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统计信息公开专栏 >> 统计分析 >> 正文
临沂一季度化工行业运行表现四大特征 面临三大困境
   时间:2018-04-23

今年以来,临沂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战略部署,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升质量保障安全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创新绿色发展、优化环境、提高生产安全和运行质量。全市化工行业实现了平稳增长,六成化工产品产量呈现增长。

一、化工行业运行主要特点

(一)化工行业增长平稳。一季度全市268家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17.4亿元、同比增长7.4%,增幅环比提高3.7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0.3亿元,增长11.6%,增幅环比提高11.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2亿元,环比增加6亿元,增长10.6%。

(二)六成化工产品产量呈现增长。我市化工行业涉及的15种主要产品中,有9种产品实现增长,增长面达60%。其中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合成洗涤剂、盐酸、表面活性剂等4种产品的产量同比增幅达20%以上。

(三)大中型化工企业支撑全市化工行业增长。经过多年的转型升级推进,我市重点培植的龙头企业金正大、史丹利、恒通化工等在全国、全省化工领域知名度较高,其在行业内的标杆效应、领军效应和龙头带动效应明显。2018年全市规上大中型化工企业27家,占全市规上化工企业的10%,一季度完成产值14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49.9亿元,实现利润7.96亿元,分别占全市规上化工行业的67.2%、68%、66.3%,同比分别增长14.8%、17.1%、10.7%,分别高于行业平均7.4、5.5、0.1个百分点。

(四)企业技术研发和改造力度加大。近年来,我市积极鼓励、引导现有化工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改造力度,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阳煤恒通公司大力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艺装置,近年来累计投资46亿元进行技术研发和改造,新上4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项目、3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及30万吨/年聚氯乙烯原料路线改造、20万吨/年氨改醇节能改造等重点项目,淘汰了隔膜法烧碱、电石法PVC、氯化苄、氯乙酸以及尿素等落后装置,形成了互为产品、互为上下游的循环发展模式,实现了能源梯级利用、物料内部循环、产业链不断延伸、附加值大幅提升的多元化发展新格局。金正大等企业近年来多次主持、参与《缓控释肥》等5项国家标准、4项联盟标准的制定,赢得了行业话语权,主持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建立多个缓控释肥研发中心,牵头发起并成立了全国缓控释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其“缓控释肥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中国肥料企业首次获此奖项。施可丰公司与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联合研发的稳定性长效缓释肥,内含NAM长效因子,肥效长达120天以上,与普通肥料相比,肥效和作物产量均能够提升15%以上。

二、化工行业发展存在突出问题

(一)行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全市市化工行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总体上仍以肥料制造和基础化工原料为主。从产品结构上看,初级化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主要化工产品多数还处于技术链、价值链的低端,终端产品中高端化、专用化、精细化产品所占比例偏低,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企业所上项目中低水平重复建设多,导致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较严重。

(二)化工企业安全环保压力大。行业面临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压力逐步增大,土地、环境、能源消耗对行业发展的制约愈发突出,企业对安全环保节能减排投入大幅提升。当前,企业基本改用天然气和蒸汽等作为清洁能源,生产成本进一步上升,受设备投入和原材料“煤改气”的影响,企业利润空间收窄。

(三)企业创新力不足。经过多年产业积累,部分大中型企业逐渐聚集了一批化工专业技术人才和科研机构,但总体而言,缺乏创新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缺乏高校资源和产业高层次人才,多数企业特别是众多的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意识不强,研发力量薄弱,缺少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亟需增强。

三、相关建议

当前,我市化工行业发展面临的环境严峻复杂,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相互交织,增长潜力和下行压力同时并存。结合行业特点,提出建议如下:

(一)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产能过剩的矛盾是制约传统化工行业发展的一个全局性矛盾,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发展,重点要控制化工行业新增产能的过剩现象,建立落后产能退出长效机制,引导企业压缩过剩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加快实施传统创业技术升级改造,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提高行业整体质量和效益。

(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行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提高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用纵向合作,强化工艺技术、专用装备和信息化技术的横向协同,大力推进集成创新,构建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联盟。加快化工新材料的应用技术开发,注重与终端消费需求结合,加快培育新产品市场,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主业突出、链条清晰,全方位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化工产业体系。

(三)改造提升化工园区,完善相关政策。按照产业发展园区化、循环化、集群化、高端化要求,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着力推进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环境共治,实现项目建设、公用工程、物流运输、园区管理服务一体化,降低企业投入和运作成本,提高企业效益。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等方面,完善相关政策,引导部分技术落后、危险程度高、效益差的化工企业有序退出;对获得国家、省级重点研究中心、实验室的企业,给予适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