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公开 >> 正文
索引号 1585729837/lyj/2021-0000005 发布机构 临沂市林业局
公开目录 专项规划 发布日期 2011/12/02
文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标题 临沂市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临沂市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一、临沂市林业“十一五”发展简要回顾.... 1

(一)“十一五”林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1

(二)“十一五”林业发展基本经验... 4

二、“十二五”林业发展形势分析.... 6

三、“十二五”林业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发展思路... 10

(三)基本原则... 10

(四)目标任... 11

(五)总体布局... 12

四、“十二五”林业建设主要任务.... 16

(一)林业生态建设重点... 16

(二)林业产业建设重点... 21

(三)林业支撑保障建设重点... 24

五、“十二五”林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 32

(一)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32

(二)深化国有林场、苗圃管理体制改革... 33

(三)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 34

(四)实施林业综合执法改革... 34

(五)努力扩大林业对外开放... 35

(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35

六、主要政策和保障措施.... 37

(一)严格考核,实行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 37

(二)全民动手,建立全社会办林业的新机制... 37

(三)拓宽渠道,加大政府支持保护力度... 37

(四)探索创新,加强对林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38

(五)依法治林,加强林业法制建设... 38

(六)人才强林,加强林业机构队伍建设... 39


一、临沂市林业“十一五”发展简要回顾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各级林业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省市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抢抓机遇,锐意改革,积极作为,推进林业三大体系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两型社会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为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十一五”林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1造林绿化快速推进,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十一五”以来,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155.8万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168万亩,新育苗17万亩,中幼林抚育面积170万亩,四旁植树近8120万株,至2010年底,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655万亩,林木蓄积量达到136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0.7%。一是,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在顺利实施好长防林、沿海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的基础上,又启动了水系生态建设工程,加强水系绿化、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共建设国家及省级湿地公园3处,拓展了林业发展空间。二是,以荒山绿化为重点,大力推进生态林场建设,共完成5000亩以上的生态林场55处,新造林51.56万亩。三是,统筹城乡绿化一体化,我市提出了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或国家绿化模范市、县的目标,各县区扎实推进平原绿化和村镇绿化。全市共建成国家绿化模范县1个,省级绿化示范乡镇11个,省级绿化示范村220个;市级示范乡镇64个,市级示范村500。全市森林资源大幅度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2、林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2010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实现367.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97.9亿元,第二产业263.5亿元,第三产业5.7亿元;林产品贸易额突破6亿美元。目前,我市林业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基地建设为基础、精深加工为带动,多主体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6:71:3。二是,产业集群继续壮大,产业竞争力实现新提升,优质林产品数量大幅提高,全市有4个县林业产业总值过50亿元。三是,一、二产业成效明显。全市经济林产量每年稳定在200万吨以上,人造板业位居全省第一和全国前列,我市被授予“中国板材之都”称号,林业经济迅速发展,大力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发展继续保持优势地位,其中:木材生产加工、果品储藏加工、森林旅游、林木种苗、花卉、野生动物驯养、林下种养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十一五以来,全市累计生产各类人造板(主要有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等)3040万立方米,年均约占全省人造板产量的1/3以上;各类经济林产品产量年均近190万吨以上;花卉种植面积10万亩,森林公园达到17处,旅游门票总收入1.1亿多元。

3、应急处置和依法治林能力不断提高,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一是,加强森林火灾防控能力和责任、措施的落实,制订并实施了森林防火中长期基础设施和专业队伍建设。市县(区)森林防火组织指挥、预警预报和林火扑救三个体系建设以及预防和控制林火的信息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森林防火逐步走上规范化、经常化、法制化轨道,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内。二是,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落实了市县(区)政府和林业部门的防控责任,推进测报防控能力建设。对森林有害生物实行工程治理,森林病虫害成灾率控制在3.8‰以内。三是,林业综合执法工作稳步推进。已建立健全了森林公安、资源林政管理、森林植物检疫、种子苗木检测等专业执法队伍,森林植物检疫和木材运输管理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其中市(县)森林公安机构已纳入地方公安序列。林业管理正在由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转变,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能力显著提高。全市先后开展了保护森林资源“三号行动”、“春雷行动”、“猎鹰行动”、“候鸟行动”等专项执法行动,共查处林业案件0.8万多起,林业案件的查处率达到90%以上,对重大林业案件进行挂牌督办,限期结案,公开曝光。加强了林地资源管理,共办理征占用林地申请68项,审核审批面积9327亩。加强木材运输管理和林木采伐管理,有效治理公路“三乱”。通过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和综合执法,林业资源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4、林业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为林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一是,通过试点和全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在费县、蒙阴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市全面展开,市县(区)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林改摆到重要议事日程。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在此基础上,各县(区)在认真搞好回头看的基础上,按照上级部署,加快配套改革,在林权抵押贷款,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同时抓紧建立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加强林权保护管理,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二是,国有林场改革稳步推进,有5个县成立了国有林场总场,通过“三定”把林场职工的劳动保险和工资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把森林防火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得到有效地保护。三是,强林惠林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为林业改革发展与兴林富民提供了有力保障。林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林业公共财政支持制度初步建立;造林、育苗、良种和森林抚育经营管理及湿地保护补贴补偿改革相继出台;集体林地生态效益补偿标准逐步提高;金融扶持政策和税费优惠政策取得了重大进展。

5、林业基础工作日益坚实,服务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一是,科技兴林工作全面加强。围绕林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加强科技攻关,在许多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全市共取得林业科技成果5项,其中2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全市选育林果、花卉新品种10多个,主栽树种良种化率达到90%以上,森林认证和林业信息化、标准化步伐不断加快,林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初步形成。二是,机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市、县两级森林防火、森林公安、林业改革、森林认证等机构得到加强。森林公安业务和装备经费已列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并加快了森警金盾工程建设步伐,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联网,全市95%的县级森林公安科和林场派出所的设施和装备建设达到三级以上的标准。林业执法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二)“十一五”林业发展基本经验

1、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真抓实干。“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把林业发展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和构建“两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环节,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给予高度重视。200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全市林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林业建设的主要指标纳入了市委、市政府考核地方党委、政府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中。在“两型社会”建设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中给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各级党委、政府把林业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为林业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

2、坚持以工程项目带动林业发展,整体推进区域绿化。在积极实施好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淮太防护林体系工程、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同时启动水系生态建设工程、世行贷款生态造林、绿化山东、绿染沂蒙等工程造林项目,加快推进荒山绿化、平原绿化、农田防护林工程、城乡绿化、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通过重点工程实施和不断完善林业政策,加大强林惠林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为林业长期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统筹推进林业三大体系建设,加快现代林业发展。正确处理好生态与产业的关系、兴林与富民的关系、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的管理,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不断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把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建设绿色家园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林地潜力,通过积极发展林产品加工业、森林旅游、林下经济开发等产业,特别是大力培植木业、银杏、金银花、杞柳等具有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林业产业,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始终做到抓产业、促生态、努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开创现代林业发展的新局面。

4、坚持改革创新,持续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始终坚持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来拓展发展优势,稳定扎实地推进和深化林业改革,通过加快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场圃等各项改革,积极促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激活各类林业生产要素,极大地调动全社会各类主体参与林业发展的积极性。不断增强林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5、多渠道筹资,支撑林业建设稳定持续协调发展。围绕生态建设大局和现代林业发展需要,紧紧抓住国家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的有利时机,以规划和项目为依托,努力争取国家和省加大对我市林业的扶持力度。在坚持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积极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招投标等形式,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经营或联合开发林业。争取林业长期信贷优惠政策,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符合林业特点的中长期低息贷款的信贷投入机制,并加大各级财政贴息扶持力度。同时,充分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商直接投资和无偿援助。最终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稳定的资金投入主渠道,社会投资为辅助,民间融资为补充的生态林业投入体制,确保林业建设的顺利开展。“十一五”期间,全市林业投融资总量达到12亿元,大量的资金投入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林业建设的顺利开展。

6、坚持科技兴林、人才强林是全面提升林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实施科技兴林战略不断建设和完善科技创新和成果专业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林业科技引领发展支撑建设,服务全局的能力,注重引进和培养人才。林业科技人才队伍在我市现代林业发展中心支持作用日益明显。

二、“十二五”林业发展形势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林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时期,也是发展现代林业,全面推进绿色沂蒙和生态临沂建设的关键时期。

从国际形势变化看,首先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林业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减少毁林、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城市森林,为我国林业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提供了重要机遇。同时,如何实现扩大森林面积与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同步,显著提高森林固碳能力,也是我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主要挑战。其次是,林产品贸易问题。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世界林产品市场需求减弱,加之全球资源、市场争夺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和碳关税、森林认证等绿色贸易壁垒,使我国林产品出口受到较大影响,客观上也对我国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带来巨大的外部压力。随着全球资源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世界传统木材出口国将进一步收紧甚至限制原木出口,对于木材对外依存度在40%的我国来说,木材安全形势将十分严峻。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木材自给能力已成为现实选择。

从全国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了必须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将进一步加剧,生态问题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林业具有的生态、经济、社会、碳汇和文化功能,将在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拓展发展空间、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变贡献积极力量。胡锦涛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的“双增目标”已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成为国家目标和行动计划,为“十二五”期间大力增加森林资源,加强森林保护和经营,充分发挥林业碳汇功能和潜力提供了有力保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建设,把加强生态建设、加快林业发展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在建设生态文明、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促进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赋予林业新的使命和更高要求。确立了生态优先、产业支撑、文化引领的林业发展思路。国家把沂蒙革命老区纳入享受国家中部政策的范围,为我市林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政策机遇。全省相继启动了水系生态等建设工程,将种苗、花卉和经济林纳入全省农业五大产业振兴规划中,进一步建立健全林业支持保护体系,加大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为现代林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

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看,林业作为主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战略和重要地位。“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和改善民生建设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林业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林业产业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提供了外部条件和动力,对林业生态建设与社会化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临沂林业的历史机遇,推进我市林业创新跨越式发展。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林业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从总体上讲,我市林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仍很突出,造林绿化和资源保护的压力依然很大,树种和产业结构单一,森林资源总量偏少。我市林业在保持多年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进一步凸显,使“十二五”林业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造林难度大、巩固成果难。生态建设任务仍十分艰巨,目前全市剩余的宜林地大部分为干旱贫瘠的荒山及荒滩,是难啃的硬骨头。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造林成本也越来越高,但各级对林业的投入,特别是对荒山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的投入却没有得到相应增加与保障。二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森林质量和效益低,作为全国重要的木业加工和板材物流中心,对市外和国外进口木材的依赖度过高,受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冲击和影响较大。林业整体供应能力特别是生态产品的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的矛盾非常突出,而且将长期存在。同时产业发展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高端产品比重低,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意识不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三是,森林资源保护的压力加大。近年来,很多用地项目向林业转移,导致林地、湿地资源流失现象日趋严重,森林经营管理粗放、效益不高。如何提高森林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的增加,林业自然灾害也随之频发,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面临空前的压力。四是,林业基层基础工作比较薄弱。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特别是基层林业工作站不够健全,服务手段比较落后,林业专业组织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亟待加强和规范,国有场圃基础设施落后等难题迫切需要解决。五是,林业科技创新的能力还比较弱,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效率还不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

三、“十二五”林业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优先、产业支撑、文化引领”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两型社会”建设为重点,以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为抓手,以绿色沂蒙和生态临沂建设为目标,坚持高点定位,强化多点支撑,坚持改革与发展相结合,坚持兴林与富民相结合,坚持科技兴林和依法治林,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强化森林抚育经营,统筹推进林业生态、产业和文化三大体系协调发展,全面加快现代林业科学发展步伐,为建设经济文化强市做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思路

“十二五”时期,我市林业建设发展实施“一二三四”的总体工作思路。

1、围绕一个中心。就是把建设现代林业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提高森林质量,实现绿色增长,积极开发和不断提升林业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努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

2、加快两个增长。就是要加快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双增长”。通过广泛发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进一步加快国土绿化进程,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森林经营,实现活立木蓄积快速增长,保障全市生态安全、木材安全,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3、建设三个体系。就是构建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实现现代林业建设三大目标。

4、实现四个突破。就是要在林产工业、林下经济、果业和苗木花卉、森林经营等四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三)基本原则

十二五”期间,既要加快林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又要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更好地服务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大局。

一是,坚持生态、产业、文化三大体系相协调,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将林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林业转方式调结构与扩大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

二是,坚持科学经营、依法治林、持续利用,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施策,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兴林、人才强林。

三是,坚持深化改革和开放,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使林业生产关系不断适应和满足新时期林业生产力发展需求,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同时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大林业发展空间。

四是,坚持把改善民生和兴林富民作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改善林区民生。

五是,坚持多元化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打破部门、区域和所有制的限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共同发展林业产业的新格局。

(四)目标任务

2015年,净增造林面积100万亩,全市林面积达到7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林业产业总产值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进一步加快林业三大体系建设,林业物质、生态、文化等多样性产品供给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形成现代林业发展的基本格局。

203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40%以上,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要林产品供给能力大大提高,建成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和完善的林业发展长效机制

“十二五”林业发展具体指标:

1、完成新造林100万亩,森林覆盖面积达到750万亩;

2、林木蓄积量1800万立方米;

3、林业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20%,“十二五”末达到1500亿元;

4、新建农田林网50万亩,农田林网化面积达到95%以上;

5、森林抚育面积175万亩;

6、林业经济林发展规模达到400万亩;

7、义务植树年均0.16亿株;

8、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0%以上,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0%以上;

9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10个,约占全市面积的10% 左右,湿地修复面积4.5万亩,使80%重要湿地、90%的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10、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2.5‰以下,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下;

11森林公园总数达到20处,面积39万亩,年接待森林旅游人数300万人次,森林旅游直接超过5亿元;

12、林木种苗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3万亩,产值超过30亿元;商品林造林良种使用率达到90%以上,生态林容器育苗率达到80%

13、水果面积恢复到120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180万吨;干果面积发展到80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果园10万亩,干果产量达到10万吨;

14、建成原地保存库2个、专属或专项保存库达到10个,总规模达到1000亩以上。

(五)总体布局

根据我市的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区域特征及决定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林业建设现状及其主导功能差异。参照国家及省国土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和规划要求,在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林业文化体系分别进行规划。

1、林业生态体系

结合我市的森林资源分布、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以及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提出我市生态治理规划。我市地形起伏较大,是全省的水源重要涵养区,也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将我市从地域上划分为四大生态恢复区。

1)北部山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重点生态恢复区

该区域是全市的水源主要涵养区,也是山东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包括平邑、费县、蒙阴、沂南、苍山北部和沂水中北部,总面积687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0%

治理主攻方向:一是,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该区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二是,对荒山荒坡大力植树种草,有计划的实行退耕还林,努力增加森林植被;三是,对土薄干旱的山坡地,重点实行封山育林,恢复自然植被;四是,对河旁、渠边、田边和地堰,本着因地适树,见缝插针的原则,搞好植树种草。

重点实施山东省沂蒙山区综合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水系绿化工程、淮太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珍稀树种造林工程、森林健康工程、城镇人居环境绿化工程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2)东部丘陵综合生态恢复区

该区域包括沂水南部、沂南南部等,总面积271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5%

治理主攻方向:在抓好淮太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纵深沿海防护林工程、珍稀树种造林工程、平原绿化工程、“绿染沂蒙”荒山绿化工程、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和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等工程的基础上,有计划的进行退耕还林和山地丘陵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大力实施森林健康工程,以生态公益林建设为重点逐步改建林种、树种结构。到2015年基本完成宜林荒山荒滩的绿化任务。

3)中南部平原绿化示范区

该区域主要包括兰山、河东、罗庄、郯城、苍山南部、费县西部等,总面积480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0%

治理主攻方向: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及农田林网,逐步建立起稳固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从根本上解决区域水土流失问题,遏制风沙化和荒漠化土地的扩展,使盐碱、风沙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控制,沙荒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重点实施水系生态建设、平原绿化、农田防护林、绿色通道建设工程、淮太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城镇人居环境绿化工程等林业重点建设工程。重点抓好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种苗花卉基地建设,强化沂河、沭河、祊河湿地资源保护与恢复。

4)沿海综合生态恢复区

该区主要包括莒南县(含临港产业开发区)、临沭县和沂水县,土地总面积3788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15%。其生态危害主要表现为台风、海潮、海雾和水土流失,是我市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之一。

治理主攻方向:突出抓好沿海纵深山地丘陵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逐步改建林种、树种结构。到2015年全面完成宜林荒山荒滩绿化,满足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需要。

重点实施沿海防护林、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城镇人居环境绿化工程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

2、林业产业体系

根据我市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总体规划目标,重点对木材加工利用、果品贮藏与加工、种苗和花卉、森林旅游等进行规划和布局。

1)木材加工业产业

一是,以替代进口和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木浆造纸业。尽快扭转我市造纸工业木浆比重低、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被动局面。二是,对现有人造板加工企业进行系统整合,重点抓好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着重开发有市场前景的中高档胶合板、中密度纤维板、结构刨花板、模压制品及家具等深加工产品。三是,以“中国板材之都”这个金字招牌为基础,抓好人造板工业布局的整合提升,以临沂三区、费县、临港产业开发区等为重点建设中国最大的木业加工基地及会展物流中心,坚持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为目标,成立标准联盟,打造区域品牌,资源共享、抱团发展,做大做强板材加工产业。

2)果品贮藏加工产业

重点抓好板栗、杞柳、银杏、核桃、桃、梨和金银花等名优经济林产品的贮藏、保鲜与加工。到2015年,40%的果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贮藏保鲜、加工能力达到同期产量的30%,出口量达到同期产量的15%以上。

3)种苗和花卉产业

以调整、提高为重点,突出抓好鲜切花、干花制品等名优花卉基地建设,引导发展组培花卉,提高插花艺术交流与发展,进一步优化花卉产品结构,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和出口创汇能力。同时,加快花卉信息、流通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及野生花卉种类的保护和利用。要增加高档花卉和干花的生产能力,加强对野生花卉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4)森林旅游产业

以实施沂蒙好风光战略为总抓手,以蒙山、孟良崮等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为重点,以现有29处国有林场为依托,进一步整合资源,建设大蒙山国家森林公园,打造国内一流国家级森林风光旅游区。大力推进森林旅游业的产业化进程,建立健全森林旅游经营服务管理体系。到2015年,在全市范围内初步建立集旅游、观光、度假、养生、科研于一体的森林旅游体系。

3、林业文化体系

利用地处沂蒙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多的优势,结合临沂区域生物资源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特点,以红色旅游为依托,积极推动生态文化建设,努力构建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态文化体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坚持严格保护、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利用、协调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森林公园体系。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加强湿地公园建设。选择一批典型性、代表性且交通便利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文明教育深入扎实的学校、团组织命名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或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加强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四、“十二五”林业建设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临沂将围绕林业生态、林业产业和林业支撑保障三大重点,积极实施工程带动战略,推动全市林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一)林业生态建设重点

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以水系生态建设为重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加强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森林抚育经营,重点实施十二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建设城乡宜居生态环境,确保国土生态安全,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

1、临沂市水系生态保护带建设工程

工程建设范围基本涵盖全市,是“十二五”期间我市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生态防护林带建设、水源地山体绿化、平原区农田林网和湿地保护与恢复等。该项工程自2009年开始实施,规划到2015年,全市水系生态带建设共完成新造片林146万亩,其中:防护林98万亩,用材林13万亩,经济林29万亩,特用林6万亩;完善农田林网94万亩,新建农田林网79万亩。工程建设期为2009-2015年,规划总投资16.85亿元

2、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工程范围涵盖莒南县(含临港产业开发区)、临沭县,并辐射至沂水等县区。主要建设内容为纵深防护林和示范林建设,到2015年规划总任务为4.44万亩。到2015年工程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基本构筑成沿海综合防护林体系,将台风和风沙带来的自然灾害降低到最小。

3、淮太流域防护林工程(长防工程)

工程覆盖全市范围,主要涉及兰山区、河东区、罗庄区、蒙阴县、沂水县、沂南县、莒南县、平邑县、临沭县、费县、苍山县、郯城县的12个县()。到2015年项目规划造林总任务6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60万亩。主要是通过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建设多林种、多树种、多功能、多效益的生态防护林体系,使区域内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从而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沂蒙山区综合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近年来,在国家及省的大力帮助与支持下,全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目前全市宜林荒山面积仍有60万亩,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最为繁重。到2010年底,全市未绿化的荒山造林面积仍占全省的四分之一以上,

且皆是深山、远山,是该区域内生态最脆弱、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该工程区域内是中国东部唯一没有完成绿化的山区,有近4000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没有得到有效治理。自然灾害的频发及减灾、抗灾措施的乏力严重阻碍了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该区域成为全市乃至全省人均收入最低和经济最欠发达的地区,也是山东省生态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该区域造林难度大、所需投入多,加之临沂市、县两级财力相对薄弱,亟需国家与省加大投入,通过采取工程造林的措施,并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来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该工程实施的建设内容主要有:宜林地造林75.8万亩,疏林补植2.68万亩,地堰植树9.76万亩,中幼林抚育75万亩及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总投资160336万元。其中宜林地造林成本为每亩1600元。该工程规划建设期为2008-2015年(注:该项目山东省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宜林地造林312.9万亩,疏林补植21.45万亩,地堰植树15.75万亩,中幼林抚育309万亩及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总投资402502.6万元)。该工程实施后将使临沂市乃至整个沂蒙山区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得到修复,并可产生巨大的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据测算,工程实施后每年可增加劳动力岗位4000个,产生森林综合效益价值46.38亿元。

5、平原绿化工程

全市平原面积969万亩,占总面积的38%,其中,宜林网面积368.9万亩,平原绿化任务很重。要继续推进平原绿化工程,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基本农田保护的关系,构建以农田林网为主体,网、带、片相结合的高标准平原防护林综合体系。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荒滩、荒沙、荒地、荒沟区域的成片造林;农林间作;城镇驻地绿化和村庄绿化等。“十二五”期间,新造片林150万亩,新增及完善农田林网1464万亩。基本实现平原森林覆盖率35%的生态市建设绿化目标。

6、岸堤水库等饮用水源地绿色生态林业保护体系建设工程

为确保临沂市区生活用水质量,有效解决水库流域生产发展问题,在岸堤水库、跋山水库、许家崖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区实施饮用水源地绿色生态林业保护体系建设工程,工程涉及蒙阴、沂水、沂南、费县4县的25个乡镇。通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森林健康经营、绿色无公害生态型林果生产经营,全面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控制林果面源污染,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岸堤等水库饮用水源地绿色生态林业保护体系。规划完成植树造林40万亩,其中荒山造林20万亩,退耕地造林6.1万亩,封山育林8 .3万亩,道路河滩造林5万亩;广泛开展乡村四旁植树、地边地堰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完成植树造林12万亩。区域内森林覆盖率达到58.73%以上。总投资36700万元。

7、沂河(河)、沭河生态长廊建设工程

实施高水平沂河(河)、沭河两岸造林绿化工程。把沂河(河)、沭河两岸建成各具特色的景观带、旅游带、生态带、文化带,展示“大临沂、新临沂”的新形象。工程范围包括沂河、沭河及其支流祊河水系流经的11个县区、涉及有关乡镇50个,规划总长度800公里,总投资17345.54万元。

8、低产低效林改造工程

针对我市森林质量差、林地产出率低、森林经营粗放、林业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进一步加大低产低效林改造力度,规划2011-2015年完成以用材林、防护林、特色经济林为主的中低产林改造80万亩。通过改造,使林分生长量大于同等立地条件平均生长量50%以上,综合效益提高80%

9、城乡人居环境绿化工程

该工程以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为目标,以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市县(区)创建以及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统筹城乡绿化一体化。城市绿化重点搞好城区公园及绿地、河流及道路林网等相结合的城市森林建设,规划城市绿化率达到42%以上。村镇绿化重点搞好“绿化示范村镇”建设。绿化示范村建设标准要求行政村辖区内绿化覆盖率要求平原村25%以上,半平原半山区村35%以上,山区村50%以上。绿化示范镇建设标准要求平原绿化示范乡镇森林覆盖率不低于24%,半平原半山区乡镇不低于30%,山区乡镇不低于40%。

10、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

对列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国家、省、市级森林生态效益范围内的林地279.7977万亩(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146.1277万亩,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98.68万亩,市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34.99万亩)继续实行全面管护。加强补植补造和抚育管理,促使其生态功能最大化。

11、湿地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全市新建罗庄区武河湿地、临沭沭河古道、沂河的沂南和沂水县段等国家及省级湿地公园4处,面积4.5万亩,使全市湿地公园达到16处。同时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对湿地公园采取退耕还滩、封滩育草、野生植被恢复、疏浚河道、修建引水渠、溢流坝等方式,恢复、治理6万亩湿地,逐步改善湿地生态环境,进行湿地恢复和基础设施建设。

12、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

该工程涉及全市12个县(区)。加强对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林分质量,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对郁闭度0.8以上的中幼林进行抚育;对疏林地、无培育前途的林分或灾害危害严重的低质低效林进行改造。对生态区位重要的低质低效林,通过加大培育、科学改造,使其逐步形成树种多样、层次复杂、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公益林;对水热资源丰富、生态条件较好地区的低质低效林,通过加大投入、集约经营,使其形成速生、丰产、高效的商品林;对郁闭度小于0.5的低质低效林实施封山育林,通过封禁、适当补植改造等措施,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提高林分质量。

(二)林业产业建设重点

1产业基地建设

1)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以沂、沭河等300余条河流沿线为主,重点在河滩地、荒地发展以杨树为主的丰产林及环城林带,大力营造丰产林、丰产路、丰产林网。到2015年新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30万亩。主要是利用贴息贷款和世行等外资项目,依托大中型纸浆、人造板企业营造林纸、林板一体化工业原料林基地。

2)名特优新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改造、新建名特优新经济林基地200万亩。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基本消灭低产劣质园。以兰山、罗庄、河东三区和郯城、苍山、费县为主,建设以乡土树种为主的中高档盆景盆栽花卉基地;以兰山、河东、郯城、沂水为主,建设鲜切花基地;以兰山、罗庄、河东、郯城、平邑、沂水为主,建设一批绿化观赏苗木基地;以平邑、沂水为主,建设药用、食用花卉基地;以罗庄为主建设兰花基地。

3)木本粮油基地建设工程。费县、蒙阴、沂水、莒南、郯城、平邑、沂南7县区是我市木本粮油栽培的重点区域。主要有板栗、银杏、核桃、山楂、柿子、枣、文冠果等。至2015年全市发展木本粮油总面积200万亩,其中日本栗40万亩、核桃30万亩、制饼柿20万亩、黄连木20万亩、花椒15万亩、文冠果30万亩、银杏15万亩、扁桃10万亩。全市65%以上木本粮油基地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面积达到250万亩,并通过无公害食品认证。重点培植龙头企业30家,争创国家级名牌产品8个,省级名牌产品15个。板栗、银杏、核桃、文冠果、枣、黄连木等优势产品实现出口深加工,重点发展的文冠果、黄连木实现良种率达到90%以上。

4)大径材培育工程。以全市国有和集体生态林场为主要基地,以杨树、楸树、榆树、刺槐为主栽树种,重点培育改造大径材50万亩,规划投资25000万元。

5)生物质能源林建设工程。在蒙阴、费县、沂水县等石灰岩为主的山区、丘陵地区发展以文冠果、黄连木为主要树种的生物质柴油基地30万亩。

6)森林公园建设工程。规划全市森林公园总量达20处,经营面积60万亩,重点加快国家及省级森林公园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精品景区、森林旅游示范县和示范村建设,开展好森林旅游节庆活动;重点把蒙山打造称国内一流山岳型森林生态旅游景区,促进全市森林文化体系建设。

2、木材加工产业

加快千亿级板材产业集群建设步伐,大力推动木业园区及其物流业发展,在兰山、费县和临港产业开发区发展3-5处百亿级木业加工园区。重点扶持林板、家具企业,提高环保标准和产品质量,在新港和立晨等企业建立5处研发中心和院士、博士工作站,在产业联盟标准制定和创建自主品牌上下功夫。市县(区)出台相应的扶强扶优政策,推动木材加工业进一步转方式、调结构,提高产业聚集度和关联度,拉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不断转型升级。2015年,人造板生产能力3000万立方米,生产家具160万套,编织生产能力达到8000万件。

3、果品储藏加工产业

重点发展银杏、核桃、板栗、桃、苹果等系列产品储藏加工。加快特色果品基地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建设,建立相应的优质果品加工贮藏原料基地。在果品生产能力稳步增长的前提下,鼓励企业有重点地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及设备,加强科技攻关与技术创新,消化与创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与知名品牌、推动产业升级;加强优质林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拓宽销售渠道。要引入和推广现代果品市场营销模式,积极培育和支持代理、批发、信息服务等中介组织,完善市场体系,同时以市场为依托,完善果品保鲜信息系统和市场信息网络,培育壮大市场的中介组织,支持和发展多种专业合作组织,走产、贮、加、科、工、贸一体化道路,增强发展能力。

4、林木种苗花卉产业

加强苗木花卉种质资源保护和新品种的引进、选育、繁育工作,加强苗木花卉示范基地和绿化观赏苗木基地建设,推进一批花木产业集聚区建设,使之成为集新品种研发名优花木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创新和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集约化、规模化高效示范园区。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高附加值的苗木花卉,形成一县(区)一类、一镇(乡)一种、一村(居)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重点发展鲜切花和设施栽培,做大做强平邑金银花、河东海棠节和罗庄鲁南花卉奇石展会等活动。2015年,全市花卉种植面积扩大50%以上,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3万亩,总产值30亿元以上。

5、林下经济产业

按照以林为主、保护第一、集约经营、规模发展、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充分发挥和利用林业资源多功能的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扶持林牧、林鱼、林菌、林草、林药、林粮、林蔬等林间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积极引导和扶持林间生态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建设节约型立体林业,促进农民增收、林业增效,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无公害产品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到2015年,全市立体林业经营面积发展到200万亩。

6、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业

积极引进、培育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加快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利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行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认证制度、卫生制度和统一标识制度。

(三)林业支撑保障建设重点

1、森林资源保护体系

1)森林防火体系建设。根据我市森林资源现状及国家和省级重点森林火险区的界定,以蒙山国家及省级重点火险区为中心,全面加强森林防火的预防、扑救和保障三大体系建设,计划以北部5个山区县(区)为重点实施六大工程建设。一是,市、县级森林防火指挥中心网络建设工程。在搞好临沂市森林防火预警监测和指挥与扑救中心的基础上,在北部5个森林防火重点县(市、区)建立县级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实现省、市、县三级森林指挥中心联网。二是,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工程。在5个重点县建立专业森林消防大队,在重点乡镇建立森林消防专业中队,加强防火专业队伍训练和营房设施建设,配齐配强扑火机具、通讯工具、运输车辆和安全防护装备。三是,林火监测预警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观测了望台网络,使重点林区监控了望面积达到80%以上。四是,森林防火培训演练基地建设工程。在费县塔山国有林场建立一处市级森林防火训练基地,重点对各级森林防火指挥和消防专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防火实战演练,提高组织指挥业务能力和自身防扑火技能。五是,扑火物资储备库建设工程。在市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及5个重点县及重点国有林场建立一处省级和5处市级森林防扑火物资储备库,做好抢险救灾的应急物资准备。六是,防火阻隔网络建设工程。计划建设工程林火阻隔网络300公里。工程完成后,将在全市主要林区形成一个以生物防火林带为主体,自然和工程阻隔有机结合的闭合式森林防火网络,达到“外火烧不进,内火烧不出”的防火效能。

2)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坚持实行全面防治和重点突破的原则,并综合协调运用营林、生物、基因、人工、物理和化学等防治措施,着力促进病虫害防治工作由治标向治本转变,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逐步实现森林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在全市范围内划定四大治理区,即山区、沿海防护林病虫害工程治理区、美国白蛾工程治理区、松线虫病虫害工程治理区、杨树病虫害工程治理区。同时针对各治理区的特点,重点抓好四项建设工程,即森林病虫害测报网络体系建设工程、森林植物检疫网络体系建设工程、森林病虫害防治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工程、技术培训和队伍建设工程。

3)森林公安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森林公安工作要达到“队伍正规化、执法规范化、警务信息化、保障标准化的建设目标,具体是:市、县两级森林公安机关在名称规范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为林业主管部门管理的二级行政法人单位,具有独立的刑事、治安执法权限,实现由管理型向实战型转变;健全机构,进一步调整森林公安机构设置布局,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加强设施设备和装备建设,实现90%的森林公安机关达到相关装备标准,全部实现独立或相对独立办公用房;100%的森林公安机关接入“金盾网”,建立全市森林公安综合信息网络,实现警务资源信息共享;强化森林公安执法能力建设和林区治安综合治理,达到林区内重特大破坏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得到有效遏制,林区社会治安稳定;壮大队伍,全市森林公安机关民警达到齐编满员。

4)林政执法体系建设。一是,全面实行林政稽查制度,加强对森林资源源头、木材经营加工集中区等的巡逻稽查,构建以林业行政执法队伍为主体、基层群众护林组织为依托,专群结合、动静有序、防打有力的管护体系。二是,加强木材检查站建设和管理,合理调整木材检查站布局,全市形成木材流通监督网格化管理。三是,加强执法队伍基础设施建设。以“装备精良、保障有力”为基本要求,加快执法队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执法办案条件。四是,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省、市、县三级森林资源保护和林政管理的网络化建设,把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全面纳入信息化管理轨道。

2森林资源管理和监测体系建设

1)林地、林权和林木采伐管理。着力推进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加强以林地为核心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明确林地范围、性质和权属,落实到山头地块。建立林地质量评价定级制度,确定林地保护利用方向和重点,根据分类分级实行差别化保护利用政策。严格林地管理,进一步规范林地预审和专家评审制度,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的审核工作,实行年度林地占补平衡,确保“十二五”期间实现林地保有量750万亩的目标。建立与林权管理相配套的综合管理服务机构和平台,实现全市林权登记与管理的统筹化。深化林木采伐管理改革,继续推行和深化公示制度、林木采伐许可电子化管理制度。规范木材运输和经营加工管理,打击非法采伐,实现年木材定额采伐控制在77.5万立方米的目标。

1)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度,加大执法检查和案件查办督办力度,严厉打击涉林犯罪行为。一是,森林资源宏观监测。按照国家林业局的部署每五年进行一次。二是,森林资源普查。为掌握森林资源状况及其消长变化,建立森林资源档案和森林资源数据库、图库,每五年进行一次。三是,森林资源年度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全市每年的森林资源消长变化,为及时掌握全市每年的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加强监督检查林业生产和森林资源管理,提供森林资源年度动态监测数据。四是,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监测。建立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监测体系,以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五是,土地沙化、荒漠化监测。六是湿地资源监测。

2)森林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认证体系建设。制定林地质量、森林质量、森林环境质量、森林景观等森林资源的评价标准和价值评价标准,建立完善森林资源效益评价体系,强化森林资源认证体系建设。开展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和林业资产评估工作。一是,建立森林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认证体系。制定林地质量、森林质量、森林环境质量、森林景观等森林资源的评价标准和价值评价标准,建立完善森林资源效益评价体系,强化森林资源认证体系建设。开展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和林业资产评估工作。二是,建立林业工程建设质量及生态效益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重点建立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和农田林网等建设质量和生态效益评价标准及其评价体系,实现科学评价林业建设及森林生态效益的目的。

3)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及良种基地建设。一是,开展全市林木种质资源清查,编制临沂林木种质资源信息库。二是,进行林木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评价。在林木种质资源全面普查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手段对我市林木种质资源的遗传质量及多样性进行评价,确定林木遗传资源保存和利用的工作重点。三是,因地制宜地开展林木种质资源的保存。根据树种经济价值,遗传资源状态和丢失程度,以原地保存为主兼顾迁地保存和离体保存,科学、系统地建立起林木种质资源保存体系。规划到2015年,在全市建立12处林木花卉种质资源库。重点建设临沂市乡土树种种质资源基因库;临沂市杞柳种质资源基因库;费县大青山刺槐良种基地;兰山区金、银雀花种质资源库;兰山区桂花种质资源库;罗庄区长寿果种质资源库;河东区海棠种质资源库;郯城县银杏种质资源库;平邑县金银花种质资源库;沂南县沂河林场黄连木种质资源库;费县塔山林场刺槐、黑松采种基地建设;沂水县沂山林场刺槐、黑松采种基地建设。

4)林木良种选育和林木品种审定。搞好良种区域化布局和林木良种选育基地布局,在“十一五”新建林木良种基地基础上,以国有林场采种和良种繁育基地为中心,组成全市的林木良种选育体系。同时积极进行林木良种繁育和引种,提高全市林木良种出圃率,提高林木良种使用率,促进全市林木良种化进程。林木品种报审必须严格进行区域化试验,依法维护林木品种审定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林木良种推广的准确无误。

5)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国有林场29处,经营总面积35.3万亩,是我市的生态核心区和森林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坚力量。目前,国有林场普遍存在交通、通讯、饮水、用电、办公、住房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等困难。“十二五”期间将加大投资力度,重点扶持国有林场,将其所需投入纳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尽快改善水、电、路、通讯、住房等基础设施条件,力争“十二五”末国有林场基础设施等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6)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加快全市湿地资源的规划报批和实施工作,在完成好湿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好国家及省级湿地确定和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价值功能评价。争取上级有关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保护补助投入,加强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2015年,建设武河、沂河、沭河古道、祊河等国家及省级湿地公园16处。

7)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重点做好陆生野生动物和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加强珍稀濒危物种拯救与放归自然工作。宣传发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出台和实施好有关动植物驯养繁殖、捕猎、经营利用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加强植物园建设相关措施。

3、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1)林业标准化与质量监督体系。以生态环境与工程、经济林及产品加工、园林花卉、木材及加工品为重点,加快林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林业标准化示范,有计划、分重点地在全省新建市级林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0个,争取创建国家、省级林业标准化示范县3-5个,健全示范网络。强化质量监管,构建质量技术监督体系。加快推进森林认证、无公害林产品认证工作,提高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产品质量与安全水平。

2)林业生物技术与良种培育科技工程。充分利用乡土的和引进的优良种质资源,进行林木种质创新,选育速生、丰产、优质、抗逆性强、抗病虫的林木新品种,为全省建设稳定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提供根本保障。创新重点放在耐旱耐瘠薄耐盐碱树种,乡土用材树种,果材兼用树种,功能果树资源研究与开发,城镇园林绿化树种和花卉良种选育上。

3)资源培育与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工程。以森林资源高效利用和经济林、花卉、生物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为重点,开展工业原料林定向培育技术,经济林高产栽培技术,名特优经济林产品商品化处理技术,贮藏保鲜及深加工技术,木材综合利用技术等研究。

4、林业支撑保障建设重大项目

1)珍稀、濒危树种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建设项目。临沂市生物多样性丰富,但由于过度开发和缺乏有效保护,一些珍稀濒危种质资源濒临灭绝,特有树种濒危程度进一步加剧,部分临沂建群树种数量急剧萎缩。为确保物种安全,促进林木遗传改良的可持续发展。临沂珍稀、濒危树种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建立原地保存区2处,总规模为900亩。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建设期限:2011-2014年。

2)临沂市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项目。临沂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综合治理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市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等综合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尚未建立;监测预报、实验基础设施薄弱,手段落后;药剂药械储备设施规模小、药械设备老化、药剂药械储备量少、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专业队伍亦尚未组建。因而亟需实施临沂市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体系建设,实现市内林业有害生物信息管理的网络化、规范化、系统化,大幅度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水平和成效,确保区域内森林资源安全。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包括: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和信息传输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仪器设备的购置。项目总投资3200.82万元,建设期限:2011-2013年。

3)临沂市林业有害生物天敌繁育场建设项目。多年来,为有效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保护好我市的森林资源,主要采取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的应急措施,虽然能够快速降低虫口密度,减轻受灾程度,但同时也导致了害虫抗药性增强、林内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防治成本愈来愈高等问题,由此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也日趋严重。为全面提高临沂市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能力,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建设高质量的临沂市有害生物天敌繁育场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建工程建筑面积1645m2,以及必要的接种、繁育、包装、储藏和活性检测等仪器设施设备。项目总投资574.4万元,建设期限:2011-2012年。

4)临沂市蒙山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项目。临沂市是革命老区、山东省重点林区,其中蒙山区域是国家级省级重点火险区,火险等级高,生态区位重要。我市森林防火工作面临的任务异常繁重。特别是现有森林消防专业队伍缺乏食宿和训练场所,扑火物资储备严重不足,一旦发生火灾难以组织快速、有效的扑救。因此亟需实施临沂市蒙山重点火险区三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项目,进一步加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确保森林防火物资及时、有效供给,对提高项目区森林防火综合水平和应急能力,维护生态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项目建设涉及临沂市5个县(区),森林面积237273.5hm2。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森林消防支队营区和省、市级森林消防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建设总投资5800万元建设期限:2012-2013年。

5)珍稀乡土树种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为保护我市珍稀乡土树种种质资源,避免遗传基因丢失,完善林木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良种使用率,临沂市珍稀乡土树种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规划建设期为2011-2015年,建设规模为560公顷,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良种培育工程、繁育生产工程、生产设备工程以及辅助工程等。项目规划总投资2600万元。

6)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为改善国有林场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全面提高国有林场生产能力和森林资源管护水平,尽快改善职工生活环境。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规划建设期为2011-2015年,建设范围涉及29个国有林场。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为:修建道路280公里,房屋改造和建设7万平方米,架电以及修建安全供水设施、疏浚河道等。规划总投资为1.97亿元。

五、“十二五”林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

(一)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以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林业产权制度为目标,稳步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对产权虚置、经营主体不明确的,要把产权明确到户,依法保障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建立起规范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制度。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各种社会主体都可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参与流转。积极培育活立木市场,制定规范的森林资源评估办法,发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促进林木合理流转,调动经营者投资开发的积极性。

集体林改配套改革重点抓好:一是,完善森林资源流转机制。通过建立林木流转交易市场,健全林木林地资源资产评估制度,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业务等,为森林资源资产的抵押、担保、合作、转让出售、租赁经营创造条件。鼓励、引导林农通过承包、租赁、转让、联办等形式,实现林木、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通过流转组建合作林场、合资林场、股份林场等,实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二是,加大林业金融服务力度。围绕金融创新,积极探索多元化林业金融发展道路。协调金融部门推出适合林业生产特点的金融服务产品,建立完善长效的银林合作机制。完善风险防范机制,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国家林业局、中国保监会《关于做好森林保险试点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精神,编制森林保险方案,稳步推进政策性森林保险。三是,建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林业局关于促进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各地依法组建各种类型的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开展林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涉林经济活动的各项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基层林业部门作用,指导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制定发展规划、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宣传培训等工作,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队伍。以县乡两级林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强林业基层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拓宽林业社会化、专业化服务领域和服务功能,为广大林农提供政策、信息、科技等全过程服务,解决林改后涉及千家万户的采伐管理、产业发展、林木种苗、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难题。

(二)深化国有林场、苗圃管理改革

按照分类经营的目标和方向,加快国有林场和苗圃改革,生态公益型林场和苗圃要以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为主要任务,按从事公益事业单位管理,所需资金,按行政隶属关系,由同级政府承担。商品经营型林场和苗圃要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按市场机制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发挥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实行灵活多样的经营形式,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最大限度地挖掘生产经营潜力,增强发展活力。

1、创新国有和集体生态林场管理机制

一是,以现有29处国有林场、集体生态林场为基础,在其相对集中的区域,探索组建实体性质的联合体,形成群体规模优势,通过林权制度改革,利用多种方式整合内外各类生产要素,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二是,为确保国有林场及集体生态林场森林资源安全,通过股份制或引进战略投资等方式, 捆绑形成规模更大的生态林区。这不仅有利于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而且可以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并在防火、有害生物防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争取上级政策扶持。

2、建设大蒙山国家级森林公园

我市现有17处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省级森林公园9处,市级森林公园6处。其特点是面积小且分散,难以形成大旅游、大开发的整体布局,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整体旅游发展思路,为充分整合打造好蒙山森林资源,将平邑、蒙阴县的国家、省级森林公园整合到一起,提升建设一处全省最大在50万亩以上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把蒙山森林公园打造成全国一流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增强蒙山森林旅游的辐射带动能力。

(三)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

“十二五”期间,要基本建立起林业分类经营的主体框架,对国家重点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分类区划到位,按照分级负责的事权原则,逐步建立规范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体系。要逐步改变现行的造林投入和管理方式,在进一步完善招投标制、报账制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按造林绩效对各类造林主体实行统一补贴的政策,开展直接收购各种社会主体营造的公益林试点。

(四)实施林业综合执法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实现立法由注重强化行政权力向注重维护经营者权益拓展、执法由多头分散向综合集中拓展、监督由注重事后追究向注重事前防范拓展、普法由内向型向外向型拓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行政体制创新,把林业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为实现林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执法体制,稳步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努力建设规范的林业行政执法体系。按照“政策制定职能与监督处罚职能相对分开,监督处罚职能与技术检验职能相对分开”的要求,整合林业行政执法机构,明确执法职责,规范执法程序,落实执法责任,健全执法保障。“十二五”期间,要在推广郯城县开展林业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有序推开,逐步实现执法由多头分散向综合执法的转变。

(五)努力扩大林业对外开放

充分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引进资金、技术、良种和管理经验,积极引导、支持外商投资造林、兴办林产品加工业,努力扩大林业利用外资规模和外资利用水平,不断创新林业利用外资机制。同时积极鼓励境内企业参与境外森林资源开发、林业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加快转变林产品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大力推行林业标准化生产,建立与国际市场相适应的林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测检验体系、林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加快推行森林资源和林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促进林产品出口由初级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及高新技术产品转变,增强林产品国际竞争力。

(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以提高林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坚持科教兴林、人才强林战略,重点实施现代林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林业标准化与质量监督体系、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林业宏观战略研究五大任务,逐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林业科技支撑体系。

1、现代林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我市生态环境问题,重点解决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提供系统、适用、先进的森林健康经营技术体系与示范模式。加强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通过组织实施重大科技育种项目,将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有机结合,加快良种选育进程,培育优质、高产、多抗的优良林木新品种。加强对林业产业、园林花卉与城市林业建设、资源监测与保护技术、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力争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应用于林业发展实践。

2、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以科技计划为导向,以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和标准实施为手段,创建2个林业科技示范县、10科技示范园区,构建起带动力大、影响面广、辐射力强的林业科技示范体系。开展林业科技服务和创业活动,选派30名林业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创业行动,构建林业科技创业链和产业技术联盟。

3、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围绕现代林业建设的目标、任务,完善林业科学研究的基础研究条件,以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临沂分院建设为中心,以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为依托,不断拓宽和加快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在支撑临沂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技术攻关上取得新突破。

4、突出培养引进创新型科技及林业重点领域专门人才

依托国家、省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实施人才培养“511”工程,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一支创新能力强、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适应林业生态建设、林业发展发展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需要,加大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力度。加大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湿地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林果精深加工储藏、林木种苗、花卉、森林旅游、林业信息化等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培养开发力度。支持重点领域学术带头人参加国家和省科研计划和学术交流。

六、主要政策和保障措施

(一)严格考核,实行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

以生态临沂建设为目标,实行各级政府林业生态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将林业生态建设列为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实行任期目标管理。各级政府对本地区生态建设工作全面负责,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生态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是生态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将森林覆盖率、森林保有量、征占用林地定额作为各级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建立离任评价机制。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要把林业生态建设目标责任落实情况作为对地方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加强对林业规划的实施与监督,确保林业生产建设投入,引导和利用好各类社会资源,同时建立规划评估考核机制,共同推进规划实施。

(二)全民动手,建立全社会办林业的新机制

强化舆论宣传,加强民众生态道德教育,不断提高群众的法治意识、绿化意识和生态建设的参与意识。努力调动各部门力量共同推进国土绿化事业。国土、教育、城建、农业、水利、交通、部队和国有大型企业,要做好绿化规划、落实绿化用地,确保完成绿化任务。积极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属地管理,努力拓展义务植树实现形式,通过绿地认养、育苗、抚育、林木管护、古树名木保护、购买碳汇、以资代劳等有效方式来履行植树义务,不断创新义务植树组织形式和建设成效。

(三)拓宽渠道,加大政府支持保护力度

要把公益林业建设、管理和重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对在我市实施的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建设项目,市县各级财政要按照规划要求,积极落实配套,予以重点保证;地方规划的区域性生态工程建设投资,要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对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优良种苗的开发推广等社会性、公益性建设,由政府安排部分投资。对生态公益型林场,要积极落实相关政策,实行全额预算管理;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合作组织建设,搞好技术市场、信息服务、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和各类生产要素,顺畅地进入林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增强林业发展的内生活力。同时,充分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商直接投资和无偿援助,扩大林业对外开放步伐,切实拓宽林业生态建设的融资渠道。

(四)探索创新,加强对林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通过深化改革和探索创新,不断加大强林惠林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并根据实际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建立和完善对造林优质苗木、中幼林低产林抚育补贴和林木良种补贴制度,扩大对林业生态建设的补贴范围。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办林权抵押贷款、林农小额信用贷款和林农联保贷款等业务,支持担保机构积极开展林业贷款担保业务。探索实行森林保险政府补贴、林权抵押贷款和小额贷款政府贴息政策。

(五)依法治林,加强林业法制建设

认真宣传、贯彻执行好《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防沙治沙法》等法律法规。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格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严禁随意采挖野生植物。加强林业执法监管体系,充实执法监督力量,改善执法监督条件,提高执法监督队伍素质。加强林业法制教育,为执法人员依法办事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执法环境。

(六)人才强林,加强林业机构队伍建设

全面加强林业行政机构自身能力建设,坚定实施好“人才强林”战略,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善打硬仗的林业队伍。为现代林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和林业行业精神,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四比四看”活动,增强林业自身的凝聚力、创新力和工作活力。加强教育学习培训,增强群众观念意识,深入调查研究,坚持求真务实。加强林业行风建设,坚持依法行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制度,完善奖惩制度,搞好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优质、高效廉洁,自觉树立和维护林业部门的良好形象。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加强林业宣传工作,为加快林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氛围。

 


 
【关闭窗口】 【字体: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