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残疾人是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深、扶贫难度最大、返贫率最高的特殊困难群体。针对这一群体,费县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精准发力,驱动“三驾马车”,带领全县残疾人打好“脱贫攻坚战”。
与第一书记任职工作相结合
“真是做梦也想不到,自打俺们村来了第一书记以后,我这个残疾老头子足不出户也能年年领基地的分红了!”近日,在朱田镇乐和村,65岁重度残疾人王春田拿着分红,笑容满面地对记者说。在周边6个省派第一书记派驻村里,像王春田一样领到分红的残疾人共有436人。
上面提到的基地,是“朱田助残养殖基地”。2014年,省派第一书记把当年399名残疾人共39.9万元助残资金集中使用,着力打造养殖基地。后期,通过多方争取80余万元资金成立了合义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基地依托合作社帮助残疾人发展特色养殖业,采取入股分红模式,实现了一次投入、年年收益的良性循环发展,6个帮包村的436户残疾人不花自己一分钱,便成为合作社的股东。
通过合作社形式变“扶贫”为“扶志”,既充分发挥了助残资金最大使用效益,又解决了部分残疾人就业问题,为新时期残疾人精准脱贫、增加收入开拓了新路径,收到了良好效果。
与“助残解困·结对帮扶”相结合
近日,在全县开展的“助残解困·结对帮扶”活动中,今年53岁的王德存拿到了残疾人证,并享受到了县残联每年960元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每年720元的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待年满55周岁还可以提前领取养老金。
费县连续3年印发了《关于在县直单位党组织中开展助残解困、结对帮扶活动的通知》,动员全县106个县直单位党组织与106个村的3600余户残疾人家庭结成帮扶对子。
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县直各单位党组织共投入1500余万元对5000余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帮扶,培训残疾人2100人,帮助500余名残疾人实现就业,扶持残疾人发展15处残疾人种养殖基地,资助残疾学生240名,改造残疾人危房400户,帮助520名残疾人实现康复,帮助3500余户残疾人家庭实现脱贫。
与“以技能培训促精准扶贫”相结合
家住探沂镇张家村的盲人张建东,参加了县残联、县人社局联合举办的盲人保健按摩培训班,取得了盲人保健按摩中级证书,并在老家注册开业了“费县东康盲派推拿按摩院”,不仅实现了自己创业,还安置了3名残疾人就业。
提高就业本领,让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是帮助残疾人脱贫的最根本途径,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费县针对残疾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等实际情况,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将残疾人纳入农业、扶贫等政府部门开展的各种培训项目,扩大残疾人接受技能培训的受益面。具体工作中,做到“分类精准”“基本情况精准”和“帮扶措施精准”三个精准,依托有示范作用的农业园区、扶贫基地、种养殖大户等,让残疾人根据自己的文化程度、特长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进行有目的的培训,并确保各项脱贫措施落实到位。
2015年以来,全县举办各类残疾人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班7期,培训残疾人262人次,扶持70余名残疾人实现自主创业,引导和帮助170余名农村残疾人开办了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增收项目,初步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临沂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