“一小时生活圈”,加强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建设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县城与市区一体化建设等以及加快小城镇发展、推进农村社区的全覆盖等发展规划,均需要基础地理信息提供自然资源、环境与人文等要素为城镇体系规划、布局和发展决策等提供支持。

5、“两型”社会建设与公共事业发展的需求

目前,我市被确定为全省“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将全面推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基础测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具和重要保障,在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基础测绘在优化社会公共事业的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实现高效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将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基础测绘在教育、科研、文化、体育、卫生、人口、文物、新闻宣传等社会公共事业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6、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需求

地理信息产业是具有广泛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的新兴朝阳产业。近年来,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以近25%的年增长速度迅猛发展,国家和多个省、市都建设了地理信息产业园。规划期间,我市要大力培植地理信息、农村信息化等新兴产业,迫切需要基础测绘从数据采集、加工、处理和服务等多个环节来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为社会各界和公众提供多样、及时、权威、丰富的地理信息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构建数字临沂、监测地理市情、发展壮大产业、建设测绘强市”总体部署,不断完善基础测绘工作体制机制,加强测绘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促进信息化测绘体系转型,丰富和更新全市地理信息资源,深化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加快“数字临沂”地理空间框架的完善、推广应用,积极推进县级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努力提高全市基础测绘保障服务能力水平;加强地理市情监测,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市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1、统一监管,分级管理。

强化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对基础测绘统一监管的职能,统一组织实施测绘基准建设、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绘、航空航天遥感影像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等基础测绘项目,统一提供基础测绘成果,避免分散或重复投资。落实基础测绘分级管理的制度,进一步明确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权限,完善各级政府公共财政对基础测绘稳定投入与持续增长机制,为基础测绘的发展提供保障。

2、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纵向上,注重与全省基础测绘规划的衔接,加强对县(区)基础测绘的指导,协调市、县两级基础测绘的发展,合理安排市、县两级基础测绘项目,避免重复测绘;横向上,注重统筹政府各部门的测绘需求,加强与其他规划的衔接。

3、统一基准,及时更新。

全市严格使用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及时更新基础测绘数据,保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现势性,提高基础测绘的服务和保障能力。

4、保障安全,高效利用。

为充分发挥基础测绘公益性、基础性作用,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完善基础地理信息的共建共享机制,促进基础地理信息的高效利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测绘保障。

5、需求引导,科技推动。

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基础测绘的需求为导向,合理制定基础测绘的发展目标和计划;继续贯彻“人才强测”战略,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靠创新求发展,不断提高基础测绘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进一步完善基础测绘管理机制体制,基本建立长期稳定的基础测绘定期投入及更新机制。初步形成信息化测绘体系,建立完善和统一的基础测绘基准,加快全市基础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的建设和更新,实现全市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建设的新突破。不断加大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继续深化“数字临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应用,创新测绘公共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以在线服务为主的地理信息分发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基础测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探索地理市情监测的内容,技术方法体系日趋完善。应急测绘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基础测绘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和深入,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明显增强。

2、主要任务

健全和完善基础测绘管理体制。完善基础测绘政策法规体系。强化市、县两级基础测绘管理体制,健全市、县级基础测绘管理体系和事业支撑单位,加强测绘的统一监管。初步建立市、县基础测绘经费稳定增长的投入和更新机制。强化市、县基础测绘纵向协调和同级部门的横向联系,促进纵向联动更新和横向共享更新,探索基础测绘网格化持续更新机制,提升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现势性,提升全市基础测绘的整体效能。

建立统一的基础测绘基准。禁止未经审批建设和使用相对独立的坐标系统,统一全市基础测绘基准,确保满足全市测绘工作对基础控制的需要。市、县统筹开展相应等级基础控制网的改造与复测、似大地水准面精化以及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推广应用等工作,加强对测绘控制点成果的管理,完善测量标志和成果管理信息系统,在国家、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服务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完善我市卫星定位连续运行服务系统参考站的建设,增强实时提供定位、授时服务的能力。

丰富和完善全市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加快市、县城区以及乡镇驻地规划区范围内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的获取、大比例尺(1∶500~1∶2000)地形数据的采集、更新以及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的建立、更新,不断满足城镇地籍调查、城乡建设、规划、交通、城管等部门的需要。

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化测绘体系。各级财政要加大基础测绘设施的投入,加强对“3S”技术等基础测绘高新技术应用和研究,加快测绘技术体系改造,努力实现地理信息获取的实时化、动态化,地理信息数据处理的网络化、流程化,地理信息分发服务的在线化和应用的社会化,逐步完善信息化测绘科技体系。不断改善市、县基础测绘技术装备和设施基础,提高测绘安全生产水平,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测绘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新和完善临沂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推进县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完成县级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乡镇紧密围绕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开展“数字乡镇”建设,构建省、市、县、镇互联互通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基础测绘共建共享机制,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基础地理信息网络化分发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省、市、县一体化的基础测绘成果目录分发发布系统,定期更新和发布成果目录,促进测绘成果的广泛应用。加强地理市情监测的研究,提高地理市情产品开发和定期发布能力。

进一步编制和更新综合市、县情地图集、各级领导工作用图以及城区图、交通旅游图等地图产品,不断满足政府科学决策和公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推动地理信息产业发展。遵循在“应用中发展、发展中应用”的工作思路,加快全市地理信息服务模式的转变,研究创新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增值服务模式,积极推出测绘公共产品,大力支持地理信息资源产业化应用,促进车载导航、智能交通、移动通讯、电子商务等“提供定位服务”的领域快速发展,实现地理信息资源增值服务的规模效益,促进带动地理信息产业和测绘行业发展。

切实提高测绘应急服务保障能力。构建和完善市、县联动的应急保障服务体系,编制基础测绘服务保障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加强应急测绘装备建设,形成数据快速获取、处理能力。建设应急测绘资源储备库,建立各方联动的应急测绘保障快速集结机制。测绘应急保障的核心任务是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高效有序地提供地图、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等测绘成果,并根据需要开展有关方面技术、生产装备和设施等的储备。

四、重点工程

(一)基础测绘生产重点工程

1、基础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工程

统一并维护全市基础控制网。加大测量标志保护力度,认真开展测量标志普查、巡查工作,对测量标志进行定期维护,严格落实测量标志管护经费和责任,确保测量标志完好率保持在95%以上;积极探索基于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的测量标志管理新模式,并向全社会及时发布使用。

全市D级GPS控制网改造与复测。开展我市D级GPS控制网改造与复测工程,规划内需新选点埋设GPS点38个,复测150个,不断优化D级GPS控制网,并及时更新控制点成果数据库。

建立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开展我市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工程,充分利用各种观测数据进行统一分析和解算,建立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精度达到±2厘米以内。

建设全市测量标志数据库。整合全市B、C、D、E级GPS控制网成果,实现与原有国家等级控制点成果统一管理。根据测量标志维护、迁建情况及时对数据库进行更新和维护。

加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应用。在现有WGS-84坐标系、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和临沂市独立坐标系的基础上,联测2000国家大地控制网,启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逐步开展我市各类基础测绘成果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工程,力争“十二五”末,转换工作全面完成。同时,对行业地理信息数据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转换提供指导和技术服务。

加快卫星定位连续运行服务系统的应用。配合省国土资源厅做好SDCORS的建设、维护和推广应用工作。SDCORS是全省范围内的一个高精度、高效率、实时快速的GPS连续运行综合信息服务应用网,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位置服务的需求。配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做好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罗庄基准站维护工作。

2、遥感影像数据获取工程

遥感影像的获取应以保障应用为前提,积极争取国家、省基础航空摄影计划支持,加大卫星影像的获取力度,建立遥感影像统筹获取、资源共享机制。与省级规划相衔接,结合我市实际,规划期内获取全市域范围内全色2.5米、多光谱10米分辨率卫星影像1次;覆盖临沂市区范围的全色0.5米、多光谱分辨率2~4米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获取3次,数码航摄影像数据获取1次,使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更新周期缩短至1年。

根据利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全面更新DLG数据的需要,需在建成区200平方公里(1∶4000航摄比例尺)、规划区内400平方公里(1∶6000航摄比例尺)进行数码航空摄影,获取地面分辨率为0.05、0.1米的数码影像数据,分别获取1次。

同时,积极开展充分利用低空无人驾驶飞行器等航摄系统进行航空影像数据的获取,灵活补充遥感影像,满足按需更新、应急保障和新农村建设保障需要。积极推进遥感影像的综合利用,提供社会化服务。

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工程

市、县主要负责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建库与更新工作。小于1∶5000比例尺的基础地理信数据,通过向国家、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获取。在全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与更新中,要探索创新更新机制和方法,创新全面更新、按需更新、持续更新的更新模式和技术方法,在保证现势性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数字线划图更新与建库。数字线划图(DLG)使用频率最高、范围最广,因此应根据按需测绘的要求,推进数字线划图数据采集、更新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探索及时更新与定期更新相结合动态更新机制,探索人—年—镇(街道)网格化持续更新模式,规划期末达到及时更新频率为一年二次,以提高数据采集更新的效率,确保成果的现势性。对主城区1:500比例尺范围全要素定期更新1次,重要要素动态更新4次,其中最后一年更新2次;对市区300平方公里1∶1000地形图及数据库全要素定期更新1次,重要要素动态更新4次,其中最后一年更新2次;对包含临沂工业园(约30平方公里)、临港经济开发区(约40平方公里)、市辖区乡镇驻地约300平方公里的1∶1000地形图及数据库全要素定期更新1次。到规划期末,市区建成区1:500比例尺地形图覆盖范围将增加55平方公里。

数字正射影像图更新与建库。遥感影像数据经正射纠正生成的正射影像数据。根据遥感影像获取周期,制作并更新全市2.5米分辨率卫星数字正射影像数据1次;完成市区1∶500比例尺核心城区和1∶1000比例尺城乡结合部0.5米分辨率的卫星影像更新3次,0.1米和0.05米数码航摄正射影像更新1次。

数字高程模型的建库与更新。数字高程模型描述地貌形态的空间分布并在水利、交通、规划、建设以及防灾减灾等领域中得到应用。利用数字摄影测量方法,完成市区1米格网的数字高程模型的生产和更新1次。

城市三维建模。积极开展虚拟现实场景数据标准、数据获取、快速建模、精细建模等技术的研究,利用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技术,形象直观地再现全市场景,并实现三维和二维地理信息数据叠加。加大现实空间建模投资力度,有效推进不同区域范围、不同精细度的三维现实场景。在25平方公里精细模型的基础上,完成市区约200平方公里的三维地理精细模型建设和更新。各县城驻地建成区建立全覆盖的三维精细模型,并至少更新2次。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与更新。建立全市多尺度、多类型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形成基础地理信息的统一组织和管理。结合基础测绘的更新,联动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完善数据库管理系统,面向应用扩展系统功能,实现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中自动提取公共地理框架数据,满足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数据更新的需要。

地名/地址数据的采集与更新。地名/地址数据是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重要内容,市、县各自负责辖区内各级行政区域地名、街巷名、小区名、门(楼)址、标志物、兴趣点等的名称、位置及属性等的采集与更新工作。地名/地址数据的采集更新工作可与数字线划图更新一并进行,并尽可能与民政、公安、邮政等部门数据共享。

(二)测绘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1、“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工程

“数字临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继续深化“数字临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应用,不断更新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政务版和公众版)内容和服务功能,立足国土、面向社会,加快平台推广和深化应用,服务政府管理决策和信息化建设,支持企业开发地理信息增值服务,满足社会公众地理信息需求。紧密结合临沂的特点,建立完善的更新维护机制,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与部门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与公共平台框架要素数据库的联动更新,规划期末一年更新2次,切实提高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和公共平台地理信息服务的现势性。完成全部县级公共平台建设、实现市、县互联互通、实现服务聚合、实现地理信息和专题信息协同服务。建立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长期投入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确保平台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县、乡镇级数字城镇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依据全省数字城市建设的计划,全面加快市、县、乡镇级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在各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构建统一、权威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开展不少于10个典型应用示范系统,并大力推广。到“十二五”末,确保全市所有县、有条件的乡镇基本建成,并实现纵向互联联通,各级政府部门基于地理空间信息的业务系统建设基本统一到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上来,实现“城乡一体化数字城市”的建设目标,开始向“智慧城市”过渡。

2、测绘成果网络化分发服务系统建设工程

按照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省国土资源厅(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的要求,全面完成市以及有条件的县应完成全部测绘成果网络化分发服务系统建设,并实现省、市、县成果目录服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同时,完善成果目录发布制度,定期发布其它介质的成果目录。

3、测绘档案数字化与建库工程

利用计算机、扫描、OCR、数字摄影、数据库、多媒体、存储等技术把各种载体的测绘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联,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

4、公共地图服务保障工程

利用基础地理数据资源,编制临沂市综合市情地图集,用图集的方式形象地反映全市“十二五”期间自然、经济、人文和社会发展状况。

实施市、县行政挂图编制工程,按照统一内容、统一地图投影、统一幅面、统一表现形式和表示方法的要求,编制县级以上行政挂图,服务各级政府管理决策和社会公众。

实施市、县城区图或交通旅游图以及公众版电子地图等地图编制工程,拓宽我市地理信息(地图)的公共服务领域和应用范围,满足公众对地图产品的广泛需求。

(三)测绘服务保障战略重点工程

1、应急测绘保障体系建设工程

加快航空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系统等相关的应急测绘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测绘应急保障预案和测绘应急保障管理制度,加快应急测绘保障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突发事件应急数据获取能力和数据处理与产品生产能力。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加强测绘应急资源储备,建立涵盖专家、队伍、设备、成果等各类应急测绘保障资源的储备库,完善测绘成果应急调用与提供机制,加快应急保障平台建设,建立应急资源管理、应急决策支持等应用系统,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形成突发事件应急测绘保障资源快速调用和集结联动机制。

2、地理市情监测工程

地理市情监测成为基础测绘的重要内容,以临沂沿河经济带的发展和断裂带地表形变为重点监测对象,积极探索地理市情变化的监测、统计、分析的技术方法和工艺流程,完善地理市情监测技术标准和产品体系,并形成服务能力。

近年来,临沂市沿河经济带的开发比较突出。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完成对沿河带地表变化的动态监测,重点对沿河两岸的土地利用、水域、植被、湿地等生态景观要素与地理市情要素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价。

郯庐断裂带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在沂、沭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即“沂沭深断裂带”,断裂带地表的变形与沉降成为地理市情监测的重要内容。应采用GPS、DINSAR等技术探索断裂带地表的变形与沉降的监测和评价。

3、新农村建设测绘保障工程

及时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对测绘的需求,做好新农村建设测绘服务与保障工作。在优先保障完成土地整治整体改造的村庄的测图工作外,充分利用我市已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航空影像和卫星影像为新农村建设规划、乡镇规划、村庄规划提供测绘服务,做到“一乡一图”、“一村一图”。

有条件的镇、村可基于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开发涉农信息系统,出版农村公共地图产品等。

4、国土资源综合管理保障工程

以全市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为主体,以各级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为基础,构建全市“一张地理底图”,为各级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提供底层支持。集成卫星定位连续运行综合应用服务系统、无线传输系统等技术方法,可动态地为地质环境监测、土地综合整治、国土资源执法等提供定位、监测技术服务,有效地改进矿政、地政管理的信息化手段和批后监管力度。

(四)测绘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基础测绘生产基地建设工程

以市国土资源局测绘院(市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为依托,改造和升级现有的生产场所和生产条件,实施测绘生产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提升基础测绘生产能力。同时要加强基础测绘成果的安全与保密工作,建设异地备份基地,提高基础测绘成果容灾能力。

2、测绘技术装备完善工程

推进数字化测绘生产技术装备完善、更新和改造,不断提高服务器、网络交换、图形工作站等设备配置,扩充存储设备容量,升级现有的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增加计算机安全保密和网络防护设备,提高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存储、管理、交换的能力和水平。

引进无人机航摄系统,丰富有关影像数据获取的手段,增强遥感数据获取的频率和灵活性,并逐步提高为应急保障、新农村建设、国情监测等服务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法制保障

市、县(区)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和《山东省测绘管理条例》规定,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基础测绘的统一监管力度。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信息化建设目标,研究制定、完善有关基础测绘成果开发利用、资源共享、安全保密等方面配套的规范性文件,使基础测绘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加强测绘法宣传,不断增强各测绘执证单位和测绘从业人员依法从事测绘活动的法制意识。

(二)组织保障

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加强对基础测绘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测绘主管部门负责做好基础测绘规划、年度计划和测绘项目的实施工作,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做好基础测绘规划实施的相关工作。

(三)机制保障

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强化纵向(省、市、县)与横向(部门)两个方向的共建共享机制、按需更新的动态更新机制和尺度联动更新机制,形成本地区地理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的联动机制,确保基础测绘与基础地理信息建设的统筹发展,促进基础测绘成果的广泛应用。

(四)经费保障

基础测绘是由政府投入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按照基础测绘分级管理的要求,将基础测绘投入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健全各级基础测绘分级、持续投入和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基础测绘经费管理制度,强化基础测绘的计划管理、项目管理以及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健全基础测绘经费的使用、监管和绩效评估机制,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高政府投资效益。我市基础测绘投资经费由市、县财政以及争取到的国家、省级支持经费组成。

市政府是市本级基础测绘的投资主体,市国土资源局(市测绘地理信息局)行使具体职能,统一组织实施全市控制网建设,大范围、大批量基础地理信息的补测、修测与更新、数据库建设、数字城市建设等工程。根据《测绘生产成本费用定额》(财政部和国家测绘局2009年颁布)标准,部分项目参考当前市场价格计算,规划期内市本级总投资额为8563.392万元。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省的支持,尤其是“中部地区”有关政策的支持。

(五)科技保障

根据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科技兴测”的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测绘事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紧紧把握科技发展方向,不断创新和引进测绘高新技术,注重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信息化测绘水平,提升基础测绘成果的科技含量。

(六)人才保障

根据国家、省有关部署和基础测绘发展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形成结构完整、布局合理、职责分明、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基础测绘组织体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观念,实施“人才强测”战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重点,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使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达到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40%,建立一支设备精良、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专业基础测绘队伍。

(七)安全保障

基础测绘成果属国家密级成果。为了有效解决面向数据的保密性、可靠性、完整性,面向用户的信息鉴别、授权访问控制、抗否认性和可服务性及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等信息安全,在促进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进程中,必须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的有关规定,采取防病毒、防黑客入侵、密码审查、灾难恢复等安全措施,确保密级数据安全,促进基础测绘成果广泛应用。

六、县级基础测绘规划编制

(一)县级基础测绘规划

按照基础测绘分级管理要求,县级国土资源局(测绘地理信息局)应依据本规划会同同级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编制本级行政区域的基础测绘“十二五”规划,报当地政府批准实施。按照财政部、国家测绘局2009年发布的《测绘生产成本费用定额》,测算项目所需经费,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及财政预算,并做好项目的安排和组织实施工作。

编制规划时要加强与省、市“十二五”基础测绘规划的目标、内容、任务、投资规模、时间等方面的衔接。

(二)县级基础测绘任务

各县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划的目标与任务,结合各县的实际,统筹安排各项任务,重点是:全面完成本行政区域测绘基准的建设、复测和维护、测量标志管理与维护工作,以及本行政区域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工作;结合省、市遥感影像数据获取的计划,制定并落实本县域的基础航空摄影和卫星遥感影像数据的获取计划工作;全面完成各县城镇驻地全覆盖的1:500~1:2000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及数字产品的测制和更新,并及时建立和更新县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全面完成县级以及有条件的乡镇级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认真开展县域综合地图(集)、城区图及交通旅游图的编制出版工作;强化基础测绘设施建设。

2011年12月5日印发

 
【关闭窗口】 【字体: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