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扶贫攻坚 >> 工作动态 >> 正文
郯城:扶贫快车“家门口创业”致富乡亲

“今天丝瓜一块五一斤,俺卖了2000多斤,共收入3000多块钱。”郯城县港上镇珩头东村贫困户王成绍点着手里的钞票,脸上笑开了花。

去年,王成绍在周边四处打零工,始终没能甩掉穷帽子,要想发家致富,从赤贫迈上小康路,今年54岁的王成绍说自己连做梦都想不到。

建设1个占地8至10亩的大棚,需要资金15万元左右。港上镇百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给每个贫困户从当地农商行担保贷款5至10万元,剩余资金由合作社从往年收益中垫付。王成绍是第一批“坐上”基地精准扶贫“快车”的贫困户,他一年收益18万元,不仅还清了10万元小额贷款、5万元合作社垫付资金,还将节余的3万元存进了农商银行。

百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产业、党建和金融“捆绑式”扶贫,照亮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道路。2013年5月,在港上镇珩头东村党支部的引领下,流转整合本村和邻村的500亩土地,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蔬菜大棚,主要生产西葫芦、丝瓜、西红柿和茄子等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基地初期投资700多万元,建成62个大棚,有50多个农户参与经营。

2013年7月,基地注册了郯城县百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实施“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管理发展模式。这个村的群众依托合作社探索“家门口创业”的创富之路。截至目前,合作社共建有260个大棚,占地3160余亩,年产各类蔬果2000万斤,产值达6000多万元,是郯城县规模最大的高标准温室蔬菜大棚连片种植基地,有230多个农户参与经营,其中创业贫困户20多个,在基地务工的贫困群众有50多人。

在开展产业扶贫的过程中,珩头东村党支部充分发挥“火车头”和“领头雁”的带动作用。“贫困户在这里创业致富,最大好处就是不用考虑技术和市场难题。”合作社主任王传振自信地说。合作社采取“五统一”,即统一筹建、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和统一贮运的“保姆式”服务,给农户腾出大量田间管理和学习技术时间。此外,合作社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常年聘请寿光蔬菜龙头企业和农业部门专家教授给农户现场指导,定期派遣党员和农户代表外出学习。

除创业致富外,合作社还探索出多条扶贫增收路子。就业增收,实施“党员示范户+贫困户”和“先进致富户+贫困户”两种结对帮扶模式,安置贫困人员20多人在基地从事采摘和田间管理等工作,每人每天平均工资70元左右,年均收益1.5万余元。流转土地增收,农户将耕地流转给合作社进行集中开发,每年每亩保底可得1200元租金收入。不在项目区的贫困户,可以通过土地置换方式参与流转。另外,村党支部每年还拿出合作社30%的收益作为兜底扶贫资金,用于改善无劳动能力贫困户的生活状况。

目前,港上镇正整合合作社周边土地,力争将蔬菜种植基地扩大到5000亩,最大程度发挥产业扶贫优势,带动更多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临沂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