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24日
2005年,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加快推进“大临沂、新临沂”建设为目标,全面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突出抓好“三农”工作、结构调整、改革开放、增加投入等工作重点,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211.8亿元,增长1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3.4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633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415.4亿元,增长21.7%。三次产业比例为13.5:52.2:34.3。地方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工商税收占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分别提高0.35个和0.68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138.9亿千瓦时,增长17.4%,其中工业用电114.9亿千瓦时,增长19.1%。
一、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7.2%,其中农业增长5.8%,林业增长1.1%,牧业增长9.9%,渔业增长6.2%。全年播种粮食作物1055.4万亩,增加102.5万亩;经济作物530.5万亩,减少23.6万亩。粮食产量388万吨,增加42.5万吨;亩产368公斤,增加5公斤。油料产量67.6万吨,减少2.8%,水果产量150.5万吨、蔬菜产量579万吨,均增长5.5%。
全年新造林15.7万亩,其中用材林7.7万亩,经济林4.5万亩,防护林3.5万亩。年末林木蓄积量1100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27.2%。全年板栗产量10.1万吨,核桃产量1579吨,银杏产量2656吨。
全年出栏猪554.3万头、牛27.4万头、羊283.2万只、家禽1.3亿只,分别增长6.8%、8.7%、9.6%和28.7%。肉类、禽蛋、牛奶产量达到65.8万吨、26.7万吨和6.9万吨,分别增长9.9%、1.9%和9.5%。年末生猪存栏332万头、牛存栏49.3万头、羊存栏248.6万只。全年水产品产量10.1万吨,增长6.2%。
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到1600个,其中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855家,全市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个、绿色食品5个、有机食品1个,年末,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52个、绿色食品39个、有机食品7个。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生产条件改善。全市各级积极落实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农业税税率再降2个百分点;玉米、小麦作物良种推广补贴2630万元,发放小麦种植补贴资金7261万元。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722万千瓦,增长6%。农用汽车9646辆,拖拉机33万台。全市新增小麦联合收获机614台、玉米联合收获机31台,年末达到2672台和38台。全年完成机耕面积911.4万亩,机播面积437.1万亩,机收面积434万亩。全年农村用电量24.9亿千瓦时,增长10.3%。化肥使用量(折纯)42.3万吨,增长0.9%。
二、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435.5亿元、增加值370.6亿元,分别增长49.8%和35.6%。食品、机械、建材、木业、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电力、冶金九大行业完成总产值1149.7亿元,增长52.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0.1%,其中食品工业完成产值370.9亿元、化工行业146.9亿元、冶金行业149.9亿元、机械行业129.8亿元。制造业强市战略稳步推进。规模以上制造业完成产值1310.9亿元,增长52.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1.3%。装备制造企业完成产值166.1亿元,增长37.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1.6%。企业规模继续膨胀。有190家企业产值过亿元,其中24家企业产值过10亿元,比上年分别增加62家和11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9.3%,提高3.4个百分点。
工业运行质量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91.5亿元,利税118亿元,利润75亿元,分别增长51.8%、54.4%和67.1%。142家企业实现利税过千万元,其中16家企业过亿元,比上年分别增加42家和2家。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0.9%,提高28.6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5%,提高2.27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利润率5.39%,提高0.5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5.7%,提高0.55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32%,提高9.74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3.05次,加快0.42次;全员劳动生产率9.8万元/人,增长37.8%。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3.4亿元,增长39.6%。从投资单位性质看,国有及联营股份制、外商港澳台经济类型单位投资280.7亿元,增长40.3%;集体单位投资167.8亿元,增长70.5%;个体私营单位投资254.9亿元,增长24.1%。从投资区域看,县及县以上城镇投资411.4亿元,增长41.7%;农村投资292亿元,增长36.8%。从投资规模看,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580.9亿元,增长41.6%;50万元以下项目完成投资122.5亿元,增长31%。从产业分布看,50万元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0亿元,占1.7%;第二产业投资320亿元,占55.1%,其中工业项目投资293.5亿元,占50.5% ;第三产业投资250.9亿元,占43.2%。投资结构优化。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完成44.6亿元,增长34.7%。5000万元以上项目479个,增加146个,完成投资300亿元,增长35.4%;过亿元项目236个,增加68个,完成投资206.3亿元,增长24.2%。房地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完成投资36.4亿元,增长39.6%。两个开发区投资势头较好。临沂经济开发区完成投资39.5亿元,临沂高新区完成投资8.7亿元。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临沂被“2005浙商论坛峰会”评为“全国最佳投资潜力城市”。
四、国内市场、外经外贸、民营经济
消费品市场较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6.6亿元,增长16%,其中,市三区零售额214.1亿元,增长16.6%;县城零售额137.7亿元,增长16%;农村市场零售额124.8亿元,增长15%。餐饮业持续快速增长,实现零售额51.6亿元,增长18.2%。市场建设稳步推进。澳龙、香江、华药、鲁信、立晨五大物流项目本年完成投资7.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2亿元。全年商品市场交易额691亿元,其中临沂批发城交易额425亿元,分别增长12%和11.8%。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查处商品交易市场违法违章案件1200件。
价格平稳上升。在消费领域,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升1.7%。分项目看,食品价格上升2.9%,烟酒及用品上升0.1%,交通和通讯上升0.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升1.2%,居住上升6.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持平,衣着下降1.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1.1%。在生产领域,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1.6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3.46%,分别比上年回落6.02个和15.1个百分点。
外经外贸稳步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18亿美元,增长13.6%,其中,出口总额12.8亿美元,增长13.1%。全年合同利用外资6.7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62亿美元,分别增长64.7%和25%。新签外经合作合同18份,营业额5800万美元,增长52.9%;对外投资3150万美元。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3.9个百分点,实现税收占国、地税收入的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137.4亿元,增长61.5%,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9.2%;实现利税90.6亿元,利润61.6亿元,分别增长64.2%和72.1%;民营经济完成投资522.6亿元,增长46%,高出投资增速6.4个百分点;个体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270.3亿元,增长19.1%,高出零售额增幅3.1个百分点。年末工商注册私营企业1.8万家,个体工商户17.8万户;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265.2亿元,增长15.3%。
五、交通运输、邮电、旅游
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8138.1公里,比上年增加305.1公里。全年建成通村硬化路1747.3公里,累计建成12009.8公里。全年公路旅客运量4565万人,旅客周转量45.8亿人公里;货物运输量5563万吨,周转量40.6亿吨公里。临沂机场飞机起降2206架次,航空货邮量605.8吨,客运量7.63万人次。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量2.22亿元;增长10.7%;电信业务收入28.9亿元,增长22.5%。年末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246.7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241.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236.1万户,比年初增加16.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04.3万户,比年初增加44.1万户。
旅游业快速发展。绿色沂蒙、红色风情、文韬武略、地质奇观四大旅游主体得到突出。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003.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1.4亿元,分别增长28.7%和42.4%。接待入境游客1.51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648万美元,分别增长33.6%和22.8%。
六、财税、金融、保险
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地方财政收入49.1亿元,增长30.7%。财政支出82.2亿元,增长21.7%。财政国库支付、项目预算管理、集中结算等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国、地税收入69.2亿元,增长26.5%,其中国税收入40.6亿元,增长21.8%;地税收入28.5亿元,增长33.8%。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长。成功举办了“2005金融生态建设-临沂银政企合作洽谈会”、银行与外企合作洽谈会、中小企业合作推介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10亿元,比年初增加119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586.1亿元,比年初增加85.4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684.3亿元,比年初增加103.3亿元,其中工业贷款余额98.3亿元,增加16.7亿元;农业贷款余额190.6亿元,增加25.9亿元;个体私营经济贷款余额45.8亿元,增加11.2亿元。年末全市担保公司达到25家,全年担保贷款12.8亿元;典当行10家,发放典当金13.2亿元。全市累计有11家企业12支股票在境内外上市。
保险业健康发展。全市设立分支机构的保险公司共15家。全年保费收入24.6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52亿元,增长14.6%;人身险保费收入18.1亿元,增长9.2%。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5.12亿元,增长8.2%,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3.65亿元,增长12.9%;人身险业务支付赔款和给付1.47亿元,下降1.9%。
七、科技、文教、卫生、体育
2005年,全市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58项,其中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6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230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3项。年末各类技术贸易机构194个,全年签订技术合同228项,增长11.2%;技术贸易合同金额1.53亿元,增长19.1%。受理申请专利1127项,授权专利501项。
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临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第三届“书圣”文化节、沂蒙精神晋京展和中国临沂首尔文化周;组织开展了纪念省政府成立6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一系列文化下乡活动。全年文艺作品获国家级奖项2个,省级奖项5个。全市各类表演团体组织演出635场次,观众139万人次。年末全市公共图书馆10个,档案馆13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2处。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89.3%和93%。全年广播节目播出3.28万小时,电视节目播出5.29万小时。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60.2万户。
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学年末,全市各类学校4239所,在校学生233.5万人。普通高校在校学生4.41万人,比上学年增加1.21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68.9万人,减少5.28万人;小学在校学生72.3万人,减少2.4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141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入初中升学率均为100%,初中升入高中比例为44.5%。
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两个体系”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648万元,市、县“两个体系”建设项目均顺利通过了省、市有关部门的检查验收。全市各类卫生机构1488处,其中医院、卫生院270处,专科防治所(站)16处。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12万张,病房使用率64.5%。卫生技术人员2.39万人,其中医生1.05万人。各级医院、卫生院共完成诊疗人数1295万人次。
备战21届省运会工作准备充分,12名队员参加了全国十运会,取得了5银1铜的较好成绩。举办了临沂市第二届职工运动会。各单项协会举办了30次全市以上规模的群众性体育赛事。通过市场运作,先后举办和承办了2005年全国汽车场地越野赛—临沂分站赛赛事、山东省摩托车越野赛赛事、CBA全国男篮联赛金斯顿主场赛事、全国甲A乒乓球比赛等赛事。全年在省级及以上体育比赛中获得奖牌51枚,其中金牌18枚。
八、环境保护、技术监督和安全生产
开展城市综合整治,市容市貌有了新改观。拆除违法建筑1157处、12.4万平方米。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缩减,临沂城区空气优良天数占总天数的96.4%,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市辖9县的城区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新建、扩建和改建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86个。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7.1%,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3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5%,分别提高0.7个、0.3个、3.8个和0.5个百分点。目前全市建立了7个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5个森林公园。
技术监督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有410余家企业通过各类认证;全市备案企业产品标准486项。全年新增中国名牌产品2个,山东名牌18个,累计中国名牌产品5个,山东名牌产品58个。年末国家免检产品累计达到14种。
全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2497起,死亡575人,伤2006人,经济损失1255.9万元,比上年分别下降19.1%、15.9%、26%和31%,其中道路交通事故2163起,死亡531人,伤1981人,经济损失861.7万元,分别下降23.5%、18.1%、26.4%和22%。
九、居民生活、劳动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29元,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734元,增长1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28元,增长16.3%;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502元,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3601元,增长1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2181元,增长10.4%。年末城乡居民住房使用面积分别为23.6和27.7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2.1和1.5平方米。
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7.7万人、39.1万人、46.6万人、30.2万人和24.9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4.4万人、0.9万人、3.4万人、5.2万人和4.9万人。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17.8亿元,增长15.1%。农村养老保险参保农民99.8万人,增加35.8万人;全年收取保费9753万元,发放养老金1413万元。全年享受低保人员12.3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9.8万人,其中下岗职工再就业3.26万人。共培训各类人员11.1万人次,4.21万人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受理各类劳动保障违法违规举报1923件,立案1828件。受理劳动争议案件2339起,结案2273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