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公开 >> 正文
索引号 1585729837/zfb/2021-0000076 发布机构 临沂市政府办公室
公开目录 专项规划 发布日期 2006/09/30
文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标题 临沂市“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临沂市“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临政办发〔2006〕123号
临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沂市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临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各县级事业单位,各高等院校:
  《临沂市“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六年九月二十七日


临沂市“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我市“十一五”期间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任务,是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富裕、平安、文明、生态、开放、活力”的大临沂、新临沂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我市服务业又快又好发展,根据《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服务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的任务目标,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在加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一)服务业的作用不断增强。2005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15.4亿元,年均增长17.2%,高出生产总值增幅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13.5:52.2:34.3,服务业比2000年占比提高了1.5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172万人,比2000年增加35.2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00年的22.4%提高到2005年的27.5%;服务业税收22.7亿元,占全部税收的35.2%。服务业成为支撑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
  (二)传统服务业较快增长。通过大力实施“商贸带动战略”,临沂商贸特色更加明显,临沂批发城的辐射带动力不断提高。2005年,全市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33.2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32.1%,年均增长11.7%。发展各类商品市场达1002处,城乡商品市场交易额691亿元,年均增长11.9%,其中,临沂批发城交易额425亿元,年均增长12.9%,商品辐射到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日均流动人口近40万人。餐饮业工商户达12000户,餐饮企业300多家。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通信业发展迅速,实现增加值108.2亿元,年均增长25.5%。营业性机动车辆10.6万辆,公路货运周转量、旅客周转量分别达到40.6亿吨公里和45.8亿人公里。
  (三)现代新兴服务业迅速成长。2005年,邮政业务总量2.22亿元,电信业务收入28.9亿元,分别年均增长19.2%和38.8%;固定电话236.1万户,移动电话204.3万户。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20.4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910亿元和684.3亿元,比2000年增长2.4和2.6倍;保险机构发展到15家,保费收入达到24.6亿元。以立晨、鲁信和荣庆集团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企业发展迅速,注册的物流企业达到21家。2004年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5年旅游总收入62亿元,接待海内外游客1005万人次,分别比2000年增长3.6倍和2.8倍。房地产业加速发展,2005年完成投资36.4亿元,年均增长34.7%,实现增加值35.9亿元,房地产开发企业由2000年的84家发展到近120家;住宅业完成投资58.2亿元,比2000年增长3.7倍。科技教育健康发展,民办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各类成人教育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各类科研单位达到125家,技术服务机构发展到1100多家。信息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以光纤通信为主、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微波通信为辅的高速宽带多媒体通信网络体系已基本形成,移动、网通、联通、铁通和电信等均在我市设立了分支机构,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9.3%和93%,城乡有线电视用户60.2万户,电子政务网覆盖12个县区,有500多家企业开展了网上交易,80%的乡镇建起了宽带上网的乡村网吧,2005年信息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31.12亿元。社区服务、中介服务、文化传媒、医疗保健等行业都有了新的发展。
  (四)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断完善。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批发市场改造提升为重点,不断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服务业发展条件和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2005年,5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中,服务业项目投资完成250.9亿元,占43.2%。公路通车里程8138公里,铁路营运里程339公里,机场通航能力逐步提高。临沂客运总站新站、集中供热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和完成。经济开发区、南坊片区、滨河防洪堤的建设,完善了城市框架,拓展了发展空间,中心城市的承载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高,为加快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服务业改革开放取得新的进展。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国有流通企业改制基本完成,个体私营经济进入的领域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个体私营经济占56.7%,比2000年提高10个百分点。在教育领域,合资办学和民办学校占总量的20%。审计、律师、会计、劳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大部分与原单位脱钩,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加快,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不断完善。金融保险、公用事业、科技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入,为服务业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当看到,我市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总体水平仍然较低,结构不尽合理,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企业规模小,缺乏有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和服务品牌;现代化水平和开放程度较低,发展面临资金和人才约束等。 
  二、“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发展趋势展望
  (一)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将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从国际上看,我国已经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其主要特点:一是国际产业转移与世界工厂的形成相一致,据调查,全球10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中有三分之一表示将把我国作为今后三年直接投资的首选地。二是国际产业转移与科技创新转移联系在一起,电信和IT等高科技产业的国际厂商大幅度削减在欧美的生产能力,扩大在亚洲地区的生产规模,其中零部件和后端生产线大量向我国转移,初步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垂直分工体系。三是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呈现自南向北梯次推移趋势。四是与制造业转移相伴随的服务业正在通过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外商直接投资等方式向我国加速转移,以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发展。从国内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南方地区经营成本的上升,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的资金正在加速向外转移。南方民营资本扩张路径呈现出北移西进态势,主要流动形式一是开店办厂、置办物业等直接投资,二是以信托方式,投资内地具有成长潜力的大企业、大项目。从我市情况看,良好的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不仅能够成为承接国内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重要基地,而且能够更好地承接服务于制造业的服务业转移,从而为临沂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将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大的消费需求。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结构正由“吃、穿”向“住、行”转变,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我国已进入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发展时期。和全国一样,我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也在进一步加快,消费市场日趋活跃,促进了各种消费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2005年,我市城市化率为40%。发展规律表明,城市化率达到30%后将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到2010年,我市的城市化率将上升到48%,市区人口将达到150万人。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服务业的消费群体和消费总量将持续增加,城镇服务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将从目前46%提高到70%左右,为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更坚实的需求基础。
  (三)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将为服务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10-20年,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及其一体化发展趋势将继续加快,将形成更多范围不等、内容和形式各异的经济带或经济区。特别是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三大经济带区域互动及经济合作联系日益密切的大背景下,处在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的鲁南苏北地区各城市发展加快,经济合作不断密切,这一新的经济带或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将有利于构筑鲁南苏北各城市之间服务业良性互动、互惠共赢的发展局面。以跨区域要素流通为纽带、以服务企业为主体,积极推进和加深地区之间服务业领域的合作与互动,是“十一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未来临沂市与周边城市之间、与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两大经济带之间的区域合作和良性互动将全面展开,为临沂市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四)体制改革深入及改革效能的释放将为服务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领域将取得重大突破。国有服务业企业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将为服务业的发展奠定微观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将使服务业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将为服务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事业单位改制、后勤服务社会化、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将直接为服务业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随着对内外资企业进入银行、保险、教育、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服务领域的逐步放开,这些利润率较高行业的开放必然会产生明显的资本积聚效应,服务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五)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将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随着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上银行、远程教育等服务方式将迅速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和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传统服务业将得到改造和提升,现代服务业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
  “十一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总量再翻番,人均过三千,构建富裕、平安、文明、生态、开放、活力的大临沂、新临沂”的宏伟目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拓展生产性服务业,丰富消费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和新兴服务业。实现“一个目标”:即做大总量和提高比重;突出“两个重点”:即优化结构和增加就业;做到“三个结合”:即加快发展服务业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相结合;抓好“四大产业”:即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和教育科技产业。全面提高服务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把临沂打造成为现代商贸物流城、历史文化名城、滨水生态城、新兴旅游城市和区域金融中心,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1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4.3%提高到40%以上;就业人员比重由2005年的27.5%提高到35%以上;提供的地方税收占全市地方税收的比重达到4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5%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以上。
  (三)发展导向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增加服务品种,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就业能力,提升产业素质,培育发展大型服务企业集团。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发布服务业发展导向目录,合理引导服务业投资方向,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服务业发展的质量(《临沂市服务业发展导向目录》附后)。
  四、“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发展重点
  (一)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以打造“中国现代商贸城”为目标,按照“扩大规模,发展特色,提升水平”的要求,继续实施对现有批发市场的改造提升,坚持城乡、内外、传统与现代“三个一齐抓”的总体思路,注重“产地型、外向型、展贸型”市场建设, 扩展市场功能。大力推行管理技术和营销方式创新,积极发展新型业态,努力构建布局科学、层次分明、特色明显的商贸业发展新格局。鼓励市场经营业户兴办加工业,努力提高地产品比重。发挥市场优势,做活展贸经济。各县区立足自身优势,加快市场培育步伐,逐步发展规模较大、辐射带动作用强、各具特色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争取蔬菜、胶合板、五金、陶瓷、布鞋、糖果、石材等批发市场跻身全国同类市场前列。大力发展以“便民连锁店”为主体的社区、乡村商业网络,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提高流通产业层次,推动流通现代化进程。到2010年,全市商品成交额超过100亿元的专业批发市场1家,超过50亿元的3家,超过20亿元的16家;临沂批发城成交额达到800亿元以上。适应对外开放和居民生活节奏加快的需要,加快特色餐饮业的发展步伐,培育一批餐饮业龙头企业和具有临沂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
  (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按照“搭建网络、构筑平台、培育主体”的基本思路,建设三大物流园区,构建三个物流平台,培育四类第三方物流企业,建设六个物流中心,构筑起以物流园区为依托,以物流平台为支撑,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的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和城市配送三个层次的现代物流体系,实现由商贸大市向现代物流强市的转变。
  三大物流园区。按照整体规划、合理选址、市场运作、分步实施的原则,规划建设市区西部和东部两大综合性物流园区以及莒南临港物流园区。西部物流园区主园区选址在兰山区西部,依托批发市场群和木业生产基地,整合澳龙国际物流城、香江商贸城等周边的物流资源,重点发展商业区域物流配送;东部物流园区选址在河东区,主要依托飞机场、胶新铁路临沂东站、临沂经济开发区,整合河东区和经济开发区的物流资源,重点发展生产资料物流配送和国际物流;莒南临港物流园区以坪上、团林镇为中心,依托石臼、岚山港,规划建设以外向型为主的综合物流园区。建设罗庄、苍山、沂水、蒙阴、平邑、莒南等六个物流中心。
  三个物流平台。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公路、铁路、航空和内河航运等综合交通网络,以及信息网络和流通网络三大物流平台的建设,尽快构筑起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为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四类物流企业。即通过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转型培育传统物流企业、剥离培育专业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现有物流企业四种方式培育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打破条块分割和行业垄断,整合现有物流资源,通过实施“物流企业再造工程”实现物流企业组织创新。到2010年,第三方物流增加值占全部物流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
  (三)培育壮大旅游产业。以建设新兴旅游城市和旅游经济大市、红色旅游强市为目标,突出绿色沂蒙、红色风情、文韬武略、地质奇观四大主题,合理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协调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旅游环境,推进重点旅游区、旅游线路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快旅游企业整合提升。“绿色沂蒙”开发项目重点建设蒙山景区、沂沭河滨河景观带等23处旅游区,“红色风情”开发项目重点建设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孟良崮战役遗址、山东省政府诞生地等13处旅游区,“文韬武略”开发项目重点建设王羲之故居、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马陵山古战场等20处旅游区,“地质奇观”开发项目重点建设沂水地下大峡谷、莒南天佛景区、平邑自然博物馆等14处旅游区。努力打造“沂蒙山”旅游品牌,开发具有沂蒙特色的旅游商品,提高旅游收入。到201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230亿元,年均增长30%。旅行社发展到120家,A级旅游区发展到40个。旅游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使旅游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
  (四)繁荣发展文化产业。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大力培育文化支柱产业和文化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媒体传播、出版发行、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文化娱乐、文化体育、文博会展、文化产品制造、民间艺术和文化信息服务等十大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建设特色鲜明、品牌名优、设施完善、产业发达的文化强市,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规划建设文化大厦、临沂大剧院、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等13处文化基础设施,提高文化设施的档次。打造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并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节庆品牌;加强文化交流,创作一批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文艺精品;培育一批特色群众文化项目,提高临沂文化在海内外的知名度。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40%以上,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左右。
  (五)突出发展教育科技产业。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整合现有教育资源,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更多的实用技术人才,重视发展学前教育、特种教育和成人教育,规范社会力量投资办学,不断扩大助学贷款,增加教育消费。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建成10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建设好临沂大学,积极筹建临沂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级技术学校,建设30处条件完善、设施齐全、适应中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训基地。努力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政府科技投入,R&D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以上。新建20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新发展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0家,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六)积极发展卫生体育事业。卫生事业。基本建立起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卫生需求相适应的卫生管理体制和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齐全、队伍优化、体制顺畅、运转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加强预防保健,做好疾病控制工作,增强群体防病能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推进医疗事业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改善城乡医疗条件,积极构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普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卫生资源总量和体现人民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在欠发达地区中处于领先地位。体育事业。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运动规律的体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体育彩票、体育传媒、体育培训等体育产业,探索体育运动项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运行机制,体育场馆实行多元化经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七)健康发展房地产及社区服务业。以建成鲁南苏北区域特大中心城市为目标,按照“一河五片”的城市建设总体布局,编制房地产开发和住宅建设规划,充分发挥房地产业在城市经营中的主导作用。结合临沂经济开发区、临沂高新技术开发区、南坊片区的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合理规划布局房地产项目。围绕城市的功能定位和重点发展方向,搞好县城房地产项目的规划布局和建设。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状况,按照市场导向、总量控制、以销定建的原则,尽快形成以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房和廉租房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大力推行物业管理服务招投标,规范物业企业的收费与服务,全面推行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规范房地产交易、抵押评估及咨询等房地产中介服务市场。到2010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加快社区服务的产业化、社会化。搞好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健全社区服务网络,重点发展家政家教、医疗保健、绿化保洁、文化娱乐、托幼养老、劳务中介等社区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方便居民生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八)稳步发展金融业。着眼持续发展,为金融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做大做强金融产业,全力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积极开发面向不同消费群体的新型金融产品,不断扩大个人消费信贷规模。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整合农村金融资源,逐步建立农户联保、行业担保和区域担保三级信贷担保体系,积极拓展金融支农的途径,切实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难题。推动市商业银行在县区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支持外地商业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构筑金融支持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发展的平台。积极发挥征信系统的作用,推动金融机构联合信用评级和外部信用评级。加快信用卡业务发展步伐,推动支付结算手段电算化进程。强化典当、证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引进工作,支持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融资,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产品期货交易。加强银行、保险、证券、典当等行业的信息沟通和协作,发展壮大金融产业的整体实力。
  (九)创新发展农村服务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重点发展农村生产性服务业。采取政府扶持、科技人员和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等方式,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及时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搞好农产品集中产区的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提升;培育现代农产品物流企业,整合现有的供销、农机等服务组织,大力发展农产品、农资等连锁经营。积极发展农村生活性服务业。大力推广莒南县连锁超市进农村的经验,加快建设覆盖全市的县、乡、村三级便民超市网络。积极实施农村“信息村村通”工程,扶持建立为“三农”服务的各类农村信息网站。整合现有培训和劳务输出机构,精心打造“沂蒙劳务品牌”,每年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人数达到15万人以上。进一步加强“水电路医学”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十)规范发展中介服务和信息业。大力发展法律、科技、会计、代理、职业介绍等中介服务行业,积极发展资产评估、工程咨询、科技咨询、法律咨询、信息咨询等咨询服务业,培育壮大房地产、劳动力、人才等市场中介机构,拓展各类中介组织的服务领域,提高中介服务业的技术和服务水平;加强对各类中介服务从业人员的引进和教育培训,健全完善中介服务人员和机构准入制度;稳步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规范整顿中介服务市场秩序,充分发挥中介服务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重点搞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努力拓展信息资源开发业、计算机信息处理业、互联网络业以及信息咨询业等信息服务业,建设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形成技术先进、内容丰富、服务便捷、竞争有序的信息服务产业链;加强对信息产业的规划、指导、协调和管理,促进全市信息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达到全省中等水平,初步建成“数字临沂”。
  五、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集中清理、废除阻碍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规定,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进入的服务业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对旅游、交通运输、社会服务、零售商业、餐饮娱乐等为居民提供服务的一般性行业完全放开。对教育培训、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医疗卫生等行业,降低进入门槛。制定城市供水、供气、供热、环卫、公共交通、园林绿化等公用事业市场准入标准和办法,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参与建设和经营。凡不需要政府投资的一般性项目,除按规定办理环保、规划、土地、安全等手续外,均实行登记备案制;对确需审批的项目,要简化手续,公开程序,限时办结。
  健全落实优惠政策。对安置下岗失业人员达到一定比例的服务业企业,要按照国家和省里的有关规定,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服务业的(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免征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及地方设立的行政性收费;对安置就业量大的新建服务业项目,通过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给予补助。发改、劳动、工商、税务等部门定期向社会公布扶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改革作息时间,为居民的服务消费留出充裕时间。落实机关工作人员带薪休假制度。引导人们改变传统生活方式,转变消费观念,提倡健康文明的服务消费方式。鼓励各类夜市发展,对已形成规模的夜市,政府拿出资金完善水、电、照明、交通等配套设施,为其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在城市主要道路、公园、广场、旅游景点实施亮化工程,开发夜间休闲游乐项目。在城市繁华地带和居民集聚区兴建购物一条街、特色餐饮一条街、休闲娱乐一条街。增开夜间公交车,延长营运时间,为夜间消费和从业者提供出行方便。
  加强收费管理,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执行《临沂市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推行收费公示制度,增加收费透明度,坚决制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制定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服务业企业在用水、用电等方面与工业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变部门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状况,实行集中统一执法。积极开展“诚信临沂”、“平安临沂”创建活动,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和黑恶势力,营造公平公正、有序竞争、宽松和谐的服务业发展环境。
  (二)多渠道增加服务业投入
  建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逐年加大财政资金对服务业的投入,主要用于国家、省安排的服务业项目的资金配套,以及我市服务业重点项目和示范工程的补助和贴息。各县区要统筹安排,建立服务业引导资金,引导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服务业。
实施“重点项目推进计划”。围绕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新兴行业,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组织实施服务业“重点项目推进计划”。每年筛选确定10—20个新建项目,列入服务业“重点项目推进计划”,对列入计划的项目,优先安排向上争取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并从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中给予一定的补助和贴息。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服务业主管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服务业企业与银行间的项目推介活动,吸引更多的银行资金投向服务业。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信贷重点,加大支持力度。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把服务业领域的招商引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吸引更多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投资服务业。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各级要组建服务业发展领导协调机构,由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定期研究提出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统筹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
  市直有关部门根据本规划和上级有关文件要求,研究提出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市服务业综合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规划的贯彻落实和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服务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调度,及时向市政府报告。
  实施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建立考核机制,制定奖惩制度,把服务业发展作为各级政府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将任务目标分解落实到县区和部门,明确责任,定期考核。





                                

临沂市服务业发展导向目录

一、服务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第一类 鼓励类
  1.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及以连锁经营形式发展的中小超市、便利店、专业店等新型零售业态
  2.粮食、棉花、食糖、食用油、化肥、石油等重要商品的现代化仓储等物流设施建设
  3.现代化的农产品市场流通设施及农产品贸工农一体化设施建设
  4.闲置设备、旧货、旧机动车调剂交易市场建设
  5.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6.农、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7.租赁服务
  8.后勤社会化服务
  9.城市社区服务网点建设
  10.房地产中介服务、物业管理服务
  11.社会化养老服务
  12.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
  13.基本医疗、计划生育、预防保健服务设施建设   
  14.血站建设
  15.远程医疗服务
  16.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大众文化、科普、体育设施建设及产业化运营
  17.文物保护及设施建设
  18.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及特殊教育
  19.远程教育系统建设
  20.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及儿童社会福利设施建设 
  21.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开发
  22.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及其他旅游资源综合开发项目建设
  23.信用卡及其网络服务
  24.旅游用品、纪念品开发
  25.就业创业咨询、辅导、中介及培训服务
  26.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新产品开发设计中心、科研中试基地、试验基地建设
  27.科学普及、技术推广、科技交流、技术咨询、知识产权及气象、环保、测绘、地震、海洋、技术监督等科技服务
  28.经济、规划、工程、管理、会计、审计、法律、环保等咨询服务
  29.科学仪器、实验动物、化学试剂、文献信息等科研支撑条件共建共享服务
  30.商品质量认证和质量检测
  31.防伪技术开发和运用
  32.资信调查与评级服务体系建设
  33.动漫制作
  34.服务业聚集区建设
  35.创意设计
  36.会展
第二类  限制类
  1.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
  2.高尔夫球场项目
  3.赛马场项目

二、外商投资服务业指导目录

第一类  鼓励类
  (一)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1.铁路干线路网的建设、经营(中方控股)
  2.支线铁路、地方铁路及其桥梁、隧道、轮渡设施的建设、经营(限于合资、合作)
  3.公路、独立桥梁和隧道的建设、经营
  4.港口公用码头设施的建设、经营
  5.民用机场的建设、经营(中方相对控股)
  6.航空运输公司(中方控股)
  7.农、林、渔业通用航空公司(限于合资、合作)
 ﹡8.定期、不定期国际海上运输业务
 ﹡9.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业务
 ﹡10.公路货物运输公司
  11.输油(气)管道、油(气)库及石油专用码头的建设、经营
  12.煤炭管道运输设施的建设、经营
  13.运输业务相关的仓储设施建设、经营
  (二)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一般商品的批发、零售、物流配送
  (三)房地产业
  普通住宅的开发建设
  (四)社会服务业
  1.公共设施服务业
  (1)城市封闭型道路建设、经营
  (2)城市地铁及轻轨的建设、经营(中方控股)
  (3)污水、垃圾处理厂,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厂(焚烧厂、填埋厂)及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经营
  2.信息、咨询服务业
  (1)国际经济、科技、环保信息咨询服务
 ﹡(2)会计、审计
  (五)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老年人、残疾人服务
  (六)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
  高等教育机构(限于合资、合作)
  (七)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1.生物工程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
  2.同位素、辐射及激光技术
  3.海洋开发及海洋能开发技术
  4.海水淡化及利用技术
  5.海洋监测技术
  6.节约能源开发技术
  7.资源再生及综合利用技术
  8.环境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
  9.防沙漠化及沙漠治理技术
  10.民用卫星应用技术
  11.研究开发中心
  12.高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企业孵化中心
第二类  限制类
  (一)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1.公路旅客运输公司
 ﹡2.出入境汽车运输公司
 ﹡3.水上运输公司
 ﹡4.铁路货物运输公司
  5.铁路旅客运输公司(中方控股)
  6.摄影、探矿、工业等通用航空公司(中方控股)
 ﹡7.电信公司
  (二)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1.商品交易、直销、邮购、网上销售、特许经营、委托经营、销售代理、商业管理等各类商业公司,以及粮、棉、植物油、食糖、药品、烟草、汽车、原油、农业生产资料的批发、零售、物流配送
 ﹡2.图书、报纸、期刊的批发、零售业务
 ﹡3.音像制品(除电影外)的分销
  4.商品拍卖
 ﹡5.货物租赁公司
  6.代理公司(船舶、货运、外轮理货、广告等)
 ﹡7.成品油批发及加油站建设、经营
  8.对外贸易公司
  (三)金融、保险业
  1.银行、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
 ﹡2.保险公司
 ﹡3.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4.金融租赁公司
  5.外汇经纪
 ﹡6.保险经纪公司
  (四)房地产业
  1.土地成片开发(限于合资、合作)
  2.高档宾馆、别墅、高档写字楼和国际会展中心的建设、经营
  3.大型主题公园的建设、经营
  (五)社会服务业
  1.公共设施服务业、大中城市燃气、热力和供排水管网的建设、经营(中方控股)
  2.信息、咨询服务业
  (1)法律咨询
  (2)市场调查(限于合资、合作)
  (六)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1.医疗机构(限于合资、合作)
  2.高尔夫球场的建设、经营 
  (七)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
  1.高中阶段教育机构(限于合资、合作)
  2.电影院的建设、经营(中方控股)
  3.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发行、电影制作(中方控股)
  (八)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
  1.测绘公司(中方控股)
 ﹡2.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认证公司
第三类  禁止类
  (一)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1.空中交通管制公司
  2.邮政公司
  (二)金融、保险业
  期货公司
  (三)社会服务业
  1.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
  2.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经营
  3.社会调查
  4.博彩业(含赌博类跑马场)
  5.色情业
  (四)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
  1.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机构
  2.图书、报纸、期刊的出版、总发行和进口业务
  3.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制作、总发行和进口业务
  4.新闻机构
  5.各级广播电台(站)、电视台(站)、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发射台、转播台、广播电视卫星、卫星上行站、卫星收转站、微波站、监测台、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
  6.电视节目出版及播放公司
  7.电影发行公司
  8.录像放映公司

  注:
  1.标﹡的条目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有关,从其规定。
  2.《临沂市服务业发展导向目录》根据现行国家产业政策制定,规划期内将依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而随时予以修订发布。




 2006年9月27日印发

 
【关闭窗口】 【字体: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