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公开 >> 正文
索引号 1585729837/zfb/2025-0000210 发布机构 临沂市政府办公室
公开目录 区县动态 发布日期 2025/08/15
文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标题 兰陵:创新“乡创共同体”模式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兰陵:创新“乡创共同体”模式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初秋时节,走进兰陵县大仲村镇的“大仲十八坊”非遗产业园,古色古香的院落中,孩子们正专注地体验活字印刷、非遗剪纸,汉服爱好者们穿梭其间拍照打卡,空气中弥漫着艾草的清香……

“非遗+乡土”的模式,将当地特色产业与非遗相结合,实现“土风、土味、土情、土趣”“特色、特产、特别、特美”的产业主导。这座由47处闲置宅基地改造而成的乡村文旅综合体,如今已成为游客观光打卡的网红地,高峰期日均接待量突破3000人次。

位于大仲村镇东南的庄坞镇,总投资5.4亿元的牛蒡文化“乡创共同体”示范园主体已经封顶,智能仓储物流系统与蔬菜深加工生产线即将投用,这将激活当地乡村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

这两个鲜活场景正是兰陵县以“乡创共同体”模式撬动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兰陵县立足资源禀赋,积极探索乡村全面振兴新途径,成功打造了全省首创的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共同体——“乡创共同体”。这一创新模式通过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和沉睡资源,推动“三农”与人文、科技、生态等要素集成创新,实现城乡资源有机融合,推动强镇兴村富民。

在兰陵县,“乡创共同体”并非简单的概念堆砌,而是一套系统性的实践方案。当地建立“政府引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各职能部门立足主责主业,加强协作、提供专业指导,迅速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为“乡创共同体”的建设提供坚实保障。这种高效协作的运作模式,让原本沉睡的乡村资源焕发出新的生机。

秉持“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工则工、宜文则文”的发展思路,兰陵县根据21个“乡创共同体”的资源禀赋及地域分布,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非遗文创等新产业新业态。

乡村振兴,关键是让农民受益。兰陵县健全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各类经营主体与村集体、农户建立订单式、股份式、托管式合作关系,带动群众从事特色高效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电商、生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在大仲村镇的非遗产业园,周边村民不仅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稳定收入,还能在园区内从事非遗手工制作、旅游服务等工作,实现家门口就业;长城镇的“种养加”生态循环和“产供销”一体推进,则让群众直接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增收渠道持续拓宽。

金融支持是“乡创共同体”发展的重要保障。兰陵县创新金融服务,开发创业担保贷、“四雁”振兴贷等金融产品,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金融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有机结合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为乡村创业者提供“源头活水”。同时,当地建立乡村振兴“乡创专家库”,创新“人才+项目”双引模式,借力各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鼓励各类人才投身“乡创共同体”建设,通过靶向输送、滴灌服务,为产业发展持续提供人才支撑。

兰陵县的“乡创共同体”建设不仅立足本地,更跳出县域谋发展。在上海市五角市场,由兰陵县供销社、驻沪流动党员党委等多部门协同建设的兰陵(上海)乡创中心,仅用一个月时间便落地生根。展厅内,来自山东16市的200余种优质农产品整齐陈列,成为兰陵与上海市场对接的重要窗口。这种“墙里开花墙外香”的模式,不仅拓宽了本地农产品的销路,更推动了城乡资源的有机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目前,兰陵县已打造“乡创共同体”21个、兰陵(上海)乡创中心1个,惠及群众15.5万人、企业289家、合作社670家、其他经营主体1678个,形成了“一乡镇一共同体”的发展格局。农业产业韧性显著增强,特色产业引领、商贸共荣共兴、“鸿雁”领航助农、生态循环示范等一系列组合拳,让乡村振兴的“兰陵样板”愈发清晰。

从非遗产业园的热闹场景,到牛蒡深加工车间的机器轰鸣,再到上海乡创中心的繁忙展销,兰陵正以“乡创共同体”为笔,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兰陵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高合坤表示,兰陵县将继续深化“乡创共同体”建设,不断探索创新路径,引领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拓展带农富农领域,着力激发乡村全面振兴新活力。

(临沂日报)

 
【关闭窗口】 【字体: 【打印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