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个文化广场,村子就有了灵气。每天来广场玩的都有近百人,健身器材都得排队才能玩,这可多亏了恒洲公司领导的帮扶。”正在广场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的沂水县诸葛镇西埠前村村民李玉德高兴地说。
今年,山东恒洲建设集团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的“百企帮百村”工程,该企业主动通过与党委联系了解西埠前村的情况,随即决定自愿对其帮扶,主动到西埠前村了解情况,制定了具体的帮扶计划。
沂水县供销社帮助西埠前村成立了养藕养殖合作社,投资10多万元在藕塘边建了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休闲娱乐文化广场和合作社办公室,并对周边道路进行了改善,整体提升了周边环境。
在沂水县像这样的企业共有133家,分别与92个贫困村进行了对接帮扶。这些企业结合自己的企业优势,找准与扶贫村的结合点,助力精准扶贫,积极探索结对帮扶新途径,实现社会各界资源互动、优势互补,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目前,这些企业共为贫困村投入900多万元。
企业在贫困村投资,设立加工点、“扶贫车间”,通过安置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在《大众日报》创刊地夏蔚镇云头峪村有一家制衣企业扎根在这里。“我们村有1200多口人,贫困人口有180人,村里年轻妇女也就在家带带孩子,主要靠男劳力打工挣钱。现在好了,曹总来我们村里设加工点,那些妇女不出家门也能挣钱了。”沂水县夏蔚镇云头峪村党支部书记王付永说。
王付永说的曹总就是沂水一制衣企业的老总曹淑云。在得知云头峪村的实际情况后,曹淑云结合自己企业的特点,找准扶贫结合点。她从云头峪村闲置的劳动力中选出一部分聪明能干的人,到企业总厂进行培训。由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在村内租赁合适的厂房设立加工点。由公司提供原材辅料,送到加工点缝制,配备技术人员跟踪检查质量,最后回到总公司检验、整烫和包装。这样一来,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能给闲置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农忙时还能照顾地里的农活。
“我们公司计件算工资,这样农户也有充足的时间照顾家里,如果每天保证8小时工作时间,一个月挣2000多块钱不成问题。”曹淑云介绍说。
沂水县通过开展产业帮扶,结合贫困村实际和企业发展实际,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特色种养加产业。引导商贸物流企业积极拓展农村业务,帮助贫困村对接市场,带动增收。在推进技术帮扶方面,按照“一户一策”、“一户一法”的原则,通过多种渠道,对有劳动能力、有实际需求的贫困户,安排企业传授一技之长,增强自身脱贫能力。
沂水还通过吸纳贫困人口就业,搭建企业捐助爱心平台的方式进行帮扶。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脱贫攻坚,实现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脱贫有效对接。落实企业和个人公益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
沂水县通过在产业、项目、技术、信息、资金、物资等方面的援助,帮助贫困村、贫困户拓宽致富门路,增加村集体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就业,增加收入,力争到2017年完成脱贫任务,利用1年时间巩固提升,到2018年实现结对帮扶村及贫困户同步建成小康的目标。(临沂日报)