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统计信息公开专栏 >> 统计分析 >> 正文
201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运行情况分析
   时间:2016-02-15

  2015年,全市固定投资呈现“稳中趋缓、结构优化”的良好发展态势,为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一、主要运行情况和特点

  (一)总量再上新台阶,增速稳中趋缓

  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继2012年投资总量突破2000亿以来,再次突破3000亿元,2015年完成投资3219.2亿元,投资总量是“十一五”末(2010年)投资规模的2.3倍,位居全省第五位,增长13.9%;增速与全省持平,居全省第八位,比前三季度、上半年、去年同期分别回落0.5、0.7、2.3个百分点,全年呈现稳中趋缓、理性回落的态势。

  (二)大项目拉动作用增强。2015年,全市过5亿元项目196个,同比增加20个,完成投资792.1亿元,增长19.9%,同比提高14.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4.7个百分点。过10亿元项目68个,同比减少2个,完成投资455.6亿元,增长18.3%,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2.5个百分点。

  (三)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2015年,全市第一产业投资32.4亿元,增长16.2%;第二产业投资1719.3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投资1467.5亿元,增长14.4%。三次产业投资构成为1:53.4:45.6。与去年相比,一产增速提高30.2个百分点,占比与去年同期持平;二产增速下降4.3个百分点,占比下降0.2个百分点;三产增速下降0.8个百分点,占比提高0.2个百分点。

  (四)工业投资结构继续优化

  1、工业技术改造投资贡献突出。2015年,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完成1039.8亿元,增长18.1%,快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2个百分点,快于工业投资增速2.2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60.7%,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有三个项目的当年技改投资超过10亿元,分别是山东阳煤恒通化工股份公司双氧水法环氧丙烷清洁生产项目一期、山东金玺泰矿业有限公司矿业铁精粉生产项目和莒南临港产业园力源热电二号机组建设项目。陶瓷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完成环保技改投资83.9亿元,占本行业全部投资的65%。

  2、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比维持高位。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742.7亿元,增长0.8%,占工业投资的43.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山东常林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产5000台大型节能环保挖掘机项目、山东巴士新能源车业有限公司年产40万辆新能源车业项目、大阳通用机械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台低排放通用动力设备等项目,当年完成投资均超过8亿元。同时高耗能行业投资有较大程度回落,完成投资595.9亿元,增长6.8%,同比回落14.3个百分点。

  3、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占比提高。2015年,全市工业投资中建安工程、设备工器具购置和其他费用分别完成投资901.8亿元、706亿元和104.4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分别为52.7%、41.2%、6.1%,其中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比重同比提高7.8个百分点。

  (五)除房地产外其他服务业投资增长仍然迅速

  2015年,全市服务业中除房地产投资投资增速较低,其他服务业投资增长仍然迅速。增速较高的行业有住宿和餐饮业完成投资13.7亿元,增长48.1%;批发业完成投资94.8亿元,增长50%;批发和零售业完成投资180.4亿元,增长50.3%;文化体育娱乐业完成投资42.2亿元,增长50.6%;教育业完成投资44.2亿元,增长66.5%;卫生和社会工作完成投资20.8亿元,增长68.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投资9亿元,增长9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完成投资16.9亿元,增长211.7%。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完成投资259.4亿元,同比增长31.8%,占服务业投资比重为17.7%,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

  (六)民间投资继续占据主导地位

  2015年,全市民间投资完成2967.6亿元,增长17.1%,占全部投资的92.2%,比去年同期提高2.6个百分点。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为110.5%,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4个百分点,投资增长内生动力依然较强。从民间投资的行业分布看,全市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二者合计完成投资2197.5亿元,占民间投资的比重达到74%。

  (七)基础设施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2015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366.7亿元,增长15.4%,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11个基础设施行业中有5个行业增速超过50%,分别是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管理业、电力及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为50.7%、52.8%、74.9%、143.5%、158.1%。其中完成投资额较大的项目有华润新能源(临沂)有限公司风力发电项目完成投资投资7.8亿元,临沂进民水务有限公司4万吨日污水处理二期项目完成投资5.2亿元,山东沂蒙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完成投资4.9亿元。

  二、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投资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201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年度GDP增量/固定资产投资额)为0.07,即每完成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仅增加7亿元的经济总量,为历史最低水平,比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分别下降了1亿元、6亿元、5亿元、16亿元,说明临沂资本产出率不高,而且有不断下降之势,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临沂投资增长从整体上看仍是粗放的,资源利用率低,投入产出比率不高。

  (二)新开工项目后劲不足。2015年,全市过亿元新开工项目626个,同比减少282个,完成投资1133.5亿元,下降31%;过5亿元新开工项目71个,同比减少2个,完成投资303.1亿元,下降13.3%;过10亿元新开工项目14个,同比减少12个,完成投资100.7亿元,下降44.1%。从建筑业企业今年的签订工程项目合同来看,仅有617亿元,同比减少26亿元。

  (三)现代服务业投资较低。2015年,全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和租赁及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及其他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完成投资68.1亿元,仅占同期服务业投资总量的4.6%(全国约6%,全省约7%)。房地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占服务业比重较高,全年占比为70%。

  (四)商品房销售增幅持续低速。2015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为874.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5%,比1-11月回升1.5个百分点,而同期待售面积达347.9万平方米,增长30.4%。销售市场不旺,导致开发商投资意愿不强。房地产开发投资392.9亿元,增长5.9%。

  三、对2016年投资走势判断

  从投资环境看,我市投资仍然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土地、资源、能源、环境等要素制约仍然存在,国内外市场需求没有明显改善,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企业投资扩产积极性不高,大项目及工业投资增幅较低。但也要看到,依然存在有利投资增长的因素:

  (一)拥有国家及省政策叠加优势。国家层面,我市参照执行国家扶持中部地区有关政策,继2013年被批准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后,去年又成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被确定为国家区域战略新兴产业集聚试点。省级层面,临沂是全省唯一的“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市,列入半岛蓝色经济区联动区和七个区域特大中心城市规划建设范围,“一圈一带”规划把临沂作为西部经济隆起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支持临沂商城发展国际贸易,推动临沂争创国家级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下一步,全省还将出台沂蒙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国家将制定出台环渤海区域合作规划和意见、革命老区发展建设指导意见和规划,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临沂作为东陇海重点开发区域,传统制造业、商贸物流等将迎来发展新机遇。

  (二)项目储备充足。我市建立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共储备项目4054个,总投资2.36万亿元;进一步充实完善市重点建设项目库,筛选出1273个项目,总投资6105亿元,基本实现了全市项目跨领域、跨行业全覆盖。

  (三)在建项目仍有较大投资空间。全市在建项目计划总投资7877亿元,截至2015底累计完成投资6000亿元,仍有1877亿元的投资空间将在今后陆续投入。

  综合分析,预计明年我市投资有望继续保持稳中趋缓增长模式,增幅在13%左右,

  四、对当前投资工作的意见建议
  (一)适度扩大投资规模仍是发展保障。一是要用改革红利激发投资动力,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有利于优化投资环境、释放投资潜力、提高投资回报率,激发全社会投资动力;二是要继续发挥基建投资的支撑作用,我市城镇化进程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建设将催生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除了公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养老、教育、医疗等公用事业设施,仍有巨大的投资空间;三是要继续发挥服务业投资较快增长拉动投资增长的优势,一方面陆续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如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鼓励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服务业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加大对金融、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投资。
  (二)加快开工投资项目,优化投资结构。重大项目建设是长远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支撑,只有抓大项目才能扩总量,增效益,只有抓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才能促转型,提质量。一是要加大亿元以上项目招商力度,提高投资项目的单体规模;二是在抓好项目推进的同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层次的提升;三是要加大督促力度,力争使投资项目早建设、早投产、早达效,增强全市经济发展后劲。
  (三)增强资金保障能力。一是努力扩大外源性资金渠道,努力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同时积极策划具有发展潜力、投资吸引力的开发项目,出台尽可能优惠的政策。二是扩大利用银行贷款,利用好中央支持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中小企业发展等金融支持政策。
  (四)继续采取有力政策,刺激楼市走强。各部门要主动、及时的执行各项有力政策,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加快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惠民工程。推动开发资质高、质量信誉好、社会意识强的企业积极做大做强,为全市房地产业的集团式发展、规模化经营、规范化运作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