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市政府网站!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要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编制完成《临沂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并两次向有关县区和部门征求了意见建议。现公开向社会征集意见和建议,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一)电子邮件:gtdhk@ly.shandong.cn
(二)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寄至临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址:临沂市北城新区北京路7号,邮编:276001
(三)登录临沂市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linyi.gov.cn/),在"互动"版块下的"意见征集"专栏中提出意见。
电话:0539-8729080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2021年10月26日
临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1年9月27日
临沂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021-2035年)
临沂市人民政府
二〇二一年八月
目 录
附图1 临沂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
附图2 临沂市地质灾害防御分区图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讲话和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要求,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山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1-2025年)》、《山东省地质灾害三年(2019-2021)行动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临沂市实际,编制《临沂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所指的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近期规划为2021-2025年,远景规划2026-2035年。
临沂市地质灾害地域分布主要受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和人为工程活动控制,地域分带性明显。崩塌、滑坡、泥石流多集中在中低山丘陵区,岩溶塌陷集中在隐伏岩溶分布区,采空塌陷集中在地下采矿活动形成的采空区及边缘地带。在时间分布上主要表现为同发性、滞后性、随机性等,各类地质灾害在每年的汛期发生的较多;非汛期,因岩体差异风化和人类不良工程活动形成的崩塌具有随机性。
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404处,其中崩塌243处,滑坡45处,泥石流18处,地面塌陷97处,地裂缝1处。威胁人员8056人,威胁财产1.66亿元。
在主体地质环境状况基本未变的条件下,以北部沂水、沂南、蒙阴,西北部平邑、费县等地的中、低山丘陵区仍然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重点地区;除自然因素外,铁路、公路、水渠及其他工程建设中的不合理开挖、切坡、爆破震动,以及不适当的堆渣、弃渣、填土都可能增加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临沂市城区中西部、双堠镇-孙祖镇-青驼镇、平邑铜石镇,自2012年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岩溶塌陷发生的次数明显减少,但在极端天气和局部地下水不合理开采影响下,点状岩溶塌陷隐患仍有可能发生;兰山区、罗庄区、平邑县煤矿采空区,兰陵县、平邑县石膏矿采空区以及临港经济开发区、沂水县、蒙阴县铁矿采空区等地,仍是采空塌陷地质灾害发生和危害的重点地区。
临沂市上一轮规划发布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在各县区政府和市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基层组织和广大人民的积极参与下,圆满地完成了上一轮防治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各项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 调查评价工作不断深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130万元,充分运用无人机航拍、3D建模等现代化技术,开展1:10万地质灾害调查、1:5万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排查、地质灾害核查、采空区专项核查工作,涉及13个县区、150个镇(乡、街道办事处)、6298个行政村、4022个自然村,调查面积13631km2,核实地质灾害隐患点404处。
2. 监测预警系统不断完善。完善群测群防“人防”机制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技防工程,全市布设重点崩塌、滑坡、泥石流隐患点自动化监测78处,在市区中西部和沂南县分别布设岩溶塌陷自动化监测28处。构建临沂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和应急指挥系统,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实现降雨信息和预警信息的即时传送和地灾预警会商工作机制。
3. 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不断推进。突出民生保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宗旨,配合脱贫攻坚大局,累计投入地质灾害治理资金7203.46万元,开展地质灾害治理项目35个,累计投入省、市财政资金1.24亿元,统筹增减挂钩资金4.5亿元,组织67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搬迁避让,减少受威胁对象3932户12400人,避免财产损失1.9亿元。
4. 防治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建立了由市自然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业务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市相关职能部门分行业领域负责监管,辖区政府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构建起“乡村为主,预警到户”的市、县、乡、村、监测责任人五级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体系,部署群测群防员368人,设置避险路线264条、安置场所264处。
5. 宣传科普力度不断加强。深入校园、社区和大型商场,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形式,借助“安全生产月”、“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周和“防灾减灾日”宣传周等活动,全方位、多渠道普及地质灾害防范、避险知识,增强广大群众和在校学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意识。
6. 技术支撑协作不断增进。市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与驻临地勘队伍签署框架协议,成立“临沂市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借助驻临专业地勘技术力量,共同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应急处置、技术培训等任务。由市自然资源部门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指挥部领导小组,成立应急分队和专家组,负责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的技术支撑,配合应急部门开展应急处置。
1. 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全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不断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显著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明显提升自然灾害防御水平。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针对自然灾害,强化生命线安全保障;提升地质灾害防御、应急救援保障水平。
2. 统筹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注重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就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工作部署。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注重堵漏洞、强弱项,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3. 破解地质灾害防治难题和瓶颈。目前,临沂市自动监测点布设较少,监测灾种集中在岩溶塌陷和崩塌,对采空塌陷、泥石流、滑坡的监测还缺乏技防手段,专业监测尚处于起步阶段,预警预报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还需进一步提高。
4. 衔接省级工程部署和规划任务。结合省地质灾害三年(2019-2021)行动方案和市地质灾害三年(2020-2022年)行动方案部署,开展隐患集中治理和有效搬迁避让,按时、保质完成38处工程任务。按照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要求,在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和区划、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和科普宣传等方面持续提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救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强化综合减灾、统筹抵御各种地质灾害,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从临沂市自身实际出发,坚持预防为主,按计划和分步骤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宗旨,以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改善地质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社会稳定为主要目标,把地质灾害防治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为临沂市建设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服务。
1.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坚持保护人民群众安全为最高价值准则,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心前移,按照“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有效避险”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充分发挥专业监测机构作用,紧紧依靠广大基层群众,强化早期识别和风险评估,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全面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 坚持“属地为主,分级分类”的原则。坚持属地为主、分级负责,明确地方政府的防灾主体责任,实现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坚持分类负责,谁引发、谁治理,对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相应防治责任。
3.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坚持根据地质灾害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规划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应急能力建设和科学技术支撑工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将防治重点部署在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直接或潜在威胁的区域。
4. 坚持“风险双控,科学减灾”的原则。以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作为基础,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和风险区双管控,以防为主,强化源头控制,强化地质灾害防治与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建设的衔接,着力提高监测预警科技水平,加快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地质灾害防治规范化、科学化,科学防灾减灾。
5. 坚持“社会参与,全民防灾”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行业协会等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作用,广泛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推动全民防灾,争取防灾减灾效益的最大化。
1. 总体目标
不断健全群专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常态化开展多形式科普宣传活动,着力建设实施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同时,加大地质灾害治理的工作力度,使危害较严重的地质灾害基本得到整治。到2035年,切实构建起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灾害调查、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技术支撑四大体系,在重点区域建立运行地质灾害风险管控体系,努力实现全市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
2. 近期目标(2021-2025)
(1)完成临沂市重要地区、地段1:2.5万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
(2)完成临沂市1:5万地质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评价、审核。
(3)运用大数据服务地质灾害信息、监测、预警系统,建立较完善的全社会服务性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4)大力支持和推进基层地质灾害监测、排查、巡查、预警等防治能力建设,强化基层地质灾害防范。
(5)加大地质灾害的治理力度,完成一批构成重大威胁并急需治理致灾危险点和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工程中地质灾害隐患有效治理或避让。
(6)进一步完善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防御体系,加强应急救援技术支撑建设。
(7)实现宣传和教育培训常态化,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临灾自救、互救能力。
3. 远景目标(2026-2035)
(1)实现全市地质灾害防治体系、防治能力现代化。
(2)持续开展地质灾害科普宣传,营造全社会人人懂灾、全员参与良好氛围。
(3)在防治技术方法和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研究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4)完成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和搬迁避让工作。
1. 划分原则。本着区内相似、区际相异以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以地质环境背景为基础,结合最新的地质灾害调查资料,通过地质灾害形成条件的比拟,在原有规划分区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2. 易发区划分和概述。全市划分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和地质灾害低易发区15处,主要分布在临沂市西部、北部山地丘陵区,城区西部岩溶发育区,石膏矿开采区。各分区简述如下:
(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总面积1842.35km2。主要分布在蒙阴县东北、沂水县夏蔚和蒙山山脉大部分地区。
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总面积760.57km2。采空塌陷主要分布平邑县卞桥镇、柏林镇、保太镇石膏矿采空区、仲村镇煤矿采空区,兰陵县兰陵镇石膏矿采空区,沂南县铜井镇安落村、界湖街道金场村和石桥村金矿采空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于平邑县温水镇丰山埠、南马村等山间平原隐伏灰岩区和铜石镇泰和村阻水断裂附近,沂南县孙祖镇、双堠镇隐伏灰岩分布区,界湖街道南部张家营和铜井镇新王沟村一带。
(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中易发区,总面积3998.29km2。主要分布在沂水县北部夏蔚镇、院东头镇、诸葛、圈里、杨庄、富官庄,蒙阴县野店镇、坦埠镇、旧寨乡、沂南县岸堤镇、马牧池镇、依汶镇,平邑县丰阳镇、临涧镇、流峪镇、郑城镇、白彦镇、铜石镇,费县新庄镇、梁邱镇、朱田镇,费县石井镇及兰陵县下村乡,莒南县石莲子镇、道口镇、大店镇、岭泉镇、筵宾镇、涝坡镇、文疃镇、十字路街道、坪上镇、朱芦镇。
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中易发区,总面积588.96km2。采空塌陷主要分布于罗庄街道办、高都街道办、册山街道办、付庄街道办、褚墩镇、黄山镇煤矿开采区,兰山区义堂镇、费县探沂镇煤矿采空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于临沂城区西部隐伏灰岩分布区。
(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低易发区,总面积513.97km2。主要分布在中易发区外围的丘陵地区。
泥石流地质灾害低易发区,总面积77.52km2。主要分布在郯城县马陵山地区。
(4)地质灾害非易发区
该区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之外的其它地区,该区面积9421.96km2。
根据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全市划分为重点、次重点和一般防御区,再根据各区中主要地质灾害种类,结合地质灾害现状危害性、稳定性,划分为不同的防御亚区。
1. 重点防御区。主要分布于蒙阴县北部、沂水县北部、蒙山、平邑南部、费县石井镇及兰陵县下村乡、莒南县东部低山丘陵区、罗庄街道办、高都街道办、册山街道办、付庄街道办、褚墩镇、黄山镇煤矿采空区、临沂城区西部、兰山区义堂镇、费县探沂镇煤矿开采区、平邑县卞桥镇、柏林镇、保太镇石膏矿采空区、仲村镇煤矿采空区,平邑县温水镇丰山埠、南马村岩溶发育区、沂南县的孙祖-双堠-青驼一带、沂南县界湖街道、铜井镇新王沟村一带的岩溶发育区,沂南县铜井镇安落村、界湖街道金场村和石桥村金矿采空区、兰陵县兰陵一带的石膏矿采空区。总面积7190.17km2。
2. 次重点防御区的分布。主要分布于重点防御区外围区域、郯城马陵山地区,总面积约3510.90km2。
3. 一般防御区的分布。主要分布于地形较平缓、矿产资源贫乏的丘陵-准平原区。总面积6501.53km2。该区地貌形态多为平原,地形平坦开阔,自然坡度一般小于15°,坡高一般小于10米,地层简单,多为第四系全新统、上更新统粘性土。
定期开展地质灾害的排查、巡查和核查工作,及时了解、掌握地质灾害的分布、变化、发展趋势和危害等情况。开展以 1:5 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和评价工作。在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严重的城镇、人口聚集区,开展 1:1 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工作;风险大、稳定性差、威胁人口多的灾害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切坡调查、泥石流调查等工作,查明地质灾害点的发育分布特征、形成机理、稳定性、危害、发展趋势。(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各县区政府〔管委会〕落实)
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持续完善市县镇三级监测网络,不断健全各县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扩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覆盖面,提升“人防+技防”预警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便捷高效的地质灾害信息采集、更新、处理平台,建立健全地质灾害查询服务系统。完善原有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健全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发布机制。充分利用各级各类传播方式,准确、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不断提高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和应急反应能力,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留出最大提前量。(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配合,各县区政府〔管委会〕落实)
对危害公共安全、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破坏地质环境资源,且治理或搬迁避让费用远小于预期损失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结合城镇发展和乡村振兴等工作,采取投入少、工期短、见效快的工程治理措施,结合临沂市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方案拟定计划,分期、分批实施搬迁避让和治理工程。跟踪评价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和效果,对已治理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行质量及有效性检查,明确主体及时维护,确保防治工程安全运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管理局、济南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临沂工务段配合)
依托驻临专业地勘单位、高等院校、社会公益组织等的技术力量,不断推动市、县两级专业技术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推进地质灾害防御技术装备保障能力建设,提升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技术支撑能力。严格值班值守工作制度,确保信息报送的时效性、准确性。(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市应急管理局配合,各县区政府〔管委会〕落实)
充分利用驻临地质灾害防治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科研平台,加强地质灾害形成机理、早期识别、成灾模式、监测预警方法等研究。持续推进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科技化、生态化水平。充分利用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广播、电视、报刊等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培训活动,提升人民群众防灾避险能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市科技局配合,各县区政府〔管委会〕落实)
临沂市地质灾害排查、核查工程。2025年前,开展重点区域1:2.5万地质灾害排查、核查及评价工作。
临沂市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程。2021-2022年,开展1:5万地质灾害风险普查评价、审核工作。
临沂市地质灾害易发县(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项目。2025年前,开展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审核工作。
临沂市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工程。2023年前,对威胁人数超过10人或威胁财产超过10万元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布设自动化监测、监控设备,建设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在线监测预警系统。持续保障、维护市城区西部岩溶塌陷监测预警有效运行。
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工程治理手段,通过削坡、加固、卸载、防护等措施,开展平邑县临涧镇生胜庄北山崩塌、平邑县白彦镇里山蒋北山崩塌、平邑县黄山顶滑坡、平邑县金圣堂崩塌、平邑县福安村崩塌、平邑县泰和村岩溶塌陷、平邑县银星石膏矿采空塌陷,费县新庄镇大泉村山体滑坡、费县费城街道塔城路滑坡、费县蒙台公路牛岚段山体滑坡,蒙阴县岱崮镇板崮泉村东大地崩塌、蒙阴县野店镇樱桃峪村小新庄崩塌、蒙阴县垛庄镇红日村三叉沟崩塌,临沭县山里南滑坡,临沂市沂水县院东头镇桃棵子村崩塌滑坡,临沂市罗庄区廖屯采空塌陷,沂南县双堠镇黑山安村崩塌、沂南县五彩山、沂南县凤凰崖、沂南县华山子黑山、沂南县华山子北、沂南县书堂西、沂南县黄山寺、沂南县东铁峪北山,沂水县诸葛镇下华庄村滑坡、沂水县院东头镇崮墩村崩塌滑坡,蒙阴县岱崮镇十字涧村獐子崮崩塌治理。
搬迁避让工程。合理搬迁、有效避让,完成沂水县高庄镇杏峪官庄村、沂水县夏蔚镇下桃峪村、沂水县夏蔚镇麦坡村崩塌、沂水县夏蔚镇水源坪村崩塌、沂水县崔家峪镇上龙口村崩塌、沂水县圈里乡上考洼村滑坡、沂水县院东头镇南墙峪村崩塌、沂水县泉庄镇梅家坡村崩塌、沂水县夏蔚镇透明崮村崩塌、沂水县高庄镇小朱家庄村藏兵万崩塌,费县探沂镇柴埠庄村,蒙阴县岱崮镇井旺庄村鹞子万滑坡、蒙阴县旧寨乡上河村川涧崩塌,沂南县铜井镇东南村岩溶塌陷搬迁避让工程。
临沂市地质灾害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工程。公开招标确定年度地质灾害技术服务单位,协助开展应急技术支撑工作。加强基层教育培训和应急防灾设备配备,提升基层防御能力。
临沂市地质灾害科普宣传工程。利用“防灾减灾日”、“地球日”和“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广泛深入社区、校园、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开展科普宣传,营造良好防灾减灾氛围。
依据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民生工程,将防治规划的主要指标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按照明确责任、属地管理原则,各县区政府(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对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强化组织领导,定期研究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防治责任和防治措施落到实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各县区政府〔管委会〕落实)
按照自然资源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明确支出责任划分,保障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市场化治理等治理新模式,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快地质灾害治理的步伐。因工程建设、矿业开发等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有关规定,其治理经费由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筹措。(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市财政局配合,各县区政府〔管委会〕落实)
市自然资源部门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有关部门按行业领域和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济南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临沂工务段配合)
按照“宣教常态化,科普多渠道”的总体要求,创新科普宣传形式,提高针对性,扩大受众面。通过科普宣传,达到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进入千家万户的目的,切实提高全市广大人民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同时,加大对各县区一线工作人员和群测群防员的培训力度,以培训促专业,切实发挥好基层地灾防治桥头堡作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各县区政府〔管委会〕落实)
7月14日,《山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1-2035年)》正式发布,按照山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部署安排,在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和区划、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救援技术支撑等方面还需持续提升。结合省、市地质灾害三年行动方案部署,需按期开展并完成38处地质灾害隐患的集中治理和有效搬迁避让。现阶段,临沂市上一轮规划已圆满结束收关,迫切需要修编制定新一轮市级规划,以指导临沂市“十四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具体工作的开展,明确2035年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大方向。
关于对《临沂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1-2035年)》公开征求意见建议的公告反馈
根据政务公开相关规范要求,对《临沂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1-2035年)》进行了公开征求意见,征集时限为30日。截止10月26日,未收到相关意见建议。
临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21年10月29日
《临沂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1-2035年)》起草情况说明如下:
一、编制背景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注重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强调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国、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均明确提出,提升自然灾害防御水平,强化安全保障。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394号令)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住建、水利、交通等部门,依据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和上一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经专家论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二、政策依据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山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1-2025年)》;
《山东省地质灾害三年(2019-2021)行动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实施方案》;
《临沂市地质灾害三年(2020-2022)行动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实施方案》。
三、主要内容
规划由规划文本、编制说明、研究报告组成。其中规划文本由“前言”、“主要地质灾害与防治工作现状”、“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御重点区划分”、“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七个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救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强化综合减灾、统筹抵御各种地质灾害,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从临沂市自身实际出发,坚持预防为主,按计划和分步骤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宗旨,以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改善地质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社会稳定为主要目标,把地质灾害防治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为临沂市建设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服务。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属地为主,分级分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风险双控,科学减灾”、“社会参与,全民防灾”五项原则。
(三)总体目标。不断健全群专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常态化开展多形式科普宣传活动,着力建设实施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同时,加大地质灾害治理的工作力度,使危害较严重的地质灾害基本得到整治。到2035年,切实构建起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灾害调查、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技术支撑四大体系,在重点区域建立运行地质灾害风险管控体系,努力实现全市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
(四)易发区和防御区划分。全市划分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和地质灾害低易发区15处,主要分布在临沂市西部、北部山地丘陵区,城区西部岩溶发育区,石膏矿开采区,重点防御区与之相对应。全市地质灾害高易发区2602.92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5.13%;地质灾害中易发区4587.25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6.66%;地质灾害低易发区591.49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的面积的3.44%;地质灾害非易发区9421.96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4.77%。
(五)主要任务。按照自然资源部构建地质灾害防治“四大体系”的要求,在新一轮规划期内,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地质灾害防治和工程维护、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技术支撑体系、地质灾害科技创新和科普宣传五大任务。
(六)重点工程。对应五大任务要求,明确临沂市本轮规划期内开展地质灾害防治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四大工程”,具体包括临沂市地质灾害排查核查工程、临沂市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程、临沂市地质灾害易发县(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项目、临沂市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工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搬迁避让工程、临沂市地质灾害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工程、临沂市地质灾害科普宣传工程。
(七)保障措施。从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资金投入、强化协作配合、加强宣传培训四个方面采取措施,保障本轮规划得到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