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上午,临沂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我市贯彻落实“省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临沂市财政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了我市财政部门贯彻落实省政府近期出台的《2022年“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第一批)》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苗晓峰 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庄会兴 市财政局四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
王 烨 市财政局社会保障科科长
主持人
刘琳琳 沂蒙精神研究中心副主任
2021年12月31日,省政府印发了《2022年“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第一批)》,共178项政策,其中,延续实施类122项,新政策56项,主要包括培育壮大有效需求、稳定经济运行、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化改革开放、强化社会民生保障6部分内容。根据省测算,2022年“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安排省级财政支出达1345亿元,新增减税规模50亿元,56项新推出政策涉及支出达到了1240亿元。与2021年省级财政筹措资金1064亿元落实四批“政策清单”相比,今年财政支持“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的力度更大、分量更重、导向更强。为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强化了政策支撑,为稳定经济运行、激发市场活力、释放发展潜能创造了政策机遇。
省第一批政策印发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政策落实,第一时间进行了分类梳理和任务分解,涉及我市的共163项,其中财政牵头或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牵头的共98项。下步,我们将围绕中央、省政策支持方向,按照市党代会、市委经济工作会、市人民代表大会等系列会议部署要求,聚焦现代化强市“八大战略”,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精准、靠前、持续发力政策配套落实,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的基础上,今年市级预算安排229.2亿元,用于支持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让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
精准发力“八个聚焦”
以更“大”力度支持高质量发展
一是围绕“培优塑能”,聚焦支持工业振兴。省第一批政策中25项涉及工业,体现了对工业发展的重点扶持导向,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工业“培优塑能”,加快开启工业振兴新引擎,提出了实施先进工业强市战略。围绕这一目标,今年,市级预算安排6.2亿元,用于支持企业科创研发及工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支持传统产业加快升级、“专精特新”扩大优势、骨干企业梯次培育、战新产业招大引强,引导人才、科技、数据、资源等聚力赋能工业振兴。其中,运用奖补、贴息、股权投资等方式,综合设立1.5亿元技改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重大技术改造、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项目,支持工业设计奖励、制造业新型研发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加快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技术改造。围绕增强服务工业能力,推广应用供应链金融新模式,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拟设立首期规模5亿元工业振兴基金,引导社会资本重点投向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型材料、数字经济、激光产业等领域。同时,今年市里继续拿出900万元,专项用于奖励踏实奋进、敢于开拓创新、富有工匠精神、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
二是围绕“首善标准”,聚焦支持商贸物流。围绕实施商贸物流首善战略,市级安排商贸发展和市场开拓资金3.1亿元,重点用于支持商贸、会展、商城、保税区、外经外贸、跨境电商等领域发展,其中,安排商城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重点支持“数字商城”“国际商城”“绿色商城”“链式商城”建设。我市作为物流大市,今年刚刚被列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1月底国家出台了首部《“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省第一批政策中也体现了对基层物流行业的扶持导向。围绕“商仓流”一体化发展目标,2022年市级安排交通发展资金2.8亿元,重点用于支持铁路物流货运、绿色及网络货运、机场航线补贴等领域,助力塑强我市商贸物流优势,助推商城迸发更大发展活力。
三是围绕“强基拓深”,聚焦支持乡村振兴。2022年,省级乡村振兴投入增长10%,新实施政策中,拿出10亿元用于支持10个现代农业强县,政策扶持力度很大。市财政进一步深化涉农资金整合,实施“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支持乡村振兴“三步走”。今年市级预算安排乡村振兴重大专项资金16.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4%,比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幅高8.84个百分点。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实力的、农民的、活力的、宜居的、奋进的乡村,加快打造乡村振兴新高地的部署要求,积极用好农业保险、信贷担保、财政奖补等政策工具,重点支持培育农业特色产业,打造“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构建完善的粮食安全财政支持体系,夯实粮食生产基础;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强化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比如,今年省第一批政策中,在产粮大县全面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小麦、水稻、玉米完全成本保险保额分别达到每亩950元、1150元、950元。落实到我市,我们将政策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涵盖全市全部非产粮大县,由此产生的保费补贴由市县财政全额承担。
四是围绕“以投促融”,聚焦支持扩大投资。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省统筹财政资金和专项债券800亿元集中支持“七网”建设。具体到我市,主要围绕产业、交通、城建、水利四类投资主攻方向,统筹财政预算、基本建设投资、政府专项债等资金,用足用好政府引导基金、PPP等政策工具,撬动更多资本投入到我市建设发展中。目前,提前批专项债券已发行77.74亿元,今年市级预算安排城建项目资金50亿元,预计新建项目总投资376.8亿元,支持保障交通、能源、农业水利、生态环保、公园绿地、物流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等领域。省第一批政策中,省级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继续加大支持创投企业,我市对照省政策出台了人才创投基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市级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对创投基金的出资比例,今年将创新基金运作,探索鼓励由国企代为出资,拟新设立含创投在内的4支总规模百亿级合作基金,将撬动5倍以上社会资本跟进投资。同时,进一步完善重大投资奖励措施,激励更多优质资本落户临沂。
五是围绕“动能牵引”,聚焦支持科技创新。省第一批政策中支持科技创新政策13项,2022年省级安排科技投入资金达145.2亿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新动能、新增长的驱动牵引。近年来,市财政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战略性投入予以优先保障,2021年,实现科技支出4.02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今年我市被科技部列入新一批国家创新城市,在预算安排上,继续保持高强度投入,市级科技投入再增长10%。综合运用基金、股权投资等方式,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创新主体培育、科技人才队伍引育,支持对接长三角科创大走廊,打造高水平科创平台。完善创新券、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用市场化办法撬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加强知识产权运用保护。今年,省里继续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贷款补偿政策,落实到我市,我们对科技成果转化贷款等融资项目的不良贷款,实行省、市、银行按照35%、35%、30%比例共同承担,将单户企业纳入风险补偿的科技成果转化贷款年度余额提高到2000万元,今年预计可撬动贷款达到2亿元。
六是围绕“低碳增绿”,聚焦支持绿色发展。围绕实施绿色低碳优能战略,加快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结合省第一批政策,2022年我们重点支持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目前已到位中央资金11亿元,2022年市级再配套2.2亿元,统筹推进项目实施。积极筹措资金落实生态文明建设“1+6”财政奖补政策体系,集中支持节能减排等生态环境重点领域,制定差别化、纵横结合的生态补偿政策,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支持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安排绿色制造业体系专项奖励资金,支持企业加大绿色化技改投资,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建立由财政牵头,生态环境、发改、工信等17个部门参与的“绿色门槛”会商联络机制,确保财政资金投向符合绿色发展要求。
七是围绕“提升品质”,聚焦保障改善民生。今年,加强民生改善创新是省里提出的“十大创新”之一,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共建共享共惠战略,以品质为追求,做好民生事业。近五年,我市投入资金2800多亿元,支持实施了一大批民生工程,每年民生支出占比均达到80%以上。今年全力克服财政“紧平衡”、收支矛盾加剧等压力困难,继续加大民生投入,确保基本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民生支出占比保持80%以上,计划支持新增城镇就业9万人以上,建设中小学、幼儿园50处,改造老旧小区311个,9类困难群体救助标准再提高10%等。近期,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民生改善创新2022年行动计划》,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施“六项提升行动”。对此,我们正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谋划实施今年的20项重点民生实事,集中力量推进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项目,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八是围绕“降本增效”,聚焦落实减税降费。2019年以来,我市累计实现新增减税降费194.36亿元。今年,国家提出要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省第一批政策涉及减税降费达11项。主要从小微企业纾困解难、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制造业提质增效等方面突出发力。比如,国家层面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至15万元;省级层面,又将小规模纳税人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的执行期限再延长至2022年12月31日,预计这一项政策将为全市企业减负约2.6亿元。支持制造业方面,实施阶段性缓缴制造业中小微企业部分税费,目前我市已为2.3万户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办理缓缴税款6.2亿元。这些政策将进一步减轻企业资金压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我市制造业平稳运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下步我们将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以更高的标准、更优的服务、更实的举措,会同税务部门加大政策宣传、抓好政策落实,助力企业纾困解难、稳中求进。待全国“两会”后,我们还将及时根据上级政策动态,就减税降费政策再做专题发布。
靠前发力政策争取
以更“快”步伐抢抓政策红利释放潜能
一是靠前紧盯政策动态。财政部刚刚发布,今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特别是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将有较大幅度增长。省第一批部分政策实施细则也将出台,下步将超前准备,有的放矢,紧盯中央、省系列政策动态,积极向上沟通对接,明确政策资金支持导向,研究分析上级政策与我市发展需求结合点,找准政策资金争取的着力点,提高资金争取的有效性和精准性,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支持。
二是靠前加强部门协作。对财政牵头的98项政策,我们将立足职能,积极主动与部门协作配合。第一时间传导中央省政策资金信息,加强会商研判,分析资金需求和项目信息,协调解决问题,推进工作早对接、项目早储备,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同时,进一步完善向上争取资金绩效考核办法,充分激励实施单位争取资金的主动性,确保工作成效。
三是靠前做好指导服务。今年,中央、省资金“下达快”“投向准”“监管严”,为此我们将抓早抓紧,提前介入指导、强化服务,做实做细基础性工作。比如,省新实施政策中,安排10亿元对“十强”产业中成效突出企业,以及“四新”“十强”产业主体税收增长较快的市县进行奖励。下步在沟通省政策奖励细则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主动靠前服务企业,加大政策宣传和精细化指导,引导县区立足特色优势,做大做强“四新”“十强”产业,确保主体税收增长幅度,争取更多政策红利落地落实、惠及临沂。
持续发力效能提升
以更“严”管理发挥财政资金最大效益
总的看,今年中央省市各级支持“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政策含金量十足,管好用好这些资金,发挥财政资金最大效益至关重要。一是严格财政资金监控。全面运用预算一体化系统,实时监控财政资金分配、拨付、使用全过程,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全流程动态记录和反映项目信息变化情况,督促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及时发挥财政资金拉动投资的杠杆作用。二是严格资金绩效管理。加强全周期跟踪问效,及时跟踪评价政策、项目实施效果。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改进管理相挂钩,体现奖优罚劣和激励相容导向,切实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三是严格执行预决算公开。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开有关资金管理办法、绩效目标、使用情况等信息,提高预算透明度,延伸财政资金监督链条,提高预算执行约束力和财政资金使用的合规性、效益性。
下步,我们将积极筹措、统筹用好中央、省、市资金,协同有关部门,做好政策宣传辅导和跟进落实,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确保政策落地达效、惠企利民。谢谢!
答记者问
问:创新是企业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请问,财政在更好地支持服务企业科技创新方面,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企业创新发展,2022年,着重于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促进科技向生产力转化。市财政将围绕市委市政府部署,认真落实支持科技创新各类政策,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今年市级科技投入再增长10%,着眼企业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急难愁盼”和创新需求,聚力“十个一批”创新重点,优化科技资金配置,助推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支持企业梯次培育。突出政策前端引导,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工程,完善中小微企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奖补政策。依据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幅度给予县区最高1000万元奖励。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研发投入递增奖励机制,单个企业研发经费年度最高补助600万元。着力推动全市科技型企业群体规模持续壮大,全面提升创新活力和创新能力。
二是支持关键技术攻关。鼓励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联合高校、科研单位等社会力量,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医养健康等重点领域,以科技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等方式,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攻关,每个项目最高补助500万元。加速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提升创新资源的聚集度和配置的精准度。
三是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运用贷款贴息、基金、股权投资等方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牵头发起设立研发中心,财政股权投资、产业引导基金以不高于注册资本25%的比例、最高5000万元入股,助力企业自主创新。继续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政策,新实施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奖补政策,壮大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质量和效益。
四是支持科技人才引育。深入实施“才聚沂蒙”行动,更加突出产业需求,支持领军人才、产业人才、创业人才、海外人才等队伍建设,支持实施引进顶尖人才、泰山系列等高端人才工程,着力打造区域人才高地。建立人才飞地奖补政策,鼓励我市各类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在海内外创新资源丰富城市建立研发基地、科技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机构,探索柔性引进人才机制。
问:今年市党代会和人代会把先进工业强市战略作为我市现代化强市“八大战略”之首,近年来财政对工业企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从企业的政策获得层面,请问财政主要采取哪些有效的支持方式?
答: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近年来,市财政局积极创新支持方式,不断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扶持。
一是资金奖补支持。2022年市级财政共安排支持“工业强市”有关奖补资金2.48亿元,主要包括,工业高质量发展、企业家奖励、科创及研发等,通过资金奖补,支持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推进八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解决传统行业共性“卡脖子”问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助力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贷款贴息支持。今年省财政厅调整优化重大技术改造财政贴息政策,设立“技改专项贷”,建立财政、银行、担保全方位融资联动机制,变“竣工后贴息”为“建设中支持”,对符合条件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担保费补助等支持。下一步,我们一方面配合市工信局建立技改项目库,做好省级项目申报争取工作。同时落实好市级贷款贴息政策,对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购置智能化设备及软件系统的项目,按5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给予一次性贴息补助。2021年市级共支持全市57个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带动技改投资7.5亿元以上,今年市财政将持续加力落实技改贷款贴息补助,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三是股权投资支持。安排一定比例财政资金通过投资入股、阶段性持股、适时退出方式实施股权投资。如:市财政按照注册资本25%的比例入股临工智科运营的制造业新型研发中心项目3500万元,撬动企业跟进投资1.05亿元。下一步,市财政将继续深化股权投资改革,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和优势,聚焦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对财政资金进行科学分类、集中投入,选择合适的项目加大股权投资力度。
四是引导基金支持。重点围绕十优产业领域,积极推进基金设立投资,目前,市级已设立新旧动能转换基金31支,总规模188.8亿元,带动银行新增贷款379亿元。为助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我们将立足政策性、专注性,发挥财政资金、国有资本的杠杆作用,专项设立临沂市工业振兴政府投资基金,采取市场化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精准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和“专精特新”等高成长性战新产业,支持企业实现产业链稳链、补链、固链、强链,助力企业做大做强、高质量发展。
问: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五年来,全市各级财政对民生领域投入2800多亿元。我想问一下,2022年,在社会保障领域,还将出台哪些新的惠民措施?
答: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2021年全市各级财政民生支出653.9亿元,占比81.1%,各项民生政策得到有效落实。2022年为进一步增强民生兜底保障能力,让更多群众共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财政部门在社会保障领域,将重点落实保障以下扩面提标政策措施。
一是支持就业创业。聚焦重点人群就业创业,大力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2022年全市将筹集资金5.9亿元,用于支持开发城乡公益岗位47300个,其中城镇公益岗位5300个、乡村公益岗位42000个,重点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长期失业人员就业,切实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
二是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围绕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市县统筹整合各级养老服务资金7500万元,聚焦老年人最关心、最迫切的养老服务需求,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优先支持发展护理型养老床位,鼓励机构收住失能老年人,支持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运营,切实让老年人群乐享晚年生活。
三是支持社会保障水平提升。2022年居民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58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标准达到79元;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和儿童等九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在2021年提高10%的基础上,再提标10%。今年下半年,在居民医疗和基本公卫方面还将有一定幅度提标,努力让民生保障底板有新加固。
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将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各项民生保障政策,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