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公开 >> 正文
索引号 1585729837/zfw/2021-0000157 发布机构 临沂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公开目录 专项规划 发布日期 2006/04/27
文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标题 临沂市建设事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
临沂市建设事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


 

临沂市建设事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2006-2010)

 

 

 

 

 

 

 

临沂市建设局

〇〇六年四月


临沂市建设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第一章建设事业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建设系统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推进建设事业改革,在城乡建设、工程建设和建筑业、住宅与房地产业、勘察设计咨询业以及建设科技和教育事业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绩,是建设事业发展最快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

(一)城市化水平有新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是期间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全市总人口102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总量达到403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0%末提高10个百分点。

5年间,累计完成城市建设投资83.77亿元,是九五间的4.5其中市区完成投资71亿元。全市新增城市建成区面积113平方公里,新增供水能力17万立方米/日,新增道路面积2345万平方米新增园林绿地面积3795公顷新增公共绿地1663公顷,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0万立方米/日,全市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71.2%燃气普及率达62.4%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5.8标台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11.4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7.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1.13%建成区绿地率23.7%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7.8%城市污水处理率达49.8%(其中污水处 理厂集中处理率31.8%供热普及率达21%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大幅增加,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镇区域分工初步形成,城镇间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二)工程建设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建筑业得到长足发展

期间,以推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报建制、图纸审查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安全质量监督制为主要内容的建设工程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5年共计竣工城市房屋建筑面积278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960万平方米,工程报建率、招标投标率、安全质量监督覆盖率均达到98%以上,对重点项目的基本建设程序和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

建筑市场得到进一步规范。

建筑业在安置人员就业方面作用突出。

建筑企业深化改革成效显著。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建筑劳务分包管理进一步加强。

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稳中有升。

建筑企业养老保障金管理工作稳中求实。

建设工业产品管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三)住宅建设和房地业发展有新突破

住宅开发建设发展迅猛,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十五期间,我市住宅保持了良好两增长势头。五年来全市城镇完成住宅投资160亿元,新建住宅1960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九五”时期的18平方米增加到25平方米,初步实现了住房小康。

房地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开发规模档次有较大提高。到2005年,全市开发企业达到198家,其中三级以上资质的开发企业45家。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10亿元,开发面积达1190万平方米。房屋质量合格率100%优良品率50%以上。相继建成了一批档次高、质量优、配套全的住宅小区,极大地改善了居住环境,改善了城市面貌。与此同时,隨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外地企业和资金开始涉足我市房地产市场,促进了开发市场的繁荣。先进的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和开发经营理念被大量引进,各种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敏大量采用,配套设施日臻完善。

市场交易日趋活跃,物业管理得到加强。

住房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中介市场和中介管理机构进一步规范和发展。

房地产业诚信档案逐步建立。

四)勘察设计迈出新步伐

末,全市勘察设计单位发展到36家(其中:建筑设计单位17家,装饰设计单位3家,水利系统设计单位5家,交通、公路、电力、市政、煤炭等5家,岩土工程勘察单位6家),图审机构2家,招标代理2家,工程监理公司20家。勘察设计行业高中级人才1370人。

勘察设计咨询业改革步伐加快。从生产经营体制、产权结构和内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拓了招标代理、工程监理、采购代理等服务领域,产生了一批产权结构多元化的勘察设计单位。勘察设计技术和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全市已初步形成了按市场竞争机制运作的新格局。

执业资格注册成绩显著

勘察设计科技进步、设计创作取得丰硕成果。

五)村镇建设投资加大,功能和环境有较大改观

期间全市村镇建设总投资155亿元,村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全市村镇道路总长度达3.92万公里,比2000年底增长了15.5%村镇自来水普及率达61.82%,比2000年底提高了9.7个百分点。自来水受益人口达534万,覆盖了所有小城镇和4700个村庄全市村镇住宅建筑面积达19247万平方米,比九五末增长3.84%其中小城镇住宅建筑面积累计达2705万平方米,比末增长9.7%人均建筑面积22平方米,当年新建住宅房率由末的17.64%提高到现在的28.03%。一大批造型美观、具有自然环境优雅和生态气息、风格迥异的住宅小区和农民公寓楼、小康屋点缀着希望的田野。小城镇公共建筑面积达1304万平方米,生产建筑面积达1082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达5平方米。良好的基础设施,改善了投资环境,为今后社会主 义新农村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村镇建设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 镇转移。

走开发建设的路子,以中心镇开发建设为重点的村镇建设质量不断提高。

(六)建设科技教育工作有新发展

期间,墙体材料改革有新突破。全市应用新型墙材的建筑工程面积达780万平方米发展新型墙材生产企业61家,新上生产线75条,新型墙材年设计生产能力41亿标砖,实际生产能力30亿标砖。累计完成建筑节能面积515万平方米,节约土地约7500,节约能源48万吨标煤。

群众性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取得新突破。35项优秀QC成果获省奖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3项。5个班 组被评为全省优秀质量管理信得过班20人被评为全省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31项工法被评为级工法,18项新技术获得省技术创新奖。

总结十五成绩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建设事业发展和改革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一是城镇基础设施水平和现代化城市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二是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的进展不平衡,投融资的路子仍需拓宽;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城乡统筹的措施有待加强;三是规范建设市场秩序的任务仍然艰巨;四是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对这些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第二章  “十一五主要形势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已经成为“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项紧迫任务

实施城市化战略,推进城市化进程,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也是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矛盾,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关键环节之一。目前,我市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对培育市场、扩大需求、增加就业等都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并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一五期间,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发生重大变化。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辐射和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小城镇发展作为大战,在城市化进程中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城乡发展将从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走向一体化。我市城乡建设管理应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从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出发,进行改革与调整,将城乡建设水平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城乡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尖锐,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摆上更重要的议事日程

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落实到城乡建设全过程,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打造生态市(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五期间城乡发展的重要原则。目前我市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城市环境质量等还不能完全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和排水设施等严重不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滞后,一些与城市资源条件、环境条件不相适应的建设项目得不到有效制止等现象仍较为突出。因此,十一五期间,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改变城市生态环境状况的任务将十分艰巨,可持续发展战略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已经刻不容缓。

、房地产供应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供需矛盾加大,必须建立有保障、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

房地产供应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供需矛盾加大,由于家庭收入条件的差异,在客观上要求通过确定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分级标准,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廉租房申请租住制度,把阶段性住房解困办法改为建立起制度化的社会住房保障机制。因此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建立起稳定的多渠道的住房来源,形成有保障、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必将成为十一期间调控房地产开发市场、完善城镇住房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我市建设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市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将带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稳步增长,建筑市场前景广阔。工程建设量的增加,对建筑业的资金、技术、管理、质量的要求也将逐步提高,如何确保工程质量和规范建筑市场是建设事业将面临的重要任务。

、推动信息化建设,是我市建设事业发展更上一层楼的重要环节

推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和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我市建设事业也应以信息技术发展为手段,并将信息化深入到城乡建设、勘察设计、住宅与房地产业、工程建设、建筑业以及建设科技教育事业各个领域通过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我市建设事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建设临沂、新临沂为目标,以开展一创六建活动为契机,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村镇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搞好村镇建设;以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为重点,加快推进建设事业体制机制创新和投融资改革;以整顿和规范市场行为为重点,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建立住房供应新体系,加快建筑业、勘察设计咨询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围绕构建节约型社会,大力推进建设事业科技进步和建设行业技术新,积极推动建设事业信息化;完善建设法规体系,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全面促进我市建设事业迈上新台阶推进建设事业健康发展。

、主要目标

(一)城市化发展目标:

临沂市总人口:2010年全市人口达到105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到504万人,市区城市人口达到145万人。

城市建成区面积:2010年达到60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155平方公里。

城镇化水平:2010年达到48%

临沂市经济发展目标: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2600亿元,人 均达到24600元。

产业人口结构调整目标: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人口到2010年累计达50万人。

按照全市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应进一步优化城镇发展空间布局结构,努力构建职能分工明确、空间布局合理、等级规模有序、设施完善高效的城镇体系。按照强化中心,发展两带建设四个副中心的区域一体化空间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确定城镇的发展方向,确定中心镇和卫星城镇,实现以点带线,以线促面。

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不断提高中心城市承载力和吸引辐射力,构筑跨省乃至跨国的大市场,使之适合特大中心城市发展的需要。

沂水、莒南、郊城、平邑四县为四个区域经济副中心城市。2010年前将沂水县、郑城县升级为县级市2010年四个县发展成为中等城市,使之成为临沂与外部经济联系的重要中转地和信息通道。

沂南、临沐、苍山、费县、蒙阴五县到2010年形成一定规模的小城市,到2020年完成撤县建市,撤乡建镇。

15万人以下的城镇共有129个。应逐步撤并人口在5万人以下的乡镇,膨胀城镇规模,实现小城镇发展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以解决小城镇发展分散的弊端,充分发挥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城市建设主要预期目标:

1. 市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一五期间,全市城市建设投资162亿元,市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90亿元,其中:新增道路面积870万平方米,投资360600万元;新增园林绿化面积1550公顷,投资124000万元;新增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处理能力1000/日,投资33000万元;新增供热面积2300万平方米,投资91000万元;新增天然气供气能力6亿立方米/年,投资42000万元;新增供水能力55万吨/日,投资102000万元;新增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38万吨/日,新建中水回用项目4新增回用水量11.7万吨,投资86700万元;完成市区内河治理,投资30000万元。

——城市道路建设:进一步改造旧城道路,打通断头路,建设外环路,缓解市内交通拥堵状况。调整城市路网结构,使城市道路呈网络化、层次化,形成布局合理的道路网络。完成长700米的蒙山大道河桥和长1100米的海关路沂河桥建设,拓宽改造并延长临西十一路等道路;建设城区长49.52公里、宽60米的北外环、西外环、南外环和经济开发区60公里的外环路,构筑新的城市外环线;加快建设城区组团之间的快速路,以加强各区域之间的联系。完成南坊新区长106公里的路网建设,完成滨河大道、四期工程,建设改造一批穿越铁路和河的通道和桥梁,以疏通山主城区南北交通。进一步规划设计建设好城市广场,在兰山区西部和北部建设35个城市广场,使广场布局更加合理。加快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以缓解道路拥堵状况。在通达路、蒙山大道等路段建设58个过街天桥,在沂蒙路等重要路段建设24道地下通道,在兰山区主城区规划建设2030个停车场。2010年人均道路面积17平方米。

——城市供水:合理配置资源,调整用水结构,改变单一水源供水状况,减少地下水开采量。2006年完成30万吨/日供水项目,并向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经济开发区、南坊新区供水。以小埠东、刘家道口、桃园橡胶坝处沂河水为供水水源,向罗庄区、河东区、经济开发区供工业用水,向南坊新区供卫生清洁用水。供水能力达到81万吨/日。逐步关闭各自备水井,减少地下水开采量8万吨/日。加快供水管网建设,完成兰山城区西北部、铁路以南、南坊新区管网建设,对老城区供水管网进行改造。2010年用水普及率达98%

——城市燃气:加快城市燃气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天然气,合理使用液化气。2006年完成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加快供气管网建设,建设高中压管线25公里及门站。天然气使用量13000万立方米。2010年燃气普及率达96%

——城市供热:在积极发展热电联产的基础上,再规划一批集中供热热源,提高城市集中供热率,完成南坊新区47公里、临沂大学、河东区供热管网建设。新建南坊新区和河东区两座热电厂,搬迁恒源热电厂。2010年集中供热普及率达70%

——城市排水及污水处理: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加快城市排水管网及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市区新建4座污水处理厂(河东、罗庄、南坊新区、临沂大学)市污水处理一期工程进行除磷脱氮工艺改造,建设临沂市污水处理厂、半程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污水处理总规模达到55立方米/日。加快市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新建125公里雨污分流管道,排水管沟270公里,对青龙河、陷泥河、河进行综合治理。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2%

配套建设中水回用设施,污水处理厂增加中水回用设施;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单体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宾馆、饭店、商店、公寓、综合性服务楼及高层建筑等及建筑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机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大型综合性文化体育设施及规划居住人口1万人以上的住宅小区配套建设中水回用设施。

——园林绿化:以滨河生态绿化为重点6将城市道路绿化、公共绿地绿化、城郊林网绿化相互结合,建立起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性、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构建大园林、大绿化的新格局。市区每年新建各类公共绿地100万平方米,城区主要搞好南坊新区道路绿化570万平方米、银雀山公园等大型公共绿地的建设。重点建设滨河大道二、三、四期景观工程、30-100米风景防护林地;完成河、陷泥河、青龙河沿岸绿化、美化,建成特色浓郁、环境优美的生活休闲水景带。到2010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3%绿化覆盖率达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9方米。

——城市照明:完成城市主要干道的照明工程和沿街六层以上建筑物的亮化、美化,对城中村、背街小巷全部实施亮化,完成滨河两侧河滩景点、建筑物、桥梁照明、绿地亮化工程。

——市容环卫:加快建设城镇垃圾填埋场工程,完成临沂市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工程、污泥渣土处理厂、垃圾生化处理厂建设,建设6座中型垃圾转运站、185座小型垃圾转运站、200余座公厕。2010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

2. 各县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预期目标:

——城市道路:加快环城路建设,尽快打通城区断头路,完善县城出入口,解决现有城市道路网络不健全和城区次干道、生活支路不配套等问题,逐步形成外成环、内成网、主次分明的城市道路体系。九县新增道路面积600万平方米。

——城市供水:逐步改善城镇供水条件,建设安全稳定的城市供水水源,增加供水能力,配套完善供水管网。九县新增供水能力70.6万吨/日。

——城市燃气:大力发展管道燃气,建设天然气利用工程。九县新增年供气总量54000吨。

——城市供热:加快集中供热工程建设,九县新增供热面积1310万平方米。

——城市排水及污水处理: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使污水得到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加快排水管网和污水配套管网建设,逐步实行雨污分流。九县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9万吨/日。

——园林绿化:以争创园林城市为目标,加块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努力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和档次。九县新增园林绿地面积2450公顷。

——市容环卫:加大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九县全部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全面提升县城环境卫生水平。九县新增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1530/日。

(三)工程建设和建筑业

1总指标:到2010年,全市建筑业企业发展到1800其中: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发展到600家,劳务分包企业发展到1200,在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中特级企业发展到2一级企业发展到12家,二级企业发展到100家。力争全市建筑业产值、增加值在一五期间实现年平均16%以上的增长,到2010年全市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53亿元,实现增加值76亿元。

征收建筑企业养老保障金1.5亿元,征收率达96%拨付养老保障金7500万元补贴养老保障金3000万元。特困救济金600万元。

2效益指标:全行业利税总额达到20亿元,产值利税率达到8%产值利润率达到4.5%就业容量达到60万人。

3质量安全指标:到2010年,竣工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合格,一次交验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60%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万分之0.5以内。

(四)住宅与房地产业

1住宅建设投资城镇一五期间投资290亿元,平均:每年58亿元。

2住宅竣工面积城镇十一五期间竣工面积3220万平方米,平均每年644万平方米。

3房地产开发计划投资:城镇一五期间投资360亿元,平均每年72亿元。调动社会资金,鼓励有资质、有资金的股份制和房地产公司按规划、高标准开发住宅小区。

4商品住宅计划投资:城镇一五期间投资275亿元,平均每年55亿元。

5商品住宅竣工面积:城镇一五期间竣工3060万平方米平均每年612万平方米。

6综合开发率:2010年达到95%

7人均住房面积:2010年达到28平方米。

8住宅成套率:2010年达到90%

9投资26亿元开发建设经济适用住房260万平方米,建设廉租住房5万平方米。

10物业管理:住宅小区管理体制向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新体制转变,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使小区实现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极大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从而促进引导全市房地产的更加健康发展。一五期间新建住宅小区全部实行物业管理,老的小区100%要实行物业管理,非小区的住宅物业管理达到60%以上,非小区住宅物业管理2010年达到70%以上。

11权属管理:新建和存量房屋登记率达到100%发证率达到95%以上,城乡房权证一体化。

12中介市场:建立起公开透明、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简洁高效的房地产中介市场体系,构建起政府、社会、协会三级监督体系。

(五)勘察设计咨询业

一五期间,完成勘察设计单位的体制改制,勘察设计质量和水平跃居全省先进行列,健全设计招投标机制,勘察设计保险投保率100%施工图审查率达到95%以上。开展设计创优,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引进轻质结构体系及世界前沿技术,全面推行建筑节能设计。壮大勘察设计队伍新设立15-20家设计公司,拓展化工、园林、环境艺术、各专项设计咨询业务。提高勘察设计技术人员素质,特别是各类注册师数量要增加一倍,锻炼出有定影响力的设计大师,勘察设计收入增长1.5倍,达到5.5亿元

制订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科学评估生命线工程和危险源设施的抗震能力,提出城区拆迁、加固和改造的范围和强度。

(六)村镇建设

——完善村镇规划修编。村镇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全部完成,小城镇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40%中心镇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60%以上,村庄建设规划全部完成。实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组织和开展送科技、规划、设计等下乡和为农民建房、修路、改水、改厕、改善人居环境等五服务活动,给农民群众提供技术咨询、质量咨询和建设程序咨询。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建设在村镇建设中全面实行一书两证制度,杜绝违法建设和乱搭滥建现象。

——加快中心镇建设。一五末,全市29个中心镇建成县域内次中心,城市化水平达到或超过40%镇区人口达到3万人以上,其中12个中心镇镇区人口达到5万人以上3个中心镇达8万人财政收入全部过2000万,其中8个达到5000万元。中心镇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进一步吸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聚集生产要素,整合人气,膨胀经济规模,增强辐射带动力;实行土地集约使用,更大效率地发挥城镇基础设施的作用,真正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加大村镇建设投资。一五村镇建设投资达到190亿元,平均每年达到38亿元,完成建筑面积400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2000万平方米、生产建筑5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1500万平方米。乡镇重点抓好大型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和道路络、垃圾处理场等建设,全市村镇道路总长达到4.5万公里,小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0%以上;加快村镇燃气设施建设,推广建设户用小型沼气池,燃气普及率达到30%乡镇建设垃圾处理场,村庄建设垃圾集中存在设施并定期清理到乡镇统一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以上。全市50%的村庄实行旧村改造,重点抓好公寓楼和小康屋建设,完成村内二至三条主要街道综合整治。把村镇建设与发展乡镇园区济结合起来,搞好园区规划,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功能使二、三产业向园区聚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对分散建设的项目创造条件逐步向园区集中,对进园区的企业要在用地、税费征收等方面给予优惠照顾。在乡镇辐射范围内的一般乡镇村的工业园区原则上停止审批,引导和调控到乡镇工业园区中。各乡镇立足优势,大力培植地方特色产业、支柱产业,支撑企业和知名产品,建设一批一镇一区,一镇一品名园名镇,加速发展区域经济。

——规范村镇建设管理。结合改水、改灶、改厕、改圈搞好村环境卫生,村镇主要道路实行全日保洁,乡镇驻地实现旱厕改沿街水冲式公厕,村镇农户卫生厕所使用率达到或超过60%彻底解决乱差现象。村镇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环境规划要求,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工业固体废物得到适当处置并无危险废物排放,无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无直接向江河湖泊排放污水和倾倒垃圾的现象。

(七)建设科技和教育事业.

1. 以创建节约型社会为核心,积极开展科技攻关。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为重点,切实改变城乡建设方式。一是建筑节能:临沂城和县城规划区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全部达到节能50%的标准要求,并逐步实现居住建筑节能65%的标准,完成建筑节能面积950万平方米,每年节地约2000亩。启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政府机构建筑节能改造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建设节地城乡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增长幅度,在现有基础上力争减少20%新型墙材生产量占墙材生产量的比例达到75%以上,应用比例达到85%以上;临沂城和县城规划区建设工程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年节约土地2000亩;应用新型墙材的建筑工程面积达1500万平方米;发展新型墙材生产企业150家,新上生产线200条,年产新型墙材80亿标砖。三是建筑节材:高性能、低材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得到较好推广,新建住宅一次性装修率不断提高,新建建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降低10%。四是城市节水:全市新增城市工业用水的一半靠节水解决;全市年节水量达到1800万立方米,节水型器具普及率达到60%,城市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5%城市供水管网漏控率平均减少到12%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的节水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0%

2. 以提高工程质量为中心大力开展建设科技创新。争取每年申报1个建设部科技示范工程、2个墙改与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小区;推荐一批省新技术创新奖和省级工法;全面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工作,每年争取5-10QC成果获省奖。

3. 以提高建设行业职工队伍素质为重点搞好建设教育培训工作。每两年对现有4000名项目经理轮训一遍;继续开展中级岗位人员培训,计划每年培训发证2000人;每年培训、考核、鉴定技术工人8000人;向省推荐评审技师500人;一五期间完 成农民工培训50万人次。

(八)建设法制工作

1. 立法工作:根据市人大、市政府要求,及时草拟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进一步完善建设法规体系。

2. 执法责任制建设和执法监督工作:十一五计划前两年,基本建立和有效实施行政执法监督、执法评议的制度。到十一五末,全市建设行政执法力度明显加大,执法监督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3. 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建设系统行政复议和应诉制度基本健全,行政复议和应诉等工作程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行政复议案件的办案水平和质量都有较大提高。

4. 普法工作:开展建设系统普法教育第五个五年计划,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确保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九)建设信息化

1. 建设信息网在公用通信平台基础上互联,实现信息收集、 发布、传递一体化,鼓励和发展建设系统各专业信息网,并与省 建设信息网联通。

2. 争取有等级的一级(甲类)、二级(乙类)建设企(事)业单位全 部加入建设信息网,并吸收其它资质的企(事)业单位入网。

3. 争取2010年建成覆盖全市三区九县建设工程信息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 2006年初步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并在市区试行。

 

第四章  保障规划实施的主要措施

 

一、深化建设事业改革

围绕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是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

续深化建设体制改革

快市政公用事业改革

续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培育和完善建设市场体系。建筑业要形成以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专业承包为依托、劳务包为基础的行业格局。房地产业要以规范开发资质管理,搞好市场总量控制,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审查与监督,规范市场行为,确保开发项目按规划要求实施。完善与房地产市场配套的服务体系。

、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本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搞好各类园区建设,努力将其建成引资先导基地、技术和人才高地、自主创新示范基地。创新开发建设机制,利用市场手段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园区道路、供水、排水、供气、供热、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园区成为城市建设的新亮点。

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尽快研究制订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的设计标准,包括节地、水和环保等标准,使其更具操作性、实用性,便于推广应用。

建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速科旗成果转化

加强民用建筑工程项目建筑节能审查工作。

加快建筑节能技术创新。

大力推广新型框架建筑结构体系和新型墙材

加大节水工作力度,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步伐

积极推广再生水利用。

大力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资源化。

、坚持城乡统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衣村。

一五期间,要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市委提出的发展农村新经济,创建农村新体制,建设乡村新文化,培育时代新农民的标准,坚持城乡统筹,坚持城乡共建共享市政公用设施,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全面完成小城镇和村庄新一轮规划修编,加大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规范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优化村镇环境,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村镇。

、加强法制建设

加快立法步伐,做好有关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依法行政,一方面加强建设行政执法,严厉查处违法活动;另一方面从严治政,规范行政行为。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务人员都应当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并按法定程序履行职责。加强执法监督,认真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建立违法执法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建设服务大厅、有形建筑市场管理,不断改进服务措施,使依法行政和优质服务充分结合。建立健全为民服务的有效机制,积极构筑公共服务平台,努力打造12319城市便民服务热线品牌,使热线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连心、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

、重视发展建设教育事业

树立新的人才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紧紧抓住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这三个关键环节,大力培养人才、凝聚人才、放手使用人才。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健全联动机制,统筹规划,科学指导,综合协调,全面部署。积极引导企业更新教育投入观念,督导企业严格执行按工资总额1.5%-2%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规定,确保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足额到位。

抓好农民工培训教育。政府主管部门要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工组建劳务分包企业,鼓励地方设立劳务服务中心有组织地输出农民工,规范建筑施工用工行为。重视农民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工生产操作技能是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根本措施。农民工输出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2003-2010年全 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将拟进入建筑业的农村劳动力纳入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强组织协调,落实资金、师资和培训基地,因地制宜搞好农民工培训。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职工的党风党纪、政风政纪的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深入开展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反腐败斗争,坚决纠正和消除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围绕建设阳光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效率政府、服务政府,继续开展亮窗口正行风,服务群众当先锋以及职业道德先锋岗活动,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能力,树立起领率机关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良好形象。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以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树建设形象为目标,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行业文明程度。要结合文明单位创建,积极开展文明职工、文明家庭、文明科室创建活动,当文明人,说文明话,做文明事。要争取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局属单位建成市级文明单位,市建设局建成市级文明机关、省级文明单位。

今后五年,是建设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同在,任务艰巨而繁重,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奋力开拓,埋头苦干,为胜利实现建设事业一五规划所提出的任务和目标而努力奋斗。

 
【关闭窗口】 【字体: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