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公开 >> 正文
索引号 1438304390/xxhwyh/2021-0000032 发布机构 临沂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公开目录 专项规划 发布日期 2012/03/16
文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标题 “十二五”发展规划:临沂市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发展规划:临沂市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实现“转方式、调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临沂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为明确“十二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战略重点,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国家、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结合全市工业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概况

“十一五”以来,全市工业战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发努力、开拓创新,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快速健康发展的成就。2010年全市415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093.5亿元,增长16.4%,总量是2005年的3倍,年均增长24.16%;主营业务收入4919.9亿元,利润总额280.8亿元,利税409.9亿元,分别增长28.3%、34.8%和31.7%,分别是2005年的3.5倍、3.7倍和3.5倍。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实现增加值996亿元,增长16.2%,其中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58.9亿元,增长23.7%。全市三次产业之比为11:50.3:38.7。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6%,较“十五”末提高0.8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1512.5亿元,增长30.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1.22%,比2005年提高11.9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资产达到405.1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8.5%,比2005年提高1.6个百分点。

(一)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市基本形成了以食品、冶金、机械、木业、化工、建材、纺织、医药等八大产业为主,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2010年全市八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946.8亿元,同比增长27.9%,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1.9%,完成增加值851.5亿元,增长16.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52.7亿元,同比增长29.7%,利税306.8亿元,同比增长31.7%。食品、冶金、机械、木业、化工、建材、纺织、医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23.9%、11.6%、11.6 %、9.4%、9.6 %、7.4%、5.2%、3.2%。

1、食品产业。食品产业为我市最大的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近1/4。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794家,实现产值1150.8亿元,实现利税77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24.4%和23.2%。肉类制品、果蔬罐头、果仁制品、焙烤食品、多功能生物糖、黄原胶、谷氨酸、大豆分离蛋白、大豆低聚糖、大豆肽及制品、酶制剂等产品的产量位居全省第一。其中淀粉糖及制品名列全国同行业第一,占全国总产量的22.2%、33.3%;板栗系列产品产量和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一,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板栗生产基地;果蔬罐头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总量的24%;黄原胶、味精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占国际市场上的21%。

2、冶金产业。目前我市冶金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共计84家,其中钢铁16家,焦化15家,无缝钢管7家,铝加工8家,其他38家,主要分布在罗庄、兰山、苍山、沂南、莒南等地,从业人员1.4万人。2010年冶金行业实现产值560.4亿元,实现利税36.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1.1和30.5%。主要产品年生产能力粗钢500万吨,焦炭600万吨,管材300万吨,电解铝20万吨,铜铝材加工40万吨。

3、机械产业。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机械工业企业共计489家,实现产值560亿元,同比增长44.3%;实现利税48.1亿元,同比增长66.6%。工程机械、农用机械、机床、汽车整机及配件等产业产品众多、种类齐全,部分产品技术居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临工、常林、华盛中天三大骨干企业具有较强的研发力量,临工集团综合实力在全国装载机行业排名第四位,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13%;常林机械集团生产的手扶拖拉机、柴油机产销量连续十年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市场占有率35%以上;华盛中天集团生产的小型植保机械、小型工程机械、汽油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50%以上,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多年来始终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

4、木业产业。2010年,全市共有板材加工企业12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61家;全市规模以上板材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53.6亿元,实现利税37.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4%和29.7%。板材产业的主导产品从初级压合板、刨花板等一般产品,逐步发展到防水建筑模板、高档家具板、多层胶合板、密度板、优质贴面板、覆膜板、阻燃板、科技木、大规格集装箱板等中高档系列产品。产品行销全国各省市区,并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5、化工产业。全市化学工业拥有化肥、农药、有机化工,无机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机械等十多个行业,生产100多个种类的产品,其中复合肥、合成氨、尿素、二甲醚、甲醇、硫酸、硝酸、烧碱、醋酸系列产品,甲酸、甲醛、化工机械等为重点产品。2010年全市化工行业实现产值463.4亿元,实现利税30.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3%和51.3%。复合肥、二甲醚、硫脲、醋酸酯类等产品水平较高,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明显优势,形成了名牌、拳头产品;复合(混)肥年产量达750万吨左右,占全国产量的25%以上;久泰化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相法二甲醚生产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产能力占全国一半以上;醋酸酯类产品产销量全国第一,占亚洲地区的1/3以上;硫脲年产量达4000吨,占全国市场的20%以上。

6、建材产业。我市建材工业已基本形成具有一定工业基础和规模、技术创新能力和工业配套能力较强、门类较齐全、品种较丰富的工业体系。主要产品品种:水泥及制品、新型建筑材料、新型装饰装修材料、新型涂料、新型给排水管材、建筑陶瓷、非金属矿及深加工产品、石材产品、玻璃深加工制品等。2010年全市440个规模以上建材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55.2亿元,增长18.6%;实现利税30亿元,增长12%。主要产品产量:水泥1766万吨,陶瓷墙地砖24550万平方米,石膏板20100万平方米,花岗石板材1410万平方米。

7、纺织产业。我市纺织工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269家,从业职工10万余人,有棉纺、印染、毛纺、麻纺织、针织、服装、家纺、化纤八个行业。现有棉纺锭83万枚,气流纺16000头,毛纺、麻纺锭各2万枚,针织设备6200余台,各类布机20000台,其中无梭织机1200余台,印染能力220000万米,年产棉纱98000吨,棉布28000万米,各类服装4700万件套,家纺制品720万套。2010年实现产值248.7亿元,增长25.6%,实现利税19.8亿元,增长22.4%。全市棉纺行业先进装备比重达到56%,清梳联、自动络筒机先进装备比重分别为42%、60%。国人西服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西服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

8、医药产业。2010年,全市医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51家,从业人员1.3万人,完成产值154.7亿元,同比增长26.5%,实现利税27.2亿元,增长19.3%。全市现拥有药品生产企业15家,饮片加工企业16家,医用氧生产企业4家,药用辅料2家,医疗器械和包装材料生产企业28家。形成了以鲁南制药、罗欣药业、新时代药业、三精制药等14家为龙头骨干的医药产业集群。其中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入选首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设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手性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哺乳动物细胞高效表达国家工程实验室、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

(二)骨干企业。2010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897家,同比增加234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53家,增加11家,过百亿元企业2家。726家企业实现利税过千万元,其中过亿元企业39家。山东新程金锣肉制品有限公司、华盛江泉集团有限公司、沂州集团有限公司、临沂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分别列2010山东企业100强第20位、35位、64位和83位。

(三)产业集群。近年来,我市重点培育发展了食品、板材、有色金属、复合肥、电子信息、陶瓷、五金、电动车、蔬菜、工程机械、园林机械等20个特色明显、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通过开展区域专项整治,争创优质生产基地,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20个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2100亿元,实现利税17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和35%。临沭县、兰山区和费县先后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争创全国优质复合肥生产基地先进县”和“争创全国优质人造板生产基地先进县(区)”称号,沂水县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优质饼干示范加工基地”称号,兰山区半程镇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食品产业加工基地”称号,沂南县被授予“创建山东省优质电动自行车生产基地”。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

(四)技术改造。“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实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5300余个,完成投资162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7倍。2010年完成技改投资480亿元,同比增长29.4%。工业企业通过实施技术改造,更新改造工业基础设备5万台套;全市工业技改项目引进国外先进工业设备2600余台(套),价值8000余万美元,提升了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五)技术创新。目前全市90%的大中型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开发机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已达163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37家、市级122家,拥有博士后工作站12家,较2005年分别增加3家、31家、106家和10家;拥有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家、省级1家,院士工作站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家,省级1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家。自主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人员达1200余人,其中博士61人、硕士180人、高级职称人员300余人。仅鲁南制药集团,就有博士18名、硕士36名、在读硕士65名。全市每年完成新产品、新技术开发600余项,其中填补国内空白的200余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80余项。全市省级以上技术中心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

(六)改革改制。多年来,我市大胆解放思想,革新发展思路,实施“抓大放小”和“以退保进、以放促活”战略,推进了大企业的发展和中小企业的规模膨胀。目前,全市民营企业户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3%以上,产值占83%以上,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主力军;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因企施策、分类指导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以“卖、送、并、租、破”为主要形式,实行资产重组,使国有、集体资产从原有企业中撤出,向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和民营企业转移。“十一五”期间,共审核组织35户企业改革改制事项。采取“增资扩股”方式引入翔宇集团重组医药集团;引入香港建设集团、中国环境保护公司对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进行战略投资;同步推进兰陵陈香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股权转让、资产重组;基本完成了五户军工企业政策性破产和巨灵集团、8072厂等企业破产重组。

(七)出口投资。2010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7.7亿美元,其中出口28.3亿美元,进口19.4亿美元,分别增长39.4%、29.2%和57.6%,实际利用外资3.27亿美元,增长7%。“十一五”期间,全市进出口、出口和进口累计实现175.9亿美元、115.7亿美元和60.3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3.1倍、2.9倍和3.5倍;实际利用外资16.9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1.4倍。“十一五”期间,每年组织近500家企业参加近百项境内外展洽活动,出口国家和地区扩展到197个;农产品、纺织服装、机械电子、轻工产品、金属制品、工艺品六大类产品年出口额过亿美元。瑞典沃尔沃、美国家乐氏等4家世界500强企业先后落户我市; “走出去”步伐加快,2009年境外投资达1.9亿美元。天喜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898万美元并购蒙古国矿业公司,从事铅锑多金属矿开采项目;山东兴盛矿业有限公司投资635万美元在澳大利亚设立公司,取得铜矿勘探权;山东新光(南非)纺织工业园顺利建成,目前已有7家企业入驻,累计投资额1.1亿美元。

(八)上市企业。全市上市企业25家,首发募集资金104.1亿元。境内上市企业江泉实业、兰陵陈香、山东临工、山大华特、金正大、史丹利,其中兰陵陈香、山东临工被借壳。境外上市成效显著,继大众食品股票于2001年3月成功发行上市,成为我市第一家境外上市企业以来,全市境外上市企业已达到19家,在新加坡上市企业达到10家,形成了一个“新加坡市场临沂板块”。

(九)工业用电。2010年,全市全社会用电总量234.4亿kwh,同比增长10.67%。,其中工业用电量18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28%,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7.35%,重工业用电是轻工业的3.9倍。

二、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具备的优势。

1、发展氛围浓厚。今年,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加快全市发展崛起的“四大战略、三大亮点、两大主题、一大目标”宏观发展战略,将“新型工业强市战略”、“ 重视高新技术”、“发展县域经济”列入了发展目标体系;201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了“加快工业发展年活动”,推动工业经济实现大跨越发展,并制定了促进工业快速发展的政策文件,设立了专项资金。县区和市相关部门结合实际,迅速行动,围绕活动实施制定了具体措施,开展了一系列加快工业发展活动,形成了推动工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2、发展基础较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3100余家(新口径),形成了一批带动作用大、创新能力强的骨干企业,传统产业逐步提升优化,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整体工业经济竞争能力增强。民营经济比重大,活力强,发展快。

3、发展后劲充足。工业投资逐年加大,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成为全市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2010年全市工业技改投资达到480亿元,实施投资过亿元项目243个,完工项目1019个,可年新增销售收入957.7亿元,利润80.65亿元,税金35.84亿元,创汇2.59亿美元。

4、发展市场空间广阔。201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7亿元,增长19%,总量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4%。依托临沂商城批发市场,崛起了一大批地产品加工企业,全市地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35%以上,工业产品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层次低。高耗低效的传统产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低于全省4个百分点;骨干企业数量偏少,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主营业务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4%;工业增长方式粗放,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投资效率不高,技术含量不高,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部分企业存在盲目扩产、效益低下等突出问题。工业发展尚未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2、县域工业经济薄弱,发展不平衡。从2010年全市工业总量看,9个县的工业增加值、利润、利税仅占全市的52.8%、52.9%和53.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的只有3个县,低于50亿元有6个县。

3、节能减排压力大。重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4%,高耗能、资源性的传统产业比重较高,节能减排压力大;目前在建、拟建项目中,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工业项目仍然偏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相对不多。

4、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多数企业研发力量薄弱、水平偏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差,部分企业创新意识不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投入明显不足。我市企业新产品产值仅占总产值的5.6%,低于全国5.7个百分点。

5、制约工业经济运行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央行不断上调存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中小企业资金紧张问题仍较突出,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出口企业压力较大;原材料、劳动力、煤电油运水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走高,供应保障仍然偏紧;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持续低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剪刀差近6个百分点,压缩企业利润空间。

三、“十二五”期间发展工业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培植、产业集群壮大、骨干企业扩张”四大工程,突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双轮驱动”,努力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柱,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新跨越。

(二)主要发展目标:

1、“十二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利税、利润年均增长20%以上。

2、到2015年,全市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医药及生物、新材料、新信息和高端装备制造等“四新一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8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0%以上。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新医药及生物产业过500亿元。

3、累计完成技改投资400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的主要技术装备得到更新改造。

4、累计完成技术创新项目4000项。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和填补省内空白的850项,省级技术创新项目1000项,新增省级技术中心30个、省经工业设计中心12个,市级技术中心200个,新产品产值率3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的25%以上。

5、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4%,规模以上工业重复用水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7%。废水排放企业全部达到南水北调一般保护区排放标准,电力、钢铁、水泥按照污染减排要求建成脱硫脱销工程并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要求,工业废水废气达标率达到97%以上。

6、到2015年,工业品出口交货值达到37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四、产业发展重点

(一)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以食品、机械、冶金、化工、木业、等产业为重点,以高端、高质、高效为方向,突出延伸产业链条、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技术相结合,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攀升,打造食品、机械、冶金、化工、木业千亿级产业,把我市建设成为省内乃至国内重要的食品加工、工程机械、精品不锈钢、优质人造板、新型建材、复合肥生产基地。

1、食品产业。加快推进由初级加工向深加工、由传统加工向高新技术加工、由资源消耗型加工向高效利用型加工三个转变,强化食品安全、绿色环保意识和品牌意识,延伸特色食品产业链。以金锣集团、鲁洲集团、家乐氏食品、青援食品等骨干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绿色、保健、功能食品。着力打造粮食深加工、食品添加剂、生物糖、果蔬制品、焙烤食品、肉制品、饮品等生产加工基地。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值达到3520亿元,利税达到24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5%以上。

2、机械产业。以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壮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为契机,在产业规模、产品结构、自主创新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全面发展。重点发展工程机械、农用机械、大型机床、数控中小型机床等系列产品,以及与之配套的小型发动机、精密铸造件、变速箱、液压油缸、轴承、齿轮等零部件和总程产品。重大液压装备件、液压油缸、大型数控机床等产品及零部件的技术工艺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力争到2015年,机械产业产值达到1700亿元,利税达到15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5%以上。

3、冶金产业。以江鑫、临钢、山威、盛阳、鑫海、金海汇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精品钢铁、镍合金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民用不锈钢产品生产基地,争创山东省优质钢管产品生产基地;以金升有色为重点,大力发展铜材深加工产业,成为国内最大的再生铜生产加工基地;以恒昌、烨华、沂州、顺鑫等企业为龙头,提升发展煤焦气化电产业链,重点抓好行业整合提升,淘汰落后产能,搞好余热、废气利用,延伸产业链条。争取到2015年,冶金行业产值达到1700亿元,利税达到11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5%以上。

4、化工产业。以恒通化工、金沂蒙、金正大、史丹利、施可丰、红日阿康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型肥料、现代煤化工、盐化工、有机化工,无机化工、精细化工产品。力争到2015年,产值达到1400亿元,利税达到9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5%以上。

5、木业产业。以新港、安信等企业为重点,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重点发展装饰板材、高档家具板、船舶用板和集装箱板、木业包装及中高档家具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深加工项目。50个以上产品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20个以上产品获得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培育和发展销售过10亿元的企业5家,过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0家。打造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木材加工产业强市。力争到2015年全市木业加工产业产值达到1400亿元,利税达到12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5%以上。

6、建材产业。以沂州集团、中联集团、山水集团为重点,加快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逐步淘汰立窑生产能力,力争2012年全面完成水泥产业升级换代任务,打造山东省重要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基地;加快陶瓷品牌开发,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逐步改变我市建筑和日用陶瓷行业模仿、贴牌生产的现状。调整结构,增加中高档产品生产,打造江北最大的陶瓷产业基地;搞好石膏、石英、石材深加工,重点发展高档系列石膏粉、石膏板、浮法玻璃、玻璃纤维、高档石材,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新型建材生产基地。争取到2015年,建材产业总产值达到1100亿元,利税达到9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5%以上。

7、纺织服装产业。以新光纺织、蒙阴棉纺、恒泰纺织、国人西服等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精梳纱、高档面料、特种纤维和名牌服装。力争到2015年,产值达到760亿元,利税达到6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5%以上。

(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实际和科技、产业基础,“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和发展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医药及生物、新材料、新信息和高端装备制造等“四新一高”产业。

1、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

(1)电动车。依托临沂新世纪能源研究所,以山东中文沂星电动汽车有限公司、沂达电动汽车有限公司和山东新大洋电动车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重点,加强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实现批量化生产。力争到201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值达到300亿元、增加值90亿元。

(2)新能源。依托浪潮华光照明、雷士照明、佛光照明等企业,加快推进LED产品研发生产,打造全国知名的LED照明产业基地。依托巨皇新能源公司、临沂市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金光伏能源科技公司,重点研发生产太阳能照明灯具、太阳能光伏村落和用户成套电源等产品,加快构建太阳能产业链。加快风能、生物质能、替代能源领域技术研发与利用,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力争到2015年,全市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增加值20亿元,年均增长35%和30%以上。

(3)节能环保。以节能电器、锅炉、污水处理等为重点,加大节能环保技术研发与利用,打造一批从事产业技术工艺、工程装备研发、设备制造、产业技术应用推广等节能环保产业骨干企业,推动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到2015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增加值50亿元,年均增长38%和30%以上。

2、新医药及生物产业。在现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新医药及生物产业规模膨胀,力争到2015年,全市新医药及生物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增加值140亿元,年均增长25%和20%以上。

(1)新医药。以鲁南制药、瑞盛生物、绿茵药业等企业为重点,重点加强重组蛋白的突变体、修饰体、融合体、重组单克隆抗体等类药物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展多糖与寡糖、蛋白质、肝素钠、多肽类、核酸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加快促进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化;以罗欣集团等企业为重点,发展化学原料药,重点发展7-ACA系列头孢产品、氨苄西林纳、阿莫西林盐酸马多、阿奇霉素、美洛西林、阿洛西林等原料药;以鲁南制药、三精制药、翔宇制药等企业为骨干,推广生物酶仿生提取、膜分离、超临界萃取等新技术、新工艺在中成药研发和生产中的应用,不断提高中药提取、提纯水平,重点发展金银花系列、银杏系列、丹参系列等中药产品,着力打造金银花、银杏道地药材基地。

(2)生物。以鲁洲生物、山松生物、阜丰集团、隆大生物、昆达生物、泓达生物生物技术制品企业为骨干,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创新研究,重点发展淀粉生物糖、大豆蛋白、大豆肽、大豆低聚糖、谷氨酸、味精、黄原胶、谷朊粉、糖化酶、淀粉酶等系列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产品、保健食品和保健药品、食防腐和食品发酵制品以及饲料和饲料酵母产品。

3、新材料产业。围绕新材料应用领域,突出新材料的应用研发,加快发展我市具有一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的镁铝合金、陶瓷新材料、高性能纤维、特种新材料、建筑新材料等研究开发和应用,实现新材料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到2015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增加值54亿元,年均增长25%和20%以上。

(1)镁铝合金。依托临沂市镁产业研究所,发挥我市镁资源丰富的优势,以银光鈺源镁业、蒙山铝业为重点,加快镁资源开发与深加工。

(2)陶瓷新材料。以银凤陶瓷、临虹无机材料、正宇碳化硅厂、金沂蒙碳化硅厂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开发生产结构陶瓷、电子陶瓷等,大力发展氧化铝、氧化锆、氧化硅、碳化硅等氧、碳、氮化合物陶瓷制品,积极研发生产陶瓷挤压模具,陶瓷内衬件、陶瓷轴承、刀具和活塞等产品。

(3)特种新材料。以山东波纤、邦尼工贸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玻璃纤维,加快产业规模扩张,支持企业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快电子级玻璃纤维以及节能产品研发和生产。

(4)建筑新材料。依托我市丰富的石膏、石英资源,积极发展石膏深加工、环保涂料、墙体保温材料、优质浮法玻璃、新墙体材料等。

4、新信息产业。大力发展叠层片式电感器、中高压陶瓷电容器和微波天线等电子元器件,加快发展射频识别技术、软件及外包服务、动漫游戏、工业软件与嵌入式软件等数字内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到2015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超过30亿元,年均增长50%以上。

(1)电子元器件。以鲁颖电子、中瑞电子、沂光电子等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传感器、叠层片式电感器、中高压陶瓷电容器和微波天线、集成电路等电子元器件。

(2)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拓普网络、机客网络、同德科技等软件企业为依托,加快软件、系统集成、动漫游戏、信息技术咨询等信息服务快速发展;重点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软件服务外包、动漫游戏数字内容产业、信息技术增值服务、公共服务平台等。

5、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装载机、挖掘机、压路机等工程机械产品生产规模,重点突破重大液压装备件、液压油缸、液压管路等关键工程机械元器件的研发和制造技术,着力打造千亿级工程机械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大型机床、数控中小型机床类产品。力争到2015年,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增加值280亿元,年均增长38%和30%以上。

(1)工程机械。以山东临工、山重建机、常林集团等企业为重点,加快发展装载机、挖掘机、压路机等工程机械。重点推进山东临工年产2万台中大型挖掘机、山重建机年产2万台中小型液压挖掘机、常林集团年产60万套重大装备液压件,柳工工程机械及配件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力争到2015年,山东临工、山重建机、常林集团、柳工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500亿元、300亿元、120亿元和40亿元。

(2)工程机械及汽车零部件。以临工金利、天一液压等企业为重点,重点发展液压油缸、液压管路及液压元件;以蒙凌机械、常林铸造、华龙机械为依托,培育打造装备制造业配件精密铸造和零部件加工企业,重点发展机械精密铸造件、机械加工件。支持临工桥箱、恒跃齿轮、蒙凌机械等企业,重点发展工程机械变速箱系列总成产品。

(3)机床。以信义重机、金星机床、沂水机床等企业为依托,加快发展大型机床、数控中小型机床类产品。推动信义重机加快规模化发展,3年内实现生产大型机床1000台套的产能,引导支持金星机床、沂水机床等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消化吸收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扩大产品出口。

(4)植保机械。以华盛中天、三禾永佳等企业为依托,加快发展植保机械、割灌机械、农用机械、小型发动机等产品。

(三)壮大产业集群。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充分利用、整合现有各类园区资源,并进行优化、提升,促进产业集聚升级。着力抓好20个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培育发展工程机械、食品、电动车、有色金属、板材、复合肥等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十大产业集群。引导和推动产业集群建立行业协会、同业商会、信息网站和电子商务、金融和物流市场、校企合作培训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到2015年,20个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过60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0%以上,20个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全部过100亿元,其中工程机械、食品、板材产业集群过千亿元,复合肥、有色金属产业集群过500亿元。

(四)培植重点企业。实施重点扶持50户骨干企业、培育50户创新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双50”计划。认真落实各级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指导企业发挥比较优势,高点定位,争创一流,科学制定发展战略,以产业优化升级引导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制定优惠政策,对“双50”企业在项目管理、土地征用、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支持骨干企业与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等优势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务实合作,实现强强联合,互利共赢。力争到2015年,50户骨干企业过百亿元企业达到15个以上,过50亿元企业10个以上,其余均过20亿元,50户骨干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5%左右;50户创新成长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40%以上。

(五)积极发展地产品加工业。以临沂商城为依托,以市县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载体,兼顾特色产业镇和专业村,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地产品加工业集群。按照《临沂市城区市场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积极探索市场流通+产品基地建设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搞好产业布局。支持有实力的市场经营户和贸易企业实现经营业务的工商联动对接,推动资本转化,促进地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市培育年产值过50亿元、100亿元的地产品加工制造业集群分别达到10个、5个,临沂商城地产品占有率达到50%以上。

五、主要工作措施

(一)强化政策扶持。通过建立支持工业发展和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等措施,扶持优势企业做专、做强、做大。积极指导、帮助工业企业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企业购进生产用固定资产投资抵免增值税、进口设备抵免关税、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和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等方面的增值税减免、企业所得税减免、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

(二)加大工业技改投资。把强力推进工业技术改造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以增量的优化带动存量调整。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条件等相关规定,引导企业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重点谋划项目,严格控制“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新上项目;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实施,建立专项调度制度,落实领导和部门包扶责任制,加强跟踪服务协调,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发挥企业自有资金主渠道作用,推动银企合作,扩展民间融资、招商引资、上市融资的渠道和方式方法,鼓励和支持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通过合资、重组、互相持股、技术入股等方式,对技改项目实施投资;完善重点项目库,精心筛选和储备一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竞争力强的大项目,努力争取中央、省有关政策资金的贴息、奖励、补贴和投资;加快推进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实施,确保我市九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项目和列入省调整振兴规划项目的顺利实施,争取早日发挥效益,为工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点围绕强化服务功能、提升创新水平、引领行业技术发展的要求,高起点认定,开放式建设,走出一条符合当前新形势要求的技术中心建设的新路子;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分行业、有重点地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推动建立企业与高校院所产学研创新合作工作机制,发挥扶持资金导向作用,对典型产学研合作项目给予重点支持;突出抓好技术创新项目的申报和实施。依托现有技术中心,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指导企业加快创新项目的组织实施及鉴定验收,加快创新项目产业化进程;加快工业设计创新发展。认真落实工信部等11个部门《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设计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联合相关部门合力推进我市工业设计工作全面开展;好质量和标准化工作。落实工信部《关于推进重点工业产品质量达标的实施意见》,强化工业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支持和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研制;切实落实好各项技术创新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的投入,帮助企业做好技术开发经费的列支,协调税务部门兑现落实企业技术研发优惠政策,组织企业做好新产品的鉴定验收和新产品专项扶持资金申报,争取有更多的新产品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四)抓好工业经济运行。完善调度分析系统,加强对主要经济指标及原材料、电力、价格变化情况的监测分析,准确把握经济走势,增强工业经济运行组织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着力抓好“双50”企业、“四新一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传统产业和二十个产业集群的调度,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工业平稳运行;强化煤电运协调工作机制,实施电煤储备战略,努力保证经济发展需求和人民生活需要。强化电力需求管理,推进科学用电和节约用电,切实提高电力供应保障水平。加强成品油市场监管,确保成品油市场稳定有序;加强资金供求分析,多方式建立银企沟通渠道,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强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资产优良、信誉度高、急需流动资金贷款支持的项目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办好银企洽谈会、项目推介会,定期调度,加强沟通,搞好协调。发挥中小企业过桥贷款、风险补偿、绿色通道、担保中心、动产抵押、股权质押等方面的融资政策,多渠道解决企业资金问题。

(五)推动“两化”融合。继续推进信息技术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节能减排等环节的融合。积极推广CAD、CAM 、虚拟设计、仿真实验、平台集成、协同研发等研发模式。推广应用业务流程重组(BPR)、企业资源管理(ERP)等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合一。推广应用电子商务,降低企业的销售成本。推进高耗能行业生产设备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推进服务业信息化,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促进信息流与物流、资金流的整合。加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大力推广以网络和无线射频识别(RFID)为核心的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拓展B2B、B2C等模式在工业企业的应用,扶持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

(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指导帮助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切实抓好生产运行、成本核算、产品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保障等四大管理体系建设和生产现场、厂容厂貌管理,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和企业技术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推动企业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七)建立完善服务平台。培育服务产业,加快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基地。支持科技开发、项目咨询、技术转让、技术评估、中试基地等技术服务机构和生产经营策划、产品设计、市场调查、广告创意、资质培训、专利代理、标准与计量、会计、评估、公证、知识产权、调查咨询、战略策划、证券、风险投资等服务业发展,为企业提供服务;推进协会建设。推进经济类行业协会组建,支持行业协会开展行业发展研究、技术创新、咨询培训等服务,引导和支持行业协会参与行业规划、行业标准、产业政策的制定,组织行业反倾销应诉、开展行业保障措施调查与制定等,引导和支持行业协会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依法规范行业行为,构建公平竞争的环境。

(八)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建立完善的相关政策支撑体系。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出台的关于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积极推进税费制度改革,认真清理乱收费、乱摊派、乱检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快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健全市场体系。加快建设面向个人和企业、覆盖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信用资源共享和失信惩罚机制,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经济环境。

(九)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加强领导、分工负责,做好组织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发展工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科学的决策督导机制。要建立领导和部门分工负责制,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加强调度,密切协作,创新开拓,保证工业发展规划的有效实施。把规划中确定的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年度计划中,市政府主管部门要将规划的落实情况,作为考核县区、开发区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要依据。

 
【关闭窗口】 【字体: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